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明相關文章

從攝氏41度講起

從攝氏41度講起

上週社群網路上傳出,總統蔡英文下令,「孩童發燒達到41度才准收治」 。當然這是假消息。當我看到這個新聞時,委實大吃一驚。因為只要小學已畢業,都會知道這是假消息。總統主政國家大事,尤其是外交與軍事,怎麼會管到醫師業務?但這樣的不實謠言,很多人竟然不是一笑置之,而是相信並轉貼。那麼難道很多台灣人都小學還沒有畢業?不禁令人懷疑過去75年來,教育部究竟在做什麼事情,竟然沒有教導出有辨識能力的公民,卻培養出一大票「網傳群眾」、一看到Line有消息,不分青紅皂白、立即按讚分享? 行醫多年經驗,小病人發燒到40.1度或40.5度並不少見,但是能到41.0度,真的是非常非常罕有。網傳「攝氏41度」的來由,原來出自5/22疫情指揮中心的COVID-19 「兒童腦炎重症前驅症狀」手板第一項:體溫大於41度。其他是持續昏睡、持續嘔吐、抽搐、意識不佳、持續性頭痛、肌躍型抽搐、步履不穩。 這一個月來新冠病毒所引起的兒童腦炎,「出乎意料」比想像中的多。這個簡明指引,應該是指揮中心委託小兒科醫學會專家整理而成。目的是提醒如出現這些現象,可能已有腦炎病變,雖有另外說明指出,不一定要到41度,只是舉例,到了這個溫度,體溫調節中樞恐怕已經功能喪失。但民眾常常話只聽一半,不喜細部說明,而這截圖手版就會讓人家誤會(或故意誤會)到41度才有危險、才要送醫,(而40.9就不必?)。 現實上,一向很多媽媽是看到小孩子一發燒、不管幾度,就是趕快去衝去看醫師、怕「頭腦會燒壞」,更不用說已經超過39或40度。依照我的觀點,此一指引手板,對象應該是臨床醫師,加強醫師診斷上的警覺心,而不該是家長。 國內因新冠病毒所引起的兒童腦炎,「出乎意料」比想像中的多。(EPA) 就像過去指揮中心兩年來的許多嘮嘮叨叨的說明解釋,民眾很少會聽進去或真正聽懂,不但使得社會上對新冠疫情的討論話題與關注力,在全世界數一數二,知識爆炸,各種預告猜測、疫苗資訊真真假假、排山倒海而來,很多「非本科」醫師(連國外媒體也注意到了,是外科、精神科醫師最多),都可成為網路臉書YouTube的疫情專家,只要寫一個訊息或秘訣,馬上成為各家媒體引用的焦點,但不知道這些在言論自由的大帽子下的發言,對疫情的控制幫助了什麼。 各縣市首長一知半解,學了幾個名詞,忽然都成為公共衛生權威,每天上電視說東道西,再加上在野黨政治性的攻擊與不實謠言,竟然使得台灣民眾超越先進國家人民的水準,有能力對疫苗挑三揀四,還說出一大堆連國外專家都看看不懂的道理(例如兒童BNT疫苗優於莫德納),然而卻忙壞了許多民眾,腦袋混亂茫然,大家生活上除了疫情,就是疫情,其他所剩無幾了。 這腦炎指引,是認為家長從來沒有帶過小孩?換句話說,「有這些情形是很危險的喔」,大家還要指揮中心提醒才恍然大悟?就常理而言,家長如看到小孩子持續嘔吐、持續抽筋、昏睡、走路不穩,還會把小孩子放一邊、去看八點檔連續劇?更不用說又加上發燒?其實近日也有一個九歲男童,完全沒有發燒,嘔吐兩天、胡言亂語後就昏迷死亡。 其實不論是否新冠或其他的病毒細菌感染,最重要的是觀察病人的一般全身狀況,包括呼吸、心跳(疫情後又加上血氧),而不是體溫幾度。假如有「不尋常的」症狀發生,本來就會去看急診,加上有發燒當然更增嚴重性。 台灣小兒科醫學會早在1985年左右,就於網站刊登有兒童發燒緊急就醫的健康指引。更早的是我撰寫、由聯經出版社在1982年出版的《寶寶發燒怎麼辦》(絕版多年)裡面所提到的發燒而且有什麼症狀需要看急診,而且我也提出「是腦壞掉才引起發燒,不是發燒引起腦壞掉」這個觀念(應該是台灣首次有人提倡)。上述這些所提到的小兒有關不尋常症狀,事實上是適用於各種感染,包括肺炎、心肌炎、而不是聚焦於腦炎。 其次,由最近的兒童新冠感染新聞事件,我覺得有三件需要檢討的: 一是小兒科界早就知道omicron 感染會造成兒童全身性器官侵犯(雖然比例少),也有專家警告,台灣若開始與病毒共存措施(降低隔離、疫調、匡列標準),小兒病人死亡必定在40-100人之間,何以很多醫師還是強調,兒童感染「都很輕啦」,一兩個月前仍有小兒科專家,主張沒有打疫苗也沒關係(甚至有外科醫師主張絕對不打疫苗),理由是擔心疫苗副作用,認為疫苗在大人、是利大於弊,但小兒是利弊相當、甚至是弊大於利。殊不知任何醫療,本來就有其風險性,何況台灣的社會是容不下有少少的小孩身亡(看「很多孩子走了」這種震撼人心的貼文就知道),何況國外的觀察已知道兒童疫苗的副作用非常非常低。糟糕的是,指揮中心也沒有這樣的「緊張急迫性」,心態無要無緊、慢條斯理,以致造成現在有被野黨攻擊的藉口。 二是四月中旬,指揮中心明明知道疫情的大風暴即將來臨,兒童疫苗的注射非常迫切,又明明知道手頭已有莫德納疫苗,「便便」馬上可以開始使用,偏偏雞婆要進口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使用的BNT,「以便家長可以抽單、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這好像是將有暴風雨,讓大家都趕快穿好雨衣(不管是什麼牌、總是合格的雨衣)再前進,被淋濕的人一定比較少,但,「還有一件更漂亮的雨衣還沒有送到喔,想穿的人可以再等一下」,其結果是另外一牌的雨衣終於送到,可是一半人都已經淋濕了,運氣不好的人就出事。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預料,當兒童BNT童疫苗兩劑打完、大家有了抗體,應該是疫情已經趨緩或尾聲了。 第三是,由中和市兒童(恩恩)罹病身亡的急診耽誤,無論問題出在哪一個環節,一般人確是缺乏可以做為顧問、徵詢,或有事情能幫忙的家庭醫師,這是整個社會上都要重視的一個問題。有親友告訴我,他的小朋友在加拿大插班入學,所填的資料第一個就是你的家庭醫師是誰? 在台灣要問家長,小朋友的家庭醫師是誰?應該有3/4的人回答不出來。疫情當前,以高雄市為例,其衛生局長是前任家庭醫學會的執行秘書,難怪所有疫苗、快篩、PCR、門診、後送、疾病分類,都有地方開業醫師做為第一線保護者。反觀有些衛生局長是大醫院骨科醫師出身,把所有的業務都放在聯合醫院,防疫與開業醫師似乎沒有什麼關係。若是恩恩媽媽,當時能夠找到平常有看診、也注射疫苗的小兒科醫師,請他全力協助,也就不會面對119的公事公辦下,孤苦無依了。 (作者為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前任小兒科醫學會教育委員)
王英明 2022-06-04
「快篩陽即確診」,是超前部署?

「快篩陽即確診」,是超前部署?

快篩陽性視同確診,原只限居檢、居隔、自主管理、長者、山地鄉及離島五項族群,明天5/26(編按: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後確診)即將擴大到所有人。對這個重大的決定,筆者先講一個故事,再討論我的思考。 一個老爸帶一票孩子出遊,多數孩子都守本分,照指示分配,各盡其責,順利往前走。老爸因要顧慮所有成員的安全,往往要做全面性的考量,瞻前顧後、想東想西,所有孩子都須照料到,做法非常小心謹慎。但偏偏有兩個小孩自認比較聰明、比老爸懂很多,無論老爸說什麼、一律反對到底,有時甚至粗口開罵、抱怨一堆,連草菅人命這樣惡毒的話都能講出來。 有天愛搗蛋的一個,想要抄近路,看到水溝就想跳過去,也不管水流是否湍急、天氣的條件是否良好,老爸當場阻擋了他,認為太危險了。但當雨勢較小、水流平穩些,老爸說:「好吧,你要跨過就過吧」。此時這小孩得意洋洋跟旁邊的人說,「你看,最後還不是都照我講的,早就應該聽我的話、讓我跳過水溝,這樣我也不必多受好幾天的苦」。 旁觀路人見狀都叫好,稱讚「真是超前部署」,老爸因此也被叮得滿頭包,被其他路人罵說步調太慢。此時但見一個有經驗的老者在旁冷冷說道:「大家要冷靜一點,若是當時貿然躁進,說不定早就掉到水裡,沒有了命,而且害得眾兄弟忙得要死。你不能以現在跳水溝安全,就說當時跳沒有問題,這樣只顧自己、太自私了。」 他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以下是我的觀點。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後確診」新措施將在明天(26日)上路。(圖由指揮中心提供)   1、請先了解「快篩陽」的基本觀念(稍微用腦筋思考、多看兩次,保證會懂)。 公共衛生教材及醫師國考必考題:隨著疾病盛行率的不同,做大規模的試劑篩檢時,「熱區」與「冷區」相比,兩者的偽陽性會相差到數倍甚至數十倍。這是實戰經驗,是醫學界事後大規模經過統計推算的結論,不是單純的實驗室數據報告。 據稱亞培快篩試劑有98%準確率。但這是實驗室的數據。台大李建璋教授曾説:「真實世界病人的病毒量、檢體的品質差異很大,快篩試劑在真實的情境中的正確性不可能如實驗室一樣」。 「熱區」的盛行率假設是10%,即1000人中100人有感染,900人沒感染,一般人想法篩劑的準確度應該是100%,則此時會做出來100人陽性、900人陰性。但因現實上試劑的準確度不會那麼高,以亞培有98%準確為例,結果真正有感染的100人當中,會有98人驗出是陽性,2人卻是陰性(所謂偽陰性)。而沒有感染的900人中,本來都應該是陰性,但在98%的準確度下,只有900x0.98=882人被驗出陰性,剩下18人會被驗出陽性(所謂偽陽性)。 這18個陽性加上真正有感染而驗出的陽性98人,合計「快篩陽」有116人。再把98除以116,結果是「有感染也能夠正確篩出陽性的比例」是85%,換言之,「沒有感染卻被篩出是陽性的有15%。亦可說,即使準確度很高的試劑,在「熱區」仍還是可能有部分偽陽性(5-15%很常見)。若在「冷區」,感染比例低、危險度也低,照同樣的計算方式,偽陽性就更高了,甚至可以到70%。這種計算方式,是放諸四海皆準,是公共衛生的金科玉律。不該有「我們都有讀啦、但現實狀況不一樣」這樣對學術的不屑。 至於偽陰性的問題,在這裡就不再討論了。總之不是那麼簡單的什麼除以什麼,就得到「準確率有多少」的答案。醫學理論如果這麼簡單,當了兩年指揮官就可以變防疫專家,那麼醫學院也不必排六年的課了。辛苦的唸書、考試、實習、會議、論文都不必了。 低風險區,例如兩年來的台灣,大多數日子是「嘉玲」。有一位地方首長,年頭到年尾都喃喃念著要中央做快篩劑的「普篩」,到現在還忿忿不平。假如他能夠耐心讀完上面這一段,應該就會了解,冷區的普篩是萬萬不可行,會造成很多人坐冤獄(當時的感染是要14天的隔離)。更會讓醫院白忙一番,浪費醫療資源及人力。可惜的是他的衛生局長雖也是醫學院出身,卻不能夠用此學理來解釋給他聽,讓他心服口服。難道這就是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 2、快篩陽就確診? 新冠病毒抗原快篩劑,並不是這幾天才發明,也不是突然間就變得很準確、已沒有偽陽性或偽陰性的問題。退一步想,假如不分青紅皂白的「快篩陽就確診」,那麼這三年來,正確率幾乎沒問題、耗時又很貴的 PCR,大家豈不是都白做、浪費時間了?而所有昂貴的機器都可以賣掉了? 診斷新冠肺炎,黃金標準應該是PCR,快篩劑即使有EUA(臨時性的醫療授證),仍不免有良莠不齊、水準不一的顧慮,聽說除了著名品牌有做一些真正的實驗室觀察以外,準確度常常都是廠商自己宣稱。無論如何,篩劑仍無法取代PCR的權威性(篩劑大部分是測抗原,少數可以做PCR測定)。話又說回來,在大疫情時代,感染的病人非常多,品質好的快篩劑,確實有快速、方便、便宜的優點。不過仍一定要有PCR為後盾,更重要的是採檢時間、是否屬於高危險群,應還是由醫師按照病人情況來判讀。如完全不讀書,一頭栽進「快篩陽即確診」的迷思,就會發生錯誤的判斷、害了人命,或影響到被隨便隔離的人身權利,產生法律的糾紛。 3、「全面快篩陽即確診」,為什麼拖拖拉拉要到5/26才開始? 若能看懂前面講的公衛計算觀念,就知道這個決定,應該是循序漸進的。當疫情越來越嚴重,也就是「熱區」越來越明顯,偽陽性比例會減少,為求快速能夠治療或者是轉送大醫院,確診方式就會漸漸由PCR轉到有時效性的快篩,必要再以PCR為參考。也就是前面所說你要跳水溝,並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須情況許可的時候再跳,才會比較安全。 若是疫情一開始,就決定採用「快篩陽可確診」,可能會造成很多偽陽性病人,增加醫療體系的負擔、排擠其他病人的治療、甚至提早使醫療崩潰。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死亡率偏高,就是因為醫療體系沒有做好輕重症分配而崩潰的關係。所以指揮中心第一步的「快篩陽即確診」,是選擇熱區群組,也就是確診比例較高的居家隔離者、居家檢疫(國外返台)者、自我健康管理者。這些群組,偽陽率是比較低的,對醫療額外負擔也是影響比較少。 後來隨著病人數目的快速上升,又因為長者轉重症的可能性大,為求給藥的實效快速,也將長者列入「快篩陽可確診」的族群,目的是縮短等待PCR報告的時間。以目前確診人數的爬升曲線看,讓高峰不要太高太快,此政策確實可讓重症死亡減少。至於偽陰性的問題,則必須由醫師全面把關,病人要自我提高警覺。千萬不要誤以為快篩是無往不利的武器。 4、是否地方單位一直催促逼迫,指揮中心才不得不傾聽民意? 其實在看醫師方便、而且醫療品質要求性較高的台灣,以準確高、品質好的PCR為基礎,加上人性化的醫師診療、全程親自陪伴觀察,才是最好的治病方式。 美國因為看醫師很貴、也不方便。為求全民服務(因為人種複雜、有很多是沒有醫療保險)最近這個月,才會在購物商場裡以社區藥局為診斷中心,快篩陽後在開抗病毒藥的時候,也多由助理醫師(physician assistance)而不是醫師開處方。所以才會使用「健康提供者」(health provider)字眼,而非醫師。靠快篩陽就診斷、給藥,看來有點像是屠宰場或牧場養雞場、自動販賣機的制式統一規格、方式,其實不應該是我們原來追求的目標。我們是人,不是牛群、也不是機器。台灣人要追求更好的醫療品質,不需要這樣。 只是疫情來得太快太突然,有些縣市措手不及或行政能力反應太鈍,因而造成「快篩到PCR中間的拖延阻塞」,各種居隔通知、網路訊息登入、上傳、電話線路壅塞、而且第一線醫療體系並沒有受到重視並加入,讓有些需要更早以抗病毒藥物來預防重症的發生的人,卻不能及時受到處理。在這種亂象、民怨之下,使得「快篩陽等於確診」腳步,不得不調整得更早了。 當筆者聽到有些地方首長說,是因為他的建議,中央才採此「快篩陽即確診」政策,不禁噗哧笑出來。當初是「已篩陽才能再做PCR」確認,本來如動作很快,是非常理想的診斷過程。最好是能從「快篩」到「PCR」確認的時間盡量縮短,各種申報到了拿藥的中間,更加簡化,讓病人從確診到治療很快速而不焦慮。例如南部有一個院轄市就是這樣做得很好。但結果有的縣市沒有做好,卻想要用「快篩陽即確診」來簡化、縮短行程、解決一切。 其實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倒果為因。因為防疫及行政措施的擺爛,已到不可收拾、幾乎崩潰的地步,中央只好更提早用這個最快的擦屁股政策,讓問題更容易解決。現在反而變成擺爛的人說,是因為他的建議,才會有這個政策。這就好像前面講的故事中,調皮小孩想不顧安危就跳水溝一樣。是他闖的禍,但最後是變成他攬的功。 最後個人要提醒,在這政策下,醫師的參與診療,還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要有「人」的成份。我們不能診斷由機器來做、給藥由機器來決定。有一位自認智商很高的首長還說,用人工智慧就可以決定病人的用藥,這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就像兩年前的口罩機一樣好笑。世界上專門有一些政客不把人當人,譬如有些國家的全面封城,弄得人民哀嚎、無處申訴。台灣也有人動不動就說要軟封城,都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視生命如草芥的態度。 至於給兩種抗病毒藥的處方,越是有經驗的老牌醫師,越是不會隨便給藥,或是那麼簡單就把抗病毒藥當作仙丹,畢竟這個藥,上市還不到一年,大家的經驗都太少了。用了以後會不會產生其他的問題,真的要非常小心、有待更多觀察。 在病毒面前,人人都應該謙虛,每一個人都是幼稚園生,沒有人能說我懂得比誰多。想到陳副總統前些日子所建議的:「要回去多看書」,確是至理名言。台灣有一些人,對世界級的專家知識分子,以自我政治立場,表露出來的不尊重排斥、政治迫害,已趕走了或陷害入獄、捲入個官司像何大一、翁啟惠、謝清志博士等重要大師級人物。現又有小角色指稱被全世界評定為台灣醫療生技界第一把交椅的大仁哥,「原來是推銷」所寫的《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才會對快篩陽確診作出他們不滿意的決策。這種輕蔑學術重量級人物的態度,應該受到全國有智慧的人民的唾棄。 (作者: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2-05-25
從化痰劑之亂 談社會責任

