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時事新聞
藝文活動
藝文活動
金馬獎國片回歸 大佛血觀音成大贏家
第54屆金馬獎頒獎典禮25日晚間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完美落幕,國片「大佛普拉斯」今年金馬入圍10項,最終抱得5項大獎歸,成績亮眼。 中央社製表 2017金馬獎(中央社台北25日電)第54屆金馬獎今晚頒獎,「大佛普拉斯」風光拿下包括最佳新導演等5項獎座,「血觀音」抱走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以及最佳劇情片3項大獎,宣告國片回歸。 2016金馬獎,包括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情片等4大獎全由中國大陸包辦,台灣電影只留下最佳男配角唯一一項演技類獎項,其他5獎都是技術獎項。 今年台灣電影題材多元,質量都較往年增加,頒獎前就頗被看好,雖然無法留下最佳導演、影帝和影后,但抱走最大獎最佳劇情片,也留下最佳新導演等獎項,還是相當風光。 「台灣電影今年很爭氣」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在金馬獎入圍名單公布後即下了如此註解,今晚開獎後,他自信笑說:「不覺得應該?」 評審團主席吳念真也說,身為資深的電影工作人員,面對今年的結果十分開心:「年輕導演已經毅然與過去的、老一代的台灣電影作品與導演告別,已經開始創造新的路線。」 本屆入圍10項大獎的台灣電影「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拿下最佳新導演獎、改編劇本獎,音樂人林生祥也抱走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及原創電影歌曲,兩人都雙料獲獎,加上導演鍾孟宏化名的中島長雄拿下最佳攝影,一舉斬獲5個獎座。 另一部呼聲極高的國片是楊雅喆執導的「血觀音」,最後由港星惠英紅拿下最佳女主角,台灣出生的文淇拿下最佳女配角,並為台灣留下最佳劇情片最大獎,和「大佛」並列最風光大片。 除了兩部國片風光外,劇場界出身的演員陳竹昇也不負眾望,以「阿莉芙」拿下最佳男配角獎。 台灣導演黃熙執導的「強尼.凱克」,也由黎巴嫩、台灣混血演員瑞瑪席丹,拿下最佳新演員獎。 台灣電影工作者今年也斬獲不少技術獎,長年投入視覺特效的林哲民,就以「擺渡人」得到最佳視覺效果獎,儘管這是一部香港電影,但他致詞時提到,「這是金馬獎第一次有台灣特效得獎。」 九把刀的電影「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也拿下最佳音效獎,是製作音效的杜篤之個人生涯的第12座金馬獎座。 此外,台灣導演李宜珊以「亮亮與噴子」,獲得最佳劇情短片,反思社會對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旅居紐約的台灣剪輯師錢孝貞則以中國紀錄片「塑料王國」得到最佳剪輯獎的,她在致詞時感謝導演李安,在她人生第一部片時是她的開車夥伴,錢孝貞也把這個獎項獻給台灣未來的紀錄片剪接師。
中央社
2017-11-26
不捨黃信堯才華埋沒 鍾孟宏:台灣電影圈的羞恥
〔記者王心妤/台北報導〕第54屆金馬獎昨晚落幕,《大佛普拉斯》搶下5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導演黃信堯表示,之後如果想拍攝劇情長片類型,還是會以台灣在地故事為主軸。他感性的說:「一部好電影是大家一起努力出來的,站在台上,真的要感謝的人太多了!」 對於不少人認為最佳劇情片的項目是「神佛大戰」,雖然最後《血觀音》勝出,但中島長雄(鍾孟宏)還是笑說:「我覺得我們是最強的!」黃信堯雖然自嘲是年紀最大的入圍者,最後還是順利搶下最佳新導演。對此,鍾孟宏也坦言:「我覺得阿堯是這麼有才華的導演,一直沒被大家看到,這是台灣電影圈的羞恥!」黃信堯搶下本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自嘲是年紀最大的入圍者。(影視中心攝影組)
王心妤
2017-11-26
《血觀音》得最佳影片 楊雅喆:沒有人是局外人
李秉芳/綜合報導 《血觀音》導演楊雅喆和演員、製片一同上台領金馬獎,致謝詞時舉起「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毛巾。圖/取自金馬獨家線上轉播Friday影音 第54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今(25)日登場,入圍十項的《大佛普拉斯》最後拿下五項大獎,而今年的最佳影片則由楊雅喆的《血觀音》拿下,楊雅喆上台領獎時表示,這不是一部正向的電影,是為了揭發某些黑暗面,幾年前魏德聖導演上台領獎時曾說「山也BOT海也BOT」,如今一切仍在「BOT」,「且勞工的工作時間更長,所以我要說的是」,他拿出「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毛巾,然後拿著金馬獎轉身下台。 《血觀音》是一部懸疑驚悚電影,由楊雅喆執導,惠英紅、吳可熙及文淇領銜主演,故事以80年代台灣政商貪腐為背景,描述惠英紅、吳可熙及文淇「棠府」一家3口的骨董商家庭,如何透過政商人脈與心機手腕,以骨董買賣作為土地炒作的洗錢白手套,片中7位女演員為愛、為財心機暗潮洶湧,以「攻心計中計」的連環懸念,被奉為「婦黑學心機聖典」,是台灣電影少見的題材。 