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李拓梓)
李拓梓相關文章
裝睡的朱主席叫不醒
作者:李拓梓(蔡英文競選辦公室幕僚) 2010年時,我參與了新北市長選舉,支援當時蔡英文總部的政策部門。本來應該是件榮譽的事,但我一直很沮喪。我發現任何政策只要一公佈,國民黨的朱立倫候選人過沒兩天,不但抄襲,還會加碼。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經過工期與財務評估後,我們提出優先興建捷運環狀線的主張後,朱陣營就喊出了要興建「三環三線」。 「三環三線」跟馬英九的「六三三」、「黃金十年」,可以說是台灣政見史上最大的騙局。當時我們的評估,認為四年內若能優先完成南環線,以及淡水輕軌綠山線,就已經是效率的極致。結果朱立倫一口氣公佈了以未來二十年為目標的「三環三線」計劃,還說自己有遠見,對一個任期只有四年,最多八年,中間隨時有可能跳船的市長來說,餅也未免畫太大。 遠舉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不過在政治圈,騙的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現在「三環三線」還在劃線,輕軌綠山線「只動土,不施工」,也因為颱風吹垮了圍籬,而被市民看破了手腳。 不只是「三環三線」,當初的另外一個政策「社會住宅」,也遇到一樣的山寨問題。為了模糊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話題,當時的內政部長江宜樺,配合了朱立倫的需求,決定以合宜住宅之名,重新包裝國宅政策。 經過了五年,不但政府自己否決了合宜住宅計畫,當初規劃的林口A7、八德合宜住宅發生了葉世文弊案,而浮州則因為一場地震,而有偷工減料的爭議。當年因為相信政府而拿出積蓄的人民,正因為相信政府而血本無歸。 政策可以互相研討精進,好的政策如果能被模仿,也是人民之福。但畫虎不成反類犬,或者沒有心規劃,只是應付上陣,那不是務虛,就是能力差。這一點,自稱doer的朱立倫,和馬英九相比可以說是不遑多讓。為了要選總統,朱立倫又重施故技,自己作為執政黨主席,不認真一點提出政策,卻只是抹黑對手沒牛肉、只會喊口號,是空心菜。 被這樣說的蔡陣營,心裡當然很不是滋味。從五大政治改革、五大社會安定計劃、到五大策略產業,到其他政策陸續發表,每一個政策,都是經過政策部門千錘百鍊、文稿部門精雕細琢、宣傳部門卯足全勁,再經過候選人如同碩士論文口試般百般挑替,才有的成果。有一些還沒有提出的政策,並不是沒有,而是因為蔡英文自己對政策不滿意,因此被順延上市。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裡,只要拿起手機平板,連接上網路,輸入關鍵字,所有的資訊都輕易可得。實在講,在這樣的時代裡,國民黨還想用傳統的老招,不斷重複咒語,認為這樣就可以眾口鑠金,真的是有點跟不上時代。 這是一場總統選舉,攸關國家未來四年甚至八年的發展方向。作為執政黨的主席,為了逃避執政失敗的責任,反過來指控已經提出提出一大堆政策的在野黨候選人「沒有牛肉」,恐怕只是凸顯自己信口開河,準備不足,以及資料查詢能力的不閑熟。 許多同仁對對手陣營的指控憤憤不平,覺得幾個月下來,別說是牛肉,連佛跳牆都搬出來了,對手卻還視而不見,因此極力主張要在文宣中提醒朱立倫多上網,或者至少像馬英九那樣,多看報。但我只想說,裝睡的人叫不醒。朱立倫之所以蒙上眼睛,不是因為他真的看不到,而是因為他不想提醒大家,他是執政黨主席。
李拓梓
2015-10-28
讓陳澄波緊張的事
