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勳相關文章

不使靈魂成灰燼 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不使靈魂成灰燼 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靈魂與灰燼: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書中也附上大事記提供讀者對照作者經歷以及政治、文化的發展,理解白恐歷史的全貌。(記者陳昱勳攝)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春山出版合作出版的《靈魂與灰燼: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小說家胡淑雯、童偉格擔綱主編,在超過兩百本書籍中,精選47篇作品,43位作者,近90萬字規模,涵蓋散文、回憶錄、傳記與口述,透過繫獄作家、青春、地下黨、女人、身體、特務、島等7類作品,以截然不同的視角切入白色恐怖歷史肌理。 人權館表示,散文選分為5卷:「雪的重述.萌」收錄陳列、楊逵、葉石濤、柏楊4位曾入獄的作家留下的記述文字,橫跨1950至1970年代,以及從鹿窟事件受難者陳政子到排灣族詩人莫那能,橫跨鹿窟案、鄒族案、四六事件到原住民族處境,呈現幾十位少年少女因時代牢獄所付出的青春代價;「地下燃燒」從作家藍博洲撰寫的〈白色恐怖的掘墓人〉中,客家子弟曾梅蘭尋得兄長徐慶蘭之墓揭開地下黨的歷史談起,接著藉由政治受難者陳明忠、吳聲潤、陳英泰等人的故事,重回228現場與了解1950年代左翼思想。 在「她的花並不沉重」中,收錄了季季、唐香燕、蔡烈光、吳俊宏等作家文章,分別描述受難者或者家屬的際遇以及殞落,突顯了女性的位置與視角;「原地流變」包含身體與特務兩主題,從政治受難者蔡德本到紀錄片導演廖建華,描述遭逮捕、審訊、刑求的身體以及精神痛楚的人們;「失落的故鄉」收錄了沒有故鄉的死者或流亡者故事文章,包含郭于珂筆下的馬來西亞籍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欽生,以及彭明敏、唐培禮與謝聰敏等人描述泰源事件與逃亡海外的文章,見證1970年代的風聲鶴唳。 白恐受難作家陳列的散文作品〈藏身〉,描寫的是他1976年出獄後在社會上謀生、立足經過,也是許多政治犯的縮影,陳列說,出了監獄大門並非完全自由,而是持續的被監控、防範,甚至隔離,連求個藏身之所都是個辛苦的過程;另外〈陳政子訪問錄〉中,主角陳政子在「鹿窟事件」中失去父親與兄長,當年12歲的她,事件發生時也被軟禁與審訊,陳政子說,人權館找上她時原不想透露過往,每當回想當年所發生的事時心裡總會非常激動,但如果不說,就沒有留下能讓後人知道的歷史。 春山出版表示,散文選引領讀者認識過去的重大白色恐怖案件如台大與師範學院的四六事件、形同滅村的鹿窟案、共產黨支部在台灣各地的發展與瓦解、牽連一百多名師生的澎湖煙台聯中案、綠島再叛亂案、柏楊案、台獨案、民主台灣聯盟案、海軍白恐案與美麗島事件等。胡淑雯表示,許多作者並非專業作家,但這些受難者與家屬記憶事件的方式與過程,人格的穿透力以及所帶來的見證力量,本身就帶有相當強大的文學性。
陳昱勳 2021-04-20
蔡寬裕訪談錄 活著說出真相