《血觀音》在昨日就先獲得觀眾票選獎,這也是楊雅喆第二次拿到此獎,他笑著說,今年再得一次特別爽,因為片子剛好要上,可以宣傳,楊雅喆也表示,《血觀音》劇本,原本很有可能就是那種寫好了就會一直放著沒拍的「暗本」,他要感謝製片的大力協助,一直到了電影要開拍時,其實還有大約1000萬的資金缺口,好險電影最終能順利完成,而惠英紅和年僅14歲的文淇也憑著《血觀音》拿下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 今年的金馬獎經過吳念真導演所帶領的評審團熱烈討論下,今天終於誕生了最終得獎名單,其中描繪台灣底層弱勢人民的《大佛普拉斯》獲得最佳新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等5項大獎;而在張艾嘉、許鞍華等女性導演的夾擊下,中國導演文晏以《嘉年華》拿下金馬最佳導演獎,《嘉年華》描繪的則是受侵害的兒童與旁觀者的故事;最佳紀錄片由長達5個小時,描繪北京精神病院的《囚》獲獎,得獎作品都充滿人道關懷。 金馬獎得獎完整名單: 【最佳新導演】黃信堯/大佛普拉斯 【最佳新演員】瑞瑪席丹/強尼.凱克 【最佳音效】杜篤之、吳書瑤、杜均堂/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 【最佳視覺效果】林哲民、Perry KAIN、Thomas REPPEN/擺渡人 【最佳動作設計】桑林/綉春刀II修羅戰場 【最佳剪輯】錢孝貞、李博/塑料王國 【最佳劇情短片】亮亮與噴子 【最佳紀錄片】囚 【最佳男配角】陳竹昇/阿莉芙 【最佳攝影】中島長雄/大佛普拉斯 【最佳女配角】文淇/血觀音 【最佳動畫短片】暗房夜空 【最佳動畫長片】大世界 【最佳美術設計】邱偉明/擺渡人 【最佳造型設計】張叔平、張兆康/擺渡人 【最佳原著劇本】周子陽/老獸 【最佳改編劇本】黃信堯/大佛普拉斯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周子陽/老獸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血觀音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林生祥/大佛普拉斯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有無/大佛普拉斯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胡定一 【終身成就獎】徐楓 【最佳導演】文晏/嘉年華 【最佳男主角】涂們/老獸 【最佳女主角】惠英紅/血觀音 【最佳劇情片】血觀音
李秉芳
2017-11-25
血觀音、大佛普拉斯 擦亮金馬
《大佛》抱5項獎最多 〔記者賀靜賢/台北報導〕大獎留台灣!第五十四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昨晚於國父紀念館舉行;入圍十項的台片《大佛普拉斯》,不負眾望抱回新導演、改編劇本、攝影、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等共五項最多獎項,《血觀音》更在驚呼聲中拿下最大獎最佳劇情片以及女主角、女配角共三獎,讓台片揚眉吐氣。另外,張艾嘉也於典禮後正式卸下金馬獎主席,由國際名導、台灣之光李安接棒,繼續擦亮金馬招牌。 惠英紅以《血觀音》拿下最佳女主角獎(右),中國演員涂們則以《老獸》獲最佳男主角獎(左)。(影藝中心攝影組) 《血觀音》在本屆金馬奪下三金大獎,導演楊雅喆(中﹜與團隊開心合影。 (影藝中心攝影組) 《血觀音》最佳劇情片 五十七歲港星惠英紅曾獲金馬女配角獎,此次演出台灣導演楊雅喆的《血觀音》,為她擒下生平第一座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在台上喜極而泣。該片白描上流階層權貴女性心機,直戳官商勾結的政治黑暗面,風光入圍七項,最後擒得三項大獎,還於前一日拿下觀眾票選獎,在台上映首日也有亮麗票房。 去年金馬第五十三屆台灣電影入圍多項卻只拿五項,大獎並全落中國,引起各方不平,甚至譏金馬獎像金雞百花。台灣電影昨晚表現突出,廿三個獎項(不含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終身成就獎)中,共擒得十二個(包括最佳女主角),台灣電影工作者終於得到公平的肯定,並一吐去年悶氣。 涂們稱帝 惠英紅封后 除了《大佛普拉斯》的五項,劇場出身的實力派演員陳竹昇以《阿莉芙》的變性人、十四歲台灣女生文淇以《血觀音》的心機女,將男、女配角留在台灣;瑞瑪席丹則以《強尼.凱克》拿下最佳新演員,整體名單可謂漂亮。最值得一提的是,黑白片《大佛普拉斯》以黑色幽默、驚悚劇情描繪出社會底層小人物悲歌,不但台味十足,形式獨特仍得到共鳴,全台票房也相當亮眼。最佳男主角由中國電影《老獸》涂們奪得。
賀靜賢
2017-11-26
以台灣音樂文化主體性出發 重建「台灣音樂史」
