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景雯相關文章

台美戰略突破

台美戰略突破

(路透檔案照) 台灣想跟美國簽署貿易協議,這是自九○年代以來,歷任政府一直希望尋求突破的治國目標,它不僅是雙邊經貿強化的意義,從國家戰略的角度,它更有抵抗中國磁吸、圍堵與避免邊陲化的生存需求,這是建立經濟自主、進而鞏固政治自主,非常關鍵的一步。歷經數十年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延宕,終於在今天即將逐步啟動。 「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的文本談定,已經堪稱是台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最具規模跟影響力的貿易談判,而這只是階段性成果,未來兩國仍然要循類似的架構持續商談,創造更多領域的合作共識,因此,透過經貿關係的不斷強化,把台美間的聯繫綑綁得更加緊密,已經是因應最新國際情勢變化下,台美同盟深切認知的共同發展路徑。可說是是歷史性的里程碑。 台美兩國發展到今天,當然有客觀基礎的累積,包括美國在二○一五年起,成為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二○一九年起,台灣重回美國十大貿易夥伴之一。在投資部分,美國不僅是台灣重要的科技技術來源國,長期以來也一直是各項學術領域交流首選,二○二一年美國國務院更將台灣評比為全球重要市場之一,Google、Facebook、Amazon等高科技公司,大舉加碼投資台灣;而我國企業赴美投資金額也逐年顯著上升。這些條件都構成這次倡議應該要成功的背景。 然眾所周知,光僅如此並不足夠,至少從二○一六年起的好幾年間,每當台灣要與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進行貿易談判時,不是敲門未應,就是美豬議題出籠,坎坷難行,川普政府如此,到了拜登時代,USTR也並未鬆解多少,這點以蔡英文的國際經貿談判背景,確實發揮了作用,「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這個洽簽模式本身,就是其主持的一個「發明」。說穿了,就是提出各種先進貿易議題的談判,把美國的各相關部會給引進來,一方面藉由這些議題創造出彼此需求跟累積信任,同時也讓兩國彼此跨部門間的合作協調更有效率,當各部會有了成績,USTR的步伐也不得不跟著前進,形成一種「堆積木」(building block)的方法,也繞過了USTR的鐵板守門,朝著台美FTA完成路途上更接近一步。 以這次倡議所涵蓋的十二項議題而言,不僅是CPTPP及各國FTA文件會納入的章節,更是全球當前最關心的貿易新興議題,例如數位貿易、永續環境、貿易便捷化等,這些議題將有助於讓市場競爭更加公平與透明、商業規則趨於一致、有效降低企業交易成本。許多智庫研究都提到,這些新興議題將會比過去傳統關稅議題,為更多中小企業帶來競爭發展的機會,且降低的經濟成本更為顯著。這是非常實質的內容。 更重要的是,台灣與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美國尋求了突破,藉由美國的帶頭示範,相信可以為台灣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協定洽簽,打開機會之窗。這對國際處境特殊的台灣來說,亦是極其珍貴的經驗。此時,不得不聯想到最近來自中國的操作,先是對台灣二四五五項商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而後又施放出可能中止ECFA的認知作戰,兩相對照之下,「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的洽簽就更有意思了。
鄒景雯 2023-05-19
選總統的常識

選總統的常識

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日前在金門主張,當選後要以「一中各表」原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資料照) 每逢總統大選,總有許多人爭先恐後要來應徵總統,這次同樣盛況不墜,我們應該怎麼挑出適格的「人民公僕」來為大家服務?最起碼的,應該檢視參選人是否具備基本常識,講話是否符合邏輯,這一招,很快可以戳破這些人是不是把人民當白痴?或者參選人才是傻子?愚民或自愚的人,很難做好台灣的總統。 總統對外代表國家,國際情勢的掌握能力是基本條件。處在當前的此刻,中學生就有能力回應的提問是:從「空間」上來看,由東北亞開始、經過台灣海峽、到南海、甚至擴大整個印太區域,是唯獨台海有事?還是全部都有事?如果只有台海緊繃,其他區域平靜無波,則可能不是中國的問題,就是台灣的問題;如果前述提到的所有地區全都對峙升高,經由檢視發現衝突的當事國包括:中國與韓國之間、中國與日本之間、中國與菲律賓之間、中國與越南之間、中國與澳洲之間,再加上中國與印度之間,則較大的機率是到底中國有問題?還是其他這些民主國家全都有問題? 其次,還可以由「時間」上來檢查台灣海峽之間,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對台灣有沒有哪個時段放棄武力威脅過?是中國國民黨在台執政時代完全沒有嗎?如果答案為肯定,那麼這些年的齟齬,很有可能是民進黨的「挑釁」;如果答案為否定,中國從未放棄使用武力,那麼到底是中國有問題?還是在台灣先後執政的國民黨與民進黨,長達七十四年間,全都分別且持續地在「挑釁」中國? 稍有常識的人都可以從「空間」上來解答。最近幾年,中國不只是派出軍機軍艦擾台,中國機艦同樣不斷在黃海、渤海、東海、南海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及實彈射擊,中國的大動作,相關各國領袖紛紛訪美與拜登總統會商,各國並且在相關海空域分別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進行反制,甚至日本、菲律賓、澳洲都新設了軍事基地,做為戰略調整,其回應的強度,可以對照出這些國家對中國武力擴張的憤怒指數。 若從「時間」上來回答,就更容易了。一九五四年到五五年,中共攻打一江山,美軍與蔣介石派兵把大陳島軍民撤退到台灣來,請問是誰在挑釁?一九五八年,共軍對金門發動八二三炮戰,一日數萬發,直接落彈在金門島上,造成巨大傷亡,請問又是誰的不對?提醒一下,這兩次戰爭,國民黨戒嚴政府一路都在「反台獨」,中共照樣打得你死我活。一九九五、九六年第三次台海危機,共軍在台灣周邊海域試射導彈,亦是搞到所謂「戰爭危機邊上」,當時也是國民黨在執政,同樣堅持貫徹「一個中國」,請問該黨是哪一點又做錯了? 二○二三年,有人主張當選後要以「一中各表」原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內容全是老梗,李登輝與馬英九都做過,結果又如何?其實真要做到不挑釁,根本就不該在台灣選總統,這是徹底的「兩個中國」(獨台)或「一中一台」(台獨),直接觸犯反分裂法。不如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去推動並參加民選國家主席,這才夠「大江大海」。
鄒景雯 2023-05-15
中國強弩之末?

中國強弩之末?

