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社評論〉Hello Kitty不見了!

 

台鐵新太魯閣彩繪列車啟動,車上印有Hello Kitty的座位枕巾一再遭順手牽羊,「帶回家當紀念品」。乘客毫無公德心,引發議論。

台灣社會公德匱乏,是戰後一直存在的問題。一九六三年,美國學生柏大恩(Don Baron)以「狄仁華」為名, 在報章發表〈人情味與公德心〉文章,指台灣人情味濃厚,但欠缺公德心,激起漣漪。五十多年來,台灣社會雖非毫無長進,但公德是文化問題,戰後籠罩台灣的中國文化鮮少公德成分,公德要成為二十一世紀台灣公民行為準則,仍待努力。

事實上,台灣社會曾存在公德的觀念與實踐。日本時代生長的一輩,或「多桑世代」,從國小階段起就接受「修身」教育。「修身」教導並要求學生,養成不隨地便溺吐痰、注意衛生儀容、舉止安靜有禮、不吵鬧喧嘩、不給他人帶來麻煩等習慣,並實踐守時、勤勉、誠實、守信、紀律、守法等德行。這是生活教育,日常生活要自我要求,也為他人著想,因為人不只活在個人世界,也與社會互動;要成就文明社會,須從個人自律與公德做起。

人際互動頻密且重群己關係的日本,明治維新過程透過教育,落實公德於國民日常生活,台灣在日本時代受其影響,形成了「多桑世代」的個人及集體特質。然而,戰後中國文化罩頂,日本時代普及的公德心受侵蝕,以致終戰半年後從日本回台灣的彭明敏,在基隆下船搭火車看到車站髒亂、旅客爭先恐後、車廂破落不潔,不禁感嘆他所熟悉「日本的台灣」,轉成「中國的台灣」,竟是如此光景。

戰後台灣公德退化,隨著未經生活教育的戰後世代為人父母或師表,至今未見扭轉:搭車高談闊論講手機、開車左轉搶先行、無視紅線路邊亂停車、斑馬線車不讓人、人行道騎車、吞雲吐霧要旁人分享、隨手丟垃圾、燒香焚紙污染空氣…,以致台灣的公眾行為水準,遠不如美日先進社會,只比中國文明一些。

Hello Kitty不見了,因而不僅反映公德問題,也凸顯戰後文化的「脫日入華」,與二二八事件一樣,都是台灣的不幸。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