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林宇廷)
林宇廷相關文章
誰能幫北漂青年回家?
網路上這兩天出現一支韓國瑜的助選影片「韓國瑜幫我回家」,影片主打高雄年輕人因為經濟機會不夠,不得不北漂討生活。更之前陳其邁也出過一支影片「相信高雄 - 心聲篇」,強調高雄是「有溫度的績優股」,影片中的青年更說出「在台北市是生存,在南部是生活」這句台詞,獲得筆者與許多同儕的共鳴。 高雄的經濟機會確實比台北少,過去政府重北輕南的政策,無論在高教資源或公共投資上都獨厚台北,曾經的第二大城高雄卻為了重工業城市轉型而苦苦支撐,許多年輕人不得不前往台北求學,畢業後也留在台北就業。「北漂青年回家」這個議題,不只是今年選戰中的一個口號,也會是將來檢視高雄經濟成績的關鍵。 那麼高雄將來的經濟會如何呢?回顧過去二十年來,謝長廷、陳菊市長致力於空間解嚴、污染改善,在治水與創造都市綠地上頗有建樹;陳菊後期更是陸續完成捷運工程、鐵路地下化工程、亞洲新灣區、幾座科學園區,以及文創園區與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的建設。既有居住品質的提升,也為高雄從單一重工業轉型為多元繁榮的生活大城鋪路。華邦電三千億的半導體工廠投資、「高雄人」電影投資政策(去年國片大作《血觀音》即是「高雄人」投資),這些都是高雄產業扶植的具體成果。 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哪位市長能夠厚植高雄產業,讓高雄經濟結實纍纍呢?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助選影片「韓國瑜幫我回家」,後來被踢爆大量抄襲,韓國瑜陣營還力圖撇清關係,換句話說,韓國瑜陣營連做出一支說明願景的好影片都無能。 反觀陳其邁自己就是個「返鄉青年」,他這次回到故鄉高雄,準備了兼具在地與國際、具體又富有願景的產業政策。有了公共服務的升級和商貿環境的進化,期待高雄在長達二十年調養轉骨的陣痛期之後,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創造機會,讓大港的離鄉遊子一起回來攜手打拚。 (作者為高雄中學畢業,就讀台大歷史系,文學院學生會長)
林宇廷
2018-10-14
北漂高雄青年該怎麼看「韓國瑜五五波」
林宇廷 /台大文學院學生會長 自從統派媒體與網路內容農場齊聲喊出「韓國瑜五五波」之後,在北漂高雄青年之間,這個消息仍開始三人成虎。圖/民報照片合成 近年來有許多年輕人到外地求學以後,就不回高雄定居了。人民對政治的期許不外乎「安居樂業」,但對高雄年輕人來說,「安居樂業」似乎是很遙遠的夢想。二、三十年前,高雄充滿重工業污染、工安意外,舊縣區很容易停水停電,民進黨執政後污染與防災雖然改善了,經濟卻變悶不少。 難道真是因為經濟太悶,才讓國民黨持續蠢蠢欲動?更根本的問題是,高雄的年輕人真的能夠回家安居樂業嗎?我們今天就先來討論高雄這次選舉的格局,進一步再來談高雄的發展機會。 當年「楊秋興戰勝陳菊」到今天的「韓國瑜五五波」 今年八月,筆者曾在新聞台遇到陳其邁委員,當時周玉蔻女士也在場。她打趣地說陳其邁很久不見,倒是見了很多次韓國瑜。陳其邁馬上回答,那是因為韓都在上節目不跑地方呀。寒暄幾句兩人就入座準備錄影。 由於威權時代遺留下的廣電結構,公車廣告代理商、電視新聞,甚至網路新媒體多半被掌握在藍營手裡。韓國瑜藉此要在媒體上「膨風」,可說是輕輕鬆鬆。 