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蘇俊瑜)
蘇俊瑜相關文章
土皇帝的復辟戰:反罷3Q的社會意涵
距離台中第二選區立委陳柏惟的罷免戰僅剩兩週,基進黨與國民黨地方的攻防也進入白熱化,全台無關注視著這場深具「民主指標性」的投票。之所以會說罷免陳柏惟具有其在民主社會中的指導意義,不只因為它反映群眾在統獨光譜上的政治表態,更象徵「公民社會」與「黑金政治」的相互角力。 眾所皆知,台中顏家是黑道背景出身,在海線已盤踞多年。顏家為首的顏清標在任公職期間先後犯下槍砲、教唆頂替、喝花酒報公帳與貪汙等罪,在二○一二年遭判褫奪公權入獄。而為了不讓家族政治勢力中斷,顏寬恒二○一三年代父出征立委補選。即便民進黨派出深耕地方多年的陳世凱與之抗衡,最後仍以千餘票的些微差距落敗,此後便開啟顏家掌握地方民代近廿五年的歷史。如此荒誕不經、將代議士視為世襲之物的人選卻能反覆勝選。所反映的:不只是台灣地方選舉在派系綁樁與黑金介入下所交織而成的頑劣亂象,更是「恩庇—侍從」主僕架式的再現。 正因如此,當赤手空拳的陳柏惟以黑馬之姿扳倒顏家時,被台灣社會視為是草根階級成功挑戰黑金權貴的重要里程碑,代表著公民社會依然有機會能一改被派系綁樁的政治生態,粉碎黑金權貴的掌控,而非成為橡皮圖章任人宰制。 然而,這場象徵著台灣民主史進步的案例,卻在兩年後旋即受到地方勢力的反撲。顏家不只是傾盡家族資源在地方動員,更聯合國民黨系統在陸、空兩面夾擊陳柏惟,鋪天蓋地的抹黑與造謠,都只為了「奪回」這席被顏氏家族所壟斷已久的席次,形同「土皇帝復辟」。 筆者認為,無論基於何種角度與立場,我們都必須要守住陳柏惟,避免顏家再度復辟。不只是為了要杜絕黑金政治的再次介入,從而讓台灣的政治生態重獲新生,更是在向台灣的公民社會宣告:政治不再是世襲產物,只要任何懷揣著熱情、理想與行動力的市民,都有權能夠瓦解那些早已腐敗不堪的政治寄生蟲,而不必擔心受到任何報復,從而真正邁向理想國的彼岸。 (作者是台大國發所碩士生、高雄市青諮會委員)
蘇俊瑜
2021-10-13
深藍拿顏家獻祭?
高雄市議員黃捷的罷免案甫結束,罷免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的選戰旋即開打。筆者認為,這場罷免行動不僅僅只是台中第二選區的罷免之戰,背後更可能牽動了國民黨內部深藍系統與地方派系間的矛盾與衝突。 高雄市長黃捷罷免案未過關,黃捷於晚間出面發表談話,她數度哽咽感謝鳳山鄉親。(記者李惠洲攝) 選戰就如同打仗,所需要花費時間、金錢與精力可觀,選後普遍需要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上一場選戰熄火不久,一旦「刪Q」罷免案成立,逼迫顏家提早面對未來的立委選戰,顏家必須考量自身資源配置,萬一「刪Q」以失敗收場,勢必大不利於顏家二○二四再戰;即使勉強通過,一年後旋即要與綠營再度對決,消耗相當可觀。因此如果說罷免案對於顏家來說「很難賺」,大概相去不遠! 那麼,倘若顏家不是這場罷免戰真正的得利者,那麼是誰?答案是國民黨內部的深藍。綜觀「刪Q」叫戰至今,背後主導者如羅智強、趙少康等,都是國民黨內部的超級深藍外省掛,與地方派系格格不入;若這股深藍勢力透過明幫暗助來主導罷免案節奏,從中攫取可觀的政治能量,有助於重返國民黨權力核心,班師回朝。 因此,這場罷免戰看似親中深藍與台灣基進間的對決,卻也可能是深藍系統試圖要將黨內地方派系拖下水,來完成他們重新掌握黨權的獻祭儀式。 台中第二選區這場罷免,絕非如黃捷一案那麼單純,其所牽涉國民黨內各利益間的糾結,牽一髮而動全身。若深藍因此掌權,從而對顏家、甚至整個台灣的地方派系,再度祭起「恩庇—侍從」的主僕架式,是福是禍還得拿捏拿捏! (作者就讀中山大學社會系,高雄市民)
蘇俊瑜
2021-02-20
談罷捷團體之羞辱女性
