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階級感的「菁英」

我覺得也不是這樣說,所謂(自稱的)菁英我認為其實都是被人慣出來的,職場上菁英不菁英看的不是學歷,或者說學歷的用途就變得很小,因為職場有各種實績評量可以隨時衡量你的能力,商場上的更殘酷,你真的沒有臉去跟一個五流學歷可是營收是你十倍的人嗆『我留外碩士耶我是菁英』,因為財務報表是冷酷的。

在現代社會因為文憑取得比上一個世代更容易,我以前學生時代大學的錄取率也才兩三成而已,而現在大學學歷差不多快變成標配,博碩士也遠遠沒有二十年前值錢,上上一個世代仍然用博碩士是社會稀有菁英的自身經歷在期許,可是這一個世代的高學歷人士卻很難取得長輩心目中高文憑學歷應有的待遇,這種心理落差對於自我期許高的人來說很難調適,就好像你拼盡全力覺得攻頂人生目標應該抱得美人歸走向人生巔峰了,可是現實卻是只得到一組歐式餐具而已,而且還是中國製的。

這是現代社會很多白領面對的困境,已經花費了一兩百萬拿到的學歷走到職場不值錢,想要更上一步的話成本太過高昂實在支付不起,不上不下的職場待遇讓他們常常覺得『我不是應該是菁英嗎?怎麼會落到這樣的環境?』,走入職場以後因為生活的各種負擔無法失去眼下的工作,使得改變環境的期望又變得更加困難。

如果有一種『菁英俱樂部』聚集這樣的菁英,一同鄙視位階在自己之下的階級,雖然改變不了自身的環境,起碼可以讓心情得到安慰,而且這種俱樂部最好不需要真的花費太多時間閱讀做研究,最好可以輕輕鬆鬆聽笑話閒聊也能凝聚階級感,因為工作家庭實在佔用太多時間,支持不了太花時間的『高尚娛樂』。

有這種需求自然會有人提供這種服務,這種服務重點本來也不是內容,而是品牌,或者說階級感,這是一門生意,我所謂生意這不是一個負面性的形容,能夠成功的播客都有做出類似這樣的聽眾區隔跟需求設定,你預設你的聽眾是哪些人,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服務,然後你為了提供這種服務必須維持什麼樣的人設,差不多就是這樣,如果不存在這樣的聽眾也不會有這樣的菁英。

< 資料來源:周布雅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