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魏國金)
魏國金相關文章
美準財長:中國處嚴重衰退 為史上最失衡經濟體
美國準財長貝森特。(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美國準財政部長貝森特16日在參議院任命聽證會上說,通縮問題已使中國成為全球史上最失衡的經濟體,「他們處於嚴峻的衰退與蕭條中,正試圖透過出口,擺脫該困境,而非進行亟需的內部再平衡」,美國絕不允許中國以廉價產品淹沒美國或全球市場。 他說,開放市場是好的,但自由貿易必須也與公平貿易取得平衡,因為當前的貿易動態並不公平,已嚴重衝擊美國勞工。 對於關稅議題,貝森特指出,關稅實施有3個主要目的:糾正不公平的貿易模式、增加聯邦政府收入,以及作為更廣泛戰略目標的談判手段。 他試圖緩解川普高關稅政策恐引發高通膨的疑慮,表示在普遍加徵10%關稅下,美元將升值4%,因此關稅不會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同時外國製造商,尤其是中國業者可能會降價以保持市占率,進而限制了關稅對消費者的影響。 他也表示,川普或許會執行其第一任期與中國達成的貿易協議,中國沒有兌現協議中的農產品採購承諾,因此他將力促北京恢復採購,甚至可能施壓中國政府制定「彌補條款」,以彌補過去4年美國的損失。 他強調,必須延長川普2017年個人減稅政策,該政策今年底到期,屆時將導致4兆美元的增稅,恐壓垮美國經濟,他說,「如果沒有延長期限,我們將面臨經濟災難,中產階級將大幅加稅」。 貝森特也矢言,在他任內,美國公債不會發生債務違約。至於國會是否應放棄聯邦舉債上限,他說,如果川普要求如此,他將與國會合作達成該目標。他以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二次世界大戰與近期的新冠疫情為例說,高債務水準意謂大舉借貸,以對抗危機的能力下降。 他指出,川普將為全體美國人創造更多就業、財富與繁榮,為美國開啟新的經濟黃金時代,我們將迎來一個新的、更平衡的繁榮年代,所有美國人的生活受到提振,全國各地的社區與家庭都能重建。
魏國金
2025-01-17
《經濟學人》:中國經濟越失速 習近平越集權
外界認為,習近平(前排中)越來越不願與他欽點的下屬分享權力。(美聯社)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為期一週的中國人大、政協兩會即將於11日閉幕。《經濟學人》指出,兩會迄今釋出的訊息顯示,中國缺乏處理經濟低迷的堅實計畫,其一些目標與現實脫節,儘管如此,權力卻進一步集中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 標題為「習近平對權力的飢渴正傷害中國經濟」的文章指出,中國總理李強公布,2024中國經濟成長目標約5%,他也在「新質生產力」的口號下揭櫫經濟長期藍圖,亦即從聚焦房地產、舉債投資與基礎製造業的經濟模式轉型為專注綠能、人工智慧(AI)與數位服務的高生產力經濟模式。 然而這個經濟目標高於經濟學家平均預測的年增4.6%。為了達標,中國必須推出更多刺激措施。但2024財政赤字3%的目標規模太小。李強也設定實質通膨上限3%,符合過去慣例。然而有別於過往,中國現在面臨的是通縮危機。中國過去設定目標,然後超越目標,但如今相關目標顯然脫離現實。 為了重振經濟,中國必須運用民營企業,民間投資佔整體投資一半,2023年卻下降0.4%,主因在於房市低迷。同時鑑於監管不確定性以及官方的偏執,中國政府難以修補黯淡的企業信心,跨國投資來到30年低點,投資人對中國市場大失所望,致使中國股票估值對美股的折讓水準已達54%。 在此背景下,政治的鋪排卻顯示習近平越來越不願意與他欽點的下屬分享權力。李強在人大開幕的演說上,比前任更頻繁的提到國家主席,同時,打破1980年代以來的慣例,他不得在人大會後舉行記者會,而這是中國尋常百姓聽聞如此高官回答問題的唯一機會,如今這種對透明度的小小認可也消失了。 再者,技術官僚被邊緣化、有損形象的數據被壓制,中國的經濟戰略越是無法服人,習近平就越是加緊管控。 許多跡象顯示,中國政權認為自己處於長期冷戰之中。今年中國的國防開支將年增7%,高於多數經濟學家對中國名目GDP的增長預測。隨著中國與馬爾地夫簽署新的國防協議,印度洋緊張局勢升高,中國政治比任何時候更加不透明,但兩會期間釋出的訊息明確無誤:經濟引擎正熄火、權力正集中,而習近平堅定不移的專注與美國競爭。
魏國金
2024-03-10