從化痰劑之亂 談社會責任

繼疫苗之亂、高端炒股及「密醫」之亂(某市長說高端是密醫)、快篩之亂、抗病毒藥物之亂,前天又出現了化痰劑之亂,造成搶購。筆者只能說,台灣人真的很悲哀、很累、很衰。上次杜承哲醫師談到某一女主持人的造謠文章(因其製作人9歲女兒沒有得到治療藥物)說道:「錯誤的訊息,總是會傳得最快,而正確的真理卻乏人問津」,果然很有道理。 繼疫苗之亂、高端炒股及「密醫」之亂、快篩之亂、抗病毒藥物之亂,前天又出現了化痰劑之亂,造成搶購。圖為化痰劑示意圖。(圖片來源:國軍高雄總醫院官網)   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地方。也是一個資訊發達的社會、但也是一個資訊混亂、反智者眾,也是很多人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地方。 新冠疫情之後,世界各國不間斷都有很多學者專家就疫情、疫苗、藥物治療,提出很多議題、論文、或是很多不一樣的意見。不過大部分的文明國家社會,都是把這些議題,當作專家們「圈內」的學術討論,並不會拿來做新聞標題,並隨時向大眾廣播、或向民眾介紹。 這是因為多數意見並不成熟、可能沒有大規模的實驗觀察、也沒有同儕的審核檢視、更沒有得到長期的驗證或是多數專家的認同,而且隨時會有發生很多變動。 而一般民眾不是科學內行、也不了解醫學上有很多理論,不經過10年的淬煉,是不會隨便被主流的醫學界所接受、甚至才變成教科書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其成就至少都是10年以前所做,不是這兩三年的研究。真的要經過這麼多年的考驗,以及其他許多專家的實驗證明,最後才會被公認,這是非常艱難長期的過程。但在台灣隨便講一個理論,馬上變成一個社會風潮,非常簡單容易。這是缺乏科學素養,也就是理盲。 上述那些疫情情報的討論,在先進國家絕是不會成為社會的議題,都是「學術圈的東西」,與民眾沒有太大的關係。疫苗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哪一個是有毒、哪一個是把民眾當成白老鼠,在先進國家是不可能亂提出來公開在媒體並擾亂社會的。一般民眾只知道只要政府已經把關認證,提供給大家,一定是相信其資訊(不然要政府幹什麼),除非你不想打,否則拿什麼疫苗給你就打什麼,哪裡有什麼挑三揀四,哪裡有什麼「家長七天考慮期」,哪裡會拿有毒的東西給你打。國外當然也有人在媒體討論什麼疫苗+什麼疫苗效果最好,但是不像台灣這樣成為眾人朗朗上口的議題,每一個人幾乎都成為專家。 無論是台灣或國外,一般學術單位、學者專家、地方政府、醫師有任何意見,當然都可以提到防疫中心。當內部的討論結束,不管是疫苗或藥物,政府(如CDC或指揮中心),做的決定就是決定,應該都是最好的。如果引起爭論,大部分都會在會議裡面先討論,而不是任由民間你一嘴我一嘴。因為大家每天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讓專家的事情由專家會議去討論就可以。在台灣,這也是筆者常常強調的,有了指揮中心,我們為什麼還要花腦筋去想一些有的沒有的,難道我會比那些專家聰明嗎?比他們看的書多嗎?不過指揮中心也應該提早請各方專家、包括行政單位列席(甚至也可以請少數熱心的「醫師臉書」專家),把話題一次討論清楚,而不是公布以後就引起社會上的七嘴八舌。 就化痰劑之亂而言,若是NAC化痰劑這麼有效,可以救很多新冠肺炎病人,減少四成的死亡率,醫療這麼發達的美加、歐盟,為什麼不早點用?美國死亡100多萬人都是冤枉的?為什麼沒有申請得到諾貝爾醫學獎?這麼好的藥,還要台灣一個小醫師寫在臉書,經過報紙電視報導,大家才會知道有這麼好的藥、那麼指揮中心那些專家們,豈不是都是沒唸書、資訊盲目? 而民眾如果有智慧,也不會看到這個消息就去搶買化痰劑了。 其實昨天已經有很多醫師、藥師出來打臉,該化痰藥的實驗已被證明對新冠病人沒有幫助,有些研究其實是針對飛行員以靜脈注射所做的、並不是口服,而且結果也無效。也有醫師指出這是一個觀察回溯性的觀察,並不是真的科學的實驗。「馬斯克和歐巴馬有過抽大麻,我沒有,所以抽過大麻的人會更有成就」,若是得到這種結論,豈不荒唐? (截圖自NEJS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Stupid 臉書)   已經被世界主流醫學稱為對新冠病人沒有效果、論文也數度撤回的「伊維菌素研究」,在台灣卻還是廣傳,貼文的人都宣稱「聽說非常有效」。事實上對人體反而有害的這個藥物,如果真的有幫助、為什麼指揮中心不採用?而淪落到要靠網路宣傳?WHO為什麼沒有公布建議世界各國都採用? 每天有很多醫師寫臉書報導各國狀況或最新的疫情變化,或提私人意見、或是當神童預測,那都是個人的自由。但醫師如果稍微有一點社會責任、就不會隨便發佈像化痰劑的消息在臉書上。媒體也太偷懶了,天天報導這些臉書,不用心看一點世界各國的論文,或是用頭腦去想一想誰對誰錯,都是照章報導,稍微用一點腦筋,想到「化痰劑這麼有效、為什麼世界各國會死亡這麼多人?」也許就不會去採訪這位醫師、或是把這消息放在大標題。但我們看到的是幾乎每一家媒體都報導,而且沒有有哪一家的記者能提出即時的質疑、或平衡的報導。難道媒體從來都不該有質疑或評論嗎?如果只能成為應聲蟲、而不是成為批判者的角色,媒體為什麼能叫做第四權? 我一直覺得,大家是認為台灣大家都太閒了嗎?個人也高度懷疑,許多醫師寫臉書,只是為了博聲量,明知道媒體會報導,聳動或不真實也就管不了(特別是一些非內科系統感染或非小兒、免疫、家醫專業的其他醫師)。想當年七零年代,我們醫師在報紙下筆寫文章,是多麼的謹慎(當時還很少醫師寫文章),現在很多臉書醫師,如果為了博聲量,隨便放話,那麼跟那些卑鄙的政客、有什麼兩樣? 前天的基隆確診兒童腦炎死亡病例,(其實像這樣的嚴重的急性腦炎,多數是提早兩三天急救、也不一定能救),公視在新聞的標題竟然說「輾轉數個醫院」,真是令人大驚失色、恐慌不已,認為當今政府在做什麼事?但真相只是「利用電話找轉診病床」(而且必須是小兒加護病床、不是普通病床)但找了很久而已,根本沒有什麼「輾轉」(輾轉意思應該是說,病人轉了很多醫院都被拒收)。某電視報導「輝瑞兒童疫苗抵台,家長鬆一口氣」,這是什麼標題?莫德納兒童疫苗已經打了半個月,為什麼莫德納不能讓家長鬆一口氣?難道莫德納兒童疫苗、不是疫苗嗎? 最後筆者呼籲,所有的醫藥人士「圈內人的討論」,最好就是在圈內討論,不必動輒訴諸媒體,台灣的民眾頭腦已經夠亂了。請媒體請下筆不要聳動、不要為求收視(閱讀)率而不求證。讓所有的正確消息、最後決定,都由指揮中心統一公布吧。 筆者也提醒,指揮中心過去兩年為什麼很少對造謠者或任意發佈不正確的消息者、採取處分(同一位醫師上次就是在醫院急診室散播不正確的消息),實在太鄉愿了。就是上一次輕輕放過,所以該醫師才會越來越放肆。若是下次還有更多不利的消息,只能說這是指揮中心「自食惡果」,縱容造成的結果。 (退休醫師)
王英明 2022-05-17
快篩試劑不夠?

快篩試劑不夠?

十三日媒體報導「快篩沒缺 超商亞培昨高達三成未售出」,不知道最近一直以快篩劑不夠罵政府的人,有何反應? 目前超商等8大通路快篩尚有46萬劑(記者黃佩君攝)     新冠疫苗是有侵入性的防疫藥品,更有藥害的擔保問題,必須也只能由國家採購,中央政府也要提供足夠疫苗給國民使用,如果準備不足,不管什麼原因,政府都必須被檢討。 快篩試劑與疫苗不同,沒有侵入性,只是準確度的品管,也沒有藥害的問題,凡是經過驗證的試劑,任何團體、任何層級的政府、甚至私人,都可以在自由市場的機制下自由採購,指揮中心也從來沒有禁止試劑的自由買賣。 在疫情嚴重下,各級政府應準備足夠快篩試劑,以應付公務人員、醫院就診病人、防疫人員、公立產銷例如果菜市場、學校等使用。而私人如為放心或上班需要,就應該自費準備。 快篩試劑並非人人需要,只是在有必要的時候,作為確認是否有感染的工具;不能預防也不能治療新冠感染,更不需要人手一劑。 指揮中心已宣稱,定額徵用之家用快篩試劑一點七億劑,規劃每周釋出平均一千一百萬劑,後續也將協助企業增產,投入於實名制、地方政府、企業、零售通路等。這等於是一個多月後全台灣包括小嬰兒,每一個人都能夠拿到三到四劑。先前大家搶購,但如果沒有用到,也是會過期的,造成浪費。 快篩試劑若是「真的」缺乏,十多天來應該會看到很多病人被延誤診斷。但從四月二十七日到五月十日,本土病例增加六倍,但中重症加死亡並沒有到六倍,可見該診斷出來的還是有診斷,該及時治療的還是有被治療,沒有因很多人說的「快篩試劑缺乏」而誤了大事。 照媒體報導,現在快篩試劑市面已不缺貨了,就請大家不要再散佈政府快篩試劑準備不夠的傳言了。 (作者為退休醫師,台北市民)
王英明 2022-05-14
這一點,讓我想要搬到高雄市!

這一點,讓我想要搬到高雄市!

Omicron 疫情快速升溫,有點出乎意料,但其實也不算意外。世界上很多國家早都已經發生,現在終於輪到我們了。 但是這兩禮拜有層出不窮的混亂資訊、隨時都在調整的居隔方式、停課政策、排長龍的實名快篩劑、算命大師的死亡預言恐嚇、抱怨快篩劑不夠(雖只有北、基兩市)、攻擊政府圖利快篩廠商(其實不圖利廠商、有誰會來跟你標案)、急診室亂象、強人所難的上網登記簡訊通知(很多歐巴桑、歐吉桑不懂電腦、也無年輕家人幫忙。)、各式各樣的惡意造假(最新的一則是某女性主持人說謊、製造家長恐慌!),而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小民碰到問題、不知道要去哪裡看診,對到底要不要隔離有多重焦慮(擔心影響每日生計),什麼時候是有危險的症狀、不舒服找不到人問且又怕被抓去檢疫所關七天,各公家機關電話永遠都在忙線中、不然就是無人接聽。最近學者專家講的什麼「數位分類」,更是使小老百姓霧煞煞。各式各樣的排隊,真的使民眾一直焦躁不安,進入廿一世紀,反而會使大家這樣「歹命」,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啊。 美國在3月起有「一步到位」COVID防治策略服務(One stop service)通過這個網站,無論有沒有醫療保險,民眾可以搜索附近的服務藥局(在大購物商場都有)免費做快篩。如是陽性且具有高危因素(例如年長或有免疫缺陷、慢性疾病)可安排醫師診斷後處方抗病毒藥物。除非重症需要住院,否則都是回家休息、自我管理,不需要隔離。美國沒有全民健保,最近很多私人保險公司,更通知65歲以上民眾,如有必要,一個月可以免費做八次的快篩。 美國財大氣粗,醫療制度發達,但在疫情中,就跟紐西蘭一樣,基本上是以社區基層醫療、撐起以人為本的照護基礎。但美國醫師看診很貴,COVID-19 兩年來,都是由大賣場藥局藥師負起注射疫苗、快篩、輕重症分流的任務,令筆者印象非常深刻。 在台灣看醫師很便宜、也很快速方便,不需要靠大賣場的藥局。筆者早就認為現在各地方政府,應該召集所有地區第一線開業醫師、家庭醫師,負責民眾的基本快篩需求以及醫療服務、照顧與指導。必要時轉診到分布各區的PCR檢查中心作進一步診斷,甚至再後送到大醫院住院治療。 最近筆者幾天終於注意到高雄市的防疫報導,高市府從一月起就已經由基層診所提供有上呼吸道症狀民眾快篩,陽性再到篩檢站或醫療院所採檢PCR,如此就可找出社區的不明感染者。以目前看,99.6%都可在基層照護。這些基層診所負責病人輕症治療,十天內全程陪伴,並給予症狀治療的藥物。重症者再由大醫院的醫師處置,如此就是讓醫療分級、分流。參與的高雄診所,據上週末的訊息,共有1111家(反觀台北市只有45家)。PCR複查各社區站有23個。 陳其邁說,Omicron是社區化、流感化疾病,透過診所醫師可把中重症或有危險因子的患者診斷出來,診所醫師都受過很好訓練,建議如果快篩或PCR陽性,也不須緊張,找熟識的醫師,幫你好好診斷,千萬不要擠到急診,讓大醫院去治療重症及染疫的病人。 高雄市長陳其邁說,Omicron是社區化、流感化疾病,透過診所醫師可把中重症或有危險因子的患者診斷出來,診所醫師都受過很好訓練。(資料照)   高雄市醫師公會榮譽理事長賴聰宏、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朱光興及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均表示,有呼吸道症狀就到基層診所,診所醫生會給快篩試劑、給症狀治療的藥物,民眾如果PCR陽性可通知當初看診醫師,由診所協助重症警示症狀評估,如果是急症,自駕、家人載送或打119到醫院急診,如果有警示症狀,通知轄區衛生局單位申請住院,如果無警示症狀,通知衛生單位啟動居家照護。 為了讓民眾解惑,高雄市政府近月也印了好幾次的市民防疫指引,裡面聽說圖文並茂、鉅細靡遺。反之在台北看到的出版書籍,是為政黨及候選人的廣告宣導。 筆者陸續收到高雄有友人line 寄來的各式各樣的就醫方式說明截圖,而例如兒童綠色通道,早在10天前都已經設好。但是台北市府在議員催促之下,出爾反爾、終於在今天才開始決定設立。我們也從來沒有聽說過台北市醫師公會的理事長,被邀請積極參與市政主持防疫治療並且決定政策。同樣是基層醫師,在高雄卻是防疫的主角。這一切的作為,包括上一次的高雄Deltas疫情控制,令得台大公共衛生專家陳秀熙,讚高雄市的防疫,為台灣第一名。 日昨有一些資訊呈現,很多人才明白原來高雄是在三月份已經採購五千萬元的快篩劑。反觀有些市府單位,是五月份才開始大量準備購買,但已經搶不到貨。難怪會叫快篩劑缺乏了。 現在終於也明白,「分級醫療、全人照護」在疫情中,早在高雄市實施了。但這種最基本、最簡單而且最人性化、親民的醫療方式,多年來卻被中央及各地方政府、一般民眾,在迷信大醫院的心理下,並由各財團醫院推波助瀾,斥之以鼻。在令人詬病的健保給付體系下,更使得民眾以基層為主體的醫療方式,成為夢想。但事實上在先進國家,由民眾「自己決定科別」,並直接去大醫院門診,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現在民眾應該已漸漸了解,在COVID-19 威脅下,有不舒服就自我決定到大醫院就醫,無論是快篩、PCR或治療,不但浪費時間排隊、有群聚感染的可能性、更增加醫院的醫療能量負擔,擠壓到其他需要緊急治療的病人,最近的幾個急診掛號不易而死亡的病例,可以證明這種醫療方式是不完美、而且反而會使大醫院的醫療體系崩潰。 高雄市與家庭醫學觀念的淵源很早,台灣家庭醫學會的成立就是1984年由高雄醫學院謝憲臣教授最早發起,在1986年成立,沒想到在30多年後,由於新冠疫情,終於在高雄市有確實的體現。在此要向高雄市長及醫療團隊感謝、並致敬! (作者台灣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2-05-10
心臟外科醫師反對新冠兒童疫苗?

心臟外科醫師反對新冠兒童疫苗?

