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回憶探險團相關文章

1905年10月1日,日治臺灣進行第一次戶口調查

1905年10月1日,日治臺灣進行第一次戶口調查

1905年10月1日,臺灣總督府在臺灣實施第一次戶口調查,同時也是東亞首次的人口調查。在戶口調查之前,日本官方先於1898年成立「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進行土地調查、1901年成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進行風俗文化調查,永續經營臺灣的企圖明顯。這一次的戶口調查,鉅細靡遺的將臺灣的人口做了記錄,包含種族、性別、職業、婚姻狀況、人口密度、年齡分布、居住情形….等等,作為統治方針的依據。留下的寶貴戶籍資料,除了得以一窺當時臺灣的真實人口樣貌以外,更是許多人尋根的重要線索。 在此強烈建議網友們,找時間去戶政事務所尋找前人的戶口記錄,說不定會有什麼意外的發現! 圖:1905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封面及內頁摘要 延伸閱讀: 1898年9月5日 臺灣土地調查業務開始 https://goo.gl/Yf06Ez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10-01
新渡戶稻造《糖業改良意見書》

新渡戶稻造《糖業改良意見書》

圖為1984~2004間,面額5000的日圓紙鈔。上面的人物和臺灣頗有淵源,是被譽為「臺灣糖業之父」的先驅 – 新渡戶稻造。 從日本治臺開始,財政就是個讓總督府十分頭痛的問題,大大小小的武裝反抗,加上瘧疾、鼠疫等等傳染病,讓前三任總督疲於奔命,日本國會甚至曾經考慮以一億日圓將臺灣賣給法國,如果這件事真的發生,說不定我們的早餐可能就從燒餅油條變成法國麵包了呢! 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上任後,找來得力助手後藤新平,並積極尋覓各領域最頂尖的人物前來臺灣經營,開啟了臺灣飛速現代化的序幕。 而日本第一位農學博士新渡戶稻造,這位留學美國、德國的學者,在後藤新平的數度遊說下,於1901年2月來到臺灣,經過三週的環島實地考察,1901年9月30日,新渡戶稻造提出了在臺灣經濟史上具有相當重要地位的《糖業改良意見書》,主張進行「蔗作農業生產過程」與「製糖工業過程」的現代化,總督府隨即在隔年通過了《糖業獎勵規則》,不到五年,臺灣總督府已經達成財政獨立,不用再依賴日本本土挹注資金。 新渡戶稻造著作英文版「武士道」一書,以基於理想的人道思想聞名,其名言「對殖民政策簡單來說,就是要以原有住民的利益為最優先考量」,也認為「不應隨意干涉原有住民風俗習慣」,種種論述成為當時殖民地經營的其中一派主張。 他在《糖業改良意見書》制定由蔗農合組產業組合,免於剝削、實施甘蔗保險等設計,體現了他維護原有住民利益的主張。雖然後續部分措施遭到否決變更,但這位在擔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産局長之後,還擔任國際聯盟(聯合國前身)副事務長、京都及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創立了東京女子大學、還登上日圓鈔票的人物,絕對值得我們去了解。 延伸閱讀: 糖業改良意見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3%96%E6%A5%AD%E6%94%B9%E8%89%AF%E6%84%8F%E8%A6%8B%E6%9B%B8 人道殖民主義者的困境—新渡戶稻造與台灣 https://www.peopo.org/news/87238 參考資料: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2002)。臺灣史。台北:五南。 洪麗完、張永楨、李力庸(2005)。臺灣史。台北:五南。 圖:1984~2004,面額5000日圓紙鈔上的新渡戶稻造。(出自wiki)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30
臺灣觀點紀念日(更新版)

臺灣觀點紀念日(更新版)

