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雜事、麻煩困頓通通賴給賴清德?

圖片來源:賴清德 臉書

近期很多人面對大大小小任何問題,最後常抱怨「賴清德總統要負責」,疑難雜事、麻煩困頓通通賴給賴清德,颱風、水患、車禍和居民鬥毆罵街等,賴清德都要負責?又如十三日藍對綠議員陳玉鈴的罷免案,支持游顥的許縣長選前竟說「這是對賴清德的不信任投票」。在朝執政,在野問政,應該怎麼做才好?  

這個現象,正是政治責任與公共情緒交織的反映。當社會問題頻繁發生、民眾感受不滿時,執政者往往成為情緒宣洩的出口,而「口水戰」式的「賴清德要負責」這類說法,就是一種象徵性的責任歸咎;其實各級政府分工合作,分層負責。

為什麼「賴清德要負責」會成為流行語? 

  1. 總統作為國家象徵:賴清德是中華民國現任總統,人民自然把他視為國家最高責任者,對各類問題產生「他應該管、應該解決」的期待。  
  2. 政策結果與執政者綁在一起:不論是物價、治安、能源、房價,這些看似日常生活的小事,背後都有政策牽動,因此民眾直覺認為「你當政,你就要負責」。  
  3. 網路語言的嘲諷特性:在社群媒體或PTT、Dcard等地,「通通賴給賴清德」也成了一種黑色幽默或諷刺手法,反映出對政治現況的不滿與無奈。   

那麼,「執政」與「問政」應該怎麼做比較負責任?

對執政黨(以民進黨為例)來說:

  1. 回應民意要快、要準確:對於重大事件、社會風波不能推諉,要有清楚的說法與具體作為。  
  2. 落實問責制度:官員出包、政策失靈時,應該有人負責,透過制度展現誠意與改革決心。  
  3. 加強政策說明與溝通:不是只有選舉時才接地氣,平時也應透過簡單清楚的方式,讓民眾理解政策內容與苦衷。  

對在野黨(如國民黨、民眾黨)來說:

  1. 監督要有建設性:批評是必要的,但不只是喊口號,更要提出具體替代方案與可行策略。  
  2. 避免無限上綱、模糊焦點:將所有問題都推給總統,雖然有宣傳效果,但長遠看會削弱自身公信力。  
  3. 連結基層、反映真實需求:在野問政不只是立法院的質詢,更要深入地方,真正理解民怨從何而來。  

總結一句話: 民主政治不是「通通賴給賴清德」這麼簡單,而是全民共同參與、共擔責任的過程。執政者需負最大責任,但人民也不能只是抱怨,而是要監督、參與、表達,讓政治朝著更健康的方向前進。問政者更應該提出解方,而非只會「點火」或「卸責」、「裝可憐」、「裝無辜」等。

< 資料來源:鯨魚網站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