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峰相關文章

【燦爛的星辰】舒伯特、安娜芭甫洛娃

【燦爛的星辰】舒伯特、安娜芭甫洛娃

1月31日壽星 音樂家舒伯特 在樂聖貝多芬的墳墓旁,也安葬著一位音樂大家,他是貝多芬的仰慕者,但是他的音樂的傳播力並不亞於貝多芬,他就是以抒情旋律聞名的音樂家舒伯特。 不知是否真的「天妒英才」,舒伯特比莫札特更短命,只活了31歲。但是在他短暫的31年人生中,卻創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 他的《菩提樹》、《鱒魚》、《魔王》、《野玫瑰》、《聖母頌》等小品抒情曲,至今傳唱全世界,他的第八號交響曲是一部浪漫主義抒情交響曲,因只寫了兩個樂章,所以名叫《未完成交響曲》,在台灣很受歡迎。舒伯特個子很矮,身高只有157公分,但他是音樂巨人。這位音樂巨人於1797年的今天在維也納附近出生,於1828年因斑疹傷寒症病逝維也納,餘音留給世界至今。 舞蹈家安娜芭甫洛娃(Anna Pavlova,俄語:А́нна Па́влова,) 「把我跳天鵝湖的戲服拿給我」—芭甫洛娃(臨終的話) 聽過有一種蛋糕叫做「芭甫洛娃蛋糕」嗎?原來這個蛋糕的名字是以芭蕾舞蹈家芭甫洛娃的名字命名的。以演出「瀕死的天鵝」聞名世界的俄國舞蹈家芭甫洛娃於1882年的今天出生。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羅斯女演員,最受歡迎的古典芭蕾舞者,是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的台柱,參加過狄亞吉勒夫芭蕾舞蹈團,在世界各地演出。 芭甫洛娃和舞團成員成功創造了最著名的一齣芭蕾舞劇《瀕死的天鵝》(「天鵝之死」),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1920年代她訪問到澳大利亞時,一位他的粉絲大廚以她的名字命名推出了「芭甫洛娃蛋糕」。 【附錄】《燦爛的星辰》停刊聲明 我這個專欄推出至今屆滿一個月,我必須每天費時去溫習、爬梳龐雜資料才下筆,這對於癌術後的我,確實是重大的負擔,而且民報的篇幅寶貴,每天刊登我的文章,如果沒有太多讀者表達共鳴,我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今天的壽星舒伯特,有著名的「未完成交響曲」,是我喜愛的音樂。然而我這個「未完成」的專欄,卻是情非得已。感謝民報這個月來容許我自由揮灑;也感謝這個月來每天看《燦爛的星辰》的讀友,當然也要請你們包涵體諒!我休息一下,或許體力恢復後,再續文緣,就先告假過年一下,期待再相會。
李筱峰 2018-01-31
【燦爛的星辰】陳文成、王育德

【燦爛的星辰】陳文成、王育德

1月30日壽星: 為台灣民主運動犧牲的學者陳文成 1950年的今天,陳文成出生於林口。自幼成績優秀,大同初中、建國中學畢業後,大學聯考以總分500分第2名成績考上台大數學系。服役期間擔任教官時,以數學函數將物質與重量導出,獨自研究發明了「自動計價器」。赴美留學期間,即擁有九級精算師的證照。1978年,28歲的陳文成,從密西根大學以第一名的獲博士學位。他的專業論文發表於應用機率雜誌上,對統計學理論的貢獻,引起國際學界重視,獲聘任教於卡內基美隆大學。陳文成在美期間非常關心台灣的民主與獨立運動,經常捐獻這些活動,為國民黨海外特務所獲悉。 他於1981年返台,被警備總部約談,7月2日一早從家中帶走,但第二天被發現陳屍於臺灣大學研究生圖書館旁草地上。「陳文成命案」驚動海內外。為熱愛民主自由的專業學者,不見容於專制政權,又增添一史例。 國際台灣語研究權威、台獨運動要角王育德 1924年的今天,王育德出生於台南,家境富裕。戰前進日本東京帝大研習中國哲學,因二戰而中輟。終戰之初,受廖繼春之邀,任教於台南一中。由於他對詩詞、戲劇及語言學極感興趣,以台語撰寫劇本(第一個劇本是《新生之朝》),推行台語話劇。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王育德的胞兄,極富正義感的法律界知名檢察官王育霖,遭國民黨政府殺害。事件後王育德逃亡香港,轉赴日本。並重回東京大學繼續未完成的學位,他以台語的研究取得東京大學的文學博士,並任教於明治大學。王育德原本毫無政治野心,受二二八事件的「洗禮」,目睹國民黨政權的專制腐敗,因而投入台灣獨立運動。 1960年2月,王育德與東京大學留學生黃昭堂、廖建龍等人,成立台灣獨立的團體「台灣青年社」,同時創辦《台灣青年》(The Taiwan Youth)雙月刊。1982年王育德任臺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委員。他的言論對戰後台獨思想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 王育德的重要著作有《台灣:苦悶的歷史》(原日文《台灣:苦悶するその歴史》)、《台灣海峽》、《台灣話研究卷》、《我生命中的心靈紀事》、《台灣獨立的歷史波動》,以及《王育德自傳:出世至二二八後脫出台灣》等書。前衛出版社有15冊的《王育德全集》印行。1985年王育德因心肌梗塞去世,終其一生沒有再回到魂縈夢牽的台灣。
李筱峰 2018-01-30
【燦爛的星辰】契訶夫、羅曼羅蘭、鄧麗君

【燦爛的星辰】契訶夫、羅曼羅蘭、鄧麗君

1月29日壽星: 契訶夫(俄語: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到處都得有為個人的神聖權利的奮鬥,如果不要這種奮鬥,那就是不道德。」——契訶夫  俄國的劇作家、短篇小說作家契訶夫於1860年的今天出生於俄羅斯塔甘羅格的一個農奴家庭。有著不快樂的童年,除了曾經在父親的雜貨店幹活,也過著家人為躲債而搬遷的日子。1844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醫學系,成為醫生。行醫之餘,從事寫作。 契訶夫早期作品詼諧幽默,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1890年初,為了躲避都市的喧囂,他獨自去庫頁島從事社會考察,此行之後讓他開始關信現實政治,對貧苦人民的深切同情。短篇小說和戲劇開始「量產」。綜合其作品,有的反映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有的刻畫沙俄專制制度下的黑暗與虛偽、他諷刺見風使舵的「變色龍」、對社會醜惡現象的嘲笑,反映工農階級的鬥爭…。他的劇作也對20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作品極具藝術性,同時也是瞭解沙俄社會的生動史料。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藝術的道德精神,在於愛善、愛美、愛生活」——羅曼羅蘭 20世紀的法國著名作家、音樂評論家,也是傳記作家羅曼羅蘭,於1866年的今天出生。1889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史學系,之後去羅馬深造,回來後,在巴黎大學教授藝術史,並開始寫作。一次世界大戰時,羅曼羅蘭反對戰爭,呼籲尊重人性,遭政府驅逐,因而流亡瑞士。流亡期間獲諾貝爾文學獎(1915),他把獎金捐給國際紅十字會以及法國難民組織。1938年羅蘭從瑞士返回故鄉定居。1940年德軍占領巴黎,羅蘭被納粹嚴密監視。納粹敗退後,羅蘭才重獲自由,可惜不久即過世。他的作品以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多夫》最具代表性。此外,《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甘地傳》,前三者合稱「巨人三傳」。 台灣演唱家鄧麗君 鄧麗君。圖/取自flickr, photo by jdxyw 本名鄧麗筠,在亞洲和全球華人社會極受歡迎的台灣歌星鄧麗君,於1953年的今天出生在臺灣雲林,在蘆洲成長。他父親任軍職,籍貫中國河北,母親是山東人,所以鄧麗君生長於台灣的「外省」軍人家庭。鄧麗君畢生致力慰問國軍官兵,被稱為「軍中情人」。1974年往日本發展,藝名テレサ・テン,頗受日本民眾歡迎。他的歌聲後來也傳入中國,但他本人不進中國演唱,與一般只顧歌唱市場的藝人不同,她堅持在「大陸」實現民主之前,將永不踏入「大陸」土地。可惜,這位有原則的亞洲歌壇巨星因氣喘病發,於1995年5月8日去世,空留餘音迴盪。
李筱峰 2018-01-29
【燦爛的星辰】史坦利、李國鼎

