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孫健智)
孫健智相關文章
給教育部長上一堂刑事訴訟法課
如果部長確實想釋出善意,光是在告與不告上面打轉,也同樣是無效的。 作者:孫健智(桃園地方法院法官) 據報載,對於723闖進部長室的學生們,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如果願意承認行為脫序,不告十八歲以下學生。或許部長自以為是在釋出善意,又或許像反課綱人士所批評,這骨子裡是威脅,然而,就法論法,這種說法在法律上既行不通,也毫無意義。 按刑事訴訟法規定,告訴是犯罪事實的申告,只要提出(告訴人所認定的)犯罪事實,所有參與者都將成為被告;同理,撤回告訴,就是將原本申告的犯罪事實撤回,而一旦犯罪事實撤回,撤回的效力也會及於所有參與者。 這樣一來,如果部長堅持提告,凡是當天進了部長室的,不管有沒有滿十八歲,通通都會成為被告;同樣地,如果部長事後又好心的撤告,不管對於學生、休學生還是社會人士,先前的告訴都會喪失效力,結果跟沒告過是一樣的。 因此,如果願意承認行為脫序,不告十八歲以下學生云云,在法律上根本就不可行,理由前面已經說過了:要告,就得全部一起告;要撤,就得全部一起撤,不問有沒有十八歲,也不問是不是學生。 說來恐怕更難堪的是,即使部長不告,當天闖入部長室,未滿十八歲的學生們,也免不了一場官司。這是因為,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者,法律上稱為「少年」,少年若有犯罪嫌疑,應適用少年事件處理法,而少年事件處理程序的啟動,不以被害人的告訴為要件,就算是告訴乃論之罪,即使被害人不追究、不提告,少年法庭仍有介入的權力與職責;在警方已經逮捕、移送的狀況下,少年法庭應該已經立案,不管告或不告,法院都必須把程序走完。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立法目的,不在審判、懲罰少年的犯罪行為,卻是要找出需要輔導或矯正的少年,並給予適當的輔導或矯正。更簡單地說,原則上,對於少年,少年法庭不是要罰他,卻是要教他,而輔導或矯正有無必要,跟被害人有沒有提告,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 既然如此,如果願意承認行為脫序,不告十八歲以下學生云云,其實在法律上一點意義都沒有。就算不告,少年法庭的程序還是照走無誤;假若真的提告,檢察官也只能把案件送回少年法庭,多這麼一道移送程序,徒增司法資源浪費而已。 反課綱一方認為,部長所謂不告十八歲以下學生是一種威脅,但就算是威脅,它也是無效的威脅;相對地,如果部長確實想釋出善意,光是在告與不告上面打轉,也同樣是無效的。至於怎樣才能有效地釋出善意,這不是刑事訴訟法或少年事件處理法可以回答的──這應該去問問守在教育部前面的同學們才對。
孫健智
2015-08-04
誰拿清國劍斬台灣人
孫健智 桃園地方法院法官 在學運案件中,臺北地檢署檢察官引用欽定大清刑律與德國《刑法》,據以主張《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煽惑他人犯罪沒有違憲。從法學方法來看,前者是立法/歷史解釋,後者是比較解釋,講得更白話點,檢察官只是要講「很久以前就有這種規定」,而且「法制先進國家也有這種規定」,可見「沒有違憲的問題」。 對於《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的合憲性,檢察官的論理,形式上是本格派的法律解釋方法,實質上的理由充不充分,是另一個問題(筆者當然認為是完全失敗的)。就連黃國昌研究員的選任辯護人、鄭深元律師也都為文指出:「檢察官是在作立法之歷史解釋,係正常法律解釋方法,無須大驚小怪。」至於引來民眾嘲諷、訕笑與憤怒,說穿了,與字裡行間所出現,帶有中國意味的符碼不無關聯。 種種象徵中國的符碼,加諸於台灣人身上,宛如枷鎖,亟待掙脫,這樣的情緒有其正當性,身為台灣人,筆者也感同身受。只不過,換掉符碼本來就未必容易,改變思維也必定更加困難;只不過,除了撕毀符碼(美其名為「正名」)之外,如果沒有真正反省過我們所知道的中華文化,「台灣人」這個認同,就不會有實質內涵可言。 同樣以刑事案件為例,近來幾次隨機殺人或虐童致死事件發生後,「治亂世用重典」的聲音不絕於耳:要死刑、要凌遲、要斬首示眾,超越統獨,更超越藍綠。但請容我提醒,這句話本身出自中國的經典《周禮》,不曉得看到「大清」就開槍的人,對「周」又有什麼感覺? 姑且不論其出處,「治亂世用重典」的說法,將犯罪的原因歸結於犯罪人主觀上的惡性(他就是壞),並訴諸刑罰威嚇(打到他唉不敢),然而,根據當代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在個人的惡性之外,犯罪尚有其社會、經濟、文化上的原因,不思追本溯源、對症下藥,只知道一味加重刑罰,無異於放任更多犯罪的發生──這不正是老一輩的台灣人所說的「嚴官府,出厚賊」? 不能拿清國劍來斬台灣人,這誰都知道,可是手上的劍要丟掉,心裡的劍更要化掉。 看到「大清」兩字就隨之起舞,卻緊抱著落後的中國刑典思想而不自知,在二十幾年的民主化、本土化之後,還看到這種現象,只能說,十分遺憾。
