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偉相關文章

反菊潮何來?

反菊潮何來?

身為高雄人,陳菊市長任內的成績,我大致持肯定觀點。查閱歷年縣市首長滿意度與好感度調查,陳菊往往也都名列前茅。然而,不得不面對的是,當今台灣,確實存在一種將陳菊視為天大惡人的「反菊潮」。不論是最近以此發難、二度攻佔議場的國民黨團立委,抑或是頻頻公然嗆聲的柯文哲,乃至二○一八年將高雄綠地翻轉藍天的韓國瑜,靠勢的都是這股「反菊潮」。即便是曾參殺人一般的流言蜚語,也要有那個峽灣、才興得起那風浪。是什麼樣的大脈絡,致使曾是民主鬥士、五星市長的陳菊,如今竟有如此滾滾罵名? 高雄市長陳菊(右)獲《遠見》雜誌頒發市政滿意度5星市長獎。(記者張忠義攝)   筆者以為,「反菊潮」成形關鍵在於:當代台灣那依然畸形的兩黨政治。「藍綠」的兩極光譜劃分,仍廣為眾人所思所想,甚至包括那些號稱第三勢力的小黨與素人:當你自詡為「藍綠之外的第三個選擇」,不就意味藍綠兩大黨的存在難以忽視?而這兩大黨又相去甚遠:國民黨幾乎已俯首稱臣於紅色中國、與台灣主流社會嚴重脫節、黨內充斥牛鬼蛇神,於是,相對人模人樣的蔣萬安之類,就顯得鶴立雞群;而今民進黨防疫抗統、聲勢高漲、人才濟濟,卻也因此,稍有爭議的陳菊等人,就彷彿淪為十二使徒裡的叛徒猶大。甚至陳菊市長任內後期的十全果菜市場拆遷等爭議,看起來都是「對陳菊自己的背叛」。不知讀者諸君是否也注意到了,從倒扁到韓流,其中總有一種聲音說扁、菊或誰「背離」了起自黨外的民主初衷云云,伴隨一派清流的馬、韓等人出來展露「鶴羽」,藍天就再現了,正是這般道理。 因此,要從根本上杜絕此亂象再起,還是要讓台灣走上正常的兩黨或多黨政治。國民黨要倒之外,也要取而代之一個相對正常的新選擇,站去民進黨的對立面。不一定要是現已成軍的民眾黨、時力等,但該政黨必需要有和民進黨伯仲之間的人才質量,雙方在各種政策上相互拉鋸、且不至於拉鋸到有一方跑去通匪叛國。筆者此些建議,不是對民進黨說的,是對台灣的各位說的。 (作者為清華大學歷史碩士,高雄市民)
張經偉 2020-07-17
被忽略的戰略意義

被忽略的戰略意義

罷韓成功之意義廣而多,包括台灣史上首次成功罷免直轄市長的民主方面、高雄人不必再為荒誕市府而遭人譏的尊嚴方面,以及本文欲談論的:國防戰略方面。 韓國瑜高雄得票數     遙想二○一八市長選戰期間,韓國瑜經常振臂怒斥民進黨在高雄長年執政的種種錯誤。在筆者看來,真要說謝長廷—陳菊市府做錯了什麼,就是他們把高雄變得太可愛了:在韓國瑜出現之前,每每外縣市之親人友人與我等聊起高雄,話題不外乎愛河燈會、五月天代言、西子灣觀景、高捷遊玩路線…好像大多數人都忽略了,高雄其實是一座國防戰略重鎮。它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大港,也是南台灣第一大城。倘若有敵軍(尤其是解放軍)試圖攻佔全台,高雄肯定會是他們亟欲拿下的一座灘頭堡。也因此,我國三軍也都有軍事基地屯駐於高雄:鳳山為陸軍、左營為海軍、岡山為空軍(筆者本身出生於空軍眷村)。 韓國瑜及其鐵粉大約又會說這是抹紅抹黑,但罷韓投票前,中國官媒隔海力挺韓國瑜,已讓韓氏此人的立場昭然若揭。當中國意欲武統台灣愈發明目張膽,卻有這般韓國瑜坐擁戰略要地的首長大位,豈不如同吳三桂鎮守山海關?何其有幸我等高雄市民在上週六將他拉下! 又,綜觀前述高雄三大軍眷區所在(一般認為的深藍區),這次罷韓之得票數,也都勝過年初韓之總統得票數、直逼二○一八韓之市長得票數。「軍隊來犯尚可對抗,『觀念』來襲萬難抵擋」,這是法國大文豪雨果對一八五一年拿破崙三世政變的評論。因此我們更能定心的是:看來不是筆者成為自己族群的叛徒,而是我們眷村族群日漸擁抱一個新觀念:台灣主體認同。「反攻大陸」明日黃花(國民黨自己早已不敢喊)、「台獨」又如履薄冰(民進黨現也不談),但你我肯定已有的共識是:拒絕為一己私慾割地、獻城、賣家園的石敬瑭、馬敬瑭、韓敬瑭!軍眷族群可能還是台灣最懂軍事的一群人,如今我們也與台灣的大家一道堅守同樣觀念,願讓台灣國防安全如虎添翼。 (作者為清大歷史碩士,岡山眷村子弟)
張經偉 2020-06-08
台灣人必須記住六四

