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自問:鍾肇政是誰?

 

桃園市呂議員「鍾肇政是誰」的質詢內容,引發各界撻伐,但大多聚焦於欠缺文學素養的批判,尤其在鍾老才獲頒台大傑出校友之際,更格外顯得諷刺。

民代的淺薄打臉自己,大家好像樂得看笑話,對其百般揶揄,但卻少人窺見問題的根本:是誰讓呂議員不認識鍾肇政?追根究柢,此事件的起因,難道不正是我們國民教育長久以來的問題嗎?現今的國教內容,有觸及台灣文學的部分,簡直是鳳毛麟角,更別說鍾老了。翻閱「國文」課本就知道,有時甚至連「文學」都不可得,多是一些「之乎者也」的死人骨頭,要不就是與台灣土地疏離的作品與作家,這樣的養成教育,會認識鍾老才怪。

因此,國教課程設計與教材編製,才是關鍵所在。這權限屬教育部,地方執政者若以此推諉或批評,當無可厚非。但別忘了,地方政府也有其可為的權責─現行課綱,國中尚有「彈性課程」與社團,國小空間更大,縣(市)府有權與責任,將「台灣文學」先循體制置入正式教學活動,前陣子沸沸揚揚的母語必修議題,也可如此作為。尤其民進黨執政縣市,不要只顧跟著批判去台灣化的「黑箱課綱」,而放棄這過渡時期可為之事而不為。否則,即便明年取得中央執政權,且課綱也以台灣為主體正常化了,台灣文學與母語也會繼續被囚禁在黑箱裡。因為「鍾肇政」不只是鍾肇政,而是「台灣文學」與「客語運動」的代稱。

文學與母語,是普世價值,不只是光鮮亮麗的文化推廣,更要根植國民教育的土壤,內化為人民與生活日常的質素。

(作者為詩人,曾任國高中教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