陳儀慈/台北報導 由文化部傳藝中心主辦的「重建台灣音樂史學術研討會」,12/2-3將在台灣戲曲中心舉辦。研討會召集人顏綠芬說,台灣有很多音樂人才,他們才華洋溢,在音樂舞台上發光發熱,但真正從事音樂學術研究的人較少,如果要建構台灣音樂史,就必須要有研究的人才。圖/張家銘攝 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顏綠芬表示,台灣真正從事音樂學術研究的人較少,如果要建構台灣音樂史,就必須聚集更多的研究人才,讓大家對台灣音樂多投入心力研究。 由文化部傳藝中心主辦的「重建台灣音樂史學術研討會」,12/2-3將在台灣戲曲中心舉辦。研討會召集人顏綠芬說,台灣有很多音樂人才,他們才華洋溢,在音樂舞台上發光發熱,但真正從事音樂學術研究的人較少,如果要建構台灣音樂史,就必須要有研究的人才。舉辦研討會的用意,就是要把這些研究人才聚集起來,讓大家對台灣音樂的研究,多投入一點心力。 顏綠芬指出,在音樂的領域當中,除了大家比較會注意的表演者之外,其實也有許多在創作上賣力的作曲家,他們不斷絞盡腦汁,為我們書寫美好的音樂;另外,有一群默默耕耘的音樂學者,他們下田野、紀錄民間音樂,或者是研究作品、探討音樂文物、梳理各種資料,他們埋頭在書堆裡、樂譜中,研究、思考,寫評論、做分析、為音樂家做傳記,寫成一篇一篇的論述,默默為台灣音樂奠基。 音樂學者經常在南北奔走埋頭工作後,所寫的論文、出版的書並不會立刻得到肯定和掌聲。可是,他們一篇篇的論述卻是音樂文化的資產,是建構台灣音樂史的基礎。顏綠芬強調,如果沒有音樂學者的研究和成果,那些音樂資料、文物都不能發揮作用,即使花了錢運用科技變成了資料庫,仍是難以活用的東西。 如果要建造完整的音樂史,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有研究人才。顏綠芬教授舉例,以台灣美術史和音樂史比較,美術史因為有比較多人在研究,因此較為完整,這是因為視覺藝術的傳播比較快,所以台灣的美術人口成長較快。音樂研究則較為封閉,雖然大約從2、30年前開始,台灣就培養了一大群的音樂人才,但他們歸國之後,大多從事西洋音樂的研究,因為古典音樂的閱聽人口較多,而整個社會從日本時代開始就十分崇洋。 顏綠芬教授舉例,以台灣美術史和音樂史比較,美術史因為有比較多人在研究,因此較為完整,這是因為視覺藝術的傳播比較快,所以台灣的美術人口成長較快。圖/張家銘攝 顏綠芬教授說,在台灣音樂史的發展上,當代是很重要的。例如現在年輕人聽的音樂,便是台灣音樂史中的一部份,或是如歌仔戲,它是上個世紀30年代的代表,在本土化之後的近20年來,歌仔戲的研究就蠻多人投入,台灣本土化運動對台灣音樂史的發展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而在20世紀的台灣音樂發展裡,流行歌曲與藝術音樂的發展,這部分的研究就比較少。 顏教授希望藉由這次研討會建立平台,讓研究學者聚在一起,集思廣益。過去有關台灣音樂的研究,大都專注於民族(俗)音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傳統音樂,例如原住民音樂、北管、南管、歌仔戲,不過當初在研究這種音樂時,大多只了解其音樂型態、社會背景;相較來說,它們的音樂史發展部分就做得比較少,並沒有系統性的研究。 這次研討會共有五大議題:(1)台灣音樂史之通論與文獻回顧(2)台灣傳統音樂史、當代音樂史理論與方法(3)建構音樂史資料庫(4)國外處理國家音樂史之研究經驗案例及借鏡(5)建構傳統音樂在台灣的發展歷史脈絡、與台灣環境變遷之關聯。 研討會資訊: 重建台灣音樂史研討會 簡介: 文化部提出「重建台灣藝術史」之政策架構,其中「重建音樂史」為八大計畫之一,本年度以「現況與展望」為主題,委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音樂館規劃辦理研討會,形成論文發表平台,鼓勵更多學者投入相關研究面向,以推展台灣音樂史詮釋,進行台灣音樂蒐集、保存、研究、詮釋推展等工作,擴大台灣音樂的能量。 活動日期: 2017年12月2日(星期六) 08:30-17:30 2017年12月3日(星期日) 09:30-16:20 地點: 台灣戲曲中心三樓3201多功能廳 (111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陳儀慈
2017-11-21
洪維健捐贈台灣影像 凝視近代台灣史
洪維健導演影像捐贈發表會7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行,導演洪維健(左4)將總計280捲台灣影像攝影母帶及場記捐贈給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由館長王長華(左5)代表接受,洪維健友人、文化界、人權研究學者出席,見證這場捐贈儀式。中央社記者孫仲達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7日電)紀錄片導演洪維健把拍了15年的HD高畫質280捲攝影母帶連同場記內容,捐贈給台灣歷史博物館,除了日治時期的現代化建設遺緒,也包括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訪台的文史景點。 洪維健從2000年開始,用HD高畫質器材拍攝台灣文史紀錄片,「我一開始就是用HD高畫質拍紀錄片,當時還沒有人用這麼高檔的材質」,洪維健把在台灣各地拍攝的人物訪談、文化地景、歷史主題,總計280捲攝影工作母帶,以及拍攝過程中同步紀錄之場記內容,乃至詳細的旁白說明稿,都在2015年捐贈給台史博。 這批影音資料經過整理後,台史博今天舉行捐贈及分享記者會,期望透過博物館讓更多民眾得以瀏覽及利用。 洪維健說:「一開始就是用HD高畫質拍紀錄片,當時還沒有人用這麼高檔的材質...,盡可能拍攝日治時期留在這塊土地上的現代化遺緒。」 