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作喜歡用典故

至於喜歡用典故嘛,這個倒不是只有文言文,而是古人寫作都很喜歡用典故,那是因為印刷術普及以前的時代書籍非常貴,貴到一般人難以負擔,所以如果你『書讀很多』,這本身就是對於你財力、人脈、家世悠久的一種綜合性炫富。

想一想,如果你是生在一本史記如果都用竹簡來紀錄,先不講體積,光是重量就幾十公斤那樣的時代,如果有人家裡藏書數千卷的,你光聽到也會肅然起敬的,因為這種量級的藏書,在那個時代需要多大的倉庫才能收藏?光是管理保養恐怕都得專門的人,那是需要不斐的財力才有能力承擔,如果再考慮每本書耗費的人工,我們很簡單可以認為,這是需要數代人花上百年費心收藏,而且到處去找其他同樣的世家抄錄收集才能得來的,而一個家族歷經數代人不倒沒有中落,還都能維持富裕(否則早就把書給賣了),表示這是一個擁有強硬根基人脈、注重兒女教養,絕非沒文化暴發戶,而是真正有文化傳承的老牌門閥,這在古代重視家族勝於個人的價值觀底下,那是足以炫耀的。

也就是在印刷術普及之前的時代,談吐文章裡面故意不小心展露『我閱書無數』,是可以隱隱跟別人展示你的家世不凡,而且還是傳承延續多年的悠久家族,而這在那個以家族傳統為核心價值的時代,不但不會被人說是富二代嘲笑,還能得到別人真心的敬重,所以在那個時代,並不是只有華語圈,連其他民族的讀書人都很愛用典故的。

但是現在一本書的價格都降到快等同幾盒雞蛋的時代,你家書多也證明不了什麼,這年頭哪個肥宅家硬碟沒個幾百G本子呢?

動不動丟典故開書單卻自己都解不出來典故的意思也講不出建設性內容的話,就只是酸而已。

< 資料來源:周布雅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