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李筱峰)
李筱峰相關文章
澎湖第一位醫學博士戴神庇
#燦爛的星辰 【12月26日】 二十世紀初,今天澎湖白沙鄉瓦硐村有一個小嬰孩出生不久,由於室內光線陰暗,大人不慎將他掉入一個尿桶內,大人畫了九根火柴點亮房間,才將他從尿桶中找到救起,差一點溺斃。母親認為有神明庇佑,將他取名「神庇」。這個嬰孩就是後來的澎湖第一位醫學博士戴神庇。 戴神庇出生於1902年(日本明治35年)的今天。父親是一位私塾教師,可惜在戴神庇3歲時過世。 戴神庇經其兄扶養成長。移居台灣本島,就讀台南市第二公學校(今立人國小)、臺中中學(今台中一中)。1921年到滿洲,1926畢業於南滿醫學堂(今中國醫科大學),曾在該校附設醫院擔任副手,不久辭職返回台南,任台南醫院外科主任。 1927年戴神庇赴日本慶應大學擔任醫學部助手,專攻細菌學。他的妻子罹患產褥熱時,他藉此進行實驗,提出論文,證明產褥腔內白色葡萄狀球菌與新生兒白色葡萄狀球菌性膿疱疹的關係,1932年獲得慶應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為澎湖第一位醫學博士(台灣第8位醫學博士)。 戴神庇回台灣後,在台南大關帝廟附近開設神庇醫院。亦曾擔任過台灣果實株式會社社長、台南長老教女學校(今長榮女中)董事長。 可惜,1946年(民國35年)戴神庇英年早逝,時年僅45歲。
李筱峰
2024-12-26
燦爛的星辰—淺井惠倫
#燦爛的星辰 【12月25日】 對台灣原住民語言的研究貢獻良多的日本語言學者淺井惠倫是今天的冥誕壽星,他於1894年出生於石川縣小松市。他的父親是妙永寺住持,依日本寺廟代代世襲的習俗,身為長男的淺井惠倫,原本應該繼承家業接掌住持,但惠倫1915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語言學科專攻語言學,他因此沒有繼承家業,反而成為研究台灣原住民語言的學者。 淺井惠倫東大畢業後,曾任福井商業學校、小松商業高校教員及大阪外國語學校教授。 1933-1936年他奉派赴荷蘭留學,這段期間,淺井曾經幾度赴紅頭嶼(蘭嶼)採集雅美(達悟)語料,1936年他以論文《ヤミ語の研究》(雅美語之研究)獲得萊頓大學博士學位。台灣原住民語中,雅美(達悟)語研究成果較多,關鍵就在淺井惠倫的研究。 淺井惠倫曾與小川尚義攜手共同採集臺灣原住民語言。當時的淺井利用暑假期間赴台進行田野調查採集語料,語言學教室的小川教授負責平原地區(如泰雅族、賽夏族、排灣族),年輕的淺井則負責深山、離島之處(如賽德克族、布農族、鄒族、雅美族等)。1935年他們完成研究成果《原語による台湾高砂族伝說集》,並於1936年獲得至高榮譽―恩賜賞。 1936年小川退休還鄉,淺井惠倫接任台北帝大語言學教室助教授的職務,翌年升任教授。 二戰後,淺井惠倫留任台大教授,1947年才回日本。1950年擔任金澤大學教授,1958年轉任南山大學教授。 1969年癌逝,享年74歲。 日本學者土田滋認為淺井惠倫有兩大貢獻:(1)他身爲語言學家,在世界上首次(而且用英語)調查清楚包括雅美語在內的高砂諸語言的結構和傳說;(2)他致力於採錄即將消失的平埔族諸語,並且把這些(不僅是淺井,也包括先前學者)的珍貴資料(大部分)順利帶回了日本保存下來。 由於戰後中國國民黨政府對於日本人回日本所攜帶物品有嚴格的數量限制,所幸淺井惠倫因為英文極佳,而且擔任美軍顧問,因此他所收集的資料,托美軍帶往日本,避免毀於國民黨之手。
李筱峰
2024-12-25
「台灣史懷哲」眼科醫師陳五福
#燦爛的星辰 【12月20日】 今天是被譽為「台灣史懷哲」的眼科醫師陳五福的冥誕。他出生於1918年(日本大正7年),宜蘭縣羅東人。 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日本福島大學醫學院眼科博士。 求學時,陳五福讀到日本歷史學家野村實的史懷哲傳記,非常感動。他開始與正在非洲行醫的史懷哲通信。日後,他的許多行醫作為,深受史懷哲精神的感召。 陳五福獲醫學博士後,回台擔任台北帝國大學醫院住院醫生,時逢二次大戰末期,盟軍空襲台灣,他的三哥死於空襲。 二戰後,陳五福回羅東家鄉,開設「五福眼科診所」。 1947年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五福眼科診所遭當時軍隊搶劫。陳五福的二二八經歷,使得他對於二二八受難家屬頗能感同身受,晚年積極投入二二八受難者的撫慰及平反工作。 陳五福是虔誠基督徒,也是史懷哲精神的實踐者。他的診所內,除了有基督教畫作及十字架外,還有一幅史懷哲油畫像。 他創立技藝所免費幫助盲人學習生活與工作技能。1959年3月創立「慕光盲人習藝所」,次年改名「慕光盲人福利館」。習藝所免收所有學雜費,初級班著重生活適應訓練,高級班著重職業訓練。落成後,史懷哲也寫信關心習藝所的進展。史懷哲去世後,遺言將用過的十字架木頭拆解分送給好友,陳五福也獲贈其中部分。 陳五福妻子回憶,丈夫回家若充滿笑容,是因知道盲生學習進步,但是當他知道學生懶惰、抽菸、打架,便憂愁滿面。 陳五福經常免費治療窮苦病患,甚至還幫忙解決困難。 1972年陳五福替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三星鄉游姓四兄妹免費開刀;也替台北市好生育幼院院長王子乾,代收孤兒棄嬰送該院撫育。這些事蹟騰諸報端,他被稱為「台灣的史懷哲」。 1974年,慕光盲人福利館改名「慕光盲人重建中心」。陳五福獨資購得冬山鄉冬山路三段的1500坪土地做新址,1977年遷建到冬山鄉永美村省公路旁。半個世紀來,陳五福每月固定籌措35萬元給慕光重建中心充作經費。 晚年的陳五福,還到偏鄉義診,直至72歲才退休。診所交接給女婿林逸民醫師。退休後,陳五福依然捐錢幫助盲人習藝。 1997年11月8日凌晨,陳五福因肝癌病逝羅東,享年79歲。 【附記】 1990年3月台灣爆發「野百合學運」,促使總統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以解決「萬年國會」問題。陳五福醫師也名列參加國是會議的受邀名單。陳醫師在會議前曾經找我商討,並請我草擬了一份具體的文稿,以便他出席會議時提出報告。陳五福醫師不恥下問,足見他的虛懷與細心。我至今感懷不已。
李筱峰
2024-12-20
燦爛的星辰—潘木枝
