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瑋立相關文章

賴總統宣布打造「台灣之盾」 專家:增強持久戰能力

賴總統宣布打造「台灣之盾」 專家:增強持久戰能力

總統賴清德雙十演說宣布加速打造「台灣之盾(T-Dome,俗稱台穹)」,專家指出,此構想非單一新武器系統,而是整合既有及未來防空資源、強化分散與備援能力的長期工程。(記者塗建榮攝) 總統賴清德宣布加速打造「台灣之盾(T-Dome,俗稱台穹)」,專家指出,此構想非單一新武器系統,而是整合既有及未來防空資源、強化分散與備援能力的長期工程,若未來能夠成功整合國內外各類武器系統,便可發揮「一加一大於N」的分散備援作用,大幅提高裝備的戰場存活率以及整體防空效能,增強台灣面對複合性攻勢時的持久抗戰能力。 整合防空資源 強化分散與備援 國防院副研究員舒孝煌昨受訪說,「台灣之盾」應被視為一個循序漸進的整合計畫,而非像美國發展單一全新系統那樣的作法。他說,目前我國已有例如NASAMS、愛國者三、天弓二、天弓三、天弓四(強弓)等各式飛彈系統,各自擁有獨立的射控與擊殺鏈(kill chain),一旦某套系統被摧毀,其運作即會中斷。 他說,若未來各種武器間,能透過如美商諾格的「整合式戰鬥指管系統」(IBCS)這類的技術,將陸海空各方的搜索雷達與發射單元連結,便能發揮「一加一大於N」的分散備援效果,雷達或發射單元被擊毀時仍能由其他系統支援運作。 舒孝煌指出,國軍建立戰場防空共同圖像的趨勢已推動一段時間,本次強調藍圖是合時宜之舉;他同時提醒新一代低可觀測目標與匿蹤無人機等威脅,及不同波段雷達間互補的重要性。 至於守住中國空襲第一擊的必要性,舒孝煌強調,共軍若欲兩棲登陸,首波將以削弱我方防禦能力為要務,透過飛彈、網攻、電攻等混合手段破壞我方行動能力,因此分散、備援與國內外系統整合,是維持長期抗戰的關鍵。 前空軍飛彈預警中心指管長、台灣智庫諮委周宇平受訪表示,最重要的整合就是將現有感應器(雷達)系統結合後作分析評估,再決定攔截系統與接戰方式,而整合過程中程式原始碼交出等資安風險也不可忽視。 周強調,未來防空指揮官須能熟稔各類偵搜與攔截系統,在系統判斷導彈落點、選擇攔截方式與戰備彈量,才能更有效的執行攔截作為。 周宇平指出,雖然我方正推動像IBCS這類「偵打一體(sensor-to-shooter)」的指管系統,藉以串連偵蒐與反敵機、反飛彈能力,但要達成如以色列各系統般的密集防護,台灣面臨地域大小、實戰經驗與攔截速度等挑戰,仍需投注相當的努力。
方瑋立 2025-10-11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成立滿週年》AIT:美台持續合作 深化韌性建設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成立滿週年》AIT:美台持續合作 深化韌性建設