【燦爛的星辰】史坦利、李國鼎

1月28日壽星: 探險家史坦利(Henry M.Stanley) 一位原名叫約翰·羅蘭茲(John Rowlands)的17歲英國少年,跳船偷渡到美國後,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碰到一位坐在自己雜物店門口的史坦利先生,少年人上前問:「Do you want a boy, Sir?」他的意思是要問「你有要僱用人嗎?」,但是這位沒有子女的史坦利先生卻誤以為少年人在問他要不要收養他做兒子。就這樣陰錯陽差,約翰·羅蘭茲最後被收為養子,從此改名為亨利·莫頓·史坦利,他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壽星。 亨利·史坦利於1841年的今天出生。出生不久,與母親沒有正式婚姻的父親就過世了。史坦利有很長的時間在救濟院渡過。移民美國後,曾捲入美國南北戰爭被俘,之後加入聯邦海軍,被派當記錄員,開始邁向新聞工作。他曾組了一支隊伍到鄂圖曼帝國採訪,被囚。解困後,又被派往中非洲尋找(並報導)失蹤的英國傳教士李文斯頓,轟動一時。此外又於1874年深入探索非洲,繞維多利亞湖航行一周,發現希米約河(Shimeeyr River)。事後他將探索過程記錄寫成《通過黑暗大陸》(Through the Dark Continent)一書。 1878年,他奉命赴非主持剛果自由邦的興建事工。雖然史坦利後來獲英國女皇頒勳封爵,但是從非洲的立場看,亨利·史坦利是造成後來西方勢力進一步入侵剛果的入侵者。但無論如何,他是一位傳奇人物。1904年過世。 政經專家李國鼎 「如果你們這些一流的人都不到政府裡來,來的都是二、三流的人,未來國家是由二、三流的人制訂政策,領導一流的人,到時你們就知道痛苦了!」——李國鼎 在兩蔣統治集團的成員當中,李國鼎是少數獲得較多正面評價的人。他於1910年的今天出生於中國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1934年赴英國劍橋大學學物理,中日戰爭爆發後回中國任教,參與多項抗戰工作。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先後擔任造船公司總經理、美援會秘書長、經濟部及財政部部長,在任時推動許多經濟建設。從早期草擬「獎勵投資條例」,推動加工出口區。 1982年推動修正《科學技術發展方案》,選擇了能源、自動化、材料、資訊、生物科技、光電、食品科技及肝炎防治等8項重點科技項目,創設科學園區,促進國際合作等。是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有人稱譽他是「台灣科技教父」、「台灣經濟發展奇蹟」,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形容他「台灣現代化之路」。李國鼎在台灣推動的財經發展,以及他發表的研究與言論,受到世界多國政府與學界的肯定,獲頒榮譽博士及獎項約30多種。
李筱峰 2018-01-28
【燦爛的星辰】莫札特、矢内原忠雄、謝林

【燦爛的星辰】莫札特、矢内原忠雄、謝林

1月27日壽星 音樂神童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有「音樂神童」之譽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於1756年的今天出生於奧地利薩爾斯堡。 從6歲作「G大調小步舞曲」開始,到35歲作「魔笛」、「早春」等,莫札特創作過20餘部歌劇、41部交響曲、50餘部協奏曲、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協奏曲、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23首弦樂四重奏、以及數部嬉遊曲、小夜曲、舞曲及宗教樂曲…。 他只活了短短35年,卻有如此豐富的作品,有人問,他都不用睡覺嗎?在短短的人生中,他曾經失戀、失業、潦倒…,他雖生了6個孩子,卻只有2個免於夭折而成長,但兩人終身未娶,因此莫札特未留下子嗣。但他留下才華洋溢傳世永恆的作品給世界,世世代代與人類同在。 同情台灣處境的日本經濟學家矢内原忠雄 「為了要活出日本的理想,請先把這個國家埋葬掉!」——矢内原忠雄 1893年的今天矢内原忠雄出生于日本愛媛縣,2年後日本殖民統治台灣。36年後(1929),矢内原忠雄出版了分析日本帝國主義擴張與殖民地台灣經濟發展歷程的經典名著《帝國主義下の台灣》,同時也表達對殖民地被壓迫民眾的深切同情。這位無教會主義的基督徒,東京帝大畢業,也任教該校。為了瞭解日本對台的殖民統治,1927年他來台考察二林蔗農事件和竹林事件。回去之後寫下了《帝國主義下の台灣》,因批評日本殖民政策,此書遭總督府列為禁書。 中日戰爭爆發前夕,這位被譽為「日本的良心」的知識分子,發表文章、公開演講,反對日本出兵攻打中國,因此遭解除東大教職。戰後日本民主化,矢内原忠雄才恢復教職,擔任東大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進而出任校長。重要著作,除前引書之外,尚有《帝國主義下の印度》、《殖民と殖民政策》、《南洋群島の研究》,以及許多教育及基督教教義的論著。 德國頭號哲學家謝林(F. W. J. Schelling) 「自然與心靈的合一,唯有在藝術中最能呈現。」——謝林 德國的美學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於1775年的今天誕生於德國符騰堡。謝林8歲就學會希臘語、拉丁語,12歲完成中學教育,是少見的天才。上大學前又學會希伯來語、阿拉伯語、法與、英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他認為多種語言有助於他的思維活力。在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時,他遇到同寢室同學黑格爾,兩人是好友,但也產生激烈辯論。 謝林和黑格爾,以及影響謝林很深的費希特,都被歸類為德國「觀念論」者。德國觀念論者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他們都致力探討作為世界本源的「絕對者」。但謝林的核心思想指出世界的本源是「絕對無差別的同一」、「主體和客體從根源上來說,其實是同一個東西」。但黑格爾不同意此說,批評謝林這種絕對相當於黑夜,「在黑夜裡所有的牛都是黑的」。在他們論辯中,互見火花。謝林的晚年成為批判性地闡述黑格爾哲學第一思想家。他認為人不僅被理性所決定,也被汙濁的自然衝動所決定。 1854年謝林在瑞士的一處療養勝地逝世,被安葬在附近的一座教會公墓。他的墓碑上刻著︰「紀念德國的頭號思想家。」
李筱峰 2018-01-27
【燦爛的星辰】麥克阿瑟、盛田昭夫

【燦爛的星辰】麥克阿瑟、盛田昭夫

1月26日壽星 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零而已」 ——麥克阿瑟 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叫「麥克阿瑟公路」(台北到基隆),是在美援協助下完成,完工時適逢美國麥克阿瑟將軍過世,蔣政權為紀念麥帥對「自由中國」(當時蔣政權自稱台灣為「自由中國」)的友誼,及堅定的反共信念,遂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公路。 麥克阿瑟於1880年的今天出生於美國阿肯色州。他是美國西點軍校創校以來總平均成績最高分(98.14分)的第一名畢業生,後來也出任西點軍校史上最年輕的校長。二次大戰時期任西南太平洋盟軍的最高統帥,終戰後,他為盟軍佔領下的日本保留天皇制,又帶來了兼具有民主性質的憲法。 1950年韓戰甫爆發,仍任盟軍統帥的麥克阿瑟,來台北與蔣介石商討因應共黨的對策。他公開讚揚蔣介石說:「他的抗拒共產主義統治的不屈不撓的決心,引起我真誠的仰慕。」由於麥帥的軍事計劃與杜魯門總統不符,而遭杜魯門解除一切職務。麥帥接到解職令後,悄悄對妻子說:「珍,我們終於可以回家了。」他在國會的告別演說中,發表了著名演說《老兵不死》(Old soldiers never die)。1964年4月這位「老兵」終於凋零。而今麥帥公路已變成中山高,只留麥帥一橋、二橋,而當年蔣政權的效忠集團,如今已向中共靠攏。 日本企業家、Sony創辦人 盛田昭夫 「你永遠不該相信別人會按照你的期望,把事情作的分毫不差,因此,你永遠也不要把實現自己願望的擔子,放在別人的肩膀上。」 ——盛田昭夫 日本的Sony於1970年正式在美國上市,成為第一個成功攻佔美國市場的日本公司。今天是Sony的主要創辦人盛田昭夫的冥誕,他在1921年的今天出生於名古屋。童年時代盛田昭夫就喜歡玩弄產品,小學時曾經在學校裡設計了一些精緻巧思的小貼紙,全校同學爭相搶購。他於大阪帝國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畢業。 二次大戰日本投降,舉國哀傷,盛田昭夫卻在注意創業契機,圖謀振興。當時民生物資匱乏,收音機訊號受管制,然而隨著日本漸漸不向民主改革,日本人渴望瞭解外界資訊,盛田昭夫和朋友井深大發現電子技術能夠與人民的日用品進行結合,這將會充滿了商機。以修理收音機、製造電晶體收音機、攜帶式錄音機⋯⋯逐步開始締造日後的Sony王國。盛田說:「我創辦了Sony後,每周拿一種產品回家去用,像是個外行人一樣的把玩,方能發現什麼地方要改善,產品要受到消費者喜歡,自己要先喜歡。」 盛田昭夫開創了自己的事業版圖,他的Sony奇蹟更為日本在國際間博得了名聲。他的成就,也獲得英國授予大英帝國勳章並給予名譽爵士(1992)。
李筱峰 2018-01-26
【燦爛的星辰】波義耳、伯恩斯、毛姆、周添旺

