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王姿文)
王姿文相關文章
被出賣的台灣
本文發表於2015年12月23日 這本《被出賣的台灣》在去年又出了新版,有趣的是在網路書店只買的到舊版卻買不到新版是哪招~XDD。這次感謝蘇瑤崇教授,以開放式問答來做的導讀。 世界史觀 本書所特有的是世界史的觀點。雖然說的是二二八事件,但卻從全球的角度來審視之。 一般在解釋二二八時,常會以中國與台灣史的角度來分析之,卻少見有從世界史的格局,來看其對於台灣的影響。作者 George Kerr 是美國的台灣問題專家,將台灣歷史走向,以旁觀人的角度,做了個較為客觀的分析。 於是便寫成了這樣一本,任何人讀了都會很生氣的著作,因為統派人士看完會覺得這是分裂國土的邪書,而獨派人士看完會覺得國民黨原來如此可惡至極。 我想這本書最大的影響,在於打破國民黨在台灣洗腦的迷思。 一次出賣 日本人的形象在戰前戰後出入很大。在戰前賴和與楊逵的筆下的日本人,形象極差,但像是被出賣的台灣這樣的戰後作品,日本人的形象則變得很好 針對美國在開羅會議將台灣還給中國一事,其癥結點在於台灣是清朝的領土,但不是中華民國的領土,因為中華民國繼承清朝時,並沒有台灣。 這(開羅)宣言並非經過慎重草擬的官式文書,只不過是一種承諾,以便用來分割那搖擺於狐疑中國人面前的戰利品而已。他只是一種表意宣言,答應重劃日人佔有領土。文書上所提到的領土,在當時沒有一個地方是在聯軍手裡........。 宣言中有提到要將日本竊占的所有中國的領土還給中國,但台灣是馬關條約時割讓的,根本不是被霸占去的中國行省......更不是宣言中所提到的「日本應歸還九一八事件之後竊於中華民國的領土」,臺灣或許本不該被「歸還」給中華民國。 台灣究竟是被美國出賣? 還是被國民政府出賣? 怎能如此輕易的,將台灣當作戰利品歸還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怎又能罔顧台灣的利益,掏空台灣的物資供國共內戰使用,甚至中飽私囊? 一場浩劫 國民黨對台灣的了解與控制遠不如美國。當時台灣貪污腐敗的問題不是官員單一問題,而是整體官僚系統的問題。雖說書中定論為中國人佔據台灣,但看完只覺得這不是佔據,根本是一場浩劫與災難。 掏空產業 原本超過百萬噸的產糖,在國府管理下只剩下三萬噸,產量少就算了,原先戰後復原用的儲備用糖都被一掃而空,大量的糖被運送到香港私人倉庫中,不只是糖,煤、樟腦、麻醉管制藥、酒等各式各樣的儲備品,都被低調運出台灣,出售斂財。 建設的騙局 小時候讀歷史都會讀到十大建設,但事實上在戰後,各項援助臺灣復興基礎建設的計畫,都因國民黨的腐敗而失敗,很多台灣的投資與建設其實都來自於美國援助,或是日本先前的建設,但有許多都被以國民政府,以自己的名義攬功在自己身上,像是十大建設中的台中港,早在日治時期便已完成。國民黨不是沒有做事,只是主要的事情都不全是他們做的,卻將自己有做的事情誇大化...... 關於灣生 事實上,當日本投降之後,有五萬日本人曾自動要求留在台灣,因為那是他們一生的故鄉。但在陳儀統治下,幾個星期就足夠使他們改變初衷..... 灣生回家寫的,其實只有花蓮鄉下的灣生故事 (他們相信陳儀會保留他們的財產,他們只是暫時離開,之後會還給他們),但是實際上有許多在都市的灣生,一開始想要留在台灣,但看到陳儀的作為後,反而決定將財產變現,毅然決然遠渡回日本,像是很多日本官員也是盡可能早日渡返日本。 而日人的這些財產,最終充公處理,除軍火彈藥外,計移交了數十億美元的價值.......。 關於黨產 因為大部分的人對於台灣的歷史並不了解,所以像是一開始知道黨產時,只覺得這像是個企業,有資產並無不合理,但後來才知道是霸占別人的財產,像是灣生留在台灣的資產便是來源之一,過程不公不義,這時就會想去抗爭,希望能將這問題解決掉。 