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雅綺相關文章

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的問題與未來

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的問題與未來

  持平而論,近日備受爭議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內容試圖納入網路治理的進步觀念,草案中諸多針對數位平台課責與透明義務、使用者的權益維護、建立爭端異議機制…的要求,旁徵博引歐盟數位服務法案、英國的網路安全法草案規定…也頗見主管機關的用心。但是人們通常沒有耐心仔細看完通篇法律規定,草案中只要出現幾條忽視數位世界生態、語焉不詳的條款,必然引起強烈反彈。 首先,該草案的爭議核心,在於針對網路內容的資訊限制令,直接涉及網路內容的判斷,但發動權皆在各行政主管機關,且審查客體究竟是「非法內容」還是「謠言與不實訊息」?條款未做明確切割,中間還夾雜事實查核的字樣,讓人很容易聯想這是由行政權發動的網路內容審查。 筆者舉例說明如下:草案第十八條第一項提到以英國的網路安全法草案為例,明確規定各該法規主管機關,認為數位平台上的資訊內容有違反法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為避免或減輕公共利益之危害,得向法院聲請資訊限制令。本條規定在內容上針對「非法內容」,在判斷上屬於「法院審查」,將向法院聲請資訊限制令的程序明確化,較無疑義。 而第二十條的緊急資訊限制令,規定「各該法規主管機關調查數位 中介服務提供者依使用者要求所傳輸 或儲存之資訊,認有違反法律強制或禁止規定,非立即移除該資訊或限制 其接取,公共利益將遭受難以回復之 重大損害,且有急迫必要性,得向法 院聲請緊急資訊限制令。」且「法院應設置專責窗口受理第一項 規定緊急資訊限制令之聲請,並應於四十八小時內為核發或駁回之裁定。」本條雖然要求四十八小時快速處理,但前提要件相當多,同時也屬於「法院審查」,雖說法院的審查能量是否足以負荷,問題很大,但針對「非法內容」,由「法院進行判斷」,這也比較沒有疑義。 相較之下,草案第十八條第八項針對特定內容要求加註警示:「在法院裁定前, 各法規主管機關認為數位中介服務提供 者依使用者要求所儲存並向公眾傳達 之資訊為謠言或不實訊息,且違反法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為避免或減輕 公共利益之危害,得對該資訊為暫時加註警示之處分,數位中介服務提供者應予配合。」此項要處理的內容,究竟是「謠言或不實訊息」還是「非法內容」? 另外,如果內容非法卻非不實,例如受害者私密影像的流傳,加註警示可以彌補嗎? 同條第十項「各該法規主管機關為加註警示處分前,宜諮詢第三方認可之我國民間事實查核組織之意見,並不得就同一 事件重複處分。」民間事實查核組織一般僅是針對資訊內容進行初步查核,不能取代法院的調查與判斷。而理論上,各該法規主管機關對涉及主管業務內容的真假、合法與否,也較機關外的人更加熟悉。倘若連主管機關也難判斷內容真假合法與否,與其形式上增加一道諮詢民間事實查核組織的程序,不如乾脆刪除。 數位中介服務提供者是網路世界的守門員,尤其面對跨境業者,如何兼顧網路安全與自由,監理上確實有很多難題。筆者肯定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中針對平台課責、透明與使用者保護的精神,只是涉及內容管理宜委由自律或司法,也希望相關單位對網路治理的立法努力,不會因此告一段落,未來可以再接再勵。 江雅綺/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副教授  
江雅綺 2022-08-28
台灣太陽能發電立大功 談歐盟核能漂綠

台灣太陽能發電立大功 談歐盟核能漂綠

◎ 陳炳煇、江雅綺 歐洲熱浪來襲,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地傳出四十度以上高溫,火災、交通事故不斷,「熱死」多條人命。可見氣候變遷的考驗,一年比一年嚴峻。歐盟《氣候法》已規定二○五○年要達到氣候中和,偏偏此時又遇到俄烏戰爭,歐盟亟需降低對俄國能源的倚賴。 在淨零減碳與能源供需的雙重壓力下,歐洲議會七月終以微小差距「態度轉彎」,通過在嚴格條件下可將天然氣與核能列為「永續活動」的新法。 歐洲議會通過天然氣、核能列「綠能」,反對者氣炸,認為這是送普廷大禮。(路透)   仔細看歐盟新法的規定,對天然氣與核能的「永續」認定,條件相當嚴格。包括需在二○四五年之前獲得建造許可,二○五○前提出高階核廢最終處置設施,並應有落實的資金保障等。欲達成上述條件,於經濟、科技與環境面都十分困難,歐盟會員國有能力做到的,屈指可數。雖然如此,歐盟仍有多個會員國強烈批評歐盟新法是將「核能漂綠」,屬違法無效。 強烈反對這次「核能漂綠」新法的,以德國、盧森堡、奧地利為代表。各國情況不一,以奧地利為例,奧地利政府早在一九七七年蓋好Zwentendorf核電廠,但遭遇民間激烈反對,於是依據一九七八年全民公投結果,該廠至今從未啟用。一九八六年車諾比事件後,更強化該國反核的態度,國會續於一九九九年通過聯邦反核憲法。 奧地利如此堅決反核,除了核廢料與核能安全等大眾熟知的原因,據信還有一項冷戰的遺留因素。當年車諾比事件的烏雲,盤旋歐洲天空久久不散,持續散播核能輻射物質。而與蘇俄為鄰的歐洲各國,因對鐵幕內的變化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的接受天空飄過來的污染。直至二○二一年,奧國還有環保團體檢驗出奧國的蘑菇仍然帶有車諾比輻射污染的痕跡。這無比慘痛的經驗,讓奧地利對核能堅決說不。 先別說台灣地小人稠,根本難以達到歐盟新法的核廢處理標準。台灣今夏用電,已經突破四千萬瓩,屢創歷史新高,但由於太陽光電於尖峰時刻發電出力四百六十一萬瓩以上,讓供電維持綠燈。能源轉型,這已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歐盟議會在內憂外患之下勉強通過的新法,台灣看看就好! (作者分別為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
江雅綺 2022-07-22
從法律面解析 數位平台與媒體分潤之爭