【燦爛的星辰】波義耳、伯恩斯、毛姆、周添旺

1月25日壽星 「理化之父」波義耳 「能夠創造力學世界的神─令物質符合運動定律的神,比只會創造沒有科學定律的世界的神,更值得我們崇拜。」 ——波義耳 還記得「波義耳定律」嗎?「在密閉容器中的定量氣體,在恆溫下,氣體的壓力和體積成反比關係。」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定律,由波義耳提出。這位「理化之父」於1627年的今天出生在愛爾蘭的一個新教徒家庭。由於他家世很好,擁有自己的研究室。 我們今天都知道在真空中聲音不能傳播、火不能燃燒、生物不能生存,但這些常識若不是在三、四百年前由波義耳提出,今天怎麼會是常識?在化學上,波義耳提出酸鹼作用會產生鹽的學說,發明了分辨酸鹼的石蕊試紙。波義耳提倡以實驗結果來印證理論和學說的科學方法,奠定現代科學研究的基礎。 蘇格蘭詩人伯恩斯(Robert Burns)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auld lang syne? (老朋友哪能遺忘,哪能不放在心上?老朋友哪能遺忘,還有往昔的時光?)」 ——伯恩斯《Auld Lang Syne》 知道誰是伯恩斯嗎?聽過電影「魂斷藍橋」的主題曲(亦即《驪歌》)吧?這首歌的原歌詞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蘇格蘭詩Auld Lang Syne(《友誼萬歲》),作者就是致力於整編蘇格蘭民謠與古老傳說的蘇格蘭詩人羅伯特伯恩斯。這位主要用蘇格蘭語寫作,被認為是蘇格蘭的「國民詩人」、「農夫詩人」,於1759 年出生在一個農夫之家,自小在田間勞動。他父親是辛勤的佃農,伯恩斯目睹父親積勞而死,家境瀕於破產,使他對當時社會極為不滿,所以作品中表現出對各種形式的宗教與政治的辛辣諷刺。伯恩斯雖僅受過很少的正規教育,但他博覽群集,天文地理、各國文學他都通曉。他以輕快的蘇格蘭方言,奔放的情感和機智,吸取古典和英國文學傳統以及蘇格蘭民間傳說,留下永恆的文學遺產。羅伯特伯恩斯創作的著名抒情詩有《一朵朵紅紅的玫瑰》、《高原瑪麗》、《往昔時光》等,還有歌頌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樹》、歌頌反抗英國侵略的民族英雄,號召人民爭取自由的《蘇格蘭人》。至於《兩隻狗》、《致山中雛菊》、《給老鼠》、《給蝨子》,則是藉題比諷之作。可惜,他英年早逝,37歲過世,葬禮有一萬多人參加。之後的兩個世紀裡,在世界各地的蘇格蘭人和詩歌愛好者中,崇拜者、追隨者不絕。 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我是由好幾個人所組成的,現在佔優勢的人,必須趁早讓位給其他的人。」 ——毛姆 曾經有一個小孩在他八歲時母親去世,傷心欲絕的他,一直將母親的相片保留在床邊,直到他長大、去世。這個重情的人,就是英國作家毛姆。毛姆十歲時,擔任大法官的父親也去世,所幸毛姆繼承了一筆每年300鎊的遺產。他醫科畢業,成為婦科醫師,他的第一部作品《蘭貝斯的麗莎》(Liza of Lambeth)就是以自己的從醫經驗的創作。但他志在文學,棄醫從文,一寫七十年。他的代表作品有自傳味道很濃的《人性枷鎖》(Of Human Bondage)。另有反映世界文化變易、探討人生真諦的《剃刀邊緣》(The razor's edge),是毛姆到美國後的第一部小說(1944)。毛姆很長壽,91歲過世。 台灣作詞家周添旺 圖/維基百科 「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 無人看見,每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 花落土,花落土,有誰人倘看顧, 無情風雨,誤阮前途,花蕊哪落欲如何? 雨無情,雨無情,無想阮的前程, 並無看顧,軟弱心性,乎阮前途失光明。 雨水滴,雨水滴,引阮入受難池, 怎樣乎阮,離葉離枝,永遠無人倘看見。」 ——周添旺(「雨夜花」歌詞) 如果一個人在公車上或走路時,常常自言自語,可能會被看成「精神病」,但是有一位台灣的著名作詞家,就常常在喃喃自語中,迸發出靈感,完成他膾炙人口的作品。他就是1911年的今天在艋舺(萬華)出生的周添旺。 1930年代台灣流行歌開始發展,鄧雨賢作曲的四首合稱「四月望雨」的歌最為有名,其中的《月夜愁》、《雨夜花》,就是由周添旺填詞。周添旺六歲即習漢文,日新公學校、成淵中學畢業,1933年進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以《月夜愁》歌詞受公司倚重,翌年升任文藝部主任。繼有《雨夜花》、《碎心花》、《河邊春夢》等力作,享譽台灣歌謠界。戰後,他又與作曲家楊三郎合作了《孤戀花》、《異鄉夜月》、《思念故鄉》、《秋風夜雨》。1957年他又擔任歌樂唱片公司文藝部主任。著有《創作台語歌謠史》。61歲填寫的《西北雨》,再獲掌聲。1988年病逝,葬於八里,他的墓碑刻著他最得意的作品《雨夜花》、《月夜愁》、《河邊春夢》、《秋風夜雨》。
李筱峰 2018-01-25
【燦爛的星辰】岡田英弘、科恩

【燦爛的星辰】岡田英弘、科恩

1月24日壽星 岡田英弘 圖/維基百科 「從蒙古開始,算是世界史的起點」—岡田英弘   乍看前引的這句話,不要說一般人,即使歷史系的學生、研究生,都會變成丈二金剛。但是如果把這句話再周延一點敘述:「從蒙古開始,算是東西合流的世界史的起點」,應該可以柳暗花明了。這個觀點,是日本知名歷史學家,精研滿洲史、蒙古史的岡田英弘的論點。岡田英弘顛覆了中國中心論和歐洲中心論的史觀,認為把大航海時代前的遊牧民族放在歷史中心,才能看到真實的世界史的發展!他在《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中,說明了這個理由:一、蒙古帝國連接了「中國文明」和「地中海文明」這兩個素無太多聯繫的歷史文明;二、蒙古帝國统一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之後的整個亞洲、東歐、乃至北非的各個民族國家,都可說是蒙古帝國的後續發展;三、元帝國繼承並傳播了金朝產生的「資本主義」經濟,蓋因金元帝國成功地建立了世界最早的不兌換紙幣制度,建立資本主義的「信用」基礎,並傳播影響歐洲;四、蒙古帝國獨佔歐亞大陸的貿易權,促使歐亞大陸邊缘的歐洲人和日本人尋找新貿易路線,從而開始了歷史主角由大陸帝國到海洋帝國的世界史大轉變。 儘管岡田的論述引起爭議,也或許有可議之處,但是他打破日本史、東洋史與西洋史的分野,提供一種新的世界史面貌,也應該未易輕棄。岡田英弘在史料取材上以使用多語材料著稱,研究的區域橫跨亞洲大陸,包括中國的東北、西藏,以及蒙古、台灣、日本、朝鮮等國家。而且又富現實關懷。他也很關心、重視台灣,出版過《台灣的命運》。 岡田英弘出生於1931年的今天,2017年過世。 細菌學先驅,科恩(Ferdinand J. Cohn) 我們知道細菌的分類包括有球菌、桿菌、絲狀菌、以及螺旋菌等,這樣的分類是源自於德國的細菌學家科恩。科恩用顯微鏡揭開細菌的神秘面紗,並為它們有系統的分類,目前的細菌命名即是以科恩的方法為基礎進一步改善而來。這位開創現代微生物學的先驅,於1828年的今天出生在波蘭與德國邊界的布雷斯勞市。他是猶太人,因為布雷斯勞大學不接受猶太人攻讀博士,所以科恩十九歲時進柏林大學攻讀哲學博士。1850年他成為布雷斯勞大學講師,1859年成為該校植物學特任教授,1866年他在該校建立世界第一個植物生理學研究所。科恩四十歲後才開始全心研究細菌。他後來修正細菌定義為:一種不含葉綠素、有特定形狀、並以二分裂法來繁殖細胞的生物。
李筱峰 2018-01-24
【燦爛的星辰】斯湯達爾、馬奈