中國年鑑自招:核電廠氚排放濃度為日本福島9倍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去年8月開始排放處理水後,中國便全面禁止日本海產進口。(歐新社)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根據9日公佈的一份文件顯示,中國核電廠2022年排放的核廢水中氚濃度,高達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計畫排放的年度核處理水氚濃度9倍之多。 中國一直抨擊日本將福島核電廠的「核污染水」排入太平洋,並自2023年8月日本開始排放福島核處理水後,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 根據最新公佈的《中國核能年鑑》,中國有關單位2022年對設置在13座核電廠,比如浙江秦山核電廠的共19個監測站進行放射性物質調查。 結果在15個站的廢水中監測到的氚總含量,大幅超過福島核電廠計畫排放的處理水中,氚年排放上限22兆貝克。該年鑑提到,2022年秦山核電廠排放了約202兆貝克的氚。 日本政府表示,在2011年3月發生毀滅性的強震與海嘯災難,導致福島核電廠爐心熔毀前,福島核電廠每年排放約2.2兆貝克的氚。 2023年7月,國際原子能總署向日本提交報告,認定福島處理水的排放符合全球安全標準,並補充「對人類與環境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福島核電廠排放的處理水經過稀釋,將氚濃度降至日本國家安全標準的40分之1以下。
魏國金
2024-03-09
華爾街日報:中國8箭穿心 經濟面臨轉折
中國少子化與高齡化,使未來勞動力與消費族群縮減,經濟成長趨於困難。(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中國經濟正處於轉折,以基礎建設及房地產大舉投資的舊經濟模式正在崩解,引發重蹈日本失落30年覆轍的疑慮。中國經濟為何走到此地步?華爾街日報列舉中國經濟的問題,以及未來幾年面臨的挑戰。 1.房地產不再是成長引擎:過去佔中國經濟產值4分之1的房地產,在2020中國當局推出「3道紅線」政策,限制開發商取得貸款後,榮景戛然而止。如今房地產投資、房屋銷售、與新開工數急遽下滑,該成長引擎熄火。 2.消費信心低迷:房地產暴跌加劇中國消費者的悲觀情緒,過去他們大舉貸款購房,期待豐厚回報,如今他們削減支出,來應對房市動盪。面對疲軟的消費需求,企業不願投資與招聘,最明顯的後果是青年失業率高得令人咋舌。 3.通縮國度:消費與民營部門的投資疲軟導致通貨緊縮。幾個月來,消費者物價持平或下跌,而過去逾1年,企業不斷削價。通縮使家庭與企業更難償還債務,進一步加劇支出與物價壓力,形成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 4.債台高築:中國的整體債務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300%以上,遠高於美國的253%。其中一大部份是由地方政府積欠,他們售地給開發商的主要財政來源已枯竭,而房企也佔總體債務一大部份,中國銀行對此兩部門的高曝險恐加劇貸款損失,抑制對經濟的信貸供應,進一步造成經濟壓力。 5.少子化:勞動力縮減:生育率降低以及整體人口縮減與老化意味中國的勞動力與消費群將縮小,這將使未來經濟的持續成長更趨困難。 6.外國投資出走:隨著中國經濟前景黯淡,外國投資人紛紛撤離中國。自1998年有紀錄以來,外資對中國工廠、辦公室與企業的流入趨勢已於2023年第3季停止,當時中國首度出現118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出。 7.貿易壁壘升高:北京希望透過加大製造業出口,以解決生產過剩,並恢復經濟的企圖心遭遇強烈阻力,美國與歐洲正升高中國電動車、太陽能板等產品的進口限制。 8.經濟成長放緩:過去中國以提高政府支出,特別是基礎建設來回應經濟挫折,但如今中國對道路、鐵路與機場的需求大致已經滿足。中國另一個刺激選項是對家庭發放現金或減稅,但這種聚焦消費的作法被中國官方認為浪費,基於經濟的多重挑戰與有限的刺激選項,中國未來的經濟成長恐更加疲軟。
魏國金
2024-03-02
輝達市值翻倍至2兆美元 僅花8個月
