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李蔚)
李蔚相關文章
莫輕忽人民對現狀流失的擔憂
馬英九過去兩個星期頻頻對兩岸議題發言,最近一次更大談「維持現狀」。這讓人想起朱立倫在與習近平會談時,一席「兩岸同屬一中,但內涵、定義有所不同的『九二共識』」,引起極大的波瀾。雖然朱立倫事後解釋,就台灣的立場和現行憲法,「兩岸同屬的那個『一中』」,指的是「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 純就字義和邏輯來說,朱立倫的解釋可以說得過去。但即使陸委會主委夏立言都不得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這種表述法,很可能被會誤會為「同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同樣一句話,可以解釋出「鞏固現狀」和「顛覆現狀」兩種完全相反的意思。那更深層地問一個問題:一般人民在什麼情況下,會更多一些相信朱立倫的「同屬一中」說的是中華民國;什麼情況下又會認定朱立倫領導的國民黨心嚮往之的更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筆者認為關鍵在於「發言情境」和「政策脈絡」。 首先是「發言情境」:國民黨從黨到政有一個讓評論者十分詬病的習慣,就是對中共有意無意地踩紅線試探時,絕少主動反駁對方、申明立場。以這次朱習會為例,一個後來在台灣被「九二共識」的喧囂爭辯聲遮蓋,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的政治訊息,是習近平首次提出兩岸「可以積極探討構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 對岸的涉台學者,對習近平這項主張做了大量的引申、論述乃至於預測。例如這項主張最後究竟會落實為兩岸協議?或者中國國內法?後一項很可能是宣告在「反分裂國家法」後,中國將訂定「統一法」,對台政策從「消極防獨」走向「積極促統」。 這是中共將著手「改變現狀」的重大訊號,而且是在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所建立的「國共平台」上,正式提出。但朱立倫領導的國民黨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對習近平這樣的重大宣示,竟然連回到台灣都默不作聲。在這種情況下,朱立倫如何期待台灣民眾將他口裡「兩岸同屬」的那個「一中」,理解為「中華民國」呢? 還有一個更值得玩味的解讀:上海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倪永杰接受媒體訪問就認為,習近平點出「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的目的,是希望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也是呼應馬英九期盼打造的兩岸關係「超穩定結構」。 換言之,在政策脈絡上,對岸學者已經將習近平的「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和馬英九的「超穩定結構」對接上了,這還不令人膽戰心驚嗎? 當然,馬英九團隊必然會解釋他的「超穩定結構」和習近平的主張不是一回事。但問題在於,「超穩定結構」如果指的是將兩岸分裂分治的現狀長久固定下來,把「兩岸政治整合」的可能性減到最低,那和「特殊國與國關係」有多大差別呢? 但問題在於國民黨自己長期以來過度塗汙和醜化「特殊國與國關係」,不智地自我限縮戰略迴旋和政策發展空間。這樣一來,台灣民眾把「超穩定結構」和習近平的倡議連結在一起,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九二共識」被認為其「精妙」就在於「各說各話」,彼此不要攤牌,或者有些論者愛用「窗戶紙不要捅破」這樣的比喻。過去十年,國民黨人享受著「朦朧之美」,從中共手中獲取豐厚的政、經利益;但於此同時,眼看著國民黨十年來,愈來愈被共產黨馴化,台灣民眾也愈來愈不放心,害怕自己珍惜的自由、民主和文明價值即將不保,而現狀的改變,恰恰來自於馬英九最自豪的「九二共識」所創建的國共關係。 「拒絕統一」的底線 這是馬、朱團隊的重大危機:他們領導的國民黨,太過輕忽台灣人民對「現狀不能維持」的擔憂。 再三操作「九二共識」議題的結果,很可能將迫使台灣民眾在明年一月選票秀出「拒絕(被)統一」的底線,屆時國民黨勢必再次受到重擊。
