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光相關文章

從名畫談女性物化與女性性慾

從名畫談女性物化與女性性慾

日前,因為被批評物化女性,台灣基進吳欣岱醫師發文說明其對身體的態度,並分享與其他女性談論自慰的影片。此事被媒體報導以後,物化的批評並未消失,反而更多了些不堪入目的留言,顯見許多人對「物化」的誤解以及對女性性慾的敵視。 類似的狀況,也在一八六○年代的巴黎發生過,當時馬內發表的「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觸怒大眾,被批評為淫穢敗德。然而這兩幅畫構圖與內容襲自文藝復興畫家提香的名畫「田園音樂會」、「烏比諾的維納斯」,裸露的程度也不超過提香或同代畫家安格爾;為何會引起軒然大波? 馬內《草地上的午餐》(維基百科)   關鍵在於提香、安格爾等人畫的裸女,或溫柔如水或堅毅如神,或沉睡酣夢或眼望他處、少數直視觀者的女人莫不眼神迷離、不勝嬌羞,肌膚也都散發珍珠般的光澤;反觀馬內筆下的裸女,竟敢以冷漠的眼神直視觀者、體態也不完美。直言之,馬內的女人更像有感受、有情緒的真人,拒絕服從男性觀者的慾望,或說「拒絕物化」。 吳醫師的情形也是如此,無論是言詞或影像的呈現,總是真誠直白、絕不討好男性凝視(引自約翰伯格的論點)。她甚至在影片中說明「女性非但不必依靠男性生存、也不必依靠男性以獲得性歡愉」,更傷害了男性的自戀。正如馬內,她拒絕女性物化、也攜手其他女性爭取賦能,卻被(根本不懂物化為何物的)人批評為「自我物化、物化女性」,甚至被施加蕩婦羞辱;這正是因為其顛覆了父權宰制。 說實話,身為異性戀男性,乍見討論女性自慰的影片,我也有些不舒服。但是,為了讓我女兒(以及所有台灣的女兒)未來可以更自在地面對自己的身體、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我願邀請社會大眾支持吳醫師,助其爭取「女性可以勇敢做自己」的空間。 (作者是精神科醫師)
陳俊光 2023-05-18
談蘇偉碩醫師的舉證責任

談蘇偉碩醫師的舉證責任

日前,高雄榮總精神科前主治醫師蘇偉碩,被衛福部食藥署依違反「食安法」第四十六之一條「散播有關食品安全之謠言或不實訊息,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告發違反食安法,蘇醫師霸氣回嗆,藍營政客更聲援,稱之為「戒嚴、綠色恐怖、打壓言論自由」。 蘇醫師主張普篩武漢肺炎、反對開放萊豬進口,這是政策主張不同,當然受到言論自由保障。但是,聲稱「萊克多巴胺比搖頭丸毒二五○倍,會散布至空氣中、呼吸也會中毒,食用萊豬會導致精神疾病」,這就不是政策主張,而是違反學界通說的科學命題。醫師要這麼說,就必須有根據,否則就是造謠,不受言論自由保障。類似的,如果筆者主張「吃雞肉會導致精神疾病」,卻提不出可信的科學證據,因此被控告、被起訴或被判刑,也都是咎由自取,與言論自由無涉。中天新聞台的撤照,也是同樣的情形。 而且,食藥署也給了蘇醫師舉證的機會,如果他能提出科學證據,就可以免於罪責;筆者也會給予聲援。然而,世衛組織與成大的相關研究、美加紐澳十餘年的使用經驗,早已證實了適量使用萊劑的安全性。 背負民眾的信任,醫師更應該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相關發言都要有科學根據。醫師身分不該是特權、更不能主張言論免責。正如新版醫師誓詞所言︰「要分享正確的醫學知識」。 依此,藍營政客指稱「綠色恐怖」,完全是無稽之談。姑且不提白色恐怖殺了多少人;就算是馬執政時期,迫害反對者的手段也是令人驚駭。 二○一三年七月,公民一九八五行動的成員租屋居住,房東竟被中正一分局施壓「不希望有複雜的人士出入」。而在二○一六年馬英九卸任總統前,有人上網標售白色恐怖文獻,竟遭憲兵強押並搜索住宅(當然沒有拘捕令與搜索票),這些都是國民黨濫權壓迫的例證。 更重要的是,(如前述)那些聲稱遭綠營言論審查迫害的媒體與個人,他們都涉及造謠或製造假新聞,而非單純的批評政府或政策主張不同,因此才會被撤照或約談。 藍營政客、親中媒體,都還需要多念書,理解白色恐怖歷史與言論自由的界線,才不會再發言鬧笑話。又或者,這些人需要的只是良心而已?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台北市民)
陳俊光 2020-12-18
精神科醫師看大選