台灣人必須記住六四

不論往後我國的正式國號為何,「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已然是全民共識。儘管如此(或說正因如此),筆者以為,發生在中國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台人仍應銘記在心。 「中華民族」一詞為梁啟超在清末首創,卻總被現今中國說成「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云云。如果這也讓讀者您難以苟同,我們就該明白「台灣人」也同樣是後天產物:難道左鎮人、矮黑人等會自稱「台灣人」?民族主義乃事在人為之建構(學者Benedict Anderson謂之「想像的共同體」),這不表示它就是錯的,你我身邊眾多生活必需品也都是人們的發明。我們是該看清楚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軌跡,才能將之妥善運用,而不致像中國那樣走火入魔。 這座島嶼上的居民,被劃作一整個共同體,是自乙未割台開始。但日治時的台灣人認同中,還帶有視中國為祖國的成份,作為對抗日殖當局的思想武器。也因此,二戰後國民政府自中國來台,台灣人民是歡天喜地迎接,直到二二八事件狠狠打醒了台灣人的祖國夢。 然而,並非所有台灣人在看透「白色祖國」其實何等恐怖之後,就都萌生了台獨思想。兩蔣獨裁的對抗者之中,也包含一派轉而憧憬「紅色祖國」之人,如呂赫若、鍾浩東、黃溫恭等。二十世紀晚期,台灣社會終於爭取到了中華民國政府的民主化、在地化,新聞資訊亦隨之公開透明化。也因此,紅色中國那毫不亞於白色中國的恐怖,才得以透過傳媒呈現到台灣人面前。其中最駭人聽聞者,當屬六四天安門事件:又一場祖國夢被震天的槍響與哭喊所驚醒。 二二八與六四的死難者皆非台獨,然而他們終讓生存於斯土的我等認清:往後想活得像個人,唯一出路就是擁抱單純的台灣人認同,而非寄望白紅各色的所謂祖國。或許也因為促成台灣主體意識成形的,是這些讓人總是難免傷心的祖國夢醒時分,使得台灣人認同常帶有人道關懷意味,而不似大部份國家的民族主義那樣鐵血。 總之,筆者認為,六四天安門事件如同二二八事件,是為台灣主體意識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一站,應為世代台人所記住。 (作者為中學歷史科代理教師)
張經偉 2020-06-03
中國 總與常識和人性對抗

中國 總與常識和人性對抗

  台灣在抗疫等方面的亮眼成績,使國際挺台呼聲日漸高漲。有外國官員、企業等稱台灣為國家,因而中國官方及小粉紅心碎一地的新聞,必然也會愈來愈多(最近一次大概是潮服品牌UNIF)。不過,值得玩味的是,細看這些稱台灣為國家的眾多文宣、報導、講話,會發現:它們幾乎都是使用「country」一詞。 首先,不好意思,有點掃各位的興:稱台灣為「country」,和實際上支持建立台灣國可能有所差距。英語裡面有許多個詞彙常被譯為「國家」,每一個所指涉的概念都不盡相同。country指的是以地理作為邊界的一塊土地,或許它更適合譯為「國度」,或者是「故國」、「故土」、「故鄉」等,因為在眾多國家概念中,人們往往也是對於country最有感情(相較於政權意味濃厚的state等詞)。言至此,諸君應當也明白為何「country music」是叫「鄉村音樂」。簡而言之,台灣、香港當然都是country,如同德州、加州也都是country,這與其說真的是在支持哪裡獨立建國,不如說是在陳述一個地理學上的既定常識。 然而如此說來,紅色中國或官或民的鬼哭狼嚎,就顯得更加無理取鬧:他們不只是在打壓一種政治立場,更是在對抗一個常識!當中國隱匿疫情、打壓人權等惡行,使得自己在國際上愈發臭名昭彰,人們當然就會大力講述一個可以達到激怒中國效果的常識。於是乎,台灣簡直不必搖旗吶喊,而只須繼續跟常識站在一起,就可以摶扶搖而直上。 這也絕對不能怪說是台灣或誰傷害中國人民感情,如方才所言,對於country的認同,其實只是一種對土地的情感,而不見得真的是或獨或統的主張。事實上,狹義的台獨人士不多,否則走中華民國制度路線的蔡政府,應當早已成為過街老鼠。紅色中國卻連這種人心裡基本會有的土地情感都要與之對抗,到底是誰傷害人們的感情在先? 最後,當支持中國等同於反常識、反人性,就不難理解,為何在當代台灣,甚至於當代世界,「稱台灣為國家」可以不再只是一種政治立場,而是一個近乎普世價值的存在了。 (作者為中學歷史科代理教師)
張經偉 2020-05-12
布里斯本·高雄人·韓戰