從法律面解析 數位平台與媒體分潤之爭

  繼澳洲於二○二一年制定「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案」以來,加拿大政府於今年四月提出類似架構的「網路新聞法案」,英國政府也於五月提出要求超大型數位平台應與內容供應者訂立公平合理的付費條件,並強調這些要求未來也可能會成為法律。 就在最近,Google 和歐盟超過三百家媒體內容業者達成付費協議,這些業者來自德國、匈牙利、法國、奧地利、荷蘭、愛爾蘭…等地,包含國家、地方和分眾等不同形式的媒體,可謂二○一九年歐盟數位著作權指令通過以來,畫下里程碑的一次成功協議。 媒體內容是否應有價?從智財權的角度來說,不管是田野調查或是觀點創作,皆是勞力心血的付出。業者為社會提供大眾希望知道的資訊內容,既是能創造市場商業價值的無形資產,亦是與民主運作息息相關的公益所在。因而不但內容應該有價,而且若是傑出而具影響力的內容,價值更應該反映在價格上。 隨著數位內容集結平台的興起,媒體市場進入全新階段,資訊內容以「免費提供」為原則,廣告分潤機制則全憑一方獨大的八十%的數位廣告收益,餘下殘屑由內容產製者分食已所剩無幾;投入心血的內容缺少誘因,粗製濫造別有用心的不實訊息則到處氾濫,對需求正確資訊的消費者來說,反而會身受其害。 過往的智財法律機制重視新聞資訊流通,因而認為新聞內容不受著作權保護、或是少量擷取文字呈現於數位集結平台,乃屬於合理使用。但正是基於「價值應該反映於價格上」的想法,且為了矯正數位經濟下的市場失靈,保護創作人的權益,歐盟於二○一九年通過前述的數位著作權指令,除了增設媒體內容發布者的著作權利(如重製權和公開傳輸權),更增加了所有內容發布者應於著作權利受限(如合理使用)有主張「合理補償」的空間。 近年來許多經濟學者已指出數位平台的獨大將讓市場機制失靈,法律學者也開始檢視過去市場競爭管制的架構,是否適用於數位經濟。筆者過去已多次為文介紹,在此不多贅述。一言以總之,不管是國際立法、或是學界業界的批判,因應數位平台的各種衝擊,趨勢可謂風起雲湧。台灣的公平交易委員會也於今年初提出「數位經濟與競爭政策白皮書」,呼應國際潮流,值得肯定。 不過該白皮書指出了許多問題,卻還沒有提出答案。而就數位平台與媒體內容付費一題而言,若台灣不採取如加澳的單獨立法模式,顯然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第一是媒體新聞內容以何基礎向數位平台收取費用,它的智財權利定性?其次是網路時代何謂「媒體」?自媒體的發布者是否也可參與談判?最後是協議談判是否為競爭法上聯合行為的例外? 以上問題可能涉及智財、通傳、文化與競爭主管機關的權責,也反映數位經濟往往有跨領域的特性。不過,隨著數位發展部即將成立,顯現政府對數位經濟發展的重視與決心,吾人一定是可以樂觀以待的。
江雅綺 2022-05-22
華視出包 速修公視法

華視出包 速修公視法

華視因播送錯誤跑馬燈訊息,顯示其內控機制失靈,朝野炮聲隆隆。確實,做為泛公廣集團的一員,在此俄烏戰爭敏感時機,播出涉及國安的錯誤訊息,導致諸多國際媒體也跟進報導。但訊息錯誤還能更正,華視治理結構中諸多怪奇現象,卻纏繞多年沒有解決。 華視短期內出包連連。(華視提供)   華視雖屬於泛公廣集團,公視持股超過八十%,卻還有小部分民股,在這些民股未妥善切割前,華視既要接受公廣集團的期待和監督,也無法有政府資源挹注而須自負盈虧,處於一種「公不公、商不商、民不民」的窘境。 其次,由於最大股東是公視,華視董事會也由公視董事會掌控。但公視董事基於當年「公共電視法」第十三條規定,人選由行政院提名、而由立法院按比例推薦十一名至十五名社會公正人士,組成公共電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須經四分之三委員同意才能聘任。 公視法當初這樣的制度設計,原意大概是希望有「行政機關以外的審查」,避免政府掌控公共媒體。但卻忽略了「立法院」也是政治運作的一環,由立法院按比例推薦的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要經過四分之三多數同意,相當於要掌握立法院四分之三的委員比例,簡直比修憲門檻「立委四分之一提議、四分之三委員出席、四分之三委員同意」更高。 制度設計本身已相當勉強,實際運作的結果,公視董監事往往難產。例如第五屆公視董事延宕九六八天、第六屆則是五八天、第七屆至今已延任兩年半,等於是「一任做成兩任」,還是無法有新的董監事接手。而因公視董事會直接連動華視董事會,這種被迫不斷延長任期的怪現象,在事業治理上必然造成困難。 且拿台灣耳熟能詳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來參照。在數位科技和新興媒體的挑戰下,BBC做為國際間老牌的公共媒體代表,近年也歷經改革。董事會的組成,在二○一七年就翻轉了原先的信託董事會制(TRUST BOARD),將原先由信託董事負責的法規監督部分,轉移給英國通傳監理辦公室,並成立單一董事會(UNITARY BOARD),成員由政府進行公開遴選和BBC高層共同組成。董事會的成員,有不少是財務背景,顯示對營運績效的重視,也有BBC的執行高層,深具媒體營運經驗。 台灣的公廣集團當然未必要仿照英國BBC的制度,但目前的制度號稱「不讓政治干預」,卻導致更惡劣的政治傾軋,無助於建立媒體的獨立與品質。尤其華視登上電視台熱區頻道,能見度愈來愈大,若出問題,後果也只會愈來愈嚴重。實宜盡速修法,讓這次危機成為最後一次。 (作者為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
江雅綺 2022-05-01
瑞典、台灣的低電價哪裡不同?

瑞典、台灣的低電價哪裡不同?

讓我們客觀來看台灣的電價數據: 依據二零二一年底發布的資料:台灣民生住宅用電每度2.5596元,全球第四低;最低的則是馬來西亞,每度2.2711元。台灣工業用電每度2.4461元,全球第六低;最低的則是瑞典,每度1.8621元。且讓我們進一步看看這些低電價國家的能源資源與能源政策。 馬來西亞的民生用電價格世界最低,而工業用電價格也僅次於台灣,每度2.4901元,全球第七低。但馬來西亞原本即為能源大國,石油及天然氣出口占其GDP達22%。然而馬來西亞雖然資源豐富,但目前發電絕大多數來自於煤炭油氣等,低碳再生能源進展有限,台灣既難複製馬來西亞豐厚的天然資源,也很難將其做為淨零排碳的模範。 瑞典則不同。瑞典自上世紀石油危機以後,即全力發展再生能源,擺脫對石油的依賴。目前瑞典低碳能源占其全國電力93%,以水力、風力、太陽能為主。核能亦為瑞典低碳電力的一項來源,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對核能的安全性與核廢成本缺少社會共識,自一九八六年後該國核電比例就不再增加。 因此,瑞典能夠成為全球能源轉型指數最高的國家,靠的是善用自身環境資源,並搭配各項能源法律政策,除了積極促進瑞典本身的再生能源發展,也成功打進國際電力市場。 雖然電價很低,但不可忽略瑞典是全球最早開始實施碳稅的國家,據世界銀行資料,碳稅現行於全球二十七國,瑞典碳稅為全球最高,每公噸137.24美元,遠高於第二名瑞士及列支敦斯登的101.47美元。 以他山之石檢視台灣處境,配合淨零趨勢、補助再生能源發展,台灣也正迎頭趕上。但台灣電價既低、碳稅又是零,成本考量,企業推動再生能源的力道當然低於政府,也是人之常情。 在俄烏戰爭推動油氣價格大漲的時刻,回顧近幾年政府推動再生能源,實為促進台灣能源韌性與能源安全的前瞻布局。這幾年受益台灣經濟發展而獲利屢創新高的產業界,是不是也到了該重新計算成本的時候? (作者陳炳煇、江雅綺分別為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
江雅綺 2022-04-11
北溪二號與松湖變電所