精神科醫師看大選

  柯文哲說「陳菊協助柯辦好世大運」是「應該的」,對比近一年多柯對菊姊的攻擊,讓人不禁感嘆柯的忘恩負義,並懷疑何以致此。 其實,想到「每當柯遇到麻煩,柯媽柯太就會跳出來護駕」就可以了解:無論是花媽或家裡孩子的媽,柯P心理上都把她們當成自己的媽。像小嬰兒般認為「母親為我做甚麼事都是應該的」,不知感恩;一旦母親未能滿足嬰兒的需求,嬰兒就會把母親當成巫婆。這就是M. Klein所謂的「妄想─分裂形勢」。   這兩天,又有後輩揭發柯文哲「罵哭加護病房護理長(柯P縱容中國參訪團干擾醫療、護理長拒絕配合)」,也生動地描述柯P「(我可以罵別人,但)說我柯P壞話的,就是壞人」;這也是類似心態的表現。就像蚵一樣軟爛無能、只能躲在外殼(嬰兒床)的保護中進食或哭鬧。這種人領導的政黨,也不可能堅持理念。 韓國瑜也不在乎他人,甚至不在乎道德規範,所以會信口開河「發大財」、「不落跑」,卻屢屢跳票,所以會空喊「莫忘世上苦人多」,卻開兩萬三的月薪給住宿老師。但韓國瑜是混過的,比較有社會經驗,會更滑溜地,以「沒有白紙黑字寫下來」、「問題很沒營養」、「沒有水準的媒體」來閃躲問題;甚至謊言被拆穿都能說「德國受到很大壓力」。 這樣的人怎能獲得民眾支持呢?其實也不奇怪。台灣過去的教育只重視紙筆測驗、不重思辨與生活能力,所以許多男性知識菁英都有些媽寶特質;他們往往看不出蚵的問題,甚至會覺得親切。同樣的,會支持韓導的,若非有利可圖,就可能是具有相同特質(能撈救撈、能混就混),或是會被輕浮浪子吸引的、愚蠢但善良的女人。 話說,或媽寶或滑溜,根本不值得關注討論。但是,一旦他們掌握話語權,就可能誘導人民忘記台灣面臨的重大威脅,也忘記最基本的民主價值,讓人民甘願用自由換取虛假的安全。而一旦掌握國家機器,親中反人權的他們,更可能讓台灣變成香港一樣的煉獄。 (作者為醫師)
陳俊光 2020-01-10
談儒家卻推崇暴政與黑道?

談儒家卻推崇暴政與黑道?

教師節凌晨,看到「全民拔菜總部」的貼文「沒有儒家思想、就沒有師道」,幾小時後,又看到新聞「馬英九讚大陸改邪歸正重視儒學」,筆者只覺得好笑:這些人也有臉談儒家?! 孔子讚賞子產不毀鄉校、反對打壓異議言論,又說過:「苛政猛於虎」、「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馬英九與拔菜司令可曾批判中國政府的暴政?可曾聲援被其壓迫的異議份子?可曾譴責中國對維吾爾、圖博(西藏)、香港所做的「遠人不服,則派武警以虐之」?其他老師們呢? 孟子更說過「說大人,則藐之」、「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這些人可曾以此氣概質疑國民黨威權統治?或是以此氣概面對習近平? 范仲淹有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絕不會說:「退休軍公教出國只能參加廉價團、很丟臉」。文天祥肯定「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也絕不會說:「現在好好的,管他過去做甚麼?」 或許,馬英九、拔菜司令(與部分教師)只知道「三綱五常」、「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這些糟粕枝節。此外,拔菜司令推崇張安樂、馬英九推崇殘民以逞的中共,中國政府更於全球廣設「孔子學院」,用以收買學者、操縱輿論,掩蓋中國迫害百姓、戕害人權的事實(參見《假孔子之名》);孔孟如泉下有知,大概會氣得從墳墓中跳出來。 其實,儒家強調個人道德,卻缺少對純粹知識的關心,也不求改善結構性問題(道德存續的必要條件),導致中國數千年來進步有限,也造成許多士人說一套做一套。時至今日,儒家學說只適合當作「外國古代學說之一」來研究,不適合再當作真理信奉。 台灣有幸吸收許多進步理念,但又不幸仍籠罩在庸俗化的儒教影響下,乃至以孔誕為教師節。希望老師們在講授儒家學說時,能傳遞更多普世價值給學生,而非製造專制政權的打手與順民。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臨床教師)
陳俊光 2019-09-30
《返校》的韓粉與鬼魂心理學