#燦爛的星辰 【12月19日】 「木枝是為市民而亡,身雖死猶榮。」 –潘木枝 深受嘉義市民愛戴的仁醫、市參議會副議長潘木枝,於二二八事件時,與數位參議員赴水上機場與國府軍交涉談判,卻遭拘捕,在嘉義市火車站前被槍決示眾!今天是他的冥誕,我們應該來看看他到底犯了什麼罪行? 潘木枝出生於1902年(日本明治35年),嘉義市人,自小家境清寒。 台南師範學校畢業後,擔任公學校教職數年。由於與他相戀的富家女許素霞被她父親送去日本讀東洋齒科醫專,以斷絕她與潘木枝的聯繫,不料潘木枝反而因此設法籌錢赴日本,進日本東京醫學專門學校(今東京醫科大學)。潘木枝與許素霞終於在日本結婚,1929年生下長男潘英章,過著清苦的生活。 1935(昭和10)年潘木枝畢業回台灣,在嘉義開設「向生醫院」,他其餘八名子女在台灣陸續出生。 潘木枝對於貧寒病人經常不收費。根據擔任向生醫院的藥務生潘龍的回憶,向生醫院每天都有「無料」(免費)的病患,曾經一天多達40人;曾有患者說「我本來病得快死了,但很奇怪,看到『向生』兩個字就好起來了」、「潘醫師的氣很旺,用手倒水給病人吃,病也會好」、「他做人真好,簡直可以當神來拜,做人如此仁慈的人很少」;齒科醫師盧鈵欽(亦是二二八受難人)之妻林秀媚回憶說,潘木枝不但不收窮人的醫藥費,還拿錢給患者,並交待「這五十元給你,你不要因為我沒收錢,以後就不敢來讓我看病,有病一定要來找醫生哦!」 前副總統蕭萬長小時候經常給潘木枝看病,曾受過潘木枝的救治,蕭萬長回憶說:「潘木枝醫師是我的恩人」。 二戰後,潘木枝到三民主義青年團嘉義分團跟陳復志主任學習北京話。 1946(民國35)年4月,選舉嘉義市參議員時,親友不斷遊說他出來選舉,他因為醫院繁忙一直不願意投入競選,後來被逼得不得不參選時,也是採消極的態度,把重心放在病患身上,被患者問到選舉事時,還會說:「你們不要選我,選林文樹,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或者告訴民眾:「好了,好了,我的票太多了,不要再投給我了,投給盧先生〔盧鈵欽〕吧!」(盧鈵欽也是說:「我的票夠了,夠了,投給別人吧。」候選人之間一片和氣)。選舉結果,潘木枝以東門區最高票當選(第二高票是許世賢),他所助選的林文樹與盧鈵欽,也都順利當選市參議員。誰能料到,這幾位互相禮讓,受民眾愛戴的地方精英,卻反而從此步上悲劇之路,在隔年的二二八事件中全部遭難! 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前,嘉義市長孫志俊罹患膿胸,胸腔疾病正好是潘木枝的專長,他成功治癒孫志俊,救回他的命,但是孫志俊卻在二二八事件時要了潘木枝的性命。 潘木枝是嘉義中學(今嘉義高中)的家長會長,二二八發生時曾阻止只帶著削尖竹竿當武器的嘉中師生到水上機場進攻,認為若因莽撞而白白犧牲,於事無補。當時外省人被帶到公會堂集中保護,潘木枝自願提供免費診療,帶著護士前往探視,配藥後再派遣專人把藥送到病患手中,不分省籍一視同仁的照料病患。 二二八事件中,潘木枝代表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陳澄波、陳復志等共八人,帶著一卡車的水果和水,前往嘉義水上機場要塞與被困在該處的國府軍隊談判,結果卻被拘捕起來。 潘木枝被捕送到警察局後,遭到刑囚,受盡拷打。依據當時曾遭拘捕而倖免於難的眼科醫師林昆泉的口述,自己被關在警察局的時候,潘木枝就關在隔壁房,一起被關的還有畫家陳澄波、醫師盧鈵欽、幾位律師與教師等人,他們都受到非人道的酷刑。 要處決的前一天(3月24日)一名守衛偷偷在香菸盒上寫字告訴潘木枝,明日即將行刑,請他把遺言寫在香菸盒上,他願意轉達其夫人。潘木枝在台灣省專賣局香蕉牌香煙包裝紙背面,寫下七則遺書,陳姓警員在3月24日晚上送到潘家。 潘木枝遺書強調「木枝是為市民而亡,身雖死猶榮。」;「我每日每夜必在汝身邊保佑汝們。」;寫給長子潘英章,要他「代父再興潘家」、「代父善俟汝母、扶養弟妹。不可自暴自棄。要堅強、要溫柔。」;寫給長子之外的七個子女,交待「父親將在別的世界保護著你們的成長。要時刻記住父親與你們同在著。要聽從母親的話哦。父親要往英哲哥哥的地方去了。」還交代「葬式以英三以下的孩子舉行就好。其他的為了安全一定不要參加。」 3月25日,潘木枝和陳澄波、林文樹、盧鈵欽等四名市參議員,被粗鐵線五花大綁、背插木牌並遊街示眾後,送到嘉義火車站前廣場,公開槍決!潘木枝的三子潘英三,當時只有13歲,沿街追著載有父親的軍車跑,因腳程不快跟不上軍車的速度,待他抵達火車站時,劊子手已行刑完畢在收槍,他擠入人群之中,抱住父親,只見父親雙頰消瘦得不像人樣,眼睛向上吊,潘英三見狀把父親脫臼的下巴推回去,喀一聲合上,此時潘木枝尚有一絲氣息,潘英三抱著他,訴說著他被捕之後家中的情形,要他放心離去,此時潘木枝的眼眶開始溼潤,最後,由潘英三用手闔上父親的雙眼。
李筱峰
2024-12-19
蚊子博士臺灣抗瘧之父連日清
#燦爛的星辰 12月17日 #壽星之三 你相信嗎?有人原先連英文字母都不認識時,卻被要求擔任英文打字員,他的雇主臨時教他英文,他後來就讀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台灣師大)英語系;但是,就讀英語系的他,後來沒有成為文學家,卻成為「蚊」學家。 他就是今天要介紹的第三位壽星,被稱為「蚊子博士」、「臺灣抗瘧之父」的醫學昆蟲學家、生物學家、公共衛生學者連日清。 連日清出生於1927年(日本昭和2年)的今天,台北市大稻埕人。他的父母生了15位子女,連日清為長子,但是不幸因鼠疫爆發,連家在三天內失去五位家人,因此家道中落。 連日清於台北市太平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到台北帝國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熱帶病學科擔任臨時僱工。因與大森南三郎教授接觸,種下對蚊蟲研究的機緣。 連日清進入成淵中學夜校半工半讀。連日清在收集蚊蟲檢體時,自己也因此感染登革熱,讓他更立志成為蚊蟲學家。 全世界蚊子達3000多種,其中有80多種會傳染疾病,連日清在台灣發現29種蚊子,在其他國家發現2種新種,他共發現31種。 1945年,連日清在高中夜校畢業,被日軍徵召入伍。在防瘧部隊中,協助抗瘧顧問小泉清明採集瘧蚊幼蟲,在小泉清明發表的論文中,將連日清列名第二作者。 戰後,1955年(民國44年),進入台灣省瘧疾研究所,致力於防瘧工作。1965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台灣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瘧疾根除地區」;連日清在此之後,轉而研究登革熱病媒蚊。1969年,連日清以27種新種蚊子之發現論文集,獲得日本長崎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在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工作期間,連日清曾與里昂·羅森(Leon Rosen)博士共事,也曾參與日本腦炎相關研究;1981年,擔任昆蟲醫學技術團團長,前往玻利維亞。 1993年,連日清從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退休。之後,曾多次前往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協助防瘧工作。 2022年2月16日,95歲的連日清病逝,總統蔡英文特頒褒揚令。蔡英文總統及兩任副總統陳建仁、賴清德,都親自參加他的喪禮。
李筱峰
2024-12-17
「二七部隊」鍾逸人