賴清德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等人昨出席「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韌性台灣.民主永續」開幕式。(記者陳逸寬攝) 〔記者方瑋立、陳政宇/台北報導〕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成立滿週年,適逢國家防災日,總統府「韌性台灣‧民主永續」國際論壇昨登場,英、美、歐三大駐台代表齊聲肯定台灣在防災與全民防衛上的努力,並提醒韌性建設必須深化跨國合作,強化社區與民間力量,並同步因應資訊戰、供應鏈與關鍵基礎設施安全挑戰,才能持續在不確定的國際環境中穩健前行。 台灣韌性建設努力 英美歐駐台代表肯定 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包瓊郁肯定危機應變已深植於台灣社會,並以華語喊話「我對台灣危機應對能力有信心」。她說,危機準備永遠不會完美,關鍵在平時如何建立民間與官方體系之間的順暢轉換。她提醒台灣勿疏漏公私協力夥伴關係(PPP),強調英國的經驗顯示,PPP並非臨時動員,而是自危機規劃起點就納入法律、契約與全生命週期管理。 美國在台協會(AIT)代理處長梁凱雯指出,台灣近年從大規模演練、制度建構到資訊空間防護,展現出高度決心與成果,令人印象深刻,包括以「城鎮韌性演練」提升民眾危機意識,也肯定新版「全民國防手冊」有助全民整備。梁強調,美國將持續與台灣合作,涵蓋資安、能源、通訊與公共衛生等領域,但「韌性建設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呼籲更多資源與更大規模社會參與。 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古力哲則以歐盟防疫與因應俄烏戰爭的經驗,提醒台灣應結合「全社會、全政府、全災型方法」。他指出,產業、公民團體乃至全民都需參與,中央與地方須強化橫向協調,並將天災、人禍、傳染病、能源危機與軍事衝突納入同一體系演練。他舉例,奧地利僅九百萬人口卻有二十五萬消防志工,韌性應建立於歸屬感與責任感,而非恐懼。 澳專家:能源供應鏈安全 台灣重大挑戰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專家薩契威爾針對觀摩我國「國家防災日」演習為例指出,台灣與十四個合作國家及多個NGO的跨國協作,令人印象深刻,此夥伴關係應持續擴大與成長,與各國共同建立防衛韌性。 談及維護能源及資通訊安全,薩契威爾強調,關鍵在於「嚇阻」。他提醒,台灣不能僅依賴防禦能力,還必須在基礎設施與國際合作上展現不容挑戰的決心,讓潛在對手意識到任何冒進行為都將付出巨大代價。他指出,台灣的能源供應鏈安全是重大挑戰之一,且與澳、日、韓等國利害一致,應透過快速追蹤、迅速修復和聯合回應,令潛在破壞者知難而退。 總統府「全社會防衛與韌性委員會」滿週年,美國在台協會(AIT)代理處長梁凱雯20日在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上肯定台灣韌性建設的努力。(圖取自總統府官方頻道)
方瑋立 2025-09-21
美眾院外委會通過包裹法案 推台灣盟友基金、六項保證入法

美眾院外委會通過包裹法案 推台灣盟友基金、六項保證入法

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昨通過「國務院重授權包裹法案」,其中納入「台灣盟友基金法案」及「對台六項保證法案」二項修正案,分別針對強化台灣外交支持並將「六項保證」正式編入美國法律,彰顯國會跨黨派對台灣的支持。圖為美國國會山莊。(中央社) 國會跨黨派議員挺台 再度彰顯 〔記者方瑋立/台北報導〕美國再釋挺台訊號,美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昨通過「國務院重授權包裹法案」,其中納入「台灣盟友基金法案」及「對台六項保證法案」二項修正案,分別針對強化台灣外交支持並將「六項保證」正式編入美國法律,彰顯國會跨黨派對台灣的支持。 據中央社報導,二案均由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民主黨首席議員克利什納穆希提出,並併入國務院重授權包裹法案後,在委員會審議獲得通過。後續仍須經眾院及參院分別審議通過相同版本,並由總統簽署,才能完成立法程序。 設36億元基金 援助台灣邦交國 「台灣盟友基金法案」授權美國行政部門設立一筆為期三年、總額一.二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六.一二億元)的基金,用來援助因與台灣交往而遭中國施壓的邦交國及非官方夥伴。 至於「對台六項保證法案」則要求美國政府將六項保證正式入法,並規範未經國會批准,不得擅自更動。所謂六項保證源自雷根政府時期,內容包括美國不會設定停止對台軍售的日期、不會修改「台灣關係法」相關條文、不會在對台軍售前與中國協商、不會在台灣與中國間擔任調人;關於台灣主權,美國不會改變自身立場,認為此事應由中國人自己解決;同時,美國不會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六項保證法律化 強化台美關係 「六項保證」自一九八○年代雷根政府提出後,歷屆美國政府均予以重申,並在「台灣關係法」與「國防授權法」等文件中被引用,但始終未入法。此次法案將使六項保證法律化,進一步強化台美關係的制度基礎。 克利什納穆希透過聲明指出,透過推動這些跨黨派條款,國會正向北京傳達明確訊號:美國將堅定與台灣站在同一陣線,抵抗中共的脅迫與恐嚇。他強調,「台灣盟友基金法案」及「對台六項保證法案」不僅鞏固美台夥伴關係,也有助於對抗中共經濟脅迫,維護印太地區和平與穩定。
方瑋立 2025-09-20
AIT:二戰文件未決定台灣地位

