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榛嚴相關文章

民進黨新任秘書長徐國勇能把黨從坑陷裡拉拔起來嗎?

民進黨新任秘書長徐國勇能把黨從坑陷裡拉拔起來嗎?

徐國勇甫於八月廿七日接任民進黨秘書長,賴總統何以欽點他?徐秘書長有什麼風格和作為?他說黨最大的策略是選舉要贏,民進黨2026年地方選舉和2028年總統暨立委的前景如何?  一、賴總統為何欽點徐國勇擔任民進黨秘書長? 總統兼黨主席賴清德於 2025 年 8 月 20 日中常會宣布,由前內政部長徐國勇接任民進黨秘書長,原因包括:   從政經歷全面完整:徐國勇是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畢業、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國立海洋大學法學博士,歷任國小教師、律師、市議員、立委、行政院發言人、政務委員、內政部長及政論節目主持人,學經歷極豐富,熟悉地方生態與政策溝通,被認為能擔任「全方位」黨秘書長 。   與賴清德長期默契良好:二人共事於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期間,卓榮泰任秘書長,徐任發言人,賴對其反應快、執行力強十分信任,是「心中第一人選」 。 展現「用人唯才、不分派系」訊號:在罷免失利、人事調整刻不容緩時,賴清德仍突破派系考量,選擇具戰力與信任基礎的徐國勇,展現整合能力 。  徐國勇回應任命責任感強 徐表示:「戰士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顯露其對黨務使命的承擔。他接任後表明首要任務是熟悉黨務,並強調「選舉只有一個字,就是要贏」。  二、徐國勇的風格與作為特色  直接真誠、堅持原則:他強調「絕不說謊話」、「有問題就直接溝通」,不迴避問題,但承諾以事實為基礎來溝通。   政策與輿情溝通能力強:曾擔任行政院發言人與政論節目主持人,擅長把政策深入淺出地傳達給黨內與社會大眾。   願挑重擔、連結基層與地方:徐從基層做起,熟悉地方結構,並期望深耕基層、串連地方黨公職合作。   跨派系、有協調能力:他與賴、卓為「薯條三兄弟」,展現府院黨強烈合作氛圍,也不認派系,主張公平公正處理黨務。   三、民進黨 2026 地方選舉與 2028 大選前景如何?  2026 地方選舉:黨內重視「藍天變綠地」目標 民進黨鎖定新北、新竹、宜蘭、台東四個關鍵縣市作為收復重點。例如,新北市初選已形成黨內態勢,新竹市過去因棄保效應失利但仍是收復目標。  罷免失利暴露動員能力與信任弱點:2025 年「726 大罷免」幾乎全數失敗,暴露民進黨動員力衰退與信任缺失,若不檢討,恐導致 2026 及 2028 選戰全面失守。   2028 總統與立委選舉  總統:賴清德仍有優勢但挑戰高:民調中民進黨支持度約 35–36%,國民黨約 22%,民眾黨約 10%,但朝野支持度接近,沒有壓倒性領先。 媒體人黃暐瀚指出,如今「民主」「進步」「抗中」「親美」「文宣」等形象出現弱化跡象,民進黨需重新構築盤算,否則賴連任難保。   在野整合與藍白合變數高:未來若在野整合、民眾黨與國民黨合作,可能使選戰回歸一對一格局,增加挑戰。   立委選戰傾向進入「二大一小」局面:國會結構可能呈現三黨並立狀態,若民進黨席次減少,難以單獨過半,反制力下降,對總統連任布局不利;不過緊接地氣民心的效率施政,以及適度的「憂患意識」,能激發博大的戰鬥精神和向心力。  過了數年「幸福快樂、自由自在」的媒體生活後,前部長徐國勇在此民進黨艱困時刻,本著「戰士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的精神,接受賴總統的徵召,重回政壇,綜理繁重黨務,真是義無反顧,神勇可嘉也。 基於過往發言人及主持人等經歷,徐秘書長歸納出「2222心法」,亦即針對造謠攻訐,須在2小時內、200字新聞稿、2張圖卡、2分鐘內影音,來進行簡單快速的闢謠;「大罷免大完封」後重新開機、痛定思痛的民進黨黨務工作,及時全面次第展開了!
尤榛嚴 2025-08-28
黃國昌搶先宣布參選新北市長,然後呢?