輝達市值從1兆美元站上2兆美元,僅費時8個月。(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輝達(Nvidia)花了24年的時間,市值擠進1兆美元(31.6兆台幣)俱樂部,而拜驅動人工智慧(AI)革命的關鍵地位之賜,這家圖形顯示器(GPU)巨頭僅用8個月的時間,規模就從1兆美元翻漲至2兆美元(63.2兆台幣)。 輝達市值23日一度超過2兆美元,之後拉回,但仍是僅次於微軟與蘋果的巨無霸企業。而輝達成為美國3大最有價值公司的旅程,從1993年一家Denny’s餐廳展開,近幾年輝達在GPU的主導地位,讓其發展駛入快車道。分析師估計,輝達GPU全球市佔率逾80%。 輝達21日公布上一季營收221億美元,連續第3季大幅高於預期,並預測本季營收240億美元,兩者皆年增逾兩倍。輝達高層說,GPU供應仍然吃緊,而今年料將推出的新生成式AI晶片,將使供應更加緊繃。 該財報推升輝達23日股價,開盤跳漲807.9美元,市值達2.02兆美元。之後股價回落,終場收盤788.17美元,小漲0.4%。輝達股價須維持800美元,公司市值才站上2兆美元。 輝達股價去年飆漲逾2倍,今年迄今則上漲59%。根據FactSet,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持有輝達8660萬股股票,價值約680億美元(2.15兆台幣)。
魏國金
2024-02-24
46年來首次 日本名目GDP成長超車中國
日本內閣府15日公布2023年GDP數據,日本名目成長率5.7%,而中國4.6%,為1977年以來日本首度超越中國。
魏國金
2024-02-16
香港高院下令中國恆大清算 股價狂瀉逾2成停牌
中國恆大遭下令清算。(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香港高等法院今舉行中國恆大集團清盤(清算)呈請聆訊,結果判決恆大即時清算,負債3270億美元(10.2兆台幣)的恆大,成為香港法律史上遭到清算的最大開發商。 該判決將使中國已深陷房市疲軟的房地產業再受衝擊,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判決出爐後,中國恆大股價狂瀉逾2成停牌。 路透報導,在原先清算申請人外,一組持有逾20億美元的債權人加入申請清算行列,增加恆大遭清算機率。香港高院法官陳靜芬判決,恆大重組方案欠進展,公司資不抵債,因此正式頒令恆大清算。 恆大清算訴訟經多次延後,結果終於出爐。分析師認為,恆大的清算將對中國經濟復甦造成重大挫折,並進一步撼動中國的金融體系。
魏國金
2024-01-29
向中國靠攏成詛咒 香港恒生腰斬跌破萬五關卡
恒生指數22日跌破1萬5000點關卡。(彭博)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香港恒生指數今年以來持續下跌,22日跌破1萬5000點心理關卡,報14967.18點,該指數不僅今年以來跌逾12%,更從2018年初的3萬3154.12高點跌近55%。港股的走勢與華爾街、台股及日股背道而馳,反映「背靠中國」成為最大詛咒。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財經評論員顏寶剛指出,雖然港股市值仍高於台股,但近年港台股市此消彼長,與香港金融市場資金撤離有關。 他說:「我相信很大程度是資金流入的問題,到底我們是靠外國的資金?還是靠祖國的資金、東南亞的資金?這情況相信2024年將持續,市場繼續看好台灣股市配置,特別是AI相關概念股,台積電表現好,所以似乎在這方面,我們感受到香港經濟比台灣差」。 報導說,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2023年僅1336家境外公司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較2019年減少13.3%,並創11年新低。反觀台灣面向世界,吸引外資金額創近15年新高。資料顯示,自民進黨2016年執政以來,外資呈現成長趨勢,其中2022年核准外資達到133億美元,創下近15年新高。 香港財經評論員利世民指出,在香港風光之時,台灣經歷一段經濟很差的日子,但目前台灣晶片製造業等發展蓬勃,相反的,香港背靠祖國下經濟表現受拖累。 利世民說:「這幾年,別人(台灣)進入收成期了,反而香港一直想背靠某個神奇國度,這種一隻大老二養全家的策略,最大問題是當這個神奇國度經濟開始放緩,就影響到我們,令香港同時被拖累,整個亞洲去年經濟一般,唯獨台灣相對做得好。」 他補充,香港產業單一,長期依靠地產業,靠「食老本」(吃老本),反觀台灣發展多元產業,一旦情況持續,相信台北生活水平超越香港,只是時間問題。
魏國金
2024-01-23
中國晶片公司5年逾2.2萬家倒閉