原馬政府時期「勞工國定假日7天刪除案」失效後,恢復放假的節日幾乎都和臺灣毫無關連,引起批評。其實這是外來殖民政權統治下的現象之一,從語言、史觀、價值觀到節日,都是依他們的立場來制定,很自然的不管是要取消節日或恢復節日,很容易冒出來的都是「他們觀點的日子」。但其實臺灣每一天都有屬於我們的故事,包含這七個被恢復的「國定假日」,如果我們不能改放假的日子,就賦予這些日子屬於臺灣觀點的意義吧。一起來看看「勞工國定假日7天刪除案」失效後,恢復放假的節日可以有什麼臺灣觀點: 【民航紀念日】(1936年1月2日,臺灣定期航空班次開始) 【臺美紀念日】(1979年3月29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臺灣關係法) 【黨禁紀念日】(1986年9月28日,威權統治時期第一個非國民黨政黨在黨禁下成立) 這一天也曾發生,1926年9月28日溪頭蕃和南澳蕃於羅東郡役所舉辦和解典禮,為日治時期官方介入排解原住民部落糾紛的案例之一。以及本團介紹的1940年9月28日,第一回航空紀念日。 【盟軍交接紀念日】(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權代表盟軍軍事接管臺灣) 臺灣從此開啟了一連串瘟疫、經濟崩盤、社會不公、暴動、血腥屠殺以及幾年後大量難民湧入、連續幾十年白色恐怖的悲劇。 【牡丹社事件紀念日】(1874年10月31日,日清簽訂《台事北京專約》處理牡丹社事件) 【臺灣美術節】(1934年11月12日,臺陽美術協會成立) 臺陽美術協會由畫家廖繼春、顏水龍、陳澄波、陳清汾、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立石鐵臣等人於臺北成立,為臺灣美術史上的重大事件。 【阿里山林鐵紀念日】(1912年12月25日,阿里山林鐵至兩萬平段完成通車) 至於被定為「教師節」的9月28日,以漢人觀點的孔子誕辰為訴求,鄭氏集團在臺創設孔廟內的太學被視為「全臺首學」。事實上早在1636年5月26日,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 Junius)即已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而許多原住民風俗中,以青少年會所作為訓練技能的管道,也不知流傳數千年了。臺灣歷史中與教育相關的重要人物也非常多,如創立第一間大學的巴克禮博士、盲人教育之父甘為霖牧師、本土醫學教育之父杜聰明、美術啟蒙之父石川欽一郎、護理教育先輩陳翠玉…..何時我們才能認識真正在這塊土地耕耘的人事物呢?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29
1940年9月28日 第一回航空紀念日

1940年9月28日 第一回航空紀念日

1940年,時值日本邁入航空時代第30年,同時也是皇紀2600年,於是官方決定於9月28日舉辦「第一回航空紀念日」,並徵選出「空だ男のゆくところ」(天空,是男人心所嚮往的地方)作為標語。 日治下的臺灣也積極進行各式活動,如徵文、徵圖、遊覽飛行、飛行表演、模型飛機競賽…等等。同一時間,日本在中國的戰事持續進行,不斷對四川發動空襲。 轉眼幾十年過去,臺灣人遭中華民國政權連根置換成他們的記憶,許多人以為自己被日軍轟炸,也忘卻了這塊土地真實經歷的點點滴滴。 不管記憶是喜是悲,誰都沒有權力把它置換。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28
1899年9月26日,臺灣銀行開始營業

1899年9月26日,臺灣銀行開始營業

1895日本治臺,兩年後通過臺灣銀行法,1899年臺灣銀行成立,9月26日於當時還在原清國廳舍的總督府一角開始營業(圖左上)。 臺灣銀行發行當時在臺灣流通的貨幣「臺銀券」,與二戰後成立的臺銀並非同一間銀行。1927年臺灣銀行受到鈴木商店倒閉波及,金融風暴一路延燒到日本本土,也不難看出其影響層面之龐大。 日本時代臺灣銀行除了在臺灣島內設置了許多支店以外,更在日本本土及全世界各地設置分行與出張所(圖右上)。而這些島內外銀行建築的華麗風格,使人很難不留下深刻印象。百年後的今日,「Taiwan」可以用什麼方式、該用什麼形象呈現在全世界?值得我們深思。 下圖:日治時期臺灣銀行本店,今日為臺北市定古蹟。 延伸閱讀: 1927年漫畫年史提到的臺灣銀行風暴 http://www.twmemory.org/?p=1923 1899臺灣銀行臺中支店 http://www.twmemory.org/?p=8599 1907年華麗的臺灣銀行打狗(高雄)出張所 http://www.twmemory.org/?p=8567 1930年代臺灣銀行基隆支店內部 http://www.twmemory.org/?p=6197 1930年代臺灣銀行南投支店 http://www.twmemory.org/?p=6819 1930年代的臺灣銀行本店(臺北)營業室 http://www.twmemory.org/?p=3861 1937臺灣銀行本店 http://www.twmemory.org/?p=3871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26
1949/9/23林獻堂離臺赴日

