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許英昌)
許英昌相關文章
從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中 我們又學到什麼?
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頒給華盛頓大學貝克(David Baker)博士,另一半頒給倫敦谷歌「深度思維」(Deep Mind) AlphaFold 團隊哈薩比思(Dennis Hassabis)及詹普((John Jumpe)博士。肯定三位「利用計算及人工智慧的技術,揭開蛋白質結構的奧秘」。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由美國生化科學家貝克、英國人工智慧研究者哈薩比斯和美國資深研究科學家瓊珀3人共同獲獎。(法新社) 貝氏設計軟體Rosetta,可推算設計新蛋白質所需胺基酸的排序,客製化新蛋白質;相對之下,哈氏及詹氏,則利用AlphaFold軟體,輸入胺基酸排列順序,幾乎可預測目前已知蛋白質三度空間結構。三位科學家勇於前瞻思考、出色的創意、努力不懈及卓越技術,設計新功能蛋白質,並加速預測蛋白質的結構,已到「史無前例」的境界,也加速新藥設計開發,造福人類,獲獎乃實至名歸。 1971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安芬森(Christian Anfisen)博士,指出一開始胺基酸的排列順序已決定蛋白質的最終結構。希望科學界有一天,從蛋白質內胺基酸的排列順序中,即可預測其3D結構,藉此解開人體內50萬個蛋白質的架構。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 David Baker 在得知獲得 2024 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在他的實驗室裡走動著。(法新社) 貝氏於哈佛大學時主修哲學及社會科學,於一堂生物演化課程中,接觸首版《細胞分子生物》教科書,打開研究蛋白質結構的興趣。1990年代於華大開始研發Rosetta電腦軟體系統,預測蛋白質結構。 1998年首次參加「蛋白質結構的關鍵技術測試」(CASP)比賽成果非凡。貝氏更靈機一動反向思考,與其輸入胺基酸順序,預測蛋白質結構,為何不輸入所需蛋白質結構,經程式運算後獲取最佳胺基酸排列順序,藉此可客製化新功能的蛋白質。 貝氏採取三個步驟︰ 第一,從已知蛋白質資料庫中,尋找和客製化目標相似的小片段蛋白,逐一組合後,再推算出最佳胺基酸排列順序。 第二,將此胺基酸順序的基因送入細胞內製造,所產生蛋白質再經X光晶體學檢查,證明Rosetta能客製化製造蛋白質。 第三,2003年貝氏首先發表Top7,和已知蛋白質完全不一樣,含97個胺基酸的新蛋白質;2017年,製造能偵測環境中吩坦尼蛋白;2021年製造一奈米顆粒,能模仿流感病毒外表以製造疫苗。2024年,設計一能感應外在訊息的幾何蛋白。 哈氏4歲開始下棋,13歲即為大師,乃一才華洋溢設計程式及開發遊戲軟體專家。他研究神經科學並帶入人工智慧。2010年共創「深度思維」,2014年賣給谷歌,2016年研發出軟體擊敗世界棋王,聲名大噪。然而下一步呢?哈氏決定挑戰揭開蛋白質三度空間結構的奧妙。 2017年詹氏加入哈氏團隊,兩人合作無間如虎添翼。詹氏乃理論物理專家,嘗試利用其專長及在蛋白質模擬上的經驗,改善AlphaFold。2018年第13屆CASP比賽,哈氏及詹氏教機器學習,贏得CASP13,研究人員仍不滿意,要把錯誤能少到十分之一奈米。團隊絞盡腦汁,開發出AlphaFold2,初步從一基本胺基酸順序排列及資料庫中找尋類似者,從進化上觀察其結構,並研發一距陣訊息,了解蛋白質內胺基酸,彼此互動的訊息,包括特性、線性距離及傾向等。2020年公佈此最新技術AlphaFold2,並證明能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束科學界長達50年的挑戰。 科學家已利用AlphaFold2人工智慧系統,已可預測出2億種蛋白質結構,涵蓋100種生物,研究人員可藉此技術了解Covid-19,並預測病毒如何突變,並揭開能分解塑膠酵素,及細菌產生抗藥性酵素的蛋白質結構。 從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中,我們又學到什麼? 善用智慧勇於思考,挑出漂亮的問題,推理可能的破解模式,才是成功的主要關鍵,科技深根來自本土,好好思考,唯有想出好的題目,勤於耕耘,才會有漂亮的結果,舉世皆然。 (作者為博士,現任職英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許英昌
