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時事新聞
財經資訊
財經資訊
向中國靠攏成詛咒 香港恒生腰斬跌破萬五關卡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香港恒生指數今年以來持續下跌,22日跌破1萬5000點心理關卡,報14967.18點,該指數不僅今年以來跌逾12%,更從2018年初的3萬3154.12高點跌近55%。港股的走勢與華爾街、台股及日股背道而馳,反映「背靠中國」成為最大詛咒。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財經評論員顏寶剛指出,雖然港股市值仍高於台股,但近年港台股市此消彼長,與香港金融市場資金撤離有關。 他說:「我相信很大程度是資金流入的問題,到底我們是靠外國的資金?還是靠祖國的資金、東南亞的資金?這情況相信2024年將持續,市場繼續看好台灣股市配置,特別是AI相關概念股,台積電表現好,所以似乎在這方面,我們感受到香港經濟比台灣差」。 報導說,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2023年僅1336家境外公司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較2019年減少13.3%,並創11年新低。反觀台灣面向世界,吸引外資金額創近15年新高。資料顯示,自民進黨2016年執政以來,外資呈現成長趨勢,其中2022年核准外資達到133億美元,創下近15年新高。 香港財經評論員利世民指出,在香港風光之時,台灣經歷一段經濟很差的日子,但目前台灣晶片製造業等發展蓬勃,相反的,香港背靠祖國下經濟表現受拖累。 利世民說:「這幾年,別人(台灣)進入收成期了,反而香港一直想背靠某個神奇國度,這種一隻大老二養全家的策略,最大問題是當這個神奇國度經濟開始放緩,就影響到我們,令香港同時被拖累,整個亞洲去年經濟一般,唯獨台灣相對做得好。」 他補充,香港產業單一,長期依靠地產業,靠「食老本」(吃老本),反觀台灣發展多元產業,一旦情況持續,相信台北生活水平超越香港,只是時間問題。
魏國金
2024-01-23
能源市場天翻地覆 美國悄悄變老大
美國超越主要供應國卡達、澳洲,登上2023年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國。(路透) 俄烏戰後 扭轉歐洲LNG進口來源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各國轉向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LNG),使美國天然氣產量在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根據統計數據,去年美國還超越主要供應國卡達、澳洲,登上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國。 天然氣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乾淨的化石能源,全球氣候變化下,各國追求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的趨勢中,最符合潮流的能源。 LNG是甲烷,或與乙烷混合的甲烷,是清除了雜質的天然氣,在冷卻約零下160℃後成為液體。LNG的輸送,像原油一樣被裝入專用輪運輸,在送達目的地後,LNG再次被轉化為氣體,像其他天然氣一樣,用於供暖、烹飪、發電。 能源分析公司Crystol Energy執行長納克爾(Carole Nakhle)表示:「在液化天然氣之前,天然氣只能通過管道輸送,這限制了它的銷售地。」 2022年全球最大LNG出口國為卡達(彭博) 美國天然氣 無地緣政治風險 根據數據,2022年全球最大LNG出口國為卡達,不過,2023年LNG最大出口國變成美國,共外銷9120萬公噸LNG,創下該國最高紀錄;卡達出口量則因衰減1.9%,全球LNG出口國排名退到全球第3;澳洲去年的出口量則與前一年相差不遠,排名第2。 2022年2月底,俄烏衝突爆發,地緣政治衝突升溫,及物資供需失衡。西方國家在俄羅斯被制裁之下,紛紛轉移採購目標。歐洲的經由管道的俄羅斯産天然氣採購2023年同比減少近6成。如果換算成LNG,相當於減少約2600萬噸。 在俄烏衝突開打前,美國LNG僅佔歐洲的30%左右,但隨俄烏衝突持續,俄羅斯被西方國家大力制裁之下,為了減少對俄羅斯石油、天然氣依賴,選擇了相對地緣政治風險小的美國,為採購的替代對象。 歐洲2022年的LNG進口量飆升63%,增加了660億立方米。新增進口中有3分之2來自美國,其餘3分之1來自卡達、埃及、挪威、俄羅斯等。 市場研究機構表示,俄歐管道天然氣輸送渠道受限,導致歐盟對LNG需求激增。2022年,歐盟LNG進口量達到9473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高於2021年的5727萬噸。其中,歐盟2022年從美國進口的LNG佔總進口量的41%。 去年前9個月,歐盟進口了7650萬噸LNG,較前1年同期成長4.4%。歐盟占全球海運LNG進口量的25.3%,其次是中國的16.9%,和日本的16.3%。 2022年,歐盟LNG進口量達到9473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路透) 美國LNG產量 2030年將增倍增 美國去年出口增加,顧問公司Rapidan能源集團的全球天然氣與液化天然氣研究主管孟頓表示:「美國創紀錄的產量是由兩個因素推動:Freeport LNG全面復工,增加600萬公噸,而Venture Global LNG的Calcasieu Pass工廠全年產量,比2022年增加300萬公噸。」 根據資料,歐洲是美國LNG出口的主要地,去年12月出口量占比高於總出口量的61%,11月銷住歐洲的占比達68%。 亞洲是美國LNG的第2大出口市場,去年12月出口量占總出口量的26.6%,高於11月18.5%。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出口量約50萬公噸,略低於總出口量的6%。 能源顧問公司拉皮丹能源集團(Rapidan Energy Group)研究主管蒙頓(Alex Munton)指出,去年全球LNG的供應國中,美國表現最為突出,僅僅是12月的出口量,就達到860萬噸。 美國、卡達、澳洲2022年的LNG産量,基本保持在7000萬噸以上,但到2030年,預計美國的産量將增加到約2億噸,是卡達的約1.7倍。調查公司Rystad Energy預測,美國LNG産量,2030年將佔全球的3成。 中國2021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路透) 中國LNG進口 嚴重依賴澳洲 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是美國、澳洲、卡達。而中國,2021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分別從27個國家進口,進口總量達到8140萬噸。 卡達能源公司(QatarEnergy)2022年與中國中石化簽署了一份為期27年的協議,向中國每年供應4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代表著LNG行業歷史上(為期)最長的供應協議。 而中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是澳洲。據中國官方統計數字,2021年澳洲供應的液化天然氣佔中國總進口量的39%。 美國是目前歐洲最大的LNG供應商;澳洲幾乎將其所有的LNG運往亞洲;卡達則將其部分液化天然氣運往部分亞洲國家,還有運往如英國、比利時和義大利的歐洲國家。 美國LNG出口還有機會再擴大,考慮到需求增加,美國正推進天然氣産能的擴張和出口基地的完善。此外,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生産國之一,該國正在穩步鞏固其能源強國的地位。
歐祥義
2024-01-16
南韓痛打中國 戰場在台灣展開