1949/9/23林獻堂離臺赴日

【歷史上的今天】 1949年9月23日 林獻堂為躲避中華民國政權整肅,離臺赴日,此生再也沒有回鄉。 被稱為「臺灣議會之父」的林獻堂(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出身臺中霧峰林家世族,日本時代積極爭取臺灣人政治空間,在各組織內擔任重要角色,如:臺灣民眾黨、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臺灣文化協會….等。如許多當時爭取臺人權益者一般,寄希望於中華民國。 二戰後中華民國真的來了,帶來的卻是瘟疫、貪汙腐敗、社會不公、經濟崩盤、整肅異己、血腥屠殺。二二八事件時,林獻堂竟被中華民國政權視為「臺省漢奸」,險些遇難。之後藉故避走日本,至死不再回臺。 也許有些人會以這樣的結局批判前人主張甚至否定其一切論述,但請不要忘記,他們都在為臺灣人的出路做出努力,我們更應珍惜前輩付出血淚換來的寶貴經驗。那麼這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圖:「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出自wiki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24
香港人難以想像的未來? 明日香港 今日臺灣

香港人難以想像的未來? 明日香港 今日臺灣

日前香港已有人「被失蹤」、選舉已傳出作票傳聞,接下去會發生什麼事,令人深感不安。 中國正在對香港做的事情,中華民國早在幾十年前就對臺灣做過了,沒有最狠只有更狠。臺灣過去經歷過什麼?現在又出現什麼症狀?值得香港借鏡。 這裡就來模擬一下幾十年後香港的狀況,隨意列了幾點: ※ 能流利使用粵語者愈來愈少 ※ 高喊香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卻驕傲的揮舞五星旗 ※ 宣稱香港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的名字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 熟知中國一切歷史人事物,卻沒聽過張保仔、李小龍、黃霑 看了令人覺得荒謬又可笑是吧? 臺灣的現況就是如此荒謬與可笑。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22
1969年9月16日 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逝世

1969年9月16日 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逝世

如果你喜歡哲學,又對自由主義感到興趣,相信一定聽過「殷海光」這個名字。二戰後1949年來臺的他,1919年出生於中國湖北,自幼就對哲學非常有興趣,17歲時翻譯了四十萬字的英文邏輯教科書《邏輯基本》,並先後就讀西南聯大哲學系、清華大學哲研所,專攻西方哲學。 殷海光的妻子夏君璐曾經寫下:「看看我倆的信,從重慶到武昌,到鄉下,到南京,到湘潭,從廣州到台灣,簡直可代表中國十幾年的變亂。」他不算長的一生可謂與中華民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1946 年,因鋒利的反共文筆受到矚目,很快成為《中央日報》的主筆。 殷海光在來臺之前,即在中央日報上發表數篇社論抨擊豪門貴族與國民黨的內外政策。來臺後甚至直指隨蔣來臺的官員是「政治垃圾」,這些舉止再再觸動了中華民國政權的敏感神經,他被迫離開《中央日報》,轉往臺灣大學任教。 1960年殷海光在《自由中國》上發表呼籲成立新政黨的社論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中華民國政權的魔掌接踵而來,御用學者群起圍勦他「偽自由主義者」、「文字賣國者」、「知識詐欺者」,將其抹黑抹臭。1964年,他被停掉了佔最低生活費一半的補助金,並查禁大部份的作品,使得版稅來源因此中斷,生活起居也受到監視,並且藉故終止他在臺大的教職以防其與學生接觸,甚至禁止他與國際學者見面。三年後,不堪中華民國政權各種形式的迫害,殷海光胃癌病發溘然長逝。 對於當局以「轉任教育部」為由逼迫其接受以拔除臺大教職一事,他表示這種行為「像惡霸一樣,強暴了女人,又要受害人自己代他們掩飾」,這不正好是臺灣被中華民國政權統治的寫照? 延伸閱讀: 殷海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E%B7%E6%B5%B7%E5%85%89 台大教授殷海光被迫害事件 http://www.southnews.com.tw/Myword/08/myword_08_003.htm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16
見證二戰結束攝影作品《勝利之吻》女主角逝世

