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鄒景雯/特稿
民主台灣已經出過三位民選總統,第四位即將在五二○就任。二○○○年與二○○八年,甚至二○一六年這次的政權交接,恐怕每位卸任總統都有不能承認的秘密,一,他們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把八年間交辦的敏感檔案(或影本)帶走?二,他們在總統任內所進行的所有「秘密外交」,是否如實讓繼任者完整了解?
二○一六接卸任政府交接小組昨召開首次會議,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左)、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右)會後握手致意。(記者羅沛德攝)
長期觀察政局演進者,心中必然會有明確的答案。每位總統新任者初上任時,都有對前朝重大事件摸不著頭緒的「抱怨」,包括李登輝在內,例如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他以備位身分接任,對於一月十二日叛逃美國的張憲義事件完全被置於事外。
威權時代,有關軍國大事,強人蔣經國連副手都沒讓知道,或許是體制使然,但是一九九六年總統民選之後,陳水扁與馬英九對交接內容都有意見,等他們在主辦交接時,照樣做得讓人有意見。例如陳水扁的《世紀首航》書冊中直陳李登輝政府是「良心移交」、「口頭移交」,此一主觀感受上的重大差距,當時造成前後任總統一陣不爽快。
到了陳水扁交棒時,馬英九的交接小組說得更難聽,公開形容二○○八年移交只是「形式交接」,甚至質疑「陳水扁辦公室裡,到底有多少公文無從得知」。現在到了看馬英九表現的時刻,但是聽到國安會說「一案一頁」,這一頁的完備性如何?恐怕必然要見真章。
總的來說,沒有一位新總統對交接內容滿意,這是台灣的現況經驗,箇中原因,國內缺乏完整法令、制度,是最基礎的門檻,即使完成法制化後,台灣還有很高的台階要跨步,一個是國家元首的格局,二是有品質的從政者共同形成對話與互信的政治文化;以台灣的特殊性,其間還需要靠著一致的國家認同與忠誠來貫串。就這點來說,對照歐美的經驗,台灣更是還有長路要走。
既然大家都有見不得光的部分,除了政治實務上的必然,該如何降低其政治與法律風險,確保大眾多數利益?一方面需要加重對機敏資料的法定保護規定,一方面國安情治系統更要展開必要的防弊作為,就此而言,新總統如何慎選專業且承接性的國安首長,成為其推開總統府之門的第一步。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