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脫歐看台灣---全球化停看聽

 

從英國脫歐看台灣---全球化停看聽
「全球化」肥了少數資本家,消費者吃到一點甜頭(如圖,價廉,物不一定美),卻苦了生產和勞動大眾。(Wiki, Jonathan McIntosh, 20160710)

英國已經確定脫離歐盟,支持脫歐民眾的理由大抵不出下列三種:

一、參加歐盟只有少部分人獲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二、在歐洲共同市場之下,各國人民可以到其他會員國就業;2015年英國人口的淨流入是33萬人,今後還要考慮歐盟政策下中東難民的吸收。但直接面對新移民、和新移民競爭工作與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的是中低收入者。

三、歐盟中央決定的、包括經濟與移民在內的太多事情,不能回應英國民意,要脫離歐盟才能「把國家贏回來」。

全球化的理論與實際
歐盟是共同市場,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全球化的階段可以從出口到進口、資本開放、關稅減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自由貿易區(含服務業貿易)、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勞工自由勞動)、貨幣同盟、銀行同盟、財政同盟…乃至於走向聯邦制度、單一國家制度。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模型預測「沒有政府干預的」自由貿易對參與國都有利。但是這套理論也強調,每個國家都有獲利者與受害者,要使國內每人都受益,獲利者必須補償受害者。

問題是: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推動者通常是受益者、尤其是資本家、官員與所謂的專家;他們多宣傳貿易的整體效益,卻故意忽略經濟整合的分配效果與補償受害者的必要。因此,雖有自由貿易,但是受害者不是沒有被補償、就是補償不夠。

以美國為例,美國開放與全球貿易的結果是,美國今天實質工資的中位數比四十年前還低。英國低階工人工資成長率一直低於高階經理;自2003年以後低階工人實質工資甚至成停滯狀態。經濟整合與全球化是低階工人實質工資降低或停滯最明顯簡單的解釋。這是為何英國公民要選擇退出歐盟、美國民主黨候選人山德斯會在短期內造成旋風、甚至川普會成為共和黨準提名候選人的部分原因。

台灣的受害者一直沒受到補償
台灣的全球化以出口創造經濟「奇蹟」開始。國民黨以「肥料換穀」的詐術榨乾農民以提供低價稻米、支持低工資、以利製造業出口。農民是被剝削的全球化受害者。和農民相比,1990年代以前,全球化對工人的影響相對較輕;台灣大、中、小企業主則是台灣全球化的受益者。

1990年代以後,連工人也踵繼農民之後,成為全球化的受害者,且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先是台商西進中國,關廠、工作機會減少、中年失業,甚至退休金被侵佔,求償無門。2002年台灣加入WTO以後,雖有象徵性的協助,農民還是主要的被害者。

阿扁上台以後,對台商西進政策從李登輝的「戒急用忍」變成「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事實上是「無效管理」,使新一代的台灣勞動階級犧牲更大。馬英九上台以後,更積極和中國訂約,犧牲多數利益、培養少數利益團體與產業,意圖把台灣經濟鎖進中國,加強促統力道,也使得年輕人薪資停留在22k。不管是扁是馬,我們都看不到受害者受到補償。

TPP vs. ECFA
對尚未簽訂的台、中貨貿協議,對仍停在立法院有新移民輸入效果的服貿協議,除了它們的促統意涵之外,蔡政府清楚誰是受害族群、該如何補償嗎?事實上,英國民眾脫歐的三點理由也可以更有力的拿來質疑台、中的ECFA。這也是太陽花學運以來,民進黨屢戰屢勝的原因。

在經濟上要逃離中國的併吞壓力,加入美國主導的TPP自然是一條路。但是美國與美國的產業是「吃肉的」(不是吃素的)。屆時台灣要犧牲哪些弱勢農民、工人與產業,以及如何補償與協助轉型是一個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事實上根據估算,TPP對美國經濟助益非常有限,甚至有正負爭議;加上英國脫歐、美國山德斯與川普現象,TPP要通過美國國會可能要再耗費一些時日。在全世界對全球化停、看、聽的時刻,蔡政府可以做的除了國內經濟與租稅法制的合理化、南向政策的啟動之外,就是包括教育、訓練、長照、公共托育在內的社會福利法制的建立。

在全球化受害者持續變動、難以掌握的情況下,社會福利是協助受害者、避免受害者政治反彈的較為可靠的政策工具。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林健次

林健次
台大經濟系畢業,Vanderbilt 企業管理學碩士、Oregon 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職美國本土銀行國際部;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副教授、系主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