見證二戰結束攝影作品《勝利之吻》女主角逝世

報載見證二戰結束攝影作品《勝利之吻》(V-J Day in Times Square),照片中的女主角逝世了。 說起二戰結束,也許多數人腦海中就如這照片一樣,浮現的都是:勝利、勝利、勝利。 卻鮮少有人告訴你,拍攝這張照片的同時,日治下的臺灣正在廣播昭和天皇的「終戰詔書」,臺灣人正在面對戰敗的來臨。 不管怎麼看待這段歷史,我們早已沒有自己的記憶。 延伸閱讀: 二戰結束日「勝利之吻」照片女主角辭世 享壽92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8971 1945年8月15日 昭和天皇廣播放送《終戰詔書》,二戰走向終點 http://goo.gl/aHMe9k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12
二戰後中華民國代表盟軍受降區域不只臺灣

二戰後中華民國代表盟軍受降區域不只臺灣

1945年二戰結束,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其中規範了「在中國(滿洲除外)、臺灣及北緯十六度以北之法屬印度支那境內的日軍高階司令官及所有陸、海、空軍及輔助部隊應向蔣介石大元帥投降。」 所以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以代表盟軍的身分前來軍事接管臺灣。也許較少人知道,中華民國軍事接管的區域除了臺灣以外,還有「北緯十六度以北之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中北部及寮國)。 而這些地方,越南、寮國都已是獨立國家,僅剩臺灣還被幾年後全面敗逃來臺的中華民國政權持續佔領至今。 延伸閱讀: 一般命令第一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8%88%AC%E5%91%BD%E4%BB%A4%E7%AC%AC%E4%B8%80%E8%99%9F 二戰後想染指越南的中華民國最後被趕出 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220546 圖:二戰後中華民國代表盟軍受降區域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10
臺灣美術啟蒙之父 石川欽一郎 逝世紀念日

臺灣美術啟蒙之父 石川欽一郎 逝世紀念日

1945年9月10日 臺灣美術啟蒙之父 石川欽一郎 逝世紀念日 石川欽一郎1871年出生於日本靜岡,為當代著名畫家,致力於臺灣美術教育及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大半當代的臺籍藝術家,如陳澄波、李梅樹、陳植棋、倪蔣懷、藍蔭鼎、李石樵、李澤藩等人,幾乎都是他的學生。 他促成了總督府舉辦官辦美展,讓臺灣人也能參與,成為臺灣美術界的重要舞台。石川欽一郎的努力,對當代臺灣美術界造成重大影響,又被譽為「臺灣美術啟蒙之父」。 延伸閱讀: 石川欽一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5%B7%9D%E6%AC%BD%E4%B8%80%E9%83%8E 325美術節.追念台灣藝文貢獻者 http://www.peoplenews.tw/news/6b502022-770a-46ca-a74b-9517a3d17118 台灣美術の父-石川欽一郎 http://reader.roodo.com/kcn/archives/7788267.html 圖左:石川欽一郎繪李春生宅邸 圖右:石川欽一郎寫真 (wiki)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10
1898年9月5日 臺灣土地調查業務開始