自2019年美國對中國晶片公司實施制裁以來,已有超過2.2萬家中國晶片公司倒閉。(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美國科技資訊網站Tom’s Hardware依據電子時報報導指出,自美國在2019-2020年開始對中國半導體業實施制裁以來,中國晶片公司數量一直下滑,自2019年以來,中國共有超過2.2萬家晶片有關公司倒閉,而隨著晶片需求放緩,該情況在2022-2023更形惡化。 報導說,今年以來,有1.09萬家相關註冊公司關閉,從2022年的5746家激增,這是5年趨勢的一部分,其中,2021-2022年有1萬家公司關閉,而2023年的倒閉暴增凸顯晶片設計、半導體製造與晶圓廠設備所面臨的嚴峻困境。 根據中國清華大學教授魏少軍的統計,2023年中國3243家晶片設計公司(當中許多受益於政府的獎勵措施)中,超過半數年收入不到1000萬人民幣(4403萬台幣)。這些公司不僅在銷售上遭遇困難,多數也因市場供給過剩與更廣泛的經濟環境導致的半導體業普遍低迷,而面臨庫存造成的虧損。 報導說,另一個問題是缺乏投資,尤其對較小企業更是如此。美國已限制對中國半導體業,以及人工智慧(AI)與量子運算技術的投資,而在美國實施制裁下,歐洲的投資人也不願投資中國的晶片公司。 大型公司,比如長江存儲已斥資數十億美元尋找替代供應商與採購第三方設備,以維持業務,華為則打造祕密的代工廠網絡;較小公司沒有資源應對挑戰,而儘管中國政府大力投資晶片產業,但無法讓每一家晶片新創公司雨露均霑。 對中國晶片業,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公司而言,今年是艱困的一年,創紀錄的倒閉數據反映它們正面臨的艱難時期:需求低迷、庫存過剩以及融資困難,這迫使許多企業退出市場,並使中國的半導體業主要由大型公司而非小型新創企業主導。
魏國金
2023-12-16
避免美台雙重課稅法案 美眾院委員會全票通過
雙重課稅使台灣半導體廠不願在美國進行更多投資。(法新社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美國眾議院歲入委員會週四以40比0,無異議通過「美台快速雙重稅收減免法案」,並送交院會審議,使解決台美投資的雙重課稅問題,向前邁進一步。彭博報導,該法案將提供台灣類似租稅協定的優惠,在立場分歧的美國國會中,台灣政策是兩黨罕有的合作焦點。 眾院歲入委員會主席史密斯(Jason Smith)說,「美國與台灣有共同的民主信念,以及牢固的經濟關聯,國會必須竭力支持台灣;這項立法明確展現我們與盟友站在一起,共同對抗中國有害的區域影響力」。 法案共同提案人、共和黨眾議員斯蒂爾(Michelle Steel)指出,「台灣是印太地區的關鍵盟友,強化我們的經濟關聯對兩國而言是雙贏局面;透過消除雙重課稅法律,我們不僅支持台灣繼續為自由奮鬥,也支持我們自己的經濟與國防」。 解決台美投資雙重課稅問題,是台灣前駐美代表蕭美琴任內的重點議題,她曾表示,台灣的半導體企業因「不合理且不公平的」雙重課稅,而不願在美國進行更多投資,因為台灣企業繳納的稅金是競爭對手三倍之多。她說,「這是我們的投資人要求盡快解決的問題,這絕對是優先要務」。 共和黨眾議員瑪麗奧(Nicole Malliotakis)週四說,「這是委員會向台灣蕭大使告別的美好方式,我們建立非常緊密的關係,我們祝她一切順利,我也感謝她對加強美台夥伴關係的努力」。 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九月已通過該法案,目前還不確定參院將以單一法案表決,或與其他法案包裹表決。不過參院領袖已表示,一旦眾院歲入委員會通過審議,參院將快速通過法案,法案在兩院院會通過後,經總統拜登簽署便完成立法。
魏國金
2023-12-01
彭博:台灣最快12月引進10萬印度勞工 恐激怒中國
台灣農村、醫院與工廠嚴重缺工。(資料照,記者林宜樟攝)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彭博報導,根據知情的高階官員透露,印度正與台灣建立更緊密的經濟關係,預計最快下月讓數萬印度勞工進入台灣,此舉恐觸怒中國。 報導說,官員指稱,多達10萬名印度勞工將受雇於台灣工廠、農場與醫院。雙方最快將於12月簽署相關就業流動性協議(employment mobility)。 台灣高齡化社會意味需要更多的勞工,而印度的經濟成長不足以為每年數百萬進入勞動市場的青年創造充分就業。台灣預計在202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年長人口將佔總人口逾5分之1。 然而,該就業協議恐加劇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緊張,因中國反對任何與台灣的官方交流。中國與台灣僅隔台灣海峽,同時在喜瑪拉雅山區與印度接壤,過去20年中國也是印度最大的進口國。印度與台灣的該協議並不代表將放棄「一個中國政策」,新德里沒有在公開文件中重申該立場,反而積極與台灣建立非官方關係。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巴格奇(Arindam Bagchi)9日指出,印度與台灣的該就業協議,目前已處於最後的協商階段。台灣勞動部則對該協議沒有發表具體評論,僅表示台灣歡迎與能夠提供勞工的國家進行合作。消息來源說,為願意赴台工作的印度勞工提供健康證明的機制,仍在制定中。 台灣失業率已降至2000年以來最低水準,仍需要勞工來維持其規模7900億美元的經濟運作。台灣提供印度勞工與當地人相當的工資與保險政策,這有別於新德里與其他國家達成的協議,讓台灣更具吸引力。目前為止,印度政府已與日本、法國和英國等13個國家簽署相關協議,且正在與荷蘭、希臘、丹麥與瑞士磋商類似協議。