韓國電商巨頭酷澎(Coupang)強勢入台。(彭博) 大量補貼搶市佔 複製蝦皮作法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韓國電商巨頭酷澎(Coupang)強勢入台,2023年12月27日台灣經濟部投審會通過酷澎在台灣投資24.7億元的增資案,單單是這筆增資金額,就比momo現行實收資本額高。 從「火箭跨境」到主打「火箭速配」,酷澎將台灣視為加強促銷力道的重點國家,不僅登上蘋果台灣App Store免費榜下載冠軍,也在掀起不少話題。 酷澎靠大量資金補貼,把消費者撈進平台、搶下市占,在資本市場募得資金賺錢,接著再回頭逐步調整商業模式,讓電商營運更加健康、爭取獲利,這個劇本,2015年蝦皮購物進軍台灣時,就已上演過。 台灣本土大型電商例如momo、PChome在蝦皮進駐前,幾乎主導台灣網路市場,但2015年蝦皮打入市場後,似乎都變調了。 蝦皮2015年進入台灣。(路透) 搶在雙11前 連續25天賣日本尿布 蝦皮2015年進入台灣,主打「全包式體驗」讓賣家免費刊登商品、買家免費線上付款,更誇張的是,蝦皮還補貼運費。一條龍的完整功能,讓蝦皮拍賣在一年內累積了300萬次下載量,每月成交的商品數量達千萬件。 2022年調查數據顯示,消費者在網購平台的選擇1至3名分別是蝦皮、momo及PChome,顯示出蝦皮已成功打入台灣市場。 自2021年酷澎進入台灣市場以來,以超低價吸引不少消費者。2023年首戰雙11,更將婆媽有感的民生商品視為主打,例如標榜「不用等到雙11,尿布最便宜!」讓許多台灣網購族成為活躍用戶。 2023年在電商雙11優惠開跑前,酷澎就率先以連續25天的日本境內版尿布史上最大破盤價促銷,敲響電商雙11戰鼓。 酷澎的目標是挑戰當台灣市場老大。(彭博) 強攻民生商品 建立民眾依賴感 酷澎接連在市場上祭出破盤超低價賣法,尿布、奶粉或是餅乾零食,從數十元到數百元不等的價差,讓許多零售通路業者備感壓力。 各大母嬰社團都在討論酷澎的紙尿布、奶粉價格價格超級優惠,快銷品廠商總經理表示,業界預估,酷澎已靠低價搶走尿布20%市佔率。 酷澎的企圖心,不只展現在雙11,是要消費者親自感受「沒有酷澎,怎麼生活?」資深人士分析,酷澎的目標是挑戰當台灣市場老大。 「台灣是一項遠超出我們預期的投資。」酷澎執行長金範錫(Bom Kim)表示。金範錫2023年宣布,將砸下4億美元(約新台幣122億元)在發展中期項目(Developing Offerings),其中台灣市場開發就是一大投資重點。 先不論這4億美元會有多少用在台灣,台灣媒體分析momo與PChome的資本支出,2022年,富邦媒的資本支出為38.59億元,預期在2023年會再投入68.3億元,主要就是為了建置物流中心、配送車隊等基礎建設。而PChome在今年初開始試營運的桃園A7物流中心,預期投資總額將達22億元。 假設酷澎將這4億美元中的3分之1分給台灣市場,也是超過momo於2022年的資本支出。 2022年調查數據顯示,消費者在網購平台的選擇1至3名分別是蝦皮、momo及PChome。(業者提供) 蝦皮在全球市場紛裁員 反觀同樣闖進台灣市場的蝦皮,去年5月至8月,蝦皮非促銷檔期平台成交手續費從2%直接翻倍至4%、促銷期間則從3%漲到5%。6到8月,蝦皮店到店運費還從19元攀至39元。 在海外,母集團冬海(Sea)在2022年退出法國、印度等國際市場,新加坡、印尼、中國蝦皮相繼光速裁員,去年9月,台灣30多名員工也於9月26日一早被告知打包走人。 據悉,台灣被裁掉的30餘人主要來自美食外送、團購部門,蝦皮美食外送的2021年滲透率僅5.1%,低於foodpanda(78%)、Uber Eats(61%)。 2010年酷彭於韓國創立,初期就積極打造倉儲物流相關設備、自營物流車隊。如今在韓國超過30個城市中,建置超過100座物流中心,總面積超過4700萬平方公尺。 在韓國,酷澎的當日配送率高達99%。(路透) 酷澎宣稱滿意在台經營成效 在韓國,酷澎的當日配送率高達99%,非常符合「火箭速配」這個宣傳。酷澎剛進駐台灣時,先以「10分鐘快速到貨」為最大賣點,開始經營生鮮電商市場,疫情時期生鮮電商正夯,外送平台、實體超市都大力布局,酷澎喊出的10分鐘到貨,是當時生鮮電商業界最快速度。 同時,酷澎又大打一堆折扣,還推出免運優惠,砸一堆資金,鐵了心要在台灣深耕,過去酷澎在台大撒補貼、投廣告、搶人才的行徑,這樣燒錢的行為,可以撐多久?是認真的嗎? 市場認為酷澎在隨便撒錢,但酷澎廣告投放力度不僅未減,倉庫更是一座接著一座開,現在新資金又再投入,恐怕不能小看酷澎。 2023年8月,酷澎財報宣布已經走出虧損低谷、連4季獲利,且非常滿意在台灣的經營成效,金範錫還表示,未來要加碼投資台灣這個唯一的海外市場。 酷澎經營生鮮電商市場。(彭博) 把台灣商品賣到韓國 在台灣酷澎頁面中,可以看到商品標註「火箭跨境」,或「火箭速配」,酷澎火箭跨境專營美國、韓國海外購物,標榜最快5天能就收到海外商品,台灣本島都能收貨。 在將韓國等海外產品銷入台灣同時,酷澎也將韓國人喜歡的台灣商品賣到韓國,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拓展韓國市場,驅動「台灣製造」商品風靡韓國,創造雙贏。 酷澎表示,韓國是巨大且成長快速的市場,2022年總體銷售額為466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4%,酷澎擁有韓國最大物流設施,利於海外企業進軍韓國,根據觀察,流行服飾、食品是韓國消費者熱愛從海外購買的主要品類。 蝦皮逐步漲價,正是因為過往大撒錢的補貼政策,消費者黏著度極高,現已經坐上台灣C2C(個人對個人)市場寡頭,短期不怕喪失市場地位,不過「跟蝦皮一樣敢燒錢」、「首購還享有7折商品券」,一如8年前蝦皮進軍台灣一樣,酷澎成為momo、PChome等本土電商,甚至是蝦皮的新夢魘。
歐祥義
2024-01-10
中國2023房市慘 百大房企近9成市值縮水
中國房地產業依舊低迷。(彭博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房地產業依舊低迷。回顧去年,房地產政策持續加碼,全年房市呈現前高、中低、後穩的走勢。但從資本市場行情表現來看,無論是中國A股還是港股,地產類股整體震盪下滑。 據中媒統計,去年中國百大上市房地產企業近9成市值縮水,僅有14家上漲。去年初,市值超過人民幣1000億元(約新台幣4351億元)的上市房企還有9家,到年末已縮減為7家。儘管官方推出大量政策救房市,但地產股基本面弱勢格局未變,股價對利多政策的敏感度逐步降低。 整體來看,中國地產股全年走勢「跌」字當頭。走勢較好的時間出現在去年7月份,當月申萬房地產指數大漲14%,幾乎把此前幾個月的跌幅填平。 去年7月,房地產政策的優化調整掀起了一波高潮。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適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中國住建部、央行、各地政府也相繼推出包括「認房不認貸」、首購頭期款降低等一系列刺激房市政策。這些寬鬆類政策預期對地產股的投資情緒影響較大,地產股在去年7月出現「短暫狂歡」。不過,由於地產業基本面弱勢的局面並未根本性改變,所以地產股的漲勢並未延續。 至去年底,市值超過千億元的房企分別為新鴻基地產、華潤置地、中國海外發展、長實集團、萬科A、保利發展以及恆基地產。這7家房企市值全數下跌,尤其萬科A、保利發展和華潤置地,全年市值跌幅均在30%以上。 據統計,去年中國百大房企跌幅排名第一是爆雷的恆大,縮水78.61%,總市值從年初的人民幣222億元(約新台幣965億元),跌到年末只剩人民幣48億元(約新台幣208億元);其次是碧桂園,總市值從人民幣659億元(約新台幣2867億元)跌至人民幣198億元(約新台幣861億元),縮水69.99%。 自2021年以來,中央及地方已推出多輪房地產救市政策救房市,但行業復甦態勢依舊不明顯,尤其是去下半年以來,多輪寬鬆政策並不像以往一樣對地產股帶來立竿見影的拉升,在不少券商分析師看來,這說明地產股對政策的敏感度在逐漸降低。 去年,中國上市房企的一大關鍵字為「退市」。根據統計,去年就有12家房企退市,而這波退市潮尚未散去,ST泛海有可能成為今年首家退市的中國房企。
自由時報
2024-01-07
工廠缺單倒閉、麵店沒生意 中國經濟慘兮兮