洪維健這批影像素材中,拍攝不少日治時期文化遺緒,包括清末與日治時期使用的砲台,水道水(自來水系統),武德殿、測候所(氣象站)、全台(含彭佳嶼、綠島、蘭嶼)與澎湖的燈塔、日治時期的山線與海線車站、各地神社、媽祖廟、漁港等其中也透過攝影鏡頭,帶領民眾走一趟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訪台走過的景點。 有趣的是,日治時期全台就有64座機場,現在只剩下10幾座,洪維健也尋訪機場遺跡,發現在宜蘭就有大、小多座機場,早期神風特攻隊都是從宜蘭機場起飛,如今已成為農田,機堡則成為農舍,這些遺址影像都被洪維健記錄起來。 作為白色恐怖威權時代下的政治受難者,洪維健也以鏡頭關懷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口訪受害者家屬、影音記錄不義遺址,包括各地問案審訊場所,這些影像也梳理了台灣威權統治年代的傷痕。 台史博也投入預算,轉檔這些工作母帶成為數位檔案,民眾可利用影音資料庫網站(https://resource.nmth.gov.tw/film),或至台史博圖書室瀏覽。1061107 洪維健導演影像捐贈發表會7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行,導演洪維健(右)捐贈總計280捲台灣影像攝影母帶及場記給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由館長王長華(左)代表接受。中央社記者孫仲達攝
鄭景雯
2017-11-07
鄭清文85歲驟逝 熱衷寫作留下未完故事
作家鄭清文(圖)4日逝世,享壽85歲。鄭清文女兒鄭谷苑表示,他留下20個無緣和讀者見面的未完成故事。(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江佩凌台北4日電)作家鄭清文今天辭世,享壽85歲。鄭清文的女兒鄭谷苑說,鄭清文對於寫作仍有高度的熱情,日前曾向她提起手邊還有20個故事沒寫出來,沒想到父親突然離開,令家人措手不及。 鄭清文告別式將於25日下午1時在台北第一殯儀館舉行。鄭谷苑表示,「爸爸是個調皮的人」,相信父親不希望過於勞煩大家,若友人要來送別,希望大家要帶著「開心」的心情,送她的父親最後一程。 鄭谷苑今晚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表示,父親腰部神經有些狀況,已定期赴醫院復健治療一年左右,今天上午前往三總做例行性復健後,突感呼吸不順、身體不適,轉送急診,但搶救40分鐘後仍無法挽回生命。 她表示,意外發生前,父親走路、反應都很正常,復健時還跟她聊天、開玩笑,甚至提起復健結束後,要去哪間店喝咖啡。想到父女一下子就天人永隔,鄭谷苑一度哽咽到說不下去。 「父親走得很快,快到我們措手不及。」鄭谷苑難過地說。 鄭谷苑表示,父親對於寫作仍有高度的熱情,近日才向她提起,50年來的寫作生涯到現在依舊有材料;不過,遺憾的是,仍有20個故事還沒寫出來,已無緣和讀者見面。
江佩凌
2017-11-04
推薦《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 +
今天我想跟大家推薦一部被網友譽為「近年最強國片」、「開創國片新格局」的電影,那就是《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 +。 《大佛普拉斯》是由我們優秀的「台南囝仔」─黃信堯,所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阿堯導演生活在台南七股區,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創作碩士。長期以來關注台灣社會的底層生態,也曾投入多項社會運動,阿堯導演開過競選宣傳車,也幫許多政治人物拍過記錄與宣傳短片,多元豐富的人生經驗,讓他有許多社會觀察的機會,《大佛普拉斯》就是集結阿堯導演貼身訪問、深入觀察以及自身的經歷的精華呈現,充分展現阿堯導演特有的幽默感與細膩觀察力。不僅為在底層掙扎的台灣人民發聲,也拍出了令台灣驕傲的電影。 《大佛普拉斯》囊括台北電影獎多項大獎,還一舉入圍本屆金馬獎十項提名。更令人驕傲的是,以台語發音的《大佛普拉斯》,也在國際上屢創佳績,榮獲多倫多國際影展「亞洲影評人聯盟獎」,並入圍溫哥華、釜山等多項國際影展。台灣電影人的創造力,每每令人驚艷,看到這麼多優秀的台灣影片,也提醒著我們執政團隊,政府需要更多的努力,要為這些優秀的創作者提供堅強的後盾,推動更多新銳導演與團隊站上國際舞台。就請各位一起進戲院,用行動支持我們的國片。
賴清德
2017-10-16
「芋仔番薯」重拾台語 摘台中文學歌詩首獎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台中文學獎十五日頒獎,小說首獎由年僅廿八歲的趙品瑄獲得;母語歌詩類台語組首獎則是外省第二代顧德莎作品;市長林佳龍親頒文學貢獻獎給擔任「明道文藝」社長卅多年的陳憲仁,肯定他培育文青的努力。 台中市長林佳龍頒授文學貢獻獎給擔任「明道文藝」社長卅多年的陳憲仁(右)。(記者蘇孟娟攝) 年僅廿八歲的趙品瑄獲小說類首獎。(記者蘇孟娟攝) 外省第二代的顧德莎獲母語歌詩類台語組第一名。(記者蘇孟娟攝) 文化局指出說,台中文學獎今年共收到來自國內外投稿一二二五件作品,其中六成參賽者是四十歲以下,不少年輕創作者勇於挑戰。 小說首獎得主28歲 趙品瑄今年廿八歲,從十四歲開始創作,她以父親是消防隊長因公殉職的家屬如何走過傷痛為題的「犀西里」,獲大獎青睞;趙品瑄說,曾一度對創作之路茫然,這個獎項鼓勵她找到持續創作的動能,盼創作讓人看見希望的作品。 