儘管如此,自從統派媒體與網路內容農場齊聲喊出「韓國瑜五五波」之後,在北漂高雄青年之間,這個消息仍開始三人成虎。即使年輕人普遍認知「高雄很綠」,但北漂學子幾乎人人都有因南部出身而被開玩笑的經驗,加上高雄多年被台北媒體看衰,在遠方生活的高雄青年多少有種不如人的壓抑感,「韓國瑜五五波」捲起的驚訝,其實是高雄人長年受壓抑的焦慮反應。 筆者直言,「韓國瑜五五波」是子虛烏有,不用擔心。為什麼韓國瑜不用擔心?最直觀的方法,直接到高雄路上走,看誰家看板比較多就知道。看板不只是財力的表現,看板的錢要有人資助(不過國民黨多年可以靠黨產濫選),看板的位置要有人願意提供。公車廣告、電視網路廣告是商業平台,但人家不動產的看板位置,可是跟鄰里口碑有關。 想一下就知道,你如果自己有房子,願不願意讓韓國瑜的臉放大掛在你家門口?多恥啊⋯⋯除非韓國瑜開出高於市價的錢,不然肯定免談,臉皮也是要收費的! 避開膨風的媒體誤導,從真實的選舉來談高雄 除了直覺的民意觀感,在政治結構上更有國民黨無法勝選的理由。高雄 9 席立委全部是民進黨,66 席議員有 36 席民進黨,25 席國民黨。從議員看來,高雄的藍綠交叉從謝長廷開始,一直到陳菊末代才實現壓勝(這邊我們要謝謝國民黨前議長許崑源先生自己做死)。 一個立委全壘打的政黨,拿不下市長根本是天方夜譚。陳其邁是絕對會當選,但問題在於,贏幾票?畢竟高雄的藍綠基本盤差距並不很大,現在世代交替,票數多寡會決定後面的市政消長,而地方選舉的門道是在議員席次——市長贏面大,議員就會來貼,地方勢力每每趁著選舉結盟或交易,進而談出一些好處來。 這裡筆者要補充一下,一般大眾往往認為政治人物充滿密室協商、黑箱交易,這些負面惡例的確存在,但是民主政治運作其實並不這麼片面。不論是首長或民代的選票,都來自利益團體的支持,透過對選區的研究端出適宜的政策牛肉,才能夠說服選民。 有較高支持的候選人,容易影響其他候選人修正政策。另一方面,利益團體在遊說候選人時,也可以用選票節制候選人,讓候選人不會提出不利於自己的政策。與地方的文化、產業關係深厚的家族、企業,或農漁會、社區促進會之類的在地組織,都會成為前述的利益團體。 在明白前述政治結構與地方政治基本原則以後,我們可以問問:韓國瑜幹嘛要認真選?他是來拉議員盤的啊! 從議員盤看來,在每一個選區國民黨都只輸一些,偏鄉與山區尤其對等,在南高雄市區則是民進黨壓倒性強,可是幾乎每個選區都有國民黨議員,最特別的是左楠國民黨議員多於民進黨議員。 這是因為高雄本身工業軍事港口直轄市體質,除了有龐大軍公教人口、有眷村,還有煉油廠,左楠因為中油與眷村加持,一直到 2016 年立委才變成民進黨。 民進黨初選之後的高雄選情——從政黨派系到在地團體的良性競合 陳其邁在高雄的政治實力到底強不強?陳其邁是個問政積極的好立委,也當過高雄市代理市長,能力不在話下。但他離開高雄多年,地盤根基完全不在這裡,而他的家世背景又屬於負面資產,勝選實在要靠黨機器幫忙,以及工商人文各界在地團體的支援。 因此黨內初選會是關鍵,當初要不是因為菊系太霸被針對,推出「真・西瓜」劉世芳,另外有腦包反同趙天麟、低能放生林岱樺,還有地盤侷限在三民區而且跟菊系有過節的管碧玲,雄中加扁系出身的陳其邁,能維持民調一路領先還真是有驚無險。 但選完之後,各位知道高雄政壇發生什麼事嗎?民進黨的一個良好傳統就是,各派系會保持競爭,但是選完基本上會歸隊。從北高雄來看,初選一結束菊系立委邱志偉、劉世芳馬上開始幫陳其邁站台。 到現在這階段,陳其邁選舉的關鍵字是「故鄉」與「接班」,陳其邁跟其他二代不同,絕口不提自己家世,但是狂cue自己是高雄長大,尤其在人口最多的南高雄瘋狂掃街出影片,插旗合照也是滿山遍野。