中國經濟復甦力道弱,工廠缺訂單,工人跟著失業。(示意圖∕法新)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經濟復甦乏力,外媒報導,中國工廠缺訂單,沿海經濟省份,早自今(2023)年9月出現大批農民工提早返鄉,而深圳科技園區附近牛肉麵店家,今年營業額大減,店家勉強度日。 《美國之音》報導,中國廣東汕頭出現工廠缺訂單,工人沒有工作可以做的情況,當地工頭馬海良受訪表示,現在生意特別不好,每個工廠都沒有訂單,原本還計畫要帶工人去江蘇台灣老闆的工廠工作,卻被告知現在不需要工人。 馬海良表示,現在中國沿海城市經濟都不好,更別說西北的經濟狀況了,老百姓的生存都出現問題。 調查顯示,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加工製造業沒有訂單而倒閉,與這些行業相關產業的員工,今年都提前返回家鄉。 9月起,中國河南鄭州、新鄉等地的火車站就出現拎著大包小包的「包袱隊」,「返鄉潮」來得早相當罕見。剛從廣州返回河南新鄉的沈梅表示,像他一樣年紀的年輕人大都在外地打工,今年不光老家這裡賺不到錢,全國各地都不好賺,很多工廠倒閉。 在廣州工廠工作的馬麗娟也說,工廠今年不收新員工,很多資深員工因工資減少,選擇提前回家鄉過年。 城市農民工減少,導致當地餐廳紛紛倒閉。在深圳富士康工業園區附近開牛肉麵店的馬鑫言表示,今年生意不好,工廠沒有訂單,工人早就回家鄉,「這對我來說影響很大,過去我的店裡客人很多,每天營業額在人民幣7000元(約新台幣3萬元)以上,今年每天只能做人民幣1800元左右,現在只能撐著。」 「我看到媒體報導,光深圳在11月離開的人數達100萬人以上,今年哪一行都不好做。」馬鑫言表示。他指出,今年離開深圳的人很多,是因物價高、工作收入無法支付當地的高額消費,還有許多人都在想辦法離開中國,到國外去生活、工作。 另一位在上海開牛肉麵店的阿里認為,像他們這種小型店面在劫難逃。因今年生意特別難做,老百姓口袋沒有錢,沒有消費能力,相比於過去的上海,現在上海流動人口少得可憐。 河南一位沈女士表示,中國局勢現在特別不好,很多人對這個政府咬牙切齒,但敢怒不敢言。」她指出,除了在政府工作的人之外,沒有人是開心的。中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慘狀無法形容,不是單一個人的生活是這樣,而是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這樣。
陳麗珠
2023-12-30
9成外資撤離中國股市!CNN:2024中國經濟會更慘
外界普遍預期,2024年中國經濟前景黯淡。(路透)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經濟在2023年度過悲慘的一年,今年迄今流入中國股市的外國資金,將近9成已經撤離,2024年看起來也前景黯淡。專家認為,中國可能會陷入數十年的經濟成長停滯。CNN斷言,明年中國經濟恐更慘。 CNN報導,中國自1978年重新向世界開放以來的幾十年裡,一直是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1991年至2011年間,GDP每年增長10.5%。2012年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後,擴張速度放緩,但截至2021年的10年間仍維持6.7%的成長率。 如今,隨著房地產危機、支出疲軟和青年失業率高居不下,中國今年經濟成長或可實現5%的官方目標,這一數字卻低於疫情大流行前10年6%以上的平均年增率,而且2024年看起來越來越不妙,此後中國恐陷入數十年的停滯。 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學者史劍道(Derek Scissors)表示,2024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將不是GDP增長,而是經濟下行。如果不進行重大市場改革,中國可能會陷入經濟學家所說的中等收入陷阱,即新興經濟體迅速擺脫貧困,但在達到高收入地位之前卻陷入困境。 飽受挑戰的中國經濟走到今天這一步,絕非一朝一夕。史劍道說,習近平上台後不願控制借貸,導致結構性問題加劇。榮鼎集團中國市場研究總監萊特(Logan Wright)對此表示贊同,他表示,中國經濟放緩是結構性的,是過去10年信貸和史無前例的投資擴張結束所致。 儘管中國正在推出多項刺激措施,希望挽救經濟,這些措施不太可能有助於解決結構性問題。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主管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表示,中國政策制定者似乎相信,透過一些刺激措施和穩定市場情緒,經濟可以重回成長軌道。「但我們認為官員們低估了中國經濟放緩的結構性程度,而且不容易逆轉」。 外媒披露,今年流入中國股市的外國資金,9成已經撤離。(示意圖,彭博) 2023流入中股的外資已9成撤離 若就外資資金流向觀察,更可窺見市場對中國失去信心。《金融時報》28日披露,由於市場越來越懷疑北京是否願意採取嚴肅行動,提振疲弱的經濟,2023年流入中國股市的外國資金中,近10分之9已經離開。 根據滬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數據,外資對中國股市的投資額在今年8月達到2350 億人民幣(約台幣1.01兆)的峰值以來,隨後大舉拋售中國股票,目前只剩307億人民幣(約台幣1326億),降幅達到87%。交易員和分析師表示,這一逆轉反映出全球基金經理人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 香港交易員表示,事實證明,全球多頭對中國股市非常警惕,自從大約一年前買盤激增以來,他們對中國股市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今年下半年,外資對中國股市的看法大幅惡化,美國銀行本月對專注於亞洲的基金經理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基金經理人都減持了中國股票。
陳麗珠
2023-12-28
2023全球最富裕國家排名出爐 台灣位列14
知名財經月刊《全球金融雜誌》近日公布「2023年全球最富裕國家」,台灣位列第14名。(法新社) 黃筱薇/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23年將步入尾聲,知名財經月刊《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近日公布「2023年全球最富裕國家」(World’s Richest Countries 2023)排名,台灣位列第14名,狠甩南韓、英國、日本、中國等國家。 《全球金融雜誌》指出,儘管前幾年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大流行,衝擊全球經濟,但有些國家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例如聖馬力諾、盧森堡、瑞士和新加坡等小國,主要得益於先進金融部門和稅收制度,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挹注、專業人才和大量銀行存款;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卡達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仍然位列富裕之國。 《全球金融雜誌》上週四(21日)公布「2023年全球最富裕國家」排名,全世界前10個最富有國家依序為愛爾蘭、盧森堡、新加坡、卡達、澳門特別行政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瑞士、挪威、美國和聖馬力諾。台灣則擠進世界前20名,位居第14名,人均GDP為7萬3344美元(約新台幣228萬)。前20名的國家,自第11名開始依序為汶萊、香港、丹麥、台灣、荷蘭、冰島、奧地利、安道爾、德國、和瑞典。 至於其他較知名的經濟體,如澳洲(第22名)、南韓(第30名)、英國(第31名)、日本(第38名)、俄羅斯(第60名)等全被台灣甩在後頭。中國則排在第77名,人均GDP為2萬3382美元(約新台幣72.7萬)。 知名財經月刊《全球金融雜誌》近日公布「2023年全球最富裕國家」,台灣位列第14名。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翻攝自Global Finance官網)
黃筱薇
2023-12-25
習整肅遊戲業 馬化騰、丁磊身家1天蒸發逾3192億
