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李筱峰)
李筱峰相關文章
「戊戌六君子」劉光第
夢中失叫驚妻子, 橫海樓船戰廣州。 五色花旗猶照眼, 一燈紅穗正垂頭。 宗臣有說持邊釁, 寒女何心泣國讎。 自笑書生最迂闊, 壯心飛到海南陬。 以上這首七言律詩題目叫〈夢中〉,作者是在描寫1884年清法戰爭時法軍打入清國南方時的心情。作者對他的家國的關懷,魂縈夢牽。然而五年後,這位作者的頭被慈禧太后砍下來,掛在北京北京菜市口法場!他就是清國末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 今天是劉光第的冥誕,他於1861年6月18日出生在四川富順南趙化鎮,祖籍是福建武平的客家人。 劉光第幼年喪父,由寡母辛苦撫養長大,栽培他勤讀,劉光第24歲就中了進士。不過因為家中沒有紅包打點,再加上母親離世,致使劉光第不能馬上到京任職,在家裡待了5年。直到1888年才正式被啓用擔任了刑部候補主事。 劉光第為官清廉,當時刑部受賄成風,劉光第卻從不接受,拒絕所有的「紅包」。別人升官,大家都去祝賀,唯獨他不去。有一次,刑部司寇因受賄某案.要他枉法通融,劉光第斷然拒絕,因而得罪了上司,失去升官的機緣。這也使劉光第看清朝政的腐朽。他個性寡言內向,不擅應酬。不會搞人脈,無裙帶關係,所以十年間,他的職位竟然沒有任何升遷變動。 1898年二月,以康有為、梁啓超為首推動變法維新運動。康有為發起以救亡圖存為宗旨的「保國會」,劉光第偕同友人楊銳等欣然前往參加。 有一位湖南巡撫陳寶箴欣賞劉光第的品格與才識,於是向光緒皇帝上奏舉薦他「器識宏遠,廉正有為」。9月4日光緒帝召見劉光第,劉光第「力陳時弊艱危與中外積弊,非力矯允濫,無以圖治。」9月5日光緒皇帝下詔提拔劉光第為四品「軍機章京」,任命他與楊銳、譚嗣同、林旭一起參預新政。 然而20天後,變法維新失敗,光緒皇帝被拘禁,再過3天後(9月28日),劉光第以及譚嗣同等6人被慈禧太后下令押赴北京菜市口法場處斬! 戊戌六君子未加審訊,慈禧就下即行處斬之命。劉光第受刑前提出強烈抗議:「未訊而誅,何哉?」。在押往刑場的路上,他嘆道:「吾屬死,正氣盡!」臨刑時,他又一次提出質問:「祖制雖強盜臨刑呼冤,當復訊。吾輩縱不足惜,如國體何?如祖制何?」。 劊子手行刑前,強按劉光第跪下,劉光第昂然崛立不跪,劊子手砍下他的頭,他的身軀仍挺立多時! 劉光第死後,家中十分窮困,許多人紛紛捐款贈物,其中有個不知名的弔唁者,留下銀子百兩而暗暗離去。 劉光第短短39歲的生命,留下光輝燦爛的人生,這種人格特質,在中國官場,至今仍難一見,我身為台灣人,仍忍不住鞠躬致敬!
李筱峰
2023-06-18
「東洋畫麒麟兒」呂鐵州
今天是被稱為「東洋畫麒麟兒」的台灣畫家呂鐵州的冥誕。他出生於日本領台的第四年(1899年,日本明治32年)的6月17日,桃園大溪人。 他的父親是清代的秀才,所以呂鐵州自幼即對傳統文學、書法及文人畫興趣濃厚。早期多以傳統水墨畫為主,後來竟成為「京都繪專圓山四條派」的畫家。於此可見這是因為政治環境丕變所致。所以,再次說明,歷史的演變還是以「政治史」為主軸,其他的藝術史…等等,則是環繞其旁受其影響。 呂鐵州到了29歲才去日本習畫,進入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此後開始改變畫風,以花鳥畫聞名,其作品多以植物、花鳥動物等南國(當然就是台灣)風物為題材,展現精湛造形之構圖等特質。 自1929年(昭和4年)起,呂鐵州連續四回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此後獲得「無鑑查」資格(即不用審查即可參展)。他是當時台灣最大的東洋畫團體「栴檀杜」成員。1936年在台北開設「南溟繪畫研究所」,栽培後進。 1933年呂鐵州與林玉山、郭雪湖、陳敬輝等人組織「麗光會」;1935年又與郭雪湖、陳敬輝、林錦鴻、楊三郎和曹秋圃成立「六硯會」。他也加入「臺陽美術協會」,持續推動藝術教育。 可惜1942年因心臟麻痺逝世。享年僅42歲。 以下選摘兩幅他的代表作品分享臉友。
李筱峰
2023-06-17
反共絕無妥協,奮鬥才能自由!
看看中國國民黨當年的口號, 看看當年他們是如何在挑釁中共? 現在他們卻指責「奮鬥爭自由」的台灣在挑釁! 青年人!你們要讀歷史, 看看這群人的過去,對照一下這群人的現在。 這群人現在不只妥協,更一面倒成為中共代言黨! 台灣的自由民主,不容這群變節的政客集團出賣! 反共絕無妥協, 奮鬥才能自由! (附圖:作者1972年在卓蘭郊外所攝)
李筱峰
2023-06-16
「畫家—哲學家」尼古拉.普桑
請你先欣賞這幅題目叫〈秋天〉的畫(見下圖),這是作者的一系列作品《四季》之一。作者曾自信地說:「我沒有遺漏任何東西」,他認為他的作品裡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是嗎?我們不妨以此圖檢視一下,試看看畫中有哪一項拿掉了之後會不會減少其美感與意義? 這位很有自信的畫家,是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首屈一指的大畫家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 今天是普桑的冥誕,他在1594年6月15日出生於法國諾曼第的安德利鎮。 普桑服膺亞里斯多德對藝術的解釋:「藝術的目的不在於呈現事物的外表,而是其內在的意義。」所以普桑的畫作背後有太多隱藏的涵意,他認為滿足感官的享受稱不上藝術,那只是輕浮愚昧。他深信「繪畫必須表現人類以理性的態度做出最適合當下的努力,所表現出的真誠和高尚情操」。因此他被尊稱為「畫家—哲學家」。 普桑29歲時(1630年),因嚮往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風,移居到義大利的羅馬,他在羅馬住了很長的時間,深受拉斐爾的古典風格影響,造就他古典主義派的畫風。他的代表作《阿爾卡迪的牧人》(見下圖)就是在羅馬時期的作品。 他在羅馬時期,獨立作畫,愉快自如;但是1640年他被法王路易十三世召回巴黎替國王作畫,國王還派多位助理協助他作畫,他卻極不情願,免搶替國王畫了不少畫。 短暫停留巴黎替國王作畫之後,普桑又跑回羅馬。 1665年11月19日(71歲)於羅馬逝世。
李筱峰
2023-06-15
什麼叫做「台灣主體史觀」?