【燦爛的星辰】斯湯達爾、馬奈

1月23日壽星 斯湯達爾(Stendhal) 「牧羊人經常向羊群強調,你們的利害,與我的利害是完全一致的。」——斯湯達爾 如果有人寫了一本書,結果該書出版後在11年內只賣了17本,這樣的作者,會成為名作家恐怕無人相信吧?但是偏偏19世紀法國作家斯湯達爾就曾經遭此際遇。但是他後來在西方文學史上卻被認為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他的作品豐富,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紅與黑》,他的書名比人名更為人知。 他的本名叫做馬利-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斯湯達爾(Stendhal)是他的筆名。1783年的今天出生於法國東南部的格勒諾布爾市。他出生的時代正是法國大革命時代,拿破崙乘機崛起。斯湯達爾投入軍職,曾隨拿破崙軍隊出征義大利,也參與征俄戰爭,最後從莫斯科撤退,僅以身免。 他一生戀愛多次,「悅」人無數,但是1822年出版的《論愛情》一書卻滯銷,11年之中只賣出17本。他善於描寫人物心理,作品有《帕爾馬修道院》、《拉辛與莎士比亞》、《羅西尼傳》、《羅馬漫步》、《旅人札記》、《拿破崙傳》、《阿爾芒司》、《自我中心回憶錄》、《亨利勃呂拉傳》、《羅馬、那不勒斯與佛羅倫斯》、《義大利繪畫史》《義大利遺事》、《拉米埃爾》……。其中有許多作品情節是他個人情場的投射與經歷的寫照,可以說「走萬里路,寫萬卷書」。1842年他在巴黎街上的一次散步中,腦溢血不治。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 當裸女悠然坐在穿西裝的紳士當中,這種強烈對比性的畫面,必然吸睛;用被處決的畫面來表達戰爭的衝突性,也必然引起震撼。這是寫實派與印象派畫家馬奈的繪畫風格。有意思的是,這位法國畫家認為現代藝術家應設法在巴黎沙龍展覽他們的作品,而不主張獨立展覽。偏偏他卻在1867年被巴黎沙龍國際展覽排除,因而成立了自己的展覽。更有意思的是,他是第一位以沙龍落選畫(Salon des Refusés)大大出名的畫家。這位被稱為寫實派與印象派之父的畫家,於1832年的今天出生于法國巴黎。 馬奈善畫人物及對現代生活的反應,細節都相當有真實感,利用黑色鉤畫出人物的輪廓,其作品被認為是「早期現代」。馬奈描繪戰爭的作品也令人震撼,主要是他關心政治時局,他目睹美國內戰時,發生過法國海岸的海戰,而有《奇爾沙治和阿拉巴馬的戰鬥》油畫(1864);著名的《處決馬西米連皇帝》(1867-1869三版本)畫出墨西哥行刑隊處決哈布斯堡國王。馬奈曾參加「巴黎公社」的革命(1871年3月-5月),並當選為公社藝術家聯盟委員,在革命失敗後他創作了一幅反映當時法國凡爾賽政府屠殺公社革命者(所謂「血腥一周」)的作品,以示譴責。 馬奈作品「草地上的午餐」 馬奈作品「槍決國王馬克西米連」
李筱峰 2018-01-23
【燦爛的星辰】拜倫、法蘭西斯·培根

【燦爛的星辰】拜倫、法蘭西斯·培根

1月22日壽星 英國浪漫派詩人拜倫 「懂得四肢自由的人,猶如奴隸。」 ——拜倫 先天跛足的詩人拜倫,四肢顯然不完全自由,但他卻追尋着自由放浪的一生。 1788年的今天,拜倫出生在倫敦一個衰落的貴族家庭,父親棄家出走,母親性情乖戾,因此拜倫具有孤僻和憂鬱的性格。10歲時他繼承伯祖父的男爵爵位,過著擁有世襲領地的貴族生活。但「拜倫勳爵」卻產生「貴族式的叛逆」,他在他所居地諾丁漢郡看到工人被壓迫的命運,深感同情。1805年他進劍橋大學主修文學與歷史,深受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等人影響,並開始創作詩歌。 透過詩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貴族生活的厭倦和鄙視。但也因為貴族身份使他得以遊歷多國,擴展政治視野,豐富寫作題材。他親眼目睹歐洲被壓迫民族為自由和獨立的奮鬥,也看到英國在歐洲大陸不光彩的明爭暗鬥。他在國會發表演說,支持愛爾蘭獨立;他去義大利,投入燒炭黨人的運動(1816);最後他去希臘,參加希臘獨立戰爭(擺脫咢圖曼帝國),卻病逝在希臘軍中。1823年拜倫臨終遺言:「我的財產,我的精力都獻給了希臘的獨立戰爭,現在連生命也獻上吧!」希臘政府為拜倫舉行了隆重國葬。 拜倫在作品中塑造出所謂「拜倫式的英雄」,如《海盗》中的康德拉、《哈羅爾德遊記》、《曼弗雷德》中的主角,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們追求自由,反抗社會的罪惡,孤軍抗爭,终告失敗,這亦是拜倫人生的投射。他提倡平等自由,反對專制,支持各國的獨立運動,同情苦難人民。但他的貴族習氣卻又讓他無法融入大眾。甚至他的放浪形骸的生活,成為政客與貴族抨擊他的藉口。西敏寺曾經有很長的時間以「道德」理由拒絕安葬他的遺體。然而他的「貴族式的叛逆」,卻讓羅素寫《西方哲學史》時為他寫了一章。 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人們在他的天性中,都暗藏著一種愛人的意向與動機。」 「真理是時間的產物,而不是權威的產物。」  ——法蘭西斯·培根 1561年的今天,英國倫敦河岸的一個爵士家庭出生了一個嬰孩,他就是後來成為古典經驗論始祖的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有良好的家世背景,培根13歲就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讀神學、天文學、形上學、邏輯、數學、希臘文、拉丁文…。畢業後曾出任英國駐法使館的外交事務秘書、當選過下議院議員、出任掌璽大臣、大法官。卻在大法官任上,牽涉一樁賄賂案入獄,後獲國王赦免,閉門著書,反而在學術思想上發揮貢獻。 培根是意識到科學及其方法論在人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第一人。他的《新工具論》主要是對科學方法的分析。他的科學方法是以觀察、實驗定性和歸納為主。把大量事實(經驗)搜集起來是他的方法的首要要求,被認為是「古典經驗論」的始祖。
李筱峰 2018-01-22
蔣理容的「典範」