孫健智
2015-07-26
裝模作樣的食安修法
食安風暴,在新的地雷不斷引爆之際,民事賠償的問題悄悄浮上檯面。消費者如何證明自己因為黑心食品而受有損害?分散各地的消費者,如何集體求償,以節省程序勞費、也避免裁判歧異?如何保障消費者確實受償(而不只是在廠商脫產之後,拿到一張有名無實的判決)?在現有法令已經難以因應的情形下,這不只是司法的問題,更是立法的問題。對此,法制局版本的《食品安全衛生法》(下稱食安法)草案,設置《食安基金》,消費者拿到勝訴判決後,可以直接向食安基金請求發給款項。相較於現行法下,消費者要經歷漫長的訴訟、漫長的強制執行程序、還得面對廠商脫產的風險,這個想法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但在細節上,卻多有為德不卒之處:首先,依該草案第49條之2規定,發給消費者的款項來源,以在廠商該案被沒入、沒收的範圍為限。換句話說,這條規定只是把廠商本來就應該賠的錢,先交到食安基金手上,再轉交給消費者;而不是食安基金先墊償給消費者,再向廠商求償。條文看起來像是代位求償,其實只是慷廠商之慨,消費者省掉的只是強制執行程序,卻仍要面臨廠商脫產、求償無門的窘境。其次,發還款項的來源,限於沒收、沒入的財產,而所追繳的不法利得,卻不在其列;因為,法制局版草案裡,仍然沒有獨立追繳不法利得的規定,僅僅依附在沒入的不當利得追繳。刑法學者們(如林鈺雄、許澤天兩位教授)一再提醒,不法獲利的追繳並不是處罰,沒有一事不二罰的問題,應增列獨立追繳的規定,始屬公平。言猶在耳,但法制局版草案中,仍然沒有相關規定,更不可能將它列入《食安基金》的來源。顯然,老師在講,你都沒有在聽。再次,法制局版草案沒有為食安事件的賠償,設置特別侵權行為的規定,消費者求償的依據,只能回到消費者保護法上;而消保法採第7條採推定過失原則,廠商仍然可能舉證自己無過失,以圖免責──推給上游供應商、擺出被害者的姿態,這些花招仍然可以搬上法庭。法院未必會輕易接受這些抗辯,但它們至少將拖延訴訟程序、增加消費者的勞費,求償之路,仍是長路漫漫。再者,法制局版草案第56條第2項規定,被害人不易或不能證明實際損害額時,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以每人每一事件500元以上3萬元以下計算。這項規定擬制損害金額,而是否同時推定或擬制損害的存在,法條文字上並不清楚;但要先有損害,才有損害金額可言,而最大的困難,正好在於證明損害的存在,這是因為,黑心商品造成的損害,往往不會短期間內浮現,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換句話說,短期損害未必存在,長期損害卻又難以證明,草案裡卻沒有因應的條文。在損害未經推定或擬制的前提下,損害金額的擬制,到頭來仍是看得到吃不到。最後,損害金額的擬制,與其把金額定死,不如參考商標法上的「倍數法」模式(以侵害商標權商品單價1500倍以下計算),以下架商品單價的一定倍數作為損害金額上限,1000倍,甚至3000倍也不為過──難道臺灣人的身體健康,比不上企業的商標權嗎?國會火速立法,處理食安問題,固然可喜,但也要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否則,殺頭生意還是有人在做,只做半套的食安修法,留下的只是更多的漏洞,以及更多的遺憾。原文刊登於:誰要半套的食安修法?(孫健智)延伸閱讀:林鈺雄:頂新不法利得不能沒收嗎?許澤天:透過他人犯罪之不當所得應予刑事沒收許澤天:官僚唬弄下的法人處罰與沒收
孫健智
2014-11-16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中國「移民實邊」的現代版
李筱峰
AIT:二戰文件未決定台灣地位
方瑋立
賴清德:經濟進步 政府應多照顧基層
黃子暘
財劃法公式錯誤 卓揆籲立院修法
鍾麗華
顧好人民飯碗 賴:擔任總統有3大使命
陳冠備
滲透無所不在 台灣最大隱患
林保華
核三重啟公投 屏東農漁、觀光界喊不同意
葉永騫
台灣的自由之路
李敏勇
黃國昌搶先宣布參選新北市長,然後呢?
尤榛嚴
天才與白痴的共產主義
李筱峰
坦承聽命黨中央 台中國民黨幽靈連署 34人皆認罪
陳建志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