習近平對遊戲產業展開強力監管,引爆股價重挫。(示意圖,美聯社)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經濟前景黯淡並未阻止習近平對遊戲產業的打壓,選在年末釋出強力監管訊號。12月22日上午,中國發布《網路遊戲管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立刻引爆相關企業股價跳水,騰訊創辦人馬化騰及網易創辦人丁磊財富大幅蒸發,短短1天2人身家縮水102億美元(約台幣3192億元)。 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在12月22日發布《網路遊戲管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草案涵蓋網路遊戲出版經營單位的設立與管理、出版經營、未成年人保護、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對限制遊戲過度使用和高額消費等行為做了進一步限制。 消息發布後,週五相關類股急殺,港股方面,網易暴跌24.6%、騰訊跌12.35%,嗶嗶嗶哩跌9.67%、心動公司跌19.01%、中哩手遊跌16.78%、祖龍娛樂跌13%。 中國股市部分,掌趣科技跌逾16%、崑崙萬維跌12%、三七互娛跌10%;完美世界、遊族網路、巨人網路等跌幅都達9%。 中國遊戲股血流成河,造成騰訊創辦人馬化騰及網易創辦人丁磊財富大縮水。根據《富比士》統計,馬化騰的淨資產縮水 38 億美元,丁磊的財富也縮水了 64 億美元。
陳麗珠
2023-12-24
上海機場超冷清畫面曝光 名醫鄭丞傑:有錢人都潤走了
婦產科名醫鄭丞傑近日在社群平台分享上海虹橋機場超冷清畫面,引發熱議。(圖翻攝自鄭丞傑臉書) 黃筱薇/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婦產科名醫鄭丞傑近日在社群平台分享中國上海虹橋機場「超冷清」畫面,並表示這次去上海發現許多商店門可羅雀,並有台商跟他透露上海不少有錢人都「潤」(run)出中國,引發網友熱議。 醫師鄭丞傑上週到上海參加活動,16日透過臉書分享上海虹橋機場第一航廈幾乎沒有旅客的冷清畫面,表示這是他上週三(13日)傍晚6點準備從上海搭機回台時拍到的,「我報到的時候真的嚇一大跳,再過一個半小時飛機就要起飛了,怎麼這麼少人?難不成我是倒數幾個報到的嗎?而且周圍也是空空蕩蕩的,拍照片傳給上海的台商朋友們,他們說這是目前的常態呀」! 鄭丞傑表示,當天他訂的是長榮原訂晚間7點40分起飛的班機,「晚上7點10分開始登記,在貴賓室突然在6點52分聽到登機的廣播,7點05分還聽到廣播說艙門即將關閉請還沒有登機的旅客趕快登機,我趕緊小跑步到登機門,還真的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已經登機了,地勤人員說我後面只剩下6個還沒有登機的人。然後飛機在7點20分就起飛了,比表定的時間早將近半小時抵達松山機場。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遇到飛機提前起飛,起飛的時候停機坪和跑道上也沒有幾架飛機。」 他繼續說道:「這次去上海50小時匆匆來回,大部分的時間在醫院裡面,醫院並不強制民眾戴口罩,所以表示早就解封了。但是街道上行人不多,許多商店都是門可羅雀,台商好友說他的豪宅別墅區外國人幾乎都搬光了,他說沒有外國人的上海怎麼能叫上海?本地的有錢人也是紛紛在『潤』......唉呀,真是不勝唏噓!」 網友紛紛留言「這就是中國經濟崩盤的象徵」、「這幾個月跑了上海浦東、虹橋、膠東、北京機場,出入境大概都是這樣空無一人」、「豪宅區沒有外國人也解釋外資都在跑」、「好誇張,我印象中的上海虹橋及浦東機場都是滿滿的人啊!」、「經濟危機持續升溫」、「的確外商都跑了,難怪某組候選人要幫中國人來台灣找工作」、「上個月在北京首都機場也差不多,國際航線出境大廳店家都歇業」、「總加速師的傑作」;不過也有人說「和浦東分流後,虹橋的狀況就一直沒起色」、「自從浦東機場開始營運後,虹橋機場的國際航班幾乎都移到浦東機場了」。
黃筱薇
2023-12-18
中國晶片公司5年逾2.2萬家倒閉
自2019年美國對中國晶片公司實施制裁以來,已有超過2.2萬家中國晶片公司倒閉。(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美國科技資訊網站Tom’s Hardware依據電子時報報導指出,自美國在2019-2020年開始對中國半導體業實施制裁以來,中國晶片公司數量一直下滑,自2019年以來,中國共有超過2.2萬家晶片有關公司倒閉,而隨著晶片需求放緩,該情況在2022-2023更形惡化。 報導說,今年以來,有1.09萬家相關註冊公司關閉,從2022年的5746家激增,這是5年趨勢的一部分,其中,2021-2022年有1萬家公司關閉,而2023年的倒閉暴增凸顯晶片設計、半導體製造與晶圓廠設備所面臨的嚴峻困境。 根據中國清華大學教授魏少軍的統計,2023年中國3243家晶片設計公司(當中許多受益於政府的獎勵措施)中,超過半數年收入不到1000萬人民幣(4403萬台幣)。這些公司不僅在銷售上遭遇困難,多數也因市場供給過剩與更廣泛的經濟環境導致的半導體業普遍低迷,而面臨庫存造成的虧損。 報導說,另一個問題是缺乏投資,尤其對較小企業更是如此。美國已限制對中國半導體業,以及人工智慧(AI)與量子運算技術的投資,而在美國實施制裁下,歐洲的投資人也不願投資中國的晶片公司。 大型公司,比如長江存儲已斥資數十億美元尋找替代供應商與採購第三方設備,以維持業務,華為則打造祕密的代工廠網絡;較小公司沒有資源應對挑戰,而儘管中國政府大力投資晶片產業,但無法讓每一家晶片新創公司雨露均霑。 對中國晶片業,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公司而言,今年是艱困的一年,創紀錄的倒閉數據反映它們正面臨的艱難時期:需求低迷、庫存過剩以及融資困難,這迫使許多企業退出市場,並使中國的半導體業主要由大型公司而非小型新創企業主導。
魏國金
2023-12-16
處境艱辛?外商百貨骨牌式撤離中國
家樂福2019年將80%中國股權賣給蘇寧易購後,逐步退出中國市場,今年上半年又關閉超過100家分店。(法新社資料照) 2023上半年家樂福中國關逾百間店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隨著美中關係持續緊張,外資徹中或許早已不是新鮮事,不過與民生相關的零售巨頭似乎也動作頻頻,1995年進駐中國的法國零售大廠家樂福(Carrefour)是最早將大賣場概念引入中國的外資零售商,曾透過迅速擴張策略,在中國零售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歷經疫情近3年的洗禮與電商的異軍突起,銷售額下降再加上店租成本飆升,逐漸使實體大賣場式微,2019年家樂福宣布,將80%中國業務股權賣給中企蘇寧易購,2021年後,家樂福默默縮減中國市場規模,光是2023上半年家樂福就在中國關閉了106家分店,9月中更關閉在北京的最後1間分店,其在上海、廣州、深圳也已沒有門市,意即全面退出中國一線城市。 隨著電商網購的興起,零售商在中國市場的處境更加艱難。(法新社) 太平洋百貨關閉最後1間上海分店 除了家樂福,遠東SOGO百貨集團旗下的太平洋百貨在中國上海的最後一家徐匯分店因到期不續約,已於8月31日熄燈,正式退出上海市場,閉店的時間點正逢徐匯店開業屆滿30週年。 1993年開業的太平洋百貨徐匯店曾是上海最紅的百貨商場之一,以徐匯店為中心的徐匯區商圈更是上海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在百貨業遍地開花的黃金年代,太平洋百貨陸續於1996、1997年在上海開設淮海店、不夜城店,但在電商與其他百貨賣場接續開業後,加劇市場競爭,再加上消費者購物模式與習慣不斷改變、轉型速度跟不上市場趨勢等,太平洋百貨日漸式微,淮海店先於2016年停止營運,不夜城店也在2020年租約到期後交還業主。 太平洋百貨在上海的最後一家店已於8月底歇業。(圖/取自中媒) 沃爾瑪在中國 收掉約130家分店 繼法國家樂福之後,同為歐系零售巨頭的德商麥德龍(Metro)1996年進軍中國市場,不過2019年時將80%中國業務股份出售給物美集團,同時也象徵著麥德龍的退場。 