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彭瑞金)
彭瑞金相關文章
不斷翻新自己的文學家李喬
李喬自稱「五陰階自耕農」。圖/彭瑞金提供 「陰」字在字典裡,有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柔性的、幽暗的、女性的等意思,李喬1934年出生於苗栗大湖番仔林,父親李木芳是總督府《警察沿革志》上有名字的苗栗大湖農組事件的領導人;是日治時期多次進出「牢獄」的異議份子。「番仔林」顧名思義是偏鄉的偏鄉,與原住民搶食,肯定是艱困生活的所在。李喬從身世到家世都隱喻有「太陽照不到的地方」之意。 自稱「五陰階自耕農」 李喬自稱「五陰階自耕農」,是指他出生於客家族群,客家在台灣是弱勢族群,此一「陰」也。他畢業於新竹師範學校普通科,等於高中學歷,擔任小學教師,再經由檢定考試,由國小、初中而以高職教師結束職業生涯,在「博士滿街是的時代,他屬於學歷、職業上的弱勢,此二「陰」也。他父母這一代住在窮鄉偏壤,是無產的佃戶,他少年時代是戰爭時期,他終身教職,與發財絕緣,在財務上屬於經濟弱勢的窮人,此三「陰」也。 社會上他主張改革,政治上他屬於「反動者的旁支」;不是「主流」,是社會、政治「權力者」之外的弱勢,此四「陰」也。在文學上,他說自己是Feminism,站在弱勢者立場發言,屬於陰性書寫,此「五」陰也。李喬既是天生的弱勢,也是後天的弱勢,但先天的弱勢是被選擇的,而後天的弱勢,則是自己的選擇。李喬身在弱勢,也選擇和弱勢站在同一陣線。 李喬不曾擁有田地,何來「自耕農」之稱?其實李喬耕的是心田,耕種的文學、文化的園地。「五陰階自耕農」是從絕對的弱勢出發,卻可以自主地耕耘自己的文學園地來。李喬所以如此自稱,想必是回顧自己一生的文學路,可以從一片蒼茫中耕種出來滿山滿野的莊稼,有不易的心酸,也有滿滿的得意,很多都是自己的始料不及。 李喬成長的番仔林世界和他童年、少年成長的年代,是充滿貧窮、飢餓、疾病,甚至是死亡陷阱的時代和環境,一不留神即可能讓生命灰飛煙滅。李喬和他的父母、兄妹能從那樣的困局險境活下來,已是天幸,還能夠將這樣的生命劫難化為文學的母源,當然是意外的意外。 化悲苦為生命前進的能量 四十年前,我寫的第一篇李喬的評論是〈悲苦大地泉甘土香〉,認為李喬是從番仔林出發,他從自己、家人以及番仔林人如何走過生命劫難的「故事」中去思考的價值和意義,去探索生命的本質。放眼他生存周邊的番仔林人,能夠和他一樣經由讀書、考試,走出番仔林去任公職、教師的,恐怕是鳳毛麟角,多數的番仔林人,恐怕一生都難逃那命運的鎖鏈。 李喬從25、6歲開始寫作,差不多20年的時間都以各種不同形式的短篇小說創作為主。這些作品,包括少數的長篇小說《痛苦的符號》,反覆探索的,就是像似無解的生命議題。李喬身邊的番仔林人是他探索生命的樣本,他從他們身上發現,生命的痛苦是無可逃避的,只有吃下、吞下這些「痛苦」,才能轉化為生命前進的能量。所以他說,生命就是痛苦的符號,而且,人——特別是不幸、痛苦的人得從這樣的立基上去救贖,發揚生命的能量,自贖也贖人。 番仔林是李喬的文學原鄉,番仔林人則是他看到的生命原型,兩者共同造就了李喬早期的文學。2000年,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李喬短篇小說全集》,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1980年以前完成的作品,代表他在錘鍊「生命」時期的作品。 創作《寒夜》三部曲 1970年代後期起,李喬投入《寒夜》三部曲的創作。那是他將錘鍊過的文學「生命」和台灣人的命運、歷史、大地結合奏響的文學樂章。從客家族群的開墾史寫到台灣人的命運。 從《寒夜三部曲》開始,李喬的小說開始探索台灣人的命運,《寒夜》的男主角「劉阿漢」是孤兒、是羅漢腳,「葉燈妹」是棄嬰、是花屯女,他們的結合、組成家庭,繁衍後代,有著強烈的「台灣人」族群認同的暗示性、啟發性。他們是完全沒有父母、親人依靠的純正孤兒,他們所以能建立自己的家庭,完全靠「自力」、「自立」,但他們活得一點都不哀怨。 阿漢在成家之前,當隘勇,燈妹在彭家當花屯女,他們因番仔林人開墾的需要湊成夫妻,也因為番仔林的開墾計畫失敗,他們被棄置在番仔林,成為貧無立錐的「孤家」。