顧德莎是「芋仔番薯」,在眷村長大,母親是台灣人,雖能聽能說台語,但身處在學校說台語會罰錢的年代,加上眷村也不說台語,她的母語能力退化,直到去年她開始省思母語之於自己的意義,從組台語讀書會一點一滴重建母語,更用母語創作,以講述台南將軍區種棉、生產棉被歷史創作的「將軍棉」,獲得肯定。 編輯陳憲仁獲貢獻獎 文化局指出,陳憲仁編輯雜誌、舉辦文藝營、邀請作家演講、每年主辦全國學生文學獎,鼓勵青年學子文學創作,發掘文壇新秀,更致力文學資料的保存及文學資源共享。陳憲仁說,他是名編輯,跟往年文學貢獻獎均是勤於筆耕有成者不同,感謝文化局注意到為文學默默工作的一群。 林佳龍肯定陳憲仁創作平台,鼓勵年輕人把生命經驗分享出來;他更舉小說類首獎年僅廿八歲,樂見年輕人加入文學創作的行列,期待未來有更多人以文字記錄人生和土地,讓文學獎成為台中最好的城市品牌。
蘇孟娟
2017-10-16
「你的名字」 飛驒市聖地巡禮
曾到訪飛驒市的台灣影迷對當地街道沒有一片紙屑,瀨戶川水質乾淨可養錦鯉的市容驚歎不已,好奇如何辦到,飛驒市長都竹淳也表示「因為每個居民,都珍惜這塊土地」。
林宜樟
2017-10-14
赤山表演藝術坊來台北演出《嬉遊‧西遊》
我今天收到一封很特別的信,是台南市六甲區黃小朋友寫給我的,要邀請我去看台南六甲赤山表演藝術坊來台北演出的《嬉遊‧西遊》,並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票給我。 收到這麼有誠意又可愛的邀請,我一定會到場觀賞,去給這些認真練習的大小朋友加油、鼓勵,有興趣的朋友也請ㄧ起捧場,讓我們ㄧ起看戲同樂。
賴清德
2017-10-11
英醫生父子兩代奉獻台灣 倫敦舉辦文史展
英國蘭大衛、蘭大弼父子在台灣行醫橫跨兩世紀,更有蘭大衛妻子連瑪玉為了台灣少年,讓丈夫「切膚」移植的感人故事。兩代人在台灣留下的文史資料,目前在倫敦舉辦文物特展。
戴雅真
2017-09-29
江文也1936年奧運奪獎台灣舞曲 台史博原音重現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奧運不只是運動員最高的競技殿堂,1936年,台灣出身的音樂家江文也參加柏林奧運,以〈台灣舞曲〉獲得第4名,成為台灣在奧運奪獎的第1人,也讓台灣風光首度揚名國際藝壇。80年後,這首得獎作品透過蟲膠唱片、電唱機播放,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原音重現,讓現代民眾也能感受當年江文也音樂的震憾。 1936年江文也在奧運獲獎後發行的〈台灣舞曲〉。(記者劉婉君攝) 1936年,柏林奧運有2名台灣人參賽,田徑場上有出身台中龍井的運動員張星賢,藝文獎項則有台北出身的音樂家江文也。台史博「愛聽台灣一百年」系列講演會,邀請傳記作家劉美蓮主講江文也的創作與故事,劉美蓮曾於2006年在自由時報連載3篇文章介紹江文也,並獲日人翻譯後於日本刊登,收藏家朱家煌也因為3篇連載而認識江文也,陸續收購江文也的曲盤,珍藏的蟲膠唱片,讓80年前的江文也作品原音再現。 劉美蓮表示,1912年瑞典奧運除了體育獎項,也設置藝文獎項,一直到1936年,藝文獎項分為建築、繪畫、雕刻、文學及音樂。音樂項目只有作曲,當時台灣為日本殖民地,日本共有5首管絃樂作品參賽,除了26歲出身台灣的「二等國民」江文也之外,其餘都是日本教授級的作曲家,最終只有江文也獲獎。後因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奧運一度停辦,此後也未再辦理藝文獎項了。 台史博也在網上成立聲音資料平台,相關作品與音樂資料均可在「台灣音聲一百年」網站http://audio.nmth.gov.tw/audio上點選聆聽。
劉婉君
2017-09-26
讓台語紅到國際 《大佛普拉斯》多倫多奪獎
繼在台北電影獎拿下百萬首獎等五項大獎後,國片《大佛普拉斯》遠征多倫多國際影展,勇奪「亞洲電影促進聯盟(NETPAC)大獎」,被評「以黑色幽默和獨特風格,凸顯現今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 繼在台北電影獎拿下百萬首獎等五項大獎後,國片《大佛普拉斯》遠征多倫多國際影展,勇奪「亞洲電影促進聯盟(NETPAC)大獎」,被評「以黑色幽默和獨特風格,凸顯現今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 該片八十%為台語發音,導演「台南囝仔」黃信堯關注底層小人物,以拾荒人和夜班警衛為主角,拍出台灣底層社會的無奈,自配的台語旁白更讓影人驚豔,被讚讓台語紅到國際影壇。(台中市新聞局提供) 該片八十%為台語發音,導演「台南囝仔」黃信堯關注底層小人物,以拾荒人和夜班警衛為主角,拍出台灣底層社會的無奈,自配的台語旁白更讓影人驚豔,被讚讓台語紅到國際影壇。 (記者賀靜賢)
賀靜賢
2017-09-19
盧廣仲譙蔡振南影片瘋傳 專家評「減緩台語滅亡速度」