黃國昌搶先宣布參選新北市長,然後呢?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宣布參選新北市長。圖片來源:黃國昌臉書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宣布參選新北市長,當然引起各黨派、各界關注,有什麼影響?不過「川伯」台北市長李四川久有高聲望,被蔣萬安市長稱不管川伯在哪都會「甲你攬牢牢」;黃國昌表示也非常尊敬他,將來藍白尋求合作推出新北市長人選的可能性如何?方式如何? 黃國昌強調,如果藍白(泛藍國民黨與民眾黨)能夠合作推出「最強人選」,他從來不排斥這樣的形式,願意保留善意與彈性空間。此舉的政治影響,可以提升民眾黨能見度與影響力,黃國昌作為黨主席、立委,若參選將把焦點從立法院戰場轉向地方選戰,有助於拓展民眾黨在地方的行政與組織能量。也可以加劇藍綠白之間的競爭格局轉變,若三方分裂,各拿約三成支持,將使局面極度開放,而黃國昌亦點出此風險:「藍白各三成,卻都輸給綠營」這是簡單的數學邏輯。並且引導在野整合的壓力向國民黨傾斜。 黃的積極表態轉化為壓力,讓國民黨必須考慮整合策略,避免內部分裂,特別是在他責無旁貸地選擇在新北出戰這件事上。國民黨立場尚未明朗,國民黨目前坦言「將持續與藍白對話」,尚無鎖定提名人選,也未明確是否願進行整合,李四川僅輕聲說願意承擔。另一方面,民進黨則認為藍白合作能否在新北落實,是國民黨必須面對的挑戰。 「川伯」李四川 的高度呼聲與形象:目前媒體與藍新北派系的民調中,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被視為藍營中最有機會的「最強棒」。國民黨藍委洪孟楷也表示「挺民調最高、最有機會贏的人選」,暗示李四川具備高度支持度,何況洪孟楷以上次新北市立委得票最高者之姿,他也有不低的參選市長的意願啊。 至於藍白合作的可能性與操作方式:黃國昌從 2025 年初就多次提及,若有藍白協調或初選機制,他「完全不排斥」自己參選,並願意透過民調競合方式整合陣營。媒體專家黃暐瀚也給出具體參考:「國民黨只要同意由藍白一起比民調——如果黃贏,國民黨退出;如果對方贏,黃可以不選,這是一條務實可行的合作路徑。」但目前國民黨尚未表態願意進入民調協商模式,只是延後至黨主席改選之後再做決定。 李四川有如政壇網紅,知名度很高,不過說起來有點虧待他,因為他幹了台北縣、新北市、高雄市、台北市多年的副市長,才要爬升市長,韓國瑜、蔣萬安卻沒當過副市長啊,而且川伯也已68歲了,公務從基層工程做起數十年也夠勞累了,退休年齡已過還得負重選偌大的新北市長,不能回歸鄉野悠閒的含飴弄孫,難道一切都是命運?至於黃國昌,能演善變,蹭新聞聲量海市蜃樓的很認真,看不出來他是當年「太陽花」反國民黨專政的主力之一。別忘了苦幹實幹、默默經營多年的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別忘了1989年到2004年尤清、蘇貞昌兩位民進黨縣長接力賽跑輝煌建設奠基的時代。球是圓的,人在做、天在看,2026的新北市長不是只有某黨(組)某人才是「必勝必贏」的。
尤榛嚴 2025-08-21
有英國前首相強生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英國前首相強生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英國強生前首相,日前應邀來台訪問,發表演講並與總統賴清德、前總統蔡英文面談,對台灣有何意義?有何幫助? 英國前首相鮑里斯·強生(Boris Johnson)應邀來台訪問,從外交與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對台灣具有象徵性與實質性的多重意義。以下是此行可能帶來的幾個層面影響與幫助: 一、政治與外交象徵意義 國際支持的象徵 強生曾是英國首相,也是國際知名的政治人物,他的來訪代表著國際自由民主陣營中重量級人物對台灣的支持,具有強烈象徵意義,特別是在當前台海局勢緊張的背景下。   對抗中國壓力的間接助力 雖然強生不再擔任首相,但其影響力仍在,他的來訪無疑是對中國外交封鎖的一種「軟性突破」,展現台灣在國際社會仍有聲量與支持。  二、實質外交與經濟潛力 強化台英非官方關係 雖然英國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雙方在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往來密切。強生來訪可進一步促進雙方在這些層面的交流與合作。   經貿、科技合作推手 強生在任內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自由貿易,他的訪問可能為英國企業與台灣之間建立更多合作機會,特別是在半導體、綠能、AI等戰略產業。  三、國際媒體關注,提升台灣能見度 媒體效應與國際能見度提升 強生是全球媒體關注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容易被國際媒體報導。此次訪台不僅能讓國際更多關注台灣,也可能引發對中國對台政策的再討論。   台灣作為民主前線的形象再強化 強生長期以來以自由與民主的擁護者自居,其支持台灣更能鞏固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民主前哨」的定位。   四、戰略與安全對話平台的拓展 對台海安全局勢的戰略聲援 強生可能在訪問中發表對印太和平與台海穩定的看法,這類發言雖非官方立場,但具有重要戰略訊號,特別對其他民主國家具有參考價值。   推動更多民主國家人士訪台 他的來訪可能鼓舞更多西方國家議員或前高層官員訪台,形成「外交串連效應」,為台灣在國際上的存在感加分。   總之,強生前首相訪台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他是誰」,而在於他代表的價值體系──自由、民主與反威權,他認同目前台灣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現狀,所有中國對台灣的逼迫與欺壓絕不會得逞。即便他不再具實權,但其來訪對台灣而言,是一場重要的國際政治象徵秀,同時也有助於台英交流、國際關注度、以及戰略對話的推進,正是「德不孤,必有鄰」,「有英國前首相強生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尤榛嚴 2025-08-11
趙少康違法亮票 應勇於面對