但阿漢卻追隨岳父彭阿強的足跡成為1920年代農民運動的要角,領導苗栗大湖的農民組合,成為農民領袖,也為農民運動犧牲生命,燈妹無力阻止丈夫出去打天下,卻獨力將家撐起來,以勞力、以向地主租地耕種,養活一群子女。她不但「被迫」成為阿漢及兒子明鼎參與、投身農民運動的後盾,更成為整個家庭的支柱。 戰爭時期物資缺乏,年輕被徵召參戰,阿漢已經屢遭日人拘禁、拷打而去世,貧鄉困壤的番仔林宛如人間煉獄,已經進階為阿漢婆的燈妹,她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智慧,有如身處煉獄中人的一盞明燈,已是番仔林人最大的精神依靠。劉阿漢、葉燈妹的生命故事,讓那些動不動就要找尋「父祖」才活得下去的人汗顏,也讓那些只望天空不看土地的人活得羞愧。 停止望鄉的高山鱒 李喬以「高山鱒」暗示台灣漢裔移民的鱒魚思考,總認為年年歲洄游父祖之鄉是常道、常理,卻不思考孕育自己生命的這裡的山川大地,既遭「陸封」——地殼變動,為何不學學台灣的高山鱒魚,就在台灣高山河流裡繁衍子孫後代,幾代人過去了,難道不能停止那望鄉的想望? 李喬是小說家,但他強烈的文化論述卻絕不亞於他對小說創作的熱忱。《寒夜》裡的「論述」,讓他從個我生命意義的錘鍊提昇到國族認同的境地。寫完《寒夜三部曲》,他寫《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寫《藍彩霞的春天》,同時也在寫《台灣人的醜陋面》。顯然他對「認同」的表達意猶未竟。 《晴天無恨》試圖從文化概念上把受到醬缸文化綑綁的台灣人傳統思維解放出來,揭開法統、道統說的虛妄。一般人大都不解李喬講台灣何以扯及《白蛇傳》,除了《白蛇傳》家喻戶曉之外,《白蛇傳》也是不思、不考,因循苟且閱讀的最佳範例。「自是」的「法統」、「道統」,總是把別人打成「妖」、「魔」、「怪」、「邪」,這和是台灣人為「番」的文化,豈能看得見真妖、真魔?又怎能看清自己? 《藍彩霞的──春天》──台灣的妓女文化 也許李喬認為《晴天無恨》的論述曲高和寡,於是就更進一步用台灣的妓女文化來論述,而寫了《藍彩霞的春天》。這個故事是說,透過「組織」,「組織犯罪」,逼良為娼,然後鄙夷、賤視、奴役、詆毀「娼民」。和《白蛇新傳》比起來,只是白話版和文言文版的差異,罪魁禍首都是後面的「道」與「法」。他同時在指陳的「台灣人的醜陋面」,其實也是指引台灣人走出這種文化醬缸陰謀的一條光明道路。 創作者跳出來「論述」,對創作者是一種折損,若不是有感於社會的冥頑,作者肯定不會出此下策。李喬更完整的文化論述,還有《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春暉)及《李喬文學文化論集》(一)、(二)(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繼《寒夜》以後,他投注最深的作品是《埋冤 一九四七 埋冤》,是一部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李喬自認為小說一旦涉入歷史便難以拔足奔跑,他前後大約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才完成這部鉅作,大概就是因為歷史的糾結吧!書題的第一句「埋冤」,埋是形容詞,指被掩埋的歷史冤屈。 在二二八仍然被視為嚴重禁忌的時代,李喬下了極大的功夫去查證這段史實,也對二二八事件相關的人地事物做了鉅細靡遺的訪查,結果他雖然再度陷入歷史糾結,他仍然寫下了這部震撼人心的鉅著。上半部可說是他的忠實紀錄,甚至還有註釋,註釋這段相關人事的背景,或受訪者的受訪時、地,雖然明知這樣的「作法」能導致非議,他仍然說,他不敢不把這些史料以最忠實的手法把它呈現出來,雖這樣會大大擠壓了小說創作虛構的空間。我相信寫作《埋冤》對李喬本人、對眾多的讀者,都是可能撕肝裂膽的震撼教育。 撕肝裂膽的震撼教育 《埋冤》的下半部是虛構,但也有可以對號入座的真實人物。這裡的「埋」字就是動詞了,意謂者台灣人經過近50年(此書初版於1995年)的沉冤未雪之後,應該「自力」從歷史的冤誤中走出來,書中人物林志天、葉貞子,分別代表走出二二八的兩種類型,到底誰真正走了出來,以什麼走出來,就留待讀者自己去查考了。 2016年9月,中正大學舉辦了李喬文學學術研討會,副題是研討李喬70歲以後的文學作品,是年李喬83歲。