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權相關文章

國文考科是彰顯台灣多元國家語言的契機

國文考科是彰顯台灣多元國家語言的契機

高普考明年(2023)起將不再考公文,而民進黨立委鄭運鵬本月21日在立法院質詢時呼籲,考選部也應一併研議國家考試「廢考國文」之可能性,並引述前考試委員林玉体、李慶雄、劉武哲等人早年的提案指出「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然而此舉隨即被統派媒體拿來訕笑,說民進黨人又想搞「去中國化」了。 「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民進黨立委鄭運鵬籲考選部國考也應「廢考國文」!(翻攝自國會直播頻道)   何謂「國文」?按照《國家語言發展法》第3條之規定,「國家語言」係指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與台灣手語。事實上這個政策方向不只應在考選部受到注意,文化部長李永得在2021年即公開表示把金曲獎原先的「國語」獎項名稱改為「華語」,其他語種的正式名稱則初步規劃叫做「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族語」、「馬祖語」、「台灣手語」等,已踏出了改變的第一步。 台灣的國家語言,也就是國文,存在著多元性,反映出台灣是多元國語的國家,因此國家考試的國文考科即不應只有華文的內容,甚或獨尊中國古文,縱然是考白話文也不能只有華語文一種選擇,應開放給考生選考「華語文」、「台語文」、「客語文」、「原住民族語文」、「馬祖語文」、「台灣手語」等等,透過國家考試帶頭落實《國家語言發展法》對多元國家語言的平等尊重,吾人不必急於以「去中國化」之大韙相繩。 然而按照現有的教育資源與環境,選考「華語文」的考生必然成為數量上的最大宗,恐不容易彰顯出平等尊重多元國家語言的效果,因此學校體系的教學內容及考試安排也需要隨同調整,鼓勵學生修讀華語文之外的國家語言,培養台灣作為多元國語國家所需之人才。 (作者為台大法學碩士,外國大學華語系客座講師)
張權 2022-03-22
得了便宜還賣乖的中華騙術

得了便宜還賣乖的中華騙術

大家一定要記住 中國,是一個崇尚撒謊,鼓勵撒謊的民族,在他們的文化裡,誠實是會招來災禍的,為了生存,就必須撒謊。於是,練就了全人類最擅長撒謊的民族。 在這種文化環境下生活,很輕易可以看到,不撒謊或是拆穿撒謊,都是一種嚴重違反道德倫理的作為,甚至還是一種嚴重的冒犯。 孫運璿的神話,不是說,日本人回去之前,都把重要設備毀壞了,不是說都沒有日本人的幫助了! 資料被挖出來了。 很久以前,我就認為這一定是編造的神話,1949年逃來台灣的電力工程師跟電力技術人員絕對不可能有多少。其他的鐵路,公路,學校跟醫院裡的技術與知識人員也一樣。那些民生基礎設施的維持,一定有大量日本人統治時期留下來的硬體以及大量的台籍基礎技術人員。甚至有高階的日本技術跟知識人物留在台灣。 事實上陸續出土的資料也逐漸證明了這一點。國民黨的軍隊裡有二戰時期日本皇軍的菁英軍官擔任教官與戰略戰術計畫的協助。台鐵,台電跟中油以及自來水事業裡的員工都是沿襲日本傳承的台籍技術人員。國民黨只是在上面當兩個口的官,真正在維持這些系統運作的都是跟日本關係緊密的台灣人。 那種 日本人離開之前故意破壞,還故意不協助戰後復原的故事,根本都是得了便宜還賣乖的中華騙術。 資料這裡來的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4772743739945&id=1653265482  
張權 2022-03-12
排華≠排黃

排華≠排黃

近來美國總統和國務卿把「二○一九冠狀病毒」(COVID-19,亦稱武漢肺炎)一再公然講成「中國病毒」或「武漢病毒」,這雖是對中國不當抹黑美軍把病毒帶入武漢的反嗆,但有不少人認為此舉唯恐加深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 美國總統川普(中)與副總統彭斯(右)與美國州長視訊討論防疫。(路透)     無獨有偶,親中媒體近來也出現了一些報導,畫面是白人看到黃種人就問:「你是中國人嗎?你們剛從中國來的嗎?」一副咄咄逼人貌,然後「華人」只能躲躲閃閃,不敢正面回答,最後獲得其他白人見義勇為、出手相救的感人結局。以這種內容欲引發我國閱聽人「排華受害者」的共鳴共感,實際上乃是配合中共大外宣的統戰手法之一。 在白人優勢的西方國家裡,我們黃種人身為劣勢者,是不爭的事實,疫情蔓延以來,各國也發生了一些針對黃種人暴力相向或言語霸凌的事件,原因都在於他們把遇到的黃種人都當成「中國人」,且把中國人等於「病毒」所致。然而,一些中國人在世界各地惡形惡狀所招來的「排華」現象,卻沒有理由讓所有黃種人來承擔。 身為臺灣人,我們的立場跟這些洋人其實一樣,對於中國把病毒放出來深惡痛絕。我們是臺灣人,不是華人更不是中國人,不需要閃閃躲躲支吾其詞。在客觀情況允許,沒有人身安全疑慮的條件下,此刻或許可以嘗試與洋人對話,表明「黃種人不必定是中國人,我是來自防疫第一名的臺灣,我們也反對中國病毒!」等等。如此一來,或許就有機會轉危為安,對方和周遭圍觀的人也學到新的常識,還讓臺灣有了能見度。 我出門隨身攜帶的酒精噴瓶,上面貼著「No Chinese-Virus」(拒絕中國病毒)的自製標籤,就是一項重要的對話工具(噴瓶本身也是恫嚇工具,令對方不敢輕舉妄動)。你我在白人強勢的西方國家裡或許都是劣勢者,但絕不是蒼白無力的他者,千萬不要輕易站在被害者的位置上直接宣告自己被歧視,「排華」不等於「排黃」,對方要針對的未必是自己,不必隨即對號入座。應當盡量利用機會、聰明善用對話、努力轉換權力關係,避免淪為結構中的受害者:先自救,才能救人。 個人力量無能改變中共政府及少數中國人在世上惡形惡狀所自招的「排華」大環境,但我,還有你,身為臺灣人,至少要知道如何在西方社會當前的這種氛圍之中自保、自救,也透過這種「溝通─擾動」的實際行動,回應西方社會本來就存在深處的種族歧視結構:至少他們會對這個議題產生更細緻的認知、更小心,不再輕易把黃種人都當成中國人,從而減少可能的種族歧視狀況發生。 (作者為台大法學碩士,德國台籍配偶)
張權 2020-03-23
台灣國語 蝦米碗糕