幾日前,陳澄波作品失竊,記者一句失言「陳澄波本人也很緊張」,一時成為知識圈的笑柄。但笑中總是帶淚,真正令人緊張的事情,恐怕不是無可考的本人緊張與否,而是大多數的台灣人並不認識這位前輩藝術家。 台灣人很愛去上野,「阿美橫町」上應有盡有,熱鬧非凡,不過很少人知道,就在附近的東京藝術大學,它的前身東京美術學校,培養過無數偉大的藝術家,其中也有多位台灣人。目前在台灣本土藝術的高價收藏市場上叫得出名字的藝術家,陳澄波、黃土水、李梅樹、廖繼春、郭柏川,都是這所名校出身。 位於東京上野的東京藝術大學,前身是東京美術學校,培養過無數偉大的藝術家,其中也有多位台灣人,包括陳澄波、黃土水、李梅樹、廖繼春、郭柏川,都是這所名校出身。(圖:http://jp.worldmapz.com/) 我因為家學之故,運氣不錯,從小就聽過這些藝術家的大名。但坦白講,除了在家,或者偶有藝術圈好友閒聊會提到這些名字,回想起來,似乎從未在任何其他場合,聽過有人記憶起這些本土藝術家。 這些台灣本土藝術家中,陳澄波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因為政治問題,整整有三十多年,沒有人再提起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台灣史教授周婉窈曾經這樣描述這場悲劇,她說自己幼年時到嘉義公園寫生,從空白畫起,卻從來不知道有一位前輩畫家,曾經以嘉義公園、嘉義街外的風景描繪,成為連殖民者都讚嘆的偉大藝術家。她認為,這種不正常的遺忘,正是台灣歷史的悲哀。 陳澄波1927年作品「夏日街景」。﹝圖:維基百科﹞ 在剛開始寫這個專欄的時候,我也有這樣的困擾。我自認對歷史熟稔,但當想要下筆描繪政治地景時,卻往往苦於資料不足。對於四五百年前的外國歷史可以如數家珍,對於近百年的本國歷史卻下筆頹盾,這種知識的不足,也經常讓我擬稿時頗為困擾。 無疑,對歷史強迫性的遺忘,是統治者想要的結果。而對抗,往往只是少數人奮戰的意志。 大多數的人認為,只要吃飽穿暖,考試有本,教科書最好不要經常「政治化」的改來改去,因此對陳澄波無印象,也可以是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的事情。但比起遺忘,更令人無法接受的,其實是胡亂詮釋。幾年前,獲得文化部補助的陳澄波紀念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就讓人看了渾身不舒服。坦白說,我認為陳澄波今日之所以被記憶,不幸非因他在藝術上的出類拔萃,而是因為他的死於非命,但戲劇的詮釋者顯然不是這樣想。 1946年,陳澄波創作了「慶祝日」這幅作品,描繪人民對台灣脫離殖民,回歸中華民國統治的歡欣氣氛。但是第二年起,悲劇即發生,陳澄波自己也將橫遭不測。今日人們對陳澄波的印象,那張留著彈孔的遺體照,想必比「慶祝日」更為令人印象深刻。 陳澄波1946年作品「慶祝日」描繪人民對台灣脫離殖民,回歸中華民國統治的歡欣氣氛。(圖:cabcy.ehosting.com.tw) 陳澄波的死當然有偶然的因素,他是仕紳、熱心公益、會講中文,因此被推派為談判代表。但當他懷著公益的想像,進到當時軍隊駐紮的水上機場時,很快被逮捕,數日之後槍決示眾於嘉義車站。 殺陳澄波的人,是他一心崇尚的中華民國軍隊,當時也不只是他,有成千上百的台灣精英遭遇到他同樣的命運。前輩政治家彭明敏在回憶錄《自由的滋味》中曾經回憶,他的父親彭清靠,當時是高雄市參議會議長,在高雄要塞司令部也遇到一模一樣的事情,只是他運氣比較好,逃過一死,但從此以後再也不參與政治。 對台灣精英而言,二二八無疑是一場組織性的殺戮,但在當今官方一貫無趣的論述裡,對陳澄波以及眾多精英的死,卻顯得粉飾太平,輕輕帶過。 版畫家黃榮燦於1947年4月製作的木刻版畫《恐怖的檢查》(圖:網路) 陳澄波被國民黨槍殺是事實,但正如同台灣荒謬的轉型正義般,有受害者,卻無加害者。至今仍信仰加害者,每年忌日定去參拜瞻仰獨裁者的政府官員,出錢贊助這齣意圖使人遺忘過去的劇碼,還在台下行禮如儀的拍手,然後忝不知恥的告訴大家要遺忘過去,面對未來,令人看了非常噁心。那一天,我渾身不舒服的走出了國家劇院。後來所有官方支持的陳澄波展覽,我都不想再踏進去會場一步。光是聽見那些粉飾太平的解釋,避重就輕的演說,我都有想吐的感覺。 失去對自己歷史的詮釋權,必然在時空中漂浮而不知所措。歷史都有脈絡可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來時的方向,又何以能知道自己未來的去向?
