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林佳龍和王毅兩岸外交部長在歐洲巧遇的現場

日前有一個巧合而有趣的新聞:我外交部長林佳龍出訪歐洲,先抵達捷克;於此同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也罕見的在同一時間抵達歐洲,進行三國訪問。兩岸外交部長若於行程上巧遇,會不會握手和寒暄?

這是一個頗具戲劇性的巧合,也引起不少人關注中台外交在國際場合中的微妙互動。

林佳龍與王毅兩位外交部長幾乎同時出訪歐洲,但是否會實際碰面、握手或寒暄,主要取決於幾個因素:  

雙方行程安排與交集

如果兩人的行程沒有交集、城市或活動不同,碰面的機率極低。  

但若都參與同一個多邊會議、國際論壇或有交錯的官方行程(例如同時在布拉格),理論上「巧遇」的可能性存在。

雙方政治立場與外交慣例 中國長期不承認中華民國(台灣)的主權,因此中方外交官在國際場合通常會刻意避免與我方官員互動。  

在過去的國際會議上,有時候即便走在同一廳內(如APEC年會),中方代表也會選擇不點頭、不寒暄、不握手。  

國際環境與政治訊號 若雙方真的在某個場合「巧遇」出現寒暄或握手,其政治象徵意義會被放大。  對台灣來說可能是一種「突破」或外交空間的體現。  

對中國來說,則可能引發內部或國際輿論壓力,故通常會避免這樣的。                

若相遇且被媒體捕捉,雙方可能只是點頭微笑,保持禮貌但不互動。  

若無媒體在場,寒暄握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畢竟外交人員訓練有素,懂得保持場合分寸。  

若中方意識到有可能會碰上我方官員,可能會事先「調整」行程或安排避免交會。  結論: 雖然林佳龍與王毅幾乎同時在歐洲,但實際會不會碰面,甚至握手寒暄,機率不高。即使真的「巧遇」,中方基於政治立場與慣例,多半也會選擇「視而不見」,以避免任何被解讀為「互相承認」的外交訊號。  

不過,這樣的「外交擦身而過」,本身就是一種充滿戲劇性的外交現實,反映了兩岸在國際社會中的敏感關係與角力狀態。  

也是巧合,林部長於五月廿一日上任一周年與媒體茶敘時,也被問到類似問題:「若碰到王毅,要跟王毅說什麼?」 林佳龍說,一定是要跟王毅握手,就看王毅是否願意;「從正常人與人的關係先開始,兩岸關係是什麼關係都可以再談,但我跟他都是人,先伸出友誼的手。」  林佳龍說,王毅若也握手了,就是好的開始,若王毅收回他的手,那就是王毅自己的問題。或許王部長的壓力大於林部長?可能我們都多慮了,「船到橋頭自然直」吧?

< 資料來源:鯨魚網站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