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蔡蕙頻)
蔡蕙頻相關文章
台灣就是台灣,台灣的「國籍」概念從這裡開始!
台灣人的國籍,在世界各國的外國人登錄制度中應該如何登記,一直都是引起討論的大問題。近年來還有日本、英國等國民眾發起要將「台灣」的「國籍」還給台灣人的活動,台灣人也自主發起 2020 東京奧運台灣正名運動,要求以台灣隊的名字出征東京奧運。 楊忠和老師、正名公投發起人紀政及運動領域人士一同為正名發聲。 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台灣就是台灣 「國籍」究竟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國籍」(nationality)是指「個人與國家間的法律關係」,擁有該國國籍的個人,可以向國家要求保護,相對地,國家也要求個人對國家的效忠與義務。 19 世紀後期,已經有不少外國人在台灣活動,像是被叫作「黑鬚番」的馬偕、被稱為「台灣通」的李仙得,還有一些洋商在這裡從事貿易工作。他們因為宣教、貿易、探險等不同理由,在島內各地跑來跑去,使得台灣人接觸到外國人的機會漸漸多了起來。 只是,在台灣人的認知裡,雖然有了「和我們長得不一樣」的「外國人」的印象,卻還沒有「國籍」的概念。 我不跟你一國了! 「國籍」概念正式來到台灣人的生活中,是在日治時期。根據 1895 年 5 月 8 日清、日兩國換約完成的《馬關條約》,除了將台灣本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群島割讓予日本之外,第 5 款又規定:「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 2 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使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也就是說,從 1895 年 5 月 8 日起,台澎住民有兩年的時間可以自行選擇國籍,不想成為日本人的,可以變賣產業退出台灣,兩年時間到了以後,還住在這裡的台灣人,在國籍上將被視為日本人。於是,從《馬關條約》換約完成、生效之後,到 1897 年 5 月 8 日的 2 年期間,台灣是在土地已經納入日本統治範圍,但是住民卻還不算是日本人的「人地分離」狀態。 選國籍,好刺激!日本、清國二擇一。由於當時台灣社會上的氛圍,對於日本這個新政權毫無信任感,因此報紙上報導部分台灣人爭先恐後渡往中國,連續好幾天造成安平港的爆滿,有些人甚至等不及汽船從廈門返航,就自行僱了戎克船(傳統中國式帆船)先走先贏。 當時台灣流傳很多有關日本統治後的將要強迫台灣人遵守的謠言,這些資產者聽聞歸化日本籍之後必須強迫剪辮、服兵役、課重稅,還要管你鴉片抽多少,驚慌失措地匆匆變賣家產準備逃難去,再加上當時台灣仍處於抗日不斷和鼠疫流行的緊張局勢中,更加強了這股富人逃難潮。逃難者之多,甚至造成地方商況一時沒落、乏人問津的情形。其中又以有資產的人跑得最快,倒是家無恆產的一般百姓,趁著富人跳樓大拍賣、拋售財產變現的時候撿便宜,大量購置家具。 對於當時的台灣人來說,國籍選擇彷彿是世界末日一樣,當時曾有位日本人記者預估,照這樣奔逃的速度,最後大概會有四分之一的台灣人在這片土地上消失。只是,時間終究破除了謠言,最初搶著逃難的台灣人們,在觀望了一陣子之後,發現傳言的情況沒有成真,日治下的台灣好像也沒有當初想像中可怕,又紛紛渡回台灣。像是日治時期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大家長林獻堂,1895 年時才 14、5 歲的他,就奉命帶著一部分的族人渡去中國,直到局勢漸趨穩定,才又遷回台灣。 林獻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897 年國籍選擇的期限一到, 報紙上報導各地方不但「靜穩無事」,大部分的住民對於「國籍決定問題,好像無關自身的痛癢一樣,非常冷淡,各自安居」。彰化地方回到清國的只有 9 戶共 40 人,台北有 1574 人,台中不僅只有百餘人,甚至還有更多滯留清國的台灣人主動表明願意歸化日本籍。最後,計有 6466 人退出台灣,報紙說這些人「在全台 2 百 50 萬人口之中,不過九牛之一毛」。 日本帝國地圖。圖片來源:玉山社授權提供 本文摘自《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一書
蔡蕙頻
2019-02-05
《台灣史不胡說》:【一八九五】鄉民的逆襲