什麼叫做「台灣主體史觀」? 我用這張照片為例來說明: 這張是基隆要塞司令部的照片。我們看到上面的題字寫著「屏障東南」。大家有沒有感覺奇怪?基隆明明是在台灣的北端,怎麼用「東南」形容? 原來這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思考。以中國為中心,台灣就在中國的東南區域。 若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基隆才會在台灣的北部。 台灣如果不想再當中國的邊陲附庸,我們就要建立台灣的主體思考。
李筱峰
2023-06-14
《黑奴籲天錄》史杜伊夫人
你相信一位原本籍籍無名的作者,寫了一部小說,最後催化了一場戰爭嗎? 你相信,因為她的小說,幫助了一位大鬍子當選了美國總統嗎? 這本小說的英文原名叫做Uncle Tom’s Cabin,(湯姆叔叔的小屋),中文譯本叫《黑奴籲天錄》(中國清末民初林琴南的翻譯)。小說的作者是史杜伊夫人(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Stowe)。 今天是為黑人人權發出第一聲號角《黑奴籲天錄》的作者,美國人道主義作家史杜伊夫人的冥誕。她在1811年6月14日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里契菲爾德城一位公理會牧師之家。 史杜伊夫人後來隨家人搬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隔著一條河對岸就是屬南方蓄奴的肯德基州,那邊有許多蓄奴的大農場,常常有許多不堪壓榨蹂躪、渴慕自由的黑人逃到辛辛納提來,史杜伊夫人看到他們的悲慘遭遇。 1833史杜伊夫人到肯德基州旅行,看到好多處的農場,那些因蓄奴發了財的農莊主人住的是華堂美廈,享受著尊榮富貴的生活,而那些黑奴的生活則豬狗不如。 大約1850年代,美國國會通過的「逃亡奴隸法」,使得蓄奴主有權追蹤逃亡的黑奴,如此一來,本來已經好不容易獲得了自由的黑人,又面臨著被捕和押解回南方的命運。尤其是在北方安頓了好幾年已經成家立業的黑人,更因為這個法案而妻離子散,悲劇重重。這些親歷,成為史杜伊夫人創作小說的素材。 《黑奴籲天錄》出版後感動很多人,但是因蓄奴制度而受益的既得利益者,則攻擊她「捏造事實」。然而史杜伊夫人書中主角湯姆叔叔及其他的人名雖然是小說的虛名,但是他筆下的人物都有真實的根據,並不是向壁虛構,而是活生生的人。 書出版之後,第一天就賣掉了三千部;第二天就收回全部成本;出版第一年在美國境內就賣了30萬部,轟動全美國。以當時美國人口計算,幾乎每一個識字的人都讀過這本書,感動落淚者,難以計數。 Rober B. Downs將此書列入他所著《改變歷史的書》,並解釋說:「此書的出版使人人對於蓄奴問題加以嚴肅考慮,由此而形成了強大有力的反奴隸制度的輿論,最後乃不可避免的引發的南北戰爭。」;當時一位政治家Charles Sumner則說:「如果沒有是史杜伊夫人這本書,林肯就不會當選美國總統。」;而林肯在白宮接見史杜伊夫人致歡迎詞則說:「寫這本書的這位小小的夫人,卻造成了一場大戰爭。」所以說《黑奴籲天錄》為南北戰爭的爆發產生「點火」的作用,當不為過。 史杜伊夫人書中也有白人善待黑奴的情節,可見,史杜伊夫人筆下批評譴責的,不是特殊的個人,而是整個蓄奴制度。只要有蓄奴制度的存在,黑人就有被凌虐、被拍賣、遭受非人待遇的可能。悲劇的發生不在人,而在制度。 《黑奴籲天錄》不僅是人道主義的偉大文學,也為社會史、政治史提供珍貴的史料,更是人類珍貴的精神資產。偉大的作品,不在華麗的辭藻、巧妙的技巧,而在於悲天憫人的胸懷!