《返校》的韓粉與鬼魂心理學

報載《返校》還未上映,就有韓粉批評其「醜化白色恐怖」、呼籲抵制,或是有時空旅人自稱看過午夜場、猛洗負評。然而,這一切似乎都在導演預料之中。 台片《返校》(影一提供) 在電影中,黃文雄才說完「不過就是看幾本書(一部電影)而已」,鬼差就掐死他;之後,鬼差又抓住女主角,逼她忘記所發生的事情。可以說:那些策動抵制洗負評的黨國勢力,就像電影中的鬼差(教官/警總鷹犬),害怕台灣人民了解白色恐怖,因為這會暴露它們的邪惡、危害它們的特權利益。不幸的是:就像片中未涉案卻戴著頭套的學生「遮住眼睛、就以為看不到」,許多人民也因為害怕或短視而不敢想起來。 佛洛伊德告訴我們:「未被了解的重大事件必然重複出現;就像冤鬼永不安息,直到秘密被釐清、詛咒被破解。」S. Frosh更說:「恐懼與創傷可能以鬼魂的形式出現,它們必須被辨認、被撫慰。」然而,記憶之所以會被偽裝成鬼魂,就是因為其本身比鬼更可怕;因此人們寧可面對鬼魂(祭改、普渡),不願面對創傷(接受治療、轉型正義),但也因此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而鬼魂與惡夢會一再出現。 對台灣而言,近百年最大的創傷莫過於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也製造了最多真正的冤魂。然而,因為黨國與短視人民抗拒轉型正義,創傷未被撫平、冤魂未能安息;又因為恐懼,人民拒絕深入了解公共議題,卻追隨只會喊空洞口號(如「發大財」「做對的事」)的神棍。結果,非但鬼魂不會消失,惡夢更可能再度成真~如果台灣再度成為中國的一部份。 因此,我們要看《返校》、更要支持轉型正義,才能讓這土地上的冤魂(字面意義或象徵意義)得到真正的超渡;同時,我們更要謹慎投票,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膽小的觀眾不必害怕,只要把注意力放在歷史事實與劇中人的心情,《返校》就不會是恐怖片。喜歡刺激的觀眾只要暫時忘記相關評論、或是選擇4D影城,就可以有強烈的感受~但不要忘記:曾經真實發生在台灣的事件,比電影中的呈現更恐怖。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二二八受難者遺族)
陳俊光 2019-09-22
教訓不夠? 還要綠白合作?

教訓不夠? 還要綠白合作?

民進黨敗選以後,沉寂數月(但從未真正消失)的「綠白合作」再度被提起。倡議者認為:「與柯文哲合作,二○一八就不會輸這麼慘,二○二○就會贏。」 然而,白色力量不是真正的白色,多位成員有國民黨/新黨背景,柯文哲更早已不是二○一四的柯文哲:當年說「九二共識就是下跪投降」,現在卻說「兩岸命運共同體」;當年說要落實轉型正義,現在卻以「不要變成勝利者的正義」、「現在好好的、管它過去幹什麼?」反對轉型正義。如果民進黨還在乎台灣價值,就不該提綠白合作。 二○一八的敗選,民進黨固然需要檢討,但發揮最大影響的還是中國操控的媒體、網軍、乃至深入地方收買佈建…,甚至可說今年選舉「中國是最大贏家」;更何況,兩年前柯文哲已親口承認「中國要我選總統」,選戰期間中國也明著挺柯。所以,如果只要勝選,與其跟柯合作、不如與背後挺柯的中國合作。 自上世紀中開始,本土民主力量長期居於少數,歷經多次殘酷鎮壓,但仍堅持理想、不屈不撓,才在本世紀取得數次勝利。如果一次挫敗就要背叛理念、與偽裝成白色的紅色力量合作,怎麼對得起民主先烈? 蔡政府政績不惡,卻疏於溝通,沒能利用機會讓民眾更認同其努力與進步價值,才導致這次慘敗。要取得勝利,關鍵在堅持正確的理念,也在教育宣傳人民認清真相、認同台灣價值;而不是沒有原則的合縱連橫。 不要忘了:柯文哲二○一四的勝選及前半任期的政績,多是受到民進黨支援才能達成;但柯市長卻越發親中、支持紅藍勢力候選人,並以「養虎為患」嘲笑民進黨。難道這樣的教訓不夠,還要把這貪婪的老虎養得更大,直至吞噬民進黨、甚至吞噬台灣民主? (作者為醫師,台北市民)
陳俊光 2018-12-04
醫師的懇求:柯文哲講清「葉克膜」爭議