北溪二號與松湖變電所

  俄國入侵烏克蘭,引起全球能源短缺焦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俄國為能源出口大國,提供近鄰歐盟約三分之一的天然氣、四分之一以上原油,是歐盟最大的單一能源供應方。因此歐盟針對俄國開戰進行制裁,自身勢必要提高能源韌性。 歐盟於今年三月時提出「平價、安全、永續能源」的共同行動方針,分析其對應之道主要有二:一是多元化能源供應,如透過俄國以外的國家提供液化天然氣,以及提高永續再生能源的開發,如生物甲烷和可再生氫能的製造與供應。另一則是提高能源效率、加強建設能源基礎設施。 歐盟這兩大方針,台灣似曾相識。尤其隨著電力需求大增,再生綠能開發與電網布建更新,都成了能源政策的重中之重。但從近日幾次南部電廠發生事故、連帶影響北部停電的狀況,我們發現原來用電量較少的南部,卻須負擔著北部區域的用電責任。 細究台灣本島供電分為北、中、南三區,但北區電廠供電量不足,一直依賴南電北送。依據二零一八年至二零二零年資料顯示,北部地區尖峰負載電力缺口達2000兆瓦(Mw)時,就要仰賴中南電北送。但能源長途輸送必然造成浪費,台電一年因為電力輸送損失的電力,估計達九十四點八億度(重啟核四一年可增加的發電量不過兩百億度)。 有沒有辦法提高能源效率、減低能源運送的浪費?有!但問題不在技術面。例如台電在二十多年前就啟動的松湖變電所規劃,主要考量就是提高南電北送能源效率、就近輸電,但歷經多任市長,卻至今審查不過、無法動工。 台電規劃興建松湖超高壓變電所已長達23年,至今仍未獲北市府許可。(記者楊心慧攝)     這也讓我們聯想到,俄烏戰火中爭議不斷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北溪二號由俄羅斯聖彼得堡經波羅的海海底通至德國盧布明市,由俄國天然氣公司和西方能源公司合資打造,耗費一百億歐元。走海路可避開經由波蘭與烏克蘭的陸路管線,更有效率,也較老舊管線安全,俄、歐雙方互蒙其利。但當歐盟警覺必須減少對俄國的能源倚賴,德國即宣布暫停北溪二號,啟用遙遙無期。 北溪二號蓋好不能用,是因為俄國對烏克蘭開戰、歐盟決定捍衛民主人權、承擔能源短缺之痛。而松湖變電所不能蓋,若有必須捍衛的價值,相關區域(如周遭的捷運松山線、內湖科學園區、南港軟體園區及大巨蛋)的用電者,願意承擔能源短缺之痛嗎? (作者陳炳煇、江雅綺為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
江雅綺 2022-03-28
數位部面臨的挑戰

數位部面臨的挑戰

據媒體報導,即將成立的數位發展部,未來掌理包括國家數位發展政策規劃等十款事項,看似無所不包,但從數位部預計由交通部、經濟部、通傳會與國發會移撥的業務人員來看,數位部未來重點很可能在基礎建設的分配、資料治理的制度、數位創新與產業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部會的業務都可能涉及數位發展的層面:例如能源轉型可能涉及智慧電網的建立、金融監理涉及數位金融科技創新、內政管理涉及數份身分證的換發、衛福業務涉及智慧醫療的規範…等。 以媒體界十分關心的「新聞媒體議價法」為例,它既攸關國內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但又與境外數位平台的公平競爭規範息息相關。倘若推動強制議價制度,究竟是因為有助於內容產業的發展、而應由文化部或是數位部主導,或是因為與建立公平競爭制度有關,應由公平會主管?數位部如何協調各個錯綜複雜的行政組織,必是一大挑戰。 同時,數位治理的規範也可能和數位發展的目標互有衝突。以數位經濟的核心—資料治理為例:是否要推動臺灣符合歐盟GDPR適足性的標準?這雖然有利於資料保護與資安,但在地產業未必都想買單。數位發展或數位人權的進退,也考驗著台灣數位政策的價值取捨判斷。 尤其網路沒有國界,任何數位發展必然涉及大量的境外數位服務。目前情況是,有些跨境數位平台的服務並沒有落地,那麼不僅無從公平課稅,一切檯面上的管理規範也淪於空談。倘若透過數位部未來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能改善目前台灣受「數位殖民」的情況,這也將是數位發展的一大突破。 雖然數位部任務艱鉅,但筆者對數位部將發揮的功能,是樂觀以待的。台灣擁有如此優異的硬體產業鏈,掌握元宇宙的核心晶片供應,已經具備了軟硬接軌的最佳條件。2022年,全新數位部的成立,意味著在數位世界,政府將著重建立公平基礎環境,投入資源輔導產業創新與發展,讓人十分期待。 (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江雅綺 2022-01-03
為何我們反對重啟核四?

為何我們反對重啟核四?

◎ 崔愫欣、陳炳煇、江雅綺 全球氣候峰會正於英國召開,因應氣候變遷,減碳、淨零成為國際趨勢。而最重要的減碳政策之一,就是不僅考慮單純的生產成本,而應一併將排碳造成溫室效應的外部環境成本納入考量。 世界各國領袖二十二日出席由美國主辦的氣候變遷視訊高峰會。(美聯社)     根據計算,各項能源生產與外部環境成本,燃媒發電偏高,包括碳排成本和其他永久環境成本;天然氣的碳排成本和環境成本較低;再生能源則除了設備生產製造過程的碳排量,幾乎沒有環境成本,而發電成本也隨著規模和技術發達而不斷降低。 雖然單就碳排量而言,核能並不高,但並非指核能沒有外部環境成本,相反的,如果考慮核能除役與核廢料的處理,核能的環境成本立刻暴漲。這亦是歐盟正在激烈爭辯、核能即使低碳卻無法即時和其他再生能源列為綠能的原因。 此外,還有環境成本以外的、核能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的潛在風險。一個核廠事故,可以引起的損害規模,遠遠超過其他能源,而台灣面對外部軍事威脅,以及多地震腹地小的條件,核四真的合適? 二零一一年的《自然》期刊上,世界核能運作組織(在車諾比事故之後為核安組成)的主席說,人口密度是核能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若我們以台灣的人口密度,計算核電廠周遭三十公里內的人口數。位於新北市國聖的核二廠,發電量一九三三MW,周遭三十公里有五百五十萬人;位於新北金山的核一廠,發電量一二零八MW,周遭有四百七十萬人。如果位於貢寮的核四重啟,預計二千七百MW,首都圈六百多萬人口由三個核電廠包圍,已經是世界上核電廠附近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難怪核安專家以「真恐怖」(scary)來形容。 此外,根據全球地震風險評估模式,全球有十二個地震高風險核能機組,其中六個在台灣。其中,依據二零一九年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公布的核四海域地質調查報告,一條長達二公里的S斷層就位於核四廠的正下方,穿越整個廠區。 根據《2020世界核能產業發展報告》資料,許多恐怖攻擊會鎖定能造成巨大損害的核能廠;資料也顯示,隨著綠能發電成本降低,全球的核能發電比例,從一九九六年的高峰點十七點五開始下降,二零一九年為十點三五%。但同年再生能源(水力發電不計)則上升十點四%,首次超越核能。 有能力自建核電廠的德國,選擇堅持廢核。而依賴外部技術的台灣,在面對外部武力威脅、腹地小人口密集又多地震的情況下,卻要重啟一座三十年前設計、多年沒動的核電廠? 這個涉及全民的生命健康、百年甚至萬年的環境選擇,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 (作者分別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
江雅綺 2021-11-08
臉書欠台灣社會一個正式的回應