代表台灣小兒科學術界最高權威的兒科醫學會,在5/1發表官方聲明,支持指揮中心的「新冠兒童疫苗」計劃,並建議大家不要挑廠牌(但新聞稿仍誤把輝瑞疫苗簡寫為BNT,讓人以為是德國的疫苗) 這兩天某心臟外科醫師,強烈提出反對兒童接種mRNA疫苗(也就是莫德納及輝瑞)的意見,據說在網路及媒體頗為廣傳。我姪女(她有一個小學女兒)收到這個訊息,憂心忡忡,問我怎麼辦。我委婉告訴她,有關疫苗的問題,還是該聽小兒科醫師的講法。她說:心臟外科醫師也是醫師啊,很多精神科醫師,不是也常常發表有關疫情及疫苗的資訊嗎? 由於她是大提琴老師,所以我問她,「若妳開一堂口腔、胸腹腔發聲共鳴法的講座,會不會有人來聽?」,她說怎麼可能?我又不是聲樂老師,我說「但你們都是音樂家啊」。她才恍然了解,若是聲樂老師,開一個「握弓、按弦把位秘訣」的課,應該同樣也是沒有聽眾吧。音樂家有很多種,醫師也有很多種啊。 mRNA疫苗的研發,已經有數十年歷史了。美國權威的梅育醫院Mayo Clinic 在2022/03/03發表專文”COVID-19 vaccines for kids: What you need to know “有一段表示: 冠狀病毒外表有一個棘狀結構叫做S蛋白,信使RNA疫苗(mRNA vaccines)會給身體細胞一個指示,教它如何製作一個無害的S蛋白片段,並呈現在細胞表面。身體的免疫系統辨識了這個蛋白以後會產生抗體,病毒入侵時,抗體就可因此破壞它的RNA。這些過程都不會進入細胞核,而DNA是在細胞核裡,所以不受影響,也不會被改變。 這個研發理論在美國CDC、各國研究機構,包括歐盟EMA、英國、澳洲都是一致的,並沒有人認為兒童免疫系統的「不成熟」,而有差異影響,進而破壞DNA。所以先進國家會核准了兒童疫苗的接種。 台灣有人要持反對的看法,與世界主流醫學研究背道而馳,筆者很佩服也很尊重,但是建議如果有不同的理論基礎(而非只是個人臆測),應該勇敢地向世界性重要醫學期刊雜誌提出有證據的論文發表,警告全地球,而不是只放在臉書或在台灣的媒體上流傳,只讓台灣的家長單獨得到資訊。 不過這位心臟外科醫師也提到,他贊成用高端疫苗給兒童施打。這句話非常正確。確實蛋白質疫苗使用多年,是最讓人放心的疫苗。但是高端疫苗在台灣非常被污名化,看來是欲振乏力,更不用說做進一步的研究了。目前要徵求兒童來做臨床實驗,更是不可能。家長聽到疫苗(副作用在台灣一直被放大恐嚇),都害怕死了,聽到「實驗」豈不是逃之夭夭?在可見的將來,不可能有蛋白質疫苗,使用於兒童身上,即使在美國。 對家長最害怕的心肌炎,在這裡引用高雄醫大鍾飲文院長搜集的美國CDC資料(2021/01 至 2022/01) 5-11歲兒童有76,960人確診後,在第7天及第21天發生的心肌炎是18人及25.7人。但有48,986人接種第一劑疫苗,發生心肌炎的是4人,41,742人接種第二劑疫苗,發生心肌炎是0人(以上的單位是以每10萬人來計算)。可見不打疫苗的心肌炎風險,遠遠高於打疫苗者。意思是你害怕打疫苗會造成心肌炎、所以不想打,不過一旦有得到感染以後,反而有更大的心肌炎危機。何況疫苗後的心肌炎幾乎都可治癒,感染後的心肌炎(雖非常少見),卻有可能會致死。 國內疫苗專家、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鍾飲文指出,就預防重度來看,強烈建議兒童施打,且莫德納、輝瑞兒童疫苗一樣好,特別提醒,確診者患心肌炎風險反而高於接種mRNA疫苗。(路透社)   根據英國統計,4-11歲兒童確診新冠後,1%會有「長期新冠症候群」的併發症,症狀持續超過12週,可能留下嚴重後遺症。施打疫苗以後,可以保護自己不成為重症或住院(一旦住院,家長又要請假歇業照顧小孩)、保護同學、避免學校停課。也保護家裡小於六歲的弟弟妹妹、保護爸媽、阿公阿嬤。雖然兒童感染後重症住院機率很少,但是誰能有把握自己小孩不是其中的一個?這也是台灣「兒科醫學會」支持兒童疫苗的原因。能盡量不要發生,就盡量不要發生。 最後,筆者在「兒科醫師談新冠兒童疫苗」一文曾說道:國外還沒有兒童在注射疫苗後、直接導致心肌炎致死的報告,雖然不保證將來一定不會有。結果竟有人質疑,「你要掛保證不會心肌炎嗎」?但筆者文中已提到,不保證將來一定不會有。這樣講得還不夠清楚嗎?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運轉的,沒有一件事情誰能夠保證怎麼樣才能做。有誰會在搭飛機的時候,要求航空公司「保證不會空難」才登機,有誰搭計程車的時候要求司機「保證不會車禍」才上車?若是給藥的時候保證沒有任何副作用,那就不是「藥」了,而對仿單所提的副作用都「害怕」得要命,應該沒有人敢吃藥了。婦產科醫師在產婦生產的時候,會給一張很多「可能併發症」說明單,目的是提高警覺。若是非常害怕的話、當初就不敢懷孕了。然而大家還不是前仆後繼生小孩?可見雖然害怕,要生小孩還是要生。 疫苗也是一樣的道理,害怕副作用,但是該打的還是要打。反對兒童疫苗,不一定挽救了誰免於「副作用」,但可能使某個兒童重症而住院,也妨礙了國家防疫政策向前走一步。 人類總是在尋求盡最大的可能幫助別人,但也會努力去避免發生任何副作用或「意外」。但有時不免發生時、就一定盡量去處理,讓損失減少到最低。疫苗也是同樣的道理。任何需要考慮的,醫療專家早都已經考慮過,所以才會提供疫苗給大家。這也就是指揮中心常常講的「利大於弊」,也是希望對所有人的健康生命都能夠提供更好的保障,而不會「明明知道有很大危險,還強迫你做」(例如打疫苗)。話又說回來,決定權是在家長。如果您還是覺得小朋友打疫苗,會讓您忐忑不安,那就不要打了。 (作者小兒科專科醫師,曾任兒科醫學會教育委員)
王英明 2022-05-04
兒科醫師談兒童新冠疫苗

兒科醫師談兒童新冠疫苗

新冠兒童疫苗即將開打,而且有兩個廠牌,讓很多家長更加陷入煩惱。個人覺得,教育部給一個星期「考慮期」,這是人之常情。但,真的很有必要嗎?沒辦法決定的人,再給他一個月也是沒辦法決定。已經打定主意不注射的,看再多的資料也是不會想打。 跟過去疫情不嚴重時的心態一樣,很多人心存僥倖,對「疫苗的恐懼」大於「對疾病的恐懼」,「我們家小孩子應該不會得到吧,能拖就拖、再觀望看看」。但如果疫情變嚴重,出現一兩個重症甚至死亡,除了怪1922、救護車、衛生所、衛生局、指揮中心外,可能又會是一窩蜂人擠人、搶著打。看這幾天,很多地方擠滿人打疫苗追加劑,就可知道。 而本已預定打莫德納兒童疫苗的,為「預防民怨」,政府增加了輝瑞的選項,結果反而有人認為是「多此一舉、增加困擾、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防疫在台灣,真的父子騎驢,怎麼做都有人罵。比較起來,在國外當官容易多了。雖然在先進國家兒童疫苗注射比例,也是偏低,但是大家就是比較沒有互相罵來罵去。 只要多注意媒體報導,會發現最近的兒童新冠疫苗資訊滿天飛,有很多話題看來是無厘頭。昨天某新聞節目,引用精神科醫師的臉書說,美帝(好久沒有看到有人用這個字眼)自己小孩不打自己國家生產的莫德納,而採用德國BNT,拜登也打BNTx4。 希望是這個醫師看錯了資料,而不是無知。拜登人在美國,他打的是美國輝瑞疫苗,怎麼會去打德國的?雖然輝瑞BNT名字是掛在一起,但不會是德國製造生產。而且,德國BNT公司怎麼有生產兒童疫苗呢?美國的兒童疫苗是採用美國輝瑞廠製品,不是德國廠BNT。 輝瑞是美國有數十年歷史的老牌疫苗公司,兒童疫苗會選擇輝瑞廠,是因為輝瑞最早開始兒童疫苗的「免疫橋接實驗」,所以比較早得到臨時藥證,在市場奪得先機。(AP)   輝瑞是美國有數十年歷史的老牌疫苗公司,兒童疫苗會選擇輝瑞廠,是因為輝瑞最早開始兒童疫苗的「免疫橋接實驗」,所以比較早得到臨時藥證,在市場奪得先機,去年11月就開打了。莫德納是資淺的新公司(應該是有新冠疫情以後才成立的),所做的兒童疫苗橋接實驗進度較慢,算是後起之秀,但已受歐盟EMA(藥物審查標準比美國FDA更嚴格)的青睞,研究也指出在持久保護力似乎高於輝瑞,所以馬上給予臨時藥證(這也不過上個月的事情)。 所以不是「美國兒童疫苗採用輝瑞、不用莫德納」這麼簡單一句話。由於歐洲及英國系統的國家,紛紛在兒童疫苗選用莫德納,可能使得莫德納公司信心倍增,所以上禮拜也向美國FDA提出EUA的申請。但個人覺得,以美國人的龜毛偷懶,已經有了類似的疫苗,就不需要再增加這麼多的麻煩,很可能不會那麼快就給予臨時授權。就像蛋白疫苗諾瓦瓦克斯的EUA一樣,拖了很久很久。台灣的醫師專家們,拜託就不要因為美國還沒核准,就說莫德納不合格。更不該說,因為「美帝」打輝瑞、所以我們就要跟著做。 在此並非要分析兩種疫苗哪一種比較好。其實兩種都非常好。但非常簡單的道理是,輝瑞疫苗的單位比較低(當初做的實驗是單位再高、效果仍差不多,當然選擇低單位就可以)、常見副作用理論上會低些,這個有什麼好爭論的。莫德納疫苗的單位比較高,相對副作用應該也比較高,但續航力可能會比較好些吧。假以時日,應該還會有更多的資訊出現。 個人的意見是: 1、兒童疫苗能有兩種選擇,表示指揮中心真的有在傾聽民意,非常負責,批評「將帥無能」,非常不厚道。 2、如果論者認為A疫苗比較好,就從學理上去分析解釋,不需要去攻擊B疫苗。好比你喜歡吃牛排、就講牛排的好,但不要批評別人想吃的豬排有毒性。在科學上如果淪為政治,其實是不太好的行為。 3、由於疫情隨時會有變化,但是輝瑞疫苗開打的進度,確實可能會比較延後。估計現在算起,進貨到台灣、再封緘實驗核發,起碼要等一個月。若是已心存小兒「染疫住院」的焦慮,建議有莫德納就先打莫德納吧。有人估計六月份台灣會進入感染高潮,若到高峰期再注射疫苗,可能會稍遲了。特別是小兒有先天性疾病、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血液疾病、慢性心肺疾病(例如氣喘、心臟病)、腎臟病、肥胖者,都不要因為體質衰弱而不敢打,反而是這樣的人更需要疫苗以預防住院、重症。所以應該是有什麼就打什麼。 4、兒童染疫,一般來重症本就很少。若是已經對輝瑞有好的印象,平常防疫生活習慣也非常好,則再多等一段時間,注射輝瑞疫苗,也是非常好的選擇,先決條件是要求得心安。 至於這兩種mRNA疫苗副作用,都已經有國外的實證,其副作用在保護兒童健康的立場,看起來似乎都是微不足道,而國外也還沒有兒童在注射疫苗後,直接導致心肌炎致死的報告(雖然不保證將來一定不會有)。 5、到底要不要注射疫苗?在台灣,一兩個月以前,甚至是有些兒科醫師,也會認為小孩子除非本身有慢性病,其實一般是不需要疫苗的。近兩三禮拜由於疫情的擴大,很多醫師有逐漸改變立場的傾向。「兒童感染Omicron 絕不會有重症、不會有住院、不會有死亡」,已經沒有人再敢「掛保證」了。 由於長期病例稀少,「慣壞」了台灣人,稍微有幾個比較嚴重的病人,大家都很害怕。兒童是家裡的寶貝,無論是住院或死亡,只要有幾個,都會引起很大的轟動,何況是估計死亡可能會達到將近百人。兒童生病或住院,社會的成本,比成人還大。大人要請假,家裡也會亂成一團。 最新的實例報告,可以參考4/19美國MMWR(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美國從2021/11/2才開始為兒童接種新冠疫苗。觀察在Omicron 疫情中,從2021/12/19到2022/2/28止,5至11歲兒童,沒打疫苗的住院率是有打疫苗的兩倍,住院的病人當中14%有打疫苗,其餘都沒有打疫苗。三成住院兒童是本身沒有慢性疾病,19%必須要在加護病房照顧,雖然最後都沒有人死亡。 所以最近已有兒科醫師提倡,即使害怕副作用,建議還是每個人至少打一劑。在無可奈何的疫情當中,我們能夠做的選擇其實並不多。特別是在Omicron 疫情下,防疫觀念上要改變的就是,各種疫苗保護力真的都不高,也就是沒有辦法預防感染;但是預防住院與重症的功能,如果能夠發揮作用,其實已經是很大的功德無量了。 (作者為小兒科專科醫師)
王英明 2022-04-30
停止不理性的謾罵,趕快實施兒童疫苗接種

停止不理性的謾罵,趕快實施兒童疫苗接種

指揮中心已由疫苗決策ACIP小組,做出兒童新冠疫苗兩劑注射原則,以莫德納疫苗半劑、間隔12週,為6到12歲兒童注射。 就個人所知,這個政策: 1)有各國兒童使用研究資料根據: 亦即無論是免疫保護力、副作用如心肌炎的幾乎等於零,都支持使用莫德納疫苗的合適、合理性,絕非有人一知半解看了偏差資訊就做的結論:什麼「草菅人命」、「死掉的都是別人小孩」、「把兒童當成白老鼠」。這樣的不理性謾罵,應該停止了。就目前各國資料,還沒有實際接種產生重大危險生命的報告。有一些發燒疲倦、或局部腫脹的副作用,其實都是人體免疫力的正常反應。99%忍耐一兩天就過了。 台灣民眾看到政府考慮使用莫德納,據說「網路炸鍋」,個人覺得十分費解。為什麼在歐盟27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幾乎是除了美國以外的世界所有主流民主國家),都採用莫德納作為兒童疫苗,卻不聞炸鍋、而在台灣就會炸鍋?而炸鍋的理由是什麼?是有些台灣人的醫學知識特別高? 疫苗決策ACIP小組做出兒童新冠疫苗兩劑注射原則,以莫德納疫苗半劑、間隔12週,為6到12歲兒童注射。(資料照) 2)使用上的方便性: 在通過台灣對兒童使用的EUA臨時授權藥證下,只要以現有的莫德納疫苗、抽取半劑,要的話,也許下週立即可登場。對臨床醫護人員而言,抽取半劑,是安全又快速不困擾的動作。就目前社會以及家長的焦慮與需要性,能夠「趕快」展開疫苗接種,不要為了各種因素而再拖拖拉拉,應該是各界最盼望的事情。 3)購買方面的快速性: 由於我國採購莫德納疫苗的管道暢通,不需要再另外花腦筋去運作,在政治方面也沒有國格的損害,取得容易。當我們需要疫苗注射推廣快速時,選擇現有能夠購買的疫苗,當然是最有利的方式。 輝瑞兒童疫苗也是非常好的疫苗。但包括阿中部長、各學者、媒體,許多人都說是BNT,其實是錯誤的,因為BNT並沒有製造兒童疫苗。昨天看到某一篇評論說:為何BNT沒有兒童疫苗?我看以後只能「無言以對」。BNT不做兒童疫苗,你問我、我問誰呀?這種文章也可以在媒體洗腦民眾,真的是可以了。 雖然近日已有一些學者提出莫德納疫苗的效價優於輝瑞的證據,但這都是可以再討論、也隨時會有變動。評論孰優孰劣,也不是本文的主題。 不過目前的疫苗購買、以及萬一的藥害補償救濟(最高有6百萬元,目前已經有一個成人病例得到補償),都是由政府出面負責,所以政府本來就有「最大的權限」,根據現有的資訊做決定。個人懷疑的是,很多人的堅持主張「非輝瑞不可」、政府一定要給我輝瑞兒童疫苗;但若是將來出現了輝瑞有需要藥害補償的時機,這些堅持的人,要不要出來負擔?每一種疫苗都沒有人敢保證是絕對安全(過去一個疫苗,一定要10年以上的研究才會推出)。而他們堅持「輝瑞(多被誤稱是BNT)一定比較安全」的根據是什麼? 指揮中心其實很早以前,就已經有在接洽美國輝瑞兒童版疫苗的購買。這表示在民主社會的台灣,政府早已經考慮到為兒童家長們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台灣人真的非常幸福!而輝瑞兒童疫苗是不同的包裝劑量,不可以直接拿成人輝瑞疫苗抽取部分就注射。若要就地取材立即採用,其實是不可能的。 只是因為國際情勢、政治因素,讓台灣直接購買輝瑞疫苗,有其困難性,所以目前還卡在四方合約(台灣、德國、美國、上海)的複雜討論。有些反對派的大老,直接使用「民進黨不採用BNT兒童疫苗(其實是輝瑞之誤),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言詞,這就是昧於事實的無理性謾罵了,甚至就是一種意識形態。 疫情的變化是瞬息發生,前幾個月大家都還是認為新冠病毒、尤其Omicron 對兒童威脅不大。但最近開始認為讓兒童注射疫苗,還是很重要。這都是隨著情勢而改變,你不能夠要求政府在一年前就決定兒童需要注射疫苗。你也不能夠希望中央指揮中心的決定,一定要符合你的意思。民主社會需要的是合理智慧的建議與討論,而不是以拉下執政黨、讓「台灣大亂」為主要目標。 或許最近的將來,輝瑞版兒童疫苗還是可以洽購到,只是還要等待一段時間。若是堅持要等的人,也許就是再等了。筆者的意見是,支持政府防疫政策,或是對莫德納疫苗沒有意見的人,應趕快督促政府展開兒童疫苗接種,不要再為一些毫無根據的的討論,耽誤了大家的防疫安危。 (作者為台灣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2-04-21
路口安全觀念 不應該是「禮讓」

路口安全觀念 不應該是「禮讓」

有報導稱,「新北市交通局有鑑於去年轄內行人交通事故中,未『禮讓』行人就超過三分之一,選在汐止國小周遭大同路2段312巷口,以及新店大豐國小附近,建國路民族路口,進行科技執法,4月1日起,駕駛沒『禮讓行人』,就會吃上一張1200元~3600元罰單。」。 明明就是「照相或錄影舉發」,為什麼要再弄個甚麼「科技執法」名詞,而且只設在兩個路口。猜想此事大約三個月,就會跟過去無數次的「交通大執法」一樣,不了了之。 台灣對交通問題的「大執法」,歷年來唯一最有成效的,就是騎機車戴安全帽制度。這制度的實施,堪稱台灣交通史的奇蹟。在交通問題沉痾多年的台灣,現在很多人仍讚嘆為什麼強制戴安全帽,會史前無例地達成。 但路口最重要、攸關許多民眾生命安全的「禮讓行人」(駕駛人終究有一天有機會也是路人之一),雖然近年在台北市有紅綠燈的較大路口,已有些進步,看來有點國外文明國家的跡象;但在沒有紅綠燈的馬路、或離開了台北,走經各穿越道的行人,仍都是過街老鼠,東張西望、左閃右躲。每從進步的國家,回到台灣,大家對此情況都搖頭嘆氣,但也無計可施。 在沒有紅綠燈的馬路、或離開了台北,走經各穿越道的行人,仍都是過街老鼠,東張西望、左閃右躲。(資料照) 台灣的「強制戴安全帽」既然能夠成功,但行人過馬路多年來仍必須心驚肉跳,這是毫無道理的。說來跟社會的進步,並沒有什麼關聯,應該只是法律執行與觀念上的問題。 前年初,曾有北市某萬華區議員在議會質詢,提出路口因「車輛禮讓行人」問題造成傷亡越發嚴重,要求市府加強執行取締。我誤以爲該市議員真的有心開始專注此問題,便前往其服務處請求見面,想提出個人建議,就是要求市府警局試辦三個月,所有路口都派警員嚴加取締違規車輛(至少一天8小時),試辦期間盡量所有的人力,都「專攻」在路口取締違規車輛,看是否在嚴加處置、雷厲風行下,能夠改變駕駛行為。我的理論基礎就是,這是依照當年戴安全帽的執行原則方式,不相信依樣畫葫蘆,沒有辦法做到。 沒想到我實在太天真,原來該議員的質詢,仍只不過是做做樣子,他甚至也不願抽空與我面談,來共同商量確實的改善辦法。而眾所周知,市府高層,忙著組黨,籌備競選總統,不會有此關心市民權益的動作。當然這個構想就無疾而終。 我很納悶所有交通執法單位,對路口行人的保護,多年來都毫無興趣。而所有政府的交通高官,在國外考察以後回台,完全沒有看出一個現象,也就是,文明國家與野蠻粗魯國家的差別就在於:前者的駕駛人,在人行道前一定會將車輛完全停止,直到行人安全的走完人行道。而不文明的國家,完全不重視路口的行人權利。一個國家進步與否,其實在馬路口就可以看到端倪,但所有的交通官員對此似乎都毫無所覺。 台灣人傳統也許潛意識認為「馬路主要是給車子使用」,並不是路人用的。因此如要使行路人安全穿越,駕駛人就要「禮讓」。而在中文禮讓的意思是,我很有禮貌、有善意,所以才「讓路給你」,因此我可讓、也可以不讓,這並非我非做不可的義務。禮讓行人變成「是駕駛人給路人的恩惠」,這所以我們常可看到,有些路人會對停下來的駕駛,感激涕零、揮手表示謝意。 但在國外先進國家,駕駛人在任何路口(不管有沒有交通號誌)的停下來,不是禮讓,而是法律,他們稱之為by Law,他們駕駛人並不是想表現是自己有教養、有禮貌的國民、而只是守法(怕被罰)。所以過路行人,走得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可以放心平安走過所有行人穿越道,這本來就是行人的權利,不需要害怕、也不需要表達感謝。雖然其原始精神是,基於文明人對人的尊重,但主要還是用法律做執行的工具,自然就會達到目的。英文雖然yield也有「讓」的意思,但在法條下,其實更接近「強迫」或「屈服」的定義。換言之法律規定是這樣,你就非這樣不可。不讓也不行,由不得你。 依照台灣交通規則103條規定,車輛行經行人穿越道或未劃設行人穿越道之交叉路口,遇有行人穿越時,均應暫停「讓」行人先通過。 違規者最高可罰新台幣3,600元。這條文只用「讓」一字,但在任何新聞稿或是法院用詞,都一定變成「禮讓」兩字。在法律上這兩個字實在是非常不妥當。這使得大眾在先天觀念上,認為許多法律是基於禮儀,而不是基於「法條的規定」,在尊重上就差了一截。 在台灣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法律的規定,或是宣導的條文,喜歡使用「請」,而不直接用「禁止」甚至「嚴禁」。基本上台灣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自稱是禮儀之邦,凡事都是講究禮貌,而不講究法律。也就是誤認為大家都會自制、自治,不需要以法律來規定或處罰。所以對違規的人,總是客客氣氣,先動用勸導,經勸導不聽者,才考慮罰款。而罰款總是先選擇最輕的,就是害怕違規人生氣、小心翼翼。這在希望走上法治國家的台灣,是很糟糕的事情。 很多人終其一生不開車,但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有走過路口的機會。立法者,執法者、駕駛人、用路人,都應該建立「在馬路禮讓是錯誤」的觀念。禮讓是在沒有規則可循的地方,例如電梯、大樓門口、小徑、窄小的人行通道,才必須具備的文明禮貌。但在大馬路,尤其是路口,交通規則是唯一的王道。個人很盼望有哪一個市府或縣府或警察局,能夠藉大執法,有一天確實建立人行穿越道的人性尊嚴。這才會讓台灣能夠進入文明國家驕傲的行列。 (台北市民)
王英明 2022-04-02
高端疫苗應該脫離國際認証的魔咒了