#燦爛的星辰 12月17日 #壽星之二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戰結束。數天之後,在台北市太平通(今延平北路)上有一家福州人經營的鐘錶店門口,掛出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子,一位穿日本軍服的青年,從店前經過,立刻被這面迎風飄揚的旗子吸引住了。他忍不住內心的興奮,便開口以北京官話,問剛從店裏走出來的老闆:「這面國旗是你們的嗎?賣給我好不好?」福州老闆聽到這位穿著日本陸軍軍裝的年輕人竟然用北京官話問他,甚為驚異。年輕人又繼續開口⋯「這面旗子我很想要,請你賣給我。你自己再做一面,好嗎?多少錢?」 老闆頗受感動,點頭應允,以福州腔回答:「十塊錢!」年輕人隨即掏出一張五十元鈔票,並表示不必找錢。年輕人揮舞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子,興高彩烈,揚長而去。 然而,誰也料想不到(連這位青年自己當時也料想不到),一年四個月後,這位青年揚棄這面旗子,在「二二八事變」中,帶領當時由中部台籍青年組成的「二七部隊」,公然與國府軍對抗起來!他就是今天的壽星鍾逸人。 鍾逸人,1921年(日本大正10年)生,台中市人。1938年負笈東京就讀商校,1941年進東京外國語學校(東京外大)法文科。但是在學中,因其言行痛批「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惡政」,並被搜出數本禁書,遭「特高」依違反「治安維持法」逮捕,投獄巢鴉監獄約一年。 出獄後輟學,1943年6月回台灣。為擺脫日本特務糾纏,在台灣軍後勤部隊謀得臨時雇員一職。至1945年終戰,以「陸軍尉官囑託」退職。 告別日本殖民統治,鍾逸人期待新時代的來臨,他與楊逵等人成立「新生活促進隊」,並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前後在台中、嘉義,兩個分團任總務股員及組訓股長兼代理書記。並以「鍾天啟」之名參與《和平日報》;也受簡吉的鼓勵,接任阿里山鄉「樂野國小」校長,結識山地菁英高一生等人。 由於在《和平日報》上揭發時弊,得罪當道,鍾逸人前後遭警察、檢察官和憲兵隊非法拘捕三次。 1947年2月27日,二二八事件爆發。「中師」成立「民主保衛隊」,駐守「干城營區」,整合各地自動峰起的隊伍,成立二七部隊,鍾逸人並被推為部隊長。 3月8日國府軍隊登陸基隆,一路南下,以「綏靖」之名行屠殺之實。為避免在台中市區與國府軍作戰會造成市民傷亡,二七部隊退入埔里,最後解散。鍾逸人於逃亡途中被捕。原本判死刑,因接陳儀繼任省府主席的魏道明即命「解嚴」,並將非軍人身份經軍法判刑者一律撤銷原判,改由司法重審。鍾逸人最後被依內亂罪判處十五年徒刑。實際坐獄十七年,至1964年出獄。 出獄後,鍾逸人與友人研發生產綠藻事業,頗有成就。1991年,七十歲的鍾逸人退休。轉而投入民主運動,曾出任彰化縣公投會會長,參與建國黨創黨。同時因李喬、陳永興、張炎憲、李筱峰等人的鼓舞,開始執筆寫回憶錄。以驚人的記憶力,流暢的華文,一字一句地寫下第一本回憶錄《辛酸六十年》,記錄了從日治時代到二二八事件的親身經歷。繼而再版成《狂風暴雨一小舟》、《煉獄風雲錄》、《火的刻痕》三大冊回憶錄,及《此心不沉》等書。這些一字一血淚的著作,不僅是他的生命史的紀錄,更是台灣史的珍貴史料,同時也獲的文學界的肯定,於2014年獲頒「台灣文學家牛津獎」。 除了寫作,鍾逸人並經常應邀到各地演講,並數次赴北美等海外地區向台灣同鄕演講二二八當年實況,給海外台灣鄉親極大的鼓舞! 2023年3月19日,鍾逸人病逝台中,享高壽102歲。 鍾逸人橫跨兩個時代,見證了兩個殖民統治的歷史,也在兩個外來政權之下,表現台灣人抗爭不義的奮鬥精神!
李筱峰
2024-12-17
燦爛的星辰—胡適
#燦爛的星辰 【12月17日】 #壽星之一 「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胡適 今天是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師胡適的冥誕。胡適,字適之,1891年出生,中國安徽績溪人。 胡適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 胡適從事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鼓吹自由主義、個人(個體)主義、實證主義,強調民主政治。 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來台後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胡適不盲目提倡民族主義,而強調要能自我反省,試引一段他的話: 「不要儘說是帝國主義者害了我們,那是我們自己欺騙自己的話,我們要睜眼看看日本近六十年的歷史試想何以帝國主義侵略者,侵略壓不住日本的發憤圖強?何以不平等條約鎖不住日本的自由發展?」(〈請大家來照鏡子〉) 他對中國傳統文化能徹底反省,試以〈治學的方法與材料〉一文為例,胡適用西方近代學術的發展,跟中國近代的故紙堆的考證做對照,列出一個對照表,原來西方正在發明顯微鏡、望遠鏡、微積分…的時候,中國卻只是在故紙堆中做什麼訓詁、考據,同樣都是科學方法,可是材料不同。 透過介紹劇作家、哲學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的戲劇,胡適推介〈易卜生主義〉,說:「易卜生從來不主張狹義的國家主義,從來不是狹義的愛國者」,因此胡適檢討「偉矣盛哉」的中國文化,痛陳: 「人生的大病根在於不肯睜開眼睛來看世界的真實現狀。明明是男盜女娼的社會,我們偏說是聖賢禮義之邦;明明是贓官污吏的政治,我們偏偏要歌功頌德;明明是不可救藥的大病,我們偏說一點病都沒有!卻不知道:若要病好,須先認有病;若要政治好,須先認現今的政治實在不好;又要改良社會,須先知道現今的社會實在是男盜女娼的社會!易卜生的長處,只在他肯說老實話,只在他們把社會種種腐敗齷齪的實在情形請出來教大家仔細看。」 真正的愛國者,就像胡適形容易卜生的劇作《國民公敵》中的斯鐸曼醫生,「要特立獨行,敢說老實話,敢向惡勢力作戰」 胡適指出受「集體主義」、「國家主義」教育的人,常把自私自利的人稱為「個人主義」,實則「個人主義」不等於自私自利的意思,它是相對「集體主義」而言。胡適解釋說: 「真的個人主義就是個性主義(Individuality),他的特性有兩種:一、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利害。」 胡適鼓吹言論自由,他說: 「言論的自由可以鼓勵人人肯說『憂於未形,恐於未熾』的正論危言,來替代小人們天天歌功頌德、鼓吹昇平的濫調。」 這句話是對「言論自由」的最佳詮釋,也是對「知識份子」的深切期許。一個知識份子要「憂於未形,恐於未熾」,意即在問題還沒有形成時他就開始憂心,在問題還沒有趨於嚴重時,他就更擔心而提出警告。而這樣的知識份子的角色,只有在擁有言論自由的民主社會才能發揮。 所以胡適有一首很有名的詩叫〈老鴉〉,他自比成一隻老鴉,「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胡適介紹杜威的經驗主義、赫胥黎(Aldous L. Huxley)等人的實證主義,「不相信一切沒有證據的東西」。 胡適的父親胡傳,曾在清末被派任台南鹽務提調,及台東直隸州代理知州,所以胡適在幼兒時期曾來台灣,住過台南(永福國小附近)及台東。胡適後來擔任中研院院長時,曾去台南永福國小訪問,他對接待他的永福國小校長林秋楓(林秋梧的堂弟,)及地方人士說:「我小時候在這裡住過一陣子,我也算是台南人。」於此可見其平易近人。他3歲到4歲住在台東,所以他說他是半個台灣人,台南和台東是他的第二故鄉。 1962 年2月24日胡適在中研院主持院士會議後,因心肌梗塞過世。
李筱峰
2024-12-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代表台灣?