李筱峰
2023-06-14
台灣獨立運動大將蔡同榮
今天是台灣獨立運動大將蔡同榮的冥誕。他在1935年(日本昭和10年)出生於嘉義布袋新塭。 蔡同榮在國民學校前三年是接受日本教育,四年級時,二戰結束,台灣號稱「光復」,他開始接受中國教育。 1945年日本投降後,蔡同榮的父親蔡閅,非常高興,為了迎接「祖國」,曾偕同村中長老發動建造歡迎門。蔡閅還熱心學唱「國歌」(其實是中國國民黨黨歌),學會唱「國歌」回家,把睡夢中的蔡同榮兄弟們叫起來教唱「國歌」。 然而所謂「台灣光復」不久,台灣人面對的貪污腐敗的政風,民生凋敝的生活,讓蔡閅開始對「祖國」失望!尤其是當村民希望「祖國」將他們被日本政府徵收的魚塭發還給他們時,陳情了一年不僅官方毫無反應,蔡閅反而被關進台南憲兵隊看守所,最後花了錢才被釋放。蔡同榮後來回憶說:「原來父親一向嚮往的『祖國』是一個不分青紅皂白,在清晨用刀用槍隨便抓人的土匪」。 台灣民心從熱烈歡迎祖國,轉而失望,終而瀕臨絕望,終於在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當時蔡同榮是小學五年級,級任導師是一位台北師範剛畢業的林老師,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這位林老師非常興奮,寫了很多標語貼在村子的電線桿上。並在廟前演講呼籲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打倒貪官污吏,許多村民響應。林老師又與村子幾位青年,一起到嘉義水上機場圍攻蔣軍,這位林老師從此一去不回。小學五年級生的蔡同榮,當時幾天都守在收音機旁邊收聽有關時局的新聞。 這段小學時代的經歷,種下蔡同榮日後對政治的關心,也埋下他反抗中國國民黨的專制,走上台灣獨立運動的路途。 1956年蔡同榮大三時,當選台大學生代表會聯合會主席,是第一位非國民黨籍學生當選台大代聯會主席。 蔡同榮於台大法律系畢業、服預備軍官兵役後,於1960年9月赴美留學。於1969年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政治學博士,之後任教於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在美期間從事台灣獨立運動,擔任過台灣獨立聯盟創會主席(1970-1971)、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創會會長(1982-1983)。並與美國政界密切來往,將台灣人的心聲傳播到國際社會。 1990年蔡同榮回台,積極推動公民投票運動,人稱它為「蔡公投」。此外,他出任立委、創設民視,對台灣的民主化、自由化,及增進國際能見度,貢獻卓著。 今天是蔡同榮先生的冥誕,我除了另外有臉書貼文介紹他之外,在這裡也摘錄我的回憶錄《小瘋人生》敘述他與我的因緣關係。他回台灣後,屢次約我單獨餐敘,不恥下問。他是極少數綠營政治人士當中會和我單約見的人。我很感激他,懷念他。 以下摘自《小瘋人生》第18章: 1995年,蔡同榮回嘉義故鄉參選立法委員,需要一首競選歌曲,找我幫他寫歌詞,我當然義不容辭。蔡同榮返國後,致力於公民投票的推廣,希望台灣能透過公民投票成為新國家,加入聯合國。因此,我幫蔡同榮寫了以下這首歌詞,充分表現他的理念(當然也是我的理念,否則,他不會找我寫,我也不會幫他寫): 〈台灣行入國際–贈蔡同榮同志〉 李筱峰/詞 (以福佬語發音) 諸羅山的子弟 延續民主的香火 腳踏實在地 台灣是咱的 民主自由萬歲! 民主自由萬歲! 美麗島的子弟 追隨台灣的前輩 公民來投票 意志愛會齊 台灣行入國際! 台灣行入國際! 這首歌由著名的台灣音樂家蕭泰然譜曲(見下圖) 1997年4﹑5月間﹐蔡同榮先生來電告訴我,6月底社運界將發動一次大規模示威遊行,主要目的是要在香港回歸中國前夕,我們要告知世界,台灣人不願接受中國霸權的宰制,台灣不能香港化,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國家,因此面對中國霸權,我們要向中國說「不」(say no to China)。這個大遊行需要一首主題歌曲﹐將請蕭泰然教授作曲,希望我能來寫歌詞。我有感於這個遊行意義重大,而且又是千人大合唱,因此欣然接受蔡先生的請託。 大約一個小時後﹐我完成了這首題目暫定為「Say No to China」的歌詞。寫作的心情,大致是循著以下的靈感與心願 : 從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山河戀情開始發酵,進而懷想先民的辛酸奮鬥史,肯定民主自由的初步成果,再而期待台灣是一個充滿海洋文化的現代國家。這個現代國家的全體住民,希望能過有尊嚴的生活,不要受專制霸權的宰制與壓迫。所以我們要向中國說不,要認同台灣,團結台灣全民,建立自己的國家。 歌詞第一段是「台語」(台灣閩南語)﹐再而為北京語(所謂「國語」)。可惜我不諳客家話和原住民語,否則,再填上客家語及原住民語的歌詞,將更能顯示各族群平等相待、互尊互重的精神。那是台灣立國極重要的精神之一。 我的歌詞如下: 《Say No to China》 「台語」部份 這條溪水彼爿(peng5)山 流過祖先的血汗 譜出民主自由歌 叫醒海洋的國家 咱欲(beh)尊嚴生活 毋( m7)乎霸權足吞(thun2) 踏 台灣是咱國家 Formosa Formosa Say No to China (北京語部份) 這條溪水那片山 流著人民的血汗 民主自由歌不斷 立足台灣愛台灣 要過尊嚴生活 不讓霸權踐踏 台灣是我們國家 福爾摩莎 福爾摩莎 Say No To China (經由蕭泰然教授譜曲,見下圖)
李筱峰
2023-06-13
《安妮的日記》安妮.法蘭克