高端疫苗應該脫離國際認証的魔咒了

我國衛福部採購並發給「緊急授權臨時藥證」的新冠疫苗,共有四種。大家選擇疫苗時、各有想法或道聽途說,這是個人的權利。但有人認為「我不打國產高端疫苗,是因為沒有國際認證」,這就毫無根據了。 有關高端疫苗臨床三期試驗問題,筆者已在〈高端脫離三期魔咒〉(在此簡稱「三期魔咒」) 一文中詳細闡述。說「高端沒有三期」的人,很多是無知,但有一部分是惡意。 而認為高端疫苗「缺乏國際認證」,筆者同樣要指出,這也是無知、或是惡意。其實這種無知,非常普遍,連衛福部也插一腳。而政治人物反覆在「認證、執照」上大作文章,確實是惡意。 什麼是認證? 「認證」,就是認可並給予藥證。在「三期魔咒」一文已提過,全世界各疫苗打了一年多,資料顯示,只有兩種mRNA(輝瑞、莫德納)疫苗是拿到美國FDA正式藥證,其他都是臨時授權藥證EUA(E是緊急、U是使用、A是特殊授權)而已。在更嚴格的歐盟EMA,卻只是給予這兩疫苗「有條件的上市藥證」,不是完全的藥證Full Approval。英國對本國製造的AZ,似乎也如此。 其實目前已有保守嚴謹的學術單位或是網站,開始認為美國給兩種mRNA正式藥證,是失之輕率、而提出質疑,尤其是對心肌炎心包膜炎、血液病理的顧慮,很多專家是憂心忡忡的。 世衛組織目前列出10種EUA名單,但在其網站上使用的字,叫做recommendation (推薦),而不是我們所謂的認證。(圖:路透資料照、食藥署提供)   駕照與疫苗認證 要解釋藥證,可以打個比方,就是「駕照」。應該並不是很恰當,但較容易了解。現實的世界有國際駕照,只是為了觀光客旅行暫時性的方便(效期很短)。但外國人長期要在美加開車(例如定居),就要去考美加監理機關的正式駕照。又如你沒有想去英國住或開車,不但沒必要去考英國駕照,你的台灣駕照,也不需要向英國監理所要求承認。你也不會說,我的台灣駕照,沒有英國認證。 疫苗的藥證,其複雜度與安全性考量,比駕照難上千倍。每一個國家都要為其國民健康安全做把關。即使是在美國已經得到正式藥證的輝瑞疫苗,如果第一次進來台灣,也是要向台灣的藥政處申請,經過評估後,拿到台灣核准(很可能也只能拿EUA)。當有了藥證(正式或是臨時)後,就像是由台灣發給駕照,才能開始開車、也就是「輝瑞疫苗才可開始在台灣施打」。這是疫苗認證的真正意義。 各國發給的都只臨時授權藥證 在美加地區,考駕照者,筆試通過後只先發給「臨時駕照或學習駕照」,平日開車時,旁邊必須要坐一個有正式駕照的人,而在幾個月甚至一年後,才可考路考,再得到正式駕照,可說是非常的小心。 在此也可把臨時緊急授權藥證EUA,比做「臨時駕照」。因為要給正式的藥證(就如發給正式的駕照),必須觀察很久時間,政府要負擔很大的責任。而全世界疫苗發展才一年,各國都不敢掉以輕心。外國人士適用的,本國人不一定適用。不過,無論正式駕照或臨時駕照,同樣都可以開車,只是持臨時駕照的人要更小心。同樣道理,有了正式藥證或EUA的疫苗,都可以注射,但對後者,政府平日把關監視,會更加嚴謹。 認證除民眾使用外,最終目的其實是賣疫苗 A國生產的疫苗,想賣到B國使用,就必須申請B國的EUA。願意核准給A國疫苗EUA的國家越多,A疫苗就賣得越多。當然產品優良、試驗報告理想、保護力評估高、安全、副作用比例低、價錢便宜、保存方便、運送簡單,很多人就會想要買,該疫苗就會有很多國家「認證」,但另外前提也是要「產量足夠」,否則人家一直買不到,核發給你EUA幹什麼呢?即使A國是要贈送疫苗給B國,仍然要得到B國的EUA。也就是說,你要贈送東西給我,我不是什麼都收,還是要先評估,發給你EUA,我才接受你的贈送。說來是很龜毛,但科學就是這麼運作的。 最近高端疫苗宣布有8個國家認證EUA,並且希望能夠得到有更多的國家認證,說穿了、就是希望能夠擴大國際市場,有更多的國家想購買或者是得到贈送。當然這八個國家不是每一個都想要立即買疫苗。有的可能希望得到贈送、有的只是表示友好,對打了高端的台灣旅客立即給予入境檢疫隔離上的優惠。所以有些國家的疫苗「認證」,事實上只是指旅行入境的疫苗承認(接受)。不是給予藥證或EUA。 台灣是世界上唯一不是聯合國、也不是附屬世衞組織的會員,邦交好友國家本來就少,每次要參加國際貿易組織,或參加國際會議發聲,總有強國以及台灣內應藍白黨派橫加阻擋,在這種狀況下,高端要普遍獲得更多其他國家的認可,有一定的難度。 但在台灣本地,單純就疫苗本身而言,只要我國食藥署認為是合格的,在台灣本土就能正常使用。AZ、莫德納、BNT(德國版的輝瑞)及高端,同樣都是得到我國食藥署的EUA,也就是都有認證,四種疫苗地位都是平等。打個比方,這四種都是合格駕照,那為什麼只有使用高端者不能開車,其他的都可以開?這不但是歧視本國產品,而且不合邏輯。說高端是沒執照,更是把食藥署這嚴格的單位當空氣。照這標準,則市面所有藥品都不能吃,因為是食藥署通過的,都非常危險。 一定要等到國外很多人打高端疫苗,我們台灣人才開始說,「高端有很多外國人在打耶,國際人士已經認證,我們也來打吧。」在日本開豐田車的人,難道是國外豐田賣得很好、他們才開始在國內使用豐田車?韓國人買三星電器,難道是三星已經成為國際品牌,他們本國人才開始使用三星產品?大同電鍋很好用,難道要美國有認證大同電鍋,我們才買? 什麼時候台灣人在政治人物的煽動下,開始對台灣的產品沒有信心?以前不會這樣啊!難怪陳時中部長要說,某些人一再阻擋台灣生技發展,不想讓台灣繼續向前邁進,從10年前的浩鼎案,就已開始了。 根本沒有國際認證這個名詞 衛福部發佈消息或1922回答問題總是說,「已注射高端疫苗者,若有出國需要,可以申請注射符合國際認證的疫苗」。其實這裡所講的「出國」,也只是指去美加。而所謂國際認證、也只是美加的海關而已。官方有這種違反事實的認知,真是愚蠢、而且豈有此理! 很多美國人反對注射新冠疫苗,去年10月美國全國接種率只有58 %,死亡人數全世界第一。到本月2月22日截止,接種兩劑者,終於才有74.52% 。在去年底疫情嚴重,逼不得已,美國只好命令入境者在海關需要有疫苗證明,「以保護觀光客你們自己,因為美國國內太危險了」。而海關接受美國CDC指示,指定10種「參考」疫苗名單,其中4種是美國生產已發給藥證或EUA,5種是在世衛組織推薦名單(中印各二、一種英國),最新一種是加拿大剛推出的國產疫苗。 全世界疫苗太多,美國不可能一一加以詳細去了解,所以只能列出這個「參考名單」(主要是美、英、中、印這些大國生產的),由旅客去配合。這並不代表美國「認為」這10種疫苗才是優質。如把這10種疫苗,叫做美國認證或是國際認證,都是錯誤。正確的講法是,美國海關接受accept的疫苗名單。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要入境美國就只好遵照美國的規定。俄羅斯的的史普尼克疫苗,保護力很強,高達80%以上,但就是沒有在這個名單內。簡單講,美國海關接受10種疫苗認可,但其國內CDC給的藥證(正式或臨時授權),只是其中四種。 世界性的疫苗標準,以常識而言,應該是副作用低、證明安全、保護力至少要50%以上就可以。但「疫苗認證」都是兩個單國,「國對國」的對等關係。現實上,沒有國際上一個大家公認優良名單,各國看到了都必須承認,沒有這種跨國認定。再舉例一次,若是有名氣如美國輝瑞疫苗,要由土耳其政府引進使用,輝瑞仍要先向土耳其的食藥署申請到EUA,才能在土耳其使用。 根本沒有WHO認證這個名詞 世衛組織目前列出10種EUA名單,但在其網站上使用的字,叫做recommendation (推薦),而不是我們所謂的認證。我們並沒有要去瑞士洛桑總部開車,所以不必由世衛發駕照。同樣道理,世衛組織並不是負責發疫苗證照(正式藥證或EUA)的機構,更不是監督追蹤打疫苗的場所。世衛組織只是提出這個推薦名單,讓沒有特殊食藥署人才的國家(要認證一個疫苗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及時間),作為引進疫苗注射的參考(這叫做同意approve推薦)。在全球性疫苗產量分配以及贈送的COVAX平台,也可作為主要資料庫。 世衛更提及,不必把名單外的各國疫苗,視為「不合格」。也就是說,各國有各國的需要。各國有各國的認證。WHO不是唯一的標準。 結論 所謂國際認證、世衛組織認證的用語,都是台灣社會的錯誤認知,以及想破壞台灣團結、惡意渲染下的自我結論。而且任何再怎麼有名的疫苗,無論是怎麼「認證」,到最後都免不了有突破性感染、到幾個月以後抗體都會降低,打了這麼多疫苗,病毒還是存在於世界。人類不懂的事情還很多。我們只是謙卑的,一邊注射疫苗,免於重症,一邊繼續學習、追蹤變化。沒有什麼「有認證就很了不起」、「沒有認證就不敢打」這種事。 希望台灣社會各界,不要再宣揚這些什麼國際認證的名詞了。衛福部也不應該再以訛傳訛、人云亦云,使得高端只能成為「愛台者專利的疫苗」,「要出國突然變成沒有面子」,讓外行人聽了「不敢打」。 從專業的角度看,高端疫苗只不過是食藥署認證的四種疫苗之一,注射疫苗、保護健康,我們對每種疫苗都應該是平等看待。特別強調打高端是愛國行為,筆者是不太贊成這種說法。但誤解(甚至故意惡意打擊),說高端沒有得到國際認證,所以不要打,那就更是錯誤,也白白浪費了一個應該也是不錯的疫苗。 (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2-02-24
高端疫苗脫離三期魔咒

高端疫苗脫離三期魔咒

前幾天在公車上聽到如下對白:「我想要打高端疫苗,你覺得怎麼樣?」「不要啦,高端的效果不好!」我當時很想跟那個人說:「賴副總統打了高端疫苗,在宏都拉斯近距接觸該國女總統,女總統確診了,賴副總統回台卻沒事。這是不是起碼表示高端有效?」當然有效沒效,不能舉單一例子,而且公共場所也不適合辯論,我還是保持沉默了。 三天前高端公司宣布,在巴拉圭進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收案1128人,並有歐裔人種加入,完成期中分析,利用免疫橋接原則,數據顯示疫苗安全耐受性良好,而且中和抗體效價,達到「對照組」AZ疫苗之3.7倍,通過試驗設定之優越性基準,獲巴拉圭臨時緊急授權核定(也就是EUA)。此結果與台灣過去所做,有一致性consistency,不同人種的抗體反應,也有一致性。 台灣在世界地位處境維艱,民眾一向對自家產品支持愛護(例如台積電),並引以為傲。但對去年七月得到食藥署緊急藥證的高端疫苗,反倒是「家暴連連」。這些家暴,有的是無知,有的是惡意。本國人民對本國疫苗不捧場就算了、竟予以打擊醜化,這應是全球唯一現象。 半年多以來,國內對高端疫苗的檢討,大都是糾結在「二期三期試驗未完全、匆忙上市」與「國際認證」這兩件事。各界對保護力好壞,不是學理辯證,而是政治口水。在此筆者試先從三期觀念討論個人心得,下篇再討論認證問題,期望台灣社會與高端疫苗,共同走出三期與國際認證的陰霾,讓科學的回歸科學,恢復國人對國產品的驕傲。 疫苗是藥物的一種,所有新藥上市,須先得到藥證。但目前幾乎所有疫苗,持有的都是臨時緊急授權證(authorized for emergency use),通稱EUA,而不是藥證(approved)。很多人搞不懂「正式藥證」與「臨時藥證」的差別。簡單說,前者若無大事發生,是永久有效。而後者是有時效性,可能三五年內、或隨時都可取消,是一種緊急狀況下、迫不得已的授權。這與對正式藥證的實驗種種要求,稍微有不一樣。當然還是需要很嚴格,但不能用傳統的眼光與方式來看待。 半年多以來,國內對高端疫苗的檢討,大都是糾結在「二期三期試驗未完全、匆忙上市」與「國際認證」這兩件事。各界對保護力好壞,不是學理辯證,而是政治口水。(資料照)   全世界疫苗打了一年,美國最近也才給予輝瑞和莫德納兩種疫苗正式藥證,而且只是成人的部份。有了藥證,才會有商品名(輝瑞是Comirnaty 、莫德納是Spikevax),也才可以正式上市marketing。有人說,「去年高端疫苗在台灣上市了」,這是錯誤說法。沒有藥證的任何疫苗,都只能由國家購買,不能上市。去年AZ、BNT(輝瑞的德國廠)、莫德納疫苗,也都不是上市產品。台北市、南投縣竟都公佈自己要購買疫苗,這是非常無知愚蠢、也是欺騙人民的舉動。近日有人以為,高端疫苗在巴拉圭已經完成三期報告,巴拉圭該發給正式藥證了吧,其實不然。而且台灣的食藥署,也不因為高端有巴拉圭的成績,就給藥證。換言之,藥證不是那麼好拿的。有些產品甚至要等三年五年。沒有放水通融餘地,誰當總統都一樣。 目前WHO世衛組織推薦了8種新冠疫苗。但其網站有特別說明「沒有被列入在名單裡的疫苗,並不表示不優秀」。WHO所列,事實上各多數疫苗仍多只是持各國臨時藥證的而已。世衛組織的推薦,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該疫苗有足夠供應量,可以讓很多國家使用,但並不表示是頂尖的疫苗,例如像中國「科興」,保護力只有50%多一點,並且追蹤報告幾乎闕如,一直被詬病。但也是被列入。 至今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臨床試驗第三期,只是聽了媒體與政治人物的攻擊語言,自己跟著振振有詞地罵:「高端三期了嗎?」好像一講,自己就變成內行人。但你問他,什麼是三期,他又講不出來了。 新藥的研發過程,必須先有實驗室研究與動物實驗,完成初步有效性和了解,才進入臨床一、二、三期試驗。一期受試者為數名或最多十數名健康者參與,主要是了解藥物的安全劑量、及人體所能承受最高劑量。二期是嚴格篩選同性質高的病人,探索藥物的療效安全性,一般只要數十人左右,然後根據結果,設計第三期的受試人數。三期是大型的試驗,人數可能至少五百到數千不等。設計上是以隨機分配、雙盲及對照的方式進行,主要是證實藥物的療效及安全性,作為上市前的根據。上市後的追蹤叫做第四期,時間可能需要很長。 有些藥物的試驗,可以直接從第一期跳到第三期。所有試驗也不一定要進行到第三期,才能證實療效。因為藥物的研發,有時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某些嚴重疾病在沒有其他治療方法時,若在設計良好的第二期實驗、已經可以看到若干療效,此時也可能「獲得某些法規單位、某些程度的認可」。 上述臨床一、二、三期試驗說明,是來自「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的資料。 若把藥品改為疫苗,就是「有些疫苗的試驗,可以直接從第一期跳到第三期。所有試驗也不一定要進行到第三期,才能證實有保護力」。「因為疫苗的研發,有時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某些嚴重疾病在沒有其他預防方法時,若在設計良好的第二期實驗、已經可以看到若干保護力,此時也可能獲得某些法規單位(例如台灣食藥署)某些程度的認可」,這也就是授權authorized臨時性的藥證。換言之,已證實有保護力時,不一定要進行到第三期。而且所說的隨機分配、雙盲、對照都可採用。所說的對照,理論上橋接就可能算是一種對照。 美國食藥署指出,若設計良好的一、二期實驗,已經可以看到預防效果(也就是抗體產生良好),當至少有一半的試驗者,已接受完整的兩劑注射,並且已追蹤兩個月以上,也有安全性報告,即認可同等是進入第三期。若是有三千人加入試驗,又已再追蹤一個月,沒有嚴重的副作用,都可以算是第三期的條件。 從2020年底開始,世界上所有新冠疫苗的上市,都是基於這個原則。由於情況非常緊急,如果要等待三期大規模試驗完全結束,可能還會再拖上一年半載,因此所有新疫苗,都是做完二期,有的是設計好三期的模式(或是進行期中報告),就馬上提出申請,並由想為國內注射的政府,發給各國的臨時藥證。再說一遍,這種叫做「臨時授權」,是由准許並準備要開打的國家政府給予這個授權,政府也擔負所有的責任。(如有藥證,那負責的是藥廠而不是政府)。 我們要注意的是,高端試驗第二期完成,人數擴大到四千人,是國外不多見的。食藥署所為,也就是上一段所說,「不一定要進行到三期,就可以先獲得某些法規單位、某種程度的認可」。這是食藥署本身應有的權利,評估若是有效又安全,在處於緊急狀態(例如去年的五月疫情),給了臨時藥證,這本來就是國家的需要與權利,也是國家主權的伸張,為什麼在野黨和某些附和的學者,要不懂裝懂?硬要說是「放水」?是很不希望國產疫苗成功,硬要在第幾期字眼挑毛病嗎?像有人不希望福食進口,不希望台日關係良好,就故意找砸,要求福食上標示「可能含幅射」。那麼為了食安,我們是否也該在超市的青菜寫「可能含農藥」?這都是政治,而不是學術。 國內很多人指責高端「沒有第三期試驗」,某種程度其實是曲解了「臨時藥證」的意思。主流新冠疫苗(莫德納、AZ、BNT輝瑞)剛上市,沒有一種是做完真正三期就開打,這種事實、台灣人一句話也不抱怨,大家還是安心地接受注射。但對高端沒有所謂心目中傳統三期的報告,卻嚴加譴責,辱罵是匆匆上市。但世界著名品牌的疫苗,當初哪一個不是匆匆上市呢?究竟是安全性保護效力性的考量比較重要、還是在拘泥於言詞上的二期三期重要?既不信任國家級專家保護人民的用心良苦,也不覺得發展國產疫苗有國安的重要性,不協同一起努力扶持國產疫苗,偏偏就是要打擊成落水狗,居心何在? 當初台灣食藥署認為可以用「免疫橋接」及「優越性基準」,其實是肩負了很大的責任。事後證明這免疫橋接方式,SRA、TGA、EMA等世界最大咖的審查機構,已經都承認可行了。而因為台灣沒有辦法做到傳統安慰組大規模試驗,食藥署當時是給予三家申請公司一視同仁的條件,就是免疫橋接。但最後只有高端審核得到及格成績。而在這麼嚴格的考試下,僅有高端及格,及格者反而被罵到臭頭。到底我們國家、或是在野黨,需要的是什麼呢?是不及格的疫苗嗎? 全世界的通則,都是「三期的定義,由各國食藥署自訂(只要人數夠多)」。巴拉圭直接定義三期可以使用雙盲免疫橋接,並做優越性比對。所以巴拉圭認為高端是完成了三期試驗。台灣食藥署去年審核申請的三種國產疫苗,只定義:「免疫橋接如達標,就可給予EUA」,但不承認這就是第三期。所以是不能一概而論。事實上也沒有什麼差別,有效及安全最重要,三期不三期,只是在字面上不一樣而已。 若是還有人堅持一定要看到傳統的、雙盲的、安慰劑第三期試驗,那麼可以等待由WHO主導與出資、並挑選高端疫苗加入的「團結試驗」(已在菲律賓、哥倫比亞、馬利共和國進行)。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能被挑選加入,應該是研究報告成績非常優良、而被世衛組織注意,我們台灣人應該引以為傲。此研究聽說下個月就會有結果了。若成績如優良,高端就真的可以澈底脫離三期魔咒。台灣人也應該恢復科技大國的自信,也希望總統、副總統、有話語權的各綠名嘴(很多已打高端疫苗者),大聲說出來:「我高端我驕傲」。打高端不是愛國,而是安全、保護效果又好。 (作者為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2-02-19
談與病毒共存:蛋白質疫苗也許是最後的答案