2024-10-24
從三峽到南港 談實驗室意外
南港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P3)員工染疫,令人驚訝但卻也不意外。 實驗室本來就是充滿危險的地方。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P4)處理傳染性及致死率高的病源,如伊波拉、拉薩及馬堡病毒等,受感染者通常難以治療。P3則研究如結核桿菌及COVID-19等病原,致死率稍低但仍危險。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資料照) 1967年,從烏干達運抵德國的非洲綠猴感染病毒,再傳染給人類,導致馬堡及法蘭克福等實驗室的37位研究人員及家人生病,其中七人死亡,故命名為馬堡病毒。 先前SARS疫情,也發生四起實驗室意外,分別在香港、北京、新加坡及台灣。2004年四月發生於北京的兩起意外,確定是在北京疾病管制局所屬病毒研究所,但中國當局至今仍不了解感染源來自何處。研究片斷SARS病毒基因的實驗室,理論上並不會造成感染。另一個實驗室則和SARS無關。至於台灣的意外,是三峽預醫所P4實驗室病毒外洩,至今原因未知。 全球目前約有59個P4實驗室在運作,實驗室中的意外,小如老鼠咬傷、針刺傷、手套及防護衣破裂等;大如失去負壓空氣系統或軟體故障等,科學家對於P3及P4實驗室的了解及其風險評估,尚未能完全掌握,不過一般認為人為因素導致的意外,是機器故障的一百倍。如何落實實驗標準化過程,是最有效的改善方式(美國國家新傳染病實驗室,即要求研究人員至少需100小時的訓練,方能在P4實驗室中工作)。 (作者為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許英昌
2021-12-13
CureVac疫苗失敗 從中學到什麼?
輝瑞/BNT及莫德納mRNA疫苗成功,帶給世人對抗COVID-19一新希望。mRNA製藥推翻傳統思維及技術,儼然成為當代製藥主流。但另一家德國生技製藥公司CureVac,六月底公布後期臨床報告,結果並不如預期,保護力僅四十八%,令科學界相當驚訝,原因在哪?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什麼? CureVac成立於二○○○年,乃一以mRNA為技術平台、專長於開發新疫苗及癌症治療藥物的公司,期望能開發不需冷藏的新一代疫苗,以解決目前mRNA疫苗在冷鏈運送及儲存問題。CureVac臨床試驗以四萬名分別來自拉丁美洲及歐洲的志願者為對象,從二八八名受感染者中,發現疫苗保護力不及五成,屬目前已知疫苗中保護力最低者。科學家則嘗試從各個角度,逐一抽絲剝繭以了解問題所在。 第一、疫苗設計上,mRNA由四種鹼基(A、U、C、G)重複組合而成,三個遺傳密碼代表一個胺基酸。輝瑞/BNT及莫德納採用「修飾過」的mRNA為抗原,意即以假尿嘧啶(Pseudouridine)替代尿嘧啶(Uridine,簡稱U),增加mRNA轉譯及穩定度;CureVac則使用沒有修飾過、自然的mRNA為抗原,認為以此打入體內後能產生干擾素,能加速免疫反應。相對之下,賓州大學瓦士曼教授則指出,干擾素也同時阻止T輔助細胞的產生,因而減少B細胞產生抗體。科學家推測,疫苗設計可能和其保護力不足有關。 第二、中和抗體的價量夠嗎?打入CureVac疫苗後,受試者血清內中和抗體的價量,比感染COVID-19後恢復者體內抗體的價量低,也提供一警訊,推測可能與疫苗免疫原性的不足有關。 第三、受變種病毒的影響嗎?臨床試驗受感染者中,僅三%感染原始病毒株,四十一%感染alpha變種株,其他則分別感染十三種不同的突變株。相較於先前兩種mRNA疫苗,則對alpha變種株感染有保護力。面對多樣變種病毒,疫苗是否仍能維持高效力,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總而言之,從CureVac疫苗失敗,我們又學到什麼? 一、製造疫苗並非易事,人體免疫系統錯綜萬結,牽一髮而動全身,即使擁有數十年經驗及關鍵技術的大藥廠,也無法保證一帆風順。如何面對挑戰,在關關卡卡中循次漸進脫穎而出,著實需智慧、經驗與運氣。 其次,mRNA時代已經來臨,過去疫苗製造乃充滿不確定性,也從未是生技製藥產業的主軸;然而,受疫情影響,如何善用此破壞性創新的平台技術,開發疫苗及新藥,帶動本土產業高科技化,更是未來發展大方向。 第三、mRNA疫苗代工,或許短期內無法解決疫苗短缺之急,然而,如何藉此契機帶進高科技,重新定位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利基,參與全球供應鏈與世界同步接軌,更是刻不容緩。 (作者任職生物科技公司、中正大學生醫系兼任助理教授)
許英昌
2021-07-07
印度變種病毒株知多少?