醫師的懇求:柯文哲講清「葉克膜」爭議

作者希望,年底柯文哲卸下市長職務,能以醫師的身分,誠懇地交代曾經涉及的倫理爭議,繼續為醫學教育做出貢獻。示意圖。資料照片 陳俊光/精神科醫師、「我們不願意成為共犯——醫界反對器官販賣及非自願捐贈器官移植之聲明」撰稿人與發起人    在日前的電視辯論會上,李錫錕質疑柯文哲「當年執行無心跳器捐的適法性」,柯文哲再次以「這是專業問題」「你是在打柯文哲還是打台大醫院」逃避問題。然而,討論器捐的適法性、並不像技術面那麼需要醫療專業;而且,如果行為不合法,也不會因為涉及多人就變成合法,除非柯P是在警告質疑者「你惹到很多人了」。柯P的話術不堪細究,但確實唬弄了許多人。   同樣的,當柯P被質疑「所教授的葉克膜被用來活摘器官」,他也沒有確實針對問題回答,而以「葉克膜很貴、活摘器官不需要葉克膜」「選舉不要打得這麼低級」「嚴重影響台灣移植醫學」模糊焦點。   其實,無論是質疑葉克膜的使用、或是質疑無心跳器娟的適法性,都是就事論事,無意牽扯他人。是柯文哲自己把自己視為台大醫院/移植醫學的代表、或是為自保把相關醫界扯進來。   而且,根據柯文哲說過的「一顆肝臟100萬」,他應該明知道葉克膜不算貴;而研究「葉克膜用於器官供體(donor)」的世界權威就是柯醫師,他還曾在論文中說「物超所值」。怎麼過了幾年就變成「很貴、不需要」呢?要說選戰打得低級,應該是前後不一、牽拖整個醫界的柯市長自己吧!   奇怪的是:明明有許多相關論文(幾乎都來自柯P或中國醫師),但當柯文哲被質疑的時候,就有許多外科醫師(或議員候選人)跳出來,以各種理由、說「葉克膜不可能用於供體」(大多數國家明令禁止)。令人好奇:這些醫師(或候選人)難道連google都不會用?還是為了護航而說謊?   筆者相信:這些醫師恪守倫理與醫理,所以認定葉克膜不應用在供體上,也認為別的醫師不會這麼做。基於同樣的理由,這些醫師也認定「不會有醫師膽敢從非自願捐贈者身上取用器官」。而絕大多數民眾也相信:電視上每天看到的人,不可能與這麼駭人的事有關。   但是,這世界並不像「我們願意相信的」這般美好。   筆者希望:年底柯文哲卸下市長職務,能以醫師的身分,誠懇地交代曾經涉及的倫理爭議,繼續為醫學教育做出貢獻。
陳俊光 2018-11-21
誰在傷害台灣醫療?

誰在傷害台灣醫療?

《屠殺》作者葛特曼質疑台北市長柯文哲(中)與多名涉活摘器官的中國醫師同台,有嚴重道德瑕疵;此風波亦引發醫界正反不同意見。資料照片 陳俊光/精神科醫師 日前看到奇美林祐丞醫師的大作「你們殺的不是柯文哲」,終於了解:為何有這麼多醫界人士挺柯? 誠如林醫師所言,此次爭議「殺的是等器官救命的靈魂」,同時也傷害了台灣醫界在民眾心中、在世界人權組織心中的形象。 然而,我們要問:究竟是誰傷的? 是「明知中國販賣器官來源可疑,卻仍協助安排病患赴中接受移植(根據柯醫師簽名確認過的證詞);明知葉克膜可用於無心跳器官移植、並曾(在無心跳器捐合法化前)發表相關論文,卻依然收費至中國推銷指導」的柯醫師?還是揭發此事的人權記者葛特曼、蘇上豪醫師、劉靜怡教授?是鍥而不捨追究真相的(所謂)柯黑?還是為中國粉飾反人道罪行的網軍、與干擾博仁醫院醫療業務的柯粉? 就像:德國曾有精神科醫師協助納粹鑑定智能不足者或精神病患、癲癇患者,再讓他們被送進毒氣室;還有「死亡天使」門格勒及其他醫師在集中營做人體實驗、並決定誰送工廠/毒氣室。這些醫師可以說「我不知道他們會被送進毒氣室、所以我無罪」嗎? 就算他們本來不知道後果,知道以後還可以繼續做這件事嗎?就算他們被希特勒逼著做這件事,當他們逃出德國、安全無虞的狀況下,他們不應該出面譴責納粹暴行嗎?傷害德國醫界形象的,是做這些事卻毫無反省的醫師?還是揭發內幕的良心醫師或調查人員? 而就民眾、乃至國際而言,如果醫界「一遇質疑,就變鐵板一塊、力挺同行」,這樣會有更好的形象;還是「有自省自清能力的台灣醫界」會有更好的形象?請注意:柯文哲醫師當年或今天的表現,並不是受迫於不合理的醫療法規、健保給付、或醫院制度的不得不然。 事到如今,對台灣醫界聲譽最好的發展應該是:以污點證人的身分、以醫師的良心,出面譴責中國的販賣器官暴行。 柯文哲醫師若能這麼做,將豎立台灣醫師「關懷受苦難者,也有道德勇氣,與於認錯,為人類的福祉不怕得罪強權」的良好形象;也將使醫界重獲台灣民眾和全世界的信任,而柯粉也會停止騷擾不同意見的醫師執行業務。怕只怕:柯文哲當上市長以後,就忘了醫師誓詞。
陳俊光 2018-10-06
為何不相信屠殺?