李拓梓
2015-07-16
比較政治大哉問:民主的是或不是,行或不行
要談民主的概念,基本上不出Schumpeter與Dahl兩家。Schumpeter的概念很簡單,有公平競爭的選舉就可以說是民主;Dahl的概念就複雜很多,但無論是表意的自由、議程的最終決定權,或者其他項目,基本上也不脫公平選舉細節的再詮釋。 Shimitter和Karl的文章What democracy is ...and is not(2013)之中,對民主也有很多的是與不是的定義,幾個民主關鍵字像是公領域(public realm)、公民(citizen)、競爭(competition)、選舉等等概念,可以詮釋民主的背景。但兩位學者也認為,這套透過競爭與多數決來分配利益價值的體制,得面對一個根本問題:數字與強度可能是有落差的。 比如最近在討論的「十八歲公民權」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這個議題如果民調,可以看見反對意見占多數。問題是,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是二十歲以上的公民,他們基於不想改變的保守心態而不想降低公民權的門檻,但一旦公民權調降,因為並不影響他們的權益,他們的反對意願可能也不激烈。相反的,這個議題的部分支持者意見可能很強烈,形成少數而具有強度的壓力,迫使法律做出修改。那麼,請問這是民主,還是不民主? 有關於數字與強度的問題,Lijphart的著作中經常談到,尤其在多族群、多語言的國家,特別有這樣的問題。他主張透過「協和式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或者「共識民主」(consensus democracy)的模式,來取代「多數民主」(Majoriatrian Democracy)。在Lijphart的著作中,處處可以感受到他對於「共識民主」的偏好。 不過對民主而言,無論是透過多數決或者共識決,都得面臨一個問題,民主所能主張的,經常是程序本身。Dahl稱這個現象為「最小程序主義」(procedural minimal),也就是說,程序的正義和公平,保障所有聲音都被討論、公平競爭,是民主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程序正義」(due process)。Dahl對民主定義的討論,幾乎都圍繞著這個最小程序主義的精神。 但即便提出過一大堆民主的定義,也廣為世人所接受,定義終究有其不足之處。Shimmitter和Karl就挑戰了Dahl,他們認為,Dahl談民主時,忘了談兩件事情,第一,民選權力之上不能有另外一個非民選權,比如在伊朗,民選總統之上還有一個非民選的絕對權威宗教法庭,這就不是民主。第二,政府必須是自治的,外力不能干涉人家的內政,不然就變成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這也不是民主。 這些定義的補充讓我想到兩個例外,一個是台灣的憲政體制,最近很多人在討論應該恢復閣揆同意權以及法案的副署權,但是並非透過選舉而產生的閣揆,權力是否應該超越民選總統,成為實質的統治者,似乎是一個爭議的議題。這樣的論者,其實忽略了中華民國憲法的原文並沒有總統直選的問題。 第二個,是各種國際組織對單一國家主權的競爭關係,比如IMF對1997年發生金融風暴亟待援助的韓國,或者歐盟與希臘現在為了歐債而經常爭議的關係,都代表著民選的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的競合,這其中很多說法,在千禧年前後民族主義與全球化的課題中有過討論,但現在問題依然還沒解決。 不過在這些沒確定的事之外,民主也有一些確定的事情,這些確定的事情常常變成有人反對實施民主的理由。第一,民主不會帶來經濟的效率。第二,民主不會帶來行政的效率。第三,民主不見得比威權更有秩序、更穩定。第四,民主可能可以讓社會更開放,不過不一定會讓經濟更開放。這四個民主不會帶來的事情,不太民主的新加坡政府都做得很好,所以會喜歡新加坡的人,對民主的想法應該不會太堅定。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和他討厭的鄰居馬哈迪兩人最大的共通點,就是愛說亞洲價值。這個亞洲價值論,也讓人經常在思考,根源自西方的民主制度,因為有像是公領域、公民這幾個關鍵字的環境,而有了今天的成果。但是過去沒有這些概念的亞洲,民主是否有可能性? Howard Wiarda在Comparative Politics:Approaches and Issue(2007) 一書中,談到這種民主文化的根源,也問了一樣的問題。但他顯然覺得,與其問文化根源的問題,人們更該問的問題是,如果大家都覺得民主很好,我們要怎麼推廣民主?是要其他地方的人忘記傳統?還是要向西方好好學習?亦或者是專注於本土民主的培養?不過我覺得,光是這些論點,大概就足以激怒民族主義基本教義派,讓問題變得沒法討論,更何況Wiarda自己也沒提出答案。 如果要我回應這件事,坦白講,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無聊,就像要中國人發明電燈再用電燈一樣無聊。很多人懷念威權,只代表民主運作的不好,並不代表人民想要回到威權。對威權主義的懷舊只是一種情感的寄託,這其中有一些未經思考的當然投射,但政治文化畢竟是一種養成,已經養成像呼吸一樣自然的自由民主,一下子倒退回去,難免就要引來抗議。 因此也只能說,民主的運作有很多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法通常會是更民主,而不是回到威權。讓不透明的地方更透明、讓不公開的地方更公開、讓不被輪替的地方有機會被輪替,很多問題就變得可以解決。當然,中間難免有一些荒謬之處,比如有時候,抱著威權價值的人不知道是推著民主,還是被民主推著跑,但總之歷史就是在往終結的方向前進,這種現象,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才好。
李拓梓
2015-03-23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批用共產黨收拾民進黨太可怕!趙少康遭藍、紅軍出征
自由時報
九二共識、一中原則 賴總統:無法得到和平
黃靖媗
台灣國家正常化 脫離中國牢結
李敏勇
習近平點火 普廷玩火 接下來呢?
林保華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徐榛蔚縣府太脫線!記者忍不住電爆官員影片掀熱議 網直呼解氣!
自由時報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