布里斯本·高雄人·韓戰

不論罷韓最後或成或敗,無人能否定的是,高雄已然翻往偉大城市的一頁新篇章。這當然不是指挺韓方詠唱不絕的鋪馬路、清水溝等,也不單是罷韓方期待創造的台灣史上首位被罷免市長。而是在罷韓挺韓的攻防之中,高雄展現出的民主素養,誠可謂罕見。 高雄市長韓國瑜上任後爭議不斷,飽受批評。不過韓粉卻為韓打抱不平,狂讚韓國瑜鋪馬路、下水道清淤有功。(資料照)   去年下半,筆者在澳洲鄰近黃金海岸的布里斯本打工旅遊。布里斯本是高雄的姊妹市,如此似乎是高雄沾光了,畢竟布里斯本總在「全球最宜居城市」調查中名列前茅,不少打工旅遊者也夢想最終能取得當地居留權。然筆者以為,港都故鄉竟有比布里斯本更為突出之處,即高雄的公民意識。 打工旅遊期間,筆者依然透過網路關注台灣與國際之大小事,當時的頭條新聞當然是香港反送中。各位肯定也都記得挺港與親共兩派在澳洲激烈衝突的新聞畫面,然而筆者在布里斯本現場的體會是,除了頂尖大學與亞裔社群之外,大多數的當地人,其實對此雲淡風輕,甚至有人毫不知情!哪怕此前已有共諜試圖滲透澳洲政府的消息,我也不曾在布里斯本街頭看過任何一場集會遊行。澳洲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當地人會如此,筆者看來就是因為對政治無感,不禁想,現在澳洲疫情比台灣嚴重許多,一個關鍵就是澳洲人這一派樂天。 陶淵明的桃花源中,人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布里斯本當屬此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一群菁英講究自身境界的提升,同時也致力於一個優質的政治體制,高雄則大概接近於此(高雄人或許還比柏拉圖更民主,柏拉圖理想國的統治者可是哲學家皇帝)。甚至,如今高雄也已然不同於從前美麗島事件的以命相搏—眼前這場「韓戰」如此激烈,卻人畜無傷。雙方立場針鋒相對,卻依然能一同漫步於高雄街頭。 一般似乎認為:熱中政治者必是一身暴戾、與世無爭者必是天真無知。然這場不流血的「韓戰」,讓我們看見:高雄竟能同時作為民主聖地和慢活之都。因此,不論你我是敵軍或友軍,往後我們持續同居於這座城市,都值得與有榮焉! (作者為中學歷史科代理教師,高雄眷村子弟)
張經偉 2020-05-09
一場疫情兩個世界

一場疫情兩個世界

在台灣,武漢肺炎患者再添一例,挑燈夜戰的陳時中部長因而哽咽;而在中國,官方不斷試圖隱匿武漢肺炎疫情:央視春晚歌舞昇平、許多「造謠者」遭政府取締、甚至各國撤僑行動還得在深夜摸黑進行以維持中國所謂的形象。一場疫情,台灣與中國的兩套懸殊世界觀已昭然若揭。 即便中國官方粗糙防疫、草菅人命,依然可見許多中國民眾對其歌功頌德、信賴其能帶領全體人民撐過災病。中國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批判其政府,反而是以中國國旗為底圖諷喻武漢疫情蔓延的丹麥漫畫,引起中國民眾的群情激憤。凡此現象,常有人曰之為「奴性」。然筆者以為此言過重、也不夠精確,或許該正視此為「集體主義」,對比台灣社會比較偏向的「個體主義」。 當代台灣,我們之所以盼望建立或維護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因為國家該是一個保障你我個人的人身安全、私有財產權等的工具。因此在重大災病之中,照顧好每一個本國國民,確實是國家之本分。此為「個體主義」,比較偏向英美的古典自由主義之一環。 當代中國的「集體主義」是共產黨等極左翼之核心意識形態:「我」不能只是一個人身及其生命所需的基本事物,而是各種共同屬性的集大成,例如「無產階級」、「受美帝壓迫之人們」等(諷刺蘇聯的經典小說《我們》書名即一語道破)。於是乎,集體主義掌握大權後,國家不只是工具,而是最大的「我」。任何一個比較小的「我」,都要像體脂肪一樣,隨時準備燃燒殆盡,以提供國家維生所需的能量。 儘管許多人可能會說「防疫歸防疫,政治歸政治」,然而此次疫情確實可見:比較個體主義的台灣與十足集體主義的中國,在預防與治療等各方面的表現相去甚遠。筆者相信人心終能勝過疾病,是故比肺炎病毒更可怖的,依然是中國百般渴望統有台灣的居心。最深層的防疫,該是確保不會有一個為了維穩、國家形象云云而隱瞞疫情的政府:「我」與「我們」的距離,應當繼續被保持在一個適當的安全範圍! (作者為清大歷史碩士、中學歷史科代理教師)
張經偉 2020-02-06
紅藍黨國孿生兄弟