一系列慘案 他們(大陸人)原以為控制台灣人不會比控制邊疆各省更困難,可他們完全低估了台灣島上發展良好的通訊設施,與普及的識字能力。 二二八只是個導火線,累積已久的民怨與不滿,從此找到了宣洩的出口。只是陳儀錯估了這事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無視已白熱化的對立,以錯誤的方式處理。美麗的島嶼,就這樣淪為煉獄。 後記 還記得在某天的談話中,有人問到在深藍的環境中,到底是如何覺醒的? 姑且先不討論這是否是覺醒,但那個轉捩點,應該就是這本《被出賣的台灣》吧。看完只覺得三觀全毀,對於過去被洗腦的資訊感到無比的憤慨,對於國府感到萬分不齒。 只是從中不難看見由美帝的視角來描述,時而反省美國再每個關鍵點是否應該介入,或是否有因為「放任不管」而有必須承擔的責任。除了體認到,原來美國在這段歷史中,有著異常深入的掌控外,更提醒著這並不能因為是外國人的觀點,而誤以為其內容絕對客觀。 雖然如此,但從書中各種證據與說明中,對於二二八事件的各種原委,一切脈絡變得清晰,前因後果變得合理了起來,課本上那些語焉不詳草草帶過的文句,社會上看不懂的對立,突然間全都略懂略懂了......其實不懂的還有當時為何中國會被公開當作盟友,說穿了,都只是美帝在國際布局策略下的逢場作戲罷了(自己人都承認了還有什麼好說)......。因為整個閱讀經驗是個「合理化」的過程,總之,我信了。 在解嚴後出生的這群年輕人,或許因為未曾經歷過彼時的慘淡,以致如果沒有深究,對於社會上許多對立,很容易以為只是權力與意識型態之爭。閱讀時也時時提醒著自己,與其閱讀後引發仇恨,不如思考如何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以弭平曾經的傷痛。 台灣會更好嗎? 我不知道,但仍一廂情願相信著。 最後,這本書竟然沒有被禁,真是太神奇也太感恩了~
王姿文
2016-02-24
灣生回家
從電影、演講、一直追到同名《灣生回家》,這段期間陸續閱讀了一系列台灣史書籍,不禁開始思考,這些群灣生的感人故事,究竟該如何解讀? 關於灣生 灣生(台湾からの引き揚げ),指1895年至1946年間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包括日臺通婚者所生下之子女。在1945年12月中旬至1946年4月間止,日本政府為配合國民政府之命令,除技術人員、教師、醫師等必要留用之人,其餘皆必須引揚歸國。 -- 維基百科 這群灣生在日本戰敗後,被遣返回日本,經歷許多生離死別,而在返回日本後,除了要適應日本的環境外,在各方面還會受到社會的歧視。 其實除了灣生外,同理還有朝生(在朝鮮出生的日本人)、與在滿洲、南洋群島...等出生的日人。相較於灣生與南洋群島出生的日人,與殖民當地的人們產生了不少情誼;在滿州與朝鮮出生的日人,則因為治安混亂與各種反日獨立運動,歸國後較沒有適應上的問題。 豆知識 誰來開墾? 這時候的花蓮很繁榮,許多人都認為那是一塊新興的黃金地,因此大批日本低下位階的人,都想要到花蓮掏金,期盼在那一塊新天地翻身。 因為這群首發移民者,肩負著日本殖民初期拓墾的成敗,又希望能永留台灣,所以在一開始的資格審查上,多有限制,像是要健康狀況良好、沒有不良紀錄、要有一定財力、要攜家帶眷....,雖說有一定的素質要求,但也提供相當優渥的補助與待遇。 吉野村 這些故事的主角們,便是來自於這個全台最具規模的吉野移民村,是最早的官營移民村,位於如今的花蓮吉安鄉。當時在移民的建設下,有自來水、公車巴士、甚至還有沖水馬桶,相當進步且時尚。 慶修院 當初日人移民中,信仰比例以真宗的最多,當時為了安定移民開墾者的思鄉情,同時也為了傳教,便設立了吉野布教所,也就是如今的慶修院。 神風特攻隊與最後的手紙 傳說中的神風特攻隊,一開始來源是日本東大、中央(最多)、慶應、早稻田等高材生,但因為犧牲過速,便將中學生也納入招募對象,當時台灣有建中、中二中、南二中、雄中、花中等五所中學被選上,其中又以建中與花中佔多數。 