習近平。(美聯社檔案照) 遭到西方國家圍堵的中國,最近在涉外事務上出現了「微調」的諸多跡象,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姿態驟然「放軟」。北京打的是什麼算盤?是霸權崛起之勢已至強弩之末,就算主觀意志上想再槓下去、客觀現實上恐也將自損自傷?非常值得探究。 稱其為「驟然」,在於習近平對外採取「硬手」,是一樁持續數年的既定方針。而近期的變化,至少反映在三件事情上︰首先在美中關係方面,中共中央外事委辦公室主任王毅這幾天在奧地利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進行了八小時的長談;其次在歐中關係方面,中國昨天宣布將派遣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赴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和俄羅斯五國訪問,就烏俄戰爭的解決方案展開斡旋;其三則是兩岸關係方面,中共二○二三年對台工作會議在本週召開,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會中強調要「逐步恢復擴大兩岸交流,與台灣各階層人士交朋友」。從五月九日到十二日,短短四天之內,北京幾乎是同步完成或決定以上行動,當然是經過了事前的總體規劃與指令下達。 中國同意要與美國恢復對話,而且新華社還指「雙方同意繼續用好這一戰略性溝通管道」,此一遣詞用句真是有趣,道盡了北京希望緩解華府間緊張的期待。而兩岸穩定為美國所關切,是美中對話的重要一環。二者實則相扣。我們不會形容這是「戰狼夾起了尾巴」,並認同這是稍微有點文明與正常,但是共產黨不是吃素的,他們願意放下「面子」,披上羊皮說洋話,不必懷疑絕對是現此時迫切需要。 至於派員奔走烏俄等五國,主要有兩大目的,首要是面對與歐洲陷入谷底的癥結,歐盟外交首長波瑞爾指責中國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事件的偽中立,揚言要重塑與中國的關係,說明歐盟對中國的評價已至臨界點,而習近平走上「多面作戰」的困境,遲早要形成惡性循環,加重其國內治理的險境,故而不得不低頭。第二則是要處理俄羅斯的危機。中國外交部聲稱是要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這是公然的謊言、反話,烏俄戰爭從去年二月拖延到今天,按照英國國防大臣的說法,俄羅斯已經將九十七%的兵力投入烏克蘭,全國戰力將下降四十%,大家可以想像這是多麼脆弱的局面,再不找個下台階,普廷將屆倒數時刻,做為「合作無上限」的盟友,打心裡是不想讓俄羅斯瓦解的,於是此時對歐做出極可能只是口頭上的順水人情。 習近平四處興事、全面對外開火,於今改採戰術「轉進」,應該與中國內部愈來愈多的棘手難題逼上眉前脫不了關係。在疫後重建的百廢待舉之中,外界不宜忽略習近平要中國青年「自找苦吃」這件「小事」所顯示失業情況在其經濟與社會面的嚴重性,且北京政策並無因反彈而縮手的可能,副總理丁薛祥最近在全國高校畢業生工作會議上,仍堅持要「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證實重回毛時代不是說說而已,而這僅僅只是冰山之一角。 所謂打打談談,談談打打,共產黨說談,也是一種打,千萬信不得。
鄒景雯 2023-05-13
中華民國是假議題

中華民國是假議題

國家元首是在爭取為全民服務的授權,競爭再激烈,都不宜區別彼此可能的支持者。(資料照) 在台灣的二三○○萬國民都領有中華民國身分證,成年後要從政,參與的更是中華民國選舉,中華民國是個無須爭辯的事情,拿「中華民國」說事,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就罷了,這是「敵我矛盾」,大家應該一致對外,萬無道理要把中華民國移為「內部分化」的工具,這是所有有志參選總統者的基本素養;因為理論上,國家元首是在爭取為全民服務的授權,競爭再激烈,都不宜區別彼此可能的支持者。 就因為這是面對人民時最起碼的謙卑,因此過去在台灣當選總統者,都會以「選票最大化」為出發,盡可能善待各個光譜選民。例如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在競選二○○八年大選前夕,該黨中央曾經在媒體刊登廣告,白紙黑字將「獨立」納為兩岸未來的選項之一。即使事後引發黨內議論,馬本人仍然說:「在台灣有部分人士支持獨立,也是個事實,由於這是言論自由,必須受到尊重」。又如民進黨籍的蔡英文在爭取二○一六年政黨輪替時,也必須強調她要「守護和平的現狀」,並承諾「建立一致性、可預測且可持續的兩岸關係」。不同政黨的候選人,都做了理性抉擇,再怎麼被拷問,都不能被激怒,事後也都如願當選。說明總統不比一般行政官,這是國家的代表;若是卸任後回歸平民露出本性,那是另外一回事。現在要來應徵當總統,就必須按照規矩來,做好自我定位。 台灣推行民主到今天,所有的政黨都有責任,在激烈的政策攻防中,必須守好這條底線,才有助於鞏固集體的國家意識。近來最錯誤的負面示範,當屬所謂「非綠聯盟」的倡議。此一政黨主張,擺明對「綠色」選民說:我的票很多、你的票我不要,甚至言下之意是「紅色」並不排除。這種對國民不敬,替參選人趕票的作為,夸夸其談已久,全黨竟渾然不覺,至今無人制止,可說是荒腔走板至極。 何以不該再於國內「說」中華民國?原因是中華民國是要對外「做」的。若光說不做,這是懦夫,何以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台灣的國家領導人?中華民國(台灣)能否續命的挑戰,誰都知道來自何處,看看對岸的「反分裂國家法」,除了「統一」,沒有其他任何的空間,哪來的「中華民國」?「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還要自動奉上與之協商決定,哪來的中華民國(台灣)總統?去年八月,楊智淵被以違反此法遭到逮捕拘禁,藉以證明該法實際運作中。這種公然的威脅入罪,有在分顏色嗎?或聲明「反對台獨」就能取得護身符? 事實上,上月二十六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修訂完成、七月即將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已經將「全球」都涵蓋在內,管你是哪一國的,就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也一樣;只要是被認為危及它們的「國安」,統統是抓起來再說。面對如此的敵人,若還侈言「大談判」,以為「和平」可以市場喊價而來,這是把二三○○萬人當成兒戲。要選總統,任何政黨都一樣,請嚴肅自重一點。
鄒景雯 2023-05-10
中國打不打?

中國打不打?

  「中國打不打」與「美軍來不來」,其實是連動的同一組問題,同時由「美軍來不來」扮演決定性角色。圖為美軍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班福特號」。(路透檔案照)     美國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USASOC)上週四首度實施以中國解放軍攻台為模擬情境的軍演,模擬的任務是登陸台灣,以抵禦中國的入侵。這個消息的曝光,解答了「美軍來不來」的諸多疑問,當然有助於破除「疑美論」的操作。台灣社會還有另一道經常被觸及的議題是:究竟「中國打不打」?連帶也值得趁時討論一番。 「中國打不打」與「美軍來不來」,其實是連動的同一組問題,同時由「美軍來不來」扮演決定性角色。「美軍來不來」如果來又分為︰怎麼來?來什麼?來多少?等等子題。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已經看到美軍的機艦巡弋台灣周邊空域與海域,美軍分別與各國在東北亞、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以及在日本與菲律賓最鄰近台灣的地點新設軍事基地的諸多作為,此外也有美軍派出更多員額來台協助軍事訓練,以及台灣將以營為單位赴美研習的擴大交流合作,但是針對美軍是否登陸台灣協防作戰,始終維持模糊策略,現在這個謎團也被前述美國特種部隊的培訓給撥開澄清了。其揭曉的答案是:萬一解放軍要打,美軍將會全方位(陸海空)的來。 美國這麼做,並刻意公諸於世,既是積極備戰,以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也是對「敵人」傳遞訊息,警告切勿誤判與妄動;更是安定盟邦台灣的民心,避免前緣出現「破口」;還有穩定其國內的政局,畢竟美國不久也即將進入選季,具有多重的目的。其中,針對「中國打不打」而來,尤其是美軍這番大白話的關鍵所在。 有關中國可能攻台的時間表,美國相關單位至少已經出現二○二五、二○二七、二○三○數個時間點,這些多半是就解放軍的軍力成長速度做出的估計。然從中國的角度,所謂「上兵伐謀」,也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在其侵略台灣的征程中,透過軍事手段對台發動戰爭,是最下策,而且其將付出的代價與成本,從國際普遍的行動表態,非常明顯在不斷的墊高之中。美軍登陸台灣的演訓,恐怕是足以壓垮駱駝的稻草,中國貿然動武的可能性勢必降低、至少也要再延。 解放軍能力暫時無法「實打」,北京要怎麼辦?於是將軍武的展示轉而為「虛打」,就是透過軍事行為對台進行政治、經濟、社會的脅迫,也就是「心理戰」。包括軍機挑戰海峽中線、入侵西南空域,航空母艦遼寧號與山東號跑到台灣東部外海蹓躂,甚至去年裴洛西來訪後進行環台軍演,導彈飛越台灣上空,以及最近運用演習與發射衛星等理由,影響國際航道的正常通行等,企圖改變現狀,以建立中國為主導的「新常態」,俱屬於打擊台灣民心、製造內部恐懼與政治混亂的具體實踐。時值二○二四年大選前夕,更是「明助」親中政權上台的精心設計。 換言之,中國目前是把對台軍事侵擾,視為是結合經濟戰(如對台發動貿易壁壘調查)、外交戰(金錢收買我邦交國)各種對台施壓的一環。儘管不是「實打」,然破壞台海安全秩序、意圖「低成本」取台的用心,仍是極其凶狠。此舉,終於引來美國決心升高「介入」台灣的力度與亮度。 中研院與國防大學新近發表的調查指出一個有趣的結果:國人對中國軍事威嚇較無反應,不影響是否支持台獨的決定,但當美國軍隊在台海現蹤,會轉為更支持台獨。剛好提供了佐證,台灣長期以來實際上是「倚(賴)美論」當道,來自美國的保證,絕對有助於有效壓制中國打出恐懼牌。 因此,中國打不打?看台灣自己的定力(阻絕心理戰與認知戰)多大,也看台灣是否持續擴大與國際的軍事結盟,證成:台灣有事,就是世界有事。
鄒景雯 2023-05-02
波頓可多講一點

