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根雨屋)
根雨屋相關文章
【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公平考公職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可說是絕對平等,只要符合應考條件,不會因出身背景而有所差異;不過曾經有段期間,公務人員考試是保障外省人的,只要你的父親來自中國的偏遠省份,就能贏在起跑點。 來源:蘋果日報 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在唐代的安史之亂、黃巢之亂後,逐漸南移;以致宋代的科舉,南方人總能占盡優勢。為了保障北方人,司馬光提出逐路取人法,保障每路(類似後世的省)能率取定額的進士。明代則實施南、北、中卷,抑制南方人獨攬所有的進士名額,保障北方與邊區;清代進一步依省份調整率取比例。 在這樣的傳統下,「憲法」明文規定,公務人員之選拔應按省區分別規定名額。而這種適用於整個大中國的特殊制度,隨著中華民國政府移入台灣後,就產生格格不入的問題。 考試院在1948年依當年度的內政部戶口統計,制定全國各省區的錄取定額比例標準。並於1950年舉辦遷台後的首次全國性公務員考試時,採用此標準。在定額標準中,全國合計548人,台灣僅占8人;意即在台灣舉辦的公務員考試,台灣人卻占不到錄取名額的2%。以1950年的高考結果而言,台灣省僅錄取7人,其他省籍者的錄取者就多達了179人。 1948年各省區錄取定額比例標準。考試院依內政部1948年全國戶口統計所定之定額比例標準,台灣僅有8人,不到全國的2%。圖片截自張麗雪(2011),〈公務人員高普考試按省區定額錄取制度沿革〉,《考選論壇季刊》,1卷2期。 雖然台灣省的錄取定額會依人口成長而增加,但其他各省區的定額並未減少,以致在1989年的定額標準,台灣提高到22人,也僅占「全國」600人中的3.67%。 然而實際上,台灣省籍的報考人數最多,部分偏遠省區的來台人數也不多;因此錄取總人數在1962年之後,可依需求加倍錄取;而無法達到錄取標準的省區,則可降低標準,擇優率取1人;若是降低10分仍無人可錄取,只好任其缺額。台籍考生的率取比例因而大幅攀升,穩定站上70%;以1978年為例,在錄取人數增至41倍後,台灣省共錄取660人;其他省區在最多降10分後,僅能錄取172人。 即使在實施加倍錄取後,已大幅提高台灣籍考生的錄取比例。但按省區定額錄取制度的存在,本身就違反平等原則;且降低標準也確實讓少數來自偏遠省區的考生獲得優惠。台灣社會在1980年代起,開始公開議論此制度的合理性,立法院在審查1988年度考試院預算時,就決議要考選部全盤檢討該制度。 1989年全國性公務員考試各省區錄取定額比例標準表。在凍結其他省區的錄取定額下,僅台灣的錄取定額依實際人口成長而增加,從最早的8人增至22人,但仍只占「全國」600人中的3.67%。不過實際的錄取比例,在1962年實施加倍錄取後,台灣籍多能達70%;受惠於此制度的外省人,在1980年代中末期,每年僅剩10餘人。圖片截自張麗雪(2011),〈公務人員高普考試按省區定額錄取制度沿革〉,《考選論壇季刊》,1卷2期。 考選部因此在1988年5月提案凍結按省區定額錄取制度、擇優錄取制。但遭到考試委員全面反對,理由包括違憲,以及保障偏遠省份國民擔任公職仍具政治上的號召力。 考試院在爭論整整兩年後,終於在1990年5月決議,暫時凍結按省區定額錄取制度、擇優錄取制;避免政府因這個每年只剩十餘人受惠的制度,遭致國人批判。 1991年底選出全面改選的第二屆國大後,於1992年5月進行第二次修憲,除了將省、市長改制為民選外,也停止適用「憲法」本文對於按省區分別規定名額之條文。正式讓這個指標性的不平等制度走入歷史。
根雨屋
2019-02-25