談與病毒共存:蛋白質疫苗也許是最後的答案

武肺新變種Omicron病毒,多停留在鼻腔與上呼吸道,所以傳染力強,但重症致死率降低。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是否要與病毒共存。個人看法是,與其說如何「與病毒共存」,不如說如何「控制疫情」在一個文明社會可以忍受的程度,且戰且走,但不是完全放棄。共存不是放棄。 很多人誤解了共存 「共存」的意思,並不是我對你無可奈何,但如果你的傷害「看來並不太大」,我們就把你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每一個人能夠自然產生免疫力。其實不積極處理、甚至完全不處理,順其自然,不全力防堵,以為這樣才不妨礙經濟發展、會更早結束疫情、而即使過程中有些人受到傷害或死亡,卻認為是生命中的一個環結,不須刻意避免。個人認為,這真是一廂情願、純粹以自私的角度心態、沒有人性,不管人群人種有強弱差別,所做的思考。所幸倡議不需接種第三劑疫苗、也不需要做檢測快篩、申報、疫調隔離(等於是關閉中央防疫指揮中心),這些說法,目前已被大多數專家認為是斷章取義、想當然爾的錯誤概念。畢竟我們是關懷弱勢、尊重每一條生命的社會。 許多病毒細菌早與我們共存 千年來人類早就與各種細菌病毒共存了,所以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例如麻疹、小兒痲痹、流感、百日咳菌。要不要共存,決定權是在細菌病毒,不在人類。但數百年來我們已運用各種方法例如消毒、環境衛生、滅菌手續、隔離、口罩、洗手、藥物、疫苗接種,盡量減少對大眾的傷害與殘障死亡。而因為病原體屬性的不同,有些已經絕跡,例如天花、小兒麻痺。有些還是照樣每年感染人類,但危害程度已經大為降低,例如流感。 目前以疫苗來減少重症的發生,保持醫療的能量。若是疫苗接種率達到某個程度,說不定這些防疫策略就會有所調整,以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不中斷。(資料照)   反對注射疫苗、反對疫調隔離的「專家」們,或許忘記他在小時候所接受的各種疫苗,以及整個社會國家所做的必要防疫措施,保護他能夠度過可能的危險,而能成長活到現在,怎麼可以現在昧著良心說,我們「應該可以講與病毒共存」,什麼都不做? 所謂與病毒共存,應該是把感染控制在紅線內 美國食藥署FDA在去年9月時,只主張對高危險群以及年老者,注射追加第三劑。但到11月,已經正式核准並催促所有的成年人的追加mRNA疫苗第三劑了。在今年1月份,很多國家,尤其是大英系統的英、紐、澳、愛,以及德、比、泰、韓、台灣,更把追加劑間隔,縮短為三個月。雖也有人說時間太短,影響效益(美國及日本都不打算縮短期限),但這都是各國因應Omicron 疫情以及臨床實驗報告後,所做的決定。 不過看到中央研究院、反對國產疫苗的某院士,竟然在電視訪問說,第三劑主要是疫苗廠商為了促銷產品,「抗體高不表示有保護力」,「第三劑沒有必要注射」,我聽了還真是很傻眼,如此的政治言語,有可能會害得某些人不願意追加疫苗,而染病身亡。 國外的專家認為,現在防疫政策重點,應該是放在「盡量減少對醫院、校園和經濟的影響,並加強保護弱勢族群」,阻止傳染已不是重點。台灣目前做的就是如此,因為還有20%的人,還沒有好好接種2或3劑。我相信防疫中心的專家們,並不是要以清零為目的,而只是把它當作一個手段,盡量控制病例的發生,能減少多少算多少。目前的嚴格防疫措施,在有些人眼光中可能是勞民傷財,其實還是想盡量控制疫情在紅線內,並且保護免疫力不好或是尚未接種的人、等待他們接種完畢,以疫苗來減少重症的發生,保持醫療的能量。若是疫苗接種率達到某個程度,說不定這些防疫策略就會有所調整,以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不中斷。 或許答案是在蛋白質疫苗 最近有某醫師,建議大家第三劑追加不要選擇高端疫苗,還酸說「你要愛國,是你的權利」,這更讓人傻眼。個人向來反對把接種國產疫苗,當作愛國、不愛國的分界線。事實上筆者周遭許多醫師,最近注射第三劑追加,紛紛都選了高端疫苗。這些醫師想注射蛋白質疫苗,內行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抗體不錯,疫苗本身安全、幾乎沒有副作用」。高端的抗體報告已經有好幾篇,第三期的巴拉圭實驗已收案,保護力數字在三四個月內也將揭曉。但猜想,即使抗體不是非常高,也足夠保護重症的發生,就跟其他的疫苗一樣。 這只是另外一種選擇,但政治屬性不同的人士,就是喜歡藉機修理國產疫苗。就跟攻擊「AZ疫苗白打了」一樣。關於AZ 疫苗白打、不要選擇AZ,昨天牛津大學有一篇報告,可以讓這些人參考。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傳染病專家Stuart Campbell Ray博士表示:「更長時間、持續的感染是新變種病毒滋生的溫床。」因為Omicron傳播力強,也增加了病毒在免疫系統較弱的人體內「滯留」的可能性,使其有更多時間發展出「突變」。目前全世界仍有幾十個國家,接種者不到20%。聖邁克爾醫院全球健康研究中心Prabhat Jha博士坦言,「未接種疫苗的國家、地區基本上都是病毒的『變種工廠』」,因此,趕緊接種疫苗,病毒才有機會走向真正的感冒化。 最近的一期自然(Nature)科學期刊,就提出一個論點,認為疫情在世界上反覆,最主要的原因是,所有國家接種率有高有低,很多非洲國家甚至在10%以下,讓病毒有一再發生突變的機會,這樣就反過來影響了接種率已經高達八九成的國家,使得疫情始終是沒完沒了。 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人不願意接種新冠疫苗?(網球名將喬帥就是一個最新的例子)。儘管他們過去對流感、麻疹、德國麻疹、百日咳、B肝、破傷風、小兒麻痺的疫苗都接受了。原因就在於,新冠疫苗的發展太快太新,幾乎都只在一年內就完成上市,使用期間經驗,到現在只有一年。這些新的疫苗已發現有一些的重大副作用,例如最常聽到的就是mRNA疫苗引起的心肌炎、以及AZ疫苗引起的血栓(雖然發生比例比我們想像中的少)。而mRNA更有低溫冷鏈的運送要求,以維持其穩定性。加上價格昂貴的因素,使得有非常多的地方,無法順利注射。常聽到就是,在很多落後國家因為運送過程的不當,讓百萬劑疫苗失效而丟棄。最後就是不了了之。 其實過去也常聽到學者表示對mRNA疫苗,將來三五年後會不會有不可預知的副作用有隱憂。「自然」學刊認為後起之秀的蛋白質疫苗(以與高端同系列的Novavax 為例),低副作用使更多人有接種的意願;價格便宜,使更多的國家負擔得起;運送方便,不需要零下低溫的設備,就可以到達世界上很多落後國家。這些條件,有可能最終使全世界整體疫苗接種率提高、或更普遍化,而使疫情獲得解決。 到時候我們才可以說,新冠病毒終於與人類共存(就是專家們說的,人類第五個呼吸道冠狀病毒),像以往的流感、B肝、感冒等種種病毒一樣。 (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2-01-27
和平島「共島季」看不到的歷史真相

和平島「共島季」看不到的歷史真相

基隆和平島公園12/25起,與沖繩縣產業公社台北事務所攜手合作,舉辦「共島季 」(副題為「和平島上的沖繩回憶」),邀請民眾體會沖繩美食及特產、傳統工藝、音樂、名酒、彩繪、伴手禮。活動至明年2月28日止(日本人選擇這一天結束活動,或許別有玄機)。 此「共島季」是第二年舉辦,其實就是商機。無法出國,嚐嚐日本食物,買些東西回家,類似熱鬧場合,例如特產、攤位、煙火、燈會、歌舞表演,在疫情中很適合台灣人、也是最需要的活動。 (和平島公園 Heping Island Park臉書) 和平島是離台灣最近的島(僅75公尺),由三個小島串連。在以橋樑與本島相通後,早就沒有島的感覺。這裡的奇巖勝景,堪稱世界級觀光點。近年有幾個眾人不太熟悉的改變,筆者在這裡以倒敘方式,簡略說明。 2019年5月,考古學家確認了在現今和平島停車場、遊客中心下面,有1626年西班牙所建聖薩爾瓦多城堡與教堂遺址,是該地多年的持續考古,尤其是2014年以來的一大發現。很多人才知道,歷史上西班牙人不是只進駐淡水,在雞籠(基隆)也有規模很大的基地,只是1642年又被荷蘭人趕走。 其次重大事件是,在關閉整修七年後,和平島公園於2018/8/4重新開幕。有全新的停車場、旅遊中心、海水游泳池等設施。阿寶拉灣則只開放夏天的導覽團,每日300人,需事先申請。2016年原屬基隆市府的和平島地質公園,已交由觀光局北觀管理區負責,算是提升觀光的層次到國家級,品質也改善很多。 最後是2011/12/1在入口的「社寮外嶋集善堂」側,九孔池旁邊,立了一個「琉球漁民慰靈紀念碑」。遊客到集善堂第一個動作,往往都是使用一旁的廁所,而不知這個廟主要是祭祀琉球(現沖繩)漁民遺骸的陰廟。紀念碑台的人物塑像,乍看起來像是是一個原住民,站在船首,手拿著一個捕魚標槍,吆喝指向遠方。 自古琉球漁民屢次因補魚與休息,登陸到從前叫做社寮嶼的和平島(再更早一點叫做大雞籠嶼),並與當地居民、包括很早就來開墾的台灣原住民、漢人移民,和平相處,甚至還指導當地人捕魚技術。日治時代,琉球人到台灣居住者更眾,據資料高達一萬五千人。在社寮嶼的日本人,或許有一些是在地造船工廠的人員。 二戰結束,包括琉球人在內、大量留台日人及「灣生」,逐批被遣返日本。1947年發生228事變,基隆要塞司令部,配合國軍的登陸,於3/8-3/13 在基隆進行所謂綏靖、掃蕩街頭工作,據有些資料記載,凡是聚集的居民,是會被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射殺的。3/9在社寮嶼滯留尚未回國的卅多名琉球人,因言語不通,被冤枉就地槍斃,另有些人失蹤了。現今觀光勝地的和平島,在當年竟是是一個殘忍的無辜平民行刑場,就如台北市淡水河畔馬場町紀念公園一樣。 其後琉球人受難家屬,據說斷續有來此祭祀先人。但一直到事隔六十三年的2010年8月12日,沖繩縣議員與228琉球受難家屬代表,才正式到訪並要求在事件發生地設立紀念碑。次年年底終於立碑了(由商會樂捐),碑上的人物是以1905年到此定居的琉球漁民為本。但在我政府壓力下,連228三個字都不能寫,只有「慰靈」兩字。 紀念碑後面的中日文對照碑文,含含糊糊地寫:紀念以往在此生活的西班牙人、荷蘭人、琉球人諸亡魂(把洋人也一起拉進來),完全沒有提到228。但事實的真相是,沒有228、就不會有這個紀念碑。 圖片右變為琉球漁民慰靈紀念碑。(資料照) 什麼是「和平島上的沖繩回憶」?不就是琉球人在台灣受到國軍莫名的屠殺嗎? 事過境遷,社寮嶼也改名為和平島(為什麼叫做和平島,有兩種說法),而當年的悲劇,就跟全台灣所有的各地228事變,所發生的歷史故事,一起逐漸被淹沒。台灣人如果提及,就被說是撕裂歷史傷痕、挑撥族群融合、破壞國家團結。 喬治歐威爾在「一九八四」這本書提到,「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意喻統治者或獨裁者,使用簡單的文字口號,就可以控制大眾的思想,特別是對無知識、沒有世界觀、沒有歷史觀、無能獨立思辨的人民,更可以摧毀歷史、破壞記憶。 「共島季」以及全台各地的煙火晚會、跨年,也許就是痲痹人民的一種歌舞昇平。多數人可能無感於烏克蘭局勢對台灣的影響,也對外媒指「在台的特洛伊」警語,以及台灣可能會遭受攻擊吞併的危機,都毫無所覺。 台北馬場町紀念公園的來由,來此遊玩散步的民眾有幾人知道?小小的碑文躺在地面,風吹雨打、字跡模糊、褪色不見。當初碑文的文字,以違反常規的橫排,並用特殊的間隔,頗費苦心地就是故意使人看不懂,顯然不想讓民眾知道發生什麼事,設立紀念公園只為交差。主張立碑的人也不強求,或許只是為了政治利益,即使是民進黨執政,也不懂得怎麼樣向年輕人介紹歷史的真相,大家都希望,事情就這樣隨風而逝。 自人類有文明之後,世界各地產生不知凡幾的殘忍、沒有公理沒有正義的歷史。雖世局的險惡,有時是人類無法應付,但有一項真理是:「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過去是怎樣走來,就不知道自己將要走什麼樣的方向」。台灣顯然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地方語言逐漸被消失,歷史的記憶被模糊掉。特別是天龍國台北市,東門、南門、小南門、都被改造成中國北方的建築。東本願寺、西本願寺、林本源宅,都被改建得不倫不類。 最近幾年我們可看到,西班牙已經遷移當年獨裁者佛朗哥元帥的大墳山暨紀念堂(以前觀光客必遊景點「烈士谷」);立陶宛民眾努力維護「十字架山」的尊嚴、甚至與中共民眾有所衝突;東西德合併以後把前東德的執法人員一律撤職;以色列人在幾十年來,一直在追殺過去的納粹餘孽,並且藉由集中營的電影,傳播這樣的訊息。可以看出來很多國家是很知道人類的錯誤在哪裡,非常努力爭取正義的轉型。 「共島季」不是不能熱鬧舉行,而是必須要讓民眾知道慰靈碑歷史的來龍去脈,再談兩個島如何共創繁榮和平的未來。 政黨發生錯誤,當然不是現在的人的責任或問題。但如果全黨上下包括老中青三代,還是遵循該黨過去的思想、謊言、殘酷、無理智、不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優先,甚至沒有敵我意識、混淆視聽、隨意攻擊製造紛亂,表演喝符水、包庇貪污或罪犯違建,那就應該受到譴責。 歷史所發生的錯誤,不是不能原諒,而是知道真相以後,人民應該知道要有一個獨立思考的判斷、決定國家的正確走向,為的是不要重蹈覆轍。有一自稱中間路線領導人常說:「猶太人悲劇,是以色列人的提款機。」有這樣講法的人,實在是太沒有歷史感、太沒有文化、太沒有人道思想的政棍(連政客都談不上)。有這樣保守封建的思想,就不配做一個現代國家的領導人。 目前國內朝野兩大黨所做的,一個是掩飾真相、繼續謊言連篇、欺騙鐵票。一個是逃避真相、怯於真相,繼續爭權奪利。 這真的是應驗李登輝前總統常常說的:「台灣人的悲哀」。 (台北市民)
王英明 2021-12-27
已是國家生死存亡關頭,勿再計較那塊五花肉