台灣正為英國變種病毒株B.1.1.7而煩惱,相對之下,英國也正為印度變種病毒株而頭痛。二○二○年底印度發現突變株B.1.617後,此株已散布到許多國家,包括新加坡、美國及英國等,並成為該地區的主要病毒株。目前已發現三種亞型突變株B.1.617.1(原始突變株)、B.1.617.2及B.1.617.3。科學家急於了解印度變種株的傳染力、對疫苗的敏感度或疫苗逃逸及是否易造成重症。 英國近日印度變種病毒確診暴增,單週新增6959例。圖為英國倫敦街景。(彭博社資料照) 研究人員定序比較三種印度突變株基因,發現B.1.617.2含有「S-基因標靶」的標記,英國變種株B.1.1.7則缺乏此種標記,科學家用PCR放大此段訊息,即可了解B.1.617.2感染分布的狀況。三種印度變種株中,B.1.617.2在L452R(即棘狀蛋白上第452個胺基酸,白胺酸縮寫L,突變成精胺酸縮寫R)及T478K產生突變,改變棘狀蛋白結構,增加病毒感染能力。目前在英國約五十%的感染源為B.1.617.2,其傳染力比B.1.1.7高五十%。 另一方面,科學家也嘗試探討疫苗對此印度突變種是否仍然有效。在英國五十%的人已接受至少一劑疫苗,B.1.617.2能快速散布,也代表突變種已能逃過疫苗保護。目前仍然沒有足夠證據,證明疫苗逃避是增加感染的原因。B.1.617.2中L452R及T478K的突變與增加感染及疫苗逃避有關。B.1.617.1中的Q484R突變也能導致疫苗逃避,但B.1.617.2並不擁有此突變點。目前已知接種兩劑輝瑞及AZ疫苗能有效對抗B.1.617.2。 總而言之,科學家已嘗試從各個角度切入,從疫情檢體中逐一抽絲剝繭,以分子細胞學、蛋白質結構、免疫及臨床上經驗,了解突變種的特性及對各個疫苗的反應。病毒無國界,我們不僅要面對未來印度變種病毒的入侵,昨天越南更公布發現英國及印度變異株混合種,更具傳播性,且可在空氣中迅速傳播。我們準備好了嗎? (作者為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曾任紐約史隆凱特琳癌症紀念醫院、洛克菲勒大學研究學者)
許英昌
2021-05-30
新疫苗時代來臨了
傳統疫苗以減毒或去活性的病毒或由基因重組表達的蛋白為抗原。一年前很少人相信mRNA疫苗將是帶給世人對抗COVID-19的最佳利器。過去一年來,超過三萬多人施打mRNA疫苗後,保護率達95%,令人相當興奮。FDA緊急授權輝瑞使用BioNTech BNT162b2及莫德納mRNA-1273疫苗,期望mRNA疫苗將協助人類渡過此浩劫。 資料來源:Miyuki Baba et al. RNA疫苗有三點特性, 第一, 安全,不會嵌入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基因組,不會造成基因變異,在細胞質內可被分解;同時mRNA的半衰期可經由不同的修飾及導入的方式予以調控。 第二, 有效率,mRNA經由各種不同的修飾方式,可使其更穩定且轉譯成蛋白質的效率高。新型載體更使mRNA能在體內快速被吸收及在細胞質內表達蛋白。 第三, 設計簡單製造方便快速便宜,且能擴展產能,莫德納在六週內破記錄完成製造mRNA-1273疫苗。mRNA疫苗的製造,提供一快速及通用的平台。經上游人工智慧設計,下游即刻處理及製造標準化,產品客制及理想化,更不需仰賴昂貴的細胞培養的技術與設備。 mRNA疫苗的研發並非偶然,歷經三十年來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1990年代科學家發現,將外來mRNA打入老鼠肌肉後,能表達蛋白質並誘發細胞型免疫反應。但因免疫系統對對雙股RNA及單股RNA產生發炎反應及mRNA在細胞內易被分解,大部份科學家對此結果深表質疑。 DNA能在細胞核內轉錄成mRNA;而mRNA能在細胞質中轉譯成蛋白質。如何增加mRNA的轉譯及穩定度以利製造疫苗呢? 科學家已知mRNA兩端未轉譯部位,影響轉譯及穩定度。修飾前端cap 1處加上三個核苷酸類似物後,可增加蛋白質的產量。同時維持尾端重覆A部位理想長度,可增加轉譯功能。