蔣理容的「典範」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民報、彭明敏文教基金會,曾於2016年舉行國際人權日專題演講,蔣理容也擔任其開場的導讀。圖/民報資料照 中國清代有一部諷刺性的章回小說叫《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將科第中人追求功名的醜態百像描寫得盡致淋漓。其中第23回有一句這樣的話:「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我們今日且喫酒,那些舊話,也不必談他罷了!」 我自青年時代參與當年的「黨外」民主運動、又側身學術界、文化界,至今已歷數十年,也可說「相交滿天下」。但數十年來閱歷現代「儒林外史」之餘,確實也有「知心能幾人」的喟嘆!但我不嗜喝酒,卻喜歡舊話重提。回顧數十年來的「知心能幾人」當中,蔣理容老師是極少數中的一位知心朋友,也是現代「儒林外史」之外的一個特例。 我與理容能靈犀相通,不僅因為有著近似的Mentality,而且有相類似的身家經驗與心路歷程。蔣理容的伯公,就是領導1920年代台灣抗日社會運動的領袖蔣渭水,她的祖父就是蔣渭水的胞弟蔣渭川 ; 而我的舅公,就是與蔣渭水互稱「同志」,參與蔣渭水領導的「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投身社會運動與宗教改革的「革命僧」林秋梧。我們都是當年台灣人「公民覺醒」運動的前輩的後人。 可嘆的是,我們都有很長的時間浸漬在國民黨的「黨化教育」裡面,接受「去台灣化」的「教育」,以致早年對自己台灣的文化、歷史毫無所知。也都不知道自己的親長中,有過曾經在台灣歷史上奮鬥奉獻的偉大人物。好在,正直的人遲早會醒悟,當我們猛然覺醒,知道了我們台灣前輩志士的奮鬥歷史,看到我們自己親長的勇往豪邁的身影,我們不僅感到驕傲,也隨即跟進腳步,也想為台灣的民主、自由、平等、公義盡點力,希望無忝此生,不讓歷史留白,不讓蔣渭水、林秋梧在天浩嘆我們是虛妄迷惘的一代。 蔣理容這幾年來透過「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舉辦無數次的活動,透過媒體著書立說,發揮的就是蔣渭水精神;我也在大學時代著手進行舅公林秋梧的傳記,最後出版《台灣革命僧林秋梧》,不僅不讓秋梧舅公「疾沒世而名不稱」,更要替他「發潛德之幽光」。我與理容有如此近似的身家經驗與心路歷程,不成為知己也難。 我置身社運界、學術界、文化界數十年,目睹當今的「儒林外史」,看到「相交滿天下」的百態,有人追逐虛名,有人鉤心鬥角,有人爭風吃醋,有人孤芳自賞,有人目中無人,有人虛情假意,有人營私結黨,有人寬己嚴人,有人火牛狂奔……,但是不卑不亢的蔣理容卻守著本分與熱情,籌辦各種演講、座談、音樂會等等活動,進行著和我們的親長蔣渭水、林秋梧同樣的「喚起同胞」「為民喉舌」的工作。她不為名利權勢,但「名」自來,而「權」與「利」則兩空。 這幾年來,她身為音樂家,而能將音樂與文學、歷史結合。她身為作家,更奮筆疾書為我們介紹古今內外的諸多典範人物,以及藝術、文化、音樂的論評。理容將近年來這些作品集結成冊出版,書名就叫「典範」。無巧不巧,我也正一直在收集許多令人感動淚崩的人與事,準備將來出版,預定書名就叫「典範故事」。在理容的《典範》一書出版之前,我有幸先睹全書書稿,發現理容書中人物的典範,不正是她與書中人物的互相投射嗎?理容這些年來的用心與辛勤,本身正是令我動容的典範,我是「蔣理容典範」的見證人。 最後,我還要透露我與理容的「個資」,我們不只是有共同的理想,我們也有共同的「不理想」,那就是我們都是「抗癌同志」。我們選擇反抗威權,選擇為民主自由奮鬥、為優質文化獻身,那是我們「歡喜作,甘願受」。但是我們成為「抗癌同志」則非我們所願,只能借殷海光教授的一句話相互鼓勵—「人海蒼茫,願天下有心肝的人彼此互相溫暖」。   蔣理容文論集《典範》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蔣理容新書——《典範》,1月28日將以別開生面的「音樂講談會」形式發表。藉演唱、演奏及名家開講,營造一場溫馨、怡然且充滿人文光輝的聚會,歡迎大家親臨欣賞。 《典範》一書集結蔣理容3年來在《民報》發表的專欄文章,內容包羅人物、藝術、音樂、文學、政治、社會等面向,跨越國界,超越時空,呈現歷史,關懷社會,字裡行間透顯人文氣息與知性光芒。 1月28日的發表會,以音樂會取代簽名會,結合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製作的《向典範致敬》鋼琴曲與《台語當代歌謠新編合唱曲集》現場演唱及演奏。同時邀名家舉辦新書導讀暨心得分享,並由陳永興醫師主講《典範的追求》。 《典範》新書發表—音樂—講談會 時間:2018年1月28日(星期日)下午2:30-5:00 地點: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25號 偉成大樓 15樓【台灣國際會館】
李筱峰 2018-01-21
【燦爛的星辰】溫世仁、柯勒

【燦爛的星辰】溫世仁、柯勒

1月21日壽星 企業家、作家溫世仁 「一個人有再大的權力,再多的財富,再高的智慧,如果沒有學會去關懷別人,去愛別人,那他的生命還有多少意義呢!」——溫世仁 台灣的經濟發展從1950年代的供應內需的進口取代,到60年代以後的外貿拓展,創造了世人讚嘆的「經濟奇蹟」。在這經濟的奇蹟裡,有一個窮人家的小孩,從點油燈、抓螢火蟲照明、每天打井水生活,到最後成為高科技電子產業的企業家、作家,更是奇蹟中的個案奇蹟。這個小孩就是1948年的今天出生的溫世仁,這位在台灣中部農村長大的小孩,改變自己從貧窮到富裕,也見證台灣由貧窮到富裕。 台大電機研究所畢業的他,求學期間發明台灣第一部迷你電腦。曾任金寶電子總經理,25歲即獲得國家青年獎章。1980年加入英業達公司,從廠長、總經理至副董事長,主導公司的策略發展,是台灣產業升級的個案明證。受聘出任APEC企業諮詢委員會代表。不僅是企業家,他更以其企業經驗與對經濟的洞悉力,執筆寫作分析,出版豐富著作:《成功致富又快樂》、《東亞金融風暴》、《領袖》、《媒體的未來》、《教育的未來》、《企業的未來》、《英語直通車》、《溫世仁觀點:新經濟、新工作、新財富》、《溫世仁觀點:中國經濟的未來》、《台灣青年的出路》、《認識中國》、《e世代創業高手》、《企業人的前途》…等。他也具有人文關懷,創立了「明日工作室」,鼓勵閱讀與文學創作。自己也創作長篇武俠小說《秦時明月》。可惜這位奮發有成,創造豐沛的企業家,57歲(2003)因腦幹出血過世。 心理學家柯勒(Wolfgang Kohler) 「物理學是生物學的關鍵。生物學又是打開心理學門戶的鑰匙。」——柯勒 在心理學的學派中,有所為「完形心理學」,又稱「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主要是在研究人類知覺與意識上的問題。Gestalt用在心理學上,代表所謂整體(the whole)的概念,認為經驗或行為本身是不可分解的。其中一位代表性學者,就是提出頓悟學習的柯勒。 1887年的今天,柯勒出生於愛沙尼亞的塔林。他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並任教該校心理研究所。一次大戰前夕,他跑去非洲西北方的加納利群島進行一個很有名的黑猩猩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出版《人猿的智慧》,提出頓悟學習理論,導致學習理論的修正。他與科夫卡、韋特墨3人所做的知覺實驗,奠定了格式塔學派的基礎。 納粹德國崛起後,柯勒直言批判希特勒政府,為躲避納粹的迫害,1935年他移居美國。完形心理學派的這幾位核心人物都因躲避納粹德國的破害,陸續移居美國,在1930年代逐漸被美國心理學界所熟悉。柯勒甚至出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年過世。
李筱峰 2018-01-21
【燦爛的星辰】蔣夢麟、費里尼