麟洋配出賽中國觀眾高喊「台灣是中國的」。圖片來源:羽球協會 麟洋配到中國杭州比賽,全場中國觀眾高喊「台灣是中國的!」。怪哉,他們怎麼不喊「杭州是中國的」?因為杭州本來就是中國的,不必喊;但台灣不是,所以才要喊。 藍委翁曉玲日前質問:「中國人是外國人嗎?」這個問題如果拿去問約有七十五%華人的新加坡共和國,答案很清楚,中國人當然是外國人。但是沒有現代國家觀念的翁曉玲,對「中國人」一詞,含混不清,將血緣、文化與國籍混為一談。其實,她的問題應該再精確一點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是外國人嗎?」這樣問,就讓翁曉玲妳自己回答吧!如果妳的答案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不是外國人,那麼,說妳是「中國在台代言人」應該不為過吧! 最近由「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仁安先生聯合許多本土社團發起一項徵文活動,徵文主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權代表台灣嗎?」此項活動緣起於今年賴總統在雙十節談話指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經民調反映,約有七十%民眾贊同此說,有廿.一%民眾不贊同。雖然不贊同屬少數,但是揆諸一般正常民主國家,若有廿%民眾認為要侵略本國的敵國可以代表本國,那將令人嘖嘖稱奇! 針對這個徵文主題,容我試先作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權代表台灣嗎?那就要問,它擁有台灣主權嗎?按領土的轉承,必有國際條約的根據。一九四五年八月中,日本向盟軍投降,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盟軍暫時接管台灣,以待盟國對日和約,才能決定台灣的地位歸屬。一九五一年九月八日的舊金山和約,盟國要求日本放棄台灣澎湖主權,但未言明日本放棄台澎之後,將之交給誰承接。由於已於一九四九年底逃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以及甫建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沒有參加舊金山和約,因此中華民國政府遂於一九五二年四月在台北單獨與日本簽訂和約,此「台北和約」仍未言明台灣主權交予何者,唯在規定條約適用範圍的第一號照會中雙方言明:「本約各條款關於中華民國之一方,應適用於現在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下或將來在其控制下之全部領土。」所以從舊金山和約,到台北和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未擁有台灣主權。 以上國際法的觀點,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代表台灣。再從台海雙邊人民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內涵來看: 二○二二年EIU(經濟學人)公布全球民主指數,台灣在一六七個國家中排名第十名,居亞洲之冠,是「全面民主」(Full democracy)政體;中國則落居第一五六名,被歸類於「獨裁」(Authoritarian)政體。 瑞典哥德堡大學「多元民主中心」(Varieties of Democracy Institute)發布「二○二四年民主報告」指出,台灣在二○二三年「自由民主指數」排名全球第卅一名,居亞洲第二,中國則列全球第一七二名,全球倒數第八。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評比全球自由度,二○二四年台灣自由度九十四分,中國只有九分。 自由度只有九分的獨裁專制政體,如何代表自由度九十四分的全面民主政體? 再看二○二二年聯合國的「世界幸福報告」排名,台灣居世界第廿六名(東亞第一),中國則落後在第七十二。 至於科技發展,台灣曾經擁有卅七項世界第一的產品。目前台積電占全球芯片產能七十%以上。 據富比士雜誌網站二○一二年的市場投資專欄指出,以經濟機會和生活品質兩項指標看,台灣在「世界十大偉大社會」(The World’s 10 Great Societies)中,台灣名列第十,中國則排無生肖。 最後,我再舉一項代表生活品質與文化水準的指標︱玻璃回收率︱來看,二○二二年台灣的玻璃回收率九十二%,居世界第二名,中國只有十三%,居世界後半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代表台灣?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筱峰
2024-12-15
台灣六堆的客家籍作家鍾理和
#燦爛的星辰 【12月15日】 1945年8月中,二戰結束,中華民國代表盟軍接管台灣,台灣人普遍迎接這心中的祖國。不料,接著面臨的是政風腐敗、特權橫行、軍紀敗壞、民生凋敝的處境。一年四個月後, 1947年的2月27日下午的一場取締私菸的糾紛,引爆二二八事件。28日上午,憤怒的群眾聚集長官公署(在今行政院)前抗議,不料公署陽台上的士兵以機槍掃射群眾。許多受傷的群眾被送到附近的台大醫院。此時,台大醫院裡面正住著一位療養中的台灣作家,他在日記上記錄228當天的見聞,其中說: 「半頃,在自己所住第一內科病房後面不遠,忽然傳來一連串怪似鞭炮的聲音,看看街道則見很多人驚惶而跑,狀極慌亂。據云那地方是長官公署,那聲音是槍聲,事情是長官公署前已架好了機關槍,正在向手無寸鐵的無辜群眾掃射。」「三時吃完牛奶後走出大門口。在放射線科的南邊的通道上放著一具剛由五六個學生抬進來的少年的死屍。少年約十五六歲,躺在一隻綠帆布的擔架上。面如蠟蒼白,唇紫。一手放在小肚上像在深睡。臉部頰鼻額處略有塵土,黑中山服的上衣,草色褲子。被撩起著的腹部,有幾道很薄的血跡,模糊不清。子彈是由左胸乳邊入,左脅出。入口有很深的,看著就像一個黑洞的傷口,出口則拖出一顆小肉團貼在那裡像一個少女的乳頭。」…「綜合那幾個學生因激奮而致語無次序的片斷的言語,像似他們由長官公署那邊抬來的,又那邊還躺著好幾具同樣被機槍掃死的屍體無人管,公署的警察及兵士只顧搶被掃死的人所棄的自行車,至于死人他們是好像沒有看見。並且因有機槍,民眾也不敢去收拾屍體,就是他們抬來的還是一位正好由那裡經過的美國人幫忙之下搶出的。」 日記的主人就是出身台灣六堆的客家籍作家鍾理和。 鍾理和於1915年(日本大正4年)出生於今屏東高樹鄉廣興村。父親亦農亦商,開碾米廠,在屏東市有杉木行、製材所、磚瓦窯、布莊等。晚年到美濃尖山購地開墾農場,這就是鍾理和小說筆下的「笠山農場」。 鍾理和公學校畢業後,因體檢不過,無法報考高雄中學,只能讀長治公學校高等科。他受同父異母兄鍾和鳴(鍾浩東)的影響,對文藝產生興趣。又因讀過私塾,也受私墊老師影響,他大量閱讀古漢文詩詞和新體小說。曾撰寫〈台灣歷史故事〉、〈考證鴨母王朱一貴事蹟〉等文章。 家世算不錯的鍾理和,原本在高等科畢業後,在父親的農場幫忙,而因此認識大他四歲的客家女子鍾台妹,相戀而論及婚嫁,卻因同姓不婚的傳統,遭父親反對,他們只好計畫私奔。 1938年6月,鍾理和隻身先前往滿洲國奉天(今瀋陽),進入汽車駕駛學校,取得駕照,任職於「奉天交通株式會社」,經濟得以自立。遂於1940年8月回台帶走鍾台妹,再赴奉天。隔年長子鍾鐵民在奉天出生。 1941年夏天鍾理和攜妻小遷居北平(北京)。曾經營煤炭零售業,同時寫作,1945年出版中篇小說集《夾竹桃》,他顯然受魯迅風格影響,對中國國民性有所批判與反省。鍾理和的北京經驗顯然不是很滿意,從《夾竹桃》其中的三篇作品可以看出。 1945年8月中,二戰結束。鍾理和因感受到中國政府對於臺灣人的歧視,一家三口加入華北難民尋求返台,期間他將悲憤的心情寫成〈白薯的悲哀〉與〈祖國歸來〉兩篇作品。 1946年3月底,鍾氏返回台灣;同年4月中,他應聘於屏東內埔初中擔任代用國文教師。 但不久,他肺病發作,於1947年元月北上住進台大醫院,才親歷二二八事件,並將日記寫於內服藥袋之上,其部分內容如前引。二二八事件後,他返回美濃定居。 1947年8月,鍾理和應他的擔任基隆中學校長的哥哥鍾浩東之邀,再度北上擔任基隆中學總務主任,但因肺病復發,僅任職兩個月,就進入松山療養院治療。1950年5月中之後,他歷經二次手術,並切除六根肋骨,病情暫趨穩定。然而,此時他的哥哥鍾浩東因成立中國共產黨基隆中學支部,遭國民黨政府逮捕,於1950年10月14日槍決(享年34歲)。