【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公平升官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現在的公務員想從薦任官晉升為簡任官,都要通過簡任訓,並擊敗眾多競爭者,才能順利佔缺升等。不過曾經有段期間,政府會針對特殊條件者舉辦甲等特考,讓應考人直接具備簡任官資格,阻斷公平升官的機會。 不滿被拿來與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趙怡翔相提並論,前總統馬英九日前不甘示弱地反駁,自己當年回國後以機要人員的身分擔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隨後就考取甲等特考行政組第一名,「與口譯哥不同」。意外讓甲等特考這個已實際消失30年的特殊制度成為熱門話題。 馬英九在1986年通過甲等特考,時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當年度的甲等特考共錄取139人,創下紀錄。(圖片引用自中央社。) 公務員分為14職等,1至5職等為最基層的委任官,6至9職等為中階的薦任官,10至14職等為高階的簡任官。高考及格者以6職等起敘,若想晉升到簡任官,必須升上9職等並任滿3年後,才有資格接受簡任訓;最後還要空出簡任職缺,且能在眾多競爭者脫穎而出,方能擠身簡任官。一般高考及格的公務員,若能用15年升上簡任官,已是相當優異兼幸運;多的是在退休前,仍在9職等「久久的等」,要是在職缺少、職等低的地方政府,終身7職等的公務員也多有人在。 而在戒嚴期間的1968年,政府為了鼓勵高學歷人才,也想進一步掌控高階文官體系,首開甲等特考;讓具有碩、博士學歷者,或教授、副教授資格者,不必參與國家考試,只要審查個人著作,再經口試,就能直接獲得簡任官資格。 錢復在1968年參與甲等特考,是首批及格者,當時已高居外交部北美司副司長。(圖片引用自蘋果日報。) 1980年起,為了幫屆滿的民選縣、市長安排出路,新增任職滿6年以上的縣、市長具甲等特考的應考資格。1983年再放寬條件,曾任公營事業董事長、總經理3年以上,或任公營事業副總經理、協理6年以上,均可參與甲等特考。1985年更放寬為,只要在國、外的公、民營事業擔任專攻學科相關工作4年以上,就具應考資格。 由於用人機關可以依其需要申請開設考科,往往讓甲等特考成為不具資格的現職人員(俗稱黑官),迅速取得正式公務員資格的漂白途徑。因此,每當政府爆出有大批高階文官不具任用資格後,就會舉辦甲等特考為其解套。例如1977年3月放榜的甲等特考,就是行政院清查台灣省政府有多位高官不具任用資格後而辦;時任省政府新聞處長的趙守博,也是錄取者之一。 趙守博在1976年通過甲等特考,時任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長。(圖片引用自蘋果日報。) 監察院1988年調查,中央政府共有207名簡任官未具任用資格;當年度隨即舉辦第10次甲等特考,錄取的95人多為現任高官。不過這次甲等特考已引發社會高度批判,而成為史上最後一次。 總計政府在1968年至1988年這20年間,共舉辦10次甲等特考,錄取503人。 甲等特考的廢除,來自王作榮的全力反對。王作榮在1984年擔任考試委員後,就力主廢止甲等特考,但遭到考試院長孔德成反對,也未獲多數委員支持。 此時,1986年度的特考及格者、教育部體育司長張至滿遭質疑論文抄襲。經教育部調查後發現,張至滿翻譯外文著作成為個人作品,拿來升等教授,並取得甲等特考資格;教育部、考選部事後火速撤銷其教授及任用資格,成為甲等特考遭取消資格的首例。 王作榮就在張至滿事件火熱的1990年9月轉任考選部長,甫上任就宣示終結甲等特考。不過包括國科會、原能會、研考會馬上提出用人需求,希望舉辦甲等特考錄用67人;考選部與人事行政局為此激辯多時,最後考試院在1992年4月30日的院會動用表決,以10比2的絕對優勢,通過在1993年復辦甲等特考。 王作榮在考選部長任內,成功擋下來自行政院的壓力,讓甲等特考走入歷史。(圖片引用自蘋果日報。) 代表國民黨主流派的集思會在李登輝總統授意下,與民進黨站在同一陣線,全面支持王作榮。立法院法制委員會更在6月2日決議,暫緩辦理1993年度的甲等特考。獲得李登輝與朝野立委力挺的王作榮,索性不編1993年度的甲等特考預算,讓甲等特考胎死腹中。 