蔡寬裕訪談錄 活著說出真相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由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訪談的《活著說出真相:蔡寬裕先生訪談錄》,回顧政治受難前輩蔡寬裕過去經歷的人事物、個人生活、推動轉型正義工作,此外也對「泰源事件」與「蘇東啟案」進行較為完整的論述與釋疑。 蔡寬裕於1933年出生,為東吳大學在台復校第一屆經濟系學生,1957年台北市發生「劉自然事件」,情治人員懷疑蔡寬裕鼓動同學罷課,將他拘押6個多月。蔡寬裕自大學畢業後在台中商職擔任老師,隨後到日本短期進修而接觸到台灣獨立運動先驅廖文毅的組織「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返台後接辦台中市新生商職並代理校長。 2018年2月陳儀深(左)與蔡寬裕參訪台東泰源監獄舊址前合照。(陳儀深提供)   期間,因友人李森榮曾在紙張書寫「獻身解放台灣民族獨立運動」,蔡寬裕受到牽連,1962年被捕,判刑10年,並在1964年移監泰源監獄,調醫務室服務。1975年出獄後,與難友合股於大里經營鞋廠,1983年結束鞋廠業務,到台北經營貿易公司。解嚴後積極推動政治受難者平反運動,現為「台灣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儀深表示,政治受難者都有不同遭遇,蔡寬裕曾兩度入獄,接觸了形形色色的政治犯,因此就有許多故事可分享,此書前半段講述政治受難經驗,後半則分享他2000年之後推動轉型正義的過程,陳儀深認為,蔡寬裕引以為傲的是他在人權館擔任志工,對他來說,人權教育是與生命連結在一起。 《活著說出真相:蔡寬裕先生訪談錄》將蔡寬裕20多年來接受訪談、口述歷史彙整而成,是目前最完整的個人訪談錄,分為「家世與成長」、「個人受難經歷」、「我看蘇東啟案」、「我看泰源事件」、「出獄後的事業經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追求轉型正義」、「相關人物憶述」章節。 1970年,泰源監獄爆發武裝台獨行動「泰源事件」,原計畫由蔡寬裕負責打開大門接應,後因計畫失敗,蔡寬裕雖逃過一劫,卻於刑滿後又延訓3年,其中起事的鄭金河、陳良、詹天增、謝東榮、江炳興等5人則被判處死刑,陳儀深表示,起事者之一的鄭正成之所以活下來,是因為在搶衛兵的時候不在現場,罪刑與其他人不同,這與過去的口述紀錄有所不同。 《活著說出真相:蔡寬裕先生訪談錄》為蔡寬裕目前最完整的口述訪談紀錄。(前衛出版提供)   「我一直記住詹天增說的話,他要我活著,要我把真相說出來,這是我的使命,也是同志賦予我此生的任務。」身為事件見證者之一的蔡寬裕說,這些行動者們非常積極籌劃,詹天增曾告訴他,一旦發動,許多人大概都會犧牲,因此他並沒有被安排在第一線,就是為了活著將事情帶到社會上,要讓人們知道這些行動者的為何而死,使犧牲者不會死的不明不白,隨著訪談錄的出版,也能進一步讓年輕一代朋友了解真相。 陳儀深指出,外界也有出版過記錄泰源事件的書籍,但與歷史檔案差距太大,部分資訊更是憑想像撰述,準確度不足,例如參與行動的監獄阿兵哥有幾個人,此書就會講的比較清楚,並無外界所說的都有參與,此外佔領台東電台,是因要讓國際知道,台灣確實有政治犯,此外,泰源事件並非是台獨人士要殺統派分子,而是對台灣獨立的理想行動。
陳昱勳 2021-02-16
向國際傳述白恐經歷 陳欽生出版英語回憶錄