說到動刀動槍來抗日,因為有了電影《一八九五》的加持,組隊上場的吳湯興、姜紹祖和徐驤等人開始為人所知。但其實除了他們之外,像是曾經在台灣主場打過清法戰爭,還曾經到客場出戰,在中國參加太平天國之役的霧峰林家林朝棟的「棟軍」,也是當時的一級戰力;再加上各地團練聚集起來練武,在各地準備戰鬥。簡單來說,抗日可以說是當時的全民運動。 不過,誓不從倭的抗日行動最後終究還是失敗了。 乙未之際,台灣各地抗拒日軍的戰役不斷。(圖片來源:玉山社)整體來說,當年的抗日行動就是兩甲子以前的「一邊一國連線」。然而,當時台灣人光憑著「不想變成日本人、不要被異族統治」的信念而憤起,卻沒有精良有效率的武器、沒有訓練有素的軍隊、沒有具備真知灼見的將領,沒有縝密可行的作戰策略、更沒有目標長遠的政治藍圖,這場抗日行動,可以說是一場從拿起菜刀開始,就註定失敗的不合作運動。 勇敢的台灣人 但是你說這兩方的高下差別,台灣人看不見嗎?為什麼明明知道打不贏還要抗日?其實,見識過日軍的船堅炮利之後,台灣人很明白手上的鋤頭、菜刀加彈弓根本打不贏日軍的真槍實彈,沒有贏面還要拚,為的就是想憑意志力拚個逆轉勝。也是因為台灣人這拿命跟你拚的抗日心,讓原本以為可以秒取台灣的日本人,在人力、物力上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許多史料中就曾經形容,明明是簽了條約拿到台灣的,但當地簡直像是處於噩夢般的內戰狀態。儘管日軍在那一年的6月17日就已經在台北舉行盛大的「始政」典禮,不久後拿下台南城,11月宣布「全島平定」,但這場120年前的政權不和平轉移,依然讓日本人打到精疲力竭,而台灣人還不願意喊停。 有些台灣人雖然沒有和日本軍動刀動槍,並不代表他們樂於接受新政權的到來。《台灣連翹》的作者吳濁流在書裡提到,祖父雖然沒有抗日,卻在日本統治之下隱忍;私塾的老師也曾講述韓信胯下之辱,以及具有高度忍耐力的張良,小時候在橋上忍受老人一次次扔下鞋子要他撿拾的故事。這些歷史故事講的都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祖父不厭其煩地說這些故事,正是要說明台灣人的不甘心。 後來,隨著日本人在台灣建立起完整的統治系統,伴隨著各項資源掠奪以及高壓統治,雖然台灣人的抗日活動看起來沒有停止,但行動動機卻漸漸改變了。從不願意被異族統治,漸漸地轉變成對抗資源被強佔、土地被掠奪,官逼民反式的「公民不服從」。只是反抗的方法依然不變,還是不脫傳統的武裝行動,有些人甚至不切實際地託寓神佛降世的迷信力量,或是無視中國積弱不振的事實,相信他們終將渡海來救。例如1915年的「噍吧哖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玉井事件」),主謀余清芳曾經擔任基層職務「巡查補」輔佐警察勤務,後來遭到免職,儘管他是因為受到日本人的欺壓而憤恨不平,才有了起事的動機,但是余清芳等人的氣魄,卻是配上了符咒當作武器,以「大明慈悲國大元帥」的頭銜為號召,組織民眾對抗日本人。這種前近代式的抗日行動,撐不了多久也是不難想像的事情。 噍吧哖事件之後,台灣人的抗日行動又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大家終於明白光是血肉的犧牲不可能換來成功,唯有來一場「腦內革命」徹底改造台灣人的觀念,才能真正把眾人的台灣魂喚醒。於是,有錢又有良心的台灣人地主林獻堂與有頭腦和熱情的青年們合體,透過組織「台灣文化協會」,從1920年代開始推動文化與觀念提升的不流血革命,像是舉辦文化講演,到農村巡講,或是由一個叫做「美台團」的團體四處放電影來普及文明知識等等。台灣人拒絕被日本同化的「抗日行動」,從打打殺殺升級到了大腦維新的新層次。雖然,後來台灣青年們又因為理念與作法不同而陸續走向了不同的路線,甚至到最後也不是因為這些台灣青年的文化改良運動而結束了日本對台灣的統治,但是他們不斷思索著台灣文化的本質,高呼反豪奢、反迷信、重視女性地位的進步運動,對於改變台灣社會的精神,依然功不可沒。 一百二十餘年後,重新想想關於「抗日」的一切,當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掀起一場政權的「不和平轉移」,到後來又轉變為對殖民者同化主義的「不合作運動」,這段抗日的歷史,不就是一場以「台灣」為名的運動嗎? 本文選摘自台灣史不胡說:三十個關鍵詞看懂日治(link is external),經玉山社授權轉載。 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 講座:2/14(四)15:30-16:30 青春沙龍 「鄉民的台灣史關鍵詞」 地點:綜合書區 C824 展位 台灣青年研究者講堂講座: 2/20(三)20:00 從歷史圖像入門台灣史 地點:誠品台大店3樓藝文閣樓《台灣史不胡說》書封 書名:台灣史不胡說:三十個關鍵詞看懂日治(link is external) 作者:蔡蕙頻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2月
蔡蕙頻
2019-02-01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批用共產黨收拾民進黨太可怕!趙少康遭藍、紅軍出征
自由時報
九二共識、一中原則 賴總統:無法得到和平
黃靖媗
台灣國家正常化 脫離中國牢結
李敏勇
習近平點火 普廷玩火 接下來呢?
林保華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徐榛蔚縣府太脫線!記者忍不住電爆官員影片掀熱議 網直呼解氣!
自由時報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