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反共紀念堂」如何?

孫逸仙先生因為被清廷通輯,躲在日本時取了一個日本名「中山樵」,後人稱他「中山先生」,是為孫中山的由來。蔣介石為了表示是中山先生的追隨者,也改名「中正」,退居台灣後只稱中正而不稱介石。後人為他建了一座巍峨的廟宇「中正紀念堂」。

對於蔣先生的評價非常兩極,有人視他如寇讎,有人對他歌功頌德。但有一點相信是台灣所有人都承認並懷念的,就是他終身「反共」!

聽說他一九四九年退居台灣後,中共曾多次招降,但蔣都不為所動。他的兒子蔣經國上位後更發表「三不」政策,也就是告訴阿共說,談都別想談。

如果當時兩蔣被說動「回歸」,今日怎有一個自由民主的類國家在台灣留存?

因此我認為中正紀念堂的未來命運只要做些小改變就可,就是把「中正紀念堂」加兩個字成為「中正反共紀念堂」,然後蔣銅像也不用撤,只要在銅像背後的牆壁放上八個大字,左邊為「反共必勝」,右邊為「建國必成」。

這兩句話是蔣親口所說的,那個黨派有反對的意見?

這樣子一來,不是皆大歡喜嗎?

(作者為上市公司經理退休,新竹市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