【燦爛的星辰】蔣夢麟、費里尼

1月20日壽星 教育家、農業改革者蔣夢麟 「凡是一種新運動的勃起,舊社會的人總是不易接受的,往往運用種種方法去破壞它,製造種種謠言來誣衊它。」 「我們這一代所經驗的無限痛苦,希望可以為下一代的人們作指示和教訓:當避免的要避免,當保存的要保存,當改進的要改進,當推翻的要推翻。」——蔣夢麟 台灣在1960、70年代有一本流行於知識青年的課外讀本叫做《西潮》,作者來自中國,該書不僅是作者的回憶錄,也是他對動盪嬗遞的中國近百年歷史的見聞和經歷的記錄與省思。從上面摘引的話,可以體會他雖然出身舊社會,卻有新思想;他雖有新思想,卻又不躁進。該書原以英文寫作出版,後來再改寫中文版,文筆流暢洗練,平易近人,以他的人生,串出中國近、現代史,比歷史教科書豐富生動得多,廣受喜愛。作者就是1886年(清光緒12年)的今天出生在中國浙江餘姚的蔣夢麟。 蔣夢麟童年讀過傳統私塾,之後進浙江省立高等學堂、上海南洋公學。1908年留學美國,入加州大學農學院學農,兩年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習教育,他和胡適一樣,都師從著名哲學家杜威。1917年獲哲學博士後回中國。 他前後擔任北京大學校長達17年,也是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主編《新教育》雜誌,傳播新教育思想。 二戰結束前夕,蔣夢麟出任中國行政院秘書長,2年後辭職,擔任中美聯合設立的「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主委,準備走農業改革之路。但1949年中華民國遭中共推翻,蔣夢麟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仍主持「農復會」,用心於台灣的土地改革、技術革新、人口控制,致力台灣農業的復興及農村教育(如四建會)。1964年病逝台北。 義大利著名藝術電影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今天很多政商名流都很怕「狗仔隊」,因為「狗仔隊」是專門跟蹤名人,探人隱私的記者、偵探。這個名詞,來自兩部義大利電影——1960年的《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和1963年的《8½》,電影中出現一個名叫Paparazzo的角色,是一個專門拍攝名人隱私的記者。從此「Paparazzi」就成為那些專門搜刮名人私人生活的形象。(意大利文Paparazzi是Paparazzo所對應的單詞「蚊子」的複數形式)。這兩部電影的導演就是著名的費里尼。 費里尼於1920年的今天出生於義大利的里米尼市。他也是演員,也是作家。 他受心理學家榮格的影響,榮格認為被現代文明壓抑的慾望,是追求神聖性的解脫慾望,費里尼將榮格的思想融入他的電影,《8½》、《朱麗葉與魔鬼》、《愛情神話》、《卡薩諾瓦》、《女人城》等作品即是。他得過5次奧斯卡金像獎,還有許多世界其它獎項。1993年他病逝羅馬,義大利政府為他舉行國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鑄造了費里尼勳章。義大利的里米尼市的機場命名為費里尼機場。
李筱峰 2018-01-20
【燦爛的星辰】林清月、孔德、塞尚

【燦爛的星辰】林清月、孔德、塞尚

1月19日壽星 台灣「歌人醫師」林清月 「在來[向來]之文章詞,專為特殊階級之娛樂而傳誦之,人不易解;白話歌詞,乃大家之所欲歌唱者,故易於普及,因此吾所以留心學歌謠,竊想民間之歌謠,真天籟也。」 —林清月(〈現代之長短句歌謠〉) 「紅花水,白花香,公園內咱二人,頭擺相會就要戲弄,眾人面前,嗄也通! 初認識,無幾工,就講你心茫茫,不通揪手,請你緊放,講欲北投,嗄也通!阮見汝,面就紅,阮知汝在想空鑽縫。」 —林清月(〈嗄也通〉歌詞)     前引的歌詞,歌名叫〈嗄也通〉(周添旺曲),意思用北京話說就是「那怎麼可以」。填詞者林清月是1930年代善寫逗趣歌詞的一位作詞家,他還有其他作品,如〈老青春〉(鄧雨賢曲)、〈清閒快樂〉(王雲峰曲)等。曾任「臺灣歌協會」理事的林清月,採集民間歌謠近一千首。兒時就開始讀四書五經的林清月,漢文根柢極佳,但他提出「從古詞到新曲」的理念,他在整理台灣傳統閩南語歌謠的過程中,逐次將七字仔傳統歌謠之固定型態進行轉化與創作,《仿詞體之流行歌》(1952年出版)一書可窺其成果。另有《歌謠集粹》(1954年)。 沒想到這位採集創作歌謠的熱衷者,也是一位名醫。林清月是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畢業,致力於鴉片研究,曾於《臺灣醫學會》雜誌刊登數萬字論文,並出版《地球上阿片之運命》一書(1923)。曾先後在「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今台北市立中興醫院)與臺灣病院(今台大醫院)服務。1919年於大稻埕設立「宏濟醫院」,後轉型為台灣第一間綜合醫院。這位「歌人醫師」於1883年的今天出生於台南。 「社會學之父」孔德(Comte) 「有許多力量可以把社會誘導到新組織的軌道上,而要讓這許多力量活動起來。」—孔德       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與構想的法國社會學家孔德(François Xavier Comte),出生於1798年的今天。這位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創始人,曾經是烏托邦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助理,後來卻因為學術理論的相左而絕交。46歲那年,孔德遇到柏拉圖式的戀人克洛蒂爾德·德沃(Clotilde de Vaux),遺憾德沃在兩年後病逝,但孔德則受她影響,創立人類教(Religion de l'Humanité),並於1848年二月革命後成立具有宗教色彩的實證主義學會(Société positiviste)。他認為應該把社會看作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社會研究的目的是把社會現象從神學的和形而上學的領域中解放出來,訴諸直接的經驗,以便將它們隸屬於如同在自然科學中建立起來的科學規律的研究之下。他將科學方法應用於社會學上,科學方法所穫得的知識,可以用來改善社會。但孔德的行為怪誕,在一般人眼中如同瘋子。但是如果孔德活在今天的台灣,也可能看到那些為了虛玄的「中華民族主義」竟可以犧牲民主自由經驗的人才是瘋子。 「現代繪畫之父」塞尚 「我拿我的畫來判斷藝術,把一棵樹一朵花視為神所創造的物體。如果它們互相衝突,它就不是藝術。」 「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 —塞尚 1839年的今天,在法國普羅旺斯南部的艾克斯有一個銀行家的家裡出生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長大後沒有繼承父親的職業,沒有接受父親的反對,而毅然走上藝術之路,成為「19世紀的藝術觀念轉換到20世紀的藝術風格的奠基者」,他就是畫家塞尚。塞尚在波旁大學時,班上有一位同學常被欺負,塞尙站出來挺他,他就是後來也成為畫家的左拉,兩人因此奠定了四十年的友誼。左拉也鼓舞塞尚不必屈從父親在職業上的安排,而走上自己的選擇。因此,這位繪畫風格介於「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的畫家塞尚,也影響了畢卡索和馬諦斯。塞尚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引導了後來出現的現代油畫流派,所以被尊為「現代繪畫之父」。 塞尚作品
李筱峰 2018-01-19
【燦爛的星辰】孟德斯鳩、張君勱

【燦爛的星辰】孟德斯鳩、張君勱

1月18日壽星 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孟德斯鳩(Baron de Montesquieu) 「一切擁有權力的人都有濫用權力為自己謀求私利的傾向;任何專制的國家的教育目的都是在極力降低國民的心智。」 「君主和貴族們,假如他們不願意分享一個或一部分人的權力的話,專制制度將會帶來風險。」 —孟德斯鳩    法國西南的港口城市波爾多,有一條中心大街被命名為「De l'esprit des lois」(「法的精神」),附近的另一條街則叫做「孟德斯鳩大街」。原來顛覆「君權神受」說、提出「三權分立」理念的政治哲學家孟德斯鳩,於1689年的今天出生在法國波爾多附近莊園的一個貴族家庭。《論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鳩歷時27年才出版的代表作(中國嚴復將之譯為《法意》),有許多學者認為此書是法國1791憲法三權分立原則和美國憲法權力制衡原則的思想根源。孟德斯鳩曾任律師、波爾多議會議長、波爾多法院庭長。孟德斯鳩男爵雖為貴族,卻是法國首位公開批評封建統治的思想家,他與伏爾泰、盧梭被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俠」。 1992年發行的法郎以孟德斯鳩為人像 中國哲學家、政治家、中華民國憲法起草者張君勱 「民主國憲法之根本要義,如人民監督政府之權,如政府對議會負責,既為各國通行之制,吾國自不能自外。」—張君勱   在武夫亂政的中國現代史上,張君勱(原名嘉森)是一位關心時政卻充滿挫折的哲學家;也可以說是一位好學愛智、學貫東西的政治家,誠如他自己所言「不因哲學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學」。1887年的今天出生於中國江蘇寶山。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又留學德國,學習法政、社會科學,再轉向哲學,崇尚唯心主義,是「新儒家」的代表者之一。但他非象牙塔學者,屢奔波於政壇之間,是中國民主社會黨的創黨領袖。在波譎雲詭的各政治勢力之間,折衝樽俎。蔣介石對他戒慎,卻又不得不借重(利用)他。 中國對日抗戰期間被聘為國民參政員,在終戰之初的「政治協商會議」中,他挑大樑起草「中華民國憲法」。他對中共「自有黨軍、自有特區、自標馬克思主義」不以為然,試圖以政治方式馴服中共,但最後證明失敗;對蔣介石的擴權雄心他也謹慎提防,為了防止專制,在草擬《中華民國憲法》時故意建立了行政院長分權總统的制度,蔣介石雖接受他的憲法設計,但不久就以「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凍結憲法。 未幾,中共以武力推翻中華民國,蔣介石的國民黨抱著加封「臨時條款」的「中華民國憲法」逃退來台。這位被稱為「中華民國憲法之父」的張君勱則遊走海外,在海外組織第三勢力「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然第三勢力已難有勢力,「老鶴萬里心」的張君勱,於1969年病逝美國舊金山。
李筱峰 2018-01-18
【燦爛的星辰】王受祿、富蘭克林、何欽思