AIT:二戰文件未決定台灣地位

美國在台協會(AIT)昨直指「開羅宣言」等二戰文件,並未決定台灣最終政治地位,「北京的論述是錯誤的。」(取自AIT官網) 〔記者方瑋立/台北報導〕二次大戰終戰八十週年,中國大動作舉行閱兵,並以「開羅宣言」等二戰文件,聲稱日本已將台灣主權歸還中國。美國在台協會(AIT)昨直指「北京論述是錯誤的」,前述二戰文件並未決定台灣最終政治地位,中國試圖扭曲「開羅宣言」等文件,以支持其脅迫台灣的行動,意圖將台灣孤立於國際社會外。 直言北京論述完全虛假不實 針對中國企圖襲奪二戰話語權,將引用二戰文件聲索台灣主權,AIT發言人向媒體說,中國刻意曲解二戰時期文件,包括「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舊金山和約」,企圖藉以支持中國脅迫台灣的行徑。 「北京的論述完全是虛假不實的 」,AIT指出,這些文件均未決定台灣最終的政治地位;中方不實法律論述的意圖是將台灣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並限制其他國家與台灣互動的主權選擇等更廣泛行動之一環。 林佳龍:中國無權代表台灣 外交部長林佳龍昨對AIT說法表達歡迎及感謝,他並重申,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是客觀事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更無權在國際社會上代表台灣。 AIT最新說法與林佳龍今年七月在世界國際法學會亞太研究論壇所提論述不謀而合,林當時指出,「開羅宣言」與「波茲坦公告」只是同盟國的政治聲明,沒有法律效力,真正具法律效力的是「舊金山和約」。他並強調,台灣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後,中華民國台灣成為以「台灣」為主體的唯一合法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等存在、互不隸屬。
方瑋立 2025-09-14
蕭美琴去年訪捷克 中國密謀衝撞 中國武官跟監 計畫車禍恐嚇

蕭美琴去年訪捷克 中國密謀衝撞 中國武官跟監 計畫車禍恐嚇

副總統蕭美琴去年訪捷克期間遭中國外交人員跟監尾隨,計畫碰撞蕭美琴座車,製造恐嚇。圖為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與蕭美琴的合照。(取自X平台) 〔記者方瑋立、陳昀/綜合報導〕副總統蕭美琴去年訪捷克期間遭中國外交人員跟監尾隨,險釀車禍,捷克軍情局證實,監控到中國情報單位曾試圖對受保護人物進行具破壞性的行動;捷克最新報導指出,這場行動甚至計畫碰撞蕭美琴座車,製造恐嚇。 捷克軍情局:監控到破壞行動 蕭美琴去年三月以台灣副總統當選人身分訪問捷克,期間拜會包括參議院議長韋德齊等多位政要。蕭訪問期間,一名中國外交官駕車闖紅燈,幾乎引發交通事故,當時蕭的車隊正好通過市中心路口。最新報導指出,這項行動並非偶然,而是中方情報行動的一部分。 尾隨蕭車隊 闖紅燈險釀事故 捷克廣播電台(iROZHLAS)發布事件的調查報導指出,捷克軍情單位掌握到中國除跟監尾隨,亦曾研擬「示威性行動」(demonstrative kinetic action,軍事術語)」,意圖製造與蕭美琴座車「碰撞」的恐嚇情境。該行動最後未執行,但有中國外交人員在蕭美琴車隊通過布拉格市中心路口後,直接闖紅燈急駛通過,幾乎釀成車禍。該名人員為中國駐捷武官室人員,其任務目的為持續尾隨蕭的專車。 捷克軍情局局長巴爾托夫斯基指出,北京方面企圖透過這項行動對蕭美琴進行心理威懾。他並說:「我們監控到中國情報單位曾試圖製造條件,對受保護人物進行具示威性的動作,所幸該計畫尚未超出準備階段。」 報導指出,蕭美琴並未真正處於危險之中,因為捷克安全機構已經密切監控,並準備在必要時介入。 總統府昨回應,對於中國違背國際規則,帶來風險與危險的不法行為,我方強烈譴責。
方瑋立 2025-06-27
日本統合幕僚監部公布 中國雙航艦4天起降逾270架次