70歲以後的李喬寫有劇本《情歸大地》、論述《我的心靈簡史》、小說《咒之環》、《V與身體》、《散靈堂傳奇》(合稱幽情三部曲)、《情世界回到未來》、《亞洲物語》、《重逢——夢裡的人》,散文《草木恩情》等不下二百萬字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產量驚人,速度驚人,尤其驚人的是,到了80歲,仍不改其一生寫作不斷翻新自己的特質。 李喬父子(李舒中)。 李喬與大女兒(李舒琴)及二女兒(李舒亭)。 高齡文學獎《V與身體》 他的《V與身體》以80歲高齡壓倒眾生獲得臺灣文學金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憑的就是他創新又前衛的技巧,70歲的作家還在火線上創作的並不罕見,過了70歲仍不斷翻新自己才是稀奇。 70歲的李喬,不僅在小說創作和文學文化論述的場域持續奔馳,更跨足傳播、社會、政治運動,主持電視節目,改編或創作劇本,其實,70歲以後的李喬最明顯的「變化」是,他從思考的文學文化人變成行動的文化人。從較早的參加「建國黨」到成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地方後援會會長,出任國策顧問⋯⋯,李喬已經把自己改造成文學行動人。 他在進入21世紀前後——其時尚未達70歲的改變,未必是自覺的,只是照著他文學人的理念行,自自由由地走出去,一步一步深入各種漩渦裡面去。他不承認自己是對政治有野心的人。也正因為他真的沒有政治的慾望,雖然進入「漩渦」卻能保持清醒,走得出來。我認為,他的《重逢——夢裡的人》,是他沈迷文學又走出文學的見證,而「幽情三部曲」則是他掉進政治、社會運動漩渦之後的「覺書」。 文學行動人的《幽情三部曲》 我從「幽情三部曲」看到,按著《咒之環》、《V與身體》、《散靈堂傳奇》的發表順序,李喬對當代社運、政治人物的失望、嫌惡⋯⋯逐「部」降溫,激動、憤怒、絕望過後,我覺得《散靈堂傳奇》代表李喬對台灣社會仍然有其不能截斷的終極懸念,原因正在這裡。《咒之環》不是李喬下的詛咒,而是看到台灣人從分類械鬥遺傳下如環的命運詛咒,不斷地複製在台灣的政治上,難免令人絕望。《V與身體》則借喻台灣戰後菁英的自我毀壞。在大地招魂——《散靈堂傳奇》或許可以讓台灣人看到一線生機、希望。 在大地招魂——《散靈堂傳奇》或許可以讓台灣人看到一線生機、希望。 無疑地,70歲以後的李喬,是他進入當世紅塵之後的省思,也是李喬文學邁向終極之路。年輕時候的李喬,極端看重「生命」,他在苦苦尋思生命脫苦求甘之通,但當他以更寬大的眾生視野去看生命時,他認為眾生不得救,個人亦不能得救,他把「台灣」何去何從的十字架綁在自己的文學裡,最終則是脫下皮鞋、捲起褲管走向社會改革的行列,將文學的理念化為行動。 李喬也不是把文學當工具論的作家,但他每一階段的文學,都和他每一階段的生命省思,連結在一起,也可說他是透過創作去尋思、釐清他各個生命階段的課題。但70歲以後的李喬,文學表現方式比較不一樣,他已經脫離生命的漩渦或風暴,自然有沉澱之後的清明。或許他已經完全了然生命的意志固然靠鍛鍊去改變,族群、家國何去何從又豈是依得了個人意向?因此,他在近作《亞洲物語》中,不再只是台灣觀點,也許放眼亞洲、放眼世界,更能看清楚一切。誠如他在《亞洲物語》的「前言」中所言:「台灣所在的亞洲,亞洲裡的台灣,台灣的東鄰西舍;波濤洶湧的亞洲海域,風沙煙霾⋯⋯很絕望,但我不能絕情⋯⋯於是一縷非來自感情意志的動力萌生;要寫一部涵蓋亞洲,一種期待或憑弔⋯⋯」一種五陰階作家捨不下的懸念。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7年/第17期(3月號)
彭瑞金
2017-03-10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川習會將登場 魯比歐:美不會放棄支持台灣
黃靖媗
亞塞拜然拒發簽證 國際法官協會聲援台灣
楊國文
國民黨重回馬英九手中
林保華
始政日或光復節及歷史魅惑
李敏勇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扭扭捏捏的華獨 被逼選出鄭麗文
林保華
批用共產黨收拾民進黨太可怕!趙少康遭藍、紅軍出征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