臉書欠台灣社會一個正式的回應

網紅486等「臉書受害者」日前公開質疑臉書審查制度。(資料照)   江雅綺/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   如果台灣臉友已經紛紛發聲:希望了解臉書言論審查的機制、希望它能夠更透明、更客製化台灣的情境,臉書是不是欠台灣社會一個正式的回應?(圖︰法新社檔案照)     知名團購網紅486先生陳延昶在臉書上發文,表示自己因在臉書粉專「台灣制憲基金會TNC」粉專留下,「各位,我支持台灣獨立,台灣本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等字句,遭到臉書禁言卅天。發文一出,有許多網友紛紛呼應、陳訴自己被無端封鎖、下架的經歷。我也因此寫了一篇「沒人知道486先生被禁 是不是臉書又誤殺」,探討臉書的內容審查機制因成本低、審查不透明、錯誤率達十%…等種種問題。 沒想到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因為分享我這篇文章,並且在貼文處加了一句「歡迎加入葉黃素計畫(該計畫也是關於追蹤臉書貼文審查機制)」,竟就得到臉書禁言卅天的待遇。而事實上我個人雖然沒有被「禁言」,但在貼文之後,也忽然有數小時無法登入臉書帳號,之後在臉書的專頁所貼關於他人評論此事的內容,均在貼出後不久莫名消失。這是不是一種「軟性處罰」,我無從得知。 帳號被封鎖、被禁言一定時間、或是貼文無法發送,這些都是使用者可覺察的,就算不認同臉書的決定,但使用者會知道自己被臉書禁止發言。但如若貼文觸及率很低,或是貼文不久後、內容被刪除,這就未必是使用者可以主動察覺的。甚至在貼文觸及率很低的狀況,網友更不知道是自己的貼文不符合大眾的喜好,還是有些言論內容被演算法刻意調降了觸及機會。 我在文章中也提到,臉書公司在網站上提出的社群守則很籠統:包括暴力及犯罪行為、網路安全、令人反感的內容、誠信和真實性、尊重智慧財產權等。這套守則雖然全球一致,但實際運作上,臉書的審查人員基於語文能力和地理區域分工,因而造成不同地理區域、不同語文系統的臉書審查標準,根本就無法統一。尤其,許多朋友提到臉書中文內容的審查者,多是中國人民。那麼我們如何避免與我們截然不然的政治意識、箝制我們的言論、逐一滲入我們的生活呢? 二○二一年一月底發布的數據,台灣的Facebook用戶是一千八百萬。其中台北市占了二百八十萬、新北市三百六十萬、桃園二百二十萬、台中市二百六十萬、高雄二百二十萬、台南一百六十萬,六都就占了一千五百萬,可見都會人口密度高、政經力量集中區域,臉書的影響力更大。這麼龐大的社群媒體人口,連一般升斗小民、想棄用臉書,都會盤算「朋友都在臉書上面」,難以出走。更不用說高度倚賴人氣的政治人物,所有重大訊息都是透過臉書發布。臉書幾乎已經取代各大政府網站,成為台灣的首要公共資訊管道。 相較於台灣的大量高度使用,中國根本禁止臉書入境。而台灣二○二○的數位廣告量高達台幣四八二.五六億,其中社交媒體平台總金額為一八二.○七億,成長率七.九%,也遠高於一般媒體的三.六%。以台灣的使用者和市場量比例,說台灣是臉書全球最忠誠的擁護者也不為過。如果台灣臉友已經紛紛發聲:希望了解臉書言論審查的機制、希望它能夠更透明、更客製化台灣的情境,臉書是不是欠台灣社會一個正式的回應?
江雅綺 2021-09-26
東奧.斯卡羅.Taiwan+ 的想像共同體

東奧.斯卡羅.Taiwan+ 的想像共同體

  防疫期間,感謝東京奧運每一位奮戰不懈的選手大展身手,讓遠端安坐的我們,彷彿也能分享勝者的喜悅、也能共感敗者的憂傷。精彩的不只是比賽勝負結果,還有這些選手背後的故事: 國民金孫林昀儒的天份和刻苦,讓世界第一的選手差點滑鐵盧; 拳擊銅牌黃筱雯從破碎家庭中成長,在惡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 舉重女神郭婞淳,歷經困苦和挫折「倖存」,金牌絕無僥倖; 還有羽球「麟洋配」每場愈打愈好、默契絕佳讓台灣in; 羽球女單決賽戴資穎做為世界第一球員,最後僅僅幾球之差,金牌賽每一分都精彩; 以及高爾夫球賽潘政琮,愛妻相陪倒吃甘蔗取得銅牌; 體操鞍馬王子李智凱「翻滾吧! 完美落地」摘銀、莊智淵「一個人的武林」、風靡櫻花妹的柔道選手楊勇緯、小清新空手道文姿云……無法一一盡述。 BBC 中文網指出這場奧運打造了台灣「想像的共同體」,確實,這場奧運在各個面向造福了台灣社會:它紓緩了人們疫情封鎖的緊張情緒、緊密了人們同島一命的團隊心理。 無獨有偶,近日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歷史大戲《斯卡羅》,氣勢磅礡,引人入勝,引領觀眾回到19世紀的台灣。在短短播出的幾集中,台灣早期歷史的聚落爭鬥、原漢之間爭奪資源與文化的衝突,甚至中國與洋人統治菁英之間的勾心鬥角,以及常民在身分與階級之間的認同搏鬥…歷歷在目。我們看到斯卡羅貴族的大股頭卓杞篤(Tou-ke-tok),展現智慧和氣度,在漢人與洋人之間力保尊嚴; 社寮頭人「水仔」,利用各團體之間的矛盾與社寮的優越地理位置,求取生存; 向斯卡羅族承租統領埔的客家聚落頭人林阿九,不惜流血,同時要與柴城爭取水源並力求擴張族人的領地; 柴城頭人朱一丙老謀深算,在險惡複雜的環境中穩健帶領閩南聚落前行; 琅嶠原民與客人混血的姐弟蝶妹與阿杰,則在出身與認同的夾縫中,各自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圖片來源:翻攝斯卡羅SEQALU:Formosa 1867臉書專頁   雖然戲劇無法取代歷史,而每個人對歷史可能各有詮釋。但重要的是透過小說戲劇與影音表演的創作,讓人們從台灣為中心點出發,重新回顧在這塊土地上的故事。這個共同參與的過程,同樣可以視為一種「想像共同體」的建構。 台灣團隊能在東奧發光發熱、創下史上最優成績 ; 《斯卡羅》能在電視頻道和串流平台甫一推出,就打破公視最佳收視率,絕非偶然,而可說是近年政策鼓勵本土優秀人才的一個高峰。以文化作品而論,從描述臺灣解嚴後逐步推動民主化的《國際橋牌社》、到描述現代女性在生涯、婚戀與城鄉生活中各項掙扎的《俗女養成記》,這些叫好叫座的作品,共通點除了台灣的優秀文創人才,也有國家政策資金或多或少的先期支持。而與文創作品的發展相似,此次台灣隊在東奧發光發熱,背後的原因之一 ,正是政府投入比以往更多資源,支援選手的養成訓練,包括高額的奪牌獎金、以及透過公股銀行贊助選手的生涯。 持平而言,這些都是因為在文創、運動領域,台灣民間的資金活水投入不足,因此由政府擔任先行者,終於在艱困的土地上,漸漸開出一些美麗的花朵。 值得期待的,除了深耕台灣土地上的故事,還有2021年八月底即將推出的國際影音平台Taiwan+。多年來建立一個國際的平台、讓世界更加了解台灣,一直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如同向來缺少資源的文創和運動領域,需要政府扮演投資先驅的角色,打破傳統,殊為不易。終在許多人前仆後繼的心血付出下,國際平台以Taiwan+為名,即將登場。 Taiwan+作為台灣第一個全英文的影音串流平台,如同具有多年國際傳媒經歷的執行長蔡秋安表示,它承載著一個重要使命:呈現台灣的多元聲音與自由開放的價值,而Taiwan+的+號代表plus,是一種延展、串連、疊加及無限可能的開闊,如同台灣匯聚多族群、多文化、多語言、多樣貌的人事物。 這樣的Taiwan+理念,又何嘗不是呼應著東奧、斯卡羅以降的共同體精神? 我們也期待,它能像東奧和斯卡羅,創下另一個高峰點,開啟在台灣相對稀缺的國際視野,把愈來愈豐富的台灣故事,帶到世界。
江雅綺 2021-08-23
為何美中科技戰繼續 台灣將成全球最重要的地方