趙少康違法亮票 應勇於面對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廿六日大罷免投票,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前往投票時,主動「亮票」給媒體拍攝,引發爭議。趙少康回應,一時失誤,看到記者拍攝,不小心把選票的背面當成正面展示了,這是錯誤示範,非常不好意思。 不過細看新聞圖片,趙少康雙手拿著選票,笑嘻嘻的面向攝影記者,根本就是「擺拍」嘛,怎麼是「一時失誤,不小心露出正面」呢?豈僅「非常不好意思」,簡直是「非常不誠實」、「非常挑釁選罷法」吧!根據「選罷法」規定,投票人圈定後,不得將圈定內容出示他人,違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20萬元以下罰金。 針對「726大罷免」中趙少康違法亮票的事件,確實引發了不少爭議與討論。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42條第1項明文規定:「投票時不得將選票攜出投票所,亦不得拍照、展示或公開選票內容。」 就法律層面來看: 趙少康在投票後當場「亮票」(公開展示選票內容),不論其動機為何,都已明顯觸犯選罷法中關於不得展示選票的規定。這是一個對投票制度保密性和公平性的挑戰,也構成了錯誤示範,特別是對於身為公眾人物、媒體人或政治領袖來說。 從示範效果來看: 趙少康作為資深媒體人和政壇意見領袖,其行為對社會觀感有明顯影響。若此類行為未被追究或未獲適當糾正,可能讓民眾誤以為「亮票」是可被容忍的行為,進而破壞投票過程的保密與公正性。 應否勇於面對? 應該勇於面對。 身為公共人物,應有更高標準的法律自覺與責任感。違法即便是出於情緒或支持某一政治立場,也應承認錯誤並配合相關調查或裁罰,這才是對法治社會與民主制度的基本尊重。趙少康就坦然面對司法吧,不能因為你是大咖名人和能言善辯人物就獨有「豁免權」。 (服務業)
尤榛嚴 2025-07-28
政治不難 拿出良心可以找到明顯答案