同年進入中國布局的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近年也逐漸縮減在當地市場的規模,2016~2022年沃爾瑪在中國就收掉約130家,近日《路透》更指出,為了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沃爾瑪打算從印度進口更多商品,藉此增加供應鏈多樣性;微博財經網紅「金融小狐狸」還爆料,沃爾瑪有意將採購中心遷至越南,若消息屬實,對中國製造業與出口來說將是一大打擊。 還有法國歐尚集團(Auchan)2000年曾與潤泰集團合資成立「高鑫零售」,共同經營歐尚與大潤發等品牌,不過,繼潤泰集團2017年出售高鑫零售持股後,在中國經營20年的歐尚最終也選擇賣股退場,2020年將其在中國市場持有的股權全部出售給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英國最大連鎖超市特易購(Tesco)2020年也將在中國剩餘的股份授予合資企業華潤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完全從中國市場撤出。 除了進口更多印度商品,傳出沃爾瑪有意將採購中心遷至越南,降低對中國依賴。(歐新社) 中國本土賣場、電商崛起 瓜分外資市佔 傳統大賣場過去以佔地廣闊、產品齊全、一站式購物等優勢迅速搶佔中國市場,但近年這些量販超市在中國的處境已越來越艱辛,隨著網路消費時代的來臨,大環境商業模式轉型,電商除了因節省龐大的店租開支,可以更優惠的價格吸引消費者,還有便捷的供應鏈及物流系統,無論是便利性、性價比都遠高於傳統賣場,導致實體賣場漸失優勢。 與此同時,外資還面臨著中國本土零售商的崛起像是阿里巴巴旗下生鮮食品子公司-盒馬鮮生,2016年成立後迅速搶佔中國線上線下市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須付費成為會員才能進入賣場消費的量販賣場在近幾年外資撤離潮中,仍在中國市場屹立不搖,像是美國量販巨擘好市多(Costco)除了2019、2021年開設的上海、蘇州店,更於今年3~8月好市多分別在上海、浙江拓展3家分店;沃爾瑪旗下山姆會員商店(Sam’s Club)則是瞄準中國高端消費族群,其在當地的銷售額與會員數持續增長。不過這種模式是否能讓維持長期獲利,讓中國消費者願意持續買單,仍有待後續觀察。 儘管西方零售商逐一退出中國市場,但好市多今年仍逆勢展店。(法新社)
歐祥義
2023-12-15
外資11月匯入3521億元 創史上最高紀錄
外資11月單月「淨匯入」一舉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金額為112.64億美元。(記者王孟倫攝)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外資大軍銀彈流入台灣市場!根據金管會公布統計,外資11月單月「淨匯入」一舉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金額為112.64億美元(兌換新台幣約3521億元),而且也終止連續四個月匯出,更創史上單月匯入最高紀錄。 為何外資突然在11月將資金錢潮大舉匯入?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分析,主要有三大原因,包括:第一、美國通膨數字趨緩,第二、聯準會(Fed)升息速度放緩升息,市場認為已進入升息尾端,第三、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下跌。 此外,投顧業者提供資料顯示,上個月外資流入資金規模,在亞洲市場當中,台股受益最多,贏過日本、韓國及印度等市場,為何台股會特別受到外資青睞? 證期局表示,台股基本面尚稱穩健,今年截至10月底本益比17.53倍,現金殖利率達3.79%(加計股票股利為3.89%),加上內上市櫃公司截至10月底累計營收約32兆元,累計營收金額雖較去年同期減少9.86%,惟仍為歷年同期第三高。 尤其,統計也顯示,今年從7月至10月,外資已經連續四個月淨匯出,合計高達新台幣4800億元,也就是站在空方,但11月立即改變局面,資金大舉回流,助攻11月股匯市雙雙大漲,包括:新台幣匯率升值3.5%,台股則大漲1432.58點。 投顧分析師指出,外資在11月單月於上市公司買超台股金額為2400億元,但淨匯入的金額為3521億元;相比之下,推估外資還有一定規模或部位,尚未使用,因此,後續可以提供買超台股的銀彈。
王孟倫
2023-12-06
避免美台雙重課稅法案 美眾院委員會全票通過
雙重課稅使台灣半導體廠不願在美國進行更多投資。(法新社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美國眾議院歲入委員會週四以40比0,無異議通過「美台快速雙重稅收減免法案」,並送交院會審議,使解決台美投資的雙重課稅問題,向前邁進一步。彭博報導,該法案將提供台灣類似租稅協定的優惠,在立場分歧的美國國會中,台灣政策是兩黨罕有的合作焦點。 眾院歲入委員會主席史密斯(Jason Smith)說,「美國與台灣有共同的民主信念,以及牢固的經濟關聯,國會必須竭力支持台灣;這項立法明確展現我們與盟友站在一起,共同對抗中國有害的區域影響力」。 法案共同提案人、共和黨眾議員斯蒂爾(Michelle Steel)指出,「台灣是印太地區的關鍵盟友,強化我們的經濟關聯對兩國而言是雙贏局面;透過消除雙重課稅法律,我們不僅支持台灣繼續為自由奮鬥,也支持我們自己的經濟與國防」。 解決台美投資雙重課稅問題,是台灣前駐美代表蕭美琴任內的重點議題,她曾表示,台灣的半導體企業因「不合理且不公平的」雙重課稅,而不願在美國進行更多投資,因為台灣企業繳納的稅金是競爭對手三倍之多。她說,「這是我們的投資人要求盡快解決的問題,這絕對是優先要務」。 共和黨眾議員瑪麗奧(Nicole Malliotakis)週四說,「這是委員會向台灣蕭大使告別的美好方式,我們建立非常緊密的關係,我們祝她一切順利,我也感謝她對加強美台夥伴關係的努力」。 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九月已通過該法案,目前還不確定參院將以單一法案表決,或與其他法案包裹表決。不過參院領袖已表示,一旦眾院歲入委員會通過審議,參院將快速通過法案,法案在兩院院會通過後,經總統拜登簽署便完成立法。
魏國金
2023-12-01
對習近平失望 外資從中國股市撤資近80%
今年前7個月流入中國股市的外國資金已有四分之三以上離開,全球投資者拋售價值超過250億美元。(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儘管北京努力推出各項措施恢復對經濟體的信心,但今年前7個月流入中國股市的外國資金已有四分之三以上離開,全球投資者拋售價值超過250億美元(台幣7800億元)的股票。 交易員和分析師表示,由於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全球機構投資者推遲買入股票。近幾個月的大幅股票拋售,使得離岸投資者的淨買入量可能創下自2015年以來的最低年度總額。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統計,自8月初中國政府承諾提供更實質的經濟政策支持以來,中國股市的外資淨流入從高峰到現在已暴跌77%。香港一家投資銀行交易部門的負責人表示,投資人不需要在中國買股票,並擔心投資組合會受到阻礙。 海外拋售中國股票已導致滬深300指數以美元計算今年下跌逾11%,而日本、韓國和日本的股票基準指數則上漲8%至10%。 高盛估計,金融機構今年反而青睞印度和韓國市場,淨流入分別為123億美元(台幣3800億元)和64億美元(台幣2000億元)。全球對韓國股票的買盤使首爾預計自2019年以來首次實現外資淨流入。
自由時報
2023-11-22
不交錢就查稅!美媒曝中國要求富豪交出2成資產