哥哥被槍決數天後,鍾理和出院返回家鄉。假設鍾理和不是因病離開基隆中學去住院,他很可能也會涉案而遭難。 1954年,他的次子鍾立民因病過世,他將喪子之痛寫成〈野茫茫〉刊登於《野風》雜誌;1956年,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獲得中華文藝獎第二名(首獎從缺,第三名有兩位:彭歌的〈落月〉、王藍的〈藍與黑〉)。 他的代表作除《笠山農場》外,還有中篇小說《雨》及短篇小說《原鄉人》、《貧賤夫妻》等。 1959年1月27日,他寫成短篇小說〈原鄉人〉,呈現日治時代殖民統治下鍾理和因祖籍認同產生的虛幻的「原鄉」情懷。鍾的是祖籍(父系)是廣東梅縣,他對不曾去過的「原鄉」竟充滿孺慕之情。而正如同小說的最後–「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然而,有人說,「鍾理和對原鄉的憧憬在他寓居北京時期已徹底幻滅了,原鄉人的血停止沸騰了」。 他一生創作共計長篇小說一部、中篇小說七部、短篇小說四十一篇,還有部分詩歌和散文等。 1960年8月4日,鍾理和在修改中篇小說《雨》時,咯血而死,鮮血濺灑在書稿上,他因而被後人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陳火泉語),享年45歲。 他的遺孀鍾台妹則相當長壽,於2008年10月9日過世,享壽97歲。
李筱峰
2024-12-15
燦爛的星辰—洪醒夫
#燦爛的星辰 【12月10日】 1982年7月31日,在一個颱風天裡,一輛計程車由台北返回台中路上,因天雨路滑,計程車打轉翻覆,車上坐著一位作家和他的朋友,作家肝臟破裂,翌日不治身亡。他就是年僅33歲的作家洪醒夫。 洪醒夫正想將筆名取為「洪醒夫斯基」,以示對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崇敬。不料,「洪醒夫斯基」卻因司機不慎而未及出現。 今天是洪醒夫的冥誕。他於1949年出生於彰化縣二林鎮。 洪醒夫畢業於臺中師專。擔任小學教師。 洪醒夫代表作有《黑面慶仔》、《市井傳奇》、《田莊人》、《洪醒夫集》、《紙船印象》...等等。 他一系列短篇小說作品充分反映1960、1970年代台灣從農業社會快速轉向工商社會的社會變遷,描寫中下階層農民面臨傳統與現代價值的糾葛與衝突。被譽為「農民作家」、「田莊作家」。 洪醒夫短暫的生命,留下恆久的文學,也留下見證時代的珍貴史料。 (附記:與洪醒夫同車的朋友是中部文化人利錦祥,重傷。司機無恙。)
李筱峰
2024-12-10
台灣的金融先驅陳炘
#燦爛的星辰 【12月7日】 今天是在二二八事件中受難的台灣金融先驅陳炘的冥誕。 1893年(清光緒19年)陳炘出生於台中大甲社尾。一年半後,滿清政府因為甲午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陳炘七歲喪父,由二哥協助其教育。1909年4月考入當時一般莘莘學子所歆羨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後改名「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後曾短期任教大甲公學校,後考入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即今慶應大學)理財科。這是陳炘學商的開始,也奠下了他日後在金融界發展的基礎。 1918年陳炘被推為「東京台灣青年會」會長。在日本求學期間,正逢台灣留日學生掀起民族運動序幕。以東京台灣青年會為主體的青年學生,在台灣的民族運動前輩蔡惠如的聯絡運作下,於1920年元月在東京組成「新民會」。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行刊物《台灣青年》。陳炘也是「新民會」創會會員。也參與《台灣青年》雜誌的經營和編寫。在創刊號上,陳炘以〈文學與職務〉為題,發表古體漢文,提倡台灣文學建設的重要性。 1922年4月,陳炘從慶應義塾畢業,返台結婚。1923年赴美進修。首先進入美國愛荷華州的Grinnell學院攻讀經濟,一個學期後轉學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於1925年自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獲碩士學位。 陳炘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返台後,正逢台灣的民族運動蓬勃展開。由林獻堂、蔣渭水所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正在全島各地進行多項文化啟蒙活動。陳炘應林獻堂之邀擔任台灣文化協會的「夏季學校」的講師,講授經濟學的科目。 返台後的陳炘,更重要的角色是致力於本土金融事業的開拓。陳炘認為要提升台灣人的地位,不僅要提升文化,也要振興台灣的民族產業資本,才能與日本人一較長短,並改變土地資本走向商工資本發展。因此他結合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開始籌組一個「糾集台灣人的資金,以供台灣人利用」的金融機構。1926年12月底,在陳炘的奔走籌備之下,台灣人第一家具有現代性質的金融機構「大東信託株式會社」終於誕生。 這個公司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因此總督府當局故意刁難,日本人的金融同業亦百方阻擾,經過相當的折騰,最後才突破困難而成立。大東信託的成立,可以說是台灣近代民族運動的經濟自衛行動。大東信託成為「台灣經濟運動中的中樞機關」,所以大東信託株式會社被形容為「台灣人最大的民族金融機關」「台灣運動的金庫」。 大東信託以資本額250萬圓,設本店於台中市,設支店於台北和台南,董監事都是台灣中部的在地士紳,而且多為文化協會的支持者。推林獻堂為社長,陳炘為專務取締役(總經理)。 由於當時台灣尚未有信託法,日政當局遂以此為壓制的藉口。在大東信託會社未倡設前,日政當局歷來對一般的信託會社的取締很寬,及至大東信託募股以來,日政當局的態度便大為改變了。大東信託會社在現實環境的壓力下慘澹經營,雖欲求一紙可供依循的信託業法而不可得,但到了1934年,大東信託已成為台灣島上僅存的五家信託公司中成績最優者(與屏東信託、台灣興業信託,合稱為當時三大信託公司)。 經過陳炘以及林獻堂、蔡培火等民族運動人士的多次據理力爭。到了1944年5月,此時已是二戰末期,台灣總督府當局向陳炘表示,信託法不久將實施,但大東信託必須與屏東信託、台灣興業信託合併,然後以資本金五五對四五之比率,接受台灣銀行之投資,董事長由台銀派人擔任方得准予備案。這年8月,日政當局果然乘在台灣實施信託法及信託業法之機,就當時台灣最有力的大東信託為中心,計劃設一「台灣信託株式會社」。即合併大東、屏東及台灣興業三家,並由台灣銀行、商工銀行、彰化銀行及華南銀行共同出資,「台灣信託株式會社」遂因此成立。陳炘仍被聘任專務取締役(總經理)。此時已是日本治台的最後第二年。 二戰結束後,陳炘籌組「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熱烈迎接心目中的祖國,但沒想到他卻受到從「祖國」來的陳儀政府的排擠。陳炘有感於江浙財團將壟斷台灣經濟,因此他再糾集台灣本地資本,籌組了一個台灣本土企業—「大公企業公司」,沒想到更讓陳儀視為眼中釘,而於1946年(民國35年)3月被陳儀以「漢奸」罪名逮捕,陳炘在獄中感慨地寫下這首七言絕句︰ 平日暗淚故山河,光復如今感慨多。 一籲三台齊奮起,歡呼聲裡入新牢。 所幸經過一個多月的偵訊,陳炘終告無罪開釋。然而,幸與不幸,在那個亂無章法的時代裡,誰能逆料?翌年(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陳儀藉機大整肅,陳炘仍難逃被整肅的命運。3月11日清晨,正患有瘧疾而臥病在家的陳炘,被警憲人員帶走,一代金融先驅從此一去不回。 陳炘出生於被「祖國」賣給於日本的一年半前,卻在日本走後的一年半後,死於他迎接的「祖國」槍下!這位台灣菁英的一生,也是台灣歷史悲劇的縮影。
李筱峰
2024-12-07
奉獻給台灣的痲瘋病患仁醫戴仁壽