政治不難 拿出良心可以找到明顯答案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擔任重啟核三公投正方代表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21日表態,支持罷免國民黨總召傅崐萁,22日一大早就到花蓮陪同罷團、議長張峻掃街,童表示,「政治」兩個字不難,只要拿另外兩個字就叫「良心」,拿出良心,不管是否要支持核三延役或是否罷傅,從良心出發都可以找到明顯答案。 童子賢指出,「政治」並不難理解,若以「良心」來看待政治,便可釐清許多是非。他的說法中蘊含了一種倫理觀點,認為不論是針對核三電廠延役與否的爭議,或是對於傅崐萁去留的評價,只要本於「良心」,就能看出對錯。他主張從公民的責任感與道德良知出發,而非政黨立場或個人利益來作判斷。 童子賢長期關心公共議題,先前在核三公投中已展現其理性論述與社會參與的一面。此次站出來支持罷免傅崐萁,不僅是表達對特定政治人物的不滿,也象徵著他對於政治清明與價值導向的堅持。這一行動也呼應他對「良心政治」的期待——一種以公共利益為核心、以誠信為準則的政治實踐。 簡言之,童子賢此次的表態與行動,反映出他希望以一種更有道德感、更接近人民情感與正義感的方式參與政治。他的發言與行動,不只是針對某一個人,而是在倡議一種更具價值導向的政治文化。 童子賢所說的「政治等於良心」,其實是在呼籲政治人物與參與政治的人,應該懷抱對人民與社會的責任感,而非只為了權力、利益或選票而行動。這句話在台灣當前的政治脈絡中,格外有意義。 那麼,台灣目前需要什麼樣的「政治良心」?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看: 1. 誠實面對世代與社會問題 台灣面臨高房價、低薪資、人口老化、少子化等結構性問題。真正有政治良心的領導人,應該要願意提出長期解方,而不是只講討喜、短期的口號。 例如:年金改革、教育改革、稅制公平,這些議題常常不討好,但卻關乎未來世代的生活品質。 2. 超越藍綠對立,回歸人民需求 政黨惡鬥與意識形態對立,常讓重要政策卡關,例如立法院內的肢體衝突或程序戰。 台灣需要有政治良心的領袖,能夠拉高政治格局,以公共利益為最優先,而非政黨利益。 3. 面對中國壓力,堅守民主原則 在兩岸關係的壓力下,有些政黨或政治人物可能為了選票或短期經濟利益,妥協民主立場。 真正有「政治良心」的人,應該捍衛台灣的自由制度、言論自由與人權,不向威權靠攏。 4. 誠信與透明,不濫用權力 貪腐、圖利特定財團、酬庸、黑金政治等問題依然存在,人民對政治信任低落。 「政治良心」意味著在擁有權力的同時,能自律、接受監督、透明處事。 5. 為青年與未來發聲 很多年輕人感受到未來感不足、社會流動困難。政治良心,應該要看到年輕世代的困境,給予機會與希望,而不是把青年只當作選舉動員工具。 總結一句話:台灣當前需要的「政治良心」,不是口號,而是一種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誠實、對未來有交代的態度。
尤榛嚴 2025-07-24
疑難雜事、麻煩困頓通通賴給賴清德?

疑難雜事、麻煩困頓通通賴給賴清德?