中國財政困窘,傳出開始找有錢人下手。(示意圖,法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曾獲普立茲新聞獎的《紐約客》(The New Yorker)前駐中記者歐逸文(Evan Osnos)發布文章稱,隨著官員被消失、年輕人躺平及企業家撤離等,中國進入萎靡不振的時代。文章並意外曝光,北京正在透過銀行清查擁有3000萬人民幣(約台幣1.32億元)資產的富豪,要求其交出20%財富,否則就查稅。 歐逸文(Evan Osnos)長文解析中國當前政治經濟及社會現象,文章指出,習近平將中國帶進一個新的困境,不僅出口下降,還面臨債務飆升等諸多問題,連曾經預測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家現在也變得十分悲觀。榮鼎諮詢聯合創辦人榮大聶(Daniel Rosen)直言,「這並非暫時的變化,而是永久的新常態」。 儘管中國經濟規模仍然龐大,但僅僅不到5年的時間裡,中國共產黨就讓曾經提供稅收、就業、創意和領先的行業陷入困境。加上房企爆雷,滿地爛尾樓,地方政府財政耗盡,當前經濟衰退已經對民眾造成衝擊,傳出教師和公務員領不到新水。 另外,北京施行反間諜法,許多外企遭到調查,員工被拘留,外資陸續大撤離,2023年第二季外商直接投資,降至26年以來最低水平。 文章披露,由於財政困窘,中國地方政府竟然採取了勒索手段,也就是「查稅」。上海一位工廠老闆爆料,「黨」的官員透過金融機構,清查擁有3000萬人民幣以上流動資產的富豪名單,要這些富豪做出選擇,一是交出20%(資產),二是冒著接受全面查稅的風險。 文章提及,多年來,中國富豪一直認為,留下來比離開更有利,如今許多人已經改變想法。2022年有上萬名富人落跑,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高淨值人士淨流出最多的國家。1位中國企業家直言,「如果你是那個0.01%,那麼你就會試圖逃離」。 新加坡是中國富豪移民首選,一位當地鄭姓商人說,新加坡現在是中國有錢人的避風港,2022年中資企業在當地註冊家數達到7312家,年增47%,「阿里巴巴許多高管都在這裡落腳,且非常低調」。 文章認為,中國的經濟停滯有可能會過去,也可能更嚴峻,在當地生活了30多年的中國歐盟商會榮譽會長伍德克(Joerg Wuttke)說,中國總是有東山再起的故事,「但不是現在」。 伍德克還表示,「必須有人告訴美國人,中國將超越他們的想法已經結束了。這傢伙(習近平)已經搞砸了這場競賽」。
自由時報
2023-10-27
被中國勒脖子 這些人都有經驗
近日富士康在中國的企業面臨當局查稅,各界認為或許與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參選有關。(歐新社資料照) 對富士康調查 意在逼退郭台銘?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媒體近日報導指出 ,中國有關部門正在對鴻海集團(2317)旗下的富士康進行稅務稽查和用地情況調查,引發廣泛關注。台灣將在明年1月舉行總統大選,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投入選舉,並在日前宣佈連署份數達門檻,儘管國台辦至今並未對這件事直接表態,官方卻在這個敏感時期對富士康出手,因此被不少人認為或許與郭台銘參選有關。 《環球時報》在10月22日獨家報導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稅務部門近期依法對富士康在廣東、江蘇等地的重點企業進行稅務稽查,自然資源部門則針對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的企業用地情況進行現場調查。 消息傳出後,「富士康被查」登上微博熱搜,被媒體問到相關報導內容,郭辦回應稱,郭台銘4年前就交出鴻海經營權,今年也因個人因素辭任董事,現在只是自然人股東。鴻海集團則在同(22)日發表聲明強調,合法合規為鴻海在全球各地的基本原則,集團會積極配合相關單位的作業辦理。 富士康面臨查稅衝擊下,鴻海、工業富聯連日股價低迷。(路透資料照) 富士康2010年也曾遭查稅 富士康面臨查稅衝擊下,週一(23日)鴻海股價低迷,收盤重挫2.15%終場收在100.5元,3大法人賣超4萬1628張,成交量8萬4175張。週二(24日)跌2.19%,失守百元大關,收98.3元,成交量10萬9968張;在上海掛牌的工業富聯週一則打入跌停,週二跌5.43%,收盤來到13.76人民幣。短短2個交易日市值蒸發約478.7億人民幣(約新台幣2130億元)。 鴻海富士康前次被中國公開查稅是已經是2010年2月27日,當時中國國稅總局向各地稅務關發文,要求富士康、麥當勞(McDonald's)、諾基亞(Nokia)等10家外資企業自行查稅,並上繳應補交的稅款。這次的行動則是稅務及自然資源部門「雙線」調查,並且只針對富士康。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曾被指是「台獨金主」,集團在中國因多項「違法、違規行為」挨罰4.74億人民幣(合新台幣21億元)。(資料照) 遭中國重罰21億元 徐旭東投書支持九二共識 事實上,中國對大型台商「查水表」並不是第1次,2021年重罰遠東集團、2016年開罰海霸王集團,背後都有政治上的因素。中國國台辦在2021年11月表示,遠東集團旗下化纖紡織、水泥企業在中國大陸5省市存在「違法、違規行為」,裁罰人民幣約4.74億元(約新台幣21億元),並收回部份閒置建設用地。據報導,這些違法、違規行為包括環保、土地利用、員工職業健康、安全生產及消防、稅務與產品品質等問題。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聯當時指出,支持台灣企業到中國發展,但絕不允許支持「台獨」、破壞兩岸關係的人,在中國賺錢做「吃飯砸鍋」的事。強調這次的罰款、追繳稅款、限期整改等措施是依法打擊「台獨頑固份子」關聯企業和金主。中國當局開罰後,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隨後也向媒體投書,表明自己反對台獨,支持九二共識、一中原則。 徐旭東被視為「台獨金主」2020年政治捐獻6000萬元 以過去公開的數據顯示,中國媒體指稱為「台獨金主」的徐旭東,是上屆總統大選政治獻金最大戶。根據監察院公佈的2020年大選候選人收支明細,在政治獻金部份遠東集團最不手軟,徐旭東透過旗下公司及關係企業共20家公司的名義,捐款藍綠兩黨候選人近6000萬元。 在總統選舉部份,徐旭東以旗下多家公司名義,共10筆100萬元捐款申報,捐贈國民黨時任總統候選人韓國瑜1000萬元。韓國瑜當時申報的政治獻金中,企業部份收入為4500萬餘元,也就是說遠東相關企業就貢獻了將近4分之1。 遠東集團相關企業對立委的捐款也有將近50筆,受贈人數超過40人,其中綠營立委候選人獲得38筆100萬元的捐款,30人接受捐款,藍營部份則有11人得到遠東相關企業贊助,最終有25人當選。從遠東集團相關企業的政治獻金也可以發現,徐旭東持續維持過往藍綠兩邊同時押寶的做法。 遠東集團挨罰後,陸委會表示,過去30年來,台商對中國經濟發展及社會就業有著重要貢獻,中共卻以政治為由,恫嚇威脅台商,並擴大操作作「台獨金主」清單,片面認定並採取懲戒措施,製造寒蟬效應。作家顏擇雅也提到,監察院在大選後公佈候選人收支明細,是公領域的財務透明化,這些政治獻金公開資料,卻變成中國的政治武器,用來對付台商。 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左)去年8月訪台,中國隨後放話將制裁「台獨頑固份子關聯機構」。(美聯社資料照) 裴洛西訪台後 中國制裁4台企 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2022年8月訪台後,中方隨後放話將採取行動,制裁「台獨頑固份子關聯機構」台灣民主基金會、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連帶著曾經捐款相關基金會的企業也被點名,包括宣德能源、凌網科技、天亮醫療、天眼衛星科技等。 被點名的4家台企多感到不解、困惑。光寶集團旗下天亮醫療器材表示,經查公司並無捐款國合會,只有2018年一名已離職員工參加國合會主辦的醫療科技推廣研習班,報名費用3000元,但這純屬是員工個人進修行為。上櫃軟體服務商凌網指出,內部了解後發現多年前曾給國合會一筆小額捐款,應是遭點名原因,對於因此遭制裁,十分困惑。 宣德能源則證實,公司過去確實有一筆對國合會的海外援助捐款,董事長巨彥霆指出,只是捐款國合會就被點名是「台獨頑固份子」,對此感到「不爽」,並直言,公司公司的業務和中國完全沒有往來,生意人本來不應該有顏色,既然「中國說我台獨,那就是台獨吧」。 海霸王集團2016年被中國指為「綠色台商」,位於中國的多座工廠接連挨罰。(資料照) 被指綠色台商 2016年海霸王遭罰 海霸王集團則在2016年被中國指為「綠色台商」,位於成都、廣州、汕頭的工廠接連因「標示不實」等問題被罰。海霸王在當時被媒體指出,與總統蔡英文家族間有投資關係,因此中國的行動也被認為是政治因素影響。 