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是酋長國,大公國?

塔利班復國了!

Emirate 該翻成酋長國好,還是大公國好?

台灣過去所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國家(們),中國的翻譯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簡稱阿聯酋。

因為中國傳播的強勢,現在台灣也有許多人開始用「阿聯酋」。

塔利班班師回朝,我看媒體幾乎都稱「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好像沒看到用「大公國」的。感覺台灣正在經歷新的一次中國化。

過去,在漢文的一般用語裡,「酋長」大多是跟幾乎最原初的政治體「部落」聯繫在一起。(有時似乎當作複數用,如清朝曾經稱孟加拉等諸印度邦為部落)。

漢譯的大公(Grand Duke)原來是歐洲封建體制下,對次於王國的政體的稱呼,實質上是自治的君主政體。神聖羅馬帝國制度下的諸侯也多以Duke為名。盧森堡和摩納哥等國家至今保留大公國之名,君主稱親王(Prince),不稱國王(King),但在現代國際法下跟其他王國完全是平等的主權獨立國家。

查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Emir是阿拉伯帝國下一級地方政體首領名號,接近「總督」或「將軍」之意,有時也用在類似層級的、自治或半自治的地方政權。這樣來看,Emir跟Duke在政體秩序中的地位上是相近的,翻成「大公」,誰曰不宜?中國對歐洲的Duke翻成大公,對阿拉伯或伊斯蘭的Emir卻翻成酋長,我認為很難說沒有深層的歧視非歐國家之意。

再來值得談的是,塔利班為何要採取如此復古的國號?我的看法是,這個「大公國」國號必須是暗示了某種理想中的上一層政體的存在,才會顯得合理。國號為「在阿富汗的伊斯蘭大公國」,意味還(會)有其他伊斯蘭的大公國可能性(就像二戰後成立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阿拉伯葉門共和國」暗示了一個泛阿拉伯國家存在的理想一樣)。則這個文意的脈絡顯然是伊斯蘭普世主義王國或帝國的潛在性,預設了實現泛伊斯蘭哈里發政權的義理。

哈里發(khilāfah)原意是先知莫罕默德的繼承者,哈里發因此成為阿拉伯帝國領袖的稱號,也表達了一種普世主義帝國的正統。

IS在黎凡特(敘利亞及周邊)地區建立伊斯蘭國,其領袖巴格達迪七早八早、未前正經就自封為「哈里發」,相比之下,塔利班似乎是比較客氣的。但是,唯其如此,益見其至少在意識形態上並不以阿富汗為滿足,這個胸懷泛伊斯蘭大志的大公國,如果能在這個帝國墳墓崛起,世人的憂慮才要開始。

< 資料來源:楊長鎮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楊長鎮

楊長鎮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