1898年9月5日 臺灣土地調查業務開始

日本開始治理臺灣後,1898年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開始推動土地調查事業,設立「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並親自擔任局長。土地調查局在1898/9/5上午,於臺北小南門外製藥所舉辦開廳儀式,自此規模驚人的土地調查事業於焉展開,在之後七年內投入近70萬人調查大量土地,並進行全島測繪。這些寶貴資訊,不但填補了清國時期近乎空白的臺灣記錄,更奠定了往後數十年(含戰後)治理臺灣的依據基礎。 圖:日治初期臺灣土地調查地圖繪製情形寫真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紀念帖,臺大圖書館)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05
雷震因《自由中國》案遭中華民國政權逮捕

雷震因《自由中國》案遭中華民國政權逮捕

【歷史上的今天 1960年9月4日,雷震因《自由中國》案遭中華民國政權逮捕】 「我們深信,凡屬大多數人合理的共同願望遲早總有實現的一天。自由,民主,人權保障這些要求,決不是霸佔國家權力的少數私人所能永久阻遏的。」 這段話出自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在《自由中國》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大江東流擋不住〉,聲明新反對黨的成立就像潮流般無法被遏止。三天後,1960年9月4日,主編雷震等人遭到逮捕,而後雷震在軍事法庭上以「為匪宣傳」、「知匪不報」的罪名被判處十年徒刑。 1949年,胡適、雷震與殷海光在臺創辦《自由中國》雜誌,沒過多久的時間,便因為不滿中華民國政權威權體制及腐敗,漸漸從初期的批判共產黨為主,轉為檢討中華民國政權內部的問題,因此與當局產生不少摩擦,1957年1月31日,國民黨營的中央日報拒登《自由中國》的廣告,威權統治者的忍耐似乎到了極限。 1959年元旦,《自由中國》開始將筆鋒指向第二任總統任期即將屆滿的蔣介石,認為若是他不修憲也可連任,便是在破壞憲法。終於在隔年,殷海光的文章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中華民國政權的魔爪全面來臨。蔣中正明確指示雷震的「刑期不得少於十年」、「覆判不能變更初審判決」,黨國體系對司法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雷震等人鋃鐺入獄,對照「自由中國」之名,顯得如此諷刺而荒謬。但總是有人認為,臺灣能有今日的民主自由,都是統治者施捨的恩惠。依此邏輯,雷震等人沒被處死難道要感謝「先總統 蔣公」的不殺之恩?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04
檢討戰後文化崩盤現象=媚日?

檢討戰後文化崩盤現象=媚日?

每次回顧臺灣舊時街景、建築影像 ,美感與文化令人讚嘆,但只要老照片是日本時代的景色,馬上就會引來某些人謾罵「媚日皇民、倭奴」甚至冒出「慰安婦後代」之類的用詞,相信長期追蹤本團的朋友一定都看到眼睛長繭了。 但是到底是日本時代很美好還是中華民國政權太糟糕?來看看這張1895年日軍剛來臺時拍攝的清國臺灣風貌,位置在今汐止火車站附近一帶。畫面照樣是建築古樸、風景美麗、橋樑經典,請問中華民國政權可曾蓋出什麼有美感的橋?還是人能過車子能走就好了? 文化本就是持續不斷累積的過程,即使臺灣過去曾經歷數次劇烈的政權更迭,也不曾像二戰後一般遭遇徹底的文化滅絕 – 一個帶來數百萬難民的流亡政權長期佔據寄生於此,將這裡的一切記憶、語言、文化、價值觀,全部抹去覆蓋為他們的。 時代悲劇下造成許多人身不由己的命運,特別強調提這些並非要去仇視什麼,但我們必須認清文化毀滅的現實,思考該怎麼找回原本的自己,也應該時常換個角度想想,自己該用什麼態度面對這塊土地以及不一樣過去的人們。 圖:1895年日軍剛來臺時拍攝水返腳一帶景色,出自臺灣諸景寫真帖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9-02
古圖中的樹被挖出來了?

古圖中的樹被挖出來了?