向國際傳述白恐經歷 陳欽生出版英語回憶錄

陳欽生說,當年被押進看守所,看到「公正廉明」時以為能夠還他自由與清白,沒想到讓他失去12年青春與自由,相當諷刺。(記者潘少棠攝) 記者陳昱勳/專訪 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欽生出版英語版回憶錄。(記者陳昱勳攝)   為向國際傳遞生命故事,出生馬來西亞的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欽生(1949-),出版首部英語回憶錄《FACING THE CALAMITY: A STEP THROUGH HURTS AND HARDSHIP AND LOOK BEYOND FOR GENERATIONS TO COME》(面對災難——走過艱困,寄望未來世代),講述他歷經念書、牢獄、工作到擔任國家人權博物館志工等經歷。 陳欽生表示,他常以英語為外籍遊客導覽人權館與演講,曾多次被詢問能否提供更多英語文本,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身為白恐見證者的他,認為自己有義務將生命故事讓國際訪客知道,因此他以這本英語回憶錄,從出生的故鄉馬來西亞談起,接著到台灣念書、被關押受苦,面對出獄後的人生、工作,以及擔任志工時遇到的人事物,也提及台灣轉型正義的課題。 綽號「生哥」的陳欽生於1967年以馬來西亞僑生身分來台,就讀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由於時常前往台南美國新聞處瀏覽英文報紙及雜誌,被捲入1971年「台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遭到誘騙逮捕和毆打刑求,最終被求處12年徒刑。陳欽生說,封存30年原已絕口不提痛苦回憶,因近年有許多熱情年輕人想知道過去發生什麼事,深覺歷史真相不明,因此全心投入重建歷史記憶並分享。 陳欽生說,痛苦回憶一輩子跟著他,2011年人權館籌備處成立後,他曾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警總景美看守所)外頭來回徘徊不敢入內,因為此地曾是關押與判刑的地方,直到獲年輕朋友與政府機關邀約分享生命故事,他才感受到被尊重,也隨著一次次分享,內心的痛苦慢慢減少,使他認為更應該繼續擔任志工,為人權付出,直到生命最後一口氣。 陳欽生曾經常說「加害者至今都沒有道歉」,是因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加害者或其後代站出來坦承當年昧著良心所做的不人道事情,是受到壓力、貪圖獎金還是國家體制造成?陳欽生認為,受害者及家屬沒有報復心態,「或許道個歉、說明原因,心理壓力就會放下,但至今沒有得到任何答案與回應。」 陳欽生曾主張保留部分威權統治象徵物,對於中正紀念堂的蔣介石大銅像,他認為曾造成百姓恐慌的統治者,死後還要把他當成皇帝蓋了一個宮殿給他住,是非常不合理的事情,但可以改成較小的銅像,同時將兩蔣父子(蔣介石、蔣經國)來台以後所做的事情,詳細的用3、4種文字陳列於牆上,由觀者自己評斷是好還是壞的。 至於有沒有恨過台灣?陳欽生說:「在法庭聽到被宣判12年刑期的當下,我恨死這個地方了,心想為什麼不直接判我死刑?如果沒有遭受這些事情,或許我可以完成學業後,再到英國讀書,回到馬國擔任教授。」但隨著出獄後獲得台灣國籍,因工作跑遍40幾個國家,最後仍決定留在台灣,他認為台灣現在是全世界最民主、最安全的國家,台灣人善良且樂於助人,是值得留下的地方,至今已待了50年,可說是他的第一家鄉。
陳昱勳 2021-02-03
撕下曆紙看歷史 台灣獨曆2021翻閱民主歷程