圖片來源:賴清德 臉書 近期很多人面對大大小小任何問題,最後常抱怨「賴清德總統要負責」,疑難雜事、麻煩困頓通通賴給賴清德,颱風、水患、車禍和居民鬥毆罵街等,賴清德都要負責?又如十三日藍對綠議員陳玉鈴的罷免案,支持游顥的許縣長選前竟說「這是對賴清德的不信任投票」。在朝執政,在野問政,應該怎麼做才好?   這個現象,正是政治責任與公共情緒交織的反映。當社會問題頻繁發生、民眾感受不滿時,執政者往往成為情緒宣洩的出口,而「口水戰」式的「賴清德要負責」這類說法,就是一種象徵性的責任歸咎;其實各級政府分工合作,分層負責。 為什麼「賴清德要負責」會成為流行語?  總統作為國家象徵:賴清德是中華民國現任總統,人民自然把他視為國家最高責任者,對各類問題產生「他應該管、應該解決」的期待。   政策結果與執政者綁在一起:不論是物價、治安、能源、房價,這些看似日常生活的小事,背後都有政策牽動,因此民眾直覺認為「你當政,你就要負責」。   網路語言的嘲諷特性:在社群媒體或PTT、Dcard等地,「通通賴給賴清德」也成了一種黑色幽默或諷刺手法,反映出對政治現況的不滿與無奈。    那麼,「執政」與「問政」應該怎麼做比較負責任? 對執政黨(以民進黨為例)來說: 回應民意要快、要準確:對於重大事件、社會風波不能推諉,要有清楚的說法與具體作為。   落實問責制度:官員出包、政策失靈時,應該有人負責,透過制度展現誠意與改革決心。   加強政策說明與溝通:不是只有選舉時才接地氣,平時也應透過簡單清楚的方式,讓民眾理解政策內容與苦衷。   對在野黨(如國民黨、民眾黨)來說: 監督要有建設性:批評是必要的,但不只是喊口號,更要提出具體替代方案與可行策略。   避免無限上綱、模糊焦點:將所有問題都推給總統,雖然有宣傳效果,但長遠看會削弱自身公信力。   連結基層、反映真實需求:在野問政不只是立法院的質詢,更要深入地方,真正理解民怨從何而來。   總結一句話: 民主政治不是「通通賴給賴清德」這麼簡單,而是全民共同參與、共擔責任的過程。執政者需負最大責任,但人民也不能只是抱怨,而是要監督、參與、表達,讓政治朝著更健康的方向前進。問政者更應該提出解方,而非只會「點火」或「卸責」、「裝可憐」、「裝無辜」等。
尤榛嚴 2025-07-18
「小罷免」藍對綠陳玉鈴罷免案未通過的觀察

「小罷免」藍對綠陳玉鈴罷免案未通過的觀察

民進黨南投縣議員陳玉鈴。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立委「大罷免」案之前的全國唯一一場,也是僅有的藍對綠、以罷制罷的「小罷免」案,國民黨前縣議員、游顥立委的好友蔡宜助領銜罷免民進黨縣議員陳玉鈴,終於在十三日投票完成了,同意罷免票獲12160票,不同意罷免票5867票,但因前者占該選區(竹山鎮、鹿谷鄉 )有投票權的總公民數57207票的21%,未達四分之一即25%以上,雖然同意票遠多於不同意票,罷免案仍未通過。 選前雙方雖大力動員、互別苗頭,蔡宜助、游顥採高調,逐街巷拉票、數千人造勢晚會、還請來雲林縣長張麗善及彰化縣長王惠美等助陣;陳玉鈴則較低調,她相信多年來平常為地方熱心的服務,會受到支持 。總投票率僅三成一,顯然同意罷免方有四分之一的門檻,看起來不很高,卻是沉重的壓力。因為一般罷免案,投票意願都不會高,投票率不像正規選舉容易衝高。 陳議員未被罷免,不過不同意票僅接近同意票的半數,有其落差;二成一的同意票,若再多兩千一百多票,就達四分之一(二成五)的標準,罷免就成功了。所以陳議員之未被罷免,也是有一點驚險。不管罷免方或被罷免方,都要積極催高投票率,「安心」指數才會比較高。 有人說這次特殊的藍對綠「小罷免」,對步步接近、戰鼓聲聲的「大罷免」有什麼「指標上」的意義,未免稍有誇大,不過起碼謂之「熱身賽」並無不可。罷免游顥那一場不是726,而在823,角色由「罷免對方」而轉換為「承受罷免」,一戰剛過,另一戰號角又吹起了,反正人民最大,靜待和尊重選民們的決定吧。 (服務業)
尤榛嚴 2025-07-16
十三日「山谷」地方也有個全國第一場的「小罷免」