【燦爛的星辰】王受祿、富蘭克林、何欽思

1月17日壽星 醫學博士、社會運動家王受祿 「我們絕不為壓迫屈服,壓迫越強,我們的抵抗愈烈,沒有達成最後的目的,絕不放棄。我們更應當覺悟,發揮大勇精神,為貫徹我們的目的而奮鬥!」—王受祿 在1920年代台灣的文化啓蒙運動與抗日社會運動中,台南地區有兩名主幹,一為韓石泉,另一人就是王受祿,兩人都是醫學博士。王受祿是台灣人第一個到德國留學獲醫學博士的人。1893年的今天出生於台南一個漢學宿儒的家庭,兩年後日本領台,父親王鍾山雖然後來被聘為台南第一公學校漢文科老師,但是王受祿受父親漢學的薰陶,不僅漢學根柢很好,也極富「漢民族」意識,註定日後參與民族運動。 1912年王受祿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畢業,任職台南病院5年,後自行開業。1921年,蔣渭水糾合社會精英、知識青年創「台灣文化協會」從事文化啓蒙運動,王受祿與韓石泉、吳海水、黃金火等台南名醫都參與文協,活躍於台南。 1924年春,王受祿赴德國弗萊堡得弗萊堡大學深造,一年後獲德國醫學博士學位返台。 1927年文協分裂,蔣渭水等人另創「台灣民眾黨」,王受祿出任中央常務委員,襄助蔣渭水主持財政,並擔任該黨台南支部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主幹,積極從事社會政治運動。 自1920年代初由林獻堂領銜推動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持續進行了14年。1929年進行的第10次請願,王受祿被推選為請願委員的南部代表。前引的話語,就是他前往東京請願出發前的談話。 然而請願回來,他的長子遽然病逝,王受祿悲痛至極,翌年受洗為基督長老教會信徒,專心奉獻行醫。戰後他曾任八里的痲瘋病療養院「樂山園」院長。 美國開國元勳、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不惜犧牲自由以圖苟安的人,既不配享受自由,也不配獲得安全。」—富蘭克林 曾經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的富蘭克林,在看透大英政府對北美殖民地無所作為後,毅然告別大英「祖國」,投身美國獨立運動,參與《美國獨立宣言》等多項重要文件的草擬,成為美國開國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從事美國獨立運動時,他的兒子質問他為何背叛英王,氣得富蘭克林將兒子趕出家門,要他想通了再回家。他也是一位成功的外交家,曾出使法國,促使法國支持美國獨立。他也是一位科學家,曾經進行多項關於電的實驗,最有名的是傳說他於雷電下放風箏,險遭電死,後來因此發明避雷針。他心存仁厚,是反對蓄奴的先驅,也反對將動物做為食物原料,所以他傾向素食。這位集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發明家、外交家於一身的美國開國元勳,於1706年的今天,出生於波士頓。 美國教育哲學家何欽思(Robert M. Hutchins) 「教育倘以經濟發展為目標,則將視人為生產的工具,並教人把自己看做工具。結果,教育注重職業訓練,教學也以與工作有關為限。」「教育的目的,不在製造基督徒、民主黨員、共產黨員、工人、商人…而在培養人類的智慧,由此而發揚人性。教育的目的是人格,而不是人力。」—何欽思 教育哲學有「永恆主義」(Perennialism),主張應該教那些被認為對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具有永恆意義的內容。人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工人,一個人應該首先學習自由主義主題,而不是職業性的主題。何欽思是這種永恆主義的倡導者。這位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芝加哥大學校長的教育哲學家,於1899年的今天在紐約出生。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長老教會牧師,但何欽思卻是超越宗教的永恆主義的教育學者。
李筱峰 2018-01-17
【燦爛的星辰】陳植棋、森丑之助、賈桂琳杜普雷

【燦爛的星辰】陳植棋、森丑之助、賈桂琳杜普雷

1月16日壽星: 台灣美術家陳植棋 「人生是短促的,藝術才是永恆。」—陳植棋 只享壽26歲的陳植棋,誠如他自己所說「人生是短促的」,但是他的人生卻充滿永恆的色彩。屬於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的陳植棋, 1906 年的今天出生於台北南港。就讀台北師範學校時,受教於美術家石川欽一郎,開始展露美術天份。在北師時,正逢蔣渭水糾集知識青年組成「台灣文化協會」從事文化啓蒙運動,陳植棋參加文協,並受當時文協反日民族情緒的影響,參與1924年爆發的「北師第二次反日學潮」,在僅剩一個月即將畢業的前夕,遭勒令退學!受石川老師的鼓勵,陳植棋進入東京美術學校,開始走上美術之路。他的幾位美術同好李石樵、李梅樹、陳德旺、張萬傳、洪瑞麟也受他的鼓舞都赴日學習美術,六人同住一起。1924年陳植棋與陳澄波、倪蔣懷、藍蔭鼎、陳承藩、陳英聲、陳銀用共七人組成「七星畫壇」,這是台灣首次出現由台灣人組成的美術團體。1927年另組更大的美術團體「赤島社」,成員包括有陳澄波、廖繼春、顏水龍、郭柏川、楊三郎⋯⋯。1928年陳植棋以《台灣風景》入選第9回帝國美展。1930年他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同年以《淡水風景》入選第11回帝展。另外於歷屆「台灣美術展」中的作品有:《海邊》、《三人》、《二人》、《桌上靜物》、《台灣風景》、《芭蕉の畑》、《真人廟》、《赤き壁》、《觀音山の見える風景》、《淡水風景》、《婦人像》。「台灣日日新報」讚譽他為天才青年畫家。可惜1932年26歲英年的陳植棋病逝,這一年赤島社也解散。 踏遍台灣的人類學者森丑之助 有「台灣蕃通」稱號,又被戲稱為「台灣蕃社總頭目」的人類學家森丑之助,在1877年的今天生於日本京都。森丑之助早年就讀於長崎商業學校,十六歲輟學,離家在外漂泊。1895年5月,以陸軍通譯身分來到台灣,走上研究台灣原住民之路,成為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先驅。他探訪各地部落,多次走遍台灣全島,甚至登上玉山主峰。收集許多有關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植物學的資料,並整理成書,是台灣「蕃界」調查第一人。1915年5月爆發布農族的抗日事件,「大分事件」(地點在花蓮玉里的大分駐在所,有多名日警遭殺害,總督府採軍事鎮壓,但森丑之助倡議非鎮壓式的理蕃事業並賦予原住民自治權。1926年7月,森丑之助搭輪船回日本途中離奇失蹤,官方判定是跳海自殺。 提琴演奏家賈桂琳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e) 1960年代英國有一位少女以拉大提琴聞名,她16歲開始即登上國際樂壇。於樂壇的十年之間所錄製的曲目,膾炙人口。最廣為人知的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音樂界公認的極佳演奏。這位演奏家就是1945年的今天出生於倫敦的賈桂琳杜普雷。她的父親是位會計師,母親是鋼琴家,賈桂琳杜普雷四歲時偶然聽到大提琴的音樂,主動要求要學習這項樂器,強烈的學習動機讓她不久就能輕易駕御4/4大提琴。她的姐姐則修習長笛。在童年時期姐妹聯手拿下許多音樂比賽獎項。遺憾的是,賈姬26歲發現手指逐漸失去感覺,28歲之後就過著坐輪椅的生活,長達14年直到42歲過世,長留餘音在人間。
李筱峰 2018-01-16
【燦爛的星辰】馬丁路德金恩、徐志摩、莫里哀