為何美中科技戰繼續 台灣將成全球最重要的地方

選舉人團確認拜登於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許多論者都認為,拜登或許不會採取如川普般強勢的作法,但美中之間的大格局並未改變,換句話說,美中之間的科技戰也不會因為拜登上台而結束。(法新社)   江雅綺/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 當選舉人團確認拜登於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人們不禁要問:過去幾年風風火火的美中科技戰,是否會因為人事變遷,熄火茶涼?但截至目前為止,許多論者都認為,拜登或許不會採取如川普般強勢的作法,但美中之間的大格局並未改變,換句話說,美中之間的科技戰也不會因為拜登上台而結束。 許多常與川普唱反調的美國主流媒體,如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或CNN,皆分析目前美中科技戰的緊張局勢,不可能因為拜登上台就立即改變。理由如下:首先,美國在現階段的科技戰中,強勢利用掌握關鍵技術、打擊中國科技公司,導致中國誓言投入更多資源發展自身科技強項、以突破美國的科技封鎖,因而美國必須持續在尖端科技競賽中領先;其次,拜登強調恢復美國經濟與產業的成長,加強美國自身的實力、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性,亦有其必要。 因此主流媒體分析大體有下列共識:認為縱使拜登會有不同的行事風格、但美中之間的緊張與脫鉤態勢不會立刻改變:這包括美中將持續降低雙方經濟的結合程度、以及持續限縮高科技知識與技術的交流等。但對台灣更有意義的是,美中科技戰的持續,將指向同一個結果:台灣在美中科技戰的地位將愈來愈重要。 由於未來不管是物聯網、大數據或是人工智慧的發展,其基礎都脫離不了速度更快、體積更小的運算晶片,這是晶片半導體產業成為科技戰核心的原因。而川普之前對中國華為公司採取強勢的禁令,禁止美國公司與華為交易、甚至將禁令擴大至任何使用美國技術與知識的公司,皆禁止與華為及其附屬機構交易。這樣的作法,雖然打擊了對手,但也讓美國公司遭受不少損失。而遂有提議,與其直接禁止美國公司與中國公司的交易,更應該加強與其他盟國的合作,建立起對中國的技術與產業防線。至於哪些盟國在此策略提議中地位重要,在半導體業相當傑出的台灣與南韓,常常被點名。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師,甚至在紐時公開點名台灣在美中科技戰中是最重要的地方。因為只有台灣(台積電)一來技術優越、二來在定位上不與美國客戶相爭,比南韓的三星更具優勢。 雖然科技與創新的領域,日新月異,今日半導體、明日也許是量子科技或太空衛星。但不變的是自身的科技實力與策略定位,仍然是維持「全球最重要地方」的關鍵。有鑑於此,日前台灣與美國完成簽署「台美科學及技術合作協定」,該協定除強調台美雙方持續深化現有科技合作、也強調將拓展新的合作關係;雙方合作領域除了半導體,也提到在地球科學、天文物理、長期生態研究與太空衛星…等;尤其也提到將提供迫切需要的法律框架,使美台合作推動科學研究、釋放技術及創新潛力,同時確保研究完整性和保護智慧財產權。這既是外交成就、也是科技與經濟的成就。
江雅綺 2021-01-11
尋找下一個台積電

尋找下一個台積電

不管美國下一任總統是誰,值此美中競爭的大環境下,台灣政府小心翼翼的維持發展空間,成為中美科技戰的贏家。超過一兆的台商資金回流台灣、台積電成為各國爭相拉攏的護國神山。(路透檔案照)   江雅綺/北科大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美國即將選出下一任總統,無論誰當選,未來政策都主導著世界局勢的發展。但不變的是,過去一年中美科技戰的發展,證諸知識經濟時代,掌握關鍵技術與智財的重要性。美國手握關鍵技術的無形智財權,就控制了這些技術的硬體製造和周遭開發應用,連帶就可任意影響全球供應鏈的環節,充分顯示創新與智財在經濟發展的關鍵地位。 不管美國下一任總統是誰,值此美中競爭的大環境下,台灣政府小心翼翼的維持發展空間,成為中美科技戰的贏家。超過一兆的台商資金回流台灣、台積電成為各國爭相拉攏的護國神山。 這樣的成果固然值得肯定,但大家更關心的是:如何在未來這詭譎萬變的經濟重組時代,持續維持台灣的優勢?如果我們從中美科技戰有任何心得,那就是關鍵科技的掌握將是發展經濟的契機,而誰有最大幅度的科技與創新,就決定了下一個世代的位置。 但說易行難,究竟如何力求科技創新?況且資源有限,究竟哪個領域的創新科技最符合台灣社會的前瞻需求?回顧一九八○年代,台灣政府從美國請回張忠謀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的院長,之後成立了台積電,進而帶動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最終形成了全世界數一數二完整的IC產業聚落。這個成功的產業政策故事,已經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典範。 較少人提及的則是,自從二○一六年以來,政府對綠色能源與能源安全的重視,連帶提振了台灣綠能產業的發展。例如透過離岸風電國產化的政策,不僅藉由外商拉動台灣本土製造業的發展,同時由於新產業的資金與法務需求龐大,也帶來許多跨領域的就業機會。 基於目前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關聯性,成功的產業政策,必然涉及國家的科技政策規劃。而依據《科學技術基本法》,明定政府每四年必須綜合考量國家發展方向、社會需求情形及區域均衡發展,制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並透過「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廣納各界意見。四年一次的會議,正是由下而上、全民參與國家科技政策與資源分配的重要機制。 筆者注意到,今年(二○二○年)十二月即將舉辦的「第十一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分為四大議題,包括:「人才與價值創造」、「科研與前瞻」、「經濟與創新」、「安心社會與智慧生活」,並規劃小組會議、公共論壇及線上直播等方式,讓各界專家與有志公民,都能參與討論。以「經濟與創新」為例,正是型塑台灣對於未來創新經濟產業政策的核心主題,是「尋找下一個台積電」的旅程。 「尋找下一個台積電」,不僅關乎國家的位置,更和產業、個人息息相關。前不久,有一則新聞比較今年台韓前十大富豪,台灣平均年紀七十二歲,比韓國年長十三歲。而韓國的年輕富豪,主要是從網路、遊戲業崛起。台灣今年也進入5G元年,未來是不是能有一波新的年輕產業領袖崛起,令人期待。
江雅綺 2020-11-02
「乾淨5G」中美科技冷戰又一章