紅藍黨國孿生兄弟

  筆者是一個在眷村度過童年、自幼好讀中國文史的「芋仔番薯」。然而,許多親族之人堅決支持的中國國民黨,竟已是世上讓我第二深惡痛絕的對象(僅次於中國共產黨)。從二二八到太陽花,比獨角獸更難看見的景象,就是自我檢討的國民黨。老黨國每每遭人指出哪裡有問題,就開始轉移焦點:要嘛搬出自己其他的好(例:三七五減租、十大建設)、要嘛指向其他人的壞(例:日本帝國也搞屠殺、民進黨也很爛),甚至乾脆反咬這個提出問題者的講話態度差或動機不純云云。 紅藍黨國這對孿生兄弟,總愛使用反指別人的不完美,讓自己心安理得地持續不檢討。用魯迅的話來說,這叫阿Q;用柏楊的話來說,這叫醬缸;用武志紅的話來說,這叫巨嬰;用當代台灣鄉民的話來說,這叫抓救援。 整個國民黨長年沉浸在這池「集體不檢討」的泥沼之中無法自拔,此次推出的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尤為佼佼者:把所有不是歌頌自己的言論,全都打為「韓黑」,並縱容鐵粉們對其人格摧毀。黨外、台獨、綠營、韓黑…他們總是愈來愈強大,因為不知自省的黨國永遠在為之製造新血。 (作者為清大歷史所碩士(畢業)、澳洲打工旅遊者)
張經偉 2020-01-04
眷村子弟看「國旗趴」

眷村子弟看「國旗趴」

挺韓、罷韓遊行和平落幕,台灣人民主素養值得按讚!而昨天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挺韓隊伍的中華民國「國旗趴」,成為部分媒體報導的焦點。   當今台灣,狹義上的統派人士(以下簡稱統派),常會扛出中華民國憲法的現行條文,來回擊眾人、合理化自己。怪哉的是,如果統派這麼捍衛中華民國憲法,就該意識到:中共完全是個違憲竊據大片國土的邪惡叛黨。 香港反送中奮力對抗中共暴政,其中多有香港人在行伍之中高舉中華民國國旗。若是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統派不就該趁勢聲援港民對抗紅色叛黨? 然而,回首反送中半年來,統派要嘛裝聾作啞、要嘛直接跟中共當局沆瀣一氣地指責「暴民」。直到日前有反送中人士因為渴求「難民法」而批評民進黨政府時,統派們才終於跳出來跟著批評民進黨—很明顯這也絕非因為他們突然想對抗中共了。 筆者觀察統派的初步結論是:他們或許因為安穩活過戒嚴時期的人生經驗,使他們深信「服從威權」是生存之道。這個「威權」必須要有一個「威嚇力量」,像是有坦克車在大街上輾斃平民。因此在他們心目中,「中華民國」比「台灣」有威權感、「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比「中華民國」更威權,如是構成了統派心中的好惡順序。 而日前舉行的總統政見會上,韓國瑜三聲中氣十足的「中華民國萬歲」,很明顯就是使用這套思維脈絡在喊,大約也就是喊給統派鐵票聽。 韓氏與韓粉,經常質問政敵「敢不敢喊中華民國」,而無視民進黨政府幾年來面對中共威脅依然捍衛中華民國主權;更無視自己一隻央視眼、青天白日變不見。 言至此,也許我們真該慶幸統派只是台灣社會的極少數,當然這也必須靠我們以選票等方式繼續保持。 (作者為高雄岡山空軍眷村子弟,澳洲打工旅遊者)
張經偉 2019-12-22
難民製造法?

難民製造法?

有香港反送中人士方仲賢批評,民進黨政府並未大量開放香港難民避居台灣。其實,我方早已有「香港澳門關係條例」做為港籍人士求助管道。在此情況下,他依然訴求「難民法」,看來是認為台灣應該更加邊界大開。 香港浸大學生會長方仲賢(右二)8日在臉書發文,相關言論引發爭議。對此,方仲賢10日下午於臉書發表3項聲明澄清致歉。(資料照)   許多人可能會將此聯想到二戰後國民政府來台的歷史,因為都是大量「中國難民」入台。不過筆者以為此類比不甚恰當,今天的台灣人已在自行運作一個國家體制(國號領土等爭議另當別論),當時則無。更適切的前車之鑑,應當是數年前梅克爾政府開放大量中東難民進入德國。 主打人權、多元、包容等名號的梅克爾,明顯較受到國際媒體受眾的親睞;反對其難民政策者,則常被冠上「右翼」等負面名號。然而,現在也許是我等參考反方觀點之時。 大量中東難民,跟德國民眾間的各起衝突事件,以及多少重罪犯與恐怖份子潛入其中,也許我們能全然視為個案,誠如梅克爾政府支持者的常見觀點。這裡最大的問題是:歡迎某國難民,必是因為不忍見到苦難重創該國,但,開放難民之後,此國之難並未因此消失,甚至可能加劇。 有能力遠走德國的難民,大多是中產以上的菁英人士。而他們當中許多人,在生活條件優渥的德國安頓下來後,甚至就此樂不思蜀(不論這是否正是他們成為「難民」的初衷)。如是,敘利亞、奈及利亞等國的中上階級紛紛捲款出逃,走不了的盡是本就生活艱辛的基層,這些國家的苦難於是更加無人來解、至今依然動盪不安。 因此,若盼望協助一個受難的國度離苦得樂,或許該讓他們當中的有能者留在其國貢獻其才,方能讓其國難早日得解。這正是反梅克爾難民政策的德國學者們之結論。 黃之鋒,另一位同樣訴求民進黨政府收容香港難民的反送中名士,此前已批評過梅克爾政府協助中國操練解放軍。希望黃之鋒、方仲賢等,也能早日從批評梅克爾者的上述立論中體悟到:欲救香港,台灣不該有難民法。否則,終怕台港同歸於盡! (作者為澳洲打工旅遊者)
張經偉 2019-12-12
獨立台灣,才能心懷中國