至於「接班」,就是為了強調民進黨的施政一脈相承,讓市長層級在聲勢上、人際連帶上能把民進黨各派整合起來。 各位如果有關心華邦電子三千億投資新廠十月動土,或許會看到有點可愛的場景:老市長陳菊以總統府秘書長身份出席動土典禮致詞,直接cue台下陳其邁說「也謝謝未來我的接班,我們的陳其邁立委,今天也來為我們加油打氣。」(陳其邁youtube頻道:加速高雄半導體產業生根 創造優質就業) 整個高雄的工商大頭都坐在台下,藉陳菊面子直接拱陳其邁。對工商團體來說,誰給利多、誰能保障利益才是優先選擇,也不會喜歡政治變動太大。與菊系的關係、與高雄民進黨的關係、與中央的關係,加上陳其邁贏面大,誰會想押韓國瑜?你若是大老闆,會押誰呢? 知識份子也不用說,哪個真知識份子會投國民黨?這別開玩笑了。民進黨在文資保存上固然需要更加進步,但是高雄在地的文史工作者都很清楚,國民黨在全國各地是如何毀滅台灣的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打壓台語、拆毀古蹟、譏笑高雄是「文化沙漠」,卻不思用中央資源挹注高雄。 只不過執政日久肯定會有積怨,韓國瑜的聲勢除了是挾國民黨傳統上的電視媒體優勢,也是利用世代接班的機會,趁著陳菊離開的間隙,想辦法在高雄的鐵壁上挖個大洞。 但講真的,熟高雄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高雄牆上挖洞的人是誰?是陳其邁呀。在戒嚴時代,高雄的海岸線與港口、眷村、文化中心都有高高的圍牆,是陳其邁代理市長那個年代前後,才陸續拆除圍牆,陸續建立綠地、濕地、滯洪池與公園。這正是當年與愛河整治並稱的「高雄空間解嚴」。 從黨外反國民黨的「悲情」,到創造自我價值的「幸福」 以「幸福城市」自我期許的高雄,雖然經濟成績單還需要再加把勁,但是明智的選民絕不會走上讓威權政黨糟蹋高雄的回頭路。韓國瑜選市長,抬出的政策只有「蓋迪士尼」、「不要學母語」、「賤賣醫療資源」諸般鬼扯,而且還拼命造謠說高雄民生凋敝、水患嚴重,這種失格的候選人,高雄市民是絕無可能讓他當選的。 但很多人都想問,難道我們高雄只是因為反國民黨而投民進黨嗎?從台灣歷史來看,最初的確是反對國民黨暴政,才有本土政治勢力的崛起。但是高雄的發展歷史,彷彿台灣民主運動與經濟轉型的小小縮影,從威權走向民主、從戰後經濟起飛到工業轉型的陣痛、從文化斷裂逐步開始建立自我認同。 高雄人記得很清楚,吳敦義時代以前的愛河有多骯髒、治安也不佳,過去的後勁溪曾經點菸就可能引發爆炸。吳敦義讓石化工業浮濫開發造成氣爆遠因,氣爆發生後又偕蔡令怡走秀羞辱高雄,怠慢高雄救災。吳敦義把高雄各處埤塘填築起來造成水患,是民進黨幾位縣市長合作傳承才成功治水。 舊高雄縣就更辛苦了,雖然在余家等地方仕紳們努力之下,長年抵抗國民黨的獨裁,但是也因此受到中央的諸般打壓。在縣市合併之後,國民黨中央更是把高雄縣丟包給高雄市,當時內政部長江宜樺口口聲聲「不會一加一小於二」,但實際上縣市合併後高雄統籌分配款減少超過八百億,帳面負債增加有苦難言,卻還被國民黨、柯文哲聯手以「高雄債務過高」大做文章。 即使如此,陳菊市長任內仍然達成了許多的建設,陳菊或許不像謝長廷是個開拓者、擘畫者,但卻是個很好的執行者、承擔者。捷運系統、鐵路地下化、亞洲新灣區等重大硬體建設,在陳菊三個任期內陸續完成;舊高雄縣的水電交通基礎建設,最近十年也有明顯的改善。雖然帳面上帶來飆高的支出,但這些通通是高雄未來百年發展的必要投資。 在人文環境方面,高雄在舊文化保存與新文化創造雙管齊下。