撕下曆紙看歷史 台灣獨曆2021翻閱民主歷程

《台灣獨曆2021:台灣歷史上的今天》是結合日曆與台灣歷史的「曆史書」。 (Mock Mayson/提供)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身為台灣人,知道過去的每天發生什麼事情?結合日曆與台灣歷史事件的《台灣獨曆2021:台灣歷史上的今天》,透過近千則台灣歷史及人物故事,搭配千餘幅插圖,透過每天撕下日曆的簡單動作,了解「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日曆內頁記載台灣歷史上當日所發生的事件。(Mock Mayson/提供)   自稱一位平凡台灣人的作者Mock Mayson,花費3年時間,查詢文獻、訪談事件當人與家屬,他將過去100年來對台灣民主、公共政治具有關鍵影響的歷史提出,運用自身的藝術設計能力,親自繪畫插圖,以每篇600字的圖文方式呈現,使閱讀不會顯得枯燥乏味,其中不乏228、美麗島、中壢事件,甚至到去年的史明、今年前總統李登輝過世、韓國瑜罷免案等,在每天撕下曆紙的當下閱讀及回顧。 高中時期受歷史老師啟蒙的Mock,因緣際會開始接觸台灣歷史,大學時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與社會運動,他認為,「我們對於未來的選擇,是對於過去的認識」,台灣人受黨國教育影響許久,此書的出版是為了找回正確的記憶,間接讓政治的意識形態擁有正確方向,所以也可稱為「曆史書」。 其中,1月1日除了是元旦,在1956年的這天,有5位台灣留學生在美國成立「台灣人的自由台灣」,這是美國最早的台獨運動組織,1月1日也是著有《新英文法》的白色恐怖受難文學家柯旗化出生日期;另外看似平凡的3月8日,在1947年則是國民黨軍隊登陸基隆屠殺平民的日子。 Mock指出,台灣人過的節日許多都是黨國留下的,例如每年12月25日行憲紀念日,就是其中之一,而台灣人對自己的節日或紀念日似乎只知道228,可是很多人不知道228延伸了許多事件,包含後面的「3月6日高雄大屠殺」與「3月11日八堵車站事件」等。 Mock認為,取名「獨曆」除了以諧音表達台灣獨立的願景,也期許此書能夠成為一帖治療國家認同紊亂與歷史記憶喪失的「處方箋」,透過每日服用與傳播,長期地復健與治療,讓台灣人可以逐漸修復喪失的記憶。
陳昱勳 2020-12-16
寡婦、中國知識分子見證 不同角度詮釋228事件

寡婦、中國知識分子見證 不同角度詮釋228事件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沈秀華著作的《查某人的二二八 政治寡婦的故事》,以及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李筱峰所著的《二二八前後 中國知識人的見證》,分別以不同角度詮釋與紀念228事件,讓大眾對台灣造成歷史傷痕的悲劇有更多不同認識。 《查某人的二二八 政治寡婦的故事》記錄因228事件變成寡婦的女人悲劇。(玉山社提供)     《查某人的二二八 政治寡婦的故事》一書以「男性受難者背後妻子與家人」為主軸,探討許多台灣男人在1947年被國民黨殺害或監禁的同時,這些女性成為228事件中最直接的受害者,在漫長的戒嚴時期深受恐懼與痛苦。沈秀華表示,當時受害者大多數為男性,為探究他們的親人及家屬,1992年開始口述歷史的訪談,同時將這些女性定位為「政治寡婦」,1997年出版此書,後來在出版社協助之下,整理、校稿後又重新出版。 沈秀華指出,整理的過程中感觸甚深,想起過去訪談受難者陳澄波遺孀張捷時,害怕的神情令她印象深刻,章結甚至擔心訪談後會引來警察,流露出受警政系統監控遺留的恐懼,「《查某人的二二八》的再版,不只是要讓女人發聲,而是要讓更多人能從書中這些堅毅的台灣女人的生命經驗中得到力量。」 《二二八前後 中國知識人的見證》,李筱峰藉中國知識分子言論,重現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各種現象。(玉山社提供)   《二二八前後 中國知識人的見證》則是匯集中國知識人對事件前後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評論成書,李筱峰為了避免落入外界「族群偏見」的口實,此書所收集的史料,清一色以來自中國的記者、作家、學者等言論為對象,希望透過當時來自中國各方人士的見證,解答228事件的歷史課題。 李筱峰指出,1935年一名中國學者江亢虎到訪台灣,初登基隆,對日本人建設讚譽有加,10年後一位名叫江慕雲的中國記者,同樣在基隆碼頭,讚嘆「如果是由中國人經營,恐怕基隆還沒有成為現代化的港市吧。」當時江慕雲見證了中國與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以及國民政府接受台灣後的情勢發展。李筱峰期望透過此書的客觀呈現,讓現代人理解228事件,並記取教訓。
陳昱勳 2020-02-25
書寫莊萬壽台灣文化之進路文集週末發表