兩人對罵影片在網路上瘋傳。(好風光提供)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創作歌手盧廣仲在戲劇《花甲男孩轉大人》中,與演員蔡振南同場飆戲,飾演父子的兩人在第2集中一段三分半鐘「一鏡到底對罵戲」,在網路上瘋傳。台灣史作家也特別分析該段片花,點評「台語影視需要更多這樣水準的劇本和演員,才有可能減緩台語滅亡的速度」。 蔡振南、盧廣仲兩人在劇中有精彩對手戲。(圖擷取自蔡振南臉書) 蔡振南盧廣仲在劇中飾演父子。(圖擷取自盧廣仲臉書) 由台灣史作家黃震南成立的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讀冊」,常在網站分享文獻、語言等文章。他昨天分享該段影片,直呼該片段「一鏡到底,走位流暢,針鋒相對,氣口十足。不管看過幾次,一點開來,就不知不覺會看到底」。 「台語影視需要更多這樣水準的劇本和演員,才有可能減緩台語滅亡的速度」!黃震南表示,蔡振南演技自然不用講,盧廣仲的演技和口條才是這段戲最驚喜的亮點,「盧廣仲身為年輕一代,台語雖然輪轉,但不免犯下一些新世代台語常見的錯誤。不過也帶出了不少相當道地的台語詞」。 黃震南舉例,盧廣仲說「你坐監(tsē-kann)彼幾冬」,不是「予人關」(hőng-kuainn)這個初級程度台語,而是專業的「坐監」,令人激賞、「起跤(kha)動手」,這句話也很漂亮。 不過,像劇中談到「來比賽」一詞,黃震南說,這算華語式台語,道地的台語應該是「來相輸(sio-su)」、「來拚輸贏」之類;「你喔抾捔啦」,這個「抾捔」事實上「捔」要念成比較高音的「ka̍k」。 至於劇中同性戀的台語怎麼說?黃震南表示,男同性戀台語稱為「坩仔仙」(有貶意)(khann-á-sian),女同性戀台語稱「磨鏡的」;也借華語之「同性戀」來用,將三字用台語讀為「tông-sìng-luân/luān」 黃震南大讚,這個片段相當令人激賞,光是這三分鐘的片段就是最好的預告,會讓人不禁想追劇,也期待未來有越來越多高品質台語戲劇的創作,打開新的市場,這是除了本土語在教育體系中教學之外,保留本土語言最大的力量。
自由時報
2017-06-07
望春風幻想曲—春之生音樂會
時間:2017年4月12日(三)下午2點:30入場;3:00演出 地點: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25號15樓 台灣國際會館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2017-04-10
《林北小舞》電影首映 台派人士出席盛會
朱蒲青/台北報導 《林北小舞》電影今晚在台北首映,「台灣版教父」高捷,與表現亮眼的新生代演員邱偲琹有精湛演出。圖/郭文宏攝 由總統府資政也是台獨大老吳澧培和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楊黃美幸等人投資的《林北小舞》劇情片,今晚在台北首映。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前行政院長游錫堃、文化部長鄭麗君、民視董事長郭倍宏、民報董事長陳永興等台派人士,均出席這項盛會,陳永興在致詞時表示,吳澧培從政界跨界到電影,真的不簡單。他開玩笑說,以吳澧培的財力,可以再拍8部戲,希望大家都來支持國片。 旅居美國的導演陳玫君,拍過多項在國際間得獎的紀錄片, 《林北小舞》是她首部劇情長片, 以細膩的手法探討父女情感及幫派愛恨情仇。 這部劇情片主要是結合黑道、江湖義氣與家庭情感,耳目一新的台灣黑幫電影,預計明天開始全台正式上映。 民報董事長陳永興今晚出席《林北小舞》電影首映會時,他向投資者總統府資政開玩笑說,以吳澧培的財力,還可以再拍8部戲。圖/郭文宏攝 導演陳玫君表示,感謝吳澧培拋磚引玉跨界投資,這是他浪漫的一面,也是他的電影夢。同時也希望各界多多支持台灣的電影。在這次拍攝過程中,可以和台灣電影界的前輩與後輩一起工作,是件非常開心的事。
朱蒲青
2017-03-10
典範!白沙屯媽祖遶境 信眾自發撿垃圾
沿途不少信眾自發性地跟在隊伍最後面,手拿垃圾袋及夾子,低頭撿拾信眾們遺留下的垃圾。(擷取自爆料公社) 2017-02-27 15:5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南下徒步進香,昨天凌晨2點半起駕,儘管低溫又下雨,仍難擋大批虔誠信眾將拱天宮前廣場擠得水洩不通,超過3萬信眾亦步亦趨跟隨鑾轎展開12天11夜的宗教之旅,沿途大多安靜祥和,又有信眾跟隨在隊伍的最後面自發性撿拾垃圾,照片被貼上臉書社團爆料公社後,讓許多網友紛紛叫好讚揚。 一名網友在爆料公社中貼文表示:「這應該是全台灣唯一,沒有8+9,沒有電子花車鋼管妹,地上也沒有垃圾堆積,更沒有暴力衝突打架,也沒有大型鞭炮助陣,沿途大多安靜祥和,只有滿滿信徒虔誠跟隨媽祖,另外加上沿途自發性撿拾垃圾。#白沙屯媽祖繞境」 附上的照片中,大批信眾浩浩蕩蕩地跟隨著媽祖鑾轎移動,沿途不少信眾自發性地跟在隊伍最後面,手拿垃圾袋及夾子,低頭撿拾信眾們遺留下的垃圾。照片被貼上臉書社團爆料公社後,網友大讚「商業化最少的媽祖繞境活動」、「這才是真的文化」、「這才是令人尊敬的廟會」。 拱天宮媽祖徒步到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進香,已有2百多年歷史,也是全國徒步進香路程最長者,且行程都是由擲筊決定,進香路線則全由媽祖踩轎決定,融合宗教、民俗和藝術多元內涵,獲文化部登錄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今年更首創與童綜合醫院合作,沿途有醫護團隊隨行守護信徒健康。 沿途不少信眾自發性地跟在隊伍最後面,手拿垃圾袋及夾子,低頭撿拾信眾們遺留下的垃圾。(擷取自爆料公社) 大批信眾跟隨鑾轎移動。(擷取自爆料公社) 苗栗縣通霄鎮拱天宮白沙屯媽祖昨凌晨兩點起駕,吸引大批信眾將鑾轎包圍的水洩不通。(資料照,記者張勳騰攝)
自由時報
2017-02-27
《海神家族交響曲》如何說故事?