為何不相信屠殺?

  雖然「屠殺」出版前,作者已多次與柯文哲醫師確認文稿並獲其簽名認可。但當柯否認書中描述,卻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柯文哲,而非葛特曼。這可能與政治選擇或偶像崇拜有關,但也可能有其他的心理因素。 台灣多數醫療人員兢兢業業,忍受超長工時與不合理待遇(相對於其他國家),仍創造超高滿意度的奇蹟。雖然如此,卻常遭受誤解扭曲、乃至訴訟裁罰,以及高舉「醫療倫理」的苛責。如今看到同行被指控「違反倫理」,難免被勾起累積的委屈憤怒,因此敵愾同仇、先挺再說。 此外,如蘇上豪醫師所言:台灣需要器官移植的病患,常久等不至、某些患者(如高齡)甚至直接被排除在等候名單之外;因此不少人選擇至中國接受移植手術。對這些患者及其親人而言,只有拒絕相信葛特曼,才可以心安理得地面對「曾在中國接受器官移植」。而對其他人而言,一旦接受「屠殺」所述為真,萬一哪天自己/親人需要器官移植,就少了一個「這裡等不到、那裡也買得到」的最後機會。 此事淪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僵局。但是,台灣醫療人員的待遇,以及患者很難等到器官移植;這都是有目共睹、亟待改善的。尤其,十多年來,「赴中接受器官移植卻死於各種併發症」的傳聞時有所聞;如果器官捐贈風氣更普及,應該能同時減少中國法輪功信徒(被強摘器官)和台灣患者(移植結果不佳)的悲劇。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陳俊光 2018-10-06
誰在消費死者挑撥族群?

誰在消費死者挑撥族群?

當齊導兒子的批踢踢發文被公開,朋友們就覺得很奇怪,認為他怎麼會沒事提到外省第二代?後來才知道,原來批踢踢在六月十號的下午連續出現了兩篇文章,分別是「齊柏林居然是9.2?」與「齊導居然是外省第二代?」。 絕大多數網友的回應都是肯定齊導,而其他網路社群雖有批判的聲音,但也都沒有提到省籍。那麼,親中媒體所報導的「齊導被酸是外省人」,究竟從何而來? 所幸有網友發現,最早提到這事的發文者,其實根本是親中統派,其目的應該就是要引蛇出洞,讓綠營獨派的網友發出仇恨言詞,他們再利用這些仇恨言詞醜化綠營獨派;不過,絕大多數綠營獨派的網友,根本就不在意齊導的省籍。 齊導的兒子之所以憤怒,倘若不是被二手的資訊誤導,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也就是說,他被批踢踢這兩篇發文激怒了。當然,他並不知道那是親中統派為了故意挑撥離間台灣人所寫出來的。 當親中媒體的假新聞「齊導被酸是外省人」找不到證據時,在臉書上批判齊導的張教授就成了替罪羔羊。然而他是對事不對人,針對齊導的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視角與該影片的政治經濟背景做出批判(郭力昕教授對此也做出類似批判),可是仍有一群被正義感沖昏頭的網友,在親中媒體的矇騙下,利用言詞騷擾張教授,甚至還造謠他性侵了女學生。 這讓我想到四年之前,有人用類似的手法,製造假新聞「說台語的老闆拒賣便當給菲律賓人」,把整個台語族群都抹黑成種族歧視者。更不用說,這幾年一直有人用「台獨法西斯」來抹黑綠營獨派(尤其是解殖派)。 其實真相非常清楚,親中媒體在背後惡意操作,試圖製造「外省人比本省人更愛台灣」的印象,讓台灣人不能團結在一起,真是其心可議。其實,大多數台灣人早就不用「外省、本省」這組詞彙了。 事實上,消費死者、挑撥族群對立的就是這些親中統派。更確切地說,那個放縱亞泥濫採、甚至在李應元禁止亞泥採礦時還抗議的國民黨,就是消費死者的幕後黑手。大家也都看到了,這幾天是誰拿出齊導的黨證來往自己臉上貼金?又是誰假意哀悼齊導卻不斷傷害台灣的山林?不就是國民黨嗎! (作者為醫師,台北市民)
陳俊光 2017-06-14
李晶玉的老大哥