時任立委的陳水扁更在1992、93年接連踢爆,1986年甲等特考及格的李慶中,因時任教育部長的父親李煥施壓,使其以不合格的論文通過審查,得以通過甲等特考取得簡任官資格;方從經濟部科技顧問室主任轉任環保署副署長。李慶中雖否認到底,但也主動請辭,避免遭到解職。 陳水扁也質疑,1988年甲等特考及格的李慶珠,抄襲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陳聰憲的碩士論文,在青輔會研究員任內通過甲等特考。考試院審查後,認定李慶珠以「不當方法」使考試發生不正確結果,撤銷其甲等特考資格。 接連的權貴舞弊案,讓立法院1995年12月底通過修法,正式廢除甲等特考;擁有博士、碩士學歷的考生,則可分別參與高考一、二級,以9、7職等起敘,不再及格就是簡任官。 堅持廢除甲等特考的王作榮就曾多次強調,歷次甲考沒有幾次是不舞弊的,但都難以舉證。且許多奇怪的科目都是為了特定人選而設立,例如曾經有位經濟部長要提拔某教授,特設經濟行政人員海域資源法制組;該教授考取簡任官資格後,就擔任其他部門的司長,而非從事海域資源業務。 在甲等特考消失20餘年後的馬英九執政時期,行政院與司法院曾在考試院反對下,提案修正「司法人員人事條例」,擬開放不具任用資格的學者、研究員,以審查著作、口試方式取得遴選資格後轉任法官;隨遭民進黨立委砲轟是甲等特考復活而不了了之。國民黨立委吳育昇亦曾以高考一級的缺額太少,且僅能以9職等起敘,在立法院倡議恢復甲等特考,但也沒有下文。
根雨屋
2019-01-21
【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隨便去山區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你要去阿里山賞櫻、奧萬大賞楓、攀登合歡山,都要找保證人辦理入山證;而且還不是說辦就能辦,最好是登山協會或學校登山社的成員,才能順利獲得入山證。 早年的入山證。(圖片引自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 中國國民黨在戰後與中國共產黨展開內戰,並於1948年9月起的遼西會戰、徐蚌會戰、平津會戰等三大戰役全面潰敗。蔣介石總統緊急在1948年12月10日發布全國戒嚴令,但未及於台灣省、新疆省、西康省、青海省、西藏地方;立法院也迅速在1949年1月修正「戒嚴法」。但隨著國民黨節節敗退,台灣也在1949年5月20日起,全面實施戒嚴。 「戒嚴法」明訂,「在戒嚴地域內,民間之食糧、物品及資源可供軍用者,得施行檢查或調查登記,必要時並得禁止其運出,其必須徵收者,應給予相當價額。」政府也據此,對全台灣的山地進行管制,以避免「共匪」深入山區,結合原住民發展叛亂組織。 國防部也在1952年制定「台灣省戒嚴期間山地管制辦法」,再於1965年另定「戒嚴期間台灣省區山地管制辦法」;一度將全台30個山地鄉全域納入管制,在管制最盛的1950年代,前往阿里山、太平山或中橫沿線,都需要入山證。 需要辦理入山證的山地管制區,分為山地管制區、山地管制遊覽區。進入山地管制區需要申辦甲種入山證,除了公教人員、學生得向政府機關、學校、公營事業申請證明,一般民眾則向立案的社會、文教、登山團體申請證明,才能據此申辦甲種入山證。進入山地管制遊覽區,則需持身分證申辦乙種入山證。 仍負責入山申請的警政署保安組入山申請處。(攝影:根雨屋) 也就是說,若當時的學生要攀登高山,必須加入校內的登山社,並取得訓導處的許可;一般人則需加入各地的山岳協會,才能向台灣省警務處申辦入山證。甚至曾規定,30歲以下的申請人需要家長同意,照相機、望遠鏡也一度是禁入山區的管制品。 據資深山友回憶,當年的政府除了在核發入山證時處處刁難;甚至還為了保防,安排「山間諜」混入登山隊,打聽山友底細,但只出現幾次就銷聲匿跡了。 而隨著高山公路的開通、旅遊風氣的普及,部分緊鄰公路的山地管制區在1980年代後鬆綁為山地管制遊覽區,山地管制遊覽區則解禁為開放區。 不過在1987年解嚴的當下,除了阿里山、梨山、太平山等熱門景點外,台灣的高山地區仍多受管制;南橫公路沿線,遲至1993年9月才解禁;林務局轄下的奧萬大、觀霧、藤枝、扇平等森林遊樂區,在1990年代還需甲種入山證。 