【燦爛的星辰】馬丁路德金恩、徐志摩、莫里哀

1月15日壽星: 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奴隸並不可恥,奴隸的主人才可恥」 「一個人不為一些目標而死,是不適宜生存的。」—馬丁路德.金恩 美國每年1月的第3個星期一是國定紀念日,為的是要紀念這個月出生的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這位為黑人人權盡瘁的偉人於1929年的今天誕生。美國有很長的時間禁止黑人進入特定地點(如餐廳、飯店與公立學校),不許黑人與白人同搭公車等等,讓「人類生而平等」的美國獨立宣言顯得極為諷刺。馬丁路德金恩努力不懈地致力於終止種族隔離的法律,同時以牧師之身,闡述「人類生而平等」的真諦。他有一場聞名世界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於1963年8月28日華盛頓大遊行中,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演講中他不斷強調「I have a dream」一詞,他苦口婆心描述他對於黑人與白人有一天能和平且平等共存的憧憬。但他對抗所有的不公不義,始終以非暴力的方法進行,因此榮獲諾貝爾和平獎(1964年)。然而,39歲那年,他卻遭刺殺身亡,驚動世界! 法國劇作家莫里哀(Jean-Baptiste P. Moliere) 「你只見到社會上壞的一面,別忘了其中也有賢明的人。…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我們必須達觀地面對現實。」—莫里哀 17世紀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出生於1622年的今天。他畢生完成29部劇本,也是法國芭蕾舞喜劇創始人,主要作品有《偽君子》、《吝嗇鬼》、《太太學堂》、《唐璜》、《憤世者》、《司卡班的詭計》等,在西洋文學的喜劇作品中有其重要地位。他同時也是演員、戲劇活動家。莫里哀雖深受皇家青睞,也受巴黎人歡喜,但他諷刺性的劇作《偽君子》攻擊教會的虛偽,招致教會譴責,而《唐璜》一劇更被禁止演出。莫里哀勸人莫哀,要達觀,但他投身戲劇,健康受損,在製作《無病呻吟》時卻有病在身,感染肺結核。在演完最後一幕之後咯血倒下,身殉劇場。 中國作家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徐志摩〈再別康橋〉 中國著名新月派詩人,散文家徐志摩,出生於1897年的今天。這位富家子弟多才且多變:留美、留英、遊歐。讀過歷史系、經濟系、政經學院,又改志文學。為了泰戈爾,跑印度;為了喬治威爾斯、羅素,他跑劍橋(康橋)。回中國任教大學,也不斷換校,在北京、天津、上海多家名校奔波;尤其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用情不專,擅追女人。與陪他去英國讀書的原配張幼儀(張君勱之妹)離婚,再娶生活放浪的陸小曼,最後為了趕赴北京為他心儀的林徽音的演講捧場,飛機撞山身亡,風流才子終於作別西天的雲彩。以上言行或許不全然是典範,但他編輯過許多詩刊,倡導新詩格律,對新詩的發展有其貢獻。而其文學作品,也廣傳至今。
李筱峰 2018-01-15
【燦爛的星辰】史懷哲

【燦爛的星辰】史懷哲

1月14日壽星 慈善醫師,「非洲之父」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如果我要別人尊重我的生命,那麼我就要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除非人類能夠將愛心延伸到所有生物上,否則人類將無法找到和平。」——史懷哲 史懷哲小時候有一次跟一個窮人小孩打架,史懷哲意外的打贏了,窮人家小孩對他說:「如果我每星期也可以吃到有肉的湯,我一定會贏你。」就因為這句話,史懷哲從此成為素食者。他自小就很有慈悲心,一隻小鳥都不傷害。 這位擁有神學、音樂、哲學及醫學四個博士學位的牧師、醫師,有很好的家世,但是他放棄榮華享樂,38歲起前往非洲的叢林行醫濟世,在那裡服務非洲52年,終其一生,被稱為「非洲之父」。記者問他:「什麼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史懷哲說:「有工作可做,有對象可愛,有希望可想。」史懷哲呼籲人類要互助、互愛,共同致力提升生命的價值。他說:「尊重生命,需博愛而喜世。」 除了慈愛之心,史懷哲學識淵博,著作豐富:音樂方面有「巴哈研究」;神學方面有「耶穌生平研究」、「聖保羅的神秘思想」及「晚餐問題考證」;哲學方面有探究人文倫理與世界精神的「文明哲學」等書。 這位獲頒諾貝爾和平奬(1957)的人道主義醫師,於1875年的今天誕生於德、法之交的阿爾薩斯-洛林凱瑟斯堡。
李筱峰 2018-01-14
【燦爛的星辰】范鳳龍、岡本要八郎、弗蘭茨·維恩

【燦爛的星辰】范鳳龍、岡本要八郎、弗蘭茨·維恩

1月13日壽星 來台全心奉獻窮人與病人的慈善醫師范鳳龍(Janez Janež) 「有一天下午,我遇到一宗困難的手術,縫合最後一道傷口時我感到頭暈,跌倒在地上;醒過來後,我又連續開刀三個小時。第一個月我輸血給兩個病人。可惜兩個都死了。我的骨髓正在老化,因此我感到貧血。在這炎熱的地方又吃不下飯,血液就復原的慢,而且我已不再年輕。」——范鳳龍 羅東聖母醫院曾經很長的時間有一位被在地人稱為「O-Ki」的洋人醫師,他每天24小時待命,為病患診療,從不支薪,也不休假。他總計在羅東完成8萬多件完美的手術,培養無數優秀護理人員。1970年他完成「牛小骨人體脛骨移植手術」,是他畢生偉大成就之一;他臨終前(時齡78歲)還為一名小孩動手術,創下醫界紀錄。他就是來自斯洛維尼亞的范鳳龍醫師。 1913年的今天范鳳龍出生於斯洛維尼亞的盧比雅那(Lubiana,當時仍屬奧匈帝國)。1937年醫學院畢業,在故鄉的醫院任外科醫師。二次大戰期間,曾經差點遭共產黨游擊隊活埋,在幸運逃出後,決心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貧病的人。 戰後為躲避共產黨威脅,逃離故鄉,於1948抵中國雲南昭通縣,在惠東醫院當院長。4年後,再遭中國共產黨驅逐,於1952年隨天主教靈醫教會來到台灣羅東,參與聖母醫院的創立,在聖母醫院服務長達38年。38年中他從未離開,就住在開刀房樓下,終身未娶。有病人說,「看到Oki,病就好了一半!」他們說,「Oki不是人,他是聖人」。李登輝總統頒給他「醫療奉獻獎」。1990年10月病逝羅東,安葬於羅東天主教公墓。 日本礦物學家,北投石的發現者岡本要八郎 在北投「瀧乃湯」溫泉附近,曾經被發現有一種礦石俱有放射性,經國際礦物會議正式將之命名為「北投石」英文學名叫Hokutolite(「北投」的日語讀音為Hokuto),原來北投石的發現者,就是日治時代來台從事教育及礦物研究的岡本要八郎。 岡本要八郎於1876年的今天出生於日本愛知縣中島郡。1899年來台就讀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後來改稱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後在台任教職數年。他的學生中有多人後來在社會上頗有名望,包括參與社會運動的留德醫學博士王受祿、經濟長才陳逢源等人,他也影響了杜聰明的研究態度。1908年4月岡本擔任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物課技手,並兼任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前身)的技手。在台灣進行礦物採集,發現多種台灣礦物,其中以北投石、大屯硫磺之發現最著名。他的研究甚豐,發表過90多篇論文,以及多本專書。他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他85歲過世,卻在83歲那年獲得九州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德國物理學家弗蘭茨·維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 以研究黑體輻射知名的德國物理學家維恩,出生於1864年的今天。他的研究領域為熱輻射與電磁學。維恩經由熱力學、光譜學電磁學和光學等理論支援,發現維恩位移定律,並應用於黑體等理論,揭開量子力學新領域。1911年他因對於熱輻射等物理法則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奬。
李筱峰 201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