PTT Gossiping 日前 b74426 貼出一則新北市樹林區工程施工自地下挖出兩根巨大樹木,引起熱烈討論。 到底樹木年代為何還有待查證,但會不會是「康熙臺北湖」的時代遺跡? 1694年(清康熙33年)4月24日台北盆地發生芮氏規模7的大地震,地震造成台北盆地多處出現地層下陷和土壤液化現象,加上海水倒灌,使臺北盆地一夕間變成一個深約3~5米的大湖泊,史稱「康熙臺北湖」。 1696年(清康熙35年)清官員郁永河來臺採辦硫磺時,便有生動地描述,他記錄到:從淡水港搭乘海舶駛向臺北盆地,前方有兩座山夾著河道的地方叫做「甘答門」(今關渡),這裡航道非常狹窄,通過甘答門後,水面忽然變得非常寬廣遼闊,就像是一座大湖泊,一望無際完全看不到湖水邊界。」[*1] 同行的淡水社社長張大也向郁永河解釋:康熙33年4月這裡發生了大地震,原住民紛紛走避逃難,沒過多久,平原就下陷變成一座大湖,事情發生至今不過3年而已。[*2] 這座「康熙臺北湖」並沒有存在很久,大約100多年後便因為淤積而逐漸消退,成為今日我們所見的臺北盆地與淡水河。 左圖為繪製於清國時代初期「臺灣地里圖」,可以看到繪圖時康熙臺北湖還沒有出現,箭頭處約為今日新北市樹林區,也畫出了許多巨木。 究竟會不會是曾經掉入數百年前康熙臺北湖中的巨木,湖水退去後被泥沙掩埋至今?或是更早數千年臺北湖淤積前的歷史遺跡?實在令人好奇呢! 圖左:清國時代初期「臺灣地里圖」(局部,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 圖右:出自PTT 作者 b74426 (君) 標題 挖地基在地下6層樓處挖到2根巨大樟木 http://disp.cc/b/163-9AuO 圖片連結 http://imgur.com/TPDAwB9 *1原文:『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 *2原文:『…甲戌四月,地動不休,番人怖恐,相率徙去,俄陷為巨浸,距今不三年耳。…』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裨海紀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MntFlk6LU 裨海紀遊懶人包動畫版 http://igtplus.htsh.ntpc.edu.tw/sections/214/pages/693?locale=zh_tw 滄海桑田-康熙台北湖 http://zh.wikipedia.org/wiki/台北盆地 http://zh.wikipedia.org/wiki/康熙台北湖 http://www2.dorts.gov.tw/news/newsletter/ns276/276-04.htm 從「康熙臺北湖」談蘆洲線施工挑戰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8-29
被中華民國政權利用完的紅葉「少棒」成員

被中華民國政權利用完的紅葉「少棒」成員

1968年中華民國政權大力吹捧之紅葉「少棒」神話,實際上是在偽造文書、冒名頂替下,以大量超齡(國中)學生出賽之荒謬鬧劇,事後查證真正符合資格的隊員只有三人。 令人難以想像,當時這群年紀大約國中的孩子,面對師長公然詐騙造假的指示下,心靈受到什麼樣的傷害?一戰成名後,揹著冒充的假名無法做自己,顯然棒球之路也不可能走得下去,那又是什麼樣的心情? 而中華民國政權,對這些替其打下神話的球員們,又曾盡到什麼責任?由球員後續普遍早逝、困苦的命運,偏鄉的孩子又承受什麼樣的不平等落差?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1968紅葉「少棒」成員後續生涯(引用自wiki): 投手:江萬行(冒充胡武漢),延平鄉衛生所擔任工友,因未能圓棒球夢染上酒癮,民國80年肝功能衰竭逝世。 捕手: 江紅輝(冒充胡勇輝),江萬行堂弟,住台中,在塑膠工廠任職。 余宏開,唯一繼續打球的小將,加入華興中學當選三級棒球國手,退伍後進入台東監獄擔任管理員,後來轉任鹿野國小棒球教練,不幸1997年上班途中因車禍過世。 內野手: 徐合源(冒充古進財),在林務局林班地打工,生活困苦,2011年5月30日家人發現猝逝。 余佑任(冒充胡福隆),球隊解散後就失聯,直到2010年才從親戚口中得知,早已逝世。 胡明澄(冒充胡仙洲),住台中,在大雅清潔隊任職。 古進炎,已逝。 外野手: 邱德聖(冒充王志仁),是課業最好的球員,後來當過捆工、司機,1992年紅葉少棒館成立後擔任管理員,隔年因病過世。 賴金木,當船員後返鄉,意外受傷不治。 邱春光,留在故鄉擔任全職果農,偶而兼差開計程車。 其他球員: 古仁義(冒充邱錦忠),已逝。 江元興(冒充余進功),擔任警察,退休後任教會志工。 胡仙洲,住彰化,在資源回收公司擔任臨時工。 圖:紅葉「少棒」兩大功臣江紅輝(左,冒充胡勇輝)與江萬行(右,冒充胡武漢) 引用自 http://uc.udn.com.tw/photo/2015/12/01/1/1566250.jpg 延伸閱讀: 1968年8月25日 中華民國棒球作弊紀念日 http://goo.gl/XNjfYY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8-26
1968/8/25 中華民國棒球作弊紀念日