通常於自殺式攻擊的前一天,都會留下「最後の手紙 (最後的遺信)」給家屬,但台灣的神風隊員家屬,卻遲遲沒有收到這些遺信,便成了許多被「榮譽徵召」家庭的無盡等待。 台灣日產公司 原來真有這樣一個公司,用來處理日人在台的不動產。 在日人離台前,曾有命令提到:所有日人的動產與不動產都不可帶走,但會發放領受書,以供未來憑卷領回過去在台資產。但事實是,日產公司最後在倉促間,將這些不動產變賣後關閉,只留下多年後國民政府的一句話:日產公司已結束,無法處理。 後記 解讀所謂故鄉的牽絆? 每次聽完這些故事後,在感動之餘,總會開始思考,這些無盡的眷戀與牽絆,究竟從何何來? 到底什麼是故鄉呢? 最後得到的答案是那些「留有美好回憶的所在」。雖然說這樣說不浪漫,但覺得這群灣生追尋的,其實就是那些童年的美好回憶,畢竟在日本戰敗後,接踵而至的是一連串的不幸與磨難,就算回到日本也飽受歧視並集中管理,某種程度也算是一種「孤兒」的結構吧 (雙方都不被認同),「回到」日本的,可以的話便矢口不提灣生的過往以免被歧視,留在台灣的,則為了怕被發現而躲躲藏藏,甚至寧願裝一輩子的啞巴,導致過去那段被封藏的美好記憶,便更顯珍貴。 這也是為何「朝生」一點也都沒有這種懷念故鄉的情懷,對他們來說,「故土」反而還是驚恐的回憶,因為在日本戰敗後,有許多日本移民便被當地韓人打死或殺死,甚至被放火燒村,朝生們為了生存,上演了許多悲傷而殘忍的故事,因此這不但不是牽絆,反而是一輩子的驚懼。 就像是一群人來到異地,胼手胝足建立起和樂的生活,而吉野村的日常,便是這群灣生家庭的創業故事。 執著 -- 關於作者田中實加 (陳宜儒) 另一個不解的是,究竟是什麼讓作者有如此執著的信念,花了十二年與時間賽跑,只為了圓滿與這群灣生們的約定? 難道真是因為日文化中,常掛在嘴邊的「牽絆」與「約定」? 雖說作者整個追尋過程,就像小時候在看超級星期天,那卜學亮的尋人單元,但其中卻有著更多的困難,不論是語言上的,或是時空上的...... 在書的最後,作者提到自己是亞斯伯格患者,也呼籲其他病友不要害怕挫折,應該面對自己的缺點勇於突破,一直向前行。 「追尋灣生」是我人生第一次為自己下決定的事:在四十歲以前要做一件讓自己一輩子都驕傲的事..... 而她終究找到自己與上一代的身分認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那我們找到自己的了嗎? 該如何看待? 人生沒有時間惦記悲傷、複習仇恨,因為人生的眼淚是用來紀念感動的。 記得灣生回家上映,總不乏有許多關於族群切割、甚至「媚日」的批評,但我看到的是在時代的巨輪下,市井小民的懇切生活與悲歡離合。戰爭與敵對是政治上的,但人際相處的才是真正發生的歷史。 與時間的競爭 整個追尋旅程,其實就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有的人還來不及領到出生證,就先領到了死亡證明。 一開始只覺得故事裡的每個人,都沉溺於過去的回憶中無可自拔,感到相當惋惜,但進一步探究,卻發現其提醒著自己,要珍惜每個美好的當下...... 如果可以阻止遺憾,為何不?
王姿文
2016-02-24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川習會將登場 魯比歐:美不會放棄支持台灣
黃靖媗
亞塞拜然拒發簽證 國際法官協會聲援台灣
楊國文
國民黨重回馬英九手中
林保華
始政日或光復節及歷史魅惑
李敏勇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扭扭捏捏的華獨 被逼選出鄭麗文
林保華
批用共產黨收拾民進黨太可怕!趙少康遭藍、紅軍出征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