魏國金
2023-11-11
6兆資金自中國出逃「外國人只能認賠」
今年前半年約1.37兆人民幣外資撤離中國。(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彭博報導,大規模資金從中國股債市撤離,正削弱中國在全球投資組合的市場影響力,並加速該國與世界其他地區脫鉤。 彭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估算,截至今年6月底,外資持有的中國股債部位已從2021年12月的最高點減少17%,或1.37兆人民幣(6兆台幣),這還是在中國股市8月出現紀錄性的120億美元(3827億台幣)資金外流之前。 資金的出逃與中國經濟因多年防疫清零措施、房市危機以及與西方持續緊張而下滑不謀而合,美國銀行最新調查顯示,相關疑慮使「避開中國」的主題,成為投資人最堅定的信念之一。自2020年底以來,參與香港股市的外資下降逾3分之1。 法巴資產管理亞洲與全球新興股市主管陳志凱指出,「外國人只能認賠」,他說,投資人對中國的房市與消費支出的低迷感到焦慮,「這些方面的失望導致許多外國投資人重新思考對中國的曝險」。 儘管中國經濟的疲軟一度被認為拖累全球其他地區,特別是新興市場的表現。不過今年顯然並非如此,MSCI中國指數今年以來已下跌7%,可能連續第3年下挫,創逾20年來最長跌勢。更廣泛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則上漲3%,因投資人追逐印度、拉丁美洲等市場的獲利。 隨著中國致力實現供應鏈自主以及美中關係惡化之際,該分歧使其他市場不太容易受到中國跌宕起伏的影響。除了經濟脫鉤之外,另一因素是人工智慧的榮景提振美國、台灣等市場表現,但卻對中國股市助力不大。中國在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已從2021年底的逾30%降至約27%。 與此同時,將中國從新興市場投資組合中剔除的策略增長快速,排除中國的股票基金推出量已創年度新高。MercedCER投資長潘坦卡(Gaurav Pantankar)說,「中國的風險是多重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屋供給過剩、扶養比、法規不確定、地緣政治孤立等;相較之下,其他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卻存在於各方面」。
魏國金
2023-09-17
半年關106家中國分店 家樂福全面退出「北上廣深」
家樂福已全面退出中國一線城市。(彭博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歐洲零售巨頭家樂福今年以來紛紛關閉中國各城市分店,自由亞洲電台報導,繼廣州、上海、深圳之後,北京最後一家家樂福14日也吹熄燈號。根據蘇寧易購公布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1到6月家樂福關閉中國106家分店。 報導說,近期家樂福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的分店陸續宣布結束營業。14日北京最後一家家樂福門市「四元橋」店關閉。一名網友說,「北京最後一家家樂福關店了,曾經有兩億流量的大品牌、曾經以超商連鎖店模式遍布全國」。 家樂福1995年進軍中國市場,是最早將大賣場概念引入中國的外資零售巨頭,曾透過迅速擴張策略,在中國零售市場佔一席之地。 2019年蘇寧易購以人民幣48億元收購家樂福80%股權,財報顯示,2019年至2022年家樂福淨虧損72.68人民幣,今年上半年淨虧損19億人民幣。 報導說,上月25日家樂福廣州新市店突然公告26日結束營業,多名員工表示,此舉十分突然。該店原本租約是2032年才到期。同一天,在上海營業30年的太平洋百貨家樂福徐匯店也熄燈。 家樂福深圳所有分店在今年6月底前結束營業,深圳新洲店6月25日公告26日歇業,許多員工說,他們是在25日晚上才接到通知,這家店營業27年,原本租約2026年到期,因資金鏈斷裂而被迫熄燈。 中國網友朱雪芬受訪說,家樂福經營不善原因許多,但關鍵還是經濟不景氣、民眾購買力下降,她說,「經濟不景氣、沒有購買力,房產對很多人來說都是負資產,沒有工作就沒有就業機會,叫人怎麼去消費,現在整個社會都停頓了」。
