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牛的笑話

現代的人如果按照食衣住行品質作一個數字化的評比,例如一個月有幾天吃得上肉食、一年平均買幾件衣服、居住的地方是否有公共服務涵蓋、能分到的居住空間有多大等等,對比二戰前的任何時代,現代連國家認定貧戶的生活品質都高於中下級貴族跟小地主,可是『認為自己貧困、而且越來越貧困』這樣的現象卻普遍存在於所有開發國家的年輕人。

這是因為全球化導致中產階級消失、教育普及,跟財富平均,加起來造成的結果。

在兩百年以前的時代,社會上普遍區分貴族/資本家、中產階級、一般普通人,至少三種階級,一般普通人要比較也是跟中產階級相比,在那個教育程度普遍很低的時代,能夠依靠自己的技術跟知識富裕的中產階級屬於社會上的體面人,也是一般人奮鬥的目標,這邊說的富裕是相對性的,在那個時代就算中產階級的收入對比一般自由民的工人也不過差不多多上五倍這樣的程度,屬於令人羨慕可是不至於嫉妒憤恨,覺得我如果努力未必辦不到的程度,因此,用現在的講法就是,相對剝奪感並不重。

可是中產階級消失以後,一般人要對比貧富就變成跟資本家財團做對比,一比下去就是奮鬥一萬年也比不上,那麼社會上普遍的仇富心理就難以避免而且看起來有正當性了。

此外,高等教育的初始目的本來就是培養中產階級,可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後,人人都具備傳統意義上中產階級的身份,可是收入卻遠遠攀不上中產階級應有的門檻,再看看這段學歷養成花的成本也不是一筆小錢,大部份一流文憑以下的畢業生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於是那種『懷才不遇』、『這個世界虧欠我』的想法就會普遍存在於年輕人的心裡面。

然而這種問題有解答嗎?我認為沒有。

因為當初主導全球化的先人就是期望把世界帶往現在的樣子,也就是把富裕的地方變窮、把資源挪到貧窮的地方使得他們變富裕,讓貨物無國界的互通有無使得原來很昂貴的生存資源變得很廉價,廉價到以往中產階級都捨不得每天吃的肉跟一年買上幾件都得咬牙猶豫的衣服,現在連貧窮人都可以隨便浪費,現在的人類世界,只是活下去的話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而且對比過往還有不錯的生活品質,可是普通人想要靠自己的能力累積財富也變得無比困難。

這不就是兩百年前的時代,社會主義者描繪的,他們心目中最美好的人類社會的樣子?

其實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老人總是懷念三四十年前的時代,認為那個時代充滿希望,因為那個時代台灣是在平均線以下的位置,是在全球化體系裡面處在上升期、從開發國家國民手上分走他們財富的那一邊,可是現在的台灣已經屬於全球經濟體的前段班,屬於在全球化體系裡面要被拿走一部份財富去補貼下面的國家那一邊,已經從窮變富的身份轉換為中產階級變窮的那一個位置了,所以中產階級以及認為應該進入中產階級卻沒有的人,就因為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害而憤恨了。

這個我也想不到解決的辦法,因為這本來就是一百年來全人類為了財富平均分配共同努力的成果,而在財富平均化的過程一定是窮人受益富人受害(富到一個程度又會是是受益那邊了,但是那是極少數),而現在台灣不幸站在受害那一邊,你如果放眼出去看,那是所有的開發國家年輕人都覺得自己很慘,因為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的得到教育理應站到中產階級的位置,得到的待遇卻遠遠不如,並不是只有台灣這樣。

這其實就是兩頭牛的笑話,問他如果有兩千億,願不願意為了窮人分出去一千億時,大部份的農夫都會說願意,可是如果換問,如果你有兩頭牛,願不願意為了讓窮人好過點分出去一頭牛時,絕大多數的農夫就不願意了,因為他真的有兩頭牛。

 

< 資料來源:周布雅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