永遠的台灣人-馬偕

二○○一年,台北縣淡水鎮公所宣佈每年六月二日為馬偕日,其目的是紀念馬偕牧師將一生奉獻給台灣;時任鎮長郭哲道稱他是「永遠的台灣人」。淡水鎮公所此舉是全國首創由鄉鎮訂定之紀念日,而且還是全國第一個為外國人所訂定的紀念日。

回顧馬偕牧師在台灣將近三十年的歲月,他將台灣視為最後的住家。一八九五年,台灣因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治理,致使教會亦深受打擊。當時候,返回加拿大休假的馬偕牧師在該年十一月回到台灣,《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一書提及「馬偕全家五人正在預備航向一八九五年日軍接收四處戰亂中的台灣,有如一場邁向死亡之旅,但對他而言卻是『回家』。」又,根據《北台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台灣之紀事》,他為了整頓被日軍破壞與佔據的教堂、援救因抗日而被捕的教徒,分別面見前後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與兒玉源太郎,陳述教會毀損與教徒被捕被殺的慘況,終於得到官方保障傳教自由與教徒安全的承諾。日治初年,馬偕牧師積極協助日本宣教師在台創設教會,親身向日本信徒傳講教義、為他們施洗,從中獲得的友誼與愛戴。

在遭逢時局巨變的台灣,馬偕牧師訴諸公義、人權的普世價值主張,使彼此可以有對等的尊重。從上述的歷史會發現,馬偕牧師實踐「聖而公之教會」的信仰告白,超越政治、文化、種族的隔閡進行傳教,無論是漢人、客家人、平埔族,或台灣人和日本人。再者,他竭力維護許多台灣人的安全以及教會的復原。可見得,馬偕牧師的「台灣情」是透過實際行動,表達對台灣與其住民的關愛。相對來說,宣教師為台灣的犧牲奉獻,再次讓我們感受到甚麼才是真正的認同台灣。這些作為沒有鄙視,只有愛的永不止息。倘若對照台灣史上許多外來政權的高傲,更可凸顯馬偕牧師謙卑的偉大力量。

適逢二○二二年紀念馬偕來台宣教一百五十週年,欣聞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欲籌拍有關馬偕牧師的電影,並且提供高額獎金徵求劇本。期待該協會能有本土情懷-「疼惜台灣」和普世視野-「公義人權」,協助導演和劇本拍出有歷史價值的傳記片,屆時為台灣史留下有意義的記憶。

(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牧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