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專家審查委員

小學生鐵定不老,本來就萌,就算要亂,大概也不是收了錢來亂,對吧?(資料圖片)

教育部的課綱審查有小學生報名,雖然還未確定入列,但還是引起了一些爭議。就真有小學生入選,實際審起來是什麼狀況,還有得觀察,但我們已看到許多社會賢達對此不滿,拼命強調這種事要看「專業」。

其實小學生也未必不濟事,我看過一些大教授審案子,其程度和幼稚園生是差不多的。那種愚言愚行,總讓我省思這些掛著專家學者牌子的人,到底是誰找來的呢?專業到底是什麼呢?

不妨就來簡單談談我對於「台灣專家式審議民主」二十年來目睹之怪現狀。

台灣現在許多的案子,都需要組成政府官員之外的審查委員來進行審查。絕大多數的委員,是來自大學之中,只要你有大學教授資格,就有機會光榮入列,掛上「學者牌」。

其他像是在這行混很久的,可以掛「專家牌」,長期投入這個領域的社會運動與文史工作者,可以掛「社會賢達牌」。多數的委員人選,都是「長官」敲定人選,當事人同意參加,當下就生效了。而這些委員要審什麼呢?

通常都是民間案子的核可與預算補助,部份是審政策方向細節。政府官員不敢擔、沒法擔的大條事,就找這些審查委員一起來「擔」,分散責任。但審查重要事務的人,在審查其個人資格的部份卻又相當「唯心主義」,不免讓人捏把冷汗。

這些審查委員領錢之餘,真的有好好審嗎?有拿出良知來審嗎?我不否認這種會議中,總會有一兩位「正義哥」、「白目兄」,總是在「護航艦隊」全力護航特定案件時,英勇吐槽,力挽狂瀾。但這些正義哥的努力,經常在「叫賣哥」的影響之下,前功盡棄。

什麼樣的委員是叫賣哥呢?這種人,就是在審查委員會上講一大堆話,賣一堆東西的傢伙。

像是「賣老」。這些委員總愛比資歷,比出道年份,比你的師父還老。雖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有時這些人根本只是來耍寶。像多年前,某審查委員就曾提案,為了對抗Super Junior等韓流來襲,應該請出鳳飛飛(當時還健在)等老將來應戰。會議氣氛當場急凍。

第二種是「賣萌」。「這個地方可能有小青蛙呀!不能開發哦!」「我開五股到機場,都沒碰到塞車嘛!所以我反對蓋五揚高。」這不是路人之見,是在審查會議中大剌剌講出來的專家之見。

「可能有哦!」「我感覺哦!」是賣萌派的最大武器,當他們講不過科學數據,就會立刻放下學者專家身份,以Coser之姿全力賣萌,企圖帝國大反擊。

除了前兩種,第三種才是主流,這就是所謂的「賣亂」派。這種人在審查會上硬指「已在學術期刊上登出的論文」不如「才剛送審的論文」,因為他用人格保證後者比較好。又像是在1998年打包票指台北101旁的車流到了2013年會成長20倍。現在都2016了,有20倍嗎?

賣老和賣萌的,還不太敢作賤自己的本職學能,但這第三種人,總是直接把自己的專業拿去賣。你雖很想叫他「賣亂啦!」但人家就是堅持亂,不惜放下一切來亂。為什麼可以作賤自己、作賤專業到這種程度?大家心知肚明。

那審查委員亂象叢生,為何不管?

因為不透明。為了確保審查不會被外力影響,委員生命不受到威脅,所以多數審查會議都有一定程度的「加密」,不公開。外人無從得知審查過程,或是不知審查委員是誰。這雖然保障了審查的獨立性,但也保障了審查的「擺爛性」。

要解決這種問題,我認為應該將各級審查委員會做全面公開,一時不宜公開的,也完整進行影像記錄,不得剪輯,讓司法等有關單位要調閱時,有更多的參考基礎。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蠢事有可能會攤在陽光之下,相信多少會有點警示效果。

不然,讓這些賣老、賣萌、賣亂的繼續鬧下去,還不如真找小學生來審算了。小學生鐵定不老,本來就萌,就算要亂,大概也不是收了錢來亂,對吧?

< 資料來源:人渣文本 - 周偉航 部落客作家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