波頓可多講一點

美國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所提到的「上海公報」,整件事情對於當時在台灣的「中國人」也好,「台灣人」也罷,全部都是「狀況外」,根本沒有表達意見的機會。(記者叢昌瑾攝)   美國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昨天在「海內外台灣國是會議」上指出:「當台灣人不再自認中國人時,上海公報是否應該改變」,他藉此為例,以闡述其對「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看法,同時強調「當台灣人民改變想法,就該得到改變對外關係與舊承諾的機會」。波頓的表態,特別是「新民意」與「舊承諾」的對比,對於多數台灣人來說當然相當悅耳,不過既然提到了美中兩國所逕行簽署的公報,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值得波頓等美國友人日後補述並多加發揮。 波頓所提到的「上海公報」,大家都知道當時美國與台灣仍具有邦交關係,事前尼克森政府主動與毛澤東政權經過了一段密集的暗中勾搭,才促成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森於訪問中國時,與總理周恩來共同簽署了此一公報。換句話說,整件事情對於當時在台灣的「中國人」也好,「台灣人」也罷,全部都是「狀況外」,根本沒有表達意見的機會。 與其只講「上海公報」,不如擴大把美中三個聯合公報一起來看,也就是外加一九七九年生效的「建交公報」,以及一九八二年的「八一七公報」。這三者有著多項共同點:都屬於波頓口中「有趣的歷史文件」;當時也都沒有台灣置喙的餘地;不過更重要的是,三公報都載有海峽兩岸之間的歧見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的白紙黑字。因此在那十年間,「和平」始終是一個關鍵詞,甚至是一個前提。這正是一九七九年「台灣關係法」、一九八二年「六項保證」產生的背景,足供做為堅實的佐證。 有關「和平」,「上海公報」是這樣寫的:美方認知(acknowledge)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not to challenge),重申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這裡的「一個中國」與「和平解決」並置,才是美國「不介入」的基礎。到了「建交公報」,美國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同時,兩國並共同述明: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衝突的危險。且兩國均不應尋求在亞太地區或任何地區的霸權。這裡很清楚的,不只美國,連中國都承諾要致力和平,不成為霸權。至於「八一七公報」就更「有趣」了,當時的中國為了爭取美國逐步減少對台軍售,到有一天能夠停止軍售,還以一九七九年告台灣同胞書與一九八一年的九條方針,公開畫押保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美國還對中國的重申表示「讚賞」(appreciates)。 以上這些真相,儘管都是「舊承諾」,但至少說明了一個比較平衡的全貌,就是中國要一個中國,美國則要中國不能採取非和平手段,然而從一九七二至今半個世紀,外界總看到中國成天誑稱全世界都承認一個中國,卻沒有一天承諾放棄武力對付台灣,美國即使意識到,卻從未見有政治影響力者打開天窗說亮話:中國從來沒有兌現他自己做出的保證,自二○一六年起迄今,甚至開始操作灰色地帶,不斷挑戰和平的底線,不僅步步進逼與脅迫台灣,還擴張到東北亞與南海,早就自行撕毀了三個公報,請問這時候還有什麼認知「一個中國」可言? 波頓已是自由之身,未來正要參與共和黨總統初選,如果他多講這一點,就更圓滿了。
鄒景雯 2023-04-30
「戰爭與和平」露餡

「戰爭與和平」露餡

「戰爭與和平」彷彿已經成為特定政黨公然扛起的招牌。(資料照) 台灣民主化之後,每四年都有一次各方勢力匯入的政治角力大賽登場,二○二四這次,相當特殊的一點是:早在二○二二年底就提前出現了「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此類選舉詞彙,試圖對於台灣大選進行政黨定調與選戰操作。從時間點看,其與該年十月中共召開二十大確認帝制,應該不是巧合。延續到今年,這股聲量的頻率日益整齊且密集,儼然已經成為非常敏感的關鍵詞。 之所以稱其敏感,在於「戰爭」這個用語,脅迫性十足,在民主台灣並不見容,更非主流思想。會把「戰爭」與「和平」兩者對立起來,並亟欲在「數人頭」代替「砍人頭」和平的投票行為中置換概念,這本身就充滿了矛盾,甚至是一種訛詐;由此不難溯源其「出處」究竟從何而來?都是什麼樣的人積極呼應並力意擴散此一說法?從而可以歸納出其代表何方的利益? 搜尋最近一波在台灣出現「『戰爭與和平』的選擇」之提法,應始於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去年十月十六日於二十大開幕報告的牽引。習在涉台部分的描述是:「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份子及其分裂活動。」隨即在第二天,立刻有人透過座談會延伸:今後將是戰爭與和平的抉擇點。此一「解讀」,從學界浸入政界,當屬去年十一月縣市長選舉前夕,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所謂:二○二四將是一場「戰爭與和平」的對決,選擇國民黨就是選擇和平。繼之,則是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在今年元旦活動指稱:明年總統選舉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而後,藍營立委、名嘴喧騰者眾,尚在爭取「徵召」的參選人前天甚至以此為題發表演說,「戰爭與和平」彷彿已經成為特定政黨公然扛起的招牌。 「『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最大的不當,在於這是在打恐嚇牌。在民主國家,政黨與政客理應以服務人民而存在,既然以服務為目的,人民是主人,政客即為公僕,豈有來應徵為僕人者威脅主人,「不用我,你就沒好下場」,或是「隔壁就會宰了你」的道理? 其次要問對選民打恐嚇牌有沒有用?近日有個最新民調數字值得這些政治精算家參考,那就是剛從美國訪問回來的蔡英文總統,雖然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仍獲得過半的正面評價,執政滿意度比上個月還呈現上升趨勢。這個調查結果有其意義,首先在於這是民意對於當前政治環境與政策路線的反映,表示多數國人支持這個方向與這個選擇;其次,這是只剩一年任期、進入跛鴨總統階段的好感溫度計,如果對照馬英九在二○一四年第二任剛開始未久,民調支持就下墜到十八趴的景況,就知道箇中的巨大差距,以及支撐的力道何在。很清楚地,當時急速政經西行的狂飆,並未給人民帶來安全感,反而爆發攻佔國會的強烈示威運動。 台灣前後十年穩定的民意結構,其實已經說明:二三○○萬人都崇尚和平,但如果非要被迫在「被共產黨統治」與「武裝力抗自保」二者中做選擇,多數人反對前者,主張後者。並且隨著時間推移,後者的比例愈來愈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有政黨與政客以為用「戰爭」,就可以喝令大家接受共產黨,有助於在台灣拿選票,實在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鄒景雯 2023-04-24
小英軍方布局