魏國金
2023-09-16
中國建商碧桂園跌破1港元 市值縮水1.5兆
碧桂園11日收盤報0.98港元,成為雞蛋水餃股。(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碧桂園股價今重挫5.77%,首度摜破1港元,報0.98港元。碧桂園曾是中國銷售額最大的地產開發商,其股價從1月高點已下跌約70%,為同期恆生指數上表現最糟的個股,這使其市值從2018年500億美元高點(1.6兆台幣)縮水至如今約33億美元(1050億台幣)。 彭博報導,碧桂園淪為香港仙股(penny stock,台灣的雞蛋水餃股)的遭遇,突顯房地產價格持續低迷,是如何重創中國一些最強大的民營建商。碧桂園一度被認為相對不受信貸緊縮影響,如今正成為佔中國生產總值(GDP)25%的房地產產業金融爆雷的代表。 在碧桂園美債持有人表示,尚未收到7日到期的票息支付後,對碧桂園的債務疑慮加劇。如果碧桂園在30天的寬限期內未能付款,將首度違約。 報導說,在10日向香港交易所提交的文件中,今年上半年碧桂園預計淨虧損76億美元(2419億台幣),該文件並未提到票息支付問題。穆迪投資以「流動性與再融資風險加劇」為由,將碧桂園評級下調3個等級至Caa1。自8日以來至少包括匯豐、里昂證券等3家券商調降其評級。
魏國金
2023-08-11
日本泡沫30年 經濟學人:中國經濟恐更慘
房地產低迷是中國經濟疲軟的罪魁禍首。(路透)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經濟學人標題為「中國的經濟復甦步履蹣跚、預後不佳」的文章指出,中國2022年底突然放棄防疫清零政策,讓全球押注中國經濟將快速反彈,結果中國的重啟僅是一聲低鳴,而非轟然巨響。尤有甚者,中國可能重蹈日本1989年底資產價格泡沫破裂的覆轍,而由於當前北京推出的政策壓抑消費,處境恐比日本更不利。 該文說,中國經濟前景黯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美國對先進半導體的出口管制、外國投資人受到驚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大型科技公司的打壓等。然而罪魁禍首是房地產,疫情前房地產是中國經濟成長的關鍵趨力。 相關活動先是因習近平管控負債累累的開發商,後因近期房市萎靡而放緩。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房地產投資較去年同期下降7.2%。危險在於房地產泡沫現在變成長期隱患。 文章指出,長期房產榮景的結束以多種方式傷害中國經濟:營建與房屋銷售所有相關服務遭拖累,憂心資產價值下滑的房屋持有者不太願意支出,因此房市榮景的結束也抑制消費。中國許多企業以房產抵押貸款,私人投資可能也因此降溫。 房市泡沫很少有好結局。美國上次房市泡沫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不過中國當前最有啟發性的對比是1980年代的日本,儘管當時的日本較現在的中國富裕許多。如同中國過去15年的景況,當時日本的經濟成長也是由投資熱潮締造,當中許多湧入房地產。 當1989年底日本的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其成長急遽放緩。債務纏身的家庭與企業窮於償還債務而大幅降低支出,加上勞動力萎縮,使日本的GDP成長落後全球其他富國。決策太慢也是問題,直到1999年日本銀行才將基準利率降至0,政府的刺激導向投資而非消費,日本經濟陷入30年的停滯。 不幸的是,中國恐重蹈日本的錯誤。中國政府的刺激也是偏向投資而非消費。中國人民銀行也降息,但每次幅度僅0.1個百分點。中國的處境或許比日本更不利。儘管中國的「共同富裕」政策引發所得分配更平等,進而提升消費的希望,但中國家庭支出僅佔GDP 38%,遠低於全球平均的55%,且過去6年全無增加。 即使中國希望催生更以消費帶動的經濟成長,但這實非易事。中國政府許多經濟政策仍旨在壓抑消費、促進出口與投資。該文說,可持續性的提高家庭支出,比如透過打造更牢固安全網絡等方式,將費時數年才能實現。房市導致的黯淡前景恐不僅籠罩今年中國的經濟,也將使未來一段長時期陷入陰霾。
魏國金
2023-06-26
中國突襲搜查爆寒蟬效應 美思明智撤離香港職員