日本統合幕僚監部公布 中國雙航艦4天起降逾270架次

中國遼寧艦、山東艦航行路線圖 〔記者方瑋立/台北報導〕中國解放軍「山東號」、「遼寧號」雙航艦編隊再現西太平洋活動。日本統合幕僚監部昨公布最新偵蒐資訊,自六月十七日起,「遼寧號」與「山東號」分別於沖之鳥島及宮古島東南海域活動,四天內艦載戰機與直升機起降合計超過二百七十架次;遼寧號昨上午率合計六艘艦艇再度穿越宮古海峽,駛向東海方向。 遼寧號經宮古海峽 駛向東海 據日方公布資料,「遼寧號」自十七日至十九日,先後於沖之鳥島西南約五百一十公里、沖大東島南方約三百八十公里及宮古島東南約四百一十公里海域進行密集訓練,艦載機每日起降次數分別約八十架次、三十架次與四十架次,累計共約一百五十架次。日方也統計,「遼寧號」自五月下旬起累計起降次數已達約七百架次,強度相當可觀。 山東號菲律賓海 持續航訓 「山東號」則於同一時段,於距宮古島東南約七百一十至七百八十公里海域進行訓練,十七至十九日每日艦載機起降約為四十架次、三十架次與五十架次,三日累計一百二十架次,若加計六月九日至十六日期間的紀錄,總計已達約三百五十架次。 此外,遼寧號昨上午率領共六艘艦艇穿越沖繩與宮古島間海域,駛入東海方向。該編隊包括兩艘○五二D型驅逐艦、兩艘○五五型驅逐艦及一艘九○一型快速補給艦。 對此,日方強調,日本自衛隊第一護衛隊群所屬的白露型驅逐艦「村雨號」、護衛艦「雷號」及第一海上補給隊所屬補給艦「十和田號」全程執行警戒監偵任務,並緊急派遣航空自衛隊戰機升空應對,持續將共軍航艦動態納入監控中。
方瑋立 2025-06-21
落實軍中轉型正義 兩蔣園區刪去謁靈 陵寢用語

落實軍中轉型正義 兩蔣園區刪去謁靈 陵寢用語

國防部公告兩蔣慈湖賓館、大溪賓館法規修正,刪去「謁靈」、「陵寢」等用語,改以「入營」、「營區」稱呼。(資料照) 〔記者方瑋立/台北報導〕為落實軍中轉型正義,國防部四月廿二日公告兩蔣慈湖賓館、大溪賓館法規修正,刪去使用長達五十年的「謁靈」、「陵寢」等用語,改以「入營」、「營區」稱呼,相關行政規則從「開放謁靈管理須知」,正名為「慈湖營區暨大溪營區開放管理要點」。 改稱「入營」、「營區」 前總統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分別於一九七五、一九八八年逝世,兩人靈柩分別暫厝於慈湖賓館及大溪頭寮賓館,至今皆未下葬。當時總統府及軍方為維護安全,派出憲兵及儀隊駐守,並由後指部設立桃園管理組。 威權統治時期,官方將民眾前往該兩處致意稱為「謁靈」,並將放置靈柩處稱為「陵寢」,迄今五十年未曾改變。民進黨立委邱志偉認為「陵寢」一詞通常指稱帝王墳墓,多次質詢關切軍方對裁撤儀隊、修正用詞規劃。 國防部內部決議於今年四月廿二日公告,將原「國防部全動員署後指部桃園管理組開放謁靈管理須知」,修正為「國防部全動署後指部慈湖營區暨大溪營區開放管理要點」,並決定以「營區」一詞概括全域,刪除「陵寢」字眼,而續用屬通稱的「靈柩區」。 至於「謁靈」相關字眼,國防部說明,因開放團體申請入營作法調整,爰將所定「謁靈」申請,修正為「靈柩區開放」申請。
方瑋立 2025-05-07
2020年迄今 共諜起訴159人》 顧立雄:無論階級 都需接密查核

