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林麗玲相關文章

31歲國家領導人 庫爾茨勝選主因

31歲國家領導人 庫爾茨勝選主因

德語系國家奧地利,十月十五日舉行國會大選。奧地利人民黨拿下三十一%選票,成為第一大黨 ,三十一歲的黨魁庫爾茨將成為奧地利,也是全球最年輕的國家領導人。一九八六年出生的他,相對應的台灣年輕人,是屬於教改的第一代 。他們都是深受網路影響的一代。他強調自己不是含著金湯匙長大。選出全球最年輕的領導人,奧地利人民想要改變什麼? 第一,選民要安全和秩序,現階段勝過公平正義:這次大選主要焦點都擺在難民和移民政策。庫爾茨屬於中間偏右,他主張推動嚴格的難民政策,甚至要關閉難民到歐洲的通道。雖和排外的極右派不盡相同,但許多部份也很類似。二○一五年奧地利接收八萬多難民,二○一六年四萬多,讓奧地利社會感到相當不安。在這種氛圍下,選民對安全秩序的需求和青睞,多過主張公平正義的政黨。 第二,要經濟動起來:奧地利人口八七○萬,大約是台北市的三倍多。地處中歐,具有重要的橋樑位置。經濟不算差、但很悶,人均所得四萬四千美元,是相當富有的國家。以二○一六年來說,經濟成長一.五%,失業率六%;常常被批評的面向則包括產能過低、缺乏創新、對商業行為規範太多、一堆沒有意義的商業補助。這些也都是選民想要庫爾茨上台後全力改變的。 第三,想要改變舊有官僚:奧地利人民厭倦過去十年,由中間偏左社民黨和中間偏右人民黨組成的大聯合政府。長期執政下,被批評守舊、官僚、小圈圈政治、工商界變成太上皇等。一些人或許不見得完全同意庫爾茨的難民和移民政策主張,但仍選擇給年輕人做看看,希望改變經年沉痾。 但危險的是,曾擔任移民整合部次長的庫爾茨,對移民政策的說法,被檢驗出前後不一致。從過去包容到如今非常保守,也招致很多批評。他以採取強硬的難民和移民政策,讓他在選舉中獲勝,戰略顯然奏效。只是找代罪羔羊不難,是否真有能力執政處理內政問題,才是檢驗他是投機份子、還是真正有能力「男神」的開端。 (作者為德國法學碩士,曾任駐德記者)
廖林麗玲 2017-10-19
德國大選結果給台灣的反思

德國大選結果給台灣的反思

 文/廖林麗玲(德國法學碩士) ​梅克爾與其所屬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造勢活動。圖/廖林麗玲提供 德國大選24日落幕,63歲的梅克爾總理篤定接續第4任期,對歐盟和全球來說,都釋出了安定的訊息。只是這風光背後,德國政壇其實暗潮洶湧,極右派另類選擇黨成了德國半世紀來首次進入國會的極右政黨,上屆和梅克爾基民盟組成大聯合政府的社會民主黨,則創下了史上最低支持率,德國大選結果,對台灣而言,又給了那些訊號和反思? 第一、和台灣互動友好 自民黨重返國會 德國FDP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以下簡稱FDP),在上回4年前國會大選中,得票率沒有跨過5%的門檻, 20年來首次沒半個人進入國會,年僅38歲的年輕黨魁林德納(Lindner)臨危受命,個人魅力加上主打議題數位科技,現代感十足,成功吸引了不少年輕選票,同時瓜分了一些同屬中間偏右政黨基民盟(CDU)的選票,讓它這次得以10.7%的支持率,再次重返國會,FDP屆時將有七十幾個國會議員席次,這也意味著FDP極有可能和CDU基民盟再度組成聯合政府,成為執政黨之一。對台灣而言,原先德國國會友台小組,除了我們向來著力甚深的執政黨CDU基民盟的50幾位國會議員之外,現在可望多上友台的FDP議員,而且這次FDP成為新聯合政府成員機率非常大,對台灣拓展外交來說,無疑是個佳音。 與台灣友好的FDP自民黨,此次重返德國國會。圖/廖林麗玲提供 第二、社民黨受制於人 SPD敗選啟示 2013年大選梅克爾所屬中間偏右基民盟(CDU),雖是第一大黨,但因國會沒過半,為了維持穩定多數,找了中間偏左的大黨SPD,傳統勞工支持的政黨社民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以下簡稱SPD)組成大聯合政府,從一開始就不被看好。試想議題看法南轅北轍,屬性又大不相同的政黨,組成聯合政府,光是內部溝通挑戰就很大。結果4年下來,SPD元氣果然大傷,不但沒能有執政的優勢,反而揹了許多包袱。一方面受牽制,另方面又不能大力撻伐同為聯合政府的第一大黨CDU許多政策,好的政績都算在梅克爾頭上,不好的社民黨也要一起扛下來,SPD卡在大聯合政府裡頭,雖擁有一些執政權力,但反而左右制肘,沒能走出自己的路,捍衛自己的核心價值,,這次大選結果就只拿下20%的選票,史上最慘的紀錄。SPD的黨揆舒茲選後在第一時間就斬釘截鐵說,不會再跟梅克爾籌組聯合政府,要走自己的路,做一個真正的反對黨。這對傳統同為由勞工支持執政的民進黨也是個警訊,雖成為執政黨,擁有更多權力,但若失去原先核心價值,選民終會離去,恐會再度淪為在野黨。 SPD社民黨選前柏林造勢,這次選票支持率創新低。圖/廖林麗玲提供 第三、極右政黨AFD進入國會 德國往右走反映不滿 非常具爭議性的德國民族主義和反伊斯蘭極右政黨AfD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以下簡稱AfD),這次竟以13.1%的高得票率,成為繼基民盟, 社民黨之後的第三大黨,這是德國半世紀多來,首次國會再度出現極右政黨,外界好奇究竟是哪些人投給了極右的AfD?根據德國第一公共電視的報導,投給AfD的選民,高達60%是基於對其他政黨的失望。AfD的選民結構,勞工階層和失業者分別各占了兩成,另外也有為數不少的中產階級,35到44歲是支持者最主要的年齡層,從反對收容難民的人,到社會上弱勢族群,光譜從右到左都有它的選民,可謂左右通吃。 《南德日報》(SZ)就以憤怒的代價,來形容為何AfD會有那麼多支持者,反映的就是不滿,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點出,AfD的崛起,也因過去4年,德國沒有真正的反對黨,原先最大的在野黨SPD社民黨被吸納進入聯合政府裡頭,AfD現象,恐不能單純以新納粹份子或仇外看待一筆帶過,這當中很大一部分反映人們碰到問題政府沒能解決的困境,這時憤怒的人民就很容易傾向選擇極端。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根據德國經濟研究中心(DIW)最近的一項民調顯示,德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創下自兩德統一以來的最高指數,但德國民眾不滿意的情緒,仍滋養出了極右的AfD,這對台灣的執政黨也是一記提醒的警鐘。
廖林麗玲 201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