聽過《安妮的日記》嗎?不要誤會成李前總統的千金李安妮的日記喔! 《安妮的日記》是二次戰後一本發行全球,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的暢銷書,是納粹德國佔領荷蘭時期一位少女安妮.法蘭克所寫的日記整理出來的一本書。 安妮.法蘭克,被《時代雜誌》(1999年)列入「20世紀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人」;有一顆小行星也以她的名字命名(「5535 Annefrank」);2009年,安妮日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歐洲和北美洲世界記憶名錄;2004年荷蘭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安妮排名第八名, 她是荷蘭人嗎?可以說是,但也可以說是德國人。在當時納粹瘋狂的日耳曼民族主義眼中,是荷蘭人或是德國人,都無意義,因為她是帶著原罪血統的猶太人。 安妮短短的15歲生命,和她留下的《安妮的日記》,反映著狂熱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所釀成的悲劇。 今天是安妮.法蘭克(Annelies Marie "Anne" Frank)的冥誕。她是1929年6月12日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荷蘭猶太人。 五歲那年,納粹黨控制德國,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她隨家人一起搬到荷蘭阿姆斯特丹。 1940年5月,德國佔領荷蘭,1942年7月在荷蘭的猶太受迫害人口增加,安妮和父母及姊姊,還有其他父親的四名同事,共八人,躲藏於父親在阿姆斯特丹的辦公室的大樓書櫃後方的一些隱蔽的房間之中。 他們躲藏了兩年零一個月,直至1944年8月遭人告發,被蓋世太保查獲,8人在被捕後送往納粹集中營。八人中,只有其父一人在戰爭裡存活。安妮和姊姊在1945年2、3月病死於納粹集中營。 安妮13歲生日時,父親送給她一本日記做為禮物,她開始有著寫日記的習慣,直到1944年8月1日被送進集中營為止。 1944年3月29日荷蘭流亡政府教育、美術與科學部長開設了廣播電台,公開徵求「日記、書信等日常文件」來建立一個留傳給子孫後代的證據。安妮受到鼓舞,開始整理她的日記手稿,其中有部分以小說形式呈現。日記內容敘述對家人、朋友,及情竇初開的心情。當然也紀錄了安妮親身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佔領荷蘭的生活。 二戰結束後,全家的唯一倖存的父親返回阿姆斯特丹,發現安妮的日記被他的秘書保存下來,父親加以整理,終於在1947年出版,驚動全球。成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此書後來也成為許多戲劇與電影的基礎劇本。 安妮短暫的悲劇人生,是否給人類有所反省?當年瘋狂的民族主義政治神話,帶給人類多少悲劇!而今,人類是否能擺脫這種政治神話,不再為虛無縹緲的民族主義造釀悲劇?那些要對台灣「武統」、「留島不留人」的民族主義者,請三思。
李筱峰
2023-06-12
台灣原住民研究先驅伊能嘉矩
滿清帝國統領台灣211年,儘管有像《番社采風圖》、《臺海使槎錄》等作品開始記述台灣原住民族,但滿清對原住民族的分類概以「熟番」、「生番」區分。真正對台灣原住民族做科學性的觀察、紀錄、分類,要從日本領台開始,例如我在5月4日介紹的鳥居龍藏,以及今天冥誕的壽星伊能嘉矩,都是這樣的先驅研究者。 伊能嘉矩在1867年的今天(6月11日)出生於日本遠野橫田村新屋敷(在今岩手縣遠野市),從小就在祖父的嚴厲督促下熟讀四書五經。 1887年,伊能嘉矩以公費推廣生資格進入岩手師範學校就讀,卻在三年級時因學生宿舍規定過嚴問題與同學結盟鼓動學生運動而遭退學! 1889年10月伊能嘉矩進入每日新聞社接任編輯。1893年,加入「東京人類學會」;1894年12月,與鳥居龍藏創辦「人類學講習會」。 日本領台約5個月後(1895年11月),伊能嘉矩以陸軍省雇員身分來到台灣,任職於總督府民政局。來台後,他隨即與田代安定組織「台灣人類學會」,開始學習台語、泰雅語,進而調查原住民各族語言。 1897年5月至11月之間,伊能嘉矩進行了為期192天的有關「蕃人」教育預備設施的調查,足跡遍布台灣全島。在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伊能嘉矩自我期許,「是日查察之事實,必當日整理之」。 他參照鳥居龍藏、田代安定等人的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理論中。經三十年實地調查,伊能嘉矩提出了台灣原住民的解釋體系,依據各族群語言及「體質特徵、土俗異同、思想進否、言語異同、歷史口碑」五種原則的比較,將台灣原住民以「共有某種特殊性質的集成一體,再以其共有特徵的遠近,劃定系統上血緣的遠近」,將台灣原住民分成4群8族21部。其中8族是: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鄒族、賽夏族、排灣族、卑南族、平埔族(平埔族再細分為十個族)。後人對台灣原住民族的分類,都是以這個基礎發展出來。 伊能嘉矩對台灣的人類學、歷史學研究的貢獻,難以形容,他留下相當豐富的著作,如《臺灣土蕃開發狀況》、《臺灣蕃人事情》、《臺灣蕃人事情》、《臺灣志》、《臺灣年表》、《領臺始末》、《領臺十年史》、《臺灣巡撫トシテノ:劉銘傳》、《臺灣蕃政志》、《大日本地名辭書序編─台灣篇》、《臺灣文化志》、《興味の臺灣史話:島都舊志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涵括伊能一生研究心得的《台灣文化志》,幾乎包羅台灣所有面向的歷史,全書一千多頁,分為上、中、下三卷(中譯本見下圖)。此書出版時(1928年,日本昭和3年),伊能嘉矩已經過世三年,此書得以問世,是伊能過世後,其妻在他的書房中發現本書的遺稿,才得以出版。這本台灣史巨著,奠定了伊能嘉矩在台灣研究的不朽地位。 伊能嘉矩因為在臺灣感染瘧疾,回日本後復發,於1925年9月30日病逝,享年58歲。 (附記:請求支援:伊能提出的原住民「4群」「21部」的內容?)
李筱峰
2023-06-11
反攻大陸是他們;反對兵役也是他們!
台灣人,請看清楚! 要我們反攻大陸的是他們; 反對兵役,不要備戰的,也是他們! 他們當年要反攻大陸就不是挑釁中共;現在我們希望台海雙邊要對等和平相處,卻說我們在挑釁!