小英軍方布局

軍方高階將領異動 蔡英文總統昨晚核定新一波軍方高階人事布局,在僅餘最後一年任期的此刻做此相當幅度的調整,既是因應當前台灣面對中國加大軍事脅迫力度的挑戰,必須重新整理隊伍;更是在為強化國軍適應國際戰略環境變化的能力,進行調兵遣將,因此具備與國際合作交流的能力,顯然已經成為今後將領拔擢的主流。 蔡總統評估這次的軍方調動已經有相當時間,最後的名單揭曉,可以清楚看出她的三大思維重點。首先,現任參謀總長陳寶餘去年延役一年,本月底卸任,算是完成階段性任務。上階段,蔡總統策力著手的國防改革,主要以陸軍為主,包括整個後備制度、義務役革新,如役期的延長,兵力結構跟訓練改革,已經完成了基本的盤點與推進,也明確指出了持續革新方向,後繼者可以順利接手。 下階段,國防改革的目標將朝向海空軍的強化,這個時候晉用海軍司令梅家樹出任參謀總長,除了軍種平衡的傳統考慮,首要的目的即是在賦予前述新階段的側重任務。因此海軍的應興應革事項,未來可望在新任參謀總長手上很快端上檯面。蔡總統「跳級」擇定梅家樹(一九六三年生)的第二個理由,則有軍方全面年輕化的用心,這點在新任的海軍司令唐華(一九六四年生)與新任陸軍司令鍾樹明(一九六四年生)的安排上同時顯現,配以去年五月才新任命的空軍司令劉任遠(一九六三年生),她希望透過老中青的世代齊全,帶動國軍的建軍備戰能同時兼顧穩健與創新。 這次的異動中,還指出了第三個共同點,就是膺任重責的將領都有長期涉外的經驗,除了梅家樹一直以來即以國際軍事交流的專業受到當局倚重,陸軍司令徐衍璞(一九六一年生)即將出任軍備副部長,亦是因為這段期間在軍事交流上投入甚深,而被交付工作。很清楚的,他們都與美國等主要民主同盟對接密切。這說明了蔡總統深切體認到,未來一年她做為三軍統帥的使命中,台灣基於地緣上的戰略地位,不單只是捍衛海峽兩岸的和平與安全,同時也必須將中國對整個印太地區所帶來的威脅,視為是國際成員間共同的課題,唯有將台灣放在國際的大架構中扮演角色,台灣才會更加受到國際保障,因此國軍如何擴大與更多國家進行國際安全合作,將會是另一個可觀的行動。
鄒景雯 2023-04-19
國安會因應奏效

國安會因應奏效

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資料照) 中國準備要在台灣北部劃設禁航區的決策「一日驟變」,原本通知三天,不久改稱二十七分鐘,幕後有一番縱橫捭闔的過程。中國沒有全然取消,是基於「面子」,中國不得不大幅改弦易轍,則是基於避免傷及「裡子」,而台灣、美國、日本與東南亞國家,全都因為中國的魯莽行為被綁在一起,並且共同協力發揮了作用,其中,國安會的及時整合,扮演著關鍵角色。 台灣民航單位是在四月十一日收到中國的電報,表示要在十六日至十八日連續三天,每天的上午九點到下午兩點,在我國管轄的台北飛航情報區內劃設「警示區」,欲管制飛航。經過政府內部的通報,由於評估事關重大,據了解,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週二當天,立刻就召集了相關部會進行會商。 國安單位在第一時間主要的關切在於:首先,台灣做為台北飛航情報區的主管國家,有協助受影響航班改道的義務,但是對岸片面逕行劃設的區位明顯不合理,幾乎把東亞所有的南北飛行航線,幾乎都含括在內。其次,經過三年疫情之後,好不容易各國的民航業務正在逐步復甦,中國要求進行飛航管制竟長達三天之久,勢必造成無謂的經濟影響,所謂「從事航太活動」的理由,據稱是衛星發射載具的物體掉落,但不符比例原則,有何必要擴大若此? 尤其,在時間點上,十六日至十八日剛好是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峰會在日本輕井澤舉行,十六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正要由越南飛往日本參加,正常情況將「剛好」取道於該「禁航區」;何況,布林肯在越南訪問期間,中國海南的洋浦海事局稍早也已經宣布將於十三至十五日,在越南外海的北部灣海域進行實彈射擊訓練,二者對照,中國豈不「針對性」十足? 基於以上思考,在國安會主持的跨部會研商上,顧立雄以「前律師」的慣性特別詢問權責單位:針對中國的要求,包括範圍與時間,在國際民航法規上,有無具體規範?同時在實務運作上,國際間過去有無前例? 經過交通部與民航局的一再確認,國際民航法律上就此雖然並無明文規範,但是全球過去從來沒有發生過類似中國這次行為的先例;更重要的是,沒有國家會把「禁航區」刻意劃在國際航道上,特別是這麼頻繁的區域。 在這個基礎上,國安會毅然決定這次要「硬起來」,不能再讓對岸如去年八月般「予取予求」。於是請民航單位與中國的對口單位回覆:台灣基於保護來往國際航班的飛行安全及飛行權益,我們沒有立場因為中國的無理要求,讓全球最繁忙的這幾條航線去配合中國改道,因此礙難執行,同時並提出抗議。 不僅如此,涉外單位也將中國的劃設要求,全面通知了所有受衝擊的各國,以集思廣益,分頭施力。消息指出,幾乎每個被通報的各方,都感到訝異與憤怒,不解怎麼會做出這麼粗暴的事情,完全不顧慮飛安跟人命。 有趣的是,幾個國家在研判北京的動機時,多數認為中國政府之所以挑在G7外長峰會期間搞這齣,可能是因為這場會議一定會談到台海情勢,而且十六日當天美國國務卿還會從這其中一條航線去到日本開會。問題是,採取這種挑釁的做法,一點也不聰明,不但無從壓制,只會造成反效果,而且等同與主要世界為敵。有某國的安全部門甚至疑惑:「習近平現在小圈圈決策,是不是已經小到一個彼此後腦勺相撞的地步了?!」 中國最後決定修正退讓,應該是不想與美國鬧得太僵,而且一下子得罪七大工業國之故。畢竟,北京依舊想請布林肯補行未竟的訪中行程,總不能自我攪局鬧事吧!
鄒景雯 2023-04-13
習「釣」馬克宏

習「釣」馬克宏

馬克宏(左)附和中國的言行,遭歐美各界撻伐。(路透檔案照)   法國總統馬克宏走了一趟中國,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共同發表了聯合聲明,法國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各界已經一陣譁然,沒想到馬克宏在返程飛機上接受「Politico」專訪,進一步加碼闡釋其對台海議題不便捲入的立場,彷彿生怕這幾天的外交表態太過隱晦,不夠清晰彰顯他與中國之間的「合拍」,以及這次中國行的「收穫」。此舉,果然引爆歐洲政學界更大的撻伐,特別在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的強烈對比之下,馬克宏這個弱勢總統,不僅難挽國內降到谷底的聲望,更是帶衰了法國的國際形象。 這已經不是馬克宏第一次對世界展示他的「天真」。前一次是去年二月間,他跑到莫斯科去拜會普廷,宣稱要去調解烏俄戰爭,當然無功而返,之後馬克宏又持續與普廷保持密集熱線,針對他的任何提議,普廷幾乎完全陽奉陰違,例如馬克宏要求開闢「人道走廊」,讓平民離開,普廷卻把出口開往俄羅斯與白俄,等於自投羅網,連續交涉之下,讓大家看透了馬克宏根本被普廷一路「耍」著好玩。 好不容易在去年大選保住總統寶座,今年,為了推動退休金改革,出發點良善,但是方案內容與溝通程序,未能有效整合歧見,造成上百萬人不斷上街示威抗議,嚴重衝擊政局與社會的穩定。就在這個被法國各階層痛斥得狗血噴頭的虛弱時刻,馬克宏帶著一票企業主訪中,顯然希望創造一些業績,好扳回一城,偏偏他的手腕與底氣,都不是塊料,這回是讓習近平趁虛而入,充當中國政府衝撞民主陣營圍堵的「破口」。馬克宏侈言歐洲應「戰略自主」,以成為第三個超級強權,不好說一定是笑話;倒是法國在馬克宏帶領下,徹底的路線依賴,已經使法國淪為中俄等威權國家的附庸,則是眼前的事實。 習近平是如何「釣」馬克宏、令其乖乖上鉤的?說穿了,真是窩囊極了。這次馬克宏訪中所簽的聯合聲明,之所以各國撻伐,在於中國不僅不准觸及台灣與烏克蘭等文字,還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要馬克宏重申了「一個中國」。「一個中國」的提法,在二○一八年一月九日、二○一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和二○一九年十一月六日,前三次中法聯合聲明中,都沒有提,也不必提,何以這次一定要提?當然是中國這次強烈需要,而民怨沉重的馬克宏急於成事,已經沒有抵擋中國誘惑與施壓的政治能量了。 馬克宏最不堪的是,他這趟犧牲法國國家尊嚴交換到手的中國訂單,其實已經被習近平「折磨」多年。就拿空中巴士的訂購來說,這其實是二○一八年一月馬克宏訪問中國時,老早就主動提議的生意,當時馬克宏興致勃勃,只得到習近平承諾會鼓勵航空公司採購時,多多探討A330、A350、A380的合作案。二○一九年三月,換習近平訪問法國,這時雙方討論到中國計畫要買三○○架價值三○○億歐元的空巴。但是看得到,吃不到。拖到二○二二年七月,中國終於宣布其三大航空公司要訂購二九二架空巴,成為空巴有史以來最大的訂單。此前的三年期間,習近平曾經去電馬克宏,再次提到買飛機的「利多」,可以想像這在馬克宏眼前搖晃紅蘿蔔的情景。不過中國宣布歸宣布,法國仍然沒有真正落袋為安。今年二月,中法戰略對話時,王毅又跟法國再「鋪陳」了一次。直到這個月,馬克宏訪問中國,讓習近平再多做一次政治提款,空巴執行長才在兩國元首見證下,與中國簽署採購協議,並在天津擴大生產線。 這條魚,不可否認是大魚,但是一條魚可以烹飪這麼多次,也不知道未來是否可以就此順利上桌,馬克宏是不是被習近平「釣」得心癢難耐,最後籌碼散盡?至於有沒有得不償失,這恐怕要由法國人民來評判:出賣價值與中國給利之間,究竟孰輕孰重?
鄒景雯 2023-04-11
台灣與芬蘭