《海神家族交響曲》將於1月13日19.30於台中國家歌劇院,14日19.30於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首演。圖/取自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SO)官網 《海神家族》是陳玉慧的小說,《海神家族交響曲》是作曲家賴德和的音樂。小說是用文字敘述的,內有數十個人物,有數不清的情節。交響曲無歌無詞,是抽象的,不像歌曲、合唱曲、歌劇、音樂劇等有歌詞、有劇本。這首交響曲靈感來自小說,曲名也來自小說,但是抽象的音樂如何說故事,如何交代情節?音樂可以說故事嗎?《海神家族交響曲》將於1月13日19.30於台中國家歌劇院,14日19.30於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首演。 2004年出版,是作家陳玉慧的自傳體小說,涵蓋了三代台灣人60年來的家族故事。外婆三和綾子來自琉球,自幼父母雙亡寄居舅媽家,被嫌棄而渴望有自己的家,卻歷經了未婚夫於霧社事件被斬首的悲戚。之後因緣際會嫁到台灣,而夫婿林正男外征南洋音訊全無,戰後全家團圓不久,二二八事件後夫婿失蹤。她獨力扶養二子二女,長女靜子倔強好強,小學就開始在家裡的理髮店幫忙,十八歲與外省阿兵哥二馬私奔,生了五個女兒。二馬外遇不斷,回家也是和靜子惡言相向,後因匪諜案入獄。女主角是第二個女兒,父親對她而言,只是個噩夢。毫無童年的她,20歲離家,求學、深造至浪遊歐洲,二十年不曾返家。 這是一部書寫漂流和回歸的小說,台灣歷史為經、家族人物為緯,訴說著一個個在戰爭、流亡中掙扎的靈魂;每個角色都渴望被愛和愛人,卻不知愛在何處?面對的是無止境的無奈、哀嘆和痛苦,親情不是天生的嗎?但親情何在?家不是最溫暖的嗎?為什麼那個所謂的家卻如此冷漠與悲戚?愛情是甚麼?是情慾的滿足,還是心靈慰藉的企盼?愛情似乎追求到了,卻是一閃即逝!大家都想逃離現實,卻是,有的人只能屈從命運;不想屈從的,卻又流離失所、找不到方向。 《海神家族》是作者醞釀了20年、歷經5年的心血才完成的。小說書寫的看似小人物的愛恨情仇,實質則有如台灣人百年的滄桑史。 圖/取自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SO)官網(來源:印刻文學) 賴德和前幾年接受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委託創作(為七十周年慶),要寫一首與當代文學相關的音樂,他馬上想到《海神家族》這本他多年前讀過而深受感動的小說。花了一年時間,賴德和於去年(2016)三月完成了從這本小說得來的靈感《海神家族交響曲》,全曲分為五個樂章,曲長約45分鐘。 我們到底能不能像看小說一般,來聆聽這首交響曲?也就是說,聽眾能不能在聽音樂中感受到小說的情節?作曲家說每個樂章都有描述的對象,那我們是否理所當然可以期待那些情節以音樂重現?其實,答案既可以是Yes,也可以是No。在討論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曲家怎麼說。筆者有幸,先行閱讀了賴德和的總譜和樂曲解說,先簡述與讀者分享。 第一樂章描寫的是小說開頭的兩尊木雕神像:兩位媽祖的保鑣千里眼、順風耳。第二樂章描述的是第一代的遭遇:嫁來台灣的琉球人外婆,出征南洋、飽受苦難的外公,暗戀嫂子、因「二二八事件」而流亡巴西的叔公林秩男。第三樂章描述的是第二代:從中國逃難到臺灣、外遇不斷的父親二馬,以及生命中永遠與不忠不義丈夫糾葛的母親靜子。第四樂章描述的是小說主角:經過不斷追尋、成長,小說主角最後偕德國夫婿歸鄉,並與親人和解。這是從流亡到認同的回溯之旅,因主角曾留學巴黎,音樂中引用一段法國流行音樂《香榭大道》。第五樂章是媽祖出巡。先是千里眼、順風耳開道,在號角與鑼鼓齊鳴的氛圍中,海神媽祖成為精神上的救贖。賴德和形容第一和第五兩個樂章「篇幅較短,就像一本書的封面和封底,包夾著三個主要樂章—海神家族的一家三代。」 以上,雖然作曲家敘明了交響曲的每個樂章有所對應於小說故事,但也僅止於大架構。小說整個故事開始構思、書寫、成書,歸根於陳玉慧初識德籍丈夫明夏(Michael)時,他看到她床頭的這兩尊神像提出的問題「這兩個傢伙是誰?」,於是她開始敘述她的家族故事。賴德和的《海神家族交響曲》就以此為序,寫成第一樂章,序篇不長,短短數分鐘,音樂內容只是想像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形象象徵。 而第二樂章主述日本時代,作曲家說:「為了顯現異族統治的抑鬱悲慘時代背景,引用了(Quotation)一小片段日本國歌,除此之外整個樂章在透露出壓抑沉淪、永無止盡向下級進的旋律,與無力地向上攀爬掙扎中輪迴。」這段話就說明了作曲家的企圖,他想要營造的是一種氛圍:緩慢的、抑鬱的、綿延不斷的音樂。至於聽眾應該聯想到甚麼情節,那倒不是他的意圖,音樂的迷人之處,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想像空間。第三樂章是比較快速而喧鬧的,同樣的,作曲家也只給欣賞者一個想像的方向。一開始全樂團使勁的加入,唯獨五個打擊樂靜候,再漸次加入。賴德和用複調(不同聲部同時用相斥的調性)和複節奏的手法象徵二馬的用情不專和多重性格。他說這個樂章是「刻劃二馬用情不專的內心情感,同時也表達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的混亂時局。」因二馬曾用情於一位京劇女伶,他在曲中引用了《四郎探母》的音樂片段,一種符號性的象徵。類似的,第四樂章描述女主角留學法國,而引用了《香榭大道》。第五樂章更不做描述,五個打擊樂手大顯身手,以廟會般的熱情,迎接媽祖,彷彿象徵著迎接曙光的未來。 