獨立台灣,才能心懷中國

前共諜王立強帶著情報投誠澳洲一事,著實讓筆者捏把冷汗。除了其爆料內容皆關乎中國共產黨統戰台灣之外,也因為,居於澳洲的許多中國籍人士,常常毫不遮掩地跟共產黨沆瀣一氣(例如對著反送中喊打喊殺又飆髒話的那些)。更何況,近幾年中共試圖滲透澳洲政府,堪比其對台陰謀。王立強入澳,難道不怕遭到「前同事」、「小粉紅」等的暴力威脅? 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英美港盟主權在民/全澳聲援」墨爾本站有中國人鬧場。(歐新社)   然而,至少新聞報導上看來,王立強及澳洲官方,似乎都老神在在。並且,依筆者在澳洲三個月所見,當地人全無「亡國感」,甚至仍能平心靜氣地與來自中國的人們打交道(雖然筆者目前都在布里斯本及其外圍郊區活動,尚未採樣雪梨、墨爾本等地)。澳大利亞的定心丸為何?我想答案相當簡單:因為澳洲無疑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偏偏,如此簡單的答案,卻正是台灣眼下有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當今台灣,有許多人依然心懷中國。這不是壞事,國際關懷意味眼界。這也絕非國民黨政權來台後才灌輸的思維。早在日治時代,就有許多台灣人對動盪的清末民初中國投以關注,霧峰林家的林祖密,甚至組織閩南革命軍支援孫中山的護法戰爭。這裡的問題在於:心懷中國的眾多台灣人們,似乎依然糾結於要和中國終極統一(不論是其內心真實期許,抑或是來自他者的社會既定印象)。 透過澳洲收容王立強及更早的袁紅冰等中國流亡者之案例,我們該要有個全新認知:立足在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之上,才有可能真的協助到那些期盼協助的鄰邦,而不至於讓自身飛蛾撲火、玉石俱焚。若是像一國兩制的香港那樣,試圖扮演中國之內的一座自由指標燈塔,則來自中南海的黑手,最後絕對會將這座燈塔捻熄。 世界上有許多人關注中國,因為它是人口數一數二多的巨型國度。中國的一舉一動,確實會對世界局勢有所影響。台灣身為一個海洋國度,也必然會順此國際潮流而脈動。因此,台灣應當要早日確立自身主權獨立國家的身分,才能像澳洲政府那樣,無畏無懼地對任何渴望自由空氣的中國人招手。 (作者為清大歷史所碩士、澳洲打工旅遊者)
張經偉 2019-12-03
唉 劉老師們

唉 劉老師們

  音樂製作人劉家昌老師,日前在臉書發表大篇幅挺韓言論:自述早年人生如何因為共產黨追殺而顛沛流離、最後自己選擇支持韓國瑜。邏輯上看來,這簡直是天方夜譚、甚至是聊齋誌異:共產黨害你一生,然後你支持一個進中聯辦的候選人?然而,若從「情感」上看,即可明白「劉老師們」的講話脈絡,以及探尋見招拆招之方。 筆者也算是眷村第三代。在家族、鄰居的許多長者身上,都多少能聽聞劉老師之音符:我們年輕時力抗共匪、現在國民黨跪共了我們還是要投、怎麼樣做晚輩的講話態度好一點…或許,劉老師們其實是要「情緒勒索」:我用年輕歲月(為你們)付出這麼多,你們如今怎可讓我不悅?簡直忘恩負義!所以我支持同樣被你們討厭的韓國瑜,是為反擊! 休謨說過:「理性是,同時也應該只能是熱情的奴僕」。對話訴諸情緒,筆者以為這本身並無對錯。正因為是情緒式的言論,所以若想以理性邏輯的方法破解之,或許也是另一種極端不理性。當初馬英九的那句「你不是見到了嗎」殷鑑不遠:馬現身回答哭著說見不到總統的災民這樣一句話,其實純就邏輯而言並無筆誤。然而情感上來看,完全在踐踏人心。 因此筆者並不同意對於劉老師們過多的嘲諷,那樣不但不會讓他們自我反思,甚至可能把他們鍛造成愈來愈鐵的韓粉:即使韓國瑜倒台,他們對於台灣新世代的嚴重隔閡感,也必再催生出趙國瑜、魏國瑜、晉國瑜…。 更好的做法,應該是同樣動之以情:對他們年輕時的努力說一聲謝謝,強調自己也相當敬愛他們,必要時陪他們歡唱一下《中華民國頌》之類的經典老歌(這些應該不難做到,自己家裡、鄰里的長輩,總是有些感情)。也許這依然無法讓劉老師們放棄投韓,但至少能夠化解對立,已經是一大助益。畢竟,共產黨最擅長的戰術,就是激化敵方內部的矛盾之後見縫插針。台灣的族群、階級、世代…關係愈良好,愈是不利於共產黨的滲透戰。 (作者為清大歷史所碩士、澳洲打工旅遊者)
張經偉 2019-08-29
中國國民黨又赤化了!