美國對國際諮詢公司的打壓已引發寒蟬效應。示意圖。(路透檔案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路透》報導,兩名消息來源透露,在3月遭中國突襲搜查後,美國諮詢公司美思明智(Mintz Group)的香港職員已撤離至新加坡。 報導指出,中國當局對美思明智、管理諮詢公司貝恩,以及中國在地諮詢公司凱盛融英的調查,在外商企業間造成寒蟬效應,隨著中國更嚴格的反間諜法將於7月生效,許多公司不清楚北京的紅線畫在哪兒。 美思明智快速撤離香港職員的行動,顯示中國的打壓已經讓一些在香港營運的企業惶恐不安。消息來源說,鑑於中國警方調查的不確定性,美思明智撤離在港職員,以確保他們的安全。這些人員包括香港辦事處主任以及調查員等6人。他們目前在新加坡工作,在中國當局結束調查前,沒有讓他們回香港的計畫。 知情者說,對美思明智進行的企業盡職調查曾涉及檢視供應鏈恐使用新疆強迫勞動事宜,相關審查直至今年。至少兩名美思明智中國辦事處高級主管告訴《路透》,北京當局近幾月公開警告他們,不要從事這樣的工作。 《路透》記者在上班時間走訪美思明智香港辦事處,發現大門深鎖、燈光沒亮。北京辦事處3月間遭突襲搜查,辦事處主任與4名職員被拘留後,美思明智表示,將關閉在北京的營運。這起突擊行動讓在中國的專業諮詢服務業感到不安,如今這樣的不安也蔓延到香港。
魏國金
2023-05-20
朝聖護國神山 美記者:在台積電看到上帝容顏
劉德音認為,毅力與好奇心是台積電工程師與眾不同的特質。(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美國記者海弗南(Virginia Heffernan)在3次請求下,終於獲許進入台積電參觀並採訪。她在「我在一家半導體廠看到上帝容顏」的長篇報導中說,這是一趟對「護國神山」的朝聖之旅,這座山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其神殿有個不起眼的名字:台灣半導體公司,董事長劉德音說,毅力與好奇心讓台積電的科學家與眾不同。 這篇投書《連線》雜誌(Wired)的報導說,2020年台積電進入全球10大最有價值企業排行榜中,如今其市值超越臉書母公司Meta與石油巨擘艾克森美孚(Exxon)。台積電也是全球最大邏輯晶片製造商,並生產92%全球最先進晶片,該等級晶片用於核武、飛機、潛艇與極音速飛彈,更重要的是,台積電生產全球3分之1矽晶片,尤其是用於iPhone與Mac的晶片。每6個月,台積電13座廠中的1座,亦即台南18廠就為蘋果生產100京(quintillion,10的18次方)個電晶體。 報導指出,這家幾近壟斷全球最佳晶片與服務的公司成為台灣「矽盾」,而這也許是20世紀現實政治最堅固的人造物,強奪台積電形同宰殺全球會下金蛋的鵝。 如果台積電晶片從世界消失,每個新iPad、iPhone與Mac將立刻成為磚塊,台積電對人類的無形而又不可或缺性,如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2014年在史丹佛大學演講時說的:「基本上,有空氣——,以及台積電」。 該文說,台積電工程師起薪每月5400美元(16.45萬元台幣),以台灣標準來看,薪資不錯。董事長劉德音說,讓台積電科學家與眾不同的是好奇心與毅力,令人驚訝的是,宗教也很普遍,劉說,「每位科學家必須相信上帝」。他說,「我們做的是原子建構,我告訴我的工程師,像一個原子大小的人進行思考」。他引用聖經箴言的一段經文:「隱藏事情是上帝的榮耀,查明事情則是人的榮耀」。 文章說,對一家公司而言,實質維持龐大經濟部門,同時也維繫全球民主聯盟,似乎是英雄事業,然而,這可能不是台積電最令人驚嘆的成就。去年春天,英國經濟歷史學家圖茲(Adam Tooze)在Vox節目《以斯拉.克萊恩秀》(The Ezra Klein Show)中駁斥晶圓廠只是強大商業與地緣政治力量的觀點。 他告訴主持人克萊恩說,「你想想圍繞台灣的衝突;全球半導體產業不只是供應鏈的問題,它也是人類最偉大的技術與科學成就之一,我們以奈米級程度做出這些東西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是我們面對上帝的容顏」。作者說,她向劉德音轉述圖茲的話語,他默然同意,不過修飾該觀點說,「上帝意謂自然,我們在台積電描述自然的容顏」。
魏國金
2023-03-25
人類自由指數 台灣亞洲稱冠、全球榜海放中國
台灣在全球165國中,以8.44分(滿分10分)排名第14、亞洲第1,海放全球排名152的中國得分僅5.22。
魏國金
2023-02-01
兩岸投資急降 近10年雙邊投資暴跌逾60%