台灣與芬蘭

二○二三年,有兩個國家受到全球的矚目。一個是在北歐的芬蘭,在四月四日正式加入北約成為第三十一個會員國。一個是在亞洲的台灣,持續二○二二年的受關切程度,進一步由國家元首代表國人全體走出訪美之行,與美國眾議院議長公開舉行記者會,體現台美同盟關係。 二○二二年一整年,曾經是烏克蘭與台灣兩個國家被國際間所高度類比,大家應該記憶深刻。去年的世界大勢延續至今,並未消解,烏俄戰事仍在進行之中,影響所及,芬蘭基於國家安全與主權的捍衛,斷然放棄自二戰之後長期遵循的對俄扈從政策,做出了歷史性的改變,這個決定,讓芬蘭成為新的焦點。 同樣的在台灣海峽,烏克蘭遭到侵略的苦難,勾起各國聯想到始終受到中國武力威脅的台灣,在去年備受討論。今年習近平順利上任爭議任期的國家主席後,對台壓力變本加厲,迫使台灣必須反向求生,於是執政黨無視中國禁忌,尋求對美實質外交的提升與突破,於焉產生。 大家都知道國際環境已發生了巨變,但是怎麼變?為什麼會變?眾說紛紜。其實,美中由戰略合作走向戰略競爭、甚至戰略對抗,只是表面現象,然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隨著習近平在兩會閉幕,立刻展開莫斯科訪問,與普廷宣布強化「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後,答案已經愈來愈清楚,這個世界說白了,正在面對著價值對抗與制度對抗的二極格局,也就是民主與威權無可避免必得鬥爭的十字路口,普廷與習近平兩個執意軍武擴張的獨裁者,乃是始作俑者。 如果由前述這個角度出發,回想最近十年來的國際政治演變,立刻就有脈絡可尋。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如果繫鈴人冥頑不靈,自由陣營的人為了生存,能不群起因應?因此,芬蘭放棄超過半世紀的「中立國」路線,決定「選邊站」,投向北約與美國的一方,以換取安全上的屏障;下一個瑞典,若能化解土耳其的歧見,也即將緊跟在後,在未來成為北約的一份子。從時間點證明,北約「東擴」,無法成為俄羅斯出兵的藉口,而是俄羅斯出兵的後果。這些國家「選邊站」若是被逼的,也是被普廷發動侵略所刺激。 從芬蘭看台灣,與烏克蘭相同,一樣有「共振」的效果,因為大家的旁邊都有「強國」環伺。台灣多年來在嘗試出路的過程中,特別是面臨中國崛起的浪頭撲打時,也曾經有過「芬蘭化」的階段。馬英九執政的八年間,自二○○八年到二○一六年,是十分典型的「示範」,芬蘭對蘇聯做過的一切順服、受制,與自我審查,從政治、經濟,到文化,當時的台灣全都做過。美國學者據此提出「台灣芬蘭化」的觀察。最近,馬前總統跑到中國去的表現,或是若干人言稱「避戰」,都是類似的思維。然而,芬蘭卻已經覺醒了。 芬蘭採取「新芬蘭」行動的同時,蔡英文總統正展開出訪,四月五日在洛杉磯與麥卡錫議長的記者會,搶進了近二百名記者報名,即可知道國際媒體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台灣的地位,也是習近平一路「打」出來的;台灣該何去何從,當然不能重蹈以小事大的「芬蘭化」覆轍。既要堅持做自己,所謂「德不孤」,也要勇於國際結盟,所謂「必有鄰」。台灣的政治領袖,唯有掌握這國家走向,才可稱具有適格的國際觀。
鄒景雯 2023-04-07
一問國民黨

一問國民黨

  前總統馬英九與中國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會面。(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馬先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捅出了樓子,輿論要求國民黨給台灣人民一個交代,國民黨竟然選擇與馬前主席站在一起,一再曲意護衛,昨天還發出臉書「三問民進黨」,徹底搞錯對象。老實講,做為台灣民意市場的競爭者,民進黨偷笑都來不及了,最好國民黨被馬先生一起拖進失勢老人的迴光返照之中,誰會管國民黨到底要不要交代? 從國民黨的三問民進黨,可以看出腦袋是愚昧昏聵,行動是左支右絀,如果按照兩個蔣總統在世時的標準,這種國民黨肯定要進行「清黨」,對於「主義」語焉不詳、顛倒黑白的國民黨人,不全拖下去「癟」了,才怪。基於國民黨的最後一口氣,外界不得不秉持「原汁原味」的中華民國憲法、國民黨黨章、黨綱的精神,來追問當代的國民黨,別做不肖黨徒,而且只要一問,即已足夠。 這一問是,國民黨言必稱「中華民國憲法」,黨章前言也明言「奉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國民黨甚至也宣稱「一中各表」,也就是「你表你的,我表我的」。做為中華民國國民與國民黨黨員,若忠於國家與所屬政黨,則「我表我的」只有一個選擇,就是中華民國憲法,請問馬前主席為何要跑到「大陸地區」去「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不僅「表」別人的,還進一步「肯認」其是「事實」,這是不是公然違憲、叛國、叛黨? 前述所謂別人,更精確地講,是國民黨必須反對的對象。因為,按照國民黨的黨章前言與總綱第一條及第二條,通篇內容,很清楚的,國民黨所追求的國家「統一」是有前提的,必須力行民主憲政,還要反對共產主義,換句話說,不論是力有未逮的「武統」反攻大陸,或是蔣經國晚年留下的「和統」,即「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國民黨都必須掌握主動權,並且以「民主」與「反共」為依歸,否則即是「被統」。然而馬前主席所「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不但在序言妄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還把「中華民國」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直接掛勾,一九四九年才由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取得偉大勝利。請問國民黨,這些紅色憲法文字也是馬說的「事實」嗎? 國民黨要求民進黨說清楚對中華民國是什麼態度?這題,民進黨早在二十四年前,一九九九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就已經為進入「中華民國」體制內解決了一切。不僅國民黨今天要問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在其中尋找答案,而且民進黨內任何一個要競爭總統工作的,都一致服膺於此。反觀國民黨,已經二○二三年,仍然一人一把號,堂堂前總統、前主席西行投共去了,竟也無計可施,不惜毀黨也要護短,大家評個理,這種表現,不必拖下去嗎?
鄒景雯 2023-04-04
國民黨默認