中國國民黨又赤化了!

韓國瑜黨內初選勝出,將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象徵國民黨已然再赤化。 這個「再」字各位或許有些疑問:國民黨親共不是近幾年的事嗎?其實,把時間線拉長即可看見:中國國民黨自其創黨之初,就是依靠蘇聯扶植(聯俄容共)。它的黨國體制、計畫經濟、土地改革…,都師法自蘇聯。後來蘇聯有了新歡:中國共產黨,因此蔣氏黨國敗逃來台,並開始高聲自稱是反共、右派、基督信仰的政權,以此獲得美國的支持。而今,紅色中國崛起,在「美國vs.中國:一個大國競爭的新時代」(紐約時報上月二十七日新聞分析標題),美國政府加大、加速支持民進黨政府的力道。想當然耳,目光短淺、但求苟活於世的國民黨,會再一次跑去親共,且親得火熱、「赤」裸裸更勝以往。 2018年12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20國集團峰會上,川普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晚宴。 TOM BRENN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回首這段期間,韓國瑜及其一眾鐵粉,儼然是毛澤東與紅衛兵的翻版。任何表態不認同韓國瑜的商家、議員、學生…,都遭受韓粉們土八路式的潑糞叫罵、人格摧毀。連韓國瑜黨內初選的主要競爭對手郭台銘都遭殃(如同毛澤東搞文革的主要目標也是劉少奇、彭德懷等「黨內不同志」)。捧韓的特定傳媒,總強調郭台銘是「有錢人」,試圖喚起群眾仇富心態。更遑論,韓衛兵大力標榜韓國瑜為「庶民」,言下之意,即是與韓作對的人,都是權貴、既得利益者,這完全是文革鬥倒「地、富、右、反、壞」的原音重現。 經商起家的郭台銘、一派斯文的朱立倫,皆敗於此般文革護體的韓國瑜。不得不說,這著實為歷史性的時刻:國民黨的蘇維埃黨國體制甦醒了,它不再裝腔作態以吸引溫和選民,而改要激起鋼鐵韓粉們起身大跳忠字舞。 也無不可,如果誠實是一種美德。就希望從今往後,黨國徒們心裡有譜:請勿再宣稱轉型正義是在搞文革、請勿再將主張正名制憲者視為共產黨同路人…,先瞧瞧自己鏡中「面紅耳赤」的模樣! (作者為清大歷史碩士,高雄市民)
張經偉 2019-07-17
我等眷村族群之愛與包容

我等眷村族群之愛與包容

「愛與包容」是韓國瑜從市長到總統的半年競選路中,時常振臂高呼的口號之一。怪哉的是,許多鋼鐵韓粉們,似乎完全背其道而行。例如日前,衝入罷韓立場的店家內,當面嗆人「去死」的那位楊姓大姊,她的、韓的「愛與包容」,在那時刻,完全不知何處去。 高雄鹽埕區「廣德家」煎餅店支持連署罷免市長韓國瑜,6日遭一名韓粉婦人騷擾,跑進店內鬧場向女學生飆罵「去死」。(資料照)   該位楊姓韓粉似乎自稱高雄在地的「外省第二代」。一來為預防本文有撕裂族群之嫌、二來為貫徹古人所謂大義滅親,在此先聲明:筆者本身也是高雄岡山空軍眷村長大的「芋仔番薯」,我對本身的所屬族群,應當有資格自我批判、反思。筆者成長經驗中所見識過的某些鄰居、親族之中,也多少可見到楊大姊的此般影子:號稱有愛、有器量、有修養…卻時常對著「異己者」摩拳擦掌。 筆者認為,這其實是黨國專政,所塑造出的一種思維。在最高權力完全不容質疑的高壓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服從命令」:黨國說一的時候,回答二與回答一.五、甚至回答一.一,都一樣是可能惹禍的錯誤。因此,看在黨國思維者的眼中,「服從命令」即可一片歲月靜好,而「立場不同」、「提出質疑」、「污辱謾罵」這三者全無不同,都是「叛亂」。而我等眷村族群,跟隨藍色黨國最久、最近,故可能最多人染上此種思維。 韓國瑜以他擅長的修辭技術,將這種黨國思維,重新包裝為美好的新詞彙「愛與包容」。實際上,愛與包容只是「完全服從命令」者們相聚舒適感的代名詞。至於其他的「叛亂」者,不論是對韓國瑜言之有物的批判、以昨日之韓國瑜向今日之韓國瑜挑戰、甚至只是單純提出了一個不同立場(例如那面郭台銘的競選廣告),都是抹黑抹紅抹黃、都是韓粉爆氣而群起攻之的對象。 萬幸,藍色黨國不再專政、紅色黨國(尚)未治台。愈來愈多人不再擁抱黨國思維,也因此筆者與楊姓韓粉同文同種不同天了。願吾人切記:真的愛與包容,就要能讓異己之言存在。因為你我他都不是宇宙的中心,憑什麼只能響起你我他喜歡聽的聲音?莫非有人想征服宇宙? (作者為清大歷史所碩士,高雄市民)
張經偉 2019-07-09
瘋馬‧西拉雅‧鄭成功

