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個台語笑話

 

最近蘇貞昌院長在立法院備詢時使用台語「袂見笑」,在媒體引發熱烈討論。轉述一個曾經發生在長老教會有關「袂見笑」的笑話,讓大家輕鬆一下。

有位宣教師,在長老教會指揮聖歌隊。她要某位歌喉不錯的隊友起來獨唱詩歌中的某段。這位弟兄很客氣地婉辭:「毋通啦,我會感覺見笑」。但台語不是很熟練的宣教師為了鼓勵他,一邊比手勢,左右揮動她的手,一邊說:「袂見笑!袂見笑!」聽得大家哄堂大笑。

這位宣教師是針對那位隊友說的「見笑」,套上「袂」加以否定;意思是:不會啦,你不用感到見笑,你起來獨唱沒關係。但是聽在台灣人的耳中,「袂見笑」是數落人「馬不知臉長,不知慚愧」的意思。這是一個慣用語;慣用語或成語有其獨立、特定的意思,無法從個別語詞的意義組合起來。當然,大家知道外國人的台語功力無法理解這種慣用語,不會在意,只把它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談。

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溝通,如果理解不夠深入,容易產生誤解。尤其是脫離個別字詞原意的慣用語,乍聽之下如反應太快,就會文不對題;若帶有某種特定目的,不願真心理解對方,更會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台灣既有多元文化,不同族群間最需要彼此尊重包容。語言的使用和學習,正確的理解和翻譯,應是邁向共存共榮、成為正常國家重要的一步。

(作者是文字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