李筱峰
2023-06-10
《畫室》現實主義畫派庫爾貝
在法國羅浮宮裡面有一幅畫名叫《畫室》(見下面附圖),畫中出現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物,有意思的是,這幅畫的作者也把自己畫入畫中,正在中間作一幅風景畫,他的背後還站著一位裸體模特兒。這幅畫僅僅以六週完成。作者是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法國著名畫家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今天是庫爾貝的冥誕,他出生於1819年6月10日。 庫爾貝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他說:「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他創作了許多著名的風景畫,如實反映生活。 庫爾貝反對舊的傳統觀念和習俗,且呼籲民主和自由,因此他關心時政。 法國巴黎市中心旺多姆廣場有一個「旺多姆圓柱」,這個銅柱是拿破崙為了炫耀其侵略戰績,用繳獲的1200門大炮熔鑄而成的,上面刻著拿破崙歷次戰績。庫爾貝認為那是象徵帝國主義的戰爭,所以堅決主張拆除「旺多姆圓柱」。 庫爾貝極富藝術家獨立個性,拿破崙三世要授予他榮譽軍團十字獎章,他斷然拒絕! 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後,庫爾貝被選為公社委員、藝術家協會主席,負責博物館工作,巴黎公社通過法令認定旺多姆圓柱是「野蠻行為的紀念物」,是「對軍國主義的讚揚」,果然於1871年5月16日將它拆毀。 但法國第三共和政府成立後,巴黎公社被剿滅,庫爾貝遭逮捕,並被判入獄6個月及賠償圓柱重建費30萬法郎。 1873年庫爾貝出獄後,逃亡瑞士,四年後,1877年底因肝硬化病逝瑞士。
李筱峰
2023-06-10
「發明」與「發現」的日子
今天真是一個「發明」與「發現」的日子。從天文到地表,從地表到人體,都有科學家的發現與發明。 被稱為「鐵道之父」的發明家史蒂文生(George Stephenson)出生於1781年的今天(6月9日)。 這位英國的機械工程師於1814年,設計了第一個火車頭;1825年,史蒂文生和兒子一起造出世界上第一條公共鐵路(斯托克頓和達靈頓鐵路);1830年他又建造了世界第一條市際蒸汽機用鐵路,(利物浦和曼徹斯特鐵路)。鐵路的出現被形容為人類的「縮地術」,活動空間進入新的紀元。 1812年的6月9日,一位德國天文學家加勒(Johann G. Galle)出生。他是海王星的發現者。 他根據法國天文學家於爾班·勒威耶的計算結果進行觀測,發現海王星。 除發現海王星之外,加勒也觀察彗星,他曾在1839年12月至1840年3月短短3個月內發現了三顆彗星;1894年他出版了彗星列表,一共收錄414顆彗星。 今天月球和火星各有一個環形山(撞擊坑),以及海王星的環,是以「加勒」之名命名。 英國神經科學家戴爾爵士(Sir Henry Hallett Dale)也是今天的冥誕壽星。他出生於1875年6月9日。 戴爾研究乙醯膽鹼,發現神經衝動的化學傳遞。他與同事Otto Loewi一起獲得193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戴爾提出了根據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區分神經元的方案。同一神經元可以釋放大量神經遞質的這一發現被稱為「共存原理」(因此戴爾被稱為「共存原理之父」),這在生化醫學上,是極大貢獻! 從19世紀到20世紀,是人類物質發抒、知識猛進的時代,正是所謂「百年鋭於千載」。而今天的三位壽星,分別從天文、地表到人體,發揮了石破天驚的貢獻!三人在不同領域中,正是時代發展的取樣代表。
李筱峰
2023-06-09
「快樂的農夫」音樂家舒曼
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在音樂課上聽老師彈鋼琴,他彈了一首「快樂的農夫」,輕快優雅的旋律,讓我很陶醉。老師說,這首「快樂的農夫」的作曲者名叫舒曼。 後來我才知道,「快樂的農夫」是舒曼的浪漫幻想,其實,在舒曼所處的時空裡,大封建領主下的農民,真正快樂的應該不會很多;而舒曼本人,也有很長的時間是處於憂鬱之中,也不快樂。 小時候聽老師彈奏舒曼的「快樂的農夫」時,讓我忽然憧憬,有一天如果有機會學鋼琴該有多好,可惜我沒有學琴的環境;舒曼之所以走上音樂之路,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法蘭克福聽了一場帕格尼尼的演奏會,從此立志要成為一名鋼琴家。舒曼比我幸運,他的家境讓他可以學習音樂。後來成為聞名後世的作曲家。 今天是舒曼(Robert A. Schumann)的冥誕,他在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國薩克森的小鎮茲威考,他的父親是一家書店老闆,兼營出版。所以舒曼小時候就讀很多書,酷好文學。他的父親則引導他向音樂方面發展;但他媽媽卻希望他讀法律。 舒曼12歲時曾組織了一個小型的管弦樂隊。之後出於對文學的熱情,又組織了一個文學社,開始寫小說、散文、詩歌,以及藝術評論。 不過在父親過世後,他曾順著母親的期望,去萊比錫、海德堡大學攻讀法律。但終非他的志趣。20歲那年(1830年)終於在聽完前述帕格尼尼的演奏會,決心專攻音樂。 他因起步較晚,求好心切,過度練琴以致傷了手指,難以復原,當鋼琴演奏家的美夢破滅之後,他轉而從事作曲和音樂評論。感情豐沛,生性熱情的舒曼,創作了許多被歸類在「浪漫主義」的音樂作品。 富有民主主義思想的舒曼,曾在1834年創辦了《新音樂》雜誌,並用兩種筆名,扮演兩個人的角色,進行不同觀點的思辨。 1843年舒曼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年赴德勒斯登任合唱團領隊;1850年舒曼搬到杜塞道夫,擔任樂隊指揮。 然而,這位浪漫主義的音樂家,內心世界卻充滿著憂鬱與挫折。1854年他曾一度投萊茵河自殺,幸被船夫救起。 那個時代,許多文人、藝術家,常有逛妓院的風氣,多情而憂鬱的舒曼顯然也有這習慣,且感染梅毒。晚年他被送入波昂一家精神病院,他的妻子克拉拉(也是一位鋼琴家)一直照顧他。1856年,46歲的舒曼於波昂病逝。 回顧舒曼浪漫又憂鬱的生命史,心情是否波盪起伏?建議你去聽一首他的「夢幻曲」。