海霸王隨後在媒體刊登全版廣告聲明,澄清集團與蔡家僅僅是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大樓有租賃關係,海霸王與蔡家是單純的房東房客關係,集團內任何企業都沒有蔡家相關人士的持股,海霸王集團在兩岸的企業皆是總裁莊榮德家族百分之百獨資經營。海霸王在聲明中也表態「支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並強調集團對政治並無絲毫涉入,更不參與台灣任何政治活動。 奇美創辦人許文龍2005年在中國施壓下被迫發表「退休感言」,表態「反台獨」。(資料照) 2005年每天50人進廠查稅 逼許文龍表態 而早在2005年,中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引發大批台灣人上街頭反對。當時長期被認為是綠營支持者的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卻突然發表「退休感言」,強調自己「不搞台獨」並支持反國家分裂法。許文龍在文中指出,2000年總統大選自己支持民進黨、支持陳水扁,主要是對於國民黨的黑金政治感到不滿,不是支持台獨,並稱,台灣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自己出生在台灣,祖籍在福建海澄,認為「台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 由於許文龍與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交情深厚,因此這番言論也讓台灣各界感到錯愕。據報導,許文龍在2004年被北京當局點名是「綠色台商」,隨後奇美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受挫,不久後許文龍即宣布退休,也被外界認為是許文龍在為奇美集團解套,以進入中國市場。 民進黨前立委王幸男事後向媒體轉述,當時中共每天派50人進駐奇美鎮江廠查稅,不只查以前的稅,也會調查有哪些廠商購買奇美的產品,中共當局也對美國摩托羅拉(Motorola)施壓,要求不得使用奇美的零件。 時任副總統呂秀蓮當時表示,許文龍應該是被迫簽下「他白書」,文中的語氣看起來並不像是許文龍親筆,應該是中國寫好,再交由許文龍簽名。呂秀蓮指出,在中國的台商恐怕都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無形的階下囚」。
自由時報
2023-10-25
4台廠助華為建廠 經部今啟動調查
針對4家台廠協助華為相關廠商建廠一案,經濟部今正式啟動調查,就目前經營情況與當初核准投資項目,調查是否相符,若不符最高可罰2500萬元。(示意圖,路透) 〔記者廖家寧/台北報導〕針對4家台廠協助華為相關廠商建廠一案,經濟部今正式啟動調查,就目前經營情況與當初核准投資項目,調查是否相符,若不符規定,最高可罰2500萬元。同時,發函給4家公司,要求說明。 經濟部官員表示,就各家業者初步發布的重訊看來,是從事工廠廢水處理、建築內裝、機電配管等工作,確實是較為低階的廠務工作,但本案經外媒報導後,在國際上備受矚目,部長王美花認為必須審慎看待,已責令投審司、貿易署啟動調查,就目前經營情況與當初核准投資項目,確認是否相符,以及目前相關出口情況有無符合國內法令規範,再次嚴謹確認。 此外,官員表示,經濟部亦在今日發函給4家公司,要求正式說明。 知情官員轉述,王美花認為,除業者初步說明外,也必須白紙黑字要求業者具函正式說明,畢竟就法規來說,若有違反核准投資的項目,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86條,經濟部有權開罰,例如去年鴻海透過工業富聯間接取得紫光股份,但未依規定事先向投審會申報,經濟部就是引用此條款,開罰鴻海千萬。 經濟部指出,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86條,不僅可命令其限期停止或改正,也可處5萬元以上、2500萬元以下罰鍰,若未改正還可連續處罰,另有裁罰基準認定最終裁罰金額。 經濟部續指,從貿易管制的角度,也必須要就台灣以防範機敏技術外洩,以及保護國安為核心的出口管制規範,再次確認相關出口情況有無違反規定,同時也要考慮美方持續加嚴的實體清單規則,提醒業者誤觸地雷。 官員也不諱言,以目前國際情勢而言,從地緣政治緊繃,大國競逐激烈的角度來看,業者不僅要考量相關法規,也要考慮國際商譽,畢竟若是以美、歐、日等區域為主要市場的業者,多會考慮大客戶的看法,且台灣國內也有國家安全的上位價值,必須審慎行事。
廖家寧
2023-10-05
張忠謀:台灣晶片具3大優勢 他國很難做到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應邀在國際法官協會年會進行專題演講。(記者楊國文攝) 〔記者楊國文/台北報導〕台灣晶片製造的優勢何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自豪表示,優秀的人才、低離職率與便捷交通3大優勢,這是很多國家比不上的,「台灣必須捍衛此項優勢」。 張忠謀今天應邀出席「2023年國際法官協會第65屆年會暨成立70週年慶祝活動」時,受邀以「台灣晶圓製造的競爭優勢」(Taiwan's Advantages in Wafer Fabrication)進行專題演講,詳細介紹晶片的歷史、演進和分工,並說明台灣優勢。 雖然演講和年會主題無關、且歷時約半小時,仍吸引各國法官會員聚精會神聆聽,毫無冷場。 張忠謀從AT&T於1947年開發出電晶體,取代真空管,並於1952年將電晶體技術授權給IBM等公司,開始生產電晶體等晶片歷史說起,接著提及英特爾(Intel)創辦人摩爾(Gordon Moore)於1965年提出「摩爾定律」(Moore's Law),預測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1.5年至2年會翻倍,讓與會者眼睛為之一亮,也更聚精會神聽講。 張忠謀說,時至今日,電晶體隨著成本降低,應用也更加廣泛,晶片幾乎無所不在,從國防導彈到智慧手機和汽車都使用晶片,智慧型手機也不例外。 張忠謀表示,他回國於1987年在台灣設立台積電,開創晶圓代工商業模式,不會和客戶競爭,讓晶片設計者得以專注於設計晶片。 提及台灣晶片製造的優勢,張忠謀說,美國於50、60年代在晶圓製造有非常好的競爭優勢,不過已物換星移,目前台灣在晶圓製造具有優勢。 張忠謀指出,半導體的工時長、且在晶圓廠的無塵室的工作環境中必須穿著類似太空衣的工作服工作,很辛苦,台灣因為有優秀、高品質、敬業的工程師,且流動率低,台積電每年員工的離職率僅4%至5%;另外,台灣交通方便,台灣竹科、中科、南科等地可透過高鐵聯結,做很好的移動、聯結,甚至可通勤上下班,這是我們的優勢,其他國家很難做到。 張表示,反觀美國70、80年代離職率達15%至20%,而訓練工程師需要數年時間,「流動率超過10%以上,怎會能訓練出人才、有好成績?」。 張認為,晶片製造很重要,台灣目前是晶片製造的領導者,台積電生產的晶片佔全球5成,先進晶片更高達9成,「台灣必須捍衛此項優勢」。
楊國文
2023-09-18
日企大撤退 跟中國說拜拜
日本近年祭出大量補貼,鼓勵日企將產線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或回到日本國內。(路透資料照) 在中國日企數量 創10年新低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20年7月宣佈,將為製造業提供700億日圓(約新台幣154億元)補貼,協助87家企業將產線遷出中國,轉移至東南亞國家或是回到日本國內,藉此減少日本對中國的依賴,建立有彈性的供應鏈。 日本研調公司帝國徵信(Teikoku Databank)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2年間,進駐中國的日企數量從1萬3600家,減少至1萬2700家,總數創下10年新低,與疫情前相比下降約7%。相較於2020年2月進行的前1次調查,共有2176家企業離開中國或下落不明,116家公司破產和停業,以地區來看上海共272家,減少的數量最多,其次為廣東203家、山東152家。 過去因瞄準中國豐富的勞動資源、低廉的人力成本和龐大的市場,全球各地企業紛紛前進中國。不過近年隨著人力成本上漲、政策影響和美中緊張關係衝擊,中國出口的優勢逐漸下降,與2012年高峰相比,進駐企業減少約1成。除了日企之外,美企留在中國的意願也在消退,根據上海美國商會調查,48%的美企表示將減少或延後今後對中投資計劃。 