已是國家生死存亡關頭,勿再計較那塊五花肉

週六就是四項公投日子。國外朋友來函表示,很訝異台灣將科學問題、能源問題等國家級的執政者重要政策,轉變為民粹式的公投,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他問我將來台灣人民會不會把「人們是否應該孝順」、「公民要不要繳稅」,這樣的問題也付諸公投? 從2004年至今,台灣一共有20項公投,尤其2018至今三年,就有14項,把全國上下人民搞得人仰馬翻,這裡面大部分都是根本不應該成為公投的選項,但還是在政治操作下成立了。 一個文明國家為什麼需要有好的政治家與好的代議制度,例如立法院、各級議會?這是因為很多重要的政策,需要各種專家、各種層面的深思熟慮及為國家所做的長遠計畫,一般民眾恐力有未逮。特別是我們有四年一次的國家大選,將所信任的最高執政者與國會議員,已經送到總統府、立法機關,目地就是要讓多數民意,灌注在這些代言人身上。若是這期間執政者所做的政策,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同,就在下一次的選舉中將他們淘汰,這就是所謂的政黨輪替。 凡事為反對而反對的立場,製造了很多紛爭。目的就是要提早把執政者或代議士拉下來,其結果就是罷免或公投。(本報資料照) 當民眾的智慧,足以做了這些決定之後,其實大家就可以把更多的時間,關注在經濟、文化、商業、健康、社會等問題的發展。換言之,已經選了立法委員與總統,就是把責任交給這些人,看他們做得怎麼樣,下次選舉再打分數,自己就不需要那麼忙了。 但是近年台灣的政治,已變成每次的執行政策或選出來代議者後,都會有在野黨,不是以監督的立場,而是凡事為反對而反對的立場,製造了很多紛爭。目的就是要提早把執政者或代議士拉下來,其結果就是罷免或公投。 很多文明國家對議員、立法委員是不能、也不需要罷免的。因為每一位代言者只是一票,再怎麼離譜也不會違反也無法改變大多數人的意見。而執政者所定下來的政策,應該都是為了使他能夠繼續在連任,所做出來的最大努力的成果。做不好下一次可能會換他黨執政了,他能夠不小心翼翼嗎? 在此種觀念之下,個人覺得這次的四個公投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當多數黨已經做出的決定,除非有立即的重大危險,否則有什麼必要再去將已經進行的決策推翻呢?如果這麼簡單就馬上要推翻政策,那當時我為什麼要花時間去投票選立法委員及各級首長、總統?要爭吵或討論,應該是在議會上,以文明的方式(不是丟豬肝這種世界級的笑話)去做口頭的辯論,再採取多數決。除非是模擬兩可,執政也遲疑不決,才可能是公投的目標。若是多數黨已經決定了,大家就應該靜觀其變。 例如,萊豬早已通過進口一年,可是到底什麼人吃了、並且已產生重大的疾病、非要現在立即公投、禁止進口,但事實上豬肉商根本沒有進口? 又例如馬英九說,核四重啟,是因為現在缺電,但是他不知道核四已經無法「重啟」,必須「重建」(等於是建核五了)。而重建期間要長達15年,對目前的缺電有什麼幫助?這樣的言論,在國會可以解決的,為什麼要在媒體搞得大家頭昏眼花? 再如同行某醫師(反空污團體名人)反對重啟核四但又贊成護礁、主張三接應遷移。不過,反對燃煤是台灣所有人的共識(除了擁有進口煤炭碼頭的某家人),有需要他提倡嗎?只是,單純繼續反對燃煤,也可以贊成繼續三接呀,若有人因為反對三接遷移而可能造成燃煤增加、你要反對的應該是「不要用燃煤來作代替方案」(例如提出如何節能)而不是反對三接啊。 台灣全體人民在多年忍辱負重、委屈當個世界村的孤兒,時間已經太久了。最近一年,好容易世界各國開始重視台灣的戰略性,及對世界文明民主的貢獻,希望藉由台灣參加各種國際組織或會議,拉拔台灣的地位。通過四項沒有必要的公投,卻是趁機想把台灣拉下來,讓台灣更孤立(華府智庫言)、更無法與世界接軌,讓支持台灣的國家失望,讓那些美國議員、法國議員、立陶宛議員、捷克議員不是都白來了? 台灣現在已經站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幾乎要走上自掘墳墓的境界,但還有人一邊大吃美國牛牛排,一邊卻計較終身可能吃不到的美豬五花肉豬肝。而對可能看都沒有看過的藻礁(事實上只有幾塊被建了橋墩),卻得意洋洋大聲以環保人士自居,要護礁、反對天然氣、反對燃煤、反對核能,那是希望用鼻孔發電嗎? 不想參加公投的人,也就算了。但是如果要去,是不是要先用點腦筋、再投下你的一票?這絕對不是為了哪一黨,而是為了世世代代的子孫啊。 (退休醫師)
王英明 2021-12-17
打「高端」當然可以出國!

打「高端」當然可以出國!

從國產高端疫苗上市以後,「打高端不能出國」的說法,一直在台灣社會甚囂塵上,因為「高端疫苗沒有國際認證」。這種說法一直到美國11/8規定:「未接種美國及WHO認定的8種疫苗者不能入境」,達到最高峰。 這種不能出國的說法,算是最近7個月來,有關疫苗或疫情的政治操作中,最大的謊言。 君不見,「已快到期疫苗,必定會打不完」,結果11月底卻如期打完。君不見,「政府阻擋疫苗採購」,結果現在卻疫苗過剩,要拜託大家趕快打、還發獎金咧。君不見,「AZ是過期疫苗、是日本人不要的才送來」,結果特攻隊卻早特權快打完畢。君不見「疫苗分配不夠」,結果是某市府私下暗槓了20多萬劑沒開放。君不見「某時期將爆發社區大流行、不可收拾」,結果什麼事都沒發生,本土還是確診零。君不見「3+7是破口」,但萬華阿公店的疫情,早在華航機師事件之前就發生。君不見「阿中參加有女陪侍宴會,不戴罩唱歌」,但那是去年七月的錄影,當時並沒有戴口罩的硬性規定於習慣,餐廳照常活動。記得筆者帶一團朋友,10月還去鹿港台南玩了4天,每天吃海鮮大餐,照片上大多都沒有人戴口罩。阿中事件調查結果,那只是工商人士正常的聚會,根本不是酒家。 唉,台灣人民總是那麼忙碌,更是歹命,每天要面對這麼多層出不窮的謠言,花那麼多時間,浪費社會資源,討論那麼多無聊的話題。政府也要把防疫的精力,拿出一大部分來應付「應該槍斃」、「草菅人命」、「為八百多條性命負責」這種雜事。 對「打高端疫苗不能出國」這種說法,其實個人只有四個字可以評論:妖言惑眾。 根據知名工商財產保險公司FM Global 的統計排名,在全世界130的國家的經濟復甦排名,台灣是第29名,而亞洲國家能夠擠進前1/4的只有三國。11/30彭博資訊的最新全球防疫排名,由於兩劑接種率已達七成,台灣升為第35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南韓、孟加拉、香港、印度、中國)。要注意,台灣的不能名列前茅,其實主因是邊境管制太嚴格(沒有開放,評分就拉低),但換來的是我們連續31天本土零確診。 如此防疫優質、疫情極度低風險國家,人民竟然因打了國產高端疫苗,反而被世界上各國拒絕入境?這是多麼荒謬的說法。 對「打高端疫苗不能出國」這種說法,其實個人只有四個字可以評論:妖言惑眾。(資料照)   目前全世界一共有233個國家及地區,不能「出國」是講哪一國?假如散播「打高端不能出國」謠言的人,認為全世界都毁滅了,只剩下美國,那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但世界上除了美國以外,還有那麼多國家啊! 分析美國有這種入境新規定,是因為當過去很多國家根本就禁止國際間的觀光旅行,也就是通常說的「非必要旅者」(相較下,探親留學就被稱為必要旅者)時,美國卻一直維持對某些國家的特准觀光旅客、而對其他國家不開放的規定,這是川普時代所留下。(台灣就包括在裡面,不打疫苗就可以入美國)。但後來美國感染人數持續居世界首位、相當嚴重,國內民眾對打疫苗的態度又非常不一致,但為了經濟復甦,不得不加強開放,擴大到所有國家旅客的觀光,在「鋸箭法」防疫原則之下,只好採取:所有「必要或非必要旅者」都需接種完整疫苗才能入境,結果造成台灣本來有的優勢沒了。 套一句美國親友說的:美國人自己都不打疫苗了,還要叫國外入境的人打疫苗?但美國的新規定就是這樣。換句話說,美國成為世界目前唯一規定「要有疫苗接種記錄的人才可以入境」的國家。 但台灣人「出國」定義,就是到「美國」嗎?當然不是。 美國認定的完整接種,除了基本款的四種疫苗:輝瑞(也就是德國BNT)、莫德納、嬌生,以及美國不使用的AZ(所以美國沒給緊急授權藥證EUA),另外也認可了兩種傳統型減毒中國疫苗、兩種印度疫苗(其中一種是傳統減毒型、一種是AZ印度版)。 這多出來的四種中國及印度疫苗,其實並不表示它們是脫穎而出的優質疫苗(相反其抗體效價,有非常多的爭議,甚至只是及格邊緣而已),美國也沒有給這四種疫苗緊急藥證。會列入境許可的主因是,世衛組織已先認可。猜測這種認可,應該是政治因素居多。不但世衛秘書長與中國關係良好,而且中國、印度是世界人口最多前兩名(美國是第三),赴美的人數也是居高位,若美國不把中、印疫苗列入認可,會造成嚴重影響。 世界上目前疫苗至少有200種,台灣雖然與美國關係良好,但接種高端疫苗人數,僅是一百五十多萬。美國政府不可能為這「不是邦交國」的少數人,優先列入,況且高端上市時間只有短短五個月。美國沒有把高端列入認可的入境疫苗之一,其實應是理所當然。 然而高端的抗體實驗成績,還有小英政府外交人員的努力,一段時間後美國終究應會注意到。台灣人民也只有再忍耐一陣子。在此筆者也建議高端公司,應該邀請美國在台協會AIT訪問,讓他們多了解疫苗的製造與抗體內容,提出各種文獻有利的報告,以增加美國政府對入境認可疫苗的可能性。 其次要談到,美國以外,剩下的「地球其他國家」,對接種高端疫苗的台灣人採取的態度。但先要有幾個認知:1、所有國家的入境政策及檢疫、隔離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樣,而且隨時都會隨疫情改變。但是核酸檢驗PCR,永遠是第一優先。2、入境更重要的是「你來自什麼國家或地方」。所有主要國家都把台灣視為低風險地區,列為白色名單或綠色區。只是有些國家是針對打了認可的四種疫苗者,在隔離規定上會鬆一些。3、歐美許多國家的所謂隔離,其實很多是憑個人的良心,政府單位並沒有很認真的監督。雖然近幾個月的措施似乎日趨嚴格,而且開始有反覆核酸檢測的規定。 不過即使是11/30跟進美國的加拿大,入境認定要七種疫苗(比美國少一種)中的一種,也只是針對觀光客而言,若是留學生(即所謂的必要旅者),沒有疫苗證明還是准許入境,只是隔離的規定較嚴(需14天),還有反覆核酸檢測比較多次,而且隔離結束會督促補打完整疫苗。 目前歐盟認定的疫苗就是BNT、AZ、莫德納、嬌生四種基本款沒錯,但沒有一個國家規定,必須要打過這四種疫苗之一的「才可入境」。打了高端、或完全沒打疫苗,只要是來自台灣,都可以入境。只是入境後,在很多民間場合,例如超市或大型活動,可能會需要疫苗證明,此時會增加生活的不便。不過有些地方的單位,只要有疫苗證明就可以,包括高端。四大疫苗的認證,只是在海關,那是為了檢疫的規定或隔離方式的選擇。 簡而言之,就入境的層次而言,不談入境後第二層次各種不同的隔離,對世界防疫優等生的台灣人,沒有打任何疫苗,入境歐盟國家是沒有問題的。就把打過高端,當作是沒有打疫苗的人也一樣,反正也沒什麼優惠,能入境就可以了。所以說「打高端不能出國」,完全是錯誤的認知以及謠言。 以下是目前幾個重要歐洲國家最新的資料(可能隨時會改變): 如果沒有那四種疫苗證明,在比利時、尼德蘭、西班牙、法國、德國、奧地利,只要核酸檢測陰性,就可入境,而且入境後是不需要隔離的。「所以打高端可以出國(美國除外)」。 如果沒有四種疫苗證明而入境義大利,只需要核酸檢驗陰性證明,再自主隔離五天後,採檢一次即可。「所以打高端可以出國(美國除外)」。 如果沒有疫苗證明要入境英國(英國已經偷脫歐),需核酸檢測陰性,並且隔離十天。「所以打高端可以出國(美國除外)」。 世界上有些國家是根本禁止觀光旅行,你打任何疫苗都是不准入境。有些國家是已開放觀光,但必須要認定的基本款幾種疫苗,才可入境觀光,若是留學者,又不在此限。有些國家是開放觀光,要疫苗證明,而留學者也是一樣要。更多的國家尤其是歐盟,根本是你打不打疫苗都可以入境旅行,入境後的隔離方式各國都不一樣。主要前提都是「你來自什麼國家」,而且核酸檢測比疫苗更重要。台灣是一個低風險國家,是全世界的共識。 世界這麼大、國家這麼多,各國的規定都不一樣。但一句話說「打高端不能出國」,造成很多人(尤其年輕人)人心惶惶,好像打高端是做錯了什麼事,變成「低端」人口,在社會上抬不起頭。有這樣無稽的謠言流傳,只證明了很多人是沒有思考能力、人云亦云、缺乏世界觀。 林靜儀醫師說得好:「打疫苗是為了保護自己,不是為了出國」。其實也可以再加一句,「疫苗不是為了方便你來政治操作的」。 (台灣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12-07
罵李秉穎教授冷血?其實「這些人」才冷血!

罵李秉穎教授冷血?其實「這些人」才冷血!