「乾淨5G」中美科技冷戰又一章

相比《布拉格提議》的廣泛主張與《歐盟5G工具箱》的「多元」訴求,今年四月美國提出的《乾淨5G》標準,則顯得具體、明確許多。(彭博社)   江雅綺/北科大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繼成功聯手英國在5G建設中封鎖華為之後,美國政府委託智庫提出「電信網路服務安全和信任標準」,宣布是《布拉格提議》(Prague Proposals)和歐盟5G工具箱(5G Toolbox)的延續,藉由最新訂定的網安和信任標準,評估各國電信設備營運商的可信度,以打造一條世界級的「乾淨5G」線路。 回顧二○一九年的《布拉格提議》,有超過三十多國官員與產業代表的參與,針對5G基礎建設的設計、建造與管理,除了強調數位應用的普及對人類社會影響深遠,更指出這些通訊設施不僅要考量科技因素,也要考量政治、經濟與社會層面。 其後二○二○年初歐盟提出的《5G工具箱》,內容則一一針對5G建設可能帶來的網路安全風險,對會員國提出警告,並提出各項因應對策。會員國可以依據各國情況,自行決定採行哪些措施以中和風險。其中有一項重要措施,即是5G設備供應商的安全性評估,強調要建立多元、永續的歐盟5G架構。 相比《布拉格提議》的廣泛主張與《歐盟5G工具箱》的「多元」訴求,今年四月美國提出的《乾淨5G》標準,則顯得具體、明確許多。所謂《乾淨5G》,評估標準主要有政治治理、商業治理等兩大面向,各大面向之下則包涵很多小細項。 進一步分析這些細項規定,核心概念幾乎就是現代民主、法治的標準。例如在政治治理的標準中,5G供應商的總部若在民主國家,則可加分;相反的,若5G供應商有不為國際所接受的政商高強度連結關係,就會扣分。在商業治理標準中,如果5G供應商的企業所有權、公司治理制度是透明、可被檢驗的,也可加分;相反的,若是不透明的國有企業,或是不尊重市場公平競爭制度與智財保護者,就會扣分。 如果以上述的標準來看,明顯是針對來自中國的5G設備廠商。這條乾淨5G,幾乎可說是由美國境內到境外,要設立一條「中國FREE」的通道。只有符合這些標準的5G廠商,未來才能進入「乾淨」聯盟。 現在和美國一同採納「乾淨5G」標準的國家:包含東歐和北歐多國。而在「乾淨5G」名單上的廠商則來自更多國家:有法國的Orange、印度的Jio、澳洲的Telstra、南韓的SK和KT、日本的NTT、英國的O2、加拿大的Rogers、Bell、Telus、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 台灣五大電信的中華電信和遠傳手腳最快,搶先列入名單,之後台灣大、亞太、台灣之星也匆忙跟上,五大電信已全數在「乾淨5G」名單。 筆者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中美「科技戰」已非單純「科技因素」決定,而企業更難以雙邊討好。如今乾淨5G的發展,則再次證明此一趨勢。
江雅綺 2020-08-31
中美科技戰「軟硬兼施」滴水不漏

中美科技戰「軟硬兼施」滴水不漏

英國日前宣布禁用華為5G設備,此舉顯示涉及敏感科技的產業,欲走向國際市場,恐怕愈來愈沒有雙邊討好的空間。資料照片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日前英國政府忽然宣布,全面禁止英國電信公司未來在5G購買華為設備,並要求所有已建置的華為設備須在2027年全面清除,理由是國家安全。無獨有偶,印度政府也在6月29日,以危害國家安全、主權和隱私保護為由,宣布全面下架抖音(TikTok)、微信、美圖、快手……等59個來自中國的「風險軟體」。 華為是中國最重要的通訊設備公司,在全球通訊設備市場中成長快速,有超過30%的市佔率。而抖音是中國近年成長最快的網路應用平台,至今全球有超過20億的下載次數,過去一年成長一倍。兩家公司一主攻硬體一主攻軟體,不但在中國舉足輕重,在海外市場也有強大實力,但同時在全球擴張中踢到鐵板,預告了未來科技戰不限於硬體製造,也包含軟體應用,「軟硬兼施」滴水不漏。 在7月公告之前,英國一直是華為最重要的海外市場。華為的角色有多重要呢?在3G和4G時代,華為同時是英國核心基礎設施和非核心設施的供應商。直至今年1月,英國政府還允許華為成為英國的5G設備供應商,只是不准其參與核心關鍵設施的建置。5月中,華為更宣布將以10億英鎊在劍橋設置研究中心。雙方關係長期良好,但瞬間風雲變色。《衛報》報導,這項決策跟美國壓力脫離不了關係,川普也不避諱的宣稱「這大部分是我的功勞」,並公開強調他會繼續要求其他盟國停用華為。 而在6月公告之前,印度也一直是抖音的重要市場。估計印度十分之一人口、超過1億3000人都是抖音的活躍用戶,尤其備受年輕一代歡迎。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在印度今年獲利預估超過10億美元,最大金雞母就是抖音。話說回來,印度禁用中國APP的做法,或許是受到美國的靈感激發。2018年進入美國市場的抖音,在美國也大受歡迎,而美國也早自2018年來不斷提出對抖音的資安和隱私疑慮,甚且擔心抖音須配合中國網安法律協助政治和情報工作,因而考慮禁用抖音。 中國看似是科技戰升級的受害者?事實上,中國對網路企業或關鍵基礎設施的控制,更是不遺餘力。早在2017年,中國推出《網路安全法》,對資安、隱私、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十分嚴密,但更重要的是要求業者為了「國家安全」目的,必要時須替中國國家安全及公安機關提供支持。最近針對香港推出的《國家安全法》,也要求科技公司必要時須應主管機關要求、交出使用者的數據資料,且無須通知使用者。 過去人們總認為科技是全球的共通語言,是中性領域,沒有意識形態的問題。但中美科技戰的節節升級,顯示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的影響,是實務正在發生的問題,涉及敏感科技的產業,欲走向國際市場,恐怕也愈來愈沒有雙邊討好的空間。
江雅綺 2020-07-20
OTT、有線電視與MOD誰領風騷