#燦爛的星辰 【12月6日】 百年前,對痲瘋病(癩病)不瞭解,特效藥也未問世,痲瘋病被認為是無藥可治的高傳染性的瘟疫。所以對痲瘋病患採「強制收容,絕對隔離」的措施,一般人也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一位來自加拿大的醫師兼傳教士,卻不避諱,在台灣創建了痲瘋病療養院。他就是戴仁壽(George Gushue-Taylor)醫師。 今天是戴仁壽的冥誕。1883年的今天,戴仁壽出生於加拿大東部大西洋上的紐芳蘭島(I. Newfoundland)的一個小漁村。小漁村曾經來了一位慈愛的醫師看顧村民,感動了戴仁壽小時候的心靈。 1901年戴仁壽進入倫敦大學,中途因經濟拮据,休學一年到一家兒童之家兼差擔任醫師,遇識了一位美麗又充滿愛心的護士小姐,後來成為他的夫人。 戴仁壽半工半讀,完成學業。1911年11月15日,就在舉行婚禮的當天下午,戴仁壽夫婦就啟程出發前往台灣,開始實踐他行醫並宣教的志業。 1911年至1918年,戴仁壽服務於台南新樓醫院。1924年,擔任台北馬偕醫院院長。在台行醫期間,他發現台灣痲瘋病的問題,並求助於美國痲瘋病救治會(American Mission To Lepers),致力於成立專門防治機構,1924年在倫敦痲瘋病救治會(The Mission to Lepers)的幫助下,馬偕醫院的痲瘋病專門診療所於1927年正式啟用。 多年對台灣痲瘋病的研究及了解,戴仁壽在明有德(Hugh MacMillan)和郭水龍牧師的協助下,成立樂山園痲瘋病療養院, 1934年3月於台北州淡水郡八里庒啟用。強調「自治」與「自養」的癩病園生活型態。 二戰期間,戴仁壽曾回加拿大約五年多。戰後再回到台灣,1946年,樂山療養院重新設立。 1953年由於樂山園所屬土地將被國民黨政府「公地放領」,戴仁壽夫婦奔走與當局交涉,才保住樂山園產權。然而同年9月,戴仁壽夫人卻不幸病逝。 夫人過世的約半年後,1954年4月23日,戴仁壽搭船返加拿大途中因急性盲腸炎辭世,遺骸運回台灣,夫婦兩人安葬於樂山療養院紀念園中。 這位將最後生命奉獻給台灣的痲瘋病患的仁醫,曾參與一部以台灣白話字書寫的著作《內外科看護學》(Lāi-gōa-kho Khàn-hō͘-ha̍k)傳世。
李筱峰
2024-12-06
燦爛的星辰—殷海光
#燦爛的星辰 【12月5日】 「自古至今,多少人為了爭取民主自由而犧牲生命。這些人在當時不是曾被咬定為叛徒?然而,時過境遷,那些咬這些志士為叛徒的人們,卻替歷史留下了人類自私、愚蠢和黑暗的紀錄。」 –殷海光 今天是台灣民主運動史上極重要的自由思想家殷海光(本名殷福生)的冥誕,他於1919年出生於中國湖北黃岡。 中國對日抗戰時,殷海光就讀西南聯大,精研哲學、邏輯。 殷海光原本無強烈的自由主義,但因反共,曾任《中央日報》主筆。但是對於國民黨的法西斯作風日漸反感,他的自由主義思想也日漸明顯。他推崇羅素(Bertrand Russell)、海耶克(Friedrich A. Hayek)等思想家。 殷海光任教台大哲學系,參與雷震的《自由中國》,鼓吹自由人權。著作甚豐,包括輕鬆的《旅人小記》、嚴謹的《思想與方法》《邏輯新引》、遭中國國民黨查禁的《中國文化的展望》...。 他的政論,筆鋒犀利,是《自由中國》上面的健筆。例如: 在〈反共不是黑暗統治的護符〉一文中,殷海光說:「在反共過程中把民主予以壓制或取消,那麼,反共者與共黨的實際距離,至多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而已」。 在〈是什麼,就說什麼〉的社論中,殷海光對於「政黨即政府」、「政府即國家」的觀念提出批判。 在〈反攻大陸問題〉中,這位邏輯實證論者認為在短期內能反攻大陸的「公算」不大,因此不要凡事都以「等反攻大陸之後再做」為藉口。他說「我們不願為了講虛面子而把國事放在大話連篇的沙灘上,…我們之反共,不是為了政權的形式問題,而是由於從思想到生活方式,在實質上根本與共黨不同。」。 在〈我們的教育〉中,殷海光揭穿黨化教育的真面目,他指出「在背後控制台灣教育的原則有兩個:一是黨化教育;二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在〈你要不要做人?〉的社論中,殷海光闡述「世界人權宣言」的意義,說明「基本人權是做為一個人的必要條件」、「我們反共就是為了保障人權」。 殷海光提倡民主自由的言論,也為1960年雷震結合台灣本土政治精英籌組新政黨提供理論基礎。可惜組黨運動旋遭國民黨當局高壓,雷震等人被捕入獄。雷案爆發後,殷海光繼續振筆批判,前引的一段話,就殷海光在雷震案之後發出的諤諤之言。 殷海光居住在台北市溫州街,他的附近住著政治系教授彭明敏。殷海光常常在經過彭家時,在彭家的信箱投入字條或信箋,上面寫有一些關懷的留言。彭教授回憶說,有一次殷教授在字條上寫著「台灣人敦厚、老實、淳樸的氣質,被國民黨破壞了!」可見他對台灣人的關心。後來殷海光的留言愈趨激烈,打倒國民黨之類的語氣都出來了。 有一事值得一提,當時還是台大學生的謝聰敏,有次和殷海光聊天,殷老師在言談中說到:「國民黨如此欺負台灣人,台灣人應該起來推翻國民黨!」謝反問殷老師:「您是外省人,萬一台灣人當家,您不擔心嗎?」殷回答說:「我會容忍。」 一位崇尚自由人權的知識份子,必然與被宰制的弱勢者站在一起,而不趨炎附勢。崇尚人權的殷海光,必然與壓制人權的國民黨政權對抗,而與被宰制的台灣人民站在一起。殷海光也因此最後在台大被禁止上課,以防影響學生。 1969年9月16日,殷海光因胃癌過世,享年50歲。
李筱峰
2024-12-05
燦爛的星辰—李鎮源
#燦爛的星辰 【12月4日】 有一次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遇到生命科學家古德斯坦(David Louis Goodstein),李問他:「在台灣生命科學裡,有哪一位的研究是被世界公認的?」古德斯坦不假思索回答:「李鎮源是被國際公認的。」 沒錯,台灣的蛇毒研究是享譽國際的基礎科學研究,而將台灣「蛇毒研究」推到世界舞台的,正是李鎮源。 今天是李鎮源的冥誕,他於1915年出生於高雄橋頭。10歲時父親因瘧疾過世,八位兄弟姊妹當中,也有三人未滿十歲就因傳染病過世,使得李鎮源立志要行醫救世。李鎮源果然於1936年順利考進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今台大醫學院)。 在醫學部第一年的暑假,李鎮源就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胎兒骨骼成長過程的研究〉於台灣醫學雜誌上刊出。1940年從醫學院畢業後,留在學校裡擔任醫學部唯一的台灣籍教授杜聰明的助手。 1945年,李鎮源發表〈鎖鏈蛇蛇毒的毒物學研究〉論文,是世界醫學界第一篇解開鎖鏈蛇蛇毒致死原因的論文,他以此論文獲得台北帝大醫學博士。 1952年,李鎮源獲得美援會的贊助,前往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深造。這個出國留學的時機,適巧讓他躲過白色恐怖的陰影。 1950年代是中國國民黨的白色恐怖統治最嚴厲的時代。李鎮源的台大醫學院的同屆同學,台大內科主任許強,因涉政治案件遭槍決。同案還有他的妹婿台大眼科主任胡鑫麟,以及蘇友鵬、胡寶珍等台大醫師都被捕(於綠島服刑10年);此外更有眾多畢業於台大的醫師,如郭琇琮、吳思漢、朱耀珈、葉盛吉都遭槍決,謝湧鏡、顏世鴻等被捕判重刑。這些白色恐怖案件,讓李鎮源感到震驚而失望。 結束賓州大學的研究後,李鎮源轉往底特律的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科訪問研究兩個月,也發表了一篇小論文。 李鎮源回到台灣後,開始擔負起台大藥理學研究室的領導工作。越戰期間,由於美軍在越南沼澤森林中經常會碰到毒蛇,美國陸軍研究發展部便特別委託李鎮源,專門針對溝牙科蛇毒進行研究。1963年,李鎮源和化學家張傳烱合作,首度分離出雨傘節蛇毒中致死的兩種神經毒素,使神經生物學獲得重大突破,引起了全世界藥理學界的震撼。 李鎮源歷年來發表的論文達百餘篇, 1970年他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生物組的院士。1972年起,他開始擔任台大醫學院的院長一職。1976年,他榮獲國際毒物學會頒發的最高榮譽雷迪獎。1979年,李鎮源應德國Springer出版社編輯委員會的邀請,主編一本多達一千多頁的《實驗藥理學-蛇毒》專書,奠定其在蛇毒研究的國際地位。1985年,他更被選為「國際毒素學會」會長,成為台灣學者出掌國際學術界領導地位的少數之一。 李鎮源在1986年從台大醫學院退休,此時正是台灣民主運動進入高潮,這一年,民主進步黨突破戒嚴令成立,隔年台灣解除戒嚴。1990年3月,台灣爆發野百合學運,上萬名學生以「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擬定政經改革表」四大訴求,在中正紀念堂靜坐抗議;將近八十高齡的李鎮源首次走出研究室,陪著學生靜坐,並為學生打氣。 李鎮源深感「懲治叛亂條例」與「刑法第一百條」一直是中國國民黨打壓政治異己的統治工具,也嚴重阻礙台灣的民主憲政發展。因此,他於1991年9月與林山田、張忠棟、陳師孟…等教授成立「100行動聯盟」,主張廢除刑法第100條。身為中研院院士的李鎮源,走入靜坐人群,在鎮暴警察的驅趕和包圍中,帶領100行動聯盟,終於達成修改侵犯人權的「預備陰謀內亂罪」條文。台灣的民主化終告完成。 1996年10月建國黨成立,時屆81高齡的李鎮源,被推為第一任黨主席。 2001年5月26日,李鎮源因罹患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及氣喘等疾病住進台大醫院。11月1日於台大醫院過世。 這位國際知名的藥理學家,得過非常多的獎項與榮譽,除前述的國際毒素學會最高榮譽的雷迪獎(1976),還有行政院的「傑出科技人才獎」(1986)、全美台灣人權協會「台灣人權獎」(1993),以及賴和獎特別獎(2001)。