高端疫苗8/23開打後,很不幸第一個禮拜就陸續傳出五名猝死案例(但後續似乎沒有再發生)。時光不能倒轉,沒有人能證明,若高端疫苗延遲一個月上市,這五名不幸者,是否就仍然是活得好好的。社會就是這樣運轉,每天有一些病死者、猝死者,但在媒體上並不會報導。但那幾天,這些猝死消息上媒體,主因就是不幸者事前有注射高端疫苗。所有人包括指揮中心、醫界人士,真的都非常同情,也一樣感到悲痛惋惜。甚至有人以為高端是最傳統安全的,怎麼跟其他兩種已上市疫苗一樣,發生不幸? 疫苗會引發猝死,唯一的原因就是過敏性休克 8/24疫情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教授被詢及這些猝死,表示就算沒有施打疫苗,每天本來就會有人因各種疾病或事故傷害而去世,若發病過程沒有過敏休克,就可以排除死亡和疫苗有關。過敏性休克機率很少。如果不良事件發生率,沒有超過打疫苗的背景值,建議不要立即貿然推論因果關係。美國疾病管制與防治中心的指引,也說明疫苗會引發猝死,唯一的原因就是過敏性休克休克。 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資料照,指揮中心提供)   但這次因為是高端疫苗有關,李教授的發言(其實同樣說明,幾乎所有專家已講好幾個月了),卻立即被某些媒體或特定人物痛批,而且講得很難聽:「這是冷血醫師、這是沒有醫德的說詞。」意思說,一定要同意是因疫苗造成,對家屬才能有交代。他們指責國家防疫官員三言兩語隨便推掉責任,就是冷血把人民當白老鼠。 其實後來發現有兩病例是電腦斷層或初步解剖,有主動脈剝離、有一是吸毒者、有一是胰臟癌患者、有一是發生了車禍而昏迷,最後結果是要司法判定。不過對家屬而言,明明就是「打了疫苗才死亡」。這種事實無法改變。講任何科學上的理由,他們也暫時都難以接受。 台灣從6月起進入真正新冠疫苗注射潮後,因時序相關而「產生」的死亡,每一種廠牌疫苗都有,與世界各國統計類似。不過直接有證據說是疫苗造成的,目前還沒有發現。而高端疫苗是唯一被反對人士認為:因有猝死案例,所以必須停止施打的疫苗。AZ疫苗接種者年齡偏大,台灣相關死亡有5百人以上,莫德納比較慢開打,相關也有一百多人致死(國外統計更多),但都沒有被要求停止施打。世界上也沒有任何疫苗有重大發現,說「因爲太危險了,要全面停止施打」。歐洲某些地區確有一陣因AZ的血栓疑慮,暫停施打。但是最後都恢復了,或是做些調整後繼續施打。各國理由都是:利大於弊。牛津大學的研究,得到COVID-19感染,更會有血栓機會,其比例及危險,是打疫苗而產生血栓的5至14倍,而如是疫苗造成者,大多可以救回,前者死亡率卻很高。 衛福部及健保局,掌握有全台灣最大的疾病人口統計數字。筆者覺得政府不要每次都說什麼背景值、時序、參考值這種一般人聽不懂的話。指揮中心事情雖太多太雜,但應該擇期公布五年來,五、六、七、八月死亡人數及病因,再與今年五、六、七、八月有了疫苗後的總死亡人數做比較,由統計學家做個分析,或許大眾比較容易了解。 由幼兒疫苗想到新冠疫苗 近年幼兒五合一疫苗注射後引起發燒,已很少見到了。筆者回想起多年前因製造技術不同,三合一(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接種後發燒非常普遍,估計有一半以上,甚至打後必須例行附贈家長退燒藥。當年筆者常叮嚀家長,幼兒本來就經常在生病,不會在接種疫苗那幾天,「突然就不生病了」。所以打疫苗回家後,有了發燒,不要理所當然認定就是疫苗引起而毫不在意。若發燒不退或有異狀,絕對要趕快就醫。 這種情形,同樣適用新冠疫苗注射。統計上台灣每天有450人會因為原有慢性病有變化而亡,也有不少猝死,很多是心血管原因或血脂肪代謝不佳而發生。其實10年來台灣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增加了六成,其中45到49歲就診率,近十年來增加78 %,而病人半數是小於50歲。有些病例甚至是沒有三高。推測部分原因可能是老菸槍或是含糖飲料吃太多,血管容易發炎。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事,也從來沒有人預料到。但大家不是常常在新聞看到,有這樣的猝死報導嗎?某作家岳母的膽固醇高達329毫克(正常值小於200),低密度膽固醇脂蛋白254毫克(正常值小於130),對這樣數值,一般醫師聽了是會心驚肉跳的,這狀況如發作心臟病並不令人意外,不管是否剛好有打疫苗。 整個世界不可能因為開始有了新冠疫苗,這些本來可能有不幸的案件,突然間就消彌無形,若沒這個基本概念,剛好數天內有注射疫苗,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所有死亡都與疫苗有關」的結論。專家把這些真實狀況,先誠懇老老實實提醒大眾,目的是要請各界要以科學理性為準則,不要太快太衝動就咬定是疫苗引起,要靜待科學的調查,若有明證是疫苗有關,國家會有合理的救濟方式,這也是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的精神。李教授所說的出發點的都是真理、憑人性、憑同理心,這是熱血的人才會做的事,否則一個民眾的死亡,他大可以不關懷、不發表意見。老實說「要不要疫苗保護是你家的事」,他可以冷眼旁觀國家機器對真相調查的運作,沒必要解釋太多、而惹來反對人士的惡意攻擊,徒使平靜學術研究生活增加不快。 誰才是冷血? 筆者認為,貿然沒有根據就胡亂指控「注射疫苗是死亡原因」,才是真正的冷血。他們看起來似是同情家屬,卻盲目指責並煽動必須朝這個方向去究責,表面上是打擊政府並為家屬爭取金錢補償,但骨子裡反是造成家屬的痛苦。配偶、兒女、朋友,都將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阻止當事人去注射疫苗,「若沒有注射疫苗,現在還活著」,這樣的偏執的想法,遺憾及悔恨,將會折磨相關親友一輩子。這不就是冷血嗎?反之如能靜心等候並待科學證據,而最終若是確實能證明這是本身的疾病,而且有很多是始料未及、或無法預防的事,打不打疫苗都一樣會發生,家屬也許反而會比較釋然,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心情也會趨於平靜。 民國77年成立的「疫苗傷害救濟制度」,最高有六百萬元的救濟,當初強調的就是「救濟」而不是「賠償」,因為這是屬無過失傷害,不是誰的錯。這些救濟金並不是防疫官員或醫師要賠,而是「國賠」性質,防疫官員或醫師不會被究刑責,更無行政或民事責任,因此根本沒必要避而不談、或對民眾「枉死」的責怪閃閃躲躲。真的有問題就一定要找出來。防疫醫師比一般民眾更想要知道答案。確實有找到相關源由,還可以向全世界提出警告。換言之政府跟民眾是站在同一線的。「你政府有錯,是你害了我、你要賠我」,如此的敵對,完全不合邏輯。 抗血小板第四因子? 最近幾天,突然在疫苗後死亡家屬間,掀起了一個叫做「螢光試驗、ELISA」「抗PF4」的說法,要求衛福部對死因必須加上這一項檢驗。有人甚至認為以前就是忽略這一項,所以政府才把死因含糊帶過。一時之間,好像全世界都不能夠解決原因的,在台灣突然有了突破答案,只要驗了血,與疫苗是否有關係,馬上就可以知道。甚至還有一位因注射高端疫苗後致死家屬,控訴法醫師拒驗「免疫螢光反應」,最後檢方竟然必須道歉、並允諾轉達的案件。 姑且不論死亡已兩個月,是否還能從血液中驗出此種血小板抗體,只要內行人就知道,這類檢查在國內並不普遍、也不是那麼簡單就可做。世界各國醫界對這樣的議題,仍然說法不一,也還沒有一致的共識。美國最近CDC&FDA還對「疫苗引起之免疫學酸性血小板低下症」(VITT),更名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或許是避免更多爭論。台灣疫苗後的死亡,是否有那麼多是因抗PF4因子的問題、是否檢查這項目就可以解答一切,個人覺得很可能只是帶給家屬一些無用的盼望,而忽略了正常病理解剖真相,這其實是不智的。 更重要的是,罕見的疫苗血栓疑慮,目前只存在於腺病毒載體疫苗〈如AZ或嬌生),跟高端疫苗毫無相關,注射高端疫病而死亡,沒有驗這些因子(如PF4抗體),本來就沒有錯,法醫為什麼要道歉 ? 衛福部相關單位,為什麼不向家屬解釋清楚?反而留下社會更多的疑慮,令人不解衛福部到底在想什麼。 目前國內雖有人建議,如有個人三高問題又控制不佳,打AZ疫苗前可先驗血小板或D-dimer,可知道有無風險。不管是否有偽陰偽陽的報告,影響數值的因素還很多。若是疫苗注射後有了血栓疑慮,立即檢驗這相關處數字,的確可是馬上提高警覺治療。但說事先驗了血,就可預估注射AZ安不安全,恐不是定論。再說真的害怕那很罕見、又可事後治療的血栓(台灣還沒有因此致死的例子),選擇高端或mRNA疫苗就好了,何必那麼麻煩又花幾千元才決定注射安不安全?。 筆者最後也建議:若是注射疫苗回家,任何時候有身體不舒服,絕對不可當成疫苗副作用,以為一陣子就會好。隨時到醫院求診,才是最好的方法。也請社會大眾回歸理性,科學的東西回歸科學專家來解釋。 最近很多真正本來熱血要對大眾有所貢獻的國寶級專家,在各種政治攻擊下,看來都變得明哲保身、噤若寒蟬,消聲匿跡、不再發言了。也許他們以為,對一些胡言亂語,最好是不理會,以免增加對方聲量。反倒是很多半調子、甚至只看了點文獻皮毛的「非本科」醫師,隨便在臉書為文,吸引媒體引用報導一些奇怪的、暫時性理論,造成了一堆紊亂的防疫意見。有醫師提到為何替青少年優先注射BNT?他難道不知道只有BNT疫苗才適合打這年齡層?還有某市長說幼稚園有群聚感染,所以要趕快替幼兒打疫苗,但他不知道這年齡還不能打新冠疫苗嗎? 有醫師提到為何替青少年優先注射BNT?他難道不知道只有BNT疫苗才適合打這年齡層?還有某市長說幼稚園有群聚感染,所以要趕快替幼兒打疫苗,但他不知道這年齡還不能打新冠疫苗嗎?圖為BNT疫苗(中央社) 有如小說雙城記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也是智慧的時代」。我們需要像李教授這樣熱血的專家,鼓起勇氣繼續捍衛真理,憑良心而不是憑政治講話。台灣還是有很多不理盲的民眾,等待你們領導國家走向正確的方向! (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前兒科醫學會教育委員)
王英明 2021-09-08
給我抗體 其他免談

給我抗體 其他免談

國產疫苗高端,今日開打。晨7:30看電視轉播小英總統注射全國第一針。百感交集,有疑惑,也有期許。 1、總統注射高端疫苗,應該是個人隱私,但為了取信,不得不採取「全程」(包括打開原裝盒、抽藥、注射)實況轉播。這種「不信任感」是一種病態,而互相對立、疏離、凡事充滿仇恨,到這種地步,也是其他文明國家很少看到。 但不相信的人一定還是不相信,各種謠言傳說一定會再散播。而追隨這種說法的人,還是會很多很多。也許這就是李前總統所說的「台灣人的悲哀」。但,台灣人應該要有自信,而不要悲哀,令人悲哀的是有這些人。 2、為了國家安全,總統的疫苗,在任何國家都是第一優先。但小英重視並為拉拔國產疫苗,希望台灣能夠早日可發展自製疫苗,不再受制於其他國家,所以一直等待國產疫苗(其實不限高端,所以副總統選擇聯亞)。 為了國家安全,總統的疫苗,在任何國家都是第一優先。但小英重視並為拉拔國產疫苗,希望台灣能夠早日可發展自製疫苗,不再受制於其他國家,所以一直等待國產疫苗(其實不限高端,所以副總統選擇聯亞)。(蔡英文總統臉書)   持正面的看法的人,希望國家能夠有強大的發展實力、獨立生存於世界,應會支持小英總統的決定與魄力。 負面的看法就是:獨厚國產疫苗、炒股、圖利、護航,反正一定有什麼好處才會這樣做。在自由世界,人人本來就有各自的想法。不過,有些人平常應該都在彼此互相利用、有好處才做吧。他們腦海可能從來沒有這些字眼,例如犧牲、奉獻、為他人著想、熱情的服務、人性的光輝。 而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全民。到底民眾怎麼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充實自己知識,自己懂得思考,不跟著政客的煽動而走,便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條件。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你的想法,會決定將來國家的走向。 3、只要有心去聽、去看疫苗製作的幻燈片說明,便會了解,從頭到尾材料準備,充滿了資料分析、動物實驗、觀察、比較、參考文獻、統計報表,有太多太多細膩且深奧、一般臨床醫師也聽不懂的的博士級學問,覺得要研發一個疫苗,確是非常不容易,難怪過去疫苗要做到完全實驗上市,都要10年以上。 新冠疫情至今,台灣有一群學者,他們是念了很多書、研究了很多年的真正專家,在政府邀請下,參與國產疫苗的製作,這種疫苗研究學者,在台灣所佔數目,可說少中之少。幾乎每個都是博士的國寶級內行專家,這一兩年來他們費盡畢生的心血、經驗、研究資料,配合各醫學中心的感染醫師提供實驗來源(很多疫苗專家也都在醫學中心擔任感染科醫師),默默地研發。 拿「高端」為例,以NIH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的材料,例如抗原及蛋白質疫苗所必須的「佐劑」,美國應該是認為台灣的技術不錯,才願交出這些材料,否則做不好、他們也沒面子,聽說NIH每個禮拜都會打電話來詢問進度並指導。最終可以說是台美合作,窮全國上下最菁英的疫苗科學家,所做出來的產品。 結果在反對黨三言兩語下,變成「品質不好」、「沒有國際水準」。批評疫苗者,從來不從科學角度去論戰。想來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當他看不懂內容,從何問起?而聽說藍營的青年團員,認為這麼多人打高端疫苗,「好像喝符水一樣」。對年輕就如此弱智,不去努力研究科學內容,只會政治語言,倒是令人擔心。 4、今天高端疫苗終於上市了,筆者覺得,我們社會應該對那些幾個月來,被質疑、被批評、被謾罵、甚至被控告的参與疫苗研發專家學者,說一聲「辛苦了,謝謝你們」。也許他們不會在乎受委屈,但有良心的台灣人,對曾經奉獻心力的科學家,應該都要心存疼惜與歉疚。 5、理論上如高端、或聯亞這類的次蛋白疫苗,是副作用及不良反應用最少的。即使副作用,都是在可操控範圍,而有些新疫苗,在三五年內,或可能有不可知的副作用出現,而高端確是令人放心的疫苗。 但如同其他疫苗,注射高端疫苗後,一定會碰到剛好有死亡或所謂「併發症」的發生(這些狀況其實在沒有疫苗的每日,還是照常有)。由於高端在這三個月是炮火攻擊的對象,社會大眾應做好準備,不要讓有心人見縫插針、讓許多不實的誇大消息或資訊所影響。 6、「我愛台灣,所以選擇高端」,這句話太帶有感情因素,也許不必擺在原因的第一順位。 從疫苗的實驗資訊報告,可知因佐劑的使用,不但促進抗體的增加,而且傾向會減少自體免疫反應。高端的中和抗體、抗棘蛋白抗體都非常理想。而國外幾篇獨立性研究已證實,這樣的抗體,已經足以反映了實際上的保護效力。 換言之,兩者一定是平行,不會有例外。所以國內感染症權威,李秉穎教授指出,高端的實際保護力,應該是在85-90 %左右。是否真的如此,幾個月內就會知道。(一般的疫苗保護力有50%以上,都算是合格)。 選擇高端的人,最主要應該是因為它的抗體效力,而不是單單為了愛台灣。如果只是為了愛台灣,則不管好壞,我都要注射。但因為它是不錯的疫苗,是民眾的另外一個選擇。所以不是藍綠的問題,也不是執政黨或反對黨的問題。它是台灣人的疫苗,不是某一黨派製作的疫苗,更不是任何人的專利疫苗。 至於對新變種病毒的效果,事實上各種疫苗都降低了保護力。就是因為是本土疫苗,所以如果有必要,在二代疫苗的研發,馬上會有更多立即改善的空間。或許現在大家目標針對的是Delta,誰說得準半年後又是另外一種,或許將來就有第三針的必要。所以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等待專家替我們做決定。當然也期待國產疫苗繼續努力,做應該做的追蹤研究。 總而言之,能產生抗體的疫苗就是好疫苗,非關國產或是國外。 (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8-23
從苗栗縣議會的荒唐決議 談國產疫苗的EUA