OTT、有線電視與MOD誰領風騷

武漢肺炎疫情緊張期間,人們最大的室內娛樂之一是追劇,因此各家境外與本土串流媒體服務(OTT)的流量暴升,但值得追問的是:人們在家中可以上網、當然也可以看電視,那有線電視和MOD的營利是否也同時大爆發? 不巧,有線電視訂戶數從二○一七年第三季的五二四.八萬戶高點,一路下滑,到二○二○第一季剩下四九三萬,收視戶流失逾三十萬戶。同樣在電視上播出的MOD卻呈現不同的結果:二○一七年MOD訂戶數一六○萬、二○一八年已逾二○○萬、二○一九年達到二○九萬戶高點,至二○二○年第一季,MOD訂戶數尚維持不墜。訂戶數成長,終於讓MOD結束長達十四年的虧損,首度開始嘗到獲利的甜頭。 從數字看來,二○一七年是有線電視與MOD的分歧點,今年在OTT強攻之下,MOD也展現了比有線電視更強的韌性。究竟原因為何? 五月下旬,有一則少為人注意的消息:立院質詢新提名的五位NCC委員,立委提到目前有線電視每月每戶「行情價」約支付二四○元給頻道商,作為頻道影音內容的授權費,但每月二四○元的分配並非依據收視率的表現、而是按慣例給頻道位置在二○至八○、被業界戲稱為「二四○俱樂部」的頻道。既然頻道位置比頻道內容更重要,這也就導致頻道內容缺少競爭與創新的誘因。 立委質詢中也提到,現今數位匯流時代,數位電視可容納一千個頻道。為了觀眾的收視權益,實宜改變「萬年頻道表」,將所有頻道依照頻道屬性區塊化重新排列。立委所提的頻道區塊化排列、及頻道依據收視率分配權利金,以促進影音內容市場的合理競爭、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十分巧合,正與二○一七年後MOD開始推出的新分潤制度一致,也正提供了MOD和有線電視訂戶數於二○一七年走向分歧的有力解釋。 面對境外OTT內容的文化入侵,「台流」是否崛起的關鍵,正是產業的市場機制,是否能鼓勵所有創意與智慧的投入、得到合理的利潤。顯然,立委和官員們也都深知台灣影音內容產業的病灶所在。依據立院紀錄,五位被提名的委員都表示支持公平競爭、公平分潤的概念,並承諾將在六個月內研議訂定「有線電視頻道授權費分配辦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
江雅綺 2020-06-09
推動數位經濟 NCC需要組織大改造

推動數位經濟 NCC需要組織大改造

當各行各業都因為新冠肺炎傳出災情,有一個產業卻很可能逆勢成長:那就是配合大家居家防疫的需求,一切有關的「防疫經濟」。(資料照)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當各行各業都因為新冠肺炎傳出災情,有一個產業卻很可能逆勢成長:那就是配合大家居家防疫的需求,一切有關「防疫經濟」、「宅在家經濟」的商品服務:例如配合隔離政策在家上班的雲端工具、醫病無需面對面接觸的遠距醫療、或者假日避免外出旅遊的數位內容娛樂系統。猶記當年SARS爆發,也曾引起一陣「電子商務」的熱潮。十多年過後,台灣社會的智慧數位科技進展快速,相關商業應用更是日新月異,數位經濟不是口號,而是早已穿透人民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的現實。 也因此,NCC(國家通傳會)近日提出的傳播政策白皮書,雖然尚未成為定案,但因為其中提到許多關於數位匯流發展的規範方向,包括OTT TV的監管、不同平台的競爭、數位內容的提升…等與數位經濟息息相關,非常值得關注。 在討論政策內容之前,有一點前提需要檢視:NCC組織法的第二條規定該會掌管法規:「…通訊傳播相關法規,包括電信法、廣播電視法、有線廣播電視法及衛星廣播電視法,…。」也許和大家的常識不合,但上述法規其實從未提到「數位」或「網路」兩字,嚴格來講無法由組織法直接推論出NCC是「數位」或「網路」的監理單位。 一般民眾之所以常常誤認網路屬於NCC所管,其一可能因為人們透過電信公司使用上網服務,而電信公司屬「電信法」的規範對象、確受NCC監理。其次,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受廣電三法規範,也是NCC監理對象,而廣播電視頻道現今幾乎都有網路版,電視上有的,網路也都看得到,這也讓人們產生一種「網路內容」屬於NCC所監理的印象。 由於和網路營運與網路內容高度相關的電信商和廣電媒體,均受NCC監理,讓NCC做為「網路內容與服務」相關產業的主管機關,似乎也很合理。但問題在於NCC的組織規劃,從來就不是因應這些後來衍生的網路內容或數位服務產業。二○○三年成立的NCC,乃是因應當年的媒改運動,在言論自由與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大旗下,設立了一個全新的「獨立機關」。 電信商掌握國家基礎關鍵設施,而廣電媒體使用國家稀有公共資源,同時避免政治箝制媒體,因此NCC組織設計應有高度的獨立性與專業性,方有監理的正當性。 但相對於電信商偏重國境內的硬體基礎建設,而廣電媒體屬於線性、中心式的內容發送,網路世界多元活潑、跨越國界的特性,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典範模式。我們很難想像,要擔負起媒體自由與言論自由責任的公正機關,可以立刻變身為百花齊放的網路世界主管機關。在實務運作上,也很難讓一個監理單位,適時變臉為「促進產業發展」的輔導單位。 NCC的組織發想,來自於美國的聯邦通傳委員會FCC,再加上台灣獨有的政治與媒體條件,是否適用於台灣現況,本來就不無疑問。正逢數位匯流政策變遷之際,NCC的組織定位,也許正是集思廣益的好時機。
江雅綺 2020-03-09
大選結果 是台灣選民的意志展現

大選結果 是台灣選民的意志展現

回顧二○一八年的選舉結果,有不少專家認為是執政黨「堅持改革」所造成的失敗,但如果一切以選票定論,二○二○年也可說是「堅持改革」的成功。
江雅綺 2020-01-13
孟晚舟事件一週年 美中科技戰對台灣的警訊

孟晚舟事件一週年 美中科技戰對台灣的警訊

華為前財務長孟晚舟目前被軟禁在溫哥華的豪宅中,腳上還戴著電子腳鐐,圖為10月1日她離開豪宅前往法院。(美聯社) 江雅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 科技戰是美中貿易戰的重要層面,而5G的佈局則是美中科技戰的關鍵戰場,在華為創辦人之女、首席財務長孟晚舟因故在加拿大被軟禁的一週年間,我們看到美國擴大對華為的打擊力道,包括將華為列入貿易黑名單、限制對華為出售美國製產品、禁止美企使用FCC基金採購華為和中興通訊等威脅美國國安的設備、華為手機不能內載Google安卓系統的服務…等。 但是華為也不是省油的燈,它採取了兩項策略對抗美國的封鎖。 第一是「以美國法律治美國政府」的法律戰:日前華為向美國法院提交起訴書,主張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CC)有關禁止華為參與聯邦補貼資金專案的決定,違反美國憲法和行政訴訟法,這已是華為今年第三次在美國法院控告美國政府。前兩次分別為今年三月指控美國禁止採購華為設備條款違憲、六月控告美國商務部扣押華為設備。 第二是讓華為技術與美國脫鉤:這項策略包括尋求美國以外的供應鏈及研發自有技術。在建立多元供應鏈的部分:華為今年推出的高階手機,號稱「去美國化」,完全沒有任何美國提供的零件,改由其他外商或自家零件供應商取代。 在大幅研發自有技術部分:原本在5G的專利佈局,華為就相當積極。截至今年四月,華為歐洲電信標準協會的資料庫中,佔有5G關鍵專利共一七七九件,全球第一;第二名NOKIA公司一五五○件;第三名三星一四七四件;第四名LG公司一四五九件;第五名高通一二七三件。但若加上第六名中興公司一二三四件、第九名中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五五三件,則中國系統在榜上共佔有三名。 在華為與美國脫鉤的角力中,台灣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因為中國為達成技術自有的佈局,勢必需要大量的高階人才,而與5G高度相關的晶片設計、半導體等產業,幾乎都是台灣的強項。在美國對中國拉起封鎖線之際,更顯得台灣人才的珍貴。 十二月初《日經》報導指出,近十分之一的台灣半導體業的研發工程師,已被大陸以三倍高薪挖走。雖說這樣的挖角趨勢早自二○○○年開始,但隨著中美科技戰的升高,挖角風愈演愈烈。從鎖定高階經理人、到直接挖走整組團隊,大陸撒下重金不手軟。這也讓台灣二○一三年為了防止營業秘密外流中國、修正《營業秘密保護法》加重刑罰,幾乎淪為具文。因為當人才外流、腦中的營業秘密自然也就跟著外流,根本無從防範。 大陸持續挖台灣的人才寶庫以補足自家產業弱點,最後的目標自然是取台灣製造而代之,完成「中國製造二○二五」的拼圖。台灣政府也有高度警覺,近年來在保護核心關鍵技術的智財和法制上,不斷強化防範。但除了防範智財外流外,可能也要多多提供留住人才的誘因,否則,智財是死的、人才是活的,人才會創造新的智財,這是最珍貴的資產。
江雅綺 2019-12-09
從戰爭到讚爭: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混合威脅啟示