李晶玉的老大哥

  日前,刑事警察局將取自醫院的病歷資料透露給媒體,誣攀李晶玉盜用健保資源;被拆穿其虛妄後,又有些網民(部分是假帳號)攻擊李赴海外生產是不愛台灣。這似乎與其近日常在節目中探討轉型正義有關。 李並非公務員,只要沒犯法、沒盜用健保資源,其他人無權過問其私人行為,何況與其公眾責任不衝突。如果一個媒體/媒體人因為有外國資金關係,因此只報導該國正面消息、刻意消音負面新聞,又對該國併吞野心視而不見、甚至扮演該國政經文資侵略的馬前卒,這樣的媒體(人)當然必須被譴責;試問李晶玉有嗎?事實上,李比多數媒體人更充分盡到了監督政府的責任,而這反而讓她被刻意整肅。 這就是國民黨整肅異己的慣用伎倆:只要有人批評其失政、威脅其統治或阻擋其財路,國民黨就會找到或偽造(可能以非法手段)資料,用以破壞反抗者的道德形象;司法檢調單位也淪為打手,假辦案之名、卻無視「偵查不公開」原則、行抹黑之實。例如:非法取得鄭南榕病歷而指其有精神病史(其實只是失眠),以成績不好攻擊參與學運的學生(成績不好就褫奪公權?)挑剔抗爭者的禮貌或男女關係…。國民黨這麼做,一方面是轉移焦點、一方面讓受騙的民眾不再相信反抗者。 這手段會有用,固然是因為國民黨掌握多數媒體,但也是因為陳腐儒教的影響。對於最應被嚴格檢視的統治者,民眾被教導「不可質疑」;對於無公權力的批評者,本應只需關心其言論,民眾卻被引導去作道德審判。一旦「只有聖人才能反對國民黨」的原則被接受,國民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沒人能挑戰它。 整件事最邪惡的就是:不肖公務員以特務手段取得資料,將之扭曲又外洩,致使李晶玉的個資隱私和名譽受損。我們必須捍衛李的人權,並避免以此毒樹果對她作道德審判(這就正中國民黨奸計);只有如此,才能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 (作者為醫師、基進側翼志工)
陳俊光 2016-04-02
從大尾鱸鰻到奧斯卡 談無所不在的歧視