2020年迄今 共諜起訴159人》 顧立雄:無論階級 都需接密查核

2020年迄今共諜案起訴現(退)役軍人階級分布及占比 〔記者方瑋立、林哲遠/台北報導〕國安局最新書面報告顯示,共諜案起訴人數自二○二○年迄今合計一五九人,其中現役及退役軍人計九十五人,占比六十%。國防部長顧立雄昨在立院受訪表示,共諜滲透無所不在,將著重於接觸機密的查核,無論階級都需完成查核,才能接觸機密資料。 國安局報告陳述,自二○二○年至今,共諜案起訴人數計一五九人,其中現役軍人五十二人、退役軍人四十三人,兩者合計佔六成。滲透手法主要由退役拉攏現役、網路勾聯、金錢利誘、債務脅迫等方式,全面對我軍事單位及政府機關進行滲透,企圖取得我國防及政府機敏資訊,並在台發展共諜組織,且鎖定對象已不侷限於高階軍官。 顧立雄指出,中共會運用所有手段獲取所需情報資料,國軍當然是他們的重點項目之一;不過,國防部進行相關的保防教育是成功的,有八成七的共諜案是由官兵檢舉而查獲,國防部也會進行安全查核,並著重在接觸機密的查核,意即無論階級,都要完成相關查核,才能接觸一定程度的機密資料。 學者:提高人員警覺性和風險意識 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受訪表示,國防部長顧立雄宣布將參照美軍作法建立「接密查核」制度的作法完全正確,美軍近兩年陸續破獲海軍與陸軍華裔士官兵共諜案,包括將機密的烏克蘭作戰計畫張貼到網路上、駐日沖繩士官涉及洩漏台海防衛作戰計畫予共諜等,相關基層業務人員無論階級,凡接觸機密就必須受到規範。 蘇紫雲說,接密查核後,必須透過進一步的勤務教育,除教導如何避免遺失、盜取,並告知相關刑責,提高人員警覺性和風險意識,防止被滲透。 軍審制度 對共諜有嚇阻作用 至於總統賴清德指示國防部重新打造符合人權與公平的「軍審制度」是否為提前部署,對軍人涉共諜案是否具嚇阻作用?蘇紫雲直言「絕對有」。蘇說明,基於人民透過民主制度將大型殺傷武力交付給軍人,因此各國國軍與憲法或國家皆具特殊的權利義務關係。 蘇指出,在此前提下軍審會比較專業,軍事法官與檢察官也比較容易判讀何謂敏感機密的資訊。此外,蘇認為,軍審不同於一般司法案件,國外針對軍事間諜所判刑期平均為十九年,對於確保避免軍人洩密或被滲透,都有加強的效果。 2020年迄今共諜案起訴人數暨現(退)役軍人占比
方瑋立 2025-04-09
126:0通過挺台決議 比利時國會 譴責中國軍演威脅台灣

