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終究要「跟中國說再見」

 

中共二十大落幕,「習始皇」的紅色帝國誕生;一小撮習近平的近侍掌握了國家機器,意圖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共同富裕」之名,帶領中國回到「打砸搶」,與天、地、人鬥,其樂無窮的毛澤東時代。世界工廠、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再走向市場,而是回到「再分配優先於成長」、「國進民退」、「內循環優先於全球市場」的計畫經濟框架裡,令世人震撼。而在習帝國外擴與經濟下滑的趨勢中,台灣位於中國與西方國家對抗的前沿,勢必面臨更多嚴苛考驗,尤其地緣政治風險與經濟衝擊,如何因應是台灣不可逃避的最重要課題。

中共二十大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習近平帝國不但具有強烈意識形態偏執,更充滿侵略性,以中國擁有的軍力,將會帶來嚴重的地緣政治危機。對於那些曾經在歷史上屬於「大中華圈」,而現實上已經獨立的國家,或者部分主權爭議的地區,恐怕都將籠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惡夢之中。民族主義可以轉移內部的政治危機與社會不滿,經常成為獨裁者操控的民粹武器,以鞏固個人權位;至於戰爭帶來的浩劫,從來不是統治者的考量重點。除此之外,習近平打破鄧小平立下的「領導人任期制」與「集體領導」,並企圖清除西方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毒素,回到計畫經濟與黨國資本的「理想世界」。尤有甚者,習的核心圈完全排除具有財經專業能力的官僚,要求政治效忠的「紅」重於才幹的「專」;例如此次「入常」的李強執行上海封城,蔡奇則在北京清除低端人口,皆為爭議性人物,卻為習近平欣賞拔擢,直衝核心。這樣的習核心圈組成,印證習近平並不重視財經幹才,因此多數研調單位評估中國快速成長的時代不再,以後低成長會成為常態;加上「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符令祭出,阿里巴巴、騰訊等民企大咖立馬被捐輸五百億、一千億人民幣,從「改革開放」中致富的富商們似乎充滿罪惡感,不是成為待宰的羔羊,就是變賣資產,移居海外。一時之間,最具創造力與生產力的民企只能苦撐待變,或者等著國企的接收,中國市場充滿了政治風險,不再是吸引外資與龐大市場商機所在。因此習帝國走上歷史舞台後第一個股市交易日,追蹤在美掛牌數十家中概股走勢的「那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收盤暴跌十四.四三%,創下二○○四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香港恆生指數收盤重挫逾千點,跌幅高達六.三六%,寫下○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而遭到外溢效應影響的台股,也跌跌不休,由高點下跌約六千點,猶未能止跌反彈。這些都反映投資人對「紅勝於專」、窮兵黷武的習帝國的強烈疑慮。

坦白說,習帝國的經濟崩潰已成定局,但是對中國有高度經貿依存度,以及以中國為最大海外生產基地的台灣,幾乎不可能不受到連累衝擊。例如我九月出口衰退,對歐、美、日只有小幅衰退,但對約佔我出口四十%的中國與香港,出口跌幅卻高達十三.三%,表現最為疲弱。另外在金融市場方面,台灣經濟基本面仍然表現良好,但台幣卻一再貶值,台股也一路跌跌不休,儘管美股四大指數皆有明顯反彈,而跌逾三成的台股卻仍反彈無力,顯見台股重挫,不僅是受到全球消費需求疲弱影響,更重要的是,受到與中國高度經濟連結,以及習近平日益明顯的武力併吞威脅所致。而解開此一鎖鏈的解方,乃是加強與歐、美、日的科技產業連結與投資,才能降低中國的不利影響,真正走出自己的路。其實,台灣的「經濟去中化」,已有顯著成果。今年上半年台灣對新南向投資金額二十.六五億美元,首度超越對中國投資金額的十七.九六億美元。二○二一年前十一月,台灣對東協國家的投資,占對全球投資比重超過三十七%,明顯超過對中國投資的三十四.六%。中華徵信所統計,今年第一季整體上市公司認列新南向轉投資收益高達一六二一.八○億元,超越中國轉投資收益的一○二六.四五億元。而今年至今對中國出口已不及四成,明顯降低很多。同樣的,對歐、美、日的投資與貿易皆有具體成果。

「遠離中國」已成為西方國家的共識,這不僅是出於價值觀與制度的選擇,亦是保障利益的務實舉措。台灣在地理上接近中國,這是地緣政治上的不幸與風險,無可奈何的宿命。地理、文化、語言的相近,也促成經濟自然連結,在在種下了今日台灣與中國必須斬斷的孽緣。「遠離中國」是台灣浴火重生的必要蛻變,「經濟去中化」確實很難,但是為了避免災厄,以及保障子子孫孫的幸福,台灣終究是要「向中國說再見」的。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