李筱峰
2024-12-04
地理是歷史的舞臺
#燦爛的星辰 【11月28日】 「地理是歷史的舞臺,走入舞臺才能探索歷史的真相。」 –楊南郡 今天是台灣知名的作家、登山探險家、古道人文史蹟學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者楊南郡的冥誕。他於1931年(日本昭和6年)出生於台南龍崎,當地是平埔族西拉雅族的區域,他也有西拉雅族血統。 1944年時值二次大戰末期,還不到14歲的楊南郡在關廟公學校畢業典禮當天就接到日本殖民當局的召集令,隔天啟程從高雄左營登船出發,被送到日本神奈川的海軍兵工廠航空技術廠,成為少年海軍工員。1945年日本投降,楊南郡幸運於隔年安全回到台灣。 回台灣後,楊南郡開始學習北京語,台南二中畢業後,順利考上台灣大學外文系。1955年大學畢業,當過二年的英文教師,後來到台南的「美國空軍基地」與美國駐臺辦事處工作。因有週休二日,開始熱愛登山運動,成為二次戰後台灣登山運動的先驅。在登山的同時,開始進行山林與生態攝影,研究台灣古道與山林,成為台灣歷史研究者。 他的古道調查與研究,以八通關古道調查最著名。他著作甚豐,以《臺灣百年前的足跡》、《與子偕行》、《大分.塔馬荷:布農抗日雙城記》、《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最具代表性,對台灣南島語族文化與史蹟遺址調查研究,貢獻既深且鉅。 楊南郡80歲那年,2010年,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為表彰楊南郡的研究對台灣原住民與相關學界的貢獻,特頒給他社會科學名譽博士學位,這是東華大學創校以來首次頒授的名譽博士學位。楊南郡其他獲頒的獎項,也不勝枚舉。 2016年8月27日楊南郡因食道癌病逝,享壽85歲。
李筱峰
2024-11-28
「中華隊」?「台灣隊」?誰對?
台灣棒球勇奪2024年世界12強棒球賽冠軍。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世界棒球賽台灣奪冠,舉國歡騰!在觀賽的台灣人當中,有人喊「台灣隊加油!」,有人喊「中華隊加油!」,不知內情的國際人士會不會誤以為是台灣隊和中華隊在比賽? 觀察台灣媒體的報導,統媒都使用「中華隊」一詞,本土媒體則稱「台灣隊」。同一支隊伍,為何自己國人會有兩種稱呼?倒是地主國日本的媒體都使用「台灣」,也許他們怕觀眾會誤會成來自北京的中國,所以務實地稱「台灣」。 務實而言,稱「台灣隊」,絕對不會錯。因為台灣的球隊稱台灣隊,天經地義。但是有人反問:「我們球隊正式登記的名稱是Chinese Taipei,中文即中華台北,不是台灣,稱中華隊有何不對?」 答曰:若要根據正式登記的名稱,就要規規矩矩稱「中華台北隊」,若要簡稱,就應該稱「台北隊」,不應稱「中華隊」,因為Chinese(中華)是形容詞,是用來形容主詞Taipei(台北)。故意把主詞略掉,留著形容詞當名詞用,那是認同中國的統派媒體和統派政黨的居心。 造成今天台灣的球隊名稱如此混亂,始作俑者是中國國民黨。早在一九五九年國際奧會認為中華民國奧會無法代表中國,但允以Taiwan或Formosa為名重新入會,卻遭國民黨政府拒絕。一九六○、一九六四、一九六八年連續三屆奧會開幕典禮中,台灣的隊伍手持「抗議中」(UNDER PROTEST)布條走在「FORMOSA」名牌後面;一九七二年則乾脆拒絕參加在加拿大舉行的奧運。人家給台灣正當名稱,國民黨政府竟然抗議,世上最荒唐事,莫甚於此。由於國民黨的「去台灣化」的堅持,最後國際奧會才在一九七九年決議台灣的奧會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之名參加。此後,「中華台北」幾乎成為台灣參加任何國際組織的官方名稱。 球隊名稱固然如此,台灣的國名則更爭議不斷,自一九四九年底之後,台海雙邊已發展成兩個不相隸屬的政治實體,但是事實獨立的台灣,內部卻有著全球罕見的國家認同的混亂。 過去,「台灣」是獨派的正字標記,「中華」則是認同大中國的標籤。但是自從一九七○年台灣在國際外交的挫折後,「外省精英」開始思考中華的「台灣化」,例如雷震建議成立「中華台灣民主國」,楊西崑、葉公超建議改名為「中華台灣共和國」。這樣的建議,相較於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及蔡英文、賴清德的「中華民國台灣」的口頭表述,顯然前者激進而後者保守多了。 後者的保守,有其主客觀環境的不得已,但卻讓部分鐵頭台獨不滿,認為有了「中華」,就是殖民統治。其然乎? 試以建議改國號為「中華台灣民主國」的雷震的話來回答:「我們今天統治的土地,本來叫做『台灣』,今將『台灣』二字放在國號裡面,那就不是神話了。…,我們以台灣地區成立一個國家,乃是天經地義、正大光明之事…」這像殖民統治嗎? 「中華」與「台灣」兩詞的解釋,難道非處於兩極對立不可嗎?法國學者高格孚建議採用『中華台灣民國』,就是基於化解『台灣』與『中華』兩詞之間的兩極對立,其用意與前述雷震、楊西崑同。 台灣最好稱「台灣」,若為了化解對立,兩詞並用亦非不可。在「台灣」之前多加「中華」,會影響台灣的獨立自主嗎?試看阿拉伯世界的國家就有廿多國,都冠以「阿拉伯」之名,如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的全名也叫「埃及阿拉伯共和國」…。他們的國名都出現「阿拉伯」,但他們都是不相隸屬的獨立國家。 在『中華』與『台灣』的衝突對立之間,「中華台灣」的名號,也許是化解衝突的最大公約數。 (作者李筱峰是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筱峰
2024-11-26
台灣民主運動、獨立運動史要角蘇東啟
#燦爛的星辰 【11月26日】 今天是台灣民主運動、獨立運動史上的要角蘇東啟的冥誕。1923年(日本大正12年)蘇東啟出生於北港。 他曾赴日就讀東京關東中學,後考入日本中央大學政治系。因有抗日意識,曾濳往中國重慶投入抗日行動。 戰後,蘇東啟返回台灣,期待新時代的來臨。在李萬居的推薦下參加中國青年黨。 1950年,蘇東啟首次參選雲林縣議員,高票落選;但是在之後的1953年到1960年四次的雲林縣議員選舉,蘇東啟都以最高票當選,在議會中以敢言直言見稱,被稱為「蘇大砲」。 1960年蘇東啟以黨外身分與國民黨提名的林金生角逐雲林縣長,僅以6000多票落選。這一年主辦《自由中國》雜誌的雷震,結合台灣本土政治菁英李萬居、郭雨新、郭國基、吳三連、許世賢…等人籌組「中國民主黨」,蘇東啟也熱心支持。不意該年9月雷震被捕,蘇東啟於雲林縣議會提議要求蔣介石釋放雷震,獲得全體議員通過,卻嚴重得罪蔣政權當局。 1961年9月19日蘇東啟以叛亂罪被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逮捕,他遭指控領導武裝叛亂圖謀推翻蔣政權。同案被捕有三百多人,多為雲嘉一帶人士。 1962年5月17日,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祕密判處蘇東啟、張茂鐘和陳庚辛三人死刑,另有47人分別判處無期徒刑、15年及12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但因法新社記者的披露而引起海內外極大爭議,經聲請覆判後,發回更審,改判蘇東啟、張茂鐘、詹益仁和陳庚辛四人無期徒刑,其他人亦減刑。蘇東啟的太太蘇洪月嬌也因該案而遭到逮捕,數度帶著初生的兒子蘇治原坐監。 1975年蘇東啟因蔣介石死亡獲特赦出獄,雖然因被褫奪公權而無法參選,後由妻子蘇洪月嬌參選省議員,高票當選。與桃園縣的黃玉嬌合稱「南北雙嬌」;其女兒蘇治洋與蘇治芬往後也投入「黨外」民主運動。蘇治芬後來還當選立委及雲林縣長。 1992年2月9日,蘇東啟病逝於北港,享壽69歲。