2005年,科學家證明修飾過的mRNA,例如使用假尿苷(Pseudouridine)及5-甲基胞苷(5-methylCytidine),比未修飾的mRNA產生更多蛋白質,這是一重大突破,經由基因序列的優化,藉著從試管內的轉錄過程及不同的純化方式,可去除雙鏈RNA的污染,以減少典型的疫苗副作用。 如何將mRNA送入體細胞內也是一大挑戰,mRNA是大分子,難以進入細胞,可經由體外(ex-vivo)傳遞的方式送到細胞內或直接注射mRNA。許多載體皆已被研究,例如蛋白胺、陽離子脂質體、陽離子奈米、樹狀物分子及脂奈米物質(LNPs)。2012年特米拉製藥公司,將 mRNA包在脂質奈米顆粒中(LNPs) ,同一年,Novartis的疫苗也證明可用電離的LNP當載體,加強mRNA疫苗的功效。目前可電離的LNP是較理想的載體。 mRNA和DNA疫苗不同,前者不必通過細胞核膜,沒有改變基因組的風險,而且在分化及未分化的細胞中皆可表達。和蛋白質及胜肽的疫苗不同,不受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所限制,而且是目前較理想的COVID-19疫苗。 台灣百姓過去一年來,全民同心防堵病毒入侵成果非凡,面對一疫難求之際,更應堅忍沈著,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買到最安全有效的疫苗。科技進展一日千里,如何務實深根基礎醫學研究,我們才有機會脫穎而出自助而後助人。 作者﹕許英昌博士 英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國立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許英昌
2021-01-31
變種武漢病毒危險嗎?
英國及南非分別獨立發現變種COVID-19病毒株B.1.1.7及501Y.V2。B.1.1.7一年來產生廿三個突變,幾乎平均每個月產生兩個突變。B.1.1.7和501Y.V2分別各有八個、九個突變點,發生於病毒表面上的棘狀蛋白。到底所代表的意義為何呢? 第一,科學家發現,棘狀蛋白乃由一二七三個氨基酸所構成,在英國及南非的突變株中,第五○一個氨基酸,皆由天冬酸胺(N)突變成酪氨酸 (Y),而此突變正位於病毒表面棘狀蛋白上,和人類細胞表面接受器結合的位置。科學家推測此突變使病毒和細胞結合的能力大大增加,導致傳染力增加五十%。 在美國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的旅客,正在觀看自己的武漢肺炎檢測結果。美國政府廿四日宣布,自廿八日起從英國入境的旅客,必須附上登機前七十二小時內的武漢肺炎篩檢陰性證明。 (法新社) 第二,科學家以倉鼠為動物研究模式,也顯示N501Y的突變,使病毒在倉鼠上呼吸道的感染及複製高於下呼吸道,也間接支持感染B.1.1.7患者病毒檢體,比沒有N501Y突變者病毒含量多的原因。 第三,目前疫苗皆以病毒棘狀蛋白為抗原,而以上突變種病毒,皆發生在棘狀蛋白上,是否將削減施打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呢?輝瑞藥廠檢查廿位含N501Y突變的患者,其抗體的效力並沒有多大差異。研究人員也嘗試了解,其他棘狀蛋白上的突變,對抗體的影響。科學家也利用恢復期患者的血清來中和含N501Y患者病毒,證明N501Y突變不太會改變免疫力。 第四,病毒藉著不斷突變以求生存。南非E484K和英國棘狀蛋白N端的改變,病毒可能藉此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 總而言之,病毒乃介於生命和無生命之間,人類與病毒之間的共處,並非易事。 疫苗,也絕非一勞永逸,如何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很大的努力和運氣。 (作者為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著有《現代醫學與生活》)
許英昌
2021-01-16