1968/8/25 中華民國棒球作弊紀念日

「 7:0 」 如此懸殊的比數,出現在五十年前一場不對等的比賽:1968年8月25日,紅葉國小少棒隊擊敗「世界少棒冠軍日本和歌山隊」。這隨即引爆了中華民國的國族意識,並且在官方媒體口徑一致地宣傳下,「用樹枝打鵝卵石練習」的傳說隨即將紅葉隊推上了神話的高峰。 前面一段至少有三樣東西是假的。首先,「少棒隊」是假的,為了取勝,紅葉國小校長胡學禮等人不惜以超齡隊員冒名參賽,這個伎倆首先被用在 1967 年 4 月的全省第 19 屆棒球賽,投手江萬行冒充胡武漢,直到隔年對日本的比賽,場上九名球員只剩下三名是真的。 其次,「世界少棒冠軍日本和歌山隊」是假的,事實上,來台比賽的是由日本業餘棒球聯盟在當年七月間自日本關西地方選拔集訓而成,應中華全國棒球委員會邀請前來比賽的「日本關西少棒隊」,卻在黨國媒體的手上硬生生高了幾個等級。 而紅葉少棒隊成名前,即使經費並不充裕,其實都仍以算是正規的球具練習,「用樹枝打鵝卵石」這樣誇張說法的流傳,更反映了當時造神運動的不遺餘力。 在中華民國政權官方默許下,以超齡球員作為工具獲取不名譽的勝利,演變成籠絡民心的政治籌碼。這款手段,也對一些開口閉口「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的論述留下了最諷刺的見證。 #他們的日子我們幫他們紀念 1968年8月25日 中華民國棒球作弊紀念日 想知道更多? 台灣的超齡少棒與國族神話(管仁健/著) http://mypaper.pchome.com.tw/kuan0416/post/1308353954 圖:當時報紙報導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8-25
8/20 臺灣護理前輩陳翠玉紀念日