作曲家賴德和。圖/取自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SO)官網(由劉振祥攝影) 賴德和說:「陳玉慧的小說《海神家族》故事開始於1930年,她所描述的家族史和臺灣史並行交織,也正好是我自己生長經歷的七十年歲月,因此感受更加深刻。」賴德和一生中常常很沒有安全感,跟他兒時父親老是不在家、不顧家的歷程有關,如同陳玉慧小說中外婆、母親、自己那種對父愛的渴望。而「流亡」無家、無歸屬的境遇,雖然賴德和非親身體驗,倒是中學同學的境遇感同身受,他說:「初中和師範就讀於員林實驗中學,這所學校除了少數本地生之外,絕大多數是河北、山東九所聯合中學的流亡師生。因此我的成長過程表面上看來平安平淡,其實内心深處潛藏著許多無端的憂患!」事實上,賴德和曾離群索居多年,而1995-1998年在紐約,他以為將在異鄉終老時,的確經歷了如陳玉慧書上的「流亡」和無歸屬感。也許因此,三年後他一有機會,就回歸故鄉了。小說中人物很多,第二代賴德和特別挑了二馬,推測一來是這位外省青年戲劇化的愛情與人生,有頗多的題材;二來是作者最後與父親的和解,多少呼應了台灣的族群衝突和融和;三來也反映了他過去在「愛情」旅途上的心路歷程,多少能體會一個多愁善感男人的情感糾葛。 演出這首交響曲需用到80-90人的大樂團(三管編制),其中有五個打擊樂手(每人負責4-5組樂器),既可呈現哀戚傷感或優美浪漫的動人樂章,也可營造出氣勢磅礡、驚天動地的無盡聲響。 回到我們的主題:《海神家族交響曲》怎麼說故事?音樂可以說故事嗎?如果答案是No,意思是,交響曲無法述說《海神家族》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如果答案是Yes,意思是,交響曲可以引起聽眾你「想像故事」,這個故事不是陳玉慧的,不是賴德和的,是屬於你的故事。 首演時間、場所 2017/1/13(五)19:30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顏綠芬
2017-01-11
田中實加認錯:我非灣生後代
土生土長高雄人 承認捏造身世 〔記者楊媛婷、林彥彤/台北報導〕「說了一個謊後,要用更多的謊去圓謊。」作品及身世遭爆料涉假的「灣生回家」一書作者田中實加,昨日透過遠流出版社創辦人王榮文臉書致歉,承認身世造假、盜用他人繪畫作品。本名陳宣儒、自稱灣生後代的田中實加坦言,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並非台日混血的灣生後代,書中的「外婆」其實是她在高雄火車站遇到的灣生田中櫻代,並由她贊助出國遊學。 本名陳宣儒的田中實加,昨透過遠流出版社創辦人王榮文臉書致歉,承認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並非日本灣生後代。(資料照) 文化部將討論 是否追回金鼎獎 陳宣儒著有《灣生回家》一書,並擔任同名紀錄片製片人,她自編的灣生背景曾賺走無數台灣人熱淚,現則成為不折不扣的醜聞。陳憑著《灣生回家》更贏得二○一五年金鼎獎「非文學圖書」類獎項,紀錄片還曾入圍金馬獎;文化部昨表示,將邀出版界專家討論,作者身分是否對入圍金鼎獎的作品價值判斷有影響,如有必要,不排除邀當屆評審重新討論。 陳宣儒的身世半個月前就遭日本產經新聞記者踢爆為假,質疑她並非台日混血灣生後代,但陳堅稱自己是灣生後代;後來她媽媽說溜嘴她是土生土長高雄人,陳才無法自圓。她還被踢爆留學日美法學歷為假、盜用他人畫作等。 田中道歉 強調灣生故事是真的 面對各界質疑,陳宣儒昨透過王榮文臉書發表聲明,承認身世造假、盜用他人作品。她表示:「我是台灣人,在高雄出生、長大。」她是高三時在火車站巧遇灣生田中櫻代,由於她長得肖似櫻代因難產過世的女兒,生辰也同天,便與這位後來她口中的「外婆」成忘年之交,櫻代還贊助她到日、美、法進修,「但我不長進,全都沒完成學業」。 稱書中外婆 是車站巧遇的灣生 田中在聲明中指出,「我要向支持灣生回家的人道歉、要向灣生致歉;也對不起台灣媒體和大眾,我說了謊」。但她也強調,灣生故事是真的,灣生對台灣的愛也是真的,「台日之間的牽絆與情感更是真實的,千萬別因她個人問題,讓這些被抹滅」。 王榮文說明,上週五陳到出版社道歉,並寫了聲明稿,遠流與他個人都不為聲明背書,僅協助發在臉書。王榮文曾問她為何一再說謊?陳則坦言:「說了一個謊後,要用更多的謊去圓謊。」王榮文強調,這是回顧去年最遺憾的一件事,雖她已道歉,台灣人民是否願意原諒,則是台灣人自己的決定。 不過,日本文學權威學者林水福對陳的說法仍存疑而直指,無法理解「櫻代」兩字如何以日文發音?陳聲稱受到櫻代女士資助到日、歐遊學等,「哪年去?學多久?這都可查,真不希望這些也是假的」。 因作者身世造假,遠流目前在考慮是否將陳的《灣生回家》、《我在南方的家》兩書絕版。消基會副董事長游開雄則認為,如果作者造假以「灣生後代」這點來吸引消費者購書,涉廣告不實,消費者可要求退費;王榮文表示,尊重消基會看法,希望這事件經充分討論後,對整個產業會更好。
楊媛婷
2017-01-02
«
1
2
3
4
5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邀台參與環太軍演 軍援10億美元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在變局中前行:民主台灣的國際責任與文明自信
羅浚晅
北京不把國民黨主席當回事
林保華
台灣若遭軍事侵略 賴:戰敗或投降都是假訊息
陳政宇
台灣國家正常化 脫離中國牢結
李敏勇
習近平點火 普廷玩火 接下來呢?
林保華
解答「台灣地位未定論」
李筱峰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