李筱峰
2024-11-26
蓬萊米之父磯永吉
#燦爛的星辰 【11月23日】 台灣人在1925年以前吃的米叫「在來米」,今天大家習慣吃的是「蓬萊米」。造成這個轉變的兩位關鍵人物,是被稱為「蓬萊米之父」的磯永吉,及被稱為「蓬萊米之母」的末永仁。 今天是「蓬萊米之父」磯永吉的冥誕,他於1886年出生於日本廣島福山。 磯永吉畢業於北海道札幌市的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分校(今北海道大學)農業科系。 1912年來到台灣,任職於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擔任技手,1914年升任技師。在台中州農事試驗場,擔任米質改良農務技師,任內指導末永仁進行臺灣在來米與日本米改良的研究。其後末永仁於1924年為了克服稻熱病進行了「龜治」與「神力」的雜交,選出「臺中65號」,開啟了台灣蓬萊米的新契機。 磯永吉和末永仁選定台北竹子湖為實驗區,在此進行日本稻與台灣蓬萊米的種植、採種的試驗,將台灣原來吃的「在來米」成功改良成「蓬萊米」。 磯永吉曾兩度赴歐美各地研究,1928年轉任台北帝國大學農業科系,以「台灣稲の育種學的研究」獲博士學位。 磯永吉的研究成果直接導致當時的在來米產量提升,進而促成後來的蓬萊米育種獲得成功。 1942年磯永吉擔任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所長兼臺北帝國大學(今台大)教授。 1945年二戰結束後,磯永吉留任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與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技術顧問,他是少數留台的日本人,直到1957年6月,以71歲退休。 磯永吉退休時,獲台灣省主席嚴家淦頒贈景星勳章。磯永吉亦回贈新台幣二萬元,以每年的利息半充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稻作多收競賽第一名優勝者副獎,半充台大及台中農學院農藝系優秀學生獎學金。 磯永吉退休後返回日本,任教山口大學,教授農學。 1972年1月21日逝世於岡山縣,享年85歲。
李筱峰
2024-11-23
奉獻台灣的傳教士巴克禮
#燦爛的星辰 11月21日 #壽星之二 1860年代,台灣開港通商,不僅國際貿易恢復暢旺。開港之後,基督教隨之再度傳入台灣。來台的傳教士也帶來了近代西方的醫學與新式教育。今天的冥誕壽星巴克禮(Thomas Barclay),就是其中一位奉獻台灣的傳教士。 巴克禮於1849年的今天生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是長老教會的傳教士,他也是一位語言專家。 1875年6月5日26歲巴克禮抵達台灣打狗(高雄),之後到府城(今台南)宣教。 1876年開設台南神學院。 他有感於台灣文盲太多,因此提倡台灣白話字,翻譯台灣話羅馬字聖經。 1884年巴克禮成立「聚珍堂」印刷所,引進台灣第一部西式印刷機。並於1885年7月創辦《台灣府城教會報》,是台灣第一份報紙。也就是今天《台灣教會公報》的前身,是研究台灣民主運動和獨立運動史不可忽略的重要史料。 巴克禮1935年10月5日病逝於台南,一生在台灣工作60年。
李筱峰
2024-11-21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方法論
以前的台灣,和現在的中國,許多人口口聲聲「偉大的中華民族」。姑且不和那些狂熱份子計較所謂「中華民族」是一個後設建構的政治名詞(政治迷思),而非學術名詞。我先請他們讀以下中國作家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書中的一段話:「此輩大愛國者鄙人與之實在互不相識,因為他們的偶像,不是我的偶像,他們的愛國思想也不是我的愛國思想。說不定我也同樣愛我的國家,可是我常小心翼翼在他們面前隱藏起來,因為人或許穿著愛國主義的大褂,過久則破碎而零落…」。 西藏自由抗暴65周年紀念日,在台藏人昨手持大西藏國旗,舉著達賴喇嘛法像及布條舉辦了大遊行。(記者叢昌瑾攝)。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林語堂的警語,顯然不是他們能體會。多年來,中共政權隨時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語言做為掩飾專制極權、意圖侵略台灣的的理由。近年來,他們又編造一頂大帽子叫做「台獨頑固份子」。日前,主張台灣應該獨立才能維護民主自由的曹興誠,也被中國國台辦列為「台獨頑固份子」,指責曹興誠「嚴重損害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揚言(其實就是恐嚇)要嚴懲他。嚴懲「台獨頑固份子」就能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嗎? 最近網路上傳聞一項未經證實的訊息,川普與習近平通了電話。川普心直口快對習近平說:「嘿,謝謝你,習,我一直視你為好朋友,我必須坦誠告訴你,我當政後,你不要打台灣,不要支持其它國家的戰爭,這是我們的底線,我當政必須實現和平,YES OR NO ?」川普又說:「為什麼不能打台灣,一打仗,印太地區的生產鏈就破壞了,美國經濟就壞了,我也就失敗了。你要讓我失敗,我就會讓你付出不可承受的代價,明白嗎?」「你們要什麼,在談判桌上說,不要用槍說話,如果只會用槍說話,我們會讓你們失去槍…。」 聽說習聽完翻譯,面對這道是非題,一時語塞,只硬著舌頭說了一句:「我們中國人民熱愛和平」。 以上訊息不論真偽,頗符合川普快語直言的作風,也符合習近平粉飾虛表的中國文化特色。 川普說到做到,但中共果真「熱愛和平」嗎?他們一面說「熱愛和平」,卻一面恐嚇「武統台灣」、「留島不留人」,又高壓「新疆」、「西藏」;最近有台灣人在天門前比個V字就被扣押三天,讓人沒有一點「熱愛和平」的感覺。 中國真想偉大復興嗎?我提供幾個具體有效的方法: 首先,先別再鼓吹狂熱的中華民族主義,別再像林語堂說的「穿著愛國主義的大褂」,不再宣揚仇日、仇美、仇恨自由台灣,勿與自由世界為敵。 放棄一黨專政,開放黨禁,實行民主政治。不妨邀請在台的「中國」國民黨回中國,與中國共產黨和平競爭,透過選票取得執政權。中國國民黨若不敢回去,就證明他們自稱中國人是自欺欺人。 與台灣平等相待,經濟互惠、文化交流,和平共榮,保證偉大復興。 進而不要再繼續侵佔東突(「新疆」)、圖博(「西藏」),應幫助他們復國,必能與之結盟共榮。你們以前說「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現在卻侵佔韃虜要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何其矛盾弔詭! 學者李酉潭說得好「民主國家之間沒有戰爭」,誠然,就如前引川普的話「在談判桌上說,不要用槍說話」。 以上建議,保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了,還有一點差點忘記說,記得把你們移民歐美的黨二代、政二代、富二代叫回來一起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李筱峰是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筱峰
2024-11-19
«
1
2
3
4
5
6
7
8
9
10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邀台參與環太軍演 軍援10億美元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北京不把國民黨主席當回事
林保華
在變局中前行:民主台灣的國際責任與文明自信
羅浚晅
中國對台滲透統戰無孔不入 賴清德:盼朝野支持國安十法修法
陳政宇
台灣若遭軍事侵略 賴:戰敗或投降都是假訊息
陳政宇
台灣國家正常化 脫離中國牢結
李敏勇
習近平點火 普廷玩火 接下來呢?
林保華
解答「台灣地位未定論」
李筱峰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