高雄市議員黃捷的罷免戰邁入最後一週,各團體無不傾力爭取市民認同。然而,一月三十一日罷捷車隊於鳳山宣講時,車上竟出現以「婊子」辱罵黃捷的布條及看板,遊行中更不斷放送「羞辱女性」的言論,這顯然已經逸脫於不同立場間對於議題與意識形態的對抗,而是墮落至一種純粹基於謾罵的仇恨性言論,儼然為民主國家之恥。筆者認為,罷捷團體此一行為不只象徵了世代間對於性別角色的想像衝突,更是反映國民黨近年來節節敗退之因。 全國公務人員協會前理事長李來希(見圖)在臉書PO文表示:「談婊論婊只是剛剛好而已!」(資料照) 在台灣的政治文化中,對於女性政治人物的性羞辱或歧視,早已不是第一天出現。從過去賴品妤因為在社群發佈泳裝照而遭指控賣淫,到今日黃捷無故被以「婊子」攻擊,都在在反映了傳統社會中對於男女性的社會期待與新時代下的性平觀念間的角力:「當女性成為權力的掌握者,而與傳統的性別角色對調後,特定男性則會下意識的反抗這種變革」。 易言之,當傳統社會下「男主外、女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遭受衝擊時,原先處於父權結構中的既得利益者,因為害怕原先的「好處」就此拱手讓人,自然會表現出抗拒行為,卻忽略了這一切是奠基於對女性的長期壓迫。 除此之外,該荒謬言論也反映了國民黨動員的罷免組織內部缺乏對於罷免黃捷的核心理由,以至於從連署、競選公報到辯論會之間偷換了諸多概念,甚至必須以人身攻擊的方式來發起「仇恨動員」。 但國民黨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連串的脫序行為,正是他們近年來不斷流失選票的主因。該言論之所以迅速在網路上引起發酵,除了是民眾對於國民黨基於私心而發起報復性罷免的厭倦,更是因為這番操作逾越社會倫理的基本底線。以更簡單直白的話來說就是:「噁心」兩字。 遺憾的是,如果國民黨不斷的高聲疾呼改革,但所展現出來的,卻是此等下三濫的言論,那麼筆者只能將國民黨成天在批判的「這樣我怎麼教育我們的孩子?」這句話,原封不動的還給罷捷團體。因為你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為我們的下一代做最壞的示範,如果連基本的尊重都學不會,我想「閉嘴」就是貴團體所能做的唯一一件正確之事。 (作者為中山大學社會系學生,高雄市民)
蘇俊瑜
2021-02-04
交通問題就是南北問題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再度失言,表示「在南部搭乘公車的人是厭桃(台語發音,指傻瓜),還不知道公車何時會來!」先不論柯市長連最基本的資料查證都沒做到,因為事實上公車app在南部早已行之多年,但這番帶有「天龍」視角的言論,卻也點出了一個歷久彌新的議題—南北差距。 柯文哲又失言了,日前批評南部民眾搭公車是「厭桃」、也沒App可用,惹惱台南市長,高雄市府澄清,屏東縣長也直呼南北資源不均。(圖擷取自《抓到了!這梗很綠》臉書粉專) 從國內經濟發展的脈絡來看,自一九八○年代以降,台灣確定以貿易為主的經濟發展路線後,政府開始強力輔導高科技產業的轉型,並以台北、桃園與新竹作為產業中心,此時政府便開始將大量的經費、人力與租稅優惠投注在北部區域;加上台灣長期以來藍綠在南北政治版圖的分割,形成了一種以台北政治中心為主的發展模式,造成資源分配的不平衡。早期的統籌經費高雄與台北便相差數百億元,導致南部有許多城市淪落為無法轉型的工業之都,徒留污染卻難以得到合理的資源分配。 而我也理解,高雄的公車問題並非是第一天被詬病。但筆者必須提醒柯市長,高雄的公車問題不能也不該被單獨檢視,而是必須被放置在整個南北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因素下討論。 