從苗栗縣議會的荒唐決議 談國產疫苗的EUA

台灣人從來都很少會對市面上的藥物有太多意見,或批評藥品的安全性等問題。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就是大家都不是專家,既然不懂,當然就要聽從專業人士、或醫師、藥師的指示,才能保護自己的健康。其實在社會上,我們在大部分的場合,都是這樣的態度。大家都必須信任各行各業的專家,社會才能夠順利運轉。 疫苗是藥物的一種,照理深入研究的這方面的人,以全人口而言,人數應該是很少,但近幾個月來,突然「專家」人數大爆發,到處都有人侃侃而談,發表看法,甚至造成奇奇怪怪的輿論,影響沒有思考能力的部分民眾。 很多政治人物不懂裝懂,隨心所欲胡亂批評疫情指揮中心,外行竟想領導內行。明明在台灣已盡力控制做到很好的成績、民眾不太有疫病威脅,卻仍有人要防疫人員下台,難道以為鄰近各國、每天上萬個確診是假消息?又屢屢有人散播不實謠言,把台灣弄的像快要亡國一樣,這種怪現象,也是全世界看不到的。 國外有人因為個人因素,抗拒疫苗。但一般而言,能有疫苗注射,是非常幸福的事。在台灣總有人挑三揀四,指定廠牌。放棄議會路線、回到以前的黨外抗爭形式,在街頭不是高喊:給我疫苗、其餘免談;就是我要莫德納,其餘免談。而記者總喜歡圍繞根本沒讀過什麼正確資料、也常常出包的「名人」,聽其洋洋得意、大放厥辭,有聞必錄,再強迫大眾收看。至於是不是煽動、挑撥、不實,也就沒有人管了。 今年3月,美國底特律杜甘市長,因拒絕嬌生疫苗在該市使用,「因為保護力比較差」,結果引起美國眾多防疫專家群起反彈,紛紛打臉,害得他無地自容、從此不敢發言,因為全國都知道這個市長的「沒知識」。為此,美國的專家,也做了一個「有疫苗就打」的影音檔,提供全世界。 今年3月,美國底特律杜甘市長(中),因拒絕嬌生疫苗在該市使用,「因為保護力比較差」,結果引起美國眾多防疫專家群起反彈,紛紛打臉,害得他無地自容、從此不敢發言,因為全國都知道這個市長的「沒知識」。(美聯社) 8月17日苗栗縣議會「無異議」決議縣政府「必須採用有國際認證的疫苗」,更宣布不信任國產高端疫苗。通過這議案,不知道用途何在?既沒有法律效力,也牴觸中央的傳染病防治法,對預約要打高端疫苗的民眾,更是個人權利的剝奪與侵害。難怪作家苦苓說,「苗栗國」已經獨立,建議中央政府不必再發給防疫經費了。 其實這並不只是有人所說的「是假議題」,而是近乎惡意,也浪費大家的時間。若苗栗縣衛生局遵照縣議會的指示,則預約高端的民眾,倒是可以開始申請國賠了。台灣是全世界有能力、有企圖心、有必要自製疫苗的國家之一。但也是唯一有反對黨出來阻擋國產疫苗的國家。筆者在美國的朋友對此評語說,你們台灣人「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由這個地方議會的決議例子,也可以知道部分民眾對「藥品認證」及「EUA緊急授權使用」的基本觀念,仍是有相當錯誤的認知。筆者曾做過說明,在此不厭其詳,想再分析一下。 每一個國家,對將要在其國內使用的藥品(或疫苗),經過嚴格的審查以後,同意其使用,這叫做藥品認證。在台灣擔任審查工作的是食藥署(以前的藥政處)。若藥品或疫苗已經核准了,就可以在該國國內使用。你有權選擇不用,但是不能阻止別人使用,若是阻止,就是非法。例如一個已經被核准立案的補習班,你可以因為對這個補習班不滿,或「認為」他的師資不夠好、而站在門口阻止別人去報名嗎?當然不行。為什麼說苗栗縣議會荒唐?因為他們就是做同樣的事。 疫苗的「EUA-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即「緊急使用的授權或認證」,最近大家琅琅上口。仍只是藥品(疫苗)的認證問題,但因為新冠疫情的緊急性,要等到正常程序、做完種種人體數年完整實驗後再准許使用,這樣的疫苗研發過程,會很耗日費時、緩不濟急,而無法挽救許多生命。因而緊急有緊急的方式。 過去任一疫苗的發明,大概都要經過10年時間,現在跟病毒的賽跑,緊急下人們不得不做一些妥協讓步或遷就,讓一些在過去不可能立即核准的疫苗,「只要覺得安全性可以、保護力看來也夠」,就可暫時核准。但也都是經過專家會議決定。直白的形容是:先派上去擋一陣子再說吧。 目前在世界上被大量使用的四大疫苗,及一些也許效果較差的十多種疫苗,就是這樣在去年12月前後,都匆忙披掛上陣,而且大量被打到人體了。苗栗縣議會說,民眾反應,不想成為白老鼠。但從藥學角度,全世界的疫苗已經打了八個月,早就造成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白老鼠實驗」。民眾不懂這道理,情有可原。但議員應該比別人讀更多的資料,更是意見領袖。有這樣的發言,真是品質堪慮。 所有這些名牌疫苗,可能都有一些副作用(甚至是不好的),或是被牽拖的「不良反應」,但確實拯救了很多的人命,比較起來副作用或反應,其看來都是可以忍耐,而且利大於弊。而十幾年後會不會有什麼不良後遺症發生,現在也都還沒想那麼多。反正是暫時就急使用,因此每一種疫苗,都還要繼續追蹤報告。目前還沒有一家的核可EUA是滿一年的,但據說有些疫苗追蹤的成績不錯,可能會被給予真正的藥品核准證明了。 台灣有些人動不動就說「國際認證」、「國際標準」,這種想法要趕快改正。因為疫苗的EUA認證,沒有所謂國際不國際、沒有好不好、或優不優的問題。 每一個國家可以就該國的藥政專家看法,個別狀況,自行在某疫苗的價格、安全、保護力審核後,如果想要在自己國家使用,就給予認證、或進口,這只是「暫時性」、「緊急性」,最重要是「必要性」。想緊急使用該疫苗的國家就給EUA,不想使用的就不給,這完全是每一個國家的權利,跟他國無涉,每個國家考慮的條件和思考不一樣,所以也不會互相通用。當然也沒有國際標準。 AZ疫苗在歐洲的使用非常普遍,但美國認為已不需要(自己的已經太多了)所以就不給EUA。諾瓦瓦克斯是晚期才上市的疫苗,實驗報告成績非常好,但美國已經宣布不接受新的EUA申請,你不能說,它沒有美國的認證,所以品質不好。 紐西蘭政府認為他們只要一種疫苗就夠用,所以只給輝瑞疫苗EUA,這應算是強迫民眾只能打輝瑞,但也沒有人去抗議。台灣目前有三種疫苗的EUA,下個月還會有第四種,選擇性這麼多,怎麼會有人昧著良心說,政府強迫民眾只能打高端? 苗栗縣議會也造謠說,高端疫苗是私人公司,出了事會找不到人賠償。但全世界的疫苗公司,本就全都是私人的。在緊急授權認證下,所有的責任問題,不管是進口或者是國產,明明都是由國家擔保。懂法律的議員,散播這種不實謠言,明明是違反傳染病防治法,卻無人奈何得了他。依照過去的慣例,CDC應該都是息事寧人。難怪造謠的人永遠都是有恃無恐。 無辜的百姓,如此每天要聽四面八方而來的各種傳言。而專家時時要放下正事,天天去解釋一些莫名奇妙、不存在的細節,所以台灣社會上下,大家都忙得不得了。最明顯就是每天下午的防疫中心記者會,對有些記者不查證就隨意公開詢問,很多醫師同仁戲謔說,這是全國造謠中心。 苗栗縣議會國民黨團17日提臨時動議,要求苗栗縣施打的疫苗都得通過國際認證,獲無異議通過,被視為反高端疫苗。(資料照)   高端疫苗下禮拜一8/23,才算是「正式上市」。以目前的產能,尚不足以對國外推銷。台語說的:「生吃都不夠了,哪有多餘的可曬乾」。既然沒有賣到國外去,當然不會去申請任何國家的EUA。有人說高端沒有他國的EUA,沒有國際認證,所以不符國際標準。看完上面上文,你應該就不會這樣說了。 最後要談國產疫苗的EUA核准問題。台灣有發展國產疫苗的必要,各方都已經討論很多次了。而最初的EUA設定,應該都是很早(去年底到今年初)就已確定方向,也就是訂了「在急迫狀況(包括疫情仍在、無法完全解封、疫苗數量不足)之下,要用什麼標準來認定給EUA」(後來我們知道是與AZ疫苗的比較)。無論高端或是聯亞,應都是先提出計畫,包括目標、方法、人數、期限,跟食藥署溝通、然後訂約後,各自努力去研發。 最終「高端」通過EUA,而「聯亞」沒過,以筆者一個只是看熱鬧的外人所了解,雖然項目非常複雜繁多,例如說要康復者血清抗體的幾%等等,但最重要應該是平均中和抗體的比較。這種非劣性(也就是「不亞於」AZ)的統計數據,開始就已講好、會以此種橋接,而不做傳統的完整三期(因為沒有條件做,而且在緊急狀況下,也沒有時間做)為原則,來審核究竟夠不夠格,並不是做好實驗後才來畫靶。另外食藥署也要求,兩種疫苗的二期實驗,都要做「加強版」,也就是人數擴大。據說這是全世界都沒有的。 高端與聯亞,打個比方,兩個學生拿了老師指定的功課,學生也答應會照這樣的規定回家做。第二天甲的作業完成了,都有照原來的約定做好,所以打「及格」。但乙做好的功課內容,卻與規定稍微差一點,所以打「不及格」。有人質疑高端的T細胞免疫資料不全。但以同樣的比方,本來的功課表就沒強調這一項(事實上也很難「量化」),所以並沒有影響高端的及格。而「保護力」本來就已說好,要用平均中和抗體來推估(據專家說,這種推估從來沒有失敗過)。但事後仍有人一直抗議說沒有保護力的資料,這是在夭飽吵嗎? 我們不可以說,高端的通過、就是包庇,聯亞的不通過就是刁難。因為發功課的時候,講好的標準都是一樣的。審議時所有能證明的資料,明顯都在那裡,有什麼科學證據、就做什麼科學決定。這就是台大李秉穎教授所說的,「一翻兩瞪眼」。不需護航、更沒必要放水。 EUA的審核委員,都是各方專家,想一想、他們要承受多大的壓力?若是將來疫苗效果或副作用出了大錯誤,每個人都要承擔鉅大的責任,也可以說幾乎是拿他們的一生在做賭注。若沒有十足把握,他們會這樣隨便審核通過與否嗎?政治是暫時的,政府官員政黨隨時可能會下台換人。學者沒有必要為了政治服務、而隨便斷送自己的前途。唯一的考量,只能就是科學、就是專業。這些壓力是來自科學的思考,而不是政治。 最後,每個EUA都是暫時、緊急的,有期限的。台灣目前的情況有需要高端來助一臂之力,就照審核的成績給他EUA。但也規定,要繼續做每個月的臨床追蹤,比對待國外疫苗還更嚴格。而中央指揮中心一旦解散,EUA就會失效。也就是說疫情消失,一切都要回歸到本來的藥證申請方式。 筆者看法是,這次聯亞的沒有通過EUA,並不表示它是不好的疫苗,只是需要更多的資料來證明它的安全性跟抗體性。至於怎麼做,他們已提出出新的計劃。相信所有希望台灣有更多的國產疫苗的人,都抱著同樣的期待心情,來看聯亞疫苗。請加油吧。 (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8-19
呼籲拒打高端疫苗 因國格被矮化?

呼籲拒打高端疫苗 因國格被矮化?

昨天有某市議員呼籲大家拒打高端新冠疫苗,理由是,高端的第三期人體實驗,將在友邦巴拉圭進行,而主辦的亞松森大學醫學院新聞稿,使用China-Taiwán來稱呼我們,有失國格,所以呼籲民眾不要注射高端疫苗。 通常我們如拒絕一個疫苗,理由應該是品質不佳、保護力不夠或有太多不良副作用,這都是科學的問題。最近兩個在野黨,群起反對國產疫苗,理由卻千奇百怪。其中最好笑的是:不信任食藥署的「緊急授權」,並控告食藥署圖利高端。 不過在野人士若有病、看完健保,應都會乖乖服用「食藥署所核准的藥物」,甚至命危而住加護病房時,家屬還是拜託醫師趕快使用「食藥署核准藥品」救治。究竟是信任食藥署、還是不信任食藥署?令人費解。 只是一個巴拉圭學校單位的新聞稿,就使我國「國格被矮化」,然後呼籲民眾拒絕高端疫苗。但國格不國格,與國產疫苗有什麼關係呢?實在叫人無言。 只是一個巴拉圭學校單位的新聞稿,就使我國「國格被矮化」,然後呼籲民眾拒絕高端疫苗。但國格不國格,與國產疫苗有什麼關係呢?(AFP資料照)   台灣是全世界唯一沒有辦法進入聯合國、唯一不能進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國家,甚至大會都不准參加。買疫苗只能任由Covax組織優先分配正式會員國以後,有剩的才輪到我們。在奧運會,除了被國際奧委會處罰暫時不能用國旗國歌的俄羅斯外,台灣是唯一不可以使用國名、國歌、國旗的國家,必須用Chinese Taipei (直譯為「中國人的台北」)参賽,而我們的國旗歌,在奧運會官方手冊,歌詞內容,已被修改得與台灣甚至中華民國都無關;這位市議員有沒有想到,我國的國格在哪裡?一個大學新聞稿的對我們國格比較重要、還是在全世界舞台的國格比較重要? 發出新聞稿,錯誤在所難免,最近蹭奧運新聞熱度,許多政治人物不是也亂點鴛鴦譜?桌球、羽球,空手道、跆拳道,金牌銀牌銅牌,傻傻分不清。巴拉圭的高端合作新聞稿,牽涉到那遙遠的西班牙語國家,人員的行政、資訊、語文、學校處理的認知隔閡。拿一兩個新聞稿字義的不同看法,就開記者會、發新聞稿,這是不是浪費閱聽大眾的時間?究竟是愛台,還是又趁機打擊高端?還是為了增加自己知名度? 世界各國,大家彼此的稱呼都是單純國名,例如我們稱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 ROK)為韓國,或乾脆說是南韓,我們對巴拉圭共和國(República del Paraguay PAR)也簡稱巴拉圭,而不講全名。他們對我們中華民國(República de China)也簡稱為中國,這是邦交國才這樣講,有什麼不對呢?大家同樣只是去掉了Republic以後的稱呼而已啊。 既與我們有邦交,則其政府、議會、人民(包括亞松森大學)所說的中國,一定是中華民國,不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沒有邦交)。巴拉圭的亞松森大學,說我們是中國-台灣,這非常符合邦交國的禮儀以及實情。如此稱我們,就是國格受損,真是豈有此理。現在該新聞稿已經快速改了,但是該國政府以及人民,一定也會覺得台灣這麼囉嗦做什麼?疫苗的人體實驗進度才是重要。那邊的人,甚至絕大部分不知道台灣在哪裡。 但確實現在主流世界說的China「中國」,都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多年來為了避免誤會,在國際上大部分國家都叫我們台灣。我們政府在護照上加註了「台灣」兩個字,為的也是減少困擾、增加辨識度。有人說阿扁對台灣最大的貢獻,就是2002年在護照上的加註。但當時國民黨、親民黨、新黨都一致反對。這跟60年代國民黨反對我國以台灣名義參加奧運一樣。 現在美國對台灣的免簽ESTA、加拿大對台免簽證eTA、歐盟的免簽證,對口單位都是「台灣」,而不是「ROC中華民國」。即使在疫情時代,歐盟對入境白色名單White List 、英國對我們的綠色名單Green List,也都是寫「台灣」,而不是中華民國。你去申請簽證,也沒有這選項可以填。 筆者曾有朋友以免簽到美國。當在搭乘地方國內線飛機的時候,被櫃檯阻止上機,因為護照的國名,顯示是中國Rep of China,而中國人到美國是要簽證,他們在護照上卻看不到,所以認為他是偷渡進入美國的。結果折騰3小時才上飛機。另外一個朋友從洛杉磯到智利,因為台灣人免簽證,可是櫃檯認為他持的是China護照。也是被阻攔,結果後來沒有辦法上飛機,拖了幾小時搞清楚才再搭下一班。 有人常辯解說,這是國外機場人員訓練不夠。但全世界這麼多航空公司、這麼多櫃檯、這麼多國際國內機場,隨時會有新進人員。我們為什麼要用我們的護照國名去困擾他們?而我們自己為什麼要自己找這麼多的困擾?2014年筆者旅遊中南美,無論到哪裡,都要填寫國籍為Taiwan。抵貝里斯時,因為是邦交國,以為終於該有機會可以寫國籍為ROC了,結果海關還是說要寫Taiwan 。次日拜訪大使館,大使的答覆是,還是寫台灣,才不致生誤會。 究竟是一個中國、還是兩個中國? 「中國」、「中華民國」、「中華台北」、「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台灣)」,這些困擾了我們很多年,動輒就會「降低國格」,華航載救濟物資出去送別人,被誤以為是中國送的。小朋友去美國打少棒,外國球迷很多認為他們是中國人。因為在美國所有地圖上,台灣都是括號寫「中國的一省」,何況是「中國人的台北」Chines Taipei。直到這次奧運的「中華台北」,才終於使世界上很多國家,認清台灣跟中國的不同。 現在連疫苗的接種,也與混亂不清的國格攪在一起了。包括某市議員在內,台灣的年輕人,要不要想想辦法,早日解決這個困境? (作者為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8-12
給我三期 其餘免談?

給我三期 其餘免談?

在歷經「乞丐疫苗、催命針」「誇大猝死的自然現象」,種種風風雨雨後,民眾仍踴躍注射疫苗,並在短時間內達到近四成的第一劑覆蓋率。可見台灣人素質之高,不輕易受有心挑弄的政客影響。 但目前仍有人堅信政府採購疫苗不力、阻擋民間自購,這其實就是對政治毫不敏感(不了解會有外力讓台灣無法取得疫苗)、對台灣處境的困難太過天真(以為能取得疫苗就好、國家地位受損無所謂)、對緊急授權疫苗「國家保證才可購買」的國際規則毫無觀念(認為任何人、任何地方政府都可簡單購買到疫苗),更不懂疫苗的臨時授權,只要本國認証就好、無須國際認証,而對全世界疫苗的供貨不足現實,更毫無所知(完全拒看國際資訊)。 如此的反智,又沒有思考判斷能力,那也就罷了,但對鄰近各國紛紛都將發展自製疫苗(我們不開始做,就會落伍),一點也不緊張,反而在國產疫苗已經初步有成時,毫無根據就大聲宣傳說是品質太差、不合標準、會危害人民健康,甚至還叫大家不要去打,這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而有人去法院要求撤銷食藥署對高端的EUA,更是好笑。因為這是科學的東西,法院也沒有專才,最後還是要向衛福部專家徵求意見,其結果可想而知。要知道現在在台灣所有的治療性藥物,無論是進口或是台灣自製,都是先經過衛福部食藥署通過,才能夠使用。若是你不相信食藥署的把關,則即日起你有病,就完全拒絕治療吧,有guts就寧可死、也不要接受任何你不信任的食藥署所核准的救命藥物,這才是言行合一。 前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右)近日到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遞狀,聲請法院停止衛福部對高端疫苗的緊急授權處分。旁邊是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左)(資料照)   從政治角度看,政府有必要故意讓疫苗短缺,而被民眾謾罵,以便在下次選舉被淘汰?疫苗充足,最高興的應該是阿中部長,有載貨飛機抵達,全台灣沒有人比他更想去接機。 小英政府去年就委由國家級頂尖專家研發生產疫苗,其中之一的「高端」,是由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提供抗原材料S-2P及佐劑(可以加強抗體產生)CpG1080 ,等於全部都是由美國政府提供這種戰略物資。可見他們行政外交部門,早已經看出來我們將會面對的窘境,堪稱美國政府的高瞻遠矚、暗助台灣。另一疫苗是目前已經在申請台灣EUA的聯亞。簡單講都是美國疫苗、台灣製造。 這一切,為的都是讓我們不必為購買疫苗而受制於他人,是非常有責任感的政府、才會下的決定,他們其實也等於是把政治生涯、政黨前途、學者榮譽,全部都押了下去。如果沒有百分之百的安全及有效性把握,不會冒這種險。在野黨若真的覺得國產疫苗會無效,難道不知道這將是奪回政權的好機會?還去阻擋其發生,這太奇怪了。 目前反對國產疫苗最大的理由,就是「沒有三期實驗」,甚至有部分有經驗的感染醫師也有這種想法。人云亦云,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是三期。簡單講,三期試驗,就是把一票人丟到狼群圈中,一半穿戴全身堅實盔甲,一半不穿,一天後再看被咬死的人,有幾個是穿盔甲、幾個是沒穿,如此可以知道穿盔甲的保護力是多少。抗疫最初八個月,新疫苗剛出擊,效用茫然不知,確是要三期實戰才知盔甲真正優劣。但現在經過8個月,世界的條件,已經完全不同了。若製作新盔甲,只要跟其他保護力不錯的盔甲,在厚度、品質、內容做比較,如毫不遜色(醫學上叫做非劣性 non inferiority),就可以放心使用、不必要再赤裸進入狼群,犧牲那麼那麼多人作比較。這就是免疫橋接的基本原理、也最合醫學倫理。 很多人說,國際標準的疫苗,都經過三期實驗,好像「三期」是不得了的聖旨。但說穿了,所有的著名疫苗,如輝瑞BNT、莫德納、AZ、嬌生,都是只做完第二期,第三期的中期有點初步報告,立即得到緊急授權並且上市。也可以說,所有的「三期完才有疫苗」,都是假訊息。真的要完整三期(至少要二年)疫苗才上市,全球死亡的大概不是只有目前的四百多萬人,可能會有一兩千萬以上。 面對各國第三四波的疫情、多變的病毒,需要快速發展疫苗的製造,目前的趨勢就是1)訂出保護性抗體標準,也就是correlate of protection,但WHO還沒訂出新冠的採用標準。2)就是非劣性的橋接方式。這已逐漸是世界各國的做法。舊有的已被認證疫苗,仍然會有繼續再其後續的三、四期臨床報告,但已經不再採用實戰方式。新的或是次世代的疫苗,應該沒有人再採用傳統的三期實驗了,也不需要再白白喪失那麼多人命。路透社消息,美國FDA七月開始,已對青少年兒童做新冠疫苗的研究,其實驗方法,就是仿效鏈球菌疫苗及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橋接方式,做血清轉換及血清抗體值的互相比較。 有人批評台灣是第一個疫苗做橋接免疫的國家,定義上其實並不是。即便是第一個做,有什麼不對?1980年代台灣正是世界上第一個實施B肝疫苗的國家。記得剛開始實驗,台灣醫界以及很多學者都表示反對,也抗議美國研究學者畢斯禮博士,把台灣小孩當作白老鼠。筆者是第一個在報紙為文支持B肝疫苗的人,並且認為慢一年實施,將來每年就會增加3萬個成人肝癌。現在全世界都學台灣,對新生兒注射肝炎疫苗了。台灣為什麼不能成為世界的領導者呢? 看近日的新聞報導,韓國、日本及歐盟英國,都將開始採用橋接方式、發展新疫苗了。而台灣的聯亞,也與高端一樣,做完第二期就申請EUA,核准的話也很快會上市。高端即將在巴拉圭以橋接方式,繼續比較AZ疫苗、做三期抗體效價研究。聯亞的狀況也是一樣,聽說上市後,將申請第三期的印度11,000人的實驗(據稱或可能有部分人會有實戰作法)。兩者上市以後,應該都將繼續每月監控安全及抗體效率。 無論如何,現在及將來,疫苗都會供貨不足,面對Delta病毒威脅,在緊急使用狀況下,基於公共衛生角度,筆者樂見國產的疫苗,以橋接方式完成加強版的二期,能快點上市使用,讓台灣有充足的疫苗,保護自己並領導全世界潮流。 實在看不出來為什麼要「給我三期、其他免談?」 (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