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診柯文哲

 柯文哲從候選人變成當選人,角色已經不同,但他的調適似乎並不順暢;他的性格和不同「常情」的實驗性「開放」策略,引起不少爭議。

醫生背景養成急切、口無遮攔和數字掛帥的習慣;而病人或病家為保命求醫,也容易讓醫師自認是不可一世的「神」,與政治繁雜的世俗人事不易相融。

柯文哲自知性格衝動的一面,在競選時被抨擊,常用美國俗話:深深吸一口氣,往後一坐,先放輕鬆再說。他從開始的心直口快,學習到自律,避免嘴巴比腦子動得快。

候選人可以瘋,不斷丟出議題與主張,製造聲勢,因為選民還有選擇;當選人大勢底定,激情已經過去,面對市政需要回到冷靜與耐心,要負起責任,執行有利市政、市民的政策。但柯文哲選後卻有舊病復發的症狀。

李前總統以「謙卑、冷靜、忍耐」勉勵他,確實是對症下藥。當選後不知妥善部署人事,有效安排時間,確定輕重緩急,思考施政大計,卻忙於趕場,還抓頭抱怨,「心情很煩」,關說電話接不完。抓不到重點,不是正常現象。

當選人論述政策,需要與專家幕僚先有冷靜周全的研究,不能急切的公開丟出半生不熟的「想法」,被質疑才退一步說是提供討論,這是在折損自己的信譽。

人事是最麻煩的問題,絕不像「葉克膜」小團隊那樣單純。他開放遴選小內閣首長的玩法,遊戲規則交代不清,評分內情曝光,增加自己選擇權的困擾,對顧問及當事人都有失尊重,徒然增加不必要的爭議。

初診柯文哲,他應擺脫候選人的激情,服「李氏」藥方,扮演冷靜治理的市長當選人角色。選民不要再看表演,而是要看成果。(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王景弘

王景弘
王景弘曾任《聯合報》記者、選述委員、駐美特約撰述、紐約《世界日報》編譯、《經濟日報》駐美特派員、《聯合報》駐華府特派員,以及《台灣日報》主筆。著作有《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杜勒斯與台灣命運》……。目前每週在《自由時報》撰寫〈鏗鏘集〉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