十三日「山谷」地方也有個全國第一場的「小罷免」

前國民黨縣議員蔡宜助領銜提出罷免現任民進黨縣議員陳玉鈴。圖片來源:蔡宜助臉書 立委國民黨24:民進黨0的大罷免案,近日風起雲湧、緊鑼密鼓的進行著,再過三個多星期即7月26日就要投票了。有人說「堅守民主精神要投不同意票」,錯了,罷免是於法有據的一項民主活動,罷不罷免某公職人員和民意代表,由選民自己決定,投同意票或投不同意票都是「堅守民主精神」才對。 大家別忘了,26日大罷免投票之前,13日也有個「小罷免」,全台只有一場only one,在南投縣竹山鎮、鹿谷鄉選區,由前國民黨縣議員蔡宜助領銜提出罷免現任民進黨縣議員陳玉鈴案,理由是陳議員「說謊成性」,未熱心服務選民;陳議員則不解為什麼會被罷免的理由,她解釋她在議會替選區爭取了很多建設,選民服務也有口皆碑,她也沒有違法犯什麼案子,可能是對公民團體提出罷免「常提爭議法案而未對地方實質有效」的立委游顥案(補件剛成案,8月23日投票)的報復,有一點「掃到風颱尾」(台語)的樣子,游委員指責陳議員「操作對立,是南投最大的傷痛」;不過換位思考,對方可能也指點游立委「操作對立」喔。 反正生米已煮成熟飯了,竹山鎮民和鹿谷鄉民將在十三日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投票,陳議員表示會正面、誠實的面對,國民黨提出的罷免案也將接受選民的公平公正的檢驗。民主的過程和功能,就是這麼一回事,不管罷免成不成,雙方都要坦然而「敬謹」的接受選民的意向和決定,投票過後,大好的前程和願景,仍然寬廣的展現在眼前,繼續努力如常的為民效勞、服務,「苦民之苦,樂民之樂」,不要有太高或過熱的得失之心,一言以蔽之,就是需始終維持一個「平常心」和「歡喜心」罷了! (服務業)
尤榛嚴 2025-07-04
把媽祖牽扯到「台獨」,馬英九不是笨是惡質 

把媽祖牽扯到「台獨」,馬英九不是笨是惡質 

圖片來源:取自中國官媒央視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出席海峽論壇後繼續中國行,參訪廈門航空的媽祖展區時,以台語表示,台灣人信奉媽祖,「媽祖大陸來、台獨她不愛」,引發軒然大波。   這句話絕對不是馬英九的「脫口而出」的「口誤」,而是行前在台北早就熟練準備的「類對岸心戰空飄氣球洗腦標語資料」,不是唯一,而是「之一」, 一、兩個星期大陸行程內,陸陸續續有不少「傷台奉中」,假藉神明、祖先和民族復興的旨意,「哽咽」、「動容」、「淚流」的來對台灣人統戰、愚民,聰明人看得出來。 馬英九前總統日前在中國大陸公開發言提到「媽祖大陸來、台獨她不愛」,這番話在台灣引發了廣泛關注與爭議。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分析這段話的目的與台灣社會的觀感。   馬英九的說法目的: 1.政治表態與兩岸統一觀點的呼應 馬英九強調媽祖來自大陸,並說「台獨她不愛」,目的是強化「兩岸同文同種、宗教文化同源」的觀點,藉此否定台獨立場、主張兩岸關係應該更緊密。這也是中國當局一貫強調的統戰論述。   2.文化統戰的配合或呼應 利用媽祖信仰這種兩岸共同擁有的文化資產來傳遞政治訊息,對宗教文化進行政治詮釋。這與中共「以文化促統」的策略吻合。   3.為個人歷史定位或國民黨立場鋪路 馬英九過去一貫主張「反對台獨、維持現狀」,在其卸任後多次訪陸,可能也在為自己建立「和平推動者」的歷史形象,並為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爭取中間選民。   馬英九的發言顯然具有政治意涵大於宗教情感,是以文化之名,進行政治表態。這樣的語言在台灣日益強調主體性、民主價值的社會氛圍中,容易引發反感與爭議。特別是在年輕世代或本土認同強烈的群體中,這種發言會被視為與台灣社會主流價值脫節。 媽祖慈悲為懷、普渡眾生,是兩岸很多人的共同信仰沒有錯,但這是宗教信仰自由,跟政治沒有什麼牽連,馬英九硬說出那樣違背常理的話而且還沾沾自喜、自鳴得意,我們要說,馬英九不是笨,而恐怕純粹就是「惡質」罷了。   (服務業)
尤榛嚴 2025-07-01
閱讀、聽音樂等,勝過老是盯著疫情報導