126:0通過挺台決議 比利時國會 譴責中國軍演威脅台灣

比利時聯邦眾議院20日壓倒性通過挺台決議並譴責中國,外交部長林佳龍對此表達感謝。圖為林佳龍去年訪歐期間,會晤領銜提案的眾議員范荷芙(Els VAN HOOF),受接待導覽比國國會。(外交部提供) 〔記者方瑋立/綜合報導〕比利時國會本月廿日以一二六:○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挺台決議,譴責中國軍演日益頻繁,威脅區域穩定,並要求比國政府循外交途徑向聯合國抗議「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文」、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這也是比利時國會首度以決議案譴責中國對台灣威脅。 要中國停止侵入台灣防空識別區 這項由比利時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共同主席范荷芙與眾議員密爾領銜提案的「關切中國持續增加對台灣威脅決議案」,在廿日大會以一二六票贊成、○票反對、十三票棄權通過,譴責中國近年於台海軍事行動的空前密度已威脅區域穩定,並表達與台灣人民站在一起的立場,同時籲請該國政府循外交途徑譴責並要求中國立即停止侵入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充分尊重台海中線的完整性及台海現況,並停止一切挑釁和所有灰帶軍事活動,包括網路攻擊和假訊息操弄。 促比國政府 抗議二七五八決議 決議案也指明「二七五八號決議文」無涉台灣,促請比國政府在聯合國清楚表達此立場,同時與歐洲夥伴合作,在台海及印太地區扮演積極角色,並於歐盟層級推動與台灣簽署經濟協定以強化供應鏈韌性,共同促進與台經濟、科學及文化合作,支持台灣參與世衛等國際組織,增進台比公民社會及媒體的交流,共同打擊假訊息。 外交部長林佳龍昨對此表達感謝,並強調未來將在台比既有良好的基礎上,持續深化雙邊實質交流及友好合作關係。 外交部指出,范荷芙為友台小組共同主席,比利時並曾經先後於二○一五年十一月及二○二○年七月通過友台決議案,本次是新一屆國會於去年七月開議後,首度以決議案譴責中國對台威脅,對台比關係進展別具意義。
方瑋立 2025-03-22
中國輪惡名昭彰 切海纜慣犯

中國輪惡名昭彰 切海纜慣犯

中國權宜輪喀麥隆籍順興39貨輪,疑切斷我海底電纜逃逸,我將「註記」列入黑名單。(資料照) 〔記者方瑋立/台北報導〕中國權宜輪喀麥隆籍「SHUNXING39(音譯順興卅九)」疑似切斷基隆外海國際海纜後「關機」逃逸,且與蒙古籍「BAO SHUN(音譯寶順)」皆在我領海長期航跡異常,引起爭議。不過,除台灣以外,中國籍船隻近年在國際上早已惡名昭彰,光是歐洲波羅的海,分別於二○二三年十月、二○二四年十一月發生過兩次中國貨船下錨航行的「意外」,切斷多條海纜,甚至傷及天然氣管線。 甚至有傷及天然氣管線 這已非中國船舶首次破壞我國周遭海纜,早於二○二三年二月,台灣至馬祖間兩條海底通訊電纜就曾遭中國漁船及不明船隻拖斷。中國船在國際上更是惡名昭彰,甚至形同「慣犯」。前年十月,中國籍貨輪「新新北極熊」號在歐洲波羅的海下錨航行,涉嫌破壞兩條芬蘭灣的海底通訊電纜,更傷及一條天然氣管線,引起國際社會譁然;中國「內部調查」結果遲至去年八月才出爐,聲稱該船是因天候因素「不慎肇事」,而非蓄意破壞。 德國、芬蘭等都曾受害 然而,去年十一月底,中籍「伊鵬三號」貨輪又涉在波海下錨航行約一七八公里,合計切斷兩條海纜,破壞德國、芬蘭、立陶宛及瑞典間通訊,再度引起高度爭議。當時,歐洲多國在迅速的航運、天氣及水文交叉分析下,判斷發生需要拋錨緊急情況的可能性極低,在鎖定嫌犯為伊船後,丹麥至少派出三艘軍艦追擊並攔截,並與其他國家軍艦共同包圍,要求配合歐洲警方調查。 學者何澄輝刊於台灣新社會智庫的伊鵬三號事件分析報告指出,中國早於二○一六年公布的「十三五規劃」中即提出「建立暢通的國際通信設施,優化國際通信網絡布局,完善跨境路海纜基礎設施」,積極布建海纜通訊網路,中國片面聲索主權的南海,也已從傳統軍事安全領域的衝突,擴及至經濟通訊等基礎設施領域。這類以「灰色地帶(灰色領域)衝突」形式表現的海事及通訊安全威脅,已是真實且無可迴避的存在。
方瑋立 2025-01-14
中國外交官威脅巴拉圭棄台 巴國媒體:北京像黑道霸凌他國