釣魚台主權議題爆發爭端後,日本就開始走向與中國戰略脫鉤。(美聯社資料照) 釣魚台爭議後 日本就選擇與中戰略脫勾 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日本經濟產業省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減少對鄰國的依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到2020年疫情大流行等事件,都打亂了供應鏈,而近年美中貿易緊張局勢也成為一大風險。經濟產業省1名官員表示,政府已經開始看到供應鏈脆弱的風險,並鼓勵各產業關注這類風險,實現供應來源多元化,這將是一個重新思考全球供應鏈的機會。 2010年,因釣魚台主權議題爆發爭端後,中國限制對日本的稀土出口,日本就開始走向與中國戰略脫鉤。過去十幾年來,日本採取了加強經濟安全的措施,並與東協等盟友一同將製造業遷出中國,尋找風險較小的供應鏈。 日本在6月底公布的一份白皮書中表示,出於地緣政治、經濟安全方面的擔憂,日企正在將主要投資目的地從中國轉向東協和印度,凸顯了全球經濟分裂的趨勢報告中呼籲,透過與盟友合作,來確保半導體在內的關鍵元件和商品供應,提升國內產能以應對供應鏈中斷。 大金為因應「突發狀況」,開始在中國以外地區建立供應鏈。(彭博資料照) 中國封城 大金決定脫中 日本製造商長年將生產基地和零件供應商集中在勞動力、管理費用相對便宜的中國,又以家用電器、汽車零件對中依賴特別高,其中就包括了日本空調大廠大金(Daikin)。自2010年代中期以來,大金就嚴重依賴中國供應零件,到2020年,佔需求價值總額約35%的零件從中國進口。這一數字到2021年下降到20%,但中國為防止病毒擴散,採取的嚴格防疫措施,導致部份零件產量大幅下降,影響了大金的生產,促使大金開始在中國以外地區建立供應鏈,以因應「突發狀況」。 上海封城後,大金開始在日本滋賀縣的基地生產PCB,隨後也開始在馬來西亞投產。自疫情引發全球晶片短缺以來,大金一直在想辦法確保零件穩定供應,例如共享各地工廠庫存資訊,以及開發替代商品,這些經驗幫助大金能夠減少對中國製造商的依賴。儘管放棄中國製的零件將導致採購成本增加,但大金認為,這是應對未來緊急情況的保障。 索尼今年初宣佈,將銷往日本、美國和歐洲市場的相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泰國。(彭博資料照) Sony把大部份產線移至泰國 日本科技大廠索尼(Sony)今年初宣佈,作為保護供應鏈的一部份,已陸續將銷往日本、美國和歐洲市場的相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泰國。目前索尼在中國的工廠,原則上只生產在中國本土市場銷售的相機,但仍將保留一些生產設施,以便在緊急情況下恢復產線運作。 在華府和北京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後,索尼率先轉移出口至美國的相機產線,在2022年底完成銷往日本、歐洲的相機產線轉移。根據市場研究公司歐睿(Euromonitor)數據,索尼去年在全球銷售約211萬台相機,其中中國市場僅佔15萬台,約90%產品銷往其他地區,這也代表著索尼已將大部份的相機產線遷往泰國。 索尼在全球相機市佔排名第2,僅次於佳能(Canon)。而同為日本企業的佳能在2022年初表示,由於相機市場萎縮、晶片短缺和疫情的連帶問題,宣佈關閉在中國的工廠,並將部份產能轉移回日本國內。 馬自達表示,由於疫情封鎖導致供應不穩定,公司將要求供應商在中國境外生產。(路透資料照) 本田與馬自達 都有意把產能撤出中國 疫情期間,汽車業是受到最大打擊的產業之一,在中國清零政策下,引發日系車廠對供應鏈不確定性的擔憂。日本《產經新聞》去年8月報導揭露,本田汽車(Honda)考慮在中國以外地區建供應鏈,以減少對中依賴;馬自達(Mazda)同一時期也傳出,考慮將產能遷出中國。 《產經》報導指出,本田將繼續保留中國供應鏈,以滿足全球第2大經濟體的國內市場需求,同時為中國以外的市場建立獨立的供應鏈。本田隨後向媒體聲明,公司一直努力審視供應鏈的整體風險,並稱,對中國供應鏈的審查和風險對沖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但並非為了脫鉤。 馬自達則宣佈,由於疫情封鎖導致供應不穩定,公司將要求零組件供應商增加在日本的庫存,並在中國境外生產。馬自達執行董事向井武司(Takeshi Mukai)當時表示,即使馬自達的直接供應商是日本和歐洲公司,他們的零件仍來自中國。在疫情影響下,公司是最先受到封城影響,關鍵是將供應掌握在手中。 疫情打亂供應鏈,加速日企將產線遷出中國。(彭博資料照) 隨著外企接連撤出中國,也引發北京的關注。據日媒報導,2022年12月,1名中國當地政府官員聯繫上日商組織高層,表明有任何需要幫助的都可以主動告知。溫和的作法令企業感到意外,同時也可以反映出中國政府希望透過改善經商環境,盡可能的將外資企業留在中國。 中國官媒《經濟日報》則在年初發表的一篇社論中對外資退出中國市場的行動發出警告,強調中國與全球經濟緊密相連,美國推動脫鉤將導致企業和經濟受損。一些日企則對撤離中國的趨勢持謹慎態度,1名高層表示,公司應該先觀望北京推出哪些經濟政策,再決定未來在中國的投資。
自由時報
2023-09-27
6兆資金自中國出逃「外國人只能認賠」
今年前半年約1.37兆人民幣外資撤離中國。(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彭博報導,大規模資金從中國股債市撤離,正削弱中國在全球投資組合的市場影響力,並加速該國與世界其他地區脫鉤。 彭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估算,截至今年6月底,外資持有的中國股債部位已從2021年12月的最高點減少17%,或1.37兆人民幣(6兆台幣),這還是在中國股市8月出現紀錄性的120億美元(3827億台幣)資金外流之前。 資金的出逃與中國經濟因多年防疫清零措施、房市危機以及與西方持續緊張而下滑不謀而合,美國銀行最新調查顯示,相關疑慮使「避開中國」的主題,成為投資人最堅定的信念之一。自2020年底以來,參與香港股市的外資下降逾3分之1。 法巴資產管理亞洲與全球新興股市主管陳志凱指出,「外國人只能認賠」,他說,投資人對中國的房市與消費支出的低迷感到焦慮,「這些方面的失望導致許多外國投資人重新思考對中國的曝險」。 儘管中國經濟的疲軟一度被認為拖累全球其他地區,特別是新興市場的表現。不過今年顯然並非如此,MSCI中國指數今年以來已下跌7%,可能連續第3年下挫,創逾20年來最長跌勢。更廣泛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則上漲3%,因投資人追逐印度、拉丁美洲等市場的獲利。 隨著中國致力實現供應鏈自主以及美中關係惡化之際,該分歧使其他市場不太容易受到中國跌宕起伏的影響。除了經濟脫鉤之外,另一因素是人工智慧的榮景提振美國、台灣等市場表現,但卻對中國股市助力不大。中國在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已從2021年底的逾30%降至約27%。 與此同時,將中國從新興市場投資組合中剔除的策略增長快速,排除中國的股票基金推出量已創年度新高。MercedCER投資長潘坦卡(Gaurav Pantankar)說,「中國的風險是多重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屋供給過剩、扶養比、法規不確定、地緣政治孤立等;相較之下,其他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卻存在於各方面」。
魏國金
2023-09-17
«
1
2
3
4
5
6
7
8
9
10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邀台參與環太軍演 軍援10億美元
自由時報
在變局中前行:民主台灣的國際責任與文明自信
羅浚晅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北京不把國民黨主席當回事
林保華
台灣若遭軍事侵略 賴:戰敗或投降都是假訊息
陳政宇
台灣國家正常化 脫離中國牢結
李敏勇
解答「台灣地位未定論」
李筱峰
習近平點火 普廷玩火 接下來呢?
林保華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