閱讀、聽音樂等,勝過老是盯著疫情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近日高峰遞增,雙北高中以下停課兩周,教育部次日宣布全國各級學校皆停課至廿八日 ,家長可以請防疫假,居家或防疫所隔離的人愈來愈多了,吾人當然需要隨時留意疫情報導,以作日常生活的參考,但是心情卻要保持冷靜和淡定。 在家時間多了,可以挑一些平常想做卻沒有時間做的家事,或者閱讀一些內容較多想看而挪不出空檔閱讀的一些書刊雜誌,或者聽聽一些音樂,細細品味並放鬆,讓思索、想像的翅膀自由而充實的翱翔,比老是盯著電視和line等窮惶恐、慌張好得多吧? 一年多以來,很多台灣人民一定感受到,突然之間好多不如意的事接二連三的來臨,疫情受中國影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漸趨緩又達高峰,共機共艦不斷擾台,久旱無雨水情緊繃影響農工產業,然後股票陡降千餘點,又逢興達電廠出問題引發大停電等等,所受之困頓、艱苦及不便,眾人感同身受。 冥冥之中,似乎上蒼刻意給台灣人民諸多折磨與難處,考驗我們的意志、耐力和信心,只要我們團結心力,勇敢沉著的面對,必將克服種種難關,再現風調雨順、有情有義的台灣遠大前景!苦盡甘臨,盍興乎來! 配合防患疫情或線上教學之餘,不妨多閱讀、多思考、多欣賞藝文,可以蓄積生活的內涵和能量,何樂而不為!
尤榛嚴 2021-05-18
美美的台灣雨量圖

美美的台灣雨量圖

昨(廿九)日中央氣象局的台灣累績雨量圖,很美,除了部分台東縣以外,從台灣頭到台灣尾都下了雨,多雨區從基隆、新北、北市、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雲林、嘉義到台南,蜿蜒如一條飽吸春水的巨龍在普施甘霖,顏色由淺藍、深藍、深綠、草綠、米黃、淺褐而深褐,雨量也逐色遞增。 好幾個月台灣沒有這麼寬闊而量大的雨了,據統計全台一天進帳的總水量達一千萬噸,對極乾渴中的台灣不無小補。 台灣本是年雨量豐沛的海島型氣候,但因去年無颱風,加之中南部從去年中秋節後的乾季較明顯,多數水庫見底缺水嚴重,甚至影響農業、產業、民生等。這幾天乾旱區陸續傳來及時春雨,臉書、line和媒體傳播城鄉間降雨聲影的片子,令人喜出望外,動容不已,深感科技再進步、文明再發展,仍需珍惜老天爺基本的水資源,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多多惜水、省水和儲水為生活要務。 好在氣象專家說,五月份即將到來的梅雨季,雨量將不小,大家可以期待、盼望。 (服務業)
尤榛嚴 202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