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四)

——對教育部台灣閩南語辭典的商榷

 

台灣的閩南語(通稱台語)目前面對著兩項挑戰,一是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世代,願意學講台語的人口似有下降的趨勢;二是如何建立台語的書寫系統,把台語從日常生活的口語溝通工具提升為知識文化的載體。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台灣的閩南語(通稱台語)目前面對著兩項挑戰,一是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世代,願意學講台語的人口似有下降的趨勢;二是如何建立台語的書寫系統,把台語從日常生活的口語溝通工具提升為知識文化的載體。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從「陣」到「湊陣」VS.「鬥陣」

有正當的本字不用而要用不相干的同音字,是台語研究上一個值得檢討改進的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讓人感到台語缺少語言文化的傳承和源流,是隨便拼湊的一種不入流的方言。這裡再舉兩個例子來說明:華語「陣」字在台語文讀為din(如「湊陣」,見下述),白讀有二音:一是tsun,指涉風雨或聲音短暫持續(如「一陣風」),二是tsam,指涉某一小段時間(如「這陣仔」,讀tsit-tsam-a),

此二者都是台華同字同義而不同音,本來無事,但教育部卻特別以該部名義「推薦」,說華語的「這陣子」在台語應寫為「這站仔」,為什麼呢?該部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的用字解析說:「用「站」表示(華語的)「陣子」不但容易見字讀音,而且,又是小學生都認識的常用字,是tsam理想的用字選擇。」教育部用這種取巧的方法教育我們的小學生,筆者期期以為不可。

尤有進者,該部「推薦」把華語的「陣」字寫為台語的「站」,學界有人遵從,有人反對,因為「站」沒有時間意涵,主張改為「暫」才合理,可見教育部主張把「陣」改為「站」,恐會引起台語教學的混亂,有必要檢討改進。再者,該部學者認為「陣」字在台語不能讀為tsam,恐怕是因為他們不去作比較研究。請問「針」字在台語不是讀為tsam嗎?「參差」一詞在台語不是讀為tsham tshi嗎?華語母音n在台語轉讀am的字詞更是多到數不清,如此簡單明瞭的華台轉音規則或準規則,為何視而不見而偏要採用「容易見字讀音」的同音字?

說到「陣」,就想到台語的「湊陣」(讀dau-din),「湊」的台語白讀為dau乃符合華台轉音規則或準規則,是台華同字同義的又一例(詳見下述)。但教育部的辭典認為「鬥」才是dau的本字,故應寫為「鬥陣」而不是「湊陣」,因為古文的「鬥」有接合的意思,而「湊」在台語白讀chhau,不讀dau。

筆者對此作了考查,發現「鬥」在古文的接合義僅限於木頭器具及建築結構的榫孔接合,即「鬥榫」,並不適用於人事上的接合或湊合;而現代的建築業連榫孔接合也不再使用「鬥」字,而改用「接榫」;古文的「勾心鬥角」本是指宮殿建築的榫孔接合,但是,如所週知,現代已經失去這個意思,現代的「鬥」純粹是指涉鬥爭/戰鬥。在此情況下,如果再用「鬥」表達人事上的湊合,如「鬥陣」,會有兩個不良後果,一是令讀者覺得隨便使用同音字,以及台語是隨便拼湊的方言;二是dau-din本來帶有友好相聚的正面意涵,使用「鬥」字便破壞了這個意涵,反而產生勾心鬥角的負面感受。

接下來,筆者要從跨語言比較研究來辯明「湊」就是dau的本字和語源:第一,華語說「湊熱鬧」、「湊一千元」以及上文提到的「隨便拼湊」,在台語分別是「dau鬧熱」、「dau一千元」、「靘彩dau-dau-e」,你能說「湊」字不是台華同字同義嗎?台語的dau明明就是「湊」的轉音呀。

第二,比較探究華台轉音的規則或準規則:華語的朝/綢/稠/籌/躊/罩/晝…….,在台語讀為diau、diu或dau 。尤其最後二字「罩」及「晝」都是讀dau(中午在台語是「中晝」diong-dau),這些都符合華台轉音的規則或準規則,「湊」字也是一樣。「湊」在中國大陸的《彙音寳鑑》等閩南語辭典裡,讀為chho 和chhau, 沒有dau音,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武斷「湊」不可讀為dau。

依照上述的轉音規則或準規則,「湊」在台語白讀為dau, 乃是符合規則或準規則的,何況上述「湊熱鬧」等三例句的華台比較顯示「湊」是台華同字同義,而dau就是「湊」的轉音。再說,中國的《彙音寳鑑》等閩語辭典雖然有它們的價值和貢獻,但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古籍的鑽研和考據,沒有跨語言比較研究的見地,例如它們連本文前述「賭博」的「博」都寫成「賭」而規定訓讀為bua,不知bua是華語「博」的仿音;它們連「別字」(識字)的「別」(bat)也寫成「識」而規定訓讀為bua, 不知閩南語的bat就是「別」的白讀音。

或許是受到這些中國辭典的影響,台灣的台語學界至今仍有人用影片教大家把台語的bat寫為「識」。如果台語的本字可照搬華語,那又何必辛苦研究台語的語源呢?台灣的台語研究必須開創新格局,不宜拘泥於中國古老的研究法,否則無法窮究台語的真正語源和本字去建立一套正確、務實和合理的台語書寫系統。(待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三)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一)

 

< 資料來源:《民報》【專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