李筱峰
2023-06-08
「後印象派」三大巨匠高更
他17歲去跑船,又加入海軍。他搭商船、軍艦,在全球多處航行了6年。退伍後去當證券交易所經紀人。25歲那年才開始學畫,後來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他就是高更。 今天是高更(Paul Gauguin)的冥誕,他在1848年6月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 高更的父親是一個激進派記者;母親是秘魯人,所以高更小時候曾在秘魯生活過4年。 1885年他決定犧牲一切從事藝術。由於生活在赤貧與失望之中,產生對歐洲和人類文明的鄙視心理,一心遁跡蠻荒。他說:「文明使我痛苦,野蠻卻讓我返老還童。」所以他的作品幾乎成為對資本主義寫實主義的反抗!他的創作幾乎都不是從文明繁華的都市中得到靈感。太平洋上的大溪地、玻里尼西亞的希瓦瓦島、塔希提島成為他的歸宿。 他的代表作品有《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黃色基督》、《遊魂》、《敬神節》....等。 高更顯然不能以一般常人來理解,他放浪形骸,性愛自由,生活潦倒,行蹤飄忽,晚年又染上梅毒、心臟病。 55歲,生命的最後一年,他竟為了爭塔希提島民的權益惹上官司,被判刑三個月,罰金。但就在這年(1903年)5月8日,高更因心臟病過世。他的畫架上留著一幅尚未完成的風景畫,題名是《雪中的布列塔尼村莊》。 (下面貼圖是高更畫大溪地女人的畫作)
李筱峰
2023-06-07
「俄國詩歌的太陽」普希金
俄國普丁揮兵入侵烏克蘭,一年多打不下來,卻釀成生靈塗炭!我不禁想起兩百二十多年前崇尚自由、反抗專制的俄國大文豪普希金(Aleksand Pushkin)。今天的獨夫普丁,一定不能理解普希金的名言: 「唯有人道,能統治人民。」 今天是這位被尊稱為「俄國詩歌的太陽」、「俄國文學之父」的普希金的冥誕,他於1799年的今天(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 普希金的曾祖父是沙俄時代獲高榮譽的御林軍侍衛,但是普希金卻不拘泥於家世的既得利益與意識型態,反而創作嘲諷沙皇體制內的一些當權人物。 他16歲時,還只是一個學生,就發表了第一首愛國詩,被聖彼得堡的一個文學協會接納為會員。這個協會提倡俄羅斯靈活的語言,反對當時盛行的保守生硬的文字。普希金的作品,具備了這樣的特色,後來他果然成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創建俄羅斯文學語言,確立俄語規範。 普希金童年時常在夏天與祖母在莫斯科附近的農村度過,所以他早年的詩作,反映出他這些生活經驗。 但不久,他的風格突然轉變了,開始寫反應時政的作品。他彰顯那個時代的社會問題,專制制度與民眾的關係問題,貴族的生活現象、農民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呈現和文學形象的產生,喚醒人民,促進了俄國社會思想的前進,對俄國解放運動有極大的影響。 他的代表作有詩歌《自由頌》、《致大海》、《青銅騎士》、《致恰達耶夫》、《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等;小說有《彼得大帝的黑奴》、《書信小說》、《射擊》、《暴風雪》、《棺材老闆》、《驛站長》、《村姑小姐》、《黑桃皇后 》、《埃及之夜 》、《上尉的女兒 》、《賓客聚集別墅》、《杜布羅夫斯基》...。 普希金的作品曾被這樣形容: 「詩和劇本為通俗語言進入俄羅斯文學鋪平了道路,他的敘述風格結合戲劇性、浪漫主義和諷刺於一體」。 「在尼古拉一世反動統治的殘酷時代,只有普希金的響亮遼闊的歌聲在奴役和苦難的山谷里鳴響著:這個歌聲繼承了過去的時代,用勇敢的聲音充實了今天的日子,並且把它的聲音送向那遙遠的未來。」 然而,他也因此得罪當道,被迫離開聖彼得堡,下放到克里米亞。到1824年為止,他流落在南俄一些地方居住。在下放期間,從1823年起他開始寫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歷經七年才完成。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接見他後,他才重新被允許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居住。 1831年普希金結婚,他的妻子是個大美人,被譽為「聖彼得堡的天鵝」,經常活躍於當時聖彼得堡的社交圈。結果,有一名法國流亡保皇黨人瘋狂追求普希金的夫人,經常約她共舞,還寫匿名信侮辱普希金,笑他是烏龜。普希金忍無可忍,決定與這位情敵決鬥。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這場決鬥中受了重傷,兩天後去世。報紙刊載這則新聞,標題是:「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殞落了」! 他是浪漫主義的詩人,也是現實主義的作家。普希金的創作如何結合「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如何同時贏得這兩者的「奠基人」與「開創者」的聲名?這也許是世界文學史的一大課題。
李筱峰
2023-06-06
「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
1960年代台中太陽堂請了一位藝術大師做了一幅向日葵的馬賽克大壁畫(見下面附圖),然而在當時蔣政權的軍事戒嚴下,「向日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花,這幅大壁畫碰觸了情治人員的敏感神經,為了避免被扣上「為匪宣傳」的大帽子,也為了避免作品被拆毀破壞,這位藝術家親自以木板加以封蓋,直到25年後的1989年解除戒嚴之後,這幅畫才得以重見天日。 這位藝術家,就是今天的冥誕壽星,畫家、「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他在1903年(日本明治36年)6月5日出生於台南下營茅港尾西堡紅毛厝。 顏水龍七歲時父母雙雙過世。