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廠。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八十年前的今天,美軍向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再過三天,日本的長崎也落下原子彈。八月十五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再讀台灣詩人葉笛譯,日本詩人山卡山吉的《原爆詩集》,一首一首印記的悲慘事況,令人悚目騖心。
「怎能忘記那閃光呢?/一瞬間消失了街頭上的三萬人⋯/五萬人的悲叫絕響/⋯/廣島頓成無邊的瓦爍和燒剩的廢墟。」一行一行絕望的叫喊印記在歷史,印記在人們的心靈。雖然東京審判了許多日本軍國主義戰爭罪犯,並加以治罪,但無辜人民的災難又如何療癒?二戰後,之前同盟國美、英法俄中與軸心國日德義的敵對,演變成自由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美,英法日與共產主義專制國家俄中的對峙。更發展核能,除了和平用途,也成為戰爭武器。相恃大國以擁有核彈枚數衡量國家戰力,形成恐怖平衡,國家權力的卑劣暴性顯露無遺。
核能的和平用途以核能發電最為顯著,標榜乾淨、成本低,但被批評受用國的黨政官僚隱藏著巨大交易利益,且因核外洩而造成巨大災難,美國千哩島、前蘇聯時代烏克蘭轍諾比、日本福島,核電廠相繼發生無法彌補的災難,引發反核電的世界風潮,加上核廢料難以處理,台灣因而終結核電。不只未完工的核四廠封存,既有核電廠也在期滿終止。重視經濟發展,以核電是尚的部份國民、想反制執政黨的國民黨和民眾黨,都推動核電再啟。經濟功利主義加上輕忽生態保育形成的思維,在台灣形成發展的迷惘。
向來,各國大多是執政黨擁核電,在野黨反核電,台灣卻顛倒,反映政治精神錯亂,國民黨以為自己仍是執政黨,民眾黨也一樣。核電的存廢反映一國的生態意識及文明態度。
台灣與德、義、瑞典、奧地利、澳洲一樣,好不容易成為核電終止國家,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進步性,也深層意識到迴避核災害。能源問題當然是挑戰,但不是應該克服嗎?台灣不是努力在克服嗎?還是,輕忽歷史的浩劫,便宜行事?又有誰能確認核三廠的安全呢?已除役的核三廠延役,會是好主意嗎?當然不是!核電再啟是好主意嗎?當然不是!
(作者是詩人)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