李蔚
2015-05-11
張顯耀鬧劇的最佳停損點
張顯耀「共諜」案以不起訴畫下句點。馬英九總統看似被檢察官打臉;王郁琦尷尬下台;陸委會官員大為反彈。但綜觀檢方不起訴的所有理由,一部分很進步,一部分卻非常離譜,彼此極不協調,可討論之處非常多。不起訴理由中的「進步元素」是檢方對「機密」做了實質認定。回顧以往的類似案件裡,檢院在偵辦審理中對於被告洩露的究竟是不是「機密」,往往只詢問原移送機關,原機關認定是機密,檢察官、法官就認定是機密。整個調查、庭審只是形式,實際上是行政機關球員兼裁判。但在張顯耀案裡,外界看到檢方對於所洩露的是不是「機密」,不再讓行政部門牽著鼻子走,而有了自己的判斷,相對過去,這是難能可貴的進步。但另一方面,檢察官的不起訴理由中也有令人瞠目結舌部分,如對於張顯耀把機密報告交給不具法定職權的私人助理整理。依照《國家機密保護法》,機密材料的「收發、使用、保管」都必須由有法定職權的人士進行。 但不起訴書中竟認定私人助理、司機是「執行事務之輔助人員」,因此不算洩密。更別說這位「私人助理」還是由私人企業付薪水。按照檢方的標準,未來任何國安首長都可以把機密、極機密或絕對機密的材料交付任何「他信得過的人」處理,只要不洩密就沒事嗎?不起訴書這一部分簡直成了張顯耀的答辯狀。兩害相權中取其輕一方面高度維護了人權;另一方面法律見解卻極其離譜。該怎麼看待這樣巨大的落差?這矛盾,或許要回到兩岸的整體局勢來衡量,才能得到比較合理的解釋。在周二的記者會最後,曾經有記者問王郁琦:張顯耀如果有「洩密」,對象是誰?有沒有查到對價關係?但王郁琦對這兩個問題都沒有回答。從王郁琦的迴避裡不難推論:如果「張顯耀洩密案」最後結果是成案起訴,馬政府勢必得清楚交代張顯耀在對岸的關係人,以及他們之間的利益關係。張顯耀的主要對口,不外是公眾熟悉的幾位台辦官員。如果一鬧開,他們還願不願意、能不能夠到台灣?或者台灣官員有誰還敢去和這位明知是「張顯耀的上線」的官員接觸?如果接觸中斷,馬英九剩下任期中的兩岸關係就幾乎可以宣告結束。王郁琦在記者會上承認,是國安會秘書長金溥聰提供了「情治系統」的訊息,促使他下決心令「與中國大陸走得太近」的張顯耀去職。但早在張案發生之初,馬英九政府將案情上綱到「共諜案」時,就有評論者警告如果最後證明是無的放矢,勢必重創兩岸關係。但馬政府高層還是一意孤行下此重手。換言之,如還想維持未來一年多兩岸關係還有前進的可能性,張顯耀案偵結不起訴恐怕是必要的前提,王郁琦辭職這類的「過場戲」也非得上演一下。而本案的始作俑者金溥聰去職下台,和本案有沒有關係,也令人玩味再三。法院現在是不是國民黨開的?有沒有政治人物把手伸進檢調系統?這些問題沒有證據都不該妄加臆測。但就客觀效果來看,張顯耀案不起訴的決定誠然重創了文官士氣和談判紀律,但政治上未必是馬英九政府所不樂見,因為它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最佳選擇,也是這場「張顯耀鬧劇」的「最佳停損點」。資深兩岸新聞工作者
李蔚
2015-02-12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川習會將登場 魯比歐:美不會放棄支持台灣
黃靖媗
亞塞拜然拒發簽證 國際法官協會聲援台灣
楊國文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徐榛蔚縣府太脫線!記者忍不住電爆官員影片掀熱議 網直呼解氣!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徐榛蔚說明會被罵爆!災民當場「躺平」、多人離席抗議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