幸有貴人相助,加以自己半工半讀,先後讀過東京私立正則中學(修習素描)、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1929年,受霧峰林獻堂資助,留學法國,進入於大茅舍藝術學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與現代藝術學院(Acadèmie Art Moderne)。 在東京時,顏水龍就結識了來自台灣的畫家文人王白淵、廖繼春、張秋梅等人。1927年3月,他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7月,與陳澄波、楊三郎、倪蔣懷、陳植棋、李梅樹、郭柏川、陳慧坤、張秋海、廖繼春等共十三人組織「赤島杜」畫會。 留法期間,顏水龍於1931年以《少女》、《蒙特梭利公園》入選法國秋季沙龍展,引起國際畫壇注意。 顏水龍在法國時期,巴黎的香榭大道給了他極多的靈感,40年後,1970年他應台北市長高玉樹之邀擔任臺北市顧問,成為參與與推動美化臺北市容的景觀規劃的重要人物,巴黎香榭大道給他的靈感,使他提出敦化北路、仁愛路寬闊林蔭大道及仁愛圓環的構想。這條呈L字形的林蔭車行大道起終點則為松山機場與總統府。該道路配合松山機場的擴建,充實了臺北做為首都迎賓的門面。 1932年10月,顏水龍因積蓄用盡,又因肝病,結束法國留學生活,返回日本。為了生計,他曾經任職於「スモカ齒磨株式會社」,從事廣告設計。他設計的牙粉廣告,很受欣賞。因此,1933年-1944年之間,曾受台灣總督府之聘回台推廣工藝美術。 1934年及1937年,顏水龍與楊三郎、廖繼春等人合作創立了「臺陽美展」與「台陽美術協會」;1940年與張萬傳、陳德旺、范倬造、黃清亭、洪瑞麟、藍運登、謝國鏞等人組織「台灣造形美術協會」。 1940年在臺南學甲北門地區創立「南亞工藝社」,指導當地居民用自己栽種的鹹草編製草蓆、草袋(俗稱茄荎)、草埔鞋或鞋帽等各種生活用品。顏水龍還將「茄荎」改良為手提袋,外銷到日本及中國。 日本統治的最後一、二年,顏水龍被聘為臺南工業專門學校(今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科助教授,教授素描與美術工藝史,專門推廣臺灣工藝美術作品。 二戰後,出任「省立臺南工學院」教授,至1949年7月辭職,前往台灣省工藝品生產推行委員會擔任設計組長,為手工藝的推廣及生產持續努力。 此時,顏水龍仍持續繪畫創作,原住民生活成為他創作的新題材。1950年的〈山地姑娘〉是其重要代表作。此時他的畫作更加表現對台灣土地及人文的關懷。 此後,顏水龍參與許多台灣的工藝計畫方案的進行。例如創立於草屯的「手工藝研習班」,(現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對臺灣工藝復甦、農村經濟發展等,顏水龍都是其中的靈魂人物,貢獻極大。 他手著《臺灣工藝》一書,是這方面的經典。此外,他的〈我對促進臺灣手工業所作之努力〉(1997)及〈我與臺灣手工藝──從事工藝40年的回與前瞻〉(1978),都是他獻身台灣工藝發展的紀錄。 1984年顏水龍自實踐家專(今實踐大學)教職退休;1986年,受頒第11屆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1987年獲教育部薪傳獎。 1997年9月24日這位「台灣邁向現代工藝及近代美術設計的奠基者與推動者」因多樣器官衰竭而病逝,享年94歲,歸葬故鄉台南下營紅毛厝。現在下營附近的麻豆總爺藝文園區內有顏水龍紀念館。
李筱峰
2023-06-05
天安門事件 中的 228模式
原載 1989 年 6 月 26 自立早報 省府主席邱創煥答覆省議員蘇貞昌等人的質詢時表示二二八事件與天安門事件性質不同,不該相提並論。其然乎?豈其然乎?二二八事件固然有與天安門事件相異之處,但兩事件相仿之點,倒也不少。今以個人研究二二八事件一得之愚,將兩事相提並論一下,看看天安門事件中所出現的二二八模式。 鎮壓前的開明假象 二二八事件之初,由各級民意代表組成的「事件處理委員會」每天開會,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行政長官陳儀不但派公署的官員參加,而且接見請願代表,並且應允代表提出的改革要求。等到三月八日以後,陳儀確定中央派來的援軍已出發來台之後,他立刻翻臉改口,宣稱「處理委員會」的耍求已幾近「叛亂」,是「非法組織」,乃採高壓手段。 這次中共當局處理北京的學生運動,初期官方也會見學生代表,李鵬並探視絕食的學生,並否認說過學生運動為「動亂」,可是等到「解放軍」齊集北京後,鎮壓「動亂」的行動就開始了。 大屠殺的美麗說詞 二二八事件中,陸軍整編第二十一師抵台後,陳儀廣播宣稱:「我此刻以十二萬分的誠意告訴最大多數的善良同胞,我的宣布戒嚴,完全為了保護你們,你們千萬勿聽奸人的謠言⋯⋯,對於守法的同胞,絕不稍加傷害。⋯⋯:我的再宣布戒嚴,完全爲了對付絕少數的亂黨叛徒,他們一天不消滅,善良的同胞一天不得安寧。」(見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一日《台灣新生報》)。 這種句型,在天安門事件中,也重新拷貝了一次。試看中共戒嚴當局採取軍事鎮壓所宣佈的理由:「為了維護已經受到成脅的人民的財產,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執行戎嚴任務的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清況下,被迫依法採取了堅決的措施,嚴懲一小撮反革命暴徒⋯⋯」「黨和政府堅決保護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對於煽動和製造動亂的極少數人,必須堅決予以揭露。」 對學生的集體屠殺 二二八事件中,有許多大學生和中學生出面參加會議,或組成治安維持隊,維持治安。因此,在大屠殺來臨後,許多學生慘遭集體殺害。例如三月八日到九日早上,許多在圓山附近維持治安的學生被屠殺,屍體投於圓山之下。基隆地區有青年學生二十人被軍隊割去耳鼻及生殖器,然後用刺刀戳死。據台灣旅滬六團體的報告,當時被殺害之人民以青年學生為最多。 這次天安門前的大屠殺,也是學生死得最多。「解放軍」在消滅那些中了「西化思想毒素」的學生,與當年國民黨軍隊在消滅那些具有「日本思想遺毒」的學生,其心態與性質並沒有什麼不同。 槍斃人犯示眾的手法 二二八事件時,許多被認定為叛徒亂黨的人,動輒就當眾處決。例如,台南市的湯德章律師,在台南市的民生綠園遭槍斃示眾。畫家陳澄波、醫師參議員潘木枝、盧鈵欽、柯麟等人,被綁赴嘉義市火車站前槍決。南縣商會理事長黃媽典也在新營當眾槍決。 