擺脫過去國民黨刻意創造的仇日、反民主氣氛,高雄從「空間解嚴」開始,拆除各種隔離人民與山海的高牆,整理日本時代以來的建設,如高雄歷史博物館、二二八公園、哈瑪星的鐵路與武道館,在北高雄重新發掘清代左營舊城,還有橋頭糖廠的轉型。除了保存,也嘗試注入新的元素,例如駁二、電影館、棧貳庫,把鹽埕的今昔打造成代表高雄的旅遊門面。 高雄始終是台灣經濟力量、民主價值的後盾,現在更逐步邁向在地化與國際化並進的文化之都。「高雄經驗」持續為台灣創造價值的案例實在太多,加工出口撐起台灣經濟的大港、美麗島事件的發生地、為轉型升級鋪路的亞洲新灣區、動漫節、同志大遊行、大港開唱、春天藝術節、電競文化⋯⋯這些改變將會是高雄在新時代的競爭關鍵,也是高雄自信喊出「幸福城市」目標的堅實依據。 回顧高雄政治經濟的轉型歷程 目前最有望成為下一屆高雄市長的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前陣子在信傳媒的採訪中提到,他要創造高雄經濟的提升。陳其邁的施政主軸是「招商」與「智慧城市」,藉由提供強大有效能的公共服務,吸引人才(尤其是領導型人才)進駐,重建與強化高雄的產業鏈,從而創造薪資的提升。 拼經濟這件事情講得很棒,為什麼民進黨執政這二十年來,大眾卻沒被滿足呢?這要從台灣經濟史來看,才能知道高雄經濟的「悶」並非失敗,而是轉型期紮馬步必經的辛苦。 過去高雄港乘著加工出口崛起,但是在台灣產業主力往資通訊高科技轉型以後,中低段製造業外移(主要西進),北台灣(竹科)的科技廠出口又是主要走飛航而不是透過高雄港。不巧國際上有新加坡、上海的競爭,國內也新增台北港(時任交通部長劉兆玄的『德政』),因此高雄港面臨停滯,從總量來看不算衰退,然而確實停滯不前。 同時在政治史上,1980 年代以後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工程發揮影響。當時進入富裕經濟體末段班的台灣,面臨重工業產業污染與生活品質的抉擇關口,因此謝長廷在 1998 年當選高雄市長後,最大政績就是河川整治(愛河與後勁溪)。今天的後勁溪很清澈,完全無法讓人想像三十年前污染至極點火會爆炸。 陳菊接續了這個工程,因此主打「幸福城市」,將高雄的河川整治做好,去除污染下一步是防洪,同時致力於治安提升(飆車族與綁票幾乎消失,見警率大幅提升),最後幾年則是基礎建設與公共服務的升級。基礎建設與公共服務升級,最明顯體現在軌道運輸與公車路網的鋪設,對於市區來說這些交通建設可能影響不多,但對舊縣區的居民影響極大。以筆者自身經驗為例,筆者故鄉彌陀在二十年前,一天只有兩三班客運經過,現在是每小時都有捷運接駁車,完全不同世界。 簡單來說,縣市整合雖然不炫砲,但是基礎建設的徹底升級,等於預留了巨大的高雄發展腹地——真正可用的腹地——以北高雄左楠周邊為主,預留往北的空間,延伸南科連結台南,把南台灣都會帶具體建構起來。 同時,透過承辦世大運、動漫節、電影節、愛河燈會、春天藝術節、大港開唱、同志大遊行、電競大賽等新型活動,配上亞洲新灣區的展場與交通等硬體,試圖將整個高雄港周邊打造成會展經濟的新星,也創造城市行銷的亮點。這些活動的價值遠遠不只是會展經濟,更是向國際展示高雄的人權與文化實力。 亞洲新灣區除了展覽館與輕軌,從鹽埕到鳳山這一片高雄舊都心,陸續完工了駁二、大東、旅運中心、新總圖、流樂中心、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很明顯在高雄打造一個都市中產以上的生活空間。高雄過去充滿污染,更有文化沙漠的蔑稱,但是市政府這幾年在軟硬體上都積極經營,新型會展經濟與傳統藝文表演都有明顯增加。 