台灣國語 蝦米碗糕

  「馬來語」和「印尼語」就如同「普通話」和「國語」的差別,兩者是可以直接溝通的語言,但馬印兩國政治經濟上的利害衝突永遠擺不平,縱然同文同語也難以成為親密夥伴,這和兩岸關係豈不是很類似嗎?因此他們連各自使用的「國語」,都要在名稱上作出區隔。台灣也可以跟「中文」釐清關係到這種地步嗎? 日本的印刷品經常有「台灣語」和「中國語」之分,其區別的根據主要來自繁體字與簡體字:「台灣語」是當代中國捨棄不用的古代繁體漢字,「中國語」則是當代中國通用的簡體漢字。當我們台灣人對「中文」的意義仍不假思索亦不予釐清之際,日本人已經懂得加以區辨。這裡所稱的「台灣語」顯然不是「台語」,而是把「國語」,直接當成了「台灣的國語」。 姑不論「國語」是否終極適合當作「台灣的國語」,從「維持現狀」的「客觀」來看,「國語+繁體字」無疑是「台灣的國語」,「普通話+簡體字」則否。有問題的是我們怎麼稱呼這種語言。當美國不避諱國語叫「英文」;巴西不避諱國語叫「葡萄牙文」的時候,台灣連國家地位都尚未被承認卻自稱國語叫做「中文」(Chinese),擁抱「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的國名,搭配「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邏輯,被誤會或有心矮化為中國的一省,竟成了非戰之罪。馬來西亞和印尼都是毫無疑問的獨立國家,沒有被誰矮化國格的疑慮,但馬印兩國儘管使用可以互通的語言,仍各自將該語言予以命名,作為國語的名字,何況一天到晚被中國霸凌的台灣? 「馬來語」(Bahasa Melayu)和「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的原文意為「馬來之語言」(Language of Malaysia)、「印尼之語言」(Language of Indonesia),亦即不是對該種語言進行語言學上的判斷,而是對「國語」進行的政治性判斷。台灣人何時才能將本身使用的語言走出「中文」的自我認同,而走向「台灣之語言」(Language of Taiwan)的認同?我想這還是很長遠的路。 (作者為台大法學碩士,德國台籍配偶)
張權 2016-10-01
如果台灣很多省...

如果台灣很多省...

  「台獨」的實踐,在國共聯手恐嚇之下,至今依舊裹足不前。公投制憲法理台獨,眾人擔憂北京而不願干犯。欲修改憲法,門檻亦很難通過。此刻,或許有一妙計可用。 台灣在二○一○年將部分縣市合併,新設層級相當於省的五都直轄市,但幅員早已遠遠超越「城市」的治理規模,而事實上以大區域資源之統整規劃作為方針。那何不直接設省?新北省、台中省、高雄省、花蓮省的名詞既出,人們再使用「全省各地」這類詞句就無法指涉「台灣」,也暗示著台灣的位階必高於「省」。其次,當新北、台中、高雄、花蓮都是省的時候,人們自然也就越發不樂意中國把台灣當作「一省」了。第三,沒有人規定省必須幅員多大,那是中國人對省的概念。台灣跟比利時幾乎一樣小,比利時也是全國設省。 細部而言,基隆市可以納入新北省,繼續當省轄市。六都的部份,二○一○年前曾為省轄市或縣轄市者,改制為省轄市(如台南省新營市、台中省台中市),其餘維持「區」的名稱(如:桃園省大園區),就不再改稱某某鄉或某某鎮。六都以外也是比照辦理(如:彰化省員林市、嘉義省民雄區)。台北市則改制為台北都,彰顯國都之地位。 如此建設台灣作為國家的格局,只需府院配合,不需消耗社會資源發動修憲、公投、制憲等等。先能促進國人具體感受台灣的國家圖像,漸次消弭國人心中長期被國共繪製的政治版圖,也才有機會替台灣國家認同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期待新政府能朝向這個方針予以落實,用國家的格局建設台灣,認同這個國家,進而團結這個國家。 (作者為台大法學碩士,就讀法蘭克福大學東亞研究所)
張權 201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