國民黨默認

馬英九先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招之即去」,這是中國共產黨的「一石三鳥」策略,其目標包括「配合習近平(共產黨)」、「破壞蔡英文(民進黨)」、「牽制國民黨(候選人)」,具有多重目的。圖為馬英九二日率大九學堂學生赴湖南大學交流。(中央社) 馬英九先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招之即去」,這是中國共產黨的「一石三鳥」策略,其目標包括「配合習近平(共產黨)」、「破壞蔡英文(民進黨)」、「牽制國民黨(候選人)」,具有多重目的。對於台灣的兩大利害關係人來說,如何積極因應變得非常重要,其中國民黨的處境明顯陷入被動,在認知上,已經形成「默認」的效果。 何謂「配合習近平(共產黨)」?馬先生這次赴中,是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人大政協兩會陸續完成黨政布局後,準備建立「新權力中心」、重塑「新國際秩序」系列行動的一部份。從斡旋沙烏地與伊朗復交、習親赴莫斯科舉行「習普會」宣布建立「無上限夥伴關係」,北京近期計畫性邀請各國領袖密集去訪,新加坡總理、馬來西亞首相、西班牙首相、法國總統、歐盟委員會主席、巴西總統均在表訂之列,這是在鋪陳典型的「四海臣服、萬邦來朝」儀式,習皇帝設想以天朝為中心的國際體系,乃不言可喻。而馬英九受命此時去「湊熱鬧」、「敲邊鼓」,不惜將自己「鑲嵌」於共產黨的政治安排之中,無視卸任元首的責任,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在台灣業已政治破產。 有關「破壞蔡英文(民進黨)」,就是藉由馬英九做為轉移焦點的宣傳工具,企圖在國際間「抵銷」台灣總統結盟美國、走向世界的路線,進而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是中國鎖定的第二大目標。對照連日來,各式各樣的「疑美論」蜂起;到中國動員其僑民在蔡總統參訪過程舉牌抗議,再透過網路社群廣傳;或是中國國安部炮製假訊息,指台灣投注鉅款換取在非洲迦納設立代表處;以及國台辦宣稱蔡總統若會晤麥卡錫將堅決反擊等等針對性舉措,北京的介入,早在光天化日之下。 以上二者,都不難洞悉,於是引起台灣社會強烈的反彈,有助於化解中國彆腳的圖謀,然唯獨第三個目的,透過馬英九這個老人,來牽制國民黨及所有可能的國民黨總統提名人這一點,國民黨幾乎全都噤不敢言,以致馬英九與共產黨食髓知味,不斷逾越底線、愈發荒腔走板的行徑日益出籠。「身為中國人」,以及每站「反日」,已經不夠看,昨天馬前主席在湖南大學公開引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前言,指稱「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還說「這個事實很清楚」,等於直接搗了馬蜂窩,政府為此嚴正駁斥、劃清界線,但請問國民黨認不認?態度又是什麼? 國民黨普遍有個迷思,以為兩岸關係是該黨的「資產」,理由是共產黨會買國民黨的帳;不過自二○○五年國共重啟會談以來,似乎國民黨一向只有乖乖買單的份,吃了虧,連大氣都不敢呼一聲。兩岸問題是國民黨的「破口」,恐怕才是現實。就拿馬跑去中國「附和」中共憲法這件事來說,國民黨如何給台灣人一個交代?國民黨人皆服膺「統一」是國民黨的政黨目標?保持緘默,無疑就是無言的認可,也將成為被中共擊石重傷的那隻鳥。  
鄒景雯 2023-04-03
最後一個中國人總統

最後一個中國人總統

馬英九跑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上去表態︰「兩岸人民都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振興中華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重新校正了他的國族認同。(資料照)     馬英九先生去國多日,其言其行,所自定的政治座標,無須蓋棺已可論定。做為曾經的台灣總統,馬英九代表的,不只是個人,而且是一個世代,在個人,他是台灣最後一個「中國人」總統,他的政治結束,象徵著「中國人」國家認同世代在台灣,正由逐步凋零走向終結。馬的中國行,歷史澄清的意義在此。 唯有從這個角度看,馬英九這個人在今天才有再討論的價值。台灣自一九五○年至今出過七位總統,其中不乏多位是中國人,蔣介石、嚴家淦屬之,蔣經國晚年說「我『也』是台灣人」,可以視之為歷史的過渡。馬英九二○○八年二月在競選總統的電視辯論會上公開稱「我燒成灰都會是台灣人」,強烈的用語意在表述他的在地性。結果二○二三年,僅僅相隔十五年,馬英九跑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上去表態︰「兩岸人民都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振興中華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重新校正了他的國族認同;證實當年自稱台灣人只是他爭取選票的權宜之計,現在的中國人才是他的信仰價值,也說明台灣曾經透過總統直選選出一個骨子裡是中國人的台灣總統。 何以說馬英九是台灣最後一個「中國人」總統?首先,這是民主改革大勢所趨,也是國族凝聚的重要過程。過去在台灣出現的幾位中國人總統是歷史演變的偶然與軍事戒嚴的必然,台灣人沒有太多決定權;一九九六年後,全體台灣公民取得了選擇權,開始當家做主,在票選國家領導人時,當然是揀擇二三○○萬人自己的代表,也就是台灣人的總統,這是參選的基本原則與前提。 其次,透過民主進程不斷的深化,有關我是台灣人、中國人的民調,歷年來的數據,驗證了相同的結果,台灣人認同持續創新高,最近的一個坊間調查即顯示:七十八%的受訪者自認是台灣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只有七.七%。這正是台灣的主流民意,愈年輕的世代愈為清晰。在此一懸殊的選民結構下,請問自認是中國人的總統要如何勝出?何況,政治人物長期接受檢驗,要複製馬英九使用詐術,將愈來愈困難。 最後,在政治的現實運作上,馬英九執政八年期間,曾經積極進行兩岸「經濟統合」,來「化獨漸統」,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即是代表作,但是二○一四年爆發三一八太陽花運動,人民以示威抗議的具體行動,直接推翻了這道所謂「和統」的起手式。它凸顯了台灣人是生命共同體,台灣人的利益與中國人的利益,顯不相等。這是民主化所提供的安全閥功能,彌足珍貴。 馬英九四歲來到台灣,在台灣成長、掌權、禮遇七十年,於今回頭示範他做為中國人的榮耀,體現在稱讚「武漢防疫對人類的貢獻」上,甚至反映在「為台灣政府不好意思」上,讓台灣人在情感上受到傷害,也讓台灣的國家立場在國際間遭到混淆,其所展示的負面示範,形同反噬,將會更加警醒台灣人的意識武裝,必須嚴肅看待中國政客與政黨隱身台灣所帶來的危險。
鄒景雯 2023-03-31
中國政府逞慾之作

