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望惠相關文章

講個台語笑話

講個台語笑話

  最近蘇貞昌院長在立法院備詢時使用台語「袂見笑」,在媒體引發熱烈討論。轉述一個曾經發生在長老教會有關「袂見笑」的笑話,讓大家輕鬆一下。 有位宣教師,在長老教會指揮聖歌隊。她要某位歌喉不錯的隊友起來獨唱詩歌中的某段。這位弟兄很客氣地婉辭:「毋通啦,我會感覺見笑」。但台語不是很熟練的宣教師為了鼓勵他,一邊比手勢,左右揮動她的手,一邊說:「袂見笑!袂見笑!」聽得大家哄堂大笑。 這位宣教師是針對那位隊友說的「見笑」,套上「袂」加以否定;意思是:不會啦,你不用感到見笑,你起來獨唱沒關係。但是聽在台灣人的耳中,「袂見笑」是數落人「馬不知臉長,不知慚愧」的意思。這是一個慣用語;慣用語或成語有其獨立、特定的意思,無法從個別語詞的意義組合起來。當然,大家知道外國人的台語功力無法理解這種慣用語,不會在意,只把它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談。 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溝通,如果理解不夠深入,容易產生誤解。尤其是脫離個別字詞原意的慣用語,乍聽之下如反應太快,就會文不對題;若帶有某種特定目的,不願真心理解對方,更會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台灣既有多元文化,不同族群間最需要彼此尊重包容。語言的使用和學習,正確的理解和翻譯,應是邁向共存共榮、成為正常國家重要的一步。 (作者是文字工作者)
梁望惠 2021-10-20
給我台語正音

給我台語正音

  讀到四月七日「台語播報別再將錯就錯」,真的是心有戚戚焉。 由於工作上的需要,每週我都要從台南搭乘台鐵沙崙線,轉乘高鐵北上。每次經過「長榮大學站」,都會聽到貼心的台語錄音廣播:「中榮大學站快到了。」令人啼笑皆非。 台語雖有複雜的聲調變化,但小時候學母語並不需要用規則解說,聽大人說的是什麼,講出來的就是什麼。「長榮」與「中榮」台語明顯有區別。「長榮」的「長」字與「長大、長輩、長子、長女、長青」發音相同,原為第二聲調,念在前面變為第一聲調。而「中榮」的「中」字與「中原大學、中鋼、中心、中國」發音相同,原為第一聲調,念在前面變為第七聲調。 台鐵錄音廣播把「長榮」的「長」字念成第七聲調,意思就變成「中榮」了!有趣的是,偶爾有站務員拿起麥克風為旅客解說,「長榮」的「長」字變為第一聲調發音都正確,沒聽到有人念成「中榮」的。 語音播報把「長榮」念成「中榮」的不僅是台鐵,桃園航空站也一樣。「長榮航空公司的班機就要起飛了,請旅客趕快上飛機」,念成「中榮航空公司的班機…」。 這語音的錯誤,個人雖已多次向台鐵及桃園航空站反映,都未見更正。我很好奇,若台語講不輪轉的人不在意,難道「長榮大學」和「長榮航空公司」都願意被人改名為「中榮大學」和「中榮航空公司」嗎?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梁望惠 2017-04-09
台灣媽媽可以改變台灣

台灣媽媽可以改變台灣

  對於貴刊重視台灣的主體性,個人深感佩服。最近看到貴刊討論母語教學,實在心有戚戚焉。謹為文如下,以鼓勵年輕媽媽。 我公公(1923-2013)在世時曾說,他的父親講台語,他自己講日語,他的子女講(所謂的) 國語,他的孫子女講英語和德語,三代在一起,溝通起來可是煞費心思。這是近百年來台灣歷經多國統治的實況,卻也練就了台灣人講多種語言的一身功夫。 我們的好友,來自南非在台灣執教多年的鄧開福牧師十分愛台灣。一年半前他從台北搬到台南,聽到南部學生在校園用母語交談,感到十分欣慰。很多人說年輕人不會母語是國民政府造成的,他不認同這種見解。政府刻意忽視甚或打壓,固然會降低人民講母語的意願,但是對於母語的保存,人民本身也有無可推卸的責任。他以自己妻子的故鄉瑞士為例,闡述這個論點:在瑞士,人人在學校說德語,但在家裡只講瑞士方言,二者並行不悖。而且,沒有一個瑞士母親會跟孩子說德語,畢竟那只是學校用語,不是生活語言。 觀察幼兒的成長,家裡其實是學習母語的最佳場所。在學校推行母語教學,完全是一種不得已的補救措施。兩歲到四歲的幼兒,語言發展突飛猛進,只要他/她聽到什麼,自然而然就說出來了。日後到了學校再學官方語言,更是不成問題。 台灣的媽媽們可以驕傲地說,她們曾經改變了這個社會。在環保議題上,主婦聯盟曾經站到第一線;在哺育母乳這件事,年輕媽媽更是翻轉了上一代的育兒模式。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無菸的生長環境,台灣的媽媽們功不可沒,而對於非核家園的追尋,她們更是從不缺席。如果年輕媽媽都開始跟幼兒講母語,這一代台灣的母親,會再一次創造奇蹟,相信很快地,各個不同族群的母語就會遍佈台灣各個角落。 畢竟,母語就是媽媽講的話啊。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梁望惠 2016-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