書寫莊萬壽台灣文化之進路文集週末發表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去年由姚榮松、李筱峰與廖振富等多位台文學者發起的「莊萬壽教授八秩榮慶文集徵文」,匯集編撰後成《台灣文化之進路文集》,並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週六將於228國家紀念館舉行新書發表座談會,參與學者包括莊萬壽、施並錫以及文集主編姚榮松、李筱峰、廖振富、許俊雅與林淑慧教授等。 《台灣文化之進路文集》新書發表座談會將於週六舉行。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 莊萬壽1939年出生於鹿港木匠家庭,吳三連基金會表示,莊萬壽年少時曾嚮往中國,之後主張台灣獨立,全力倡導台灣主體性思想,推動本土文化教育,曾任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報社主筆,於台灣師範大學任職教授時,創立台灣語文研究所,並著有《台灣論》、《中國論》與《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等。 吳三連基金會指出,《台灣文化之進路文集》內容分為「台灣文化進路」、「莊萬壽的文化教育學術」、「書寫莊萬壽」與「書法繪畫」4大部分,匯集了關於台灣文化之文學、歷史、社會等研究論述,以及多位學者、作家各界人士等與張萬壽教授的共同記憶和評述。 前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在序中提及,「所謂台灣文化,是指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所有族群所共同組成的文化」,廖振富希望能藉由此書的出版,再度匯聚台灣主體文化的豐沛能量,引發各界更多思考與討論。 吳三連基金會表示,此文集為細緻的台灣文化新論述,代表21世紀初一群學者,以多元論述方式呈現當前台灣文化研究的諸多面向,更是莊教授一生治學的態度及其對史料的重視與重建。 「《台灣文化之進路文集》——莊萬壽及其文化學術新書發表會」將於2月23日星期六下午2點在228國家紀念館一樓展演聽舉行,活動詳請可上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官網查詢。
陳昱勳 2019-02-18
228被消失的台灣菁英 看清獨裁殺戮史

228被消失的台灣菁英 看清獨裁殺戮史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在228事件中強力進行鎮壓,造成重大民眾傷亡的彭孟緝,其子彭蔭剛竟於巴掌事件後還發表公開信表示,要提醒蔡總統,巴掌事件是「老天有眼,不知感恩的人,一定會遭到惡報」。還說「若不是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身分調來大批國軍保衛台灣,台灣早已淪陷赤化」,更要台灣人飲水思源。 《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記錄了34位在228事件無端被殺掉的菁英分子。(記者凌美雪攝) 台南市政府主辦的「228大屠殺70週年暨1987年228平反運動30週年藝術聯展」,看到很多無辜遭屠殺的台灣菁英。 (資料照,記者洪瑞琴攝) 然而,史實絕非像這些過去威權統治下的既得利益者所說,過去不管白色恐怖、228事件等,受迫害的都包含各個族群。隨著史料逐漸曝光、出版成書,有助國人更了解歷史真相。 「在228事件中蒙難的台灣社會菁英,大都曾經懷抱改革台灣社會的熱情,他們的無故獲罪與消逝,是台灣近代史上無盡的辛酸與血淚。」歷史學者李筱峰教授所著的《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中,記錄了34位在228事件中無端被屠殺的菁英,包含了台灣第1位於美國榮獲哲學博士的林茂生;曾任教育處副處長,當時公署高級官員唯一的台籍人士宋斐如。以及曾任《台灣新生報》日文版總編輯的吳金鍊;內科醫師施江南以及擔任參議員的畫家陳澄波等。 李筱峰在序文提及,《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在1990年初版編寫過程中,許多受訪的受難者家屬餘悸猶存,甚至有人不敢接受採訪。直到2015增訂版時,台灣經過民主化,許多資料逐漸開放,許多耆老、受難家屬也比較敢接受訪問,而相關的口述歷史、回憶錄、研究報告也紛紛出籠,因此有更詳實的內容。李筱峰說,「我們知道,228事件中死難的台灣菁英還多不勝舉,應該再增加介紹書寫的人物,尚不知凡幾。」 228事件中被殺害的人包含了醫生、老師、畫家,更有參議員及媒體人等,當時國民黨政府把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的菁英人士大量屠殺,才是郝龍斌所謂的「文化刨根」。
陳昱勳 201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