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月青年失業率升至21.3%,刷新5月20.8紀錄,再創史上新高。(翻攝微博)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中國6月青年失業率升至21.3%,刷新5月20.8紀錄,再創史上新高。熟稔中國問題的官員受訪表示,許多年輕人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現在興起「全職兒女」,失業在家與父母親同住,透過家務勞動和陪伴換取父母提供經濟報酬或免費食宿,這種「啃老」現象,加上中國經濟不振,讓內需市場消費疲乏,將是中國社會一大隱憂。
官員指出,中國16歲至24歲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近月以來都在20%以上,這個僅是城鎮的失業率,並未計入鄉村人口的失業,而且每週工作1小時就不被官方列入失業,實際黑數更多,研判中國青年失業率已突破30%。
另,陸委會委託學界觀察「中國青年失業危機」現況,報告直指若青年失業問題長期未能獲得解決,可能動搖中共政局穩定;根據中國國統局數據,2023年5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但在青年失業率部分持續攀高達20.8%,意謂每5位年輕人就有1位失業。
報告指出,中媒「財經雜誌」6月發文比較疫情前後每年新增就業人數與應屆畢業生數量之差,推估累計達1500餘萬新畢業生當年沒有找到工作;再以A股上市公司裁員情況及企業註銷率推估,約有2500萬名青年遭遇失業,加上尚有1400萬名青年農民工失業返鄉,累計疫情以來共新增5400萬名青年失業人口。
其中,若進一步假設有相當部分的青年己經重新找到工作,或透過靈活就業方式,包括在疫情期間擔任約聘司機或外送人員,解決部分失業問題,估計仍有2500萬到3000萬名青年處於失業狀態。
研究探究,近期青年失業的主要困境,在於疫情雖已結束,但經濟成長明顯放緩,各項企業生產及民眾生活成本卻又快速上升,國內外的經濟壓力,嚴重打擊能吸納大量就業的民營企業,致使中國首度感受到經濟下滑後就業市場的寒冬。
據分析,中國青年失業高的主要因素有三,「疫情重創經濟表現,尤以民營企業受創最深」、「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錯配」、「疫後景氣復甦步調不一,服務業率先復甦,製造業欲振乏力」。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青年失業問題走向長期化,不僅衝擊該國產業競爭力,增加社會負擔,也將加劇各種社會矛盾,以近期中國內部輿論熱議的「孔乙己文學」為例,即是反映出當代年輕人的就業困境。
報告強調,中國青年失業問題未能妥善獲得解決,年輕人對社會不公和不平等的憤怒不斷積累,長期或將激化為各種社會運動,此將不利於中共長期執政,亦可能動搖政局穩定。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