中國政府逞慾之作

外交部昨宣布與宏國斷交,前總統馬英九仍堅持按計畫今日訪中祭祖、交流。(資料照)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六十億美元的承諾,奪取我邦交國宏都拉斯之際,馬英九前總統與國民黨前主席究竟應不應該在今天(二十七日)如期出訪中國,關係到他此行如何自我「定位」:是中華民國享有禮遇的特殊國民?抑或是服膺於大中國民族主義旗幟、寧願成為中共政權洩慾的工具?當「馬先生」做出了選擇,大家應該「尊重」,並以適當的應處「回饋」他,使其名實相副。 中國政府為了「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習近平早在二○一八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提出,之後不斷強調,二○二三年一月「新春談話」又做複誦),在疫情開放,以及適逢台灣總統大選在即的今年,對台手段格外綿密,不過限於其決策的更加封閉與僵固,因此也相當容易解析,足供台灣人一目瞭然。 以蔡英文總統將在本週三(二十九日)啟程前往美國與中美洲訪問為例,這是台灣強化與國際民主陣營合作連結之舉,竟不為威權中國所容,北京於是使出「三點夾擊」的手段,意圖全力進行破壞,包括在同時段同步進行:利誘宏都拉斯的斷交戰,邀訪馬英九赴中「祭祖」升高亡國論(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以及全面性針對台灣國內政經民生議題擴大矛盾的認知戰。一切片面作為,都在貫徹所謂「共產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推進所謂「祖國統一大業」,故為不折不扣的逞慾之作。 對岸的斷交戰,自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以來,一路的思維相同。首先是奪取「中國代表權」,其次是孤立台灣,以為可以使台灣問題內政化,好降低其遂行併吞工程時可能的國際阻礙;到了習時代,基於實現「稱霸」的中國夢,包括挑戰世界秩序及西方的普世價值,近年有步驟地伸手美國的後院,又外加另一個目的,是在對華府叫板,典型是冷戰的延續與重啟。 習近平政權要用民族主義麻醉中國人民,卻是以犧牲中國人民的生活福祉為代價,因此不是中國的利益,而是習皇帝的利益。這次北京買下宏國卡蕬楚政府的金錢額度,據信有六十億美元之譜,然而中國當前的經濟情況如何?二月間,中國才因大幅削減退休人士醫保補助七成,還砍了喪葬補助費過半,在武漢爆發白髮運動,這個月,鄭州出現大型氣球示威,要求政府解決銀行凍結存款事件。內治不彰不修,卻先給外國政客中飽口袋,這種施政順位,中國人民根本是惡夢一場。 至於製造中華民國亡國論,如果馬英九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推遲今天的中國行,這只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廂情願;沒想到馬英九辦公室與國民黨都主張照樣出發,這就是配合演出、雙簧登場,成為中國統戰的最高樣板。很清楚的,在斷交的背景下,這是一次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選擇,延伸之下,也是民主與專制的選擇;在蔡總統出訪前夕,也是一次「親美」與「反美」的選擇;在中國五城市行程安排上,還是一次「和日」與「仇日」的選擇;馬英九與國民黨已經公然表明了他們的一致立場。 既然,馬先生要以行動淪為中共洩慾的工具,或者恐怕就是逞慾的一部分,而國民黨也不予反對,那麼此去十多天,其一言一行,就必須放在國家法律與政治道德上,逐一公開檢視,並付出應有的代價。
鄒景雯 2023-03-27
馬的行程誰排的?

馬的行程誰排的?

馬英九訪中的行程,不但太容易聯想起國民政府八年「跑給日本人追」的歷史,更是在重新複習中國國民黨當年一路被中國共產黨玩弄清剿敗逃的過程。(資料照)   下週一,「馬英九先生」就要啟程到中國去祭祖與交流了。馬先生的行程,預計要走訪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幾個城市。其中,除了湖南長沙跟祭祖扯得上邊(馬父為湖南湘潭人),其他整個路線圖,不知道是誰幫他安排的?這條路徑,不但太容易聯想起國民政府八年「跑給日本人追」的歷史,更是在重新複習中國國民黨當年一路被中國共產黨玩弄清剿敗逃的過程。馬先生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刻去給國民黨漏氣?或是北京指定馬先生必須這麼做,來為中國共產黨重塑定位?任一者都令人不可思議。 馬先生在八年總統任內宣稱是「中華民國派」,卸任七年後的今天,堅持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去,唯一的正當性,他必須能扛住中華民國的招牌,絕對不能把中華民國演成亡國掃墓來緬懷,否則台灣政府什麼理由要派特勤人員隨行?大家對他合唱一曲One Way Ticket(單程車票)即可,也算文明分手,好聚好散。 馬英九的所到之地有什麼問題?國民黨不至於沒人了,不會看不懂。首站到南京,通常是國民黨人赴中的慣例,例如跑一趟中山陵祭拜一番,並不意外,儘管相對單純,仍然要善意提醒,會不會順道去南京總統府看看?過去國民黨在台灣長期進行的洗腦教育,總是呼喊「要把國旗重新插回南京」,想必是愛說笑,騙騙台灣人,馬先生沒這個膽,不會真帶旗去插,這時去到總統府可就要注意了,這裡現在是遺址,固然孫中山、蔣介石在這裡辦公過,但是解放軍也曾經站上正門牌樓過,中共並成為現在的持有者,馬先生到此的表現,若成了認證中華民國的結束,那就真是經濟學人封的馬幫伯(bumbler)了。切記,二○○五年連戰在這裡並沒有演好他做為國民黨主席的角色。 第二站接著到武漢,這裡固然有武昌,不過三年疫情好不容易剛過,這裡的武漢實驗室恐怕更值得去看看。當然,WHO做不到的事情,馬先生一樣是不得其門而入,青年學生們沒辦法就地探索病毒的起源,實在十分可惜。玩笑之餘,講個正經的,在國共鬥爭歷史上,武漢可說是「寧漢分裂」的現場,當年蔣介石與汪精衛為了「反共」與「容共」,鬧得不可開交,武漢是反蔣之地,今天馬英九被共產黨請到武漢來,要幹什麼?是要為後來的國民黨與共產黨徹底決裂認錯道歉嗎? 祭完祖後要到重慶,肯定要想到蔣介石與毛澤東在一九四五年的「重慶會談」,國共從八月「對話」、「協商」(現在很流行的詞)到十月,果然簽下了「雙十協定」,並且正式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不過共產黨向來說話不算話,和談還在進行,共軍卻持續進行戰鬥,以致內戰全面爆發,結局就是打到一九四九年,毛澤東完成統一,蔣介石率國民黨流亡台灣。請問馬英九二○二三年來到重慶,如果只想強調這是抗日的陪都,像話嗎? 最後一站是上海,預計,馬英九如果全程「乖乖的」,一切照表操課,順從共產黨,「總設計師」王滬寧將會南下與馬在此見面,雙方再合演一齣「兩制台灣方案」的「民主協商」戲碼,為此行畫下國共合流的句點。問題是,上海徹頭徹尾是國民黨的最大傷心地,一九四九年的淞滬戰役,國民黨死的死、逃的逃,將領紛紛叛變,上海遭到「解放」,馬英九在這裡會見共產黨,心情可好? 所以說,馬先生的行程到底是誰排的?是被滲透了嗎?還是根本就是共產黨排的!
鄒景雯 2023-03-21
馬英九禍延國民黨

馬英九禍延國民黨

前總統兼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要在三月底訪問中國,事涉敏感,已否認要二次「馬習會」。(資料照)   前總統兼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如果不懸崖勒馬,執意要在三月底前訪中,他將犯下戰略性的錯誤,不但將損及其個人在台灣的評價,他也會成為國民黨的負債,進而禍延國民黨總統候選人。 中共在香港的外圍機構昨日率先釋出馬英九即將訪中的訊息,相關行程包括赴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湖南大學舉行座談,甚至可能到陝西省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隨後馬英九方面則「被迫」提早出面定調:要在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七日到大陸祭祖,並率青年學子訪問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城市,也澄清不會到北京與習近平「二會」。一來一往之間,圖像盡現。 兩岸交流不是壞事,但是馬英九應中國共產黨的要求與設計去對岸,卻是錯得離譜。首先,這是中國表定今年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民主協商」元年工作的一部分,等於是「請馬入甕」。在此之前,二月間,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率先應召到北京去見了中共中央對台工作小組副組長王滬寧與國台辦主任宋濤,大家都知道王滬寧是兩制台灣方案的總設計師,因此算是揭開「序幕」。當次,國共雙方公開達成「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前提共識。同時,中國也要求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今年要陸續找八大工商團體去北京舉行企業峰會。此外,國台辦還將邀請台灣「各界」到中國參加「系列」活動,配合北京的年度總目標。 其次,北京為了持續鋪墊統一協商的「高度」,上次夏立言去訪時,王滬寧已經交代夏立言下趟可以提升到「主席」的層次,現任主席朱立倫不便去,就換成由馬英九去,原本馬是計畫暑假期間才要前往,因應學生的時間十分合理,不過中國點名他現在就要去,馬英九居然也點頭照辦。由於馬辦也知道選前事涉敏感,已否認要二次「馬習會」,但研判馬英九卻極可能與王滬寧見面,王滬寧只是中共第四號人物,若馬王見面,不但是壞了規矩、亂了套,基於王滬寧的任務分工,還會坐實要去「統一協商」,聽取「新時代共產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請問:這趟是國民黨指派馬前主席前去談判的嗎?國民黨對於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民主協商」的立場到底是什麼?國民黨與馬英九都必須對國人交代清楚。 第三,共產黨為什麼急著要馬英九本月底就要到中國去報到?從時間點完全與蔡英文總統要赴美國過境訪問重疊,這當然不是巧合,可以充分瞭解其動機目的。蔡總統到紐約、加州去活動,這是深化台美關係的「元首外交」,攸關台灣總體的國家利益,當過八年總統的馬英九不會不知道,結果他竟同意配合中國的指令,偏要在同個時間反向「西進」,好與現任總統「打對台」,甚至標榜是去「祭祖」,製造分裂台灣的歧見效果,究竟居心何在?國民黨是否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祖國」?如果不切割,國民黨還需要選嗎? 中國是個資訊的黑箱,馬英九此行,根本不可能對外全程透明,只要一踏出腳步,不黑也得黑,不必再說別人要抹黑。二○一五年,馬英九尚且知道要找個第三國新加坡當防火牆,這次則是毫不遮掩了,應驗了他的心中只有自己,誰還管國民黨。
鄒景雯 2023-03-20
硬的一手打軟的一手