瘋馬‧西拉雅‧鄭成功

往後重現鄭氏軍團登陸台灣的紀念活動中,何不也讓幾位西拉雅人角色登場?台南延平郡王祠附近,何不也一併祭祀平埔族的地基主?一個人的生命漫長且歷經多樣,不可能只有全然好或全然壞。
張經偉 2019-05-04
談「恐中」

談「恐中」

黨國專制時代,人人讀中國書;自由民主化後的今天,我們甚至能讀到更多面向(可能連中國都讀不到的)中國資訊。台灣怎可能不知中國?我們正是因為看清中國,才不願統一。
張經偉 2019-04-16
「歡迎敵國入侵」是言論自由嗎

「歡迎敵國入侵」是言論自由嗎

近期,某些立場明顯深藍、甚至促統的新聞頻道,因其過於誇大偏頗的報導內容,先後遭到台大等校之學生團體與NCC反制。這當然可能引起一種爭議:難道統派言論不該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嗎?或者,不那麼熱中於政治,認為統獨是假議題的中立理性者,亦可能另有疑問:這些統媒是否有重大到需要上自政府機關、下至名校菁英,與之大力對抗? 台大學生拒看中天新聞...政大學生也跟進! 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傳媒大戰」確實可以是戰爭的一部份,而不見得都只是一些遊手好閒之徒,意圖隔空互相殘害自尊。這是早在這個虛擬網路時代來臨之前,就存在於人類行為中的現象。近期正值《魔戒》導演彼得傑克森所修復的一戰紀錄片《他們不再老去》上映,請容許我介紹這段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可謂是人類史上第一場全國總動員式的現代戰爭。當時除了位於前線的士兵槍林彈雨,參戰各國後方的報紙、文學、紀錄片……,亦是唇槍舌劍。敵我士氣的高低,傳媒在其中扮演相當關鍵之角色。例如英國當時的傳媒大亨哈姆斯沃思(Alfred Harmsworth),正因為使用旗下的《每日郵報》、《泰晤士報》等報刊,振筆疾書地帶動英國整體社會的抗戰決心,而在大戰獲勝後,受皇室冊封為子爵。足見媒體確實是、且早已是,一場現代戰爭中的一大要角。 既然如此,唱衰己方、歡迎敵國入侵的傳媒,恐怕也不該屬於言論自由的一部份。自由以不侵害他人自由為前提,放到言論方面亦然。這不是說我的言論不能讓他人聽之刺耳,如此淪為格局狹小的禮貌問題,而是說我的發言不該讓其他人就此無法發言。因此,一個沒有言論與出版自由、大小傳媒社群皆受共產黨監控的敵國,你大鳴大放地歡迎它入侵與統治,這不正是在侵奪他人的言論自由? 談論至此,可能「娜」類讀者又會追問:紅色中國是敵國嗎?紅色中國真的沒有言論自由嗎?如果答案皆為否,諸君大可笑話看待此篇文章。然而答案若是肯定的,台灣社會當然該打這場傳媒大戰。 (作者為清大歷史所碩士,高雄市民,目前服替代役)
張經偉 2019-03-31
要經濟,必須支持台灣獨立!

要經濟,必須支持台灣獨立!

中國破壞香港自治引來陣陣國際輿論撻伐時,遂單方面宣稱《中英聯合聲明》失效,其不守信用之程度,昭然若揭。面對英國這般世界級大國,中國政府都敢任意撕毀條約,更何況民間企業?
張經偉 2018-11-12
南部囝仔談柯P「鄉下說」

南部囝仔談柯P「鄉下說」

柯文哲說「鄉下就該有鄉下的樣子」,許多人指責其傲慢、歧視,筆者則認為:這段話之惡質,再次顯露柯文哲缺乏轉型正義之認識與涵養。 乍看之下,「鄉下就該有鄉下的樣子」帶出的城鄉差距問題,與轉型正義不同,然細細探尋,可發現兩者互相牽動。天時也,柯P「鄉下說」的隔天(七月十八日),是南非民權運動領袖曼德拉的冥誕日。兩相對照,徹底照出柯文哲的「樣子」! 南非自英治時期以降的黑白種族隔離政策,城鄉差距正是一個關鍵工具:為了讓白人居民可源源不斷獲得低廉的基層勞力,南非政府有意地安排黑人住鄉下、白人住都會,並且巧立各種名目,讓鄉下黑人缺乏發展的機會,只得前往白色城市擔任低薪勞工,種族不正義就如此顯現在城鄉差距上面。 而台灣的城鄉差距,不正是集權六十年的國民黨政府「重北輕南」的結果?我等中南部青年,在家鄉極少發展機會,只得數以萬計地一路向北,很大一部分到了大台北地區就學、就業、定居。然而看見自己生長近二十載的故鄉,與首都圈之間的資源、機會落差,備感衝擊! 表面上,國境之南「鄉下的樣子」確實引來鬧熱觀光潮,然若問起鄉里親友,總會聽見「給咱在地青年的就業機會何在?」這樣的回答。 台灣城鄉雖無南非那顯而易見的黑白種族隔離(讓人啼笑皆非的巧合是:咱南部囝仔,好像真的比較黑),然若因為「鄉下就該有鄉下的樣子」,使得城鄉差距持續擴大,則「天龍國」與「南蠻國」形塑成的認同差異衝擊,恐怕也只是時間早晚。 柯文哲大約不知道這些吧,畢竟,他的偶像不是曼德拉,而是毛澤東! (作者為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高雄市民)
張經偉 2018-07-25
台灣何必變成「冰台灣島」?