在解嚴後取代「戒嚴法」的「國家安全法」,則明確規範「為確保海防及軍事設施安全,並維護山地治安,得由國防部會同內政部指定海岸、山地或重要軍事設施地區,劃為管制區,並公告之。」做為繼續實施山地管制的法源。 然而,這種不合時宜的管制,確實也頻惹民怨,並鬧上國際媒體。列如外國人原本僅能申請攀登玉山、雪山,且申辦手續繁瑣,導致大半外國人是違規入山。在1990年2月,有位外國人投書美國華爾街日報,重炮抨擊台灣的登山制度存在重大缺失;投書者自承,他在不得其門而入下,違規進入八通關古道;沿途發現有他團女團員失溫受困,卻因也是違規入山而拒絕通報警方,僅施以簡單急救。 奧萬大開園風暴,更凸顯林務局與國安機關的不同調。林務局原定在1994年7月1日開放已休園3年的奧萬大森林遊樂區,但因奧萬大仍屬山地管制區,警方大陣仗設哨攔查;不只上千名未辦理入山證的民眾無法進入,當天提出的20餘案也因缺乏行程表及路程圖而不符規定,導致開幕典禮僅見林務局員工的尷尬局面。解禁派與管制派為此爭論多時,直到1996年6月,終於解除奧萬大的山地管制。 「戒嚴期間台灣省區山地管制辦法」因解嚴失效後,取而代之的「人民入出台灣地區山地管制區作業規定」,也配合台灣社會的開放,逐步鬆綁、解禁。特別在民進黨執政的2001年12月全面翻修後,人民進入山區,無須取得機關、團體的背書,政府不再扮演監護者角色。警政署更進一步在2003年4月開放線上申辦入山證。 山地管制的目的,至此已轉變為生態養護,同時避免民眾前往因天災而受損的山區;只要檢具合格證件上網申辦,且在管制的數量內,基本上都能獲准。包括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新北市烏來區、花蓮縣秀林鄉除銅門以外之區域,則已完全解除山地管制。 新竹縣尖石鄉自2017年11月16日起全面解除山地管制,當地的秀巒檢查所公告未來免辦入山證。(圖片來源:中央社) 「國家安全法」對於山地管制區相關條文,亦經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予以刪除;只待完成二、三讀,這個糾纏台灣近70年、現已有名無實的制度,可望在解嚴30餘年後正式走入歷史。
根雨屋
2019-01-14
【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自稱台灣人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你明明出生在嘉義或台中,但只因你爺爺的爺爺來自「北平市」或山東省,你的身分就是北平人、山東人,而非嘉義人或台中人,這就是「本籍」(或稱「籍貫」)。 根據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所做之1956年外省人來源省市圖。(圖片引自溫在弘、黃清琦、葉高華編著,《台灣戰後人口普查地圖集》,作者提供)。 中國自古以來就透過籍貫制度維繫人與故鄉間的關係。最著名的例子是兩晉南北朝期間,華北世族因動亂而遷居江南後,並未編入江南的戶籍(黃籍),而繼續使用華北的籍貫(白籍);甚至直接在江南劃出特別行政區,復刻華北的地名。 而這些外來的權貴仍享有各種特權,造成國家財政、統治上的問題。因此,西晉、東晉、南齊多次實施「檢籍」(土斷)政策,強制將戶口編入所在地,但也屢屢引發白籍戶的反彈。前民進黨主席姚嘉文因美麗島事件服刑期間所撰寫的小說《白版戶》,就在描述這段故事。 這種強調籍貫的傳統,加上家父長制的政治文化,中華民國在1931年制定「戶籍法」時,就採用「本籍」,並明定「子女以父之本籍為本籍」。因此,不管你生於何時何地,你祖父的祖父就決定你是哪裡人了。例如,小明在1985年生於宜蘭縣,儘管他在1925年生於河北省宛平縣的祖父隨國軍在1949年來到台灣,而他父親也在宜蘭縣出生,但小明不會是台灣人,也不是宜蘭人,或許是河北省人;但若小明的曾祖父是察哈爾省寶昌縣人,移居到河北省宛平縣後才生下小明的祖父,那小明就是察哈爾省寶昌縣人。 諷刺的是,中國民國政府所採劃分的一級行政區,是六年級生小時候都念過的35行省、1特別行政區(海南)、2地方(蒙古、西藏)、14院轄市(包括後來升格的台北與高雄);這裡面有一部分從未付諸實行過,還有部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消。