從大尾鱸鰻到奧斯卡 談無所不在的歧視

不久前,《大尾鱸鰻2》被認為「歧視達悟族」;上星期,奧斯卡頒獎典禮也被批評為「歧視亞裔」。這都是針對某個橋段的內容,其實還有更嚴重的、更全面的系統性歧視,如Chris Rock 提到的白色奧斯卡、早年馬龍白蘭度抗議的「歧視美洲原住民」、以及發生在台灣的「歧視本土」。(註一) 台灣電影的系統性歧視 在《大尾鱸鰻2》中,性騷擾的、混黑道的、性侵女學生的、性飢渴的、乃至對達悟人出言不遜的,全都是講台語的。相反的,衣冠楚楚走金馬獎紅毯的電影導演,全都是華語族群。 這不是特例,在《逗陣ㄟ》(2013)中,生在台灣的劉金穗月性格暴躁、思慮不周,來自中國的劉杭生則溫柔敦厚、對金錢不計較;另一個講台語的雜貨店老闆卻貪小便宜,更在劉杭生要賣車時上下其手⋯⋯。 諷刺的是:導演自稱「用語言來談融合這件事」,卻在電影中醜化台灣人形象。不禁想起中國國民黨:屢屢指責對手撕裂族群,自己卻製造族群間的不公平待遇,更別說更早之前的種族屠殺、語言文化壓迫了。 大尾鱸鰻2記者會(圖片來源:全民生活報 You Tube 影片截圖) 兩集《大尾鱸鰻》都有練武功的情節,讓筆者聯想到《飛俠阿達》(1994),這部電影以練武為主線劇情,故事中的武林高手都來自中國,或者是逝去的傳奇英雄、或者是教授絕學的師傅,但無不品貌俊雅、氣節高尚。回頭看《大尾鱸鰻》,操台語的武術老師豬肉西卻是愚蠢瘋狂。 兩部電影中武者的形象差異,固然與社會氣氛開放有關;但也與當權文化如何看待「華語/中國人vs.台語/台灣人」有關。就像近二十年的電視廣告(如「蠻牛」系列):常出現形象猥瑣的主角、用台語抱怨生活種種、或是用台語斥罵家人,但廣告結尾卻是看似超凡脫俗的華語旁白、以救世主的姿態提供解方。 又如偉忠幫的綜藝節目(如《全民大悶鍋》)和眷村題材連續劇(如《寶島一村》),它們經常性的醜化台灣人/台語使用者。而南島語族也未能倖免,在某次歌唱比賽中,王偉忠就曾要求原住民「學台灣黑熊吼叫」。 電影電視如此,錄音作品也不例外。《歡樂三國志》(2000)有兩位說書人:大部分的橋段,都是由侯文詠以台腔華語插科打諢、像青少年一般搞笑,蔡康永則口吐「標準」華語、貌似成熟睿智的、以「包容」(誰包容誰?上包容下?)的語氣回應;此外,侯蔡兩人們也都像羅貫中/諸葛亮一樣,以上對下的獵奇態度看待雲貴高原原住民。而在《又一夜、我們說相聲》中,台灣腔的卜學亮也扮演像侯文詠的角色。 《大尾鱸鰻2》中有虛構的「台語族群罵原住民瘋子」,但觀眾都知道那是電影情節。更惡劣的是:曾有《立報》記者虛構出「台語人有種族歧視、拒絕賣便當給菲律賓人」的情節,還廣被轉載;即使後來被揭發偽作,對台語族群的傷害也已造成(註二)。白先勇的《台北人》(公視《一把青》的出處)也有類似的問題(註三)。 這樣的歧視現象有其政治背景(推行「國語」、電影審查…)、資源分配因素(日產變黨產的中影、華語的金馬獎⋯⋯)、社會階級背景(講華語的軍公教vs.講台語的農民工人、階級關係再生產⋯⋯)、華語壟斷發表管道和品味詮釋權、甚至台語電影從業人員被迫害死亡(白克)⋯⋯;這些因素又彼此互相加強,讓華語霸權得以維持。媒體更進一步,選擇性地、只對粗濫作品或沙豬哥亮貼「本土」標籤,讓「本土」成為汙名。 好人也會歧視他者、弱者也會歧視自己 前文提到了許多影音作品和從業人員,難道他們都是壞人嗎?難道牽涉其中的台灣人都是台奸嗎?熱心助人的邱瓈寬也會有種族歧視嗎? 就像艾希曼(A. Eichmann),奉公守法、愛家愛鄉,手上卻沾滿猶太人的鮮血。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認為:因為惰於思考、不質疑當權者、想升官而像機器般服從命令,一般人也會犯下恐怖的罪行。她稱之為「平庸的邪惡」。 我們只要替H. Arendt 略加補充「不反省己身意識形態與社會位置」「不質疑當權意識形態與政經結構」「想賺錢而服從(想像中的)市場品味」,就可以清楚地回答「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參與歧視」。但是,弱者也會自我歧視、或歧視其他弱者,就需要略加說明。 A. Freud曾描述「認同加害者」的防衛機轉:受害者藉由認同,使得害怕的對象成為無害、也讓自己成為加害者。例如:小女孩說「山洞沒甚麼好怕的,只要假裝自己是鬼就行了。」 F. Fanon在《黑皮膚,白面具》書中提到:因為在地文化的原初性被埋葬,受殖者產生了自卑,又被迫學習尊崇「開化者」的語言、殖民母國的文化。他必須拒絕他的黑(台),才會變得更加的白(華),從而取得社會上的競爭優勢。 《黑皮膚,白面具》書封(圖片來源:讀冊) 曾經,在台灣,所有的文化被說成來自中國(沒有原初性),在地的語言文化被壓迫、被否認;許多的台灣人(包括筆者)產生了自卑心理,被迫學習「國語」,也歧視自己、歧視被汙名化的母語。漫畫家林莉菁的作品《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Ⅰ縫上新舌頭》對此有精彩的描繪。 在這個過程中,受殖者內化了「華是好的、台是不好的」的想法;努力讓自己更華、但無法完全否認自己身上的本土(所謂「自體缺陷」)。於是受殖者採取了「分裂、投射性認同」(splitting &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by M. Klein)這樣的防衛機轉,把自體/世界分裂成「好的華、壞的本土」兩部分,並把不願接受的「壞」投射至他者身上,於是有些台灣人會歧視其他台灣人、白浪會歧視原住民、台語和客語族群也互相歧視;如吳宗憲就毫不掩飾他對原住民的歧視。而受殖者的互相歧視,如A. Césaire所言(註四),也正符合殖民統治者的利益。 歧視台語也有現實因素,許多人(包括筆者)能流利地說寫華語,並藉此獲得競爭優勢,但卻無法流利說寫任何一種本土語言。如果華語霸權不再,這些人也會失去一部份競爭優勢,於是他們汙名化「語言平權」的主張,稱其為法西斯種族主義者;這種抹黑恰好洩漏了本身的歧視心態,也是「分裂、投射性認同」的表現。 反歧視與台灣電影的未來 《大尾鱸鰻2》激起了一波波反歧視行動,這對台灣電影可能有正面影響嗎? 筆者認為:如果反歧視不只針對單部電影的內容、而是針對整個藝文圈的歧視現象,不只反對歧視原住民、也反對性別歧視等種種歧視;尤其,如果能徹底檢討「歧視台灣/本土」的現象,政府制訂適當的文化保護政策(保障台灣電影的播映)、資本家投入更多資金(不因為電影本土就吝嗇)、創作者更認真創作(不因為電影本土就打混)、媒體能停止汙名化「本土」(給本土好電影更多關心、而不是只報導濫電影的糗事)、觀眾不再盲目崇拜好萊塢…。那麼,台灣電影是大有可為的。 例如《海角七號》和《愛琳娜》(註五),在編導細膩的設計下,每個笑點都是深沉的抗議(載著模特兒的車害老郵差跌進稻田、女工的處境…),每個場面調度都是銳利的批判(天龍阿嘉和在地水蛙的對峙、愛琳娜出現在被拆毀的廢墟⋯⋯);雖然觀眾不見得都看懂這些,但絕對會感受到作者的誠意。或者,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不能沒有你》,只要貼近這片土地、誠懇地面對人們的故事,觀眾也都會賞光。 或者簡單地說:只要台灣人(從電影生產者到消費者)都愛台灣、停止自我歧視,認真做、認真看、不放棄,台灣電影就會有光明的未來。   註一:限於篇幅,這裡無法詳細討論《大尾鱸鰻2》,請參考拙作〈被歧視的不只達悟族〉。為行文方便,本文有時用「台語/台語族群」代稱「所有本土語言及族群」;不一一註明。 註二:請見舊作〈假便當文中的真歧視/種族歧視者總是作賊喊捉賊〉 註三:請見連結 註四:本段多句文字直接引自舊作〈台皮膚、華面具〉;Aimé Césaire的論點則出自“Discourse on Colonism”, 1955 註五:請參考拙作〈海角七號測驗題〉、〈愛琳娜〉,以及藍祖蔚〈愛琳娜:硬氣豪氣帥氣〉。關於台語電影的前世今生,請參見Ko Tsì-jîn的系列文章
陳俊光 2016-03-07
推薦電影:愛琳娜