硬的一手打軟的一手

宏國總統卡蕬楚三月十四日推文宣布,將尋求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路透檔案照) 中國共產黨很喜歡搞二手策略,經常標榜「軟的一手」、「硬的一手」,甚至誇示「軟的更軟、硬的更硬」。對於唯物論者而言,長期以來自以為是,總認為︰一把飼料,一條鞭子,這是超完美處置,所有牲畜都會乖乖入圈。問題是,對於台灣這樣的民主國家來說,每個人都是能思考的主人,不是被宰制的動物,故而看透北京涉台作為,屢屢以「硬的一手」打「軟的一手」,每回自行抵消,全做白工。 最新的一個案例就是宏都拉斯的邦交事件。宏國總統卡蕬楚三月十四日主動推文宣布,將尋求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原本只限於台宏兩國之間的外交爭執,同時還曝光是金錢欲求不滿使然,但是中國外交部就是戰狼成性、難以抑制,十五日隨即出面誑稱︰世界上一八一個國家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和中國建交的事實,充分證明這是順應歷史發展大勢云云,當場坐實中國居中的角色。 中國剷除宏都拉斯對「中華民國」的外交承認,屬於硬的一手,只是為何在這個時候出手?時機適當嗎?如果面對畜生,確實不必太做時機好不好的考慮;如果對象不是,就要具備真正「現代化」的能力,除了最基本的時機問題,還包括決策的精密、組織的協同,才可能企求運行的高效。 中國最近的大氣候如何?很清楚的,中共二十大之後,再加上疫情的逐步解封,北京自今年起,已經加速對台就兩制台灣方案展開「民主協商」程序,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國台辦主任宋濤出面與台灣各界人士的「交流」,「對話」,成為對岸決意修正的主旋律,目的不外是希望重新取回統戰台灣的主動權,扭轉多年冷面對峙的陷入被動。搭配這個上位概念,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在實際操作上,也布置了一系列的「鬆綁」配套,例如一月底重新開放台灣金門高粱酒等六十三家台灣企業產品輸中,二月間主動要求我方重啟十六個直航航點,三月十五日再逕行宣布即起恢復台灣冰鮮白帶魚、凍竹筴魚輸入。固然是自導自演、自收自放,其營造「春暖花開」的用心,斧鑿至深,也滿目琳瑯。 就在台灣人極可能因眼花撩亂而對中國心存僥倖之際,宏都拉斯這盆冰水突然從中國外交部潑來,豈不是頓時清醒,反生醍醐灌頂之效?對照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同一天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提出所謂「全球文明倡議」,侈言「不將自己的價值觀與模式強加於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要建構全球文明對話網絡」,他真是「媽的多重宇宙」。 宏都拉斯這齣拆台之作,不但可以一舉驚醒夢中人,它還導出了另一層的戲中戲。中國以為「施惠」給台灣人民,與打擊台灣民進黨政府,可以二分,沒想到拜登派出總統特使陶德前往宏都拉斯,以強化美國的承諾。不管最終結果如何,美國擺明在協助台灣民進黨政府鞏固邦交,不正展示在眾人眼前?而中國製造的「疑美論」,不也順道破功?這個雙重的反作用力,是中國以硬手打軟手的外溢效果。清晰取代模糊的時代已經來臨。  
鄒景雯 2023-03-18
習近平不安?

習近平不安?

習近平十年,壓縮了封建時期的進程,一舉回到毛時代,這是中國的宿命。(法新社資料照)   中國兩會結束,針對第三任期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如何開展未來五年的中國治理,國際各大媒體分別從習的人大閉幕講話,提出了若干觀察與分析。若從台灣的角度,綜合對於中國帝制的理解,習近平表面上是「十年鬥爭、歸於一統」,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習近平內心更深層的部分,似乎也充滿著「不安」?這位中國近代權力最集中的領導人,此時恐怕並非從容信步於今後來自外部與內部的雙重挑戰。 三月十三日上午的閉幕講話,應是人大「全票」通過習近平「當選」中國國家主席後第一篇重要文件。在全部超過一八○○多字的致詞中,「人民」出現了高達二十二次,其次引人注意的是「安全」,也出現了至少九次之多。套用柏楊的「三作牌」理論,在威權體制之下,所謂的口號文化,經常是最缺什麼、最做不到什麼,就標榜什麼,戒嚴時代的台灣如此,今天的中國更有過之,習近平大量使用這些關鍵詞,當然反映了他的所思所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人民說話的份,早已眾所周知,而習近平把「安全」排在最上位,勢必會主導中國的施政路線與政策選擇。 其實從二十大二中全會通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所謂要統籌黨中央機構、全國人大機構、國務院機構、全國政協機構,還要統籌中央和地方,就能了解習近平沒有什麼是他不要「統籌」的。這條以「安全」為名的「統籌」之路,早在二○一三年習近平剛上位就已經開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當時也是說要解決各自為政,以統籌國家安全的重大事項,兩個月後就通過習近平親自擔任主席,令外界驚覺他的起手式。果然,二○一八年,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進一步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這時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並推動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全由共產黨統一領導,有計畫地將國務院弱化。顯然,習近平認為這樣依舊不夠,於是今年又持續進行機構重構,即使第三任遂願,權力仍要更加徹底收攏,否則無法讓他心安。 習近平的心理狀態,如果要從中國的獨裁史上找答案,明代廣設特務、宦官當道,為皇帝服務的前例,走的正是不斷權力「升級」的類似道路。從明太祖的錦衣衛,典型是招攬親信偵防異己開始;到明成祖,轉由太監主持東廠,加大對反對派的鎮壓;再到明憲宗,新設超越錦衣衛與東廠之上的西廠,橫行全國。最後到明武宗,由劉瑾主持內廠,可以反過來監督錦衣衛、東廠與西廠。這種權力發展的軌跡,可謂一脈相承,說明帝制欲對社會進行控制的永不滿足,很容易藉由改變組織、以無限擴權,來換取一時的危機緩解;問題是這種恐怖統治,累積人民反抗,終致明朝滅亡、難以善了,也是史有明鑑之事。 習近平十年,壓縮了封建時期的進程,一舉回到毛時代,這是中國的宿命。世界各國把習近平視為危險份子,其危險,來自於他的不安;而習近平的高度不安,其實也是中國自身的最大風險。
鄒景雯 2023-03-15
國民黨與避戰

國民黨與避戰

國民黨的總統提名作業「不急」、「還早」,因為幾個可能的角逐者仍處在「內戰」狀態,定於一尊的時刻未到。
鄒景雯 202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