高雄這種「消費升級」的表徵之一,除了每年維持超跑的購買大宗、會展和藝文表演的增加,在常民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路上的文青咖啡廳變多。這顯示高雄不只有田僑仔與傳產主,中產階級也正在增加與深化。有了足夠的中產階級,才能進一步撐起精緻、多元的第三級產業。 甚至因為動漫節、高捷少女到各種虛擬代言人的成功,讓高雄在世界 ACG 文化圈中佔有一席之地。從電影館與電影節開始,高雄一路扶植電影產業,2017 年最具話題的國片《大佛普拉斯》與《血觀音》,都是高雄獎助或投資的優秀作品。 人們最想問的問題:高雄的未來會更好嗎?生活在高雄真的會幸福嗎? 有別於國民黨倚恃軍隊由上而下統治台灣,民進黨的誕生來自人民的團結與支持,民進黨的力量來自基層對改革的期待。因此以「藍綠惡鬥」來看台灣的地方發展肯定是錯誤的。表面上看來,現在的高雄是民進黨長期執政,實際上是高雄人不怕國家的冷落(重北輕南)、不受政黨的束縛,一路抵抗獨裁者,爭取民主自由與人權進步的成就,雖然還沒有盡善盡美,但肯定會越來越好。 過去二十年來,高雄的污染問題控制了、基礎建設(防洪與供電穩定)處理好了,從產業到交通到生活的全面公共服務也陸續到位。搭上美國暴揍中國(早已不只是『貿易戰』)讓台商顯著回流,國防科技加深合作也讓造船廠與金屬加工業前景看好。各大科學園區招商初步有成果,使得高雄的製造產業更加多元精細、產業價值提升。市民經濟、影視電競文化的成長也開始讓高雄的第三級產業增加。這一切努力與機運的配合,將過去重工業的高雄,漸漸轉型成各級產業並進的城市。 有了台灣的公衛水準與自由環境、南台灣的美食與低物價、高雄的公共服務與居住品質提升,加上天氣好、環境美,又有海空港加高鐵輕鬆連結整個印太,高雄的經濟成長動能絕對是足夠的。但是高雄並不是馬上就能夠重新繁榮,高雄的未來取決於現在的我們作了些什麼。 總有些不肖政客與惡德商人非常自私,玩忽國族認同、進步價值、經濟公平、未來投資等公共利益。國民黨、親民黨、新黨、民國黨、信望盟這些反同傾中的政黨,我們絕對要睜大雙眼看清他們的惡行。而民進黨的政治人物,也必須審慎區分腳踏實地的人才與苟且貪腐的蛀蟲。民主自由的社會絕對不能期待英雄出現,必須要每個人用心努力才能做到最好。 民進黨高雄執政這二十年,我們該看到在政治界與產業界幕後有太多人才用心耕耘,只為了讓社會共善進步。今年陳其邁的競選主題曲,由詩人路寒袖寫下〈咱上愛的所在〉歌詞;競選影片「心聲篇」中,更說出「在台北是生存,可是在南部是生活」一語。 從陳其邁的經歷與競選主軸看來,他也是個很想返鄉的「北漂青年」。從傳統地方仕紳余家班的民主運動、謝長廷和陳菊的城市轉型,到現在陳其邁許諾要當個「經濟市長」,其實也象徵我們解嚴後生長的年輕一輩回家打拼的潮流。高雄的進步需要世代接力,讓我們傳承前輩們的成果,陸續回家一起打造溫暖的生活吧。
林宇廷
2018-10-12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川習會將登場 魯比歐:美不會放棄支持台灣
黃靖媗
亞塞拜然拒發簽證 國際法官協會聲援台灣
楊國文
國民黨重回馬英九手中
林保華
始政日或光復節及歷史魅惑
李敏勇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扭扭捏捏的華獨 被逼選出鄭麗文
林保華
徐榛蔚說明會被罵爆!災民當場「躺平」、多人離席抗議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