早在一九八九年,高雄規劃建造四條捷運線時,就被中央以沒有必要為由砍到剩兩條線,甚至近年來要規劃黃線時又被國民黨立委給凍結預算,導致高雄在經費不足的狀況下,勉強只蓋了兩條捷運線,並加蓋輕軌去完善整個交通路網,而公車作為串聯各個節點的工具,在經費不足的狀況下自然無法如台北一樣密集完整。 所以我們不禁得問,台北之所以有如此便利的交通,是因為行政中心坐擁大量資源,能夠架設密集的大眾運輸系統,而對於其他經費仍捉襟見肘的城市而言,發展初期以虧損的方式來支撐大眾運輸系統是必然的過程,但如果卻因此被一味地指責交通系統的疲軟無力,不僅不公平,更凸顯了「台北中心」思維的傲慢。 南北發展的不平衡,身為首都市長的柯文哲不僅不該置身事外,更應該收起天龍式的傲慢,學會謙卑地理解台北的資源豐厚並非理所當然。 (作者為中山大學社會系學生,高雄市民)
蘇俊瑜
2020-08-30
市民對話 落實市政監督
高雄市長韓國瑜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罷免的直轄市市長,高雄市民以高達九十三萬的同意票數,給韓國瑜近兩年的施政表現打上了不及格的成績。同時,高雄市民也透過集體的意志為這座城市寫下了輝煌而光榮的一頁,但與此同時,市民仍沉浸在光復高雄的歡騰時,我卻不免對接下來的補選有些隱憂。 高雄市長罷免案同意票超過門檻,韓國瑜確定被罷免。(記者李惠洲攝) 的確,罷韓成功是我國民主史上的一大進展,畢竟在過去尚未修法時,罷免案總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而本次高雄市民也確實透過行動去證明了政治人物不該選上後就恣意妄為、信口開河,而是必須時刻謙卑,並留意市民社會的脈動。 但在狂歡過後,我們仍必須面對一件事:「我們依然是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市民」,修補世代間的裂痕迫在眉睫。許崑源議長逝世的消息讓我們感到遺憾,撇除流言蜚語的臆測,這也點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年輕族群與中老年族群間在意識形態、價值觀與政治判斷的鴻溝仍是巨大的。無論在市長抑或是罷免選舉中,對於社群造成的分裂都是顯著的;也正是因為許多人無法脫離自身的同溫層,因此在開票後看見許多人崩潰痛哭。 究其根本,其實就是我們每次的選舉操作方式仍然停留在「製造對立」的層次,彷彿沒有支持特定候選人就是「反民主」、「支持獨裁」或是「不愛國/城市」。我能理解使用簡易的口號是最能讓人產生印象的方式,但在口號的呼喊背後,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我們對於民主價值的想像是否只停留在投票層次」?當選舉的激情退去後,對不同政黨候選人實質的政策內涵,我們又曾幾何時有所討論?又怎能對於政見做出扎實的檢驗? 筆者所擔心的,正是政黨將選舉化約成「意識形態」與「道德口號」的對立,若是不能針對市民的民主質量做出進一步的培力,去強化在判斷候選人質量間的差異能力,市民們終究在幾年後會再次落入「換人做看看」或是「藍綠一樣爛」之流的二元對立邏輯,而無法真正對於候選人有更強的監督與批判,催生了下一個「韓國瑜」。 而我想,在下次選舉到來之前,我們所要學習的,不只是與不同意見對話的勇氣,更要深化對於公共領域的視野,而這將是我們這一代高雄市民的未竟之業。 (作者就讀中山大學社會系,高雄市民)
蘇俊瑜
2020-06-14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國民黨的「光復」與 共產黨的「解放」
李筱峰
川習會將登場 魯比歐:美不會放棄支持台灣
黃靖媗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徐榛蔚縣府太脫線!記者忍不住電爆官員影片掀熱議 網直呼解氣!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