所以,小明與小明的父親雖然是察哈爾省寶昌縣人,但在他們出生時,察哈爾省寶昌縣早已消失,而改為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 我小時候看過電視播放中國小姐選拔賽。印象很深刻的是,很多參賽者是河北省人、四川省人、北平市人,因而詢問媽媽,這些人是從中國過來的嗎?媽媽也只能回答,他們不是從中國過來的,而是外省人。就讀國小時,班級門口的牆邊都會張貼該班級的課表、基本資料,其中有一個欄目就是統計該班級成員的本籍,雖然大部分是寫台南縣、台南市,高雄縣,也有少部分是江蘇省、天津市等中國省、市。 因為這樣的政策,讓台灣在國民黨統治近半世紀後的1990年代,還有許多人一出生就被貼上他這輩子都沒去過的地名,作為其原鄉,導致省籍問題一直是台灣的主要社會問題。 直到黨外開始挑戰威權體制的1980年代,台灣社會開始探討繼續使用本籍的合理性。不過當時政府的答覆卻是,可增加「出生地」之登載,但不應取消本籍。 進入1990年代後,不只台灣社會難以接受這樣的劃分。國民黨內也爆發主流派、非主流派之爭;為壓制黨內的非主流派勢力,國民黨本土派一方面透過媒體揭露外省精英長期壟斷政府重要權位,另方面也積極推動修法取消本籍。加上野百合運動成功終結萬年國會,繼續標誌外省人反而可能淪為社會弱勢。促使立法院在1992年修正「戶籍法」,將本籍改為出生地。讓所有生於台灣、長於台灣的台灣人,不必再頂著遙遠又陌生的中國地名了。 1963年至1976年間所使用的第3代身分證,僅有本籍欄。(圖片引自中正紀念堂臉書粉絲頁。) 1976年至1986年間所使用的第4代身分證,僅有本籍欄。(圖片引自彰化縣社頭鄉戶政事務所編著,《穿越時光迴廊.再現戶政風華》。) 也因此,台灣每10年進行1次的戶口及住宅普查,直到1990年仍依本籍調查外省人在台灣各鄉鎮市區的分布;本籍消失後的2000年,就不再做此調查,僅全面調查原住民族的身分認定。 時至今日,隨便問個40歲以下的台灣人是哪裡人?他或許會回答台灣人、台北人、彰化人,但絕對不會說什麼湖南人、廣東人。 1986年至2005年間所使用的第5代身分證,併列本籍欄、出生地欄,若是戰後在台灣出生的外省人,兩欄的內容就會不同;30歲以上的讀者應該都拿過這張身分證。(圖片引自彰化縣社頭鄉戶政事務所編著,《穿越時光迴廊.再現戶政風華》,作者提供) 2005年後發行的第6代身分證,也是現今通用的身分證,已無本籍欄。圖片引自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 不過有趣的是,在台灣社會已經落實土斷20餘年後的現在,國民黨官網的線上入黨及回復黨籍服務,「出生地」選項卻還停留在35行省、1特別行政區、2地方、14院轄市,包括從未正式實施過的「東北九省」、陸續遭中國撤銷的「察哈爾」、「綏遠」、「熱河」、「西康」、早就獨立的「蒙古地方」,統統都還在。為當年荒謬至極的本籍制度,留下歷史見證。 國民黨官網的線上入黨及回復黨籍服務,其「出生地」選項是與時代脫節的35行省、1特別行政區、2地方、14院轄市。圖片截自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
根雨屋
2019-01-08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中國對台滲透統戰無孔不入 賴清德:盼朝野支持國安十法修法
陳政宇
立院三讀》行政區新設或調整 擴大民眾參與
林哲遠
感謝有您!攜手前進!
楊黃美幸
不只是紀念,更是延續彭明敏教授的精神
鄭義和
台灣若遭軍事侵略 賴:戰敗或投降都是假訊息
陳政宇
台灣國家正常化 脫離中國牢結
李敏勇
習近平點火 普廷玩火 接下來呢?
林保華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統促黨副秘書長、主委當共諜 3人判刑定讞
張文川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