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鯨魚觀點
誰怕「糾正案」?
誰怕「糾正案」?
2019-03-09
陳師孟
鯨魚觀點
推薦數:2437
這星期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糾正案,是財經委員會的「核四封存案」,三位馬系委員認為封存核能四廠之舉,導致台電每年在無經濟效益流入的情形下,仍須耗費數億元於資產維護管理,資源嚴重浪費,所以糾正經濟部及行政院。這個調查報告提出之際,受到在場 7位新任委員極力反駁,但因人數劣勢無法擋下,以致其後的記者會上出現兩批委員先後上台互摃、「一案各表」的現象。
糾正行政院核四政策/
雅虎新聞
部分監委提不同意見/
雅虎新聞
這三位委員一再強調:「報告不涉及核四要不要啟動、要不要蓋」,只想糾正新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尤其是蔡英文總統甫上任即宣布「2025非核家園」,這個宣布「未經能源安全、能源經濟、及環境影響等完整評估」,以致引起全國工總、商總、及台北市美國商會均對未來穩定供電與電價上漲都「感到憂慮」,影響他們的投資意願云云。
首先要掀底牌,馬系監委當然不敢主張核四要再啟動、要重蓋,這不是因為他們很客觀中立、沒有預設立場,而是因為這個議題對他們而言根本就是禁忌!理由很簡單,核四封存是2014年4月馬英九與江宜樺的決定,他們即使覺得核四封存的政策不當,也不敢公然挑戰。更何況馬江二人宣布核四封存時,他們都已經是馬英九提名的準監委,三個月後也正式進入監察院成為馬系監委,要是真有「對事不對人」的士大夫骨氣、挑戰威權的道德勇氣,早該向馬英九、江宜樺開刀了。難怪這三位只好再三聲明不談核四本身,而是要檢討「非核家園」的政策釐訂。
他們說小英總統上任才五天,不應該宣布 9年後台灣成為「非核家園」,因為政策「未經能源安全、能源經濟、及環境影響等完整評估」,這又是把自己的無知加諸別人。我們雖然不知道評估怎樣才是「完整」,但若是影射政府對無核家園的時程不曾分析、甚至毫無概念,那就太小看台灣「反核運動」的效果了。反核運動肇始於 1982年政府核定興建核四,所以從那時到現在近 40年間,核能與台灣的「能源安全、能源經濟、及環境影響」,一直是政府與反核團體反覆辯証的課題;這三位藍委如果願意與「台灣環保聯盟」的施信民、張國龍、徐光蓉、王塗發、… 等人面對面討論,就不會以為非核家園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沒有人認真探討過。
對尖尾個人而言,主張廢核是基於一個單純的理念,根本無需用到經濟數據來說服;這個理念就是「經濟正義」。簡單說,政府的各種能源政策像是不同的投資標的,該採用核能或是燃氣來發電呢?任何一種投資決策都有兩個層面要考量:報酬(成本)與風險,市場經濟的定律就是只可能存在「高報酬/高風險」或「低報酬/低風險」兩種投資機會,其他的組合不是太「爛」沒買家、就是太「好」沒賣家。市場是「公平」的,承擔風險是賺取報酬的代價,報酬隨風險同向變動。
如果政府要在「低成本(高報酬)/高風險」的核能或「高成本(低報酬)/低風險」的天然氣之間做選擇,這必然會是一個很「武斷」的決策,因為到底成本和風險哪一個重要呢?假設用安全的天然氣發電比核電每度貴 $1,一年下來要多花 $2,200億,值不值得賭一下「車諾比」或「福島」不會在貢寮發生呢?這當然就不會是一個可以客觀回答的選擇題了。
好在經濟學不是狹隘的數字遊戲,我們可以站在「經濟正義」的高度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我們要瞭解,公共政策的決策與個人投資選擇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公共事務上,政策產生的報酬與風險,承受者往往不是同一人或同一群人;享受好處的人與承受害處的人如果不同,對同一決策者「報酬與風險同向變動」的市場邏輯就不再適用,而要進一步考量受益者與受害者在分配上的公平性。換句話說,假設核電比較便宜,哪些人省錢最多?核電比較危險,一旦發生核災又是哪些人損失最重?這個問題就很容易有個客觀的答案了。
圖/
環境資訊協會報導
,圖:陳文姿
尖尾反核30年,就是基於核電受益最大的是經濟強勢者、受害最大者是經濟弱勢者,有如認同「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導致社會福利的逆向重分配,換言之,核電不折不扣違反了「經濟正義」。
何以核電的最大受益者是經濟強勢者?因為目前台灣民生用電與工業用電的相對比重大約是1:3,而住宅戶數與工業用電戶數之比則是55:1,可知發電成本的降低對一般家庭每日不到10度用電,受惠有限,但對工業用電大戶則受益良多;特別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的大廠,耗能最多,低電價對他們永遠是錦上添花。工總、商總、外商都愛核能,益發証明他們的本位立場在作祟。
風險的影響層面則是另一種狀況:核災不發生則罷、一發生則台灣泰半要「淪陷」。果真如此,工總、商總、外商這些經濟強勢者,當然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與逃難管道,而弱勢者如在地的老農或勞工,從沒有在海外置產、更不曾取得雙重國籍,一旦定根的土地遭逢災變,只能困守家園,要如何到外地東山再起?由此可見,大家承受核災風險的能力,更是極端的分配不均。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至少必須平等對待所有人民,所以就幅員有限的台灣而言,無核家園的能源政策其實是合理且必然的。寄望受到糾正的經濟部與行政院不要被嚇唬,不妨直接回復監察院:「誰理你啊!」
< 資料來源:
尖尾週記
|
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 香港引渡條例
為何高捷南延不如東港支線復駛 ⇒
作者
陳師孟
經濟學家,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祖父為蔣介石文膽陳布雷,父母皆為蔣介石同鄉浙江人,1歲後(1949年)隨家人自美遷台。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秘書長、民進黨秘書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退休,2020大選後請辭監察委員。
最新文章: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2025-10-15
北京不把國民黨主席當回事
林保華
2025-10-15
在變局中前行:民主台灣的國際責任與文明自信
羅浚晅
2025-10-14
誰當選國民黨主席最好?
李筱峰
2025-10-12
百年來台灣知識分子的悲劇─從《民報》和〈民眾黨〉的歷史談起(上)
陳永興
2025-10-12
親中,印尼民主正在倒退
林保華
2025-10-08
從前,殖民問題;現在,移民問題
李敏勇
2025-10-08
台灣最美與最醜的風景
李筱峰
2025-10-02
作者相關文章
誰才是1949年的「落跑總統」─ 李宗仁?蔣介石!
司法與惡的距離:尖尾週記
陳菊「末代院長」的願望
台灣需要「陪審制」
他們不如一位大學生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邀台參與環太軍演 軍援10億美元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北京不把國民黨主席當回事
林保華
在變局中前行:民主台灣的國際責任與文明自信
羅浚晅
中國對台滲透統戰無孔不入 賴清德:盼朝野支持國安十法修法
陳政宇
台灣若遭軍事侵略 賴:戰敗或投降都是假訊息
陳政宇
台灣國家正常化 脫離中國牢結
李敏勇
習近平點火 普廷玩火 接下來呢?
林保華
解答「台灣地位未定論」
李筱峰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