對抗登革熱的新希望
全台登革熱疫情擴大。資料照片 登革熱雖非一種會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但對患者終究是一個相當不幸的經驗。登革熱由4種不同型的病毒所引起,藉著母埃及斑蚊而傳染給人類。它的症狀如同一般感冒,偶爾會演變成登革出血熱,導致嬰兒及幼童的死亡。 通常母埃及斑蚊藉著叮咬已受感染患者血液,使得登革熱病毒隨之進入蚊子中腸複製,並分布到蚊子的唾液腺等全身器官。當病毒繼續在唾液腺中複製時,此病毒能藉著蚊子的叮咬他人而傳染開來。人類也因此而感染登革熱或登革出血熱,後者是一較嚴重的疾病,通常是經由不同型病毒連續感染後所引起。從都市到熱帶區域,登革病毒已為世界公共衛生防治帶來一大困擾。用傳統方法來減少病毒傳染已證明失敗,原因在:第一、缺乏有效的疫苗。第二、在許多開發中國家,有關健康醫療及蚊子監控的基本結構並不健全。全球旅行及貿易蓬勃發展、城市化、氣候變遷及缺乏病媒控制經驗,導致每年約4億人口感染登革熱,新生物科技成果又如何對抗登革熱呢? 病毒演化更難對付 科學家發現埃及斑蚊是一種已城市化的昆蟲,不像叢林中蚊子充滿侵略性,而且此種蚊子的生活圈和人類相近,產卵於露天的積水容器中,並在人們環境中成長。當牠們更進一步檢視登革出血熱的患者時,發現幾乎所有的患者先前皆暴露於另一種較溫和型的病毒。雖然第一次感染時並沒有明顯症狀,但這病毒卻已引發人體的免疫系統,並為登革二型鋪路。一般而言,當人體受病毒感染時,體內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以保護。然而登革二型已演化成一特別的能力,能將抗體為其所用。例如:當抗體在病毒表面時,抗體同時通知巨噬細胞將病毒包圍住,並將病毒破壞。然而登革病毒非但能逃過免疫系統的防禦攻擊,且能控制巨噬細胞而進入體內細胞中。巨噬細胞就如同特洛依的木馬,登革病毒藉此登堂入室。當體內免疫系統為了克服這侵略者時,各式各樣的化學反應就發生。例如發燒、抽筋等。毫無疑問,目前登革熱已在世界各地拉起警報,尤其在南台灣已超過五千病例。除了打掃環境衛生外,似乎並沒有理想的方法來克服此種傳染。 尊重自然學習共存 最近科學家在對抗登革熱上有顯著的成果:第一、開發新疫苗,第二、製造單株抗體治療登革熱。疫苗是對抗傳染病最重要的利器,已有6家大藥廠及研究單位致力開發新疫苗。法國賽諾菲藥廠針對4種登革熱病毒,製造出減毒活疫苗,已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約60%受試者有效,預計2015年底能獲准上市;其他五種疫苗,如日本武田製藥、默克大藥廠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等,目前皆在第二期臨床試驗。另一方面,對抗病毒並無特效藥,臨床上採取支持性療法;最近科學家則利用人類單株抗體2D22對抗第二型登革熱,以被動免疫方式,在動物實驗中,發現能阻止病毒表面抗原和宿主細胞接觸,阻止感染成效非凡。 總言之,登革熱毫無疑問將繼續困擾社會大眾,除積極地維護環境衛生,做好一切防範外,似乎也僅能如此。相對下,最近科學家在疫苗及抗體上的研究,著實為對抗登革熱,帶來一片新希望。然而「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唯有尊重大自然,學習共存方為長遠之計。 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許英昌
2015-09-14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國民黨的「光復」與 共產黨的「解放」
李筱峰
川習會將登場 魯比歐:美不會放棄支持台灣
黃靖媗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徐榛蔚縣府太脫線!記者忍不住電爆官員影片掀熱議 網直呼解氣!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