中國外交官威脅巴拉圭棄台 巴國媒體:北京像黑道霸凌他國

面對中國試圖破壞台灣與巴拉圭關係,外交部則積極推動「榮邦計畫」與賴總統主張的「經濟日不落國」願景,外交部長林佳龍昨受邀赴台北港,與巴拉圭駐台大使費卡洛、成運汽車董事長吳定發等人,一同目送三十輛台灣國產電動巴士上船運往巴拉圭。(圖取自林佳龍臉書) 〔記者方瑋立/台北報導〕中國外交部拉美司公使銜參贊徐偉隨團到訪我國友邦巴拉圭,高調受訪要巴國「中國、台灣二選一」,隨即被巴國外交部依干涉內政吊銷簽證並列為不受歡迎人物,廿四小時內驅逐出境。巴國知名記者賈可布斯(Jorge Jacobs)昨於主流媒體「自由新聞報」專欄痛批,中國以「要銀彈或吃子彈」(money or lead)的黑道作風,恣意霸凌其他國家。 「要銀彈或吃子彈」恐嚇多數國家 賈可布斯表示,中國長年砸重金誘惑中南美政治人物,希望在美國「後院」取代其地位,也幾乎成功讓區域內多數國家立場轉向,但巴拉圭迄今未被說服,因此被中國視為削弱台灣國際地位的「大秘寶」。 他指出,中國自冷戰後開始以「要銀彈或吃子彈」的黑道手段,恣意威脅大多數國家,不管是否接受這類並非免費的「銀彈」,都必須面對隨之而來的條件、代價和後果。中國最誘人的謊言之一,即只要屈服就可進入龐大的中國市場,不過從幾乎所有轉向中國的國家來看,這些承諾都只是「海市蜃樓」。 賈可布斯也強調,巴拉圭迄今未屈服於中國流氓成為其當前優勢,也成為即將「入厝」且「更大尾」的美國川普政府眼中一大亮點,尤其準國務卿魯比歐正著手應對中國在拉美擴張。他呼籲巴國政府抓準此機會。 我30輛國產電動巴士 運往巴拉圭 面對中國試圖破壞台灣與巴拉圭關係,外交部則積極推動「榮邦計畫」與賴總統主張的「經濟日不落國」願景,外交部長林佳龍昨受邀赴台北港,與巴拉圭駐台大使費卡洛、成運汽車董事長吳定發,一同目送三十輛台灣國產電動巴士上船運往巴拉圭,實現巴國總統貝尼亞看重我國科技實力而力邀台廠參與的「電動巴士先導計畫」。 林佳龍指出,外交部接續活化「台巴工業區」,將其升級為「智慧科技園區」,打造巴拉圭成為台商進軍南美洲「南方共同市場」的重要據點,創造台巴兩國互利共榮。
方瑋立 2024-12-08
147:3 歐洲首例 荷蘭眾院:2758號決議不涉台

147:3 歐洲首例 荷蘭眾院:2758號決議不涉台

荷蘭國會眾議院十二日以一百四十七票比三票,壓倒性通過友台動議,指出「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並未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擁有主權,也未排除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資格。荷蘭也成為歐洲首個通過類似動議案的國家。 荷蘭:中國扭曲聯大決議 阻擋台灣 上述動議案也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扭曲聯大第二七五八號決議,並阻擋台灣的國際參與。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皆符合荷蘭國家利益。 外交部昨對此表達高度肯定及誠摯感謝,並指出,現時值第七十九屆聯合國大會召開之際,通過此項動議甚具意義。 荷蘭國會是繼今年七月「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會通過「IPAC針對聯大第二七五八號決議各國議會決議範本」及澳洲聯邦國會參議院通過相關動議後,全球第二個通過類似動議案的國家,並為歐洲國家首例。 荷蘭國會眾議院十二日以一百五十票中一百四十七票贊成,壓倒性通過友台動議,指出「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並未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擁有主權,也未排除台灣參與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 據悉,荷眾院此友台議案由民主六六黨(D66)眾議員、IPAC荷蘭共同主席帕特諾特等十三位跨黨派議員共同提出,是荷蘭眾議院於今年四月通過支持台灣國際參與,以及五月通過動議案籲請荷蘭政府聯合歐盟等國家反對中國環台軍演與支持維護台海現狀後,第三度以實際行動支持台灣。
方瑋立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