台灣何必變成「冰台灣島」?

  上週末的世足賽,面對有球壇巨星梅西加持的阿根廷隊,冰島隊仍然表現穩健,讓國際驚豔。也因此,這一週以來,筆者聽到不少台灣鄉親發出「冰島能,為何台灣不能」之感嘆,並且又一次地複習了我們政府的體育相關政策之弊病。不必多言,某些公家機構對於台灣體育人才發展之扯後腿,已是司馬昭之心,筆者無意試圖為之緩頰,而只是懷疑:冰島能,台灣為何也要能? 當今世上的體育項目之多樣化,筆者實在懷疑有哪個國家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如果某個國家在任何一種體育賽事上有了台灣尚未有過的傑出表現,台灣人就必須望洋興嘆一次,只怕是長嘆綿延無絕期了:為何日本和蒙古可以出橫綱力士、而台灣不能?為何東歐國家可以出滑冰好手、而台灣不能?很明顯地,當代台灣最主流的運動,不是別的,就是棒球與籃球,大街小巷、男女老少皆為之瘋狂,在國際賽事上也時而有亮眼表現。難道某個棒球非主流運動的國家,例如冰島,也要在每每見到我國棒球好手大展風采時,就怨妒悲嘆一次「台灣能、為何冰島不能」嗎? 台灣與冰島,只是術業各有專攻之「差異」,而非孰有能孰無能之「差距」。這是有歷史脈絡可循的:台灣從二十世紀以來,先後經歷了日本政府、國民政府的統治,前者喜棒球,後者好籃球,因而當代台灣此二種球類最為普及,當然也最容易出狀元。而冰島等歐洲國家有著或可能追溯回中世紀的悠久足球傳統,當然強項就會是足球。同理,與台灣鄰近的香港,足球風氣盛行許多(甚至於要用少林功夫踢足球了),亦是因為香港經歷過英國統治。因此,與其盼望台灣做到冰島之能事,不如是盼望台灣做到台灣之能事。 希望國人放下這種捨去歷史脈絡、徒然增加國族自卑感之崇外嘆息,用舒坦正面的眼神,繼續看完接下來的世界盃足球賽。 (作者為清大歷史所碩士)
張經偉 2018-06-23
時力vs.民進黨 我站小政府這邊

時力vs.民進黨 我站小政府這邊

  繞著勞基法修法等爭議,時代力量與民進黨正在府前院內公然對立著。如果,過去的藍綠對立,究其意識形態可視為「統獨之爭」,那筆者認為,如今的時力與民進黨,就是「大小政府」之分歧。而筆者先直言不諱地表態:我支持民進黨一方。 「大政府或小政府」簡而言之,即為政府對民間的控管力道是大是小。以今天常用的政治學光譜來說,小政府偏向自由主義(資本主義)以右,大政府則為社會主義以左。過去兩蔣獨裁時代,承襲自孫文的「聯俄容共」政策之氣味,中央政府相當之大:黨國一體、戒嚴、動員戡亂、土地改革、計畫經濟…都是仿自蘇維埃的左翼大政府。如今解嚴三十年有餘矣,轉型正義即是要防止威權當年之覆轍。因而,究轉型正義之中心思想,難道不該是要將政府由大變小麼? 不難理解,方經歷馬前政府低薪氛圍、官商勾結之亂政的台灣社會,風氣相當左傾,必期待一個大有為的新政府,扎實有力地公平分配各種資源。民進黨的勞工政策,其實是個與此風氣相反的小政府政策,它將安排員工休假之權力,多下放予民間企業,不難想像會引起爭議。然其與馬前政府以黑箱等違法毀政之手段在圖利兩岸官商集團,不應被視為同一脈絡。馬者,官大商大;蔡者,官小商大。如果左派人士與時力等在野黨團,擔憂中央政府這般的經濟自由放任,會使得企業主有壓榨員工之可能,難道吾等不是該對各家企業以風評監督之?訊息流通迅捷、輿論強而有力之今日,這不會是難事。為何要選擇期待中央政府強力訂定嚴明法規、走回大政府之老路? 而除了勞工政策,時力先前的「反歧視法」之提案,更是該黨大政府主義思維之體現。為了維持「社會友善」而在藝文創作出版問世前,先檢視其中是否有「歧視」之符號,這與戒嚴時期,為維護「社會安穩」而讓公權力進行言論與出版審查,豈不是殊途同歸? 不論其立意號稱如何良善,讓公權力龐大,對民間就是潛在危機。大政府今天可以有力推廣好事,明天可能就大力做了壞事。我支持民進黨走向小政府主義。濕寒冬夜中絕食陳抗的時代力量,我同情,卻不認同。 (作者現任教職,清大歷史所碩士)
張經偉 201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