8/20 臺灣護理前輩陳翠玉紀念日

【8/20 臺灣護理前輩陳翠玉紀念日】 「臺灣是我的故鄉,我們要回去,這是我們的權利,我將以我的生命爭取這個權利。」 陳翠玉女士,1917 年出生於彰化,高中畢業後前往日本就讀聖路加女子護理學校,1941 年畢業返臺服務。1947 年,二二八事件期間基於護理人員職責協助安置政府官員,獲救者事後竟堅持將她列入槍決名單中,她不得不前往加拿大避難,並在當地取得護理教育學位。 風波結束後,她回到臺大醫院擔任護理部主任,之後創辦臺大護校,開啟臺灣護理制度的現代化改革。1953 年,她拒絕國民黨透過教官將黑手伸入校園、並反對資格不符的國民黨教師任教,國民黨為了打擊她,不惜以偽造文書等方式羅織了貪汙、叛國等罪名監禁了三年,最後雖獲判無罪,但已徹底死心的她選擇了離開,代表臺灣護理現代化的臺大護校也在鬥爭下停擺。 之後她在世界衛生組織任職,於中南美洲期間,她看到了波多黎各人爭取獨立的努力,決定全力為臺灣爭取獨立自主,推動將美國護照出生地從 China 改為 Taiwan並四處宣講臺灣民主、人權理念,因此被中華民國政權列入「黑名單」而有家歸不得。 1988年,她為了參加首次在臺灣舉行的世臺會,卻在國民黨阻擾下遲遲無法取得簽證,在繞行半個地球後才得以回臺,卻因為身體已不堪負荷,不到一個月後即逝世。 多年來許多前輩犧牲生命、自由、家庭、人生的爭取下,現在臺灣已沒有所謂的「黑名單」。但在中華民國政權長期以其外來記憶與史觀覆蓋改造下,臺灣多元文化與歷史記憶早已嚴重毀滅,即使我們身在臺灣,臺灣恐怕也早已不是真正的臺灣。 陳翠玉女士宣示以生命爭取回家的權利,我們更需努力找回記憶與文化,讓每一個人都能回到真正屬於我們的故鄉。 #自己的節日自己紀念 8/20 臺灣護理前輩陳翠玉紀念日 延伸閱讀:六十年前的宇昌案 https://www.facebook.com/mock.mayson/posts/648414298632511 圖左:陳翠玉得罪中國國民黨遭羅織罪名懲戒 圖右:臺灣護理前輩陳翠玉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8-20
1953/8/18 行政院公佈「戡亂時期檢肅匪諜舉辦聯保辦法」

1953/8/18 行政院公佈「戡亂時期檢肅匪諜舉辦聯保辦法」

【歷史上的今天】 1953/8/18 行政院公佈「戡亂時期檢肅匪諜舉辦聯保辦法」。 實施後,在各級機關、學校、部隊、工廠及社團、財團任職者,必需有兩人以上的保證人。 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嚴密監視、考察(不只是被保證人,連保證人之間都要互相監視),只要裡面有人被認為是「匪諜」事情就大條了: ※ 涉及包庇藏匿者,依「懲治叛亂條例」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不告密檢舉或縱容之者,依「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不知情但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以行政執行法或公務員懲戒法處罰之。 臺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在戰後這類措施的實施下,徹底崩解。數不盡的人因此鋃鐺入獄甚至被處決。 這也是臺灣除了資源被掏空強佔、人民被屠殺、文化語言被毀滅、歷史記憶被置換加上無止盡的戰爭威脅之外,被中華民國政權統治所付出永遠無法彌補的代價之一 圖:臺灣綠島人權紀念碑(引用自wiki)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8-18
廣播放送《終戰詔書》,二戰走向終點

廣播放送《終戰詔書》,二戰走向終點

  【1945/8/15 昭和天皇廣播放送《終戰詔書》,二戰走向終點】 1945年8月,日本於二戰節節敗退,並於8月6日、9日遭受美軍原子彈攻擊,十幾萬平民死亡。昭和天皇決定結束戰爭,於8/15透過廣播放送《終戰詔書》。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軍密蘇里戰艦上簽署降伏文書,二戰正式結束。 自此臺灣走向下一個歷史轉折,盟軍指派中華民國代表盟軍代管臺灣,10月25日,日本於臺北公會堂對盟軍投降。許多臺灣人寄希望於中華民國,沒想到換來的是疾病、貪汙、社會不公、經濟崩盤最後演變為暴動及228血腥屠殺。到了1949年,代表盟軍接管臺灣的中華民國政權於內戰中徹底潰敗,選擇全面逃亡來臺並宣稱擁有臺灣主權長期佔領,臺灣也為此付出大量資源、金錢、人力去幫中華民國政權處理他的問題,並承擔戰爭威脅,以及不被全世界承認的命運。 這些都是關乎你我權益的歷史,不管現實有沒有辦法短期內解決,也應該努力去了解,問題的癥結到底是什麼。 註:1952.4.28 《中日臺北和約》簽訂,正式結束了雙方的戰爭狀態,宣告日本放棄臺澎權利的《舊金山和約》,也在這一天生效。自此原屬日本籍的臺灣人應被視為(shall be deemed to)中華民國籍 圖:1945/8/15 昭和天皇透過廣播玉音放送《終戰詔書》,圖為臺中公園內廣播亭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