過去10年,台海兩岸的雙邊投資已大幅下降。(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南華早報報導,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灣,使台海緊張暴衝,雖然台灣與中國的貿易對雙方仍至關重要,兩岸經濟關係卻已不若往昔強健。就投資而言,自2010年代初期最高峰以來,呈現波動趨勢,近年下滑尤其顯著,2021年台灣對中國的投資自2010年以來已銳減約60%,而中國對台灣投資自2013年頂峰也暴跌66.73%。 報導說,2021年台灣對中國的投資達58.6億美元(1756億台幣),但中國對台灣的投資僅1.16億餘元(34.75億台幣)。就投資額而言,中國對台灣最大投資產業為電子元件製造業,包括晶片生產,以及批發與零售交易、銀行業。而台灣在中國的重點投資產業也非常類似: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批發與零售交易、金融與保險業。 有別於投資,兩岸之間的貿易則在波動中呈現走高趨勢。就出口額而言,2021年中國佔台灣整體出口28.21%,過去5年,台灣出口至中國的主要產品為工具機、機械、塑料、橡膠與化學品。 去年,晶片佔台灣出口至中國產品中的62%,價值達1550億美元(4.65兆台幣),台灣對中國晶片相關的貿易順差則達1338.4億美元(4兆台幣)。今年前半年,中國進口台灣晶片達790億美元(2.37兆台幣)。 相較之下,熱帶與柑橘類水果,以及生鮮與冷凍魚類僅佔台灣2020年出口中國總額的0.2%,亦即中國開始對相關產品進行貿易制裁之前。 中國是台灣最大進口國,去年台灣進口總額中,21.62%來自中國,其中晶片佔最大宗,價值超過200億美元(5992億台幣),佔整體進口中國產品的28.58%,從2017年至2021年,台灣自中國的進口總額增加64.82%。 報導說,兩岸投資與貿易程度主要與台灣的執政黨有關。在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執政期間,與中國簽署23項協議,其中21項,包括投資、勞工、金融與航運仍有效,兩個經濟體之間的雙邊投資也在這段期間創新高。而根據中國商務部,自民進黨2016年執政以來,「制度性協商機制」停擺。再者,過去兩年中國的制裁舉措也抑制兩岸的貿易。
魏國金
2022-08-07
恆大前半年銷售暴跌97% 百大建商7月跌近40%
中國房市十分低迷,7月前100大建商房屋銷售暴跌近40%。(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在停貸潮於中國遍地開花之際,中國房地產數據供應商克而瑞(CRIC)公佈數據顯示,中國100大開發商7月房屋銷售較去年同期暴跌39.7%至5231.4億人民幣(2.33兆台幣)。以月度而言,7月銷售從6月下滑28.6%,5月、6月兩月因上海與其他城市防疫解封而上揚的銷售活動戛然而止。 再者,陷入困境的中國恆大集團7月29日指出,今年前半年其公寓合約銷售較去年同期暴跌97%,當日深夜該集團公告說,原訂7月底提出的債務重組計畫因與債權人協商不順利而延後提出。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7月房屋銷售向來低迷,因為開發商急於在6月預售,以達前半年銷售目標。然而分析師認為,此次拖累銷售活動的主因是停貸潮及其對潛在購屋者的信心衝擊。 據統計,始於6月底江西景德鎮恆大建案的停繳預售屋房貸行動,至9月29日已引發中國各地約320個建案、數以百計購房者跟進仿效。他們說,隨著營建停擺、房屋交付遙遙無期,威脅停繳房貸是讓他們的心聲得以被聽見的唯一方式。經濟放緩衝擊就業與所得更增添繳房貸的壓力,一些購房者說,他們越來越不願為無法確定是否到手的房子繼續繳房貸。 克而瑞每週追蹤的數據顯示,受停貸潮衝擊最大的30座城市中,在7月10日結束的該週,新屋銷售下滑12%,一週後,至7月17日結束的該週,新屋銷售暴跌41%。 中國最高決策機關中國政治局近期明確表示,地方政府最終要為其房地產問題負起解決之責。追蹤和分析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同策研究院(Tongce Research Institute)總監宋紅衛指出,「如果開發商的流動性緊縮無法緩解,該部門就難以穩定」。
魏國金
2022-08-01
«
1
2
3
4
5
6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遍地開花 醫界也推動罷免傅崐萁們
林惠琴
藍白大砍預算風暴襲來 卓揆轟:毀滅中華民國第一步
陳鈺馥
33民團籲藍白:停止刪凍台灣文化自主發展、強化民主韌性重要預算
李宣萱
川普就職 重返白宮開啟第二任期 誓言帶領美國走向團結 改變國家
陳成良
卓揆批親痛仇快 置國安、民生不顧
陳鈺馥
止戰之道必須不畏戰
王美琇
財劃法三讀 北市統籌稅款增416億最多 南高增幅敬陪末座
鄭琪芳
中國搞頑固台獨名單 美國何妨宣布「台灣的中國代理人」名單
林保華
上任13天 韓悳洙被彈劾 換副總理代總統
孫宇青
燦爛的星辰—淺井惠倫
李筱峰
戒嚴禍害 黨國遺毒
李敏勇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