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五是二次大戰終戰日,七十九年前這個歷史時點關係著戰後台灣的際遇。日本戰敗,放棄對台灣、澎湖的殖民統治,在當年的台北公會堂現今中山堂,台灣、澎湖交由代表盟軍的中華民國接管。在台灣地位未定的狀態下,順勢由中華民國治理。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被革命推翻,原版圖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域。從而,中華民國在台灣倖存獨立,以反共為名的戒嚴專制三十八年。經民主化,並因應時勢,成為權宜的中華民國台灣,正進行國家共同體的形塑。
日本戰敗,放棄對台灣、澎湖的殖民統治,在當年的台北公會堂現今中山堂,台灣、澎湖交由代表盟軍的中華民國接管。(維基百科)
戰後台灣因為不同於許多被殖民地選擇獨立,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就倍嚐以祖國之名的類殖民統治艱辛。被以「悲劇性的開端」稱之的戰後台灣史序幕充滿血腥淚痕,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接連不斷。台灣人以歡迎祖國始,以憤懣以對終,恰與台灣被割讓予日本的扺抗始,和解終相反。曾挾持中華民國流亡殖民台灣的殖民意論群在反攻大陸不成後,似從反共而聯共,共謀台灣。
二戰結束後,普遍仍有漢人情結的台灣人認為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沒有意識到國共內戰的紛亂,左右兩翼中國論都有台灣思慕者。被進佔統治後的台灣成為《新英文法》作者柯旗化筆下的監獄島,兩次被以涉嫌叛亂罪入獄服刑十七年,他敍述在綠島時與同是政治犯的柏揚、陳映真台灣前途談話,期待台灣追求獨立的柯旗化說:柏揚是民主派;陳映真期待共產黨中國解放台灣,反映了政治犯的差異認同。戰後的台灣如果選擇獨立的國家,歷史會這樣顛沛嗎?國共的紛亂或已止於一九四九年了!台灣說不定在北京設有大使館,國交正常化。
悲劇性的開端是錯誤的選擇造成的,從唐山移民來台的台灣人祖先和台灣原先住民,因為沒有共同建構國家共同體,形同缺乏主體性,經歷多次被殖民,民主化但仍陷於國家困境。八一五是省思台灣歷史際遇與發展情境的日子,台灣原先住民、唐山移民來的台灣人,戰後逃離變色中國的移入新住民,應該體認命運共同體形成的歷史際遇,以自由、民主的共同之愛,跳脫被殖民和殖民症候群的病理,建構台灣的國家。台灣的中國問題,中國的台灣問題,應該這樣理解,這樣處理,才能走出歷史困厄之境。
(作者是詩人)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