我們看這次天安門事件,槍決人犯也是在數千人圍觀下進行,這種「殺雞倣猴」的作法,是專制統治者的手段。 對知識分子的迫害 陳儀當年借用軍事鎮壓的餘威,整肅了一批他視為眼中釘的知識菁英。 像林茂生、施江南、陳炘、阮朝日、王育霖、宋斐如、張七郎、林連宗、吳鴻麒,⋯⋯:等高級知識分子,都在沒有參加任何暴動之下被捕週難。 這次天安門事件後,中共當局也通緝許多沒有參加暴動的知識分子,像方勵之、嚴家其、湯一介、陳一諮、蘇曉康、包遵信⋯⋯。所不同的是,大陸的知識分于比較了解中國的政治,因此有多人避難得及。而當年台灣的知識分子,不了解「祖國」的政情,因此也就在自以為沒犯錯的情況下,乖乖就逮遇害。 事件後的大逮捕 二二八事件經過軍事鎮壓後,陳儀隨即展開所謂「清鄉」行動,大肆逮捕「惡人」。三月三十日,陳儀發出「為實施清鄉告民眾書」,謂:「這次由亂黨叛徒所造成的暴動,使社會秩序一時陷於混亂,善良人民都蒙受有形無形的損失,回想起來,實在痛心。現幸國軍抵達以後,亂黨叛徒聞風匿散,社會秩序已經恢復。但政府為了保護善一良人民維持全省治安,徹底肅清惡人起見,決定實施清鄉,使少數的亂黨叛徒,無法匿避⋯⋯」。陳儀這份中日文對照的文告,要求民眾要「交出武器」「交出惡人」,因此,台灣在事件後,進入白色恐怖時代。 今天的中共,在天安門事件後,也一樣進行大逮埔,並且裝設檢舉專線電話,要民眾檢舉「惡人」。其手法及說詞與二二八時代完全一樣。 計算死亡人數的偏頗態度 二二八事件後,官方發佈的死傷人數,只計算軍警公務人員的死傷數目,或是把人數極力縮水,以致至今二二八的死亡人數仍是個謎。 中共當局發佈的這次事件的死傷人數,也一樣只計算軍方的死傷,「我們一家都是人」,別人死的都不算。 看過四十二年前的「歷史傷口」,再看看今天的「歷史傷口」,極其相似。不要以為摀上耳朵,矇上眼睛,就可以聽不到、看不見。 (附記:以上文章發表至今又過 34 年了,藍營政客與選民不敢再對六四天安門事件有半聲指責中共。反而與中共唱和對付台灣。台灣若被中共「統一」(應説併吞),六四會不會重演?怎麼不會!他們都明目張膽要「留島不留人」,屆時,六四只是小 case!) 《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原文出自李筱峰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李筱峰
2023-06-04
「黑人維納斯」約瑟芬.貝克
一個在美國出生的黑人女孩,小時候是靠著在垃圾桶翻拾東西維生,誰能料到,後來移居法國的她,從事演藝工作,成為聞名國際的歌手、舞蹈家。被稱為「黑人維納斯」、「黑珍珠」、「克里奧爾女神」。她就是約瑟芬.貝克(英文名Josephine Baker,法文名La Baker)。 今天是貝克的冥誕,她在1906年的今天(6月3日)出生於美國聖路易的貧民窟。 她的樂觀天性和舞蹈天分被發掘,加入了聖路易合唱團展開歌舞生涯。不久,她在歐洲巡迴時,驚艷引人,享譽國際。 重要的是,他的人生意義,不止於演藝,她也以熱心參與美國民權運動著稱。她更關心政治時局,二次大戰時,在歐洲各地表演時,她暗中替法國蒐集納粹德國及法西斯義大利的情報。1940年法國被入侵後,她積極投身於法國抵抗運動,以藝人身分掩護其他抵抗軍成員活動,還在北非舉辦多次勞軍表演。較之於今日台灣一些軟骨藝人,為了自己的票房,甘願向中共專制政權搖尾獻媚,出賣台灣,簡直天淵之別! 貝克是第一位主演主流電影、登上美國音樂廳及成為國際知名藝人的非裔美國女性。 她是首位出生美國、榮獲法國軍事榮譽英勇十字勳章的女性。 1975年4月8日由摩納哥王妃葛莉絲·凱莉贊助,貝克復出表演慶祝自己演藝50周年,公演盛況空前,臨時還增加座位。然而四天後,4月12日,她腦出血於巴黎病逝,享年68歲。 法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2021年8月,法國總統馬克宏同意將約瑟芬.貝克入祀巴黎「先賢祠」,她也是首位進入先賢祠的非洲裔女性。
李筱峰
2023-06-03
英國鄉土小說家、詩人哈代
在倫敦西敏寺南走道有一段「詩人角」(Poets' Corner),安葬著許多詩人、作家。其中有一位詩人的遺體並不全,因為依照他的遺願,他的心臟要葬在他的故鄉斯廷斯福德的教堂墓地。 不過,不論他身後的遺體怎麼安葬,形體早已幻化,但是他的作品與精神,則永遠長存。這位詩人就是哈代(Thomas Hardy)。 哈代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極著名的鄉土小說家,也是詩人。今天是他的冥誕,他出生在1840年6月2日。 他的許多作品是以他的故鄉為背景,故鄉人的語言、習俗和生活,成為他作品的養分。 原先學建築的哈代,後來卻不務正業地走上文學之路。他前半生主要創作現實主義的小說,對當時的社會提出了許多質疑和批判。但他的部分小說,因涉及私生子與性議題,引起衛道人士的不滿,爭議不斷,後來他乾脆改寫詩,不用那麼直白露骨,開始創作浪漫主義的詩歌。 他出版好幾部詩集,如:《威塞克斯的詩與其他》、《過去與現在的詩》、《時光的笑柄》、《現實的諷刺》、《幻想時刻》、《詩集》、《晚期與早期抒情詩》、《人間萬象、遙遠之夢:歌謠與瑣事》,以及詩劇《王朝》(拿破崙與戰爭的詩戲)。其中有些作品可看成史詩。除了史實之外,也敘說戰爭對人民的傷害,以及神明對世事的評論。 哈代認為,支配宇宙的,是一種不知善惡,冷酷無情,沒有知覺的「內在意志」。咦?他是在探索神?抑或人性?還是宇宙?我們有空繼續探索吧!
李筱峰
2023-06-02
藍營政客們還要不要愛國?
當年你們高喊「愛國必須反共」, 現在卻說,反共會破壞兩岸和平! 侯友宜、郭台銘、趙少康、馬英九......, 以及所有藍營政客和選民們, 你們現在到底還要不要愛國? 你們當年要我們「團結」, 現在卻和中共團結反台灣嗎?
李筱峰
2023-06-01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邀台參與環太軍演 軍援10億美元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北京不把國民黨主席當回事
林保華
在變局中前行:民主台灣的國際責任與文明自信
羅浚晅
中國對台滲透統戰無孔不入 賴清德:盼朝野支持國安十法修法
陳政宇
台灣若遭軍事侵略 賴:戰敗或投降都是假訊息
陳政宇
台灣國家正常化 脫離中國牢結
李敏勇
習近平點火 普廷玩火 接下來呢?
林保華
解答「台灣地位未定論」
李筱峰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