從戰爭到讚爭: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混合威脅啟示

蘋果公司日前將香港示威者追蹤警方動向的手機應用程式「HKmap即時地圖」下架,理由是它被用來伏擊警察而違反蘋果規定,但開發商不認為這款APP違法。(法新社檔案照) 江雅綺/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反送中運動延燒至今,在許多面向足以提供台灣深刻的啟示。單就台灣近年來許多人關注的資訊戰與混合威脅的科技手段,於反送中運動中幾乎輪番上演。 首先是資訊安全:根據香港傳播學者李立峰的團隊研究,傳統媒體由於在政府掌握之中,網路平台則是抗爭運動者的利器。但當大型網路平台也可能受到政府利用之時,小型而議題聚焦的數位平台異軍突起,同時保密性較高、安全性較佳的通訊軟體,也成為示威者偏好的APP。但資安與政府監控的攻防並未就此而止。示威者偏好的通訊軟體今年中遭受網路攻擊,雖然中國政府否認發動駭客攻擊,但香港警方其後鎖定了一個有兩萬名成員的聊天群組的管理員,在晚上持搜捕令到他家,要求將手機解鎖,以確認群組中的極端份子名單。 其次是網路不實訊息(假新聞)的傳播,試圖擾亂群眾對事實的認知與理解:八月時社群媒體龍頭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即宣布,中國政府透過「網軍資訊戰」,針對香港反送中抗爭散播假新聞與惡意抹黑,試圖誤導輿論帶風向。推特首先發難,關閉超過二十萬個推特帳號,同時禁止大陸國營媒體的廣告在推特上露出。臉書緊接著刪除了七個粉絲專頁、三個社團及五個帳號,原因是涉及造假、並發現這些帳號和中國有關聯。谷歌(Google)也接著宣布,旗下影音串流服務平台YouTube關閉二百一十個頻道,原因是這些頻道顯然針對香港抗議活動展開「協同影響行動」,企圖操縱輿論。 最近則是以市場力量影響科技公司的行為:一款結合自願者共同提供抗爭者與警力即時位置的地圖應用程式HKMap.live,蘋果公司(Apple)先是拒絕讓它在iOS軟體商店上架、過一天又決定讓它上架、兩天後又決定將它下架,反反覆覆,充分呈現了科技公司面對中國市場力量的掙扎。谷歌亦然,在Android的商店中下架了一款能讓使用者扮演香港示威者的遊戲。 在美國智庫專家撰寫的《讚爭》一書中,作者指出由於愈來愈多的資訊交流透過數位平台實現,影響人心士氣的關鍵,已不限於傳統媒體的文宣形式,只要一支智慧型手機和幾秒鐘,任何人都可以加入這個由四十億人組成的數位生態圈。每個人只要按讚、分享,都將成為這場「資訊戰」的一員。 《紐時》記者桑格(David E. Sanger)在新書《完美武器的誕生:網路攻擊如何破壞社會信任,挑撥國際關係、影響國家安全(The Perfect Weapon:War, Sabotage, and Fear in the Cyber Age)》也提到,戰爭狀態與和平狀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網路科技引發的衝突正介於此灰色地帶:包括北韓、中國、俄羅斯和中東,透過各式各樣的網路攻擊製造混合威脅,即使美國自己亦然。 當非典型戰爭的科技攻擊已成為新常態,上網中的你與我,都已成為「讚爭」的潛在小兵。或許我們無法阻止惡意軟體直搗關鍵基礎設施的核心,但至少我們可以在運用科技工具分享資訊之前,先想想它是不是未經充分查證的不實訊息。
江雅綺 2019-10-21
蔡總統博士論文讀後感

蔡總統博士論文讀後感

堪稱是台灣史上最熱門的博士論文公開上網,筆者趕快下載一睹為快。遮住論文作者的大名,筆者的讀後感想是:就一篇法學論文而言,它有幾項特色: 國家圖書館今晚宣布,總統蔡英文的博士論文電子檔除了授權民眾可以在線上檢索、瀏覽之外,也授權可以下載及列印。(記者林曉雲翻攝)   首先,除了法律規範的分析,它也用了大量的產業分析與經濟學概念,來解釋國際經濟活動的成因與各國產業結構的變遷。通常不管法律或經濟,都是相當嚴肅而難免令人感到枯燥的學問,但作者擅長敘事,文字也很流暢,往往讓讀者看來像在講一個又一個國際貿易的故事。 例如在已開發國家的貿易爭端章節中,作者舉美國、歐洲、及日本鋼鐵業之間的衝突為例:解釋美國鋼鐵業的定價策略和日本、歐洲的鋼鐵業不同,導致在市場上,美國鋼鐵業不敵日本和歐洲的產品。但是美國業者多次嘗試援引國貿法條款,希望限制外國鋼鐵的進口,卻被美政府打槍。業者只好轉和日本談判。當日本同意降低鋼鐵出口後,卻又引來歐洲的不滿,要求日本對歐洲也要一視同仁。而當日本也同意歐洲比照辦理時,又引來消費者團體抗議。市場上的爭端永遠吵不完,而各國政府的貿易策略也要不斷因應挑戰。如此高潮迭起,讀來頗為引人入勝。 其次,在論文中,常可見作者關注「當代」的先進議題,如環保、勞工、科技、能源等,對當時的國貿理論做出反省與批判。但於理想的法秩序之外,也可見作者理解現實社會與政治運作的困難,最後必須提出折衷的改革方案。例如作者提到在追求自由貿易的過程中,最常遇到國內市場的壟斷者—既得利益者—的阻撓,此時若能提出讓他們覺得損失較小的方案,改革比較容易推動。其次,作者也提到,就算自由貿易最終能帶給整體社會較好的經濟果實,但在這過程中,有許多對現實不滿的人,也會提出反對意見。作者對這些自由貿易過程中的「輸家」,帶著同理心,認為必須要體會他們的主觀感受,而非只是一味強調理性分析與客觀數據。 閤上論文,筆者想,若不認識作者,可能會覺得這位年輕女博士當年處理的議題:不管是國際政經的情勢、產業轉型與經濟成長的挑戰、或是所得分配的社會公平…,怎麼如此恰巧都是台灣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這位年輕的女性,當年一定也沒有想到,三十五年後她會變成台灣的總統! (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江雅綺 201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