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屈早是現狀

無黨籍立委參選人于美人日前表示「委屈的和平也是和平」,引發各界撻伐。(資料照)

 

非政治專業的公民投入選舉希望從事公職,藉以服務社會,進而兌現政治理念,這是民主的好事。基本上應該給予肯定。政治素人如何贏得選民信賴?只形象清新還不夠,大家會考評其跨越政治門檻的努力程度,做為投票的重要參據。

學習,是跨域時的必備態度。新近有一個案例由於事涉國家方向,很值得公開討論,那就是有關和平委屈不委屈的問題。有立委參選人先是提出「委屈的和平也是和平」,引發高度爭議,昨天其則進一步說明「對和平有多在乎就可以多委屈」,顯然是期待促進了解。不過從前後兩段敘述的內容看來,當事人恐怕掌握問題本質的進步不大,才會繼續停留在死胡同中打轉。

以上論點至少有兩個錯誤。首先,政治工作最大的任務就是能夠高舉願景,無法指出明路,至少也要帶動希望,否則何以激發大家投票的行動?一出場就公開倡議委屈才能求全,這是無可奈何的負面表列,違反人性,也形同自我唱衰,是相當少見的戰術失當。其次,新人爭取成為政治人物,要能夠取代政壇老屁股,絕對不能在政治認識上貧乏與蒼白,否則如何取而代之?有關「委屈的和平」已經是長期以來台灣人民忍受的現況,此有各種民調做為科學的基礎,描述現況並無法成為候選政見,若誤以為這即可掄為政見,不僅說明未能廣接地氣,更顯露了對政治責任的輕忽。

「委屈的和平」,一九七一年十月蔣介石宣布「退出」聯合國起算,是超過半個世紀以來中華民國/台灣現況的真實寫照。五十二年來,台灣人因為「有多在乎」,因此「可以多委屈」的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既不是一個新的事態,也無從做為交易的籌碼。這些委屈包括: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同意,因此世界上的多數國家不承認中華民國/台灣是個國家。因為中華民國/台灣不是個國家,所以不准參加國際組織,如WHO。少數國際組織或活動能夠加入,如WTO,也不准使用正式國名;國際經貿如此,最不該泛政治化的體育競技也無法倖免。

以上的種種,在台灣,相信不會有任何國人或政黨主張對此甘之如飴,也「理解」這是為了「和平」的委屈,但理解可不等於「接受」。昨天有份最新民調指出:九成(八十九.八%)受訪者認為台灣人不應該被排除在WHO等全球健康體系之外;針對中國指稱台灣無法參與WHA,是因為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也有八成(七十八.三%)的民眾不能同意。這個數據充分說明了民心向背。

在這麼高度的民意之下,台灣人沒有採取最極端的手段,幾十年來始終「維持現狀」,隱忍的正是「委屈的和平」,「維持現狀」與「委屈的和平」,可以直接劃上等號,倘若不是為了「和平」,這個國家早就正式宣布易幟獨立。然而即使如此,中國有沒有人道一點?只有更加軟土深掘、變本加厲。這個時候,居然有角逐國會議員者訴求大家委屈得不夠,距離委屈到極致,還有很大的空間,請問有腦袋的台灣公民會如何看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