推薦電影:愛琳娜

七年前,海角七號把電影觀眾的視線拉回台灣,讓台灣的風景、台灣人民的心情被看見。這七年來,雖然馬政府全力打壓本土意識,但仍然有許多優秀的台灣電影陸續出現,而甫上映的「愛琳娜」絕對是其中最精采的作品之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9530o3ow68) 比起海角七號的略帶文藝風,愛琳娜更大膽、更直接,更不避諱台灣常民生活的「俗」,無論是滿地的火雞屎、殺雞般的提琴聲、檳榔汁混著髒話…,因為這就是勞動者的苦難委屈掙扎;在這樣深情的凝視下,即使是愚蠢虛榮,也都是值得同情的。而且,愛琳娜的關懷不只限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更擴及於新台灣人|外籍配偶和看護工,它讓觀眾聽到她們的語言、她們的歌,也讓觀眾看見她們的鄉愁、她們對台灣的貢獻。 在海角七號和愛琳娜中,音樂/樂器都有重要的意義。在海角七號裡,吉他和月琴承載了個人的夢想、族群的記憶,乃至生命的價值;愛琳娜裡面的小提琴也不遑多讓,它是女作業員階級流動的鑰匙、是熟年剩女的玻璃舞鞋、是把小黃變宮殿的魔杖…,而最重要的,在企業主惡性關廠、年長女工生活無依時,在建商霸道圈地、鄉親即將失去家園時,愛琳娜的小提琴帶給無力者力量、讓失敗者敢於對抗強權。 就像片中的女主角、不知珍惜身邊樸實的男主角。在現實世界中,雖然導演林靖傑也曾獲得威尼斯影展大獎,但相對於坎城的「聶隱娘」,「愛琳娜」獲得的關心遠遠不及。但對筆者而言,比起久遠以前的異國刺客的